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焙烧温度对Pd/LDH催化剂上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合成乙酸的影响
1
作者 王小双 吴怡枭 +3 位作者 王菲 张凯玮 刘勇军 黄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2,共10页
CH_(4)和CO_(2)直接转化为乙酸是一种100%原子经济性的反应,但其反应条件较苛刻。水滑石(LDH)因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组分分散性好和酸碱性可调等优点,在CH_(4)-CO_(2)催化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n(Mg)/n(Al)为5的MgAl-LDH为载... CH_(4)和CO_(2)直接转化为乙酸是一种100%原子经济性的反应,但其反应条件较苛刻。水滑石(LDH)因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组分分散性好和酸碱性可调等优点,在CH_(4)-CO_(2)催化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n(Mg)/n(Al)为5的MgAl-LDH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负载质量分数为5%的钯(Pd)作为活性组分,将所得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焙烧制得了一系列Pd/LDH-X催化剂(X代表焙烧温度)。采用XRD、FT-IR和SEM等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催化剂在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合成乙酸过程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定的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反应条件下反应30 min,150℃下焙烧所得Pd/LDH-150的催化性能最优,其乙酸时空收率为61.8μmol/(g·h),明显优于CH_(4)-CO_(2)共进料条件下的乙酸时空收率(2.4μmol/(g·h)),且乙酸是唯一的液体产物。LDH的结构完整性是影响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催化剂表面存在较多的中强酸性位点和中强碱性位点有利于乙酸的合成。焙烧温度过高会导致LDH的层状结构坍塌,造成表面中强酸性位点和中强碱性位点数量减少,从而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两步阶梯转化 MgAl水滑石 PD催化剂 乙酸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CeO_2超细粒子 Ⅱ.冰冻脱水法和尿素水解法 被引量:15
2
作者 侯文华 徐林 +2 位作者 陈立刚 颜其洁 陈静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00-103,共4页
采用冰冻脱水法和尿素水解法制备了CeO2 超细粒子 研究结果表明 :冰冻脱水法制备的CeO2 超细粒子平均粒径为 7nm ,比表面为 89m2 / g ,且分散均匀 ,但易烧结 尿素水解法制备的CeO2 粒子呈块状多孔 ,平均粒径大于 50 0nm ,但比表面高达... 采用冰冻脱水法和尿素水解法制备了CeO2 超细粒子 研究结果表明 :冰冻脱水法制备的CeO2 超细粒子平均粒径为 7nm ,比表面为 89m2 / g ,且分散均匀 ,但易烧结 尿素水解法制备的CeO2 粒子呈块状多孔 ,平均粒径大于 50 0nm ,但比表面高达 12 7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脱水法 尿素水解法 超细粒子 氧化铈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O_2的复合方式对TiO_2晶型转变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汪成建 徐明霞 +2 位作者 施加婉君 鄂磊 徐永韬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96-1098,共3页
TiO 2 nan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from industrial TiOSO 4 by hydrolysis method. SnO 2/TiO 2 and SnO 2-TiO 2 composite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stepwise 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coating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phase ... TiO 2 nan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from industrial TiOSO 4 by hydrolysis method. SnO 2/TiO 2 and SnO 2-TiO 2 composite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stepwise 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coating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TiO 2 and the effect of composite mode of SnO 2 on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TiO 2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TG-DTA and XRD. The phase transform of pure TiO 2 from anatase to rutile begins at 750 ℃ and the presence of SnO 2 markedly reduces the transform temperature: for coated SnO 2-TiO 2 composite with ω(SnO 2)=20% it was 400 ℃. The SnO 2/TiO 2 composite prepared by 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followed by calcination at 400 ℃ for 30 min possesses 55% rutile TiO 2. The formation of SnO 2-TiO 2 solid- solution occurrs mainly due to the substitution of Ti 4+ crystal lattice sites by Sn 4+ ions of SnO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2-TiO2复合物 晶型转变 分步沉淀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程精度指标(V_(2π)、V_(300)、V_u)的新算法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家贤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25-28,共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滚珠丝杠副导程精度评定指标的新算法──2π分段法。