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E-HPLC法测定食品中叔丁基羟基茴香醚和2,6-二叔丁基羟基甲苯 被引量:10
1
作者 林太凤 刘阳 +3 位作者 王慧琴 郑大威 罗云敬 张淑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54-257,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食品中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2,6-二叔丁基羟基甲苯(BHT)加压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PSE-HPLC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PSE萃取效率的温度、压力、萃取溶剂、萃取时间进行优化,联合HPLC进行测定,并确定分... 目的:建立测定食品中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2,6-二叔丁基羟基甲苯(BHT)加压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PSE-HPLC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PSE萃取效率的温度、压力、萃取溶剂、萃取时间进行优化,联合HPLC进行测定,并确定分别以BHA提取量、BHT提取量以及总量为评价指标的最优条件。结果:PSE-HPLC法测定BHT和BHA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3.1%,并且在1.0~200.0μg/mL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组分质量浓度均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r≥0.9997),检出限为0.05μg/mL,在最优条件下的回收率为92.60%~97.80%。结论:PSE-HPLC法简便、快速、效率高,方法的重现性、线性相关性以及检出限理想,适用于食品中BHT和BHA含量及两者总量的同时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溶剂萃取(PSE)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2 6-二叔丁基羟基甲苯(bht)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食品中叔丁基茴香醚与2,6-二叔丁基对甲酚 被引量:3
2
作者 卢利军 李红玫 +2 位作者 李爱军 徐立明 周晓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39,42,共4页
基于叔丁基茴香醚(BHA)与2,6 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与铬(Ⅵ)的还原反应,产生的铬(Ⅲ)催化Luminol(鲁米诺) 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快速测定BHA与BHT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10-9... 基于叔丁基茴香醚(BHA)与2,6 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与铬(Ⅵ)的还原反应,产生的铬(Ⅲ)催化Luminol(鲁米诺) 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快速测定BHA与BHT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10-9~4.0×10-5g·ml-1和2.8×10-9~1.0×10-5g·ml-1,检出限为6.0×10-10g·ml-1和8.0×10-10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1.2%和1.4%(1.0×10-7g·ml-1BHA和BHT,n=11)。方法应用于食品中痕量BHA和BHT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叔丁基茴香醚 2 6-二叔丁基对甲酚 铬(Ⅵ) 痕量分析 流动注射技术 化学发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萃取/催化紫外光度法快速测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被引量:8
3
作者 卢纯青 刘天才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597-599,共3页
采用微波萃取、催化技术 ,改进了喷气燃料中抗氧剂 2 ,6 二 (叔丁基 ) 4 甲基苯酚的测定方法。使整个试验时间由原来的 2h缩短到 2 0min左右 ,克服了常规水浴回流法萃取时间长的缺点 ,实现了快速检测。在 0 .6~ 3.0mg·L- 1的... 采用微波萃取、催化技术 ,改进了喷气燃料中抗氧剂 2 ,6 二 (叔丁基 ) 4 甲基苯酚的测定方法。使整个试验时间由原来的 2h缩短到 2 0min左右 ,克服了常规水浴回流法萃取时间长的缺点 ,实现了快速检测。在 0 .6~ 3.0mg·L- 1的测定范围内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3%,回收率在 94 .9%~ 99.9%,同时有利于降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紫外光度法 快速测定 喷气燃料 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微波萃取 BTH 微波催化 抗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沉积物对萘和BHT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渠康 宋庆国 +2 位作者 杨勋兰 刘昕宇 暴维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6,共4页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萘和叔丁基酚在黄河兰州段水体颗粒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萘和叔丁基酚在黄河兰州段水体颗粒物上的吸附在8h内可以充分达到平衡。吸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吸附数据与Freundlich等温线能够较好...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萘和叔丁基酚在黄河兰州段水体颗粒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萘和叔丁基酚在黄河兰州段水体颗粒物上的吸附在8h内可以充分达到平衡。吸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吸附数据与Freundlich等温线能够较好地拟合。研究表明,萘和叔丁基酚的解吸过程存在着明显的迟滞现象,即已被吸附的有机物分子不能很快地、完全地解吸到水相,这也导致了极限残留量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滞后现象 2 6-二叔丁基对甲酚 河流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方法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胜利 朱晓敏 席改卿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7-1209,1221,共4页
