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证还是叙事?——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德胜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6,共9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是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小学德育教材的文体都是论证性的。由此造就了小学德育教材论证文体的“思维定式”,小学德育教材中的正文如果不是观点性的,教材的编写者、审查者、使用者就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是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小学德育教材的文体都是论证性的。由此造就了小学德育教材论证文体的“思维定式”,小学德育教材中的正文如果不是观点性的,教材的编写者、审查者、使用者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不正常。论证文体确有其优势,但毋庸讳言,小学德育教材被论证文体支配、主导所导致的问题不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研发过程中,编写组尝试引入叙事文体,效果良好,但遇到的质疑与挑战也非常大。文体选择不能只靠因袭固有做法,不能只靠成年人的偏好,而应依据道德教育的性质、儿童道德学习的特性来决定。当然,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叙事为主,论证为辅”是值得继续坚持的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 叙事 论证 文体选择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梓太 包婧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I0005,共10页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寻中国环境法学的传统文化基因,有助于夯实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的文化基础,探索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环境法价值取向,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环境法学的价值引领与注释作用。为此,环境法学研究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以“两个结合”为根本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实途径,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扩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生态文明的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 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理论建构的思考
3
作者 韩震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0,共7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在本质上也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范畴,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有利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丰富教育学理论,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等。该学科的研究学习内容,值得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及未来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历终身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诈骗罪处分意识必要性的证成及判断
4
作者 程红 张驰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7,共11页
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并非一定主客观相统一,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处分行为就存在着不具备处分意识的情形。由于诈骗罪构成要件危险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被骗者的处分行为,而盗窃罪并不需要,因此两罪虽然在宏观层面的危险性相差不大,但在具体层... 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并非一定主客观相统一,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处分行为就存在着不具备处分意识的情形。由于诈骗罪构成要件危险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被骗者的处分行为,而盗窃罪并不需要,因此两罪虽然在宏观层面的危险性相差不大,但在具体层面的危险性有高低之分。故在立法层面保持两罪法定刑的一致性而在司法层面要求盗窃罪的入罪数额低于诈骗罪是妥当的,处分意识区分盗窃罪的间接正犯和诈骗罪的功能应予以坚持。此外,只要坚持“利益盗窃说”“处分意识必要说”就不会产生处罚漏洞,只是在责任主义的要求下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处罚空隙。为发挥处分意识的区分功能,严格的“处分意识必要说”具有妥当性。被骗人对于有形财产,需要认识到财产的转移占有,具体要认识到财产的数量以及对财产特定化有意义的种类或性质;对于无形财产,需要认识到自己在丧失对财产性利益的控制。由于占有的根基是现实的控制力,因此在处分意识的判断上二者保持了一致的严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诈骗罪 处分意识 法条竞合 处分意识必要说 处分意识不要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修订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变化
5
作者 王世光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5,共12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修订前后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编修依据来看,新修订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和相关重大主题教育文件编写,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的变化,决定了新修订教材的修订原则和教材变化的基本方向。从...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修订前后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编修依据来看,新修订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和相关重大主题教育文件编写,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的变化,决定了新修订教材的修订原则和教材变化的基本方向。从教材形式来看,新修订教材在教材封面、课文结构、课文风格、插图风格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教材变化的直观体现。从教材内容来看,新修订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等文件,通过删减、增加、移动、整合等方式,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体现了一体化的修订原则。从主题教育来看,新修订教材系统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些变化保证了教材修订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实现了教材的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 2024年版义务教育修订教材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与法治课程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及教学实现——基于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
6
作者 卢丹丹 任天鸣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3,共6页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共同体的共存相依性、多元协同性和持续发展性出发,以情系家国、仁爱关怀为精神内核,树立共同家国观;以开放包容、共建共享为能力品质,树...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共同体的共存相依性、多元协同性和持续发展性出发,以情系家国、仁爱关怀为精神内核,树立共同家国观;以开放包容、共建共享为能力品质,树立共同利益观;以绿色低碳、和谐发展为生活态度,树立生态发展观。研究认为,培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共同体意识的教学进路为:教学目标分层融入共同体理念,教学内容突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教学实施重在构建思辨与实践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程 共同体意识培育 共同家国观 共同利益观 生态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重”的现象学之思:从康德开始
7
作者 张任之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7,197,共24页
“敬重”概念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受到了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等德国经典现象学家的关注。这些现象学家都对康德的“敬重理论”作出了诠释。跟随这些经典现象学家,可以从对敬重作为道德意识、作为道德动机、作为存在领会三... “敬重”概念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受到了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等德国经典现象学家的关注。这些现象学家都对康德的“敬重理论”作出了诠释。跟随这些经典现象学家,可以从对敬重作为道德意识、作为道德动机、作为存在领会三个维度展开现象学分析,揭示了敬重在其对象层面的统一性,以及它本身的双重意向性结构。这些分析最终展示出康德“敬重”概念所包含的核心环节,并将之与“人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关联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现象学 敬重 道德意识 道德自身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的三重追问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晔 景琛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深处对乡村教育的炽热情愫,源于其对乡村教育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表现为对乡村教育持续性的情感倾注、理解认知、实践作为与反思创新,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具体承载与关键表达。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魂”与“根”,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提供德行指南;“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本”与“源”,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形塑素养核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筋”与“骨”,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稳固坚守目标。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需要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相契合,在从萌生、涵养到坚守的逻辑递进关系中,唤醒主体内在的德性自觉,付诸具体实践的韧性修炼,实现成人成己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情怀 德性自觉 实践修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生态文明教育书写 被引量:1