该方法计算精度高、计算速度比现有算法决几十至几百倍,对提高导程精度测试仪器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 导程误差 滚珠丝杠 2π分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在o2玉米自交系性状选育上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文鹏 王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共4页
为了综合研究多个农艺性状对o2玉米自交系产量的影响,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遗传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3个o2玉米自交系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行数、千粒重、穗位高、轴粗、穗上叶长等性状的遗传分量贡献较大,粒长、... 为了综合研究多个农艺性状对o2玉米自交系产量的影响,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遗传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3个o2玉米自交系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行数、千粒重、穗位高、轴粗、穗上叶长等性状的遗传分量贡献较大,粒长、穗位高、穗上叶长、果穗重等性状的基因型值对总遗传变异的作用较大;根据性状间的相关性,对粒长、穗长、穗行数、穗粗、穗位高和穗上叶长等性状的选择,粒长、穗位高、穗上叶长、果穗重选择效果相对较好,有利于获得多样化类型自交系;对粒长和穗长性状的选育,主要是对自交系果穗性状和产量的培育。因此,在o2玉米自交系选育中,要注意粒长、穗长、穗行数、穗粗、穗位高、穗上叶长等性状的选育,而且粒长的选育比千粒重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玉米 自交系选育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遗传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步法合成2-甲基间苯二酚的研究
6
作者 石强 张翠娥 +4 位作者 刘敏 邱少君 余李敏 刘洁 肖志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645-647,651,共4页
采用分步法制备了2-甲基间苯二酚,反应分4步进行,间苯二酚与叔丁醇在浓硫酸存在下反应,得到4,6-二叔丁基间苯二酚(4);(4)、甲醛、二甲胺发生Mannich反应,制得2-二甲氨基甲基-4,6-二叔丁基间苯二酚(3);(3)在Pd/C催化下氢解,得到2-甲基-4... 采用分步法制备了2-甲基间苯二酚,反应分4步进行,间苯二酚与叔丁醇在浓硫酸存在下反应,得到4,6-二叔丁基间苯二酚(4);(4)、甲醛、二甲胺发生Mannich反应,制得2-二甲氨基甲基-4,6-二叔丁基间苯二酚(3);(3)在Pd/C催化下氢解,得到2-甲基-4,6-二叔丁基间苯二酚(2);(2)在AlCl3作用下,脱去叔丁基,得到目的产物2-甲基间苯二酚(1)。对各步骤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1)的总收率62.3%,纯度99.8%。对反应中间体及目的产物进行了IR或1HNMR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基间苯二酚 分步法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2的乔木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丁志丹 孙玉军 孙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以福建省将乐林场为研究区,使用野外实测样地数据,结合福建省二类调查数据,获取了共192个样地的生物量数据,其中杉木纯林112个,马尾松纯林80个.对覆盖研究区的2景GF-2影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光谱信息、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及地形因子,筛选... 以福建省将乐林场为研究区,使用野外实测样地数据,结合福建省二类调查数据,获取了共192个样地的生物量数据,其中杉木纯林112个,马尾松纯林80个.对覆盖研究区的2景GF-2影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光谱信息、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及地形因子,筛选与样地生物量相关性较高的因子作为建模的自变量,采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及多元逐步回归3种方法分别建立了杉木和马尾松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模型拟合效果均比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好,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决定系数R^(2)最高,2种样地的R2分别为0.65和0.72,估计精度也最高,分别为65.28%和76.82%;杉木样地3种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64.27、48.16和77.03,马尾松样地3种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4.79、48.18和65.63,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最低.