研究了温度、光照、pH、金属离子等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并比较了添加化学合成抗氧化剂BHT(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天然抗氧化剂木犀草素对提高色素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辣椒红色素稳定性不同程度受光照、温度和Fe3+、Cu2+... 研究了温度、光照、pH、金属离子等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并比较了添加化学合成抗氧化剂BHT(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天然抗氧化剂木犀草素对提高色素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辣椒红色素稳定性不同程度受光照、温度和Fe3+、Cu2+与Al3+的影响,受pH影响较小。加入抗氧化剂后,色素稳定性有所提高,与BHT相比,木犀草素减弱光照和Fe3+对色素的影响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红色素 稳定性 木犀草素 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丁基羟基甲苯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慕雪 蒲虹宇 +5 位作者 任秀云 赵鲁丹 张双双 刘园园 唐培潇 李晖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65-1972,共8页
本文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获得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HP-β-CD IC)、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DM-β-CD IC)和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SBE-β-CD IC)。相溶解度法确定了二者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1的包合模型;粉末X射... 本文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获得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HP-β-CD IC)、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DM-β-CD IC)和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SBE-β-CD IC)。相溶解度法确定了二者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1的包合模型;粉末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核磁共振氢谱及扫描电镜等技术给出其可能的结合模式,并通过AutoDock分子模拟对接理论研究佐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证明,三种包合物稳定性顺序为SBE-β-CD/BHT IC>DM-β-CD/BHT IC>HP-β-CD/BHT IC,其中SBE-β-CD/BHT包合物增溶效果最显著。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法考察BHT三种包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结果是:三种包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效果,且与BHT相当。利用β-CD衍生物的包合技术改善BHT的水溶性,是一种拓展BHT应用领域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2 6-二甲基-β-环糊精 2-羟丙基-Β-环糊精 磺丁基-β-环糊精 增溶效果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有机污染物挥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昕宇 杨勋兰 +2 位作者 宋庆国 张曙光 暴维英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4,共4页
针对黄河多泥沙和有机物污染状况,研究清水和含沙量为1g/L、3g/L的混水中萘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两类有机污染物的挥发过程及规律,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挥发过程溶液质量浓度的变化,实验数据用数学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挥发动力学方... 针对黄河多泥沙和有机物污染状况,研究清水和含沙量为1g/L、3g/L的混水中萘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两类有机污染物的挥发过程及规律,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挥发过程溶液质量浓度的变化,实验数据用数学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挥发动力学方程、挥发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分析有机物的物化性质、风速和泥沙含量等环境因素对挥发速率的影响,为确定黄河对有机污染物的承纳水平和总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挥发特性 有机污染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抗氧化剂对猪脂肪的诱导氧化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文营 成晓瑜 +3 位作者 戚彪 乔晓玲 王守伟 汤介兰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9,共4页
研究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猪脂肪的诱导氧化性质,选取4种天然抗氧化剂、5种合成抗氧化剂和1种抗氧化剂增效剂进行分析,在高温(温度90℃)和高氧压力(氧气压力0.6 MPa)作用下,油脂会发生氧化反应,通过量化样品仓内氧气压力的变化来考察猪脂肪... 研究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猪脂肪的诱导氧化性质,选取4种天然抗氧化剂、5种合成抗氧化剂和1种抗氧化剂增效剂进行分析,在高温(温度90℃)和高氧压力(氧气压力0.6 MPa)作用下,油脂会发生氧化反应,通过量化样品仓内氧气压力的变化来考察猪脂肪的诱导氧化进程,分别测定添加单一抗氧化剂的猪脂肪的氧化诱导期,并对部分抗氧化剂复配对诱导氧化性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国家标准限定的使用量下,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的诱导氧化时间依次为:丁基羟基茴香醚(b utyl hydroxy anisd,BHA)(45.12 h)>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2,6-di-tert-butyl-4-methylphenol,BHT)(36.23 h)>没食子酸丙酯(21.35 h)>叔丁基对苯二酚(11.30 h)>抗坏血酸棕榈酸酯(8.03 h)>迷迭香精油(7.96 h)>甘草提取物(7.83 h)>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5.58 h),单独添加维生素E(vitamin E,VE)(5.47 h)效果较弱;BHA与BHT的抗氧化效果均呈现线性关系;BHA与BHT、柠檬酸、TP和VE复配的诱导氧化时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脂肪 诱导氧化 丁基羟基茴香醚 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