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典型绿化乔木对PM_(2.5)无机成分NH_(4)^(+)和NO_(3)^(-)的吸收和分配机制
1
作者 房佳兴 李少宁 +9 位作者 柴硕 赵娜 徐晓天 李斌 张俊杰 王梦雪 张琴 刘辰 吕金昊 鲁绍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7-853,共17页
植物能有效吸收大气中PM_(2.5)改善空气质量,探明其吸收和分配PM_(2.5)机理对提高植物生态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利用一次性熏气法结合^(15)N示踪法探究北京典型绿化乔木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白皮松(Pinus bungeana)、旱柳... 植物能有效吸收大气中PM_(2.5)改善空气质量,探明其吸收和分配PM_(2.5)机理对提高植物生态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利用一次性熏气法结合^(15)N示踪法探究北京典型绿化乔木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白皮松(Pinus bungeana)、旱柳(Salix matsudana)、银杏(Ginkgo biloba)、国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和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对PM_(2.5)水溶性无机成分NH_(4)^(+)和NO_(3)^(-)吸收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能有效吸收PM_(2.5)中NH_(4)^(+)(0.03—0.80μg/g)和NO_(3)^(-)(0.02—1.10μg/g)。对NH_(4)^(+)吸收能力表现为旱柳和油松最强,其次是银杏和栾树,白皮松和国槐最弱;对NO_(3)^(-)吸收能力表现为旱柳和油松最强,其次是白皮松和国槐,栾树和银杏最弱。(2)植物地上器官^(15)N吸收能力和分配率大于地下器官。叶片对两种离子的吸收能力(NH_(4)^(+):0.08—1.63μg/g,NO_(3)^(-):0.01—1.18μg/g)和分配率(NH_(4)^(+):18.95%—76.10%,NO_(3)^(-):6.86%—91.64%)最高。(3)不同浓度、树种及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各器官^(15)N吸收能力和分配率(P<0.01),其中地上器官吸收能力随浓度升高而增加。(4)具有较小根冠比、粗根生物量比和较大枝生物量比特征的植物更利于吸收NH_(4)^(+);具有较小根冠比、粗细根生物量比和较大干生物量比特征的植物更利于吸收NO_(3)^(-)。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植物吸收PM_(2.5)机制及其与自身因素(植物性状)和自然因素(PM_(2.5)浓度)的关系,对不同污染程度地区如何有效利用植物净化PM_(2.5)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绿化乔木 一次性熏气法 ^^(15)n示踪 PM_(2.5)无机成分 吸收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芽肥^(15)N在再生稻中的分配及其作用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马均 王化新 +2 位作者 孙晓辉 任光璪 任天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41-46,共6页
采用盆栽法、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促芽肥^(15)N在再生稻中的分配及其对淀粉积累和再生稻生长的作用。结果如下:头季稻齐穗后15天施用促芽肥,对再生稻生长有直接、间接两方面的促进作用,而以间接作用较大。促芽肥对头季稻产量无不... 采用盆栽法、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促芽肥^(15)N在再生稻中的分配及其对淀粉积累和再生稻生长的作用。结果如下:头季稻齐穗后15天施用促芽肥,对再生稻生长有直接、间接两方面的促进作用,而以间接作用较大。促芽肥对头季稻产量无不良影响,并可提高穗粒蛋白质含量,改善稻株后期的碳、氮代谢,促进休眠芽的早生多发,为再生稻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分配有促芽肥氮的头季稻株收获时大部分被割去,直接利用于再生稻的绝对量不多,但其肥效可持续至再生稻成熟期,对再生稻产量的形成仍有显著的直接作用。促芽肥的施用方法以田面施为佳,叶面施用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促芽肥 15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栽叶龄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15)N-肥料去向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樊红柱 吕世华 曾祥忠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07,113,共5页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叶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降低,籽粒与秸秆氮肥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也降低,而氮素损失增加。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叶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降低,籽粒与秸秆氮肥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也降低,而氮素损失增加。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肥料施的氮。肥料利用率为20.8%~25.7%,氮肥残留率为17.9%~32.2%,有42.1%~61.3%的肥料损失。无论哪种叶龄移栽条件下,肥料主要残留在0~20cm土层中。研究表明水稻早栽能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降低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移栽叶龄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素去向 15n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尿素研究硅对水稻吸收肥料氮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雅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3年第3期15-16,共2页