在3种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为乔木生物量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生物量 GF-2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多元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步沉淀对CeO_(2)-ZrO_(2)-Y_(2)O_(3)-La_(2)O_(3)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熊芬 王希诚 +2 位作者 黄硕 李明桓 高祥达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研究了传统沉淀法和分步沉淀对CeO_(2)-ZrO_(2)-Y_(2)O_(3)-La_(2)O_(3)(CZ)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N_(2)-吸/脱附、OSC、H_(2)-TPR和催化剂三效活性等测试结果表明:分步沉淀所制备的CZ材料表现出更优的氧化还原性能和织构性能.基于此,... 研究了传统沉淀法和分步沉淀对CeO_(2)-ZrO_(2)-Y_(2)O_(3)-La_(2)O_(3)(CZ)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N_(2)-吸/脱附、OSC、H_(2)-TPR和催化剂三效活性等测试结果表明:分步沉淀所制备的CZ材料表现出更优的氧化还原性能和织构性能.基于此,继续优化分步沉淀中晶种的含量(10%、50%、90%),结果表明:较少的晶种诱导可以极大程度提高材料热稳定性能和织构性能,但进一步增加晶种含量对材料热稳定性能提升作用不明显.其中,当晶种量为10%时,所得CZ材料在高温焙烧后仍保持最大比表面积及稳定的立方相结构,表现出最好的织构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其负载的单Pd三效催化剂也因此表现出最优的三效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步沉淀 CeO_(2)基材料 热稳定性 单Pd三效催化剂 尾气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珍珠湾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文良 法鸿洁 +2 位作者 巴音吉 杨源祯 刘京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45,共11页
红树林湿地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重要的蓝色碳汇,快速准确地估算红树林的地上生物量(AGB)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野外样地实测AGB数据,提取Sentinel-1/2卫星的后向散射系数、波段反射率、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等数据,利用多元逐步回... 红树林湿地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重要的蓝色碳汇,快速准确地估算红树林的地上生物量(AGB)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野外样地实测AGB数据,提取Sentinel-1/2卫星的后向散射系数、波段反射率、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等数据,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的方法对比不同变量组合建模的效果,并基于最优模型对珍珠湾区域红树林AGB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利用连续PLSR算法筛选的多类型特征组合模型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为0.88,均方根误差RMSE为16.07 t/hm^(2),其中,Sentinel-2所有波段的第2主成分在3×3窗口的相关纹理变量(Cor_(p2_3))对模型的贡献率最大;(2)珍珠湾片区红树林AGB总量和均值分别约为45956.41 t和48.06 t/hm^(2),在AGB预测值空间分布上大体呈现中部、东部高,西部稍低的特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养殖虾塘、蚝排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附近,低值区主要分布于半滩涂区域或幼苗较多的位置;(3)联合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光学数据能有效提高AGB的反演精度,仅使用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及衍生因子不适用于反演生物量,单纯采用纹理变量的建模效果优于波段反射率和植被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地上生物量 珍珠湾 Sentinel-1/2 多元逐步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多烯分子极化率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宗浩 王荣顺 赵成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1075-1078,共4页
用引入外电场微扰的cNDO/2法计算了共轭多烯分子各种异构体的全价电子及π体系的极化率;讨论了影响共轭多烯电子极化率的诸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并对比了己三烯2种异构体的电子极化率,解释了它们有关物理化学性质间的差异。
关键词 共轭 多烯分子 极化率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lman神经网络的华北棚型日光温室室内环境要素模拟 被引量:16
11
作者 程陈 冯利平 +3 位作者 董朝阳 宫志宏 刘涛 黎贞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00-208,共9页
准确模拟日光温室内环境的变化过程是实现温室环境精准调控的前提。该研究以3个生长季的日光温室室内实时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Elman神经网络建模的方法,对日光温室室内1.5 m气温、0.5 m气温和CO2浓度进行逐时模拟,对日光温室室内平... 准确模拟日光温室内环境的变化过程是实现温室环境精准调控的前提。该研究以3个生长季的日光温室室内实时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Elman神经网络建模的方法,对日光温室室内1.5 m气温、0.5 m气温和CO2浓度进行逐时模拟,对日光温室室内平均湿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进行逐日模拟,建立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日光温室室内环境逐时及逐日模拟模型,利用独立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基于逐步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日光温室室内环境(1.5m气温、0.5m气温和CO2浓度)逐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2.14℃、1.33℃和55.32μmol/mol,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分别为10.01%、5.87%和10.70%,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日光温室室内环境逐时模拟效果和稳定性最优。