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0-菲咯啉-曙红Y体系共振光散射法测定痕量铜(Ⅱ)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进 谭克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134,共4页
铜(Ⅱ)与1,10-菲咯啉和曙红Y相互作用,在370nm处可见显著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信号,且增强的散射强度与铜(Ⅱ)的浓度在10.4~127.1ng/m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铜(Ⅱ)的共振光散射方法,检测限(3σ)为1.0ng/mL.研究了体系酸度、离... 铜(Ⅱ)与1,10-菲咯啉和曙红Y相互作用,在370nm处可见显著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信号,且增强的散射强度与铜(Ⅱ)的浓度在10.4~127.1ng/m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铜(Ⅱ)的共振光散射方法,检测限(3σ)为1.0ng/mL.研究了体系酸度、离子强度等影响因素.利用本方法测定了自来水和江水中铜离子,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 1 10-菲咯啉 曙红Y 共振光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酸和1,10-邻菲啰啉构建的Cu(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2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2-526,共5页
采用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热变性方法,研究了烟酸(NA)和1,10-邻菲啰啉(Phen)构建的三元Cu(Ⅱ)配合物([Cu(Phen)(NA)]·H2O)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NA中羧酸根离子与Phen中两个氮原子均与Cu(Ⅱ)双齿配位,形成的配合物在0.1... 采用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热变性方法,研究了烟酸(NA)和1,10-邻菲啰啉(Phen)构建的三元Cu(Ⅱ)配合物([Cu(Phen)(NA)]·H2O)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NA中羧酸根离子与Phen中两个氮原子均与Cu(Ⅱ)双齿配位,形成的配合物在0.141~0.205V出现一对灵敏的氧化还原峰,并且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加入DNA后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发生了明显红移和减色,且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显著降低,式量电位发生正移;配合物能猝灭中性红(NR)-DNA体系的荧光,同时配合物的加入使DNA熔点升高,表明配合物与DNA存在嵌入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酸 1 10-邻菲啰啉 Cu() 鲱鱼精DNA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烯酸邻菲咯啉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与DNA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咸会朵 刘建风 赵国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66-2069,共4页
近年来,多毗啶(邻菲咯啉及其衍生物等)过渡金属(铜、钌、钴等)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许多研究表明.多吡啶铜配合物能较好地与DNA发生插入或部分插入作用.因而具有许多潜在的生物活性.如Sigman等同证实... 近年来,多毗啶(邻菲咯啉及其衍生物等)过渡金属(铜、钌、钴等)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许多研究表明.多吡啶铜配合物能较好地与DNA发生插入或部分插入作用.因而具有许多潜在的生物活性.如Sigman等同证实某些多吡啶铜配合物具有核酸酶活性.Thomas和Reddy等研究发现有些多吡啶铜配合物具有光切酶活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十一烯酸 邻菲咯啉 晶体结构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邻菲咯啉氮单氧化物)合二水合硝酸铜(Ⅱ)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4
作者 王欣 甘新民 +3 位作者 谭民裕 袁景利 王桂兰 袁万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本文报道标题化合物[Cu(phenNO)_2(H_2O)_2](NO_3)_2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Z=4,晶胞参数:a=15.724(2),b=8.995(2),c=18.432(3),β=112.06(2)°。可观测的独立反射点数目为2352个。晶体结构利用直接法... 本文报道标题化合物[Cu(phenNO)_2(H_2O)_2](NO_3)_2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Z=4,晶胞参数:a=15.724(2),b=8.995(2),c=18.432(3),β=112.06(2)°。可观测的独立反射点数目为2352个。晶体结构利用直接法与Fourier合成法得到。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后的R=0.077。结构分析表明,铜与配体的2个氧、2个氮以及2个水分子中的氧配位,配位的几何构型为稍显扭曲的拉长八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PhenNo 硝酸根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L-His)(Phen)]·2ClO_4·H_2O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晓华 乐学义 李明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81-682,共2页
The crystal of [Cu(L-His) (Phen)]·2ClO4·H2O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 analysis, molar conductivity, UV, IR and X-ray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ystem, spa... The crystal of [Cu(L-His) (Phen)]·2ClO4·H2O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 analysis, molar conductivity, UV, IR and X-ray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 with a=1. 222 7(2) nm, b=0. 714 5(14) nm, c=1. 452 0(3) nm, β=109. 82 (3)° V=1. 193 3(4) nm3, Z=2, F(000)=624, Dc=1.711 g/cm3, μ(Mo Ka) =12. 08 cm-1, R=0.050 9, wR=0. 