利用15N-尿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黑龙江省几种主要水稻土壤上施用硅肥时,通过对肥料氮在水稻各器官的分配动态来观察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利用率,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及肥料氮的损失率,阐述了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影响。N-尿素;硅肥;示踪;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氮素吸收 硅肥 15—尿素示踪技术 分配动态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水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卢维盛 李华兴 +1 位作者 刘远金 陈喜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10,42,共4页
利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免耕抛秧水稻产量比传统耕减少 32 .6 % ,氮肥利用率降低 15 .6 % 然而 。
关键词 抛秧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耕作方法 示踪技术 15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移栽密度的氮肥效应及氮素去向 被引量:17
6
作者 樊红柱 曾祥忠 吕世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1-685,共5页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密度增大,水稻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子粒与秸秆氮素含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增加,而氮素损失降低。水稻所吸收的...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密度增大,水稻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子粒与秸秆氮素含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增加,而氮素损失降低。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肥料氮。不同移栽密度处理间,肥料利用率为16.69%~26.69%,氮肥残留率为17.12%~21.08%,有52.23%~66.19%的肥料损失。无论哪种密度下,肥料主要残留在0~20cm土层中。种植密度为40cm×40cm时,0~20cm土层氮素残留量为28.54kg/hm2,占施肥量的12.97%,高于50cm×50cm和30cm×30cm处理而在40~60cm土层的氮素残留量为7.34kg/hm2,比50cm×50cm和30cm×30cm处理同层残留量降低了57.90%~59.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素去向 15n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植株对于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同化和分配 被引量:3
7
作者 卢学兰 蔡大同 史瑞和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6-64,共9页
用^(15)N示踪法研究水稻植株对于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同化和分配,着重分析稻谷干物质和含氮量的来源。结果表明:氮肥提高植株营养体的物质积累、增强上3叶和根系的生理功能;从抽穗至成熟阶段,上3叶的同化物运转于稻谷的,由对照的27%... 用^(15)N示踪法研究水稻植株对于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同化和分配,着重分析稻谷干物质和含氮量的来源。结果表明:氮肥提高植株营养体的物质积累、增强上3叶和根系的生理功能;从抽穗至成熟阶段,上3叶的同化物运转于稻谷的,由对照的27%~30%增加到40%~56%,氮从29%~32%提高至32%~37%;植株吸收的氮(土壤氮和肥料氮)占稻谷中的激发氮占3l%~39%,这二部分氮高的稻谷产量也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法 激发效应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年限不同坡位的红壤水稻田化肥氮去向 被引量:1
8
作者 尧水红 张斌 +1 位作者 胡锋 程训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2-588,共7页
采用15N微区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不同坡位的红壤水稻田N素的运移特征与去向。试验结果表明:红壤地区新、老水稻田成熟期肥料利用率为18.71%~29.10%;残留率在5.97%~18.73%之间;老稻田耕层的土壤N素残留高于新稻田,但新稻田剖面中1... 采用15N微区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不同坡位的红壤水稻田N素的运移特征与去向。试验结果表明:红壤地区新、老水稻田成熟期肥料利用率为18.71%~29.10%;残留率在5.97%~18.73%之间;老稻田耕层的土壤N素残留高于新稻田,但新稻田剖面中15~50cm土层15N残留量占总残留量的比率明显要高于老稻田;红壤水稻田肥料损失率高达52.24%~68.91%。此外,供试田块各生育期渗漏水中NH4+-N、NO3--N浓度均为:耕层>犁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利用年限 坡位 15n微区示踪 氮素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秆两用稻草栽培食用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君琛 郑金贵 +2 位作者 杨菁 郑开斌 陈旺瑞 《福建农业学报》 2000年第2期41-44,共4页
采用谷秆两用水稻高蛋白稻草栽培姬松茸、蘑菇、草菇的试验结果表明 ,含高蛋白质的谷秆两用稻草栽培姬松茸、蘑菇、草菇的生物效率分别比一般稻草提高 2 2 .85%~ 2 8.0 7%、11.0 0 %~ 2 5.31%、 33.6 8% ,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采用谷秆两用水稻高蛋白稻草栽培姬松茸、蘑菇、草菇的试验结果表明 ,含高蛋白质的谷秆两用稻草栽培姬松茸、蘑菇、草菇的生物效率分别比一般稻草提高 2 2 .85%~ 2 8.0 7%、11.0 0 %~ 2 5.31%、 33.6 8% ,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时采用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草菇对稻草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 ,结果 N转化率比一般稻草提高 19.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秆两用稻草 姬松茸 蘑菇 草菇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