2)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日光温室室内环境(日均空气湿度、日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逐日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分别为0.59%、0.88℃、2.02℃和0.98℃,NRMSE分别为0.79%、4.44%、7.02%和6.66%,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日光温室室内环境逐日模拟效果和稳定性最优。研究结果可以准确模拟日光温室室内逐时及逐日环境,也可以为环境模型与作物模型相互耦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温度 空气湿度 CO_(2)浓度 ELMAN神经网络 逐步回归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距离度量kNN模型的森林蓄积量反演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胜义 王义贵 +1 位作者 王飞 李伟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8,共9页
【目的】森林蓄积量是衡量森林质量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蓄积量反演相比传统的森林调查能显著提高森林资源调查效率,对快速获取区域范围森林生长状况,进行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森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 【目的】森林蓄积量是衡量森林质量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蓄积量反演相比传统的森林调查能显著提高森林资源调查效率,对快速获取区域范围森林生长状况,进行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森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陕西韩城市为研究区,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库提取森林蓄积量实测数据,结合Sentinel-2遥感影像进行森林蓄积量反演。通过线性逐步回归法和重要性评价法分别进行变量筛选,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基于欧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马氏距离构建的kNN模型进行森林蓄积量估测,通过精度评价比较最终选择估测精度最高的模型进行研究区森林蓄积量反演。【结果】1)马氏距离是最适合构建kNN模型的距离度量。基于马氏距离构建的kNN模型在所有模型中实现了最高的估测精度,决定系数R2为0.66,均方根误差RMSE为10.02 m^(3)/hm^(2),均方根误差相比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别下降了3.9%、7.8%和29.9%;2)非参数模型在森林蓄积量估测中的精度显著优于参数模型。基于马氏距离构建的kNN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均方根误差相比多元线性回归分别降低了29.9%、27.0%和23.9%;3)研究区西北部森林生长情况较好,蓄积量值较大,东部和南部地区主要是水域和建筑用地,森林分布较少,森林蓄积量值较低。【结论】利用kNN模型结合Sentinel-2遥感影像能实现森林蓄积量反演和制图,为森林资源遥感估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蓄积量 哨兵二号 线性逐步回归 重要性评价 马氏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培育滇牡丹实生苗分级标准及不同种源苗期生长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普甜 宋静 +2 位作者 张志华 陈婉东 王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4期98-102,共5页
[目的]开展3年生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实生苗的分级研究,为人工规模化壮苗培育和确定合理的滇牡丹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滇牡丹5个地理种源3年生的实生苗进行随机取样,测量苗木的地径、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等... [目的]开展3年生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实生苗的分级研究,为人工规模化壮苗培育和确定合理的滇牡丹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滇牡丹5个地理种源3年生的实生苗进行随机取样,测量苗木的地径、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等7个形态指标,采用平均值±1/2标准差法、逐步聚类法和K-均值聚类法对其进行分级研究。[结果]主成分分析显示,滇牡丹实生苗的地径(D)和一级侧根数(B)2项指标的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3.48%和11.63%,累计贡献率达75.11%,因此D和B可作为3年生滇牡丹种苗等级划分的主要指标,不同等级的苗木存在显著差异。3种不同聚类方法中,各级苗木分级范围无显著区别,3年生滇牡丹实生苗分级指标为:Ⅰ级苗:D≥7.24 mm,B≥6;Ⅱ级苗:4.16mm≤D<7.24mm,3≤B<6;Ⅲ级苗:D<4.16mm,B<3。[结论]不同地理种源间的实生苗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区别,DNL种源株高生长发育最快;DYR种源地径生长最快;DYR种源苗期质量等级最好,Ⅰ级和Ⅱ级苗出圃率最好,可达70%;DDC种源苗期质量最差,Ⅰ级和Ⅱ级苗出圃率仅为3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地理种源 平均值±1/2标准差法 逐步聚类法 K-均值聚类法 生长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