139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邻菲咯啉 晶体结构 铜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菲啰啉和水杨酸构筑铜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1 位作者 杨声 朱元成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4-750,共7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铜配合物[Cu(phen)(SA)_2]·H_2O(phen=1,10-邻菲啰啉,SA=水杨酸),并以鲱鱼精DNA为靶点,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和DNA粘度滴定实验,探讨了配合物与DNA的键合方式。结果表明,SA的羧酸...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铜配合物[Cu(phen)(SA)_2]·H_2O(phen=1,10-邻菲啰啉,SA=水杨酸),并以鲱鱼精DNA为靶点,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和DNA粘度滴定实验,探讨了配合物与DNA的键合方式。结果表明,SA的羧酸根离子与Cu^(2+)单齿配位,phen的两个氮原子与Cu^(2+)呈双齿配位,形成的配合物在0.489 V/0.050 V处呈现一对明显的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并且中心Cu^(2+)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可观察到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出现明显的减色效应,但是红移现象不明显,氧化还原峰的电流减小,峰电位发生正移,并且DNA的粘度随配合物的加入而增大。结论认为,配合物以嵌插方式与DNA发生作用形成1∶1的复合物,但插入程度较弱(结合常数为1.55×10~4L·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1 10-邻菲啰啉 DNA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Phen)_2NO_3](OH)·6H_2O的合成、结构和量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志敏 李薇 +4 位作者 杨颖群 邝代治 冯泳兰 王剑秋 张复兴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8,共5页
由Phen(Phen=1,10-phenanthroline)与铜(Ⅱ)离子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Phen)2NO3](OH)·6H2O.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0.994 2(4)nm,b=2.635 8(9)nm,c=1.055 1(4)nm,β=106.045(6)&#... 由Phen(Phen=1,10-phenanthroline)与铜(Ⅱ)离子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Phen)2NO3](OH)·6H2O.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0.994 2(4)nm,b=2.635 8(9)nm,c=1.055 1(4)nm,β=106.045(6)°,V=2.657 2 nm3,Z=4,Dx=1.527 g.cm-3,μ(Moka)=8.88 cm-1,F(000)=1 268,R1=0.044 1,wR2=0.111 0[I>2σ(I)].配合物中Cu-O、Cu-N键键长分别为0.201 4~0.233 2 nm和0.203 5~0.221 8 nm,中心铜原子与六个配位原子形成变形八面体结构.晶体中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对标题配合物进行了量化计算,得原子轨道贡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 邻菲罗啉 铜配合物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物[Cu(m-TFBA)(phen)(H_2O)_2]·(m-TFBA)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季宁宁 石智强 赵仁高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25-1030,共6页
以醋酸铜、间三氟甲基苯甲酸(m-TFBA)和邻菲咯啉(phen)为原料在甲醇水介质中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单核铜髤配合物[Cu(m-TFBA)(phen)(H2O)2]·(m-TFBA),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 以醋酸铜、间三氟甲基苯甲酸(m-TFBA)和邻菲咯啉(phen)为原料在甲醇水介质中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单核铜髤配合物[Cu(m-TFBA)(phen)(H2O)2]·(m-TFBA),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00161(10)nm,b=1.15069(12)nm,c=1.28649(12)nm,α=82.217(2)°,β=84.767(2)°,γ=66.371(2)°,V=1.3448(2)nm3,Z=2,Dc=1.625g·cm-3,R1[I>2σ(I)]=0.0421,wR2[I>2σ(I)]=0.0958。铜(Ⅱ)分别与来自邻菲咯啉的2个氮原子、间三氟甲基苯甲酸的1个氧原子和2个水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变形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通过强的O-H…O氢键作用形成了二聚体结构,该二聚体又通过分子间弱的C-H…O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中配位的间三氟甲基苯甲酸上的三氟甲基基团具有无序结构。对配合物中[Cu(m-TFBA)(phen)(H2O)2]+进行了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探讨了配合物的稳定性、分子轨道能量以及一些前沿分子轨道的组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三氟甲基苯甲酸 邻菲咯啉 铜()配合物 晶体结构 从头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菲咯啉铜微纳米棒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陈桂花 王炳喜 尹志刚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1-206,共6页
以五水硫酸铜和1,10-邻菲咯啉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邻菲咯啉铜(II)微纳米棒,研究pH值和温度对产物形貌和尺寸的影响。通过XRD、SEM、UV-Vis、FT-IR、元素分析和荧光光谱表征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硫酸铜溶液的pH值显著影响... 以五水硫酸铜和1,10-邻菲咯啉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邻菲咯啉铜(II)微纳米棒,研究pH值和温度对产物形貌和尺寸的影响。通过XRD、SEM、UV-Vis、FT-IR、元素分析和荧光光谱表征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硫酸铜溶液的pH值显著影响室温时反应产物的物相和形貌。当起始pH值为2.0和5.0时,分别生成了微米级的花状和长片状的单斜晶系[Cu(phen)(H2O)2].SO4;当pH值上升至9.0和11.0时,分别生成了平均直径172 nm和253 nm的[Cu(phen)(OH)]2SO4.5H2O棒状结构。在pH值为9.0条件下,棒状产物的直径随着反应温度的降低而减小,4℃时可获得平均直径为87 nm的纳米棒。此外,片状[Cu(phen)(H2O)2].SO4的荧光光谱相对于纳米棒状[Cu(phen)(OH)]2SO4.5H2O出现蓝移和发射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菲咯啉铜 微纳米棒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