9
作者 田雪 邹红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表征的分析框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层次结构清晰,较为全面地表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从横向看,实...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表征的分析框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层次结构清晰,较为全面地表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从横向看,实体形态、象征形态与抽象形态在知识量上存在差异;从纵向看,各形态内容分布总体上与学生不断扩展的认知能力与生活范围相适应。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的教学,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思想、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由规范到自觉,遵循教育逻辑规划教学目标;由近处到远处,遵循生活逻辑组织教学过程;由具体到抽象,遵循认知逻辑设计教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德育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探赜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新吾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35,共6页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新使命,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需从创新、协同、精准、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内涵要素出发,聚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现实问题,以党的领导,引领方向,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新使命,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需从创新、协同、精准、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内涵要素出发,聚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现实问题,以党的领导,引领方向,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架构,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建立教育主体间的协同育人机制,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以开放的平台、共享的理念,打造优质课程及其资源库,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彰显课程教学回应现实、应对挑战的高质量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高质量发展 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的道德支撑:个体道德自觉、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共同体
11
作者 刘硕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140,共12页
第三次分配的现实本质是以公益慈善方式对资源财富的分配,亦是对初次分配、再分配的重要补充,更是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分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次分配的道德支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道德自... 第三次分配的现实本质是以公益慈善方式对资源财富的分配,亦是对初次分配、再分配的重要补充,更是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分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次分配的道德支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道德自觉、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共同体。道德自觉是个体对道德的一种内在的、主动的认知和实践,个体层面的道德自觉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由于个体有限理性且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个人主义,对个体的道德自觉的产生具有抑制和扭曲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是第三次分配的根本保障,将为个体道德自觉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而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共同体,作为重要组织载体和实施平台,是个体道德自觉汇聚而成的文明结晶,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展现和生动诠释,更是承担第三次分配的强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道德支撑 个体道德自觉 社会主义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道德能动性的伦理证成:传统观点到开放立场
12
作者 曲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26,共9页
传统观点将道德能动性解释为人独有的道德行为能力,并提出了道德能动性的完备条件。传统观点并未直接否定人工道德自主体和人工道德能动性的可能性,但它固守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对道德能动性的完备条件缺乏充分反思。事实上,人类以及非人... 传统观点将道德能动性解释为人独有的道德行为能力,并提出了道德能动性的完备条件。传统观点并未直接否定人工道德自主体和人工道德能动性的可能性,但它固守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对道德能动性的完备条件缺乏充分反思。事实上,人类以及非人类存在物在缺乏某些条件的情况下,仍具备道德能动性。站在开放立场上,道德能动性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实体积极施加有效道德影响的能力,要求实体具备由其内部状态“引发”的道德行为、内在认知能力、处于道德规范约束下等条件。道德能动性既可以是自然生成的,也可以是通过人工建构以软硬件形态呈现的无意识道德能动性,还可以是通过人机交互表现出来的集体道德能动性,包括授权的道德能动性、扩展的道德能动性和分布的道德能动性等不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道德能动性 人工道德能动性 意识 意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融合及其边界
13
作者 沈艳艳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112,共7页
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政治性。这一课程性质的变化,使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融合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议题。道德与政治的深层关联以及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相互支持,... 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政治性。这一课程性质的变化,使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融合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议题。道德与政治的深层关联以及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相互支持,为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融合提供了学理依据。但是,道德与政治毕竟是不同的,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也存在差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应该把握两种教育融合的边界,避免陷入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内省与实践自觉:中国环境社会工作的本土性探析
14
作者 罗桥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7-56,177,共11页
环境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其本土化问题需要持续讨论。在讨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本土化的过程中,应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环境社会工作的本土性讨论就是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从道德内省与实践自觉两... 环境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其本土化问题需要持续讨论。在讨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本土化的过程中,应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环境社会工作的本土性讨论就是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从道德内省与实践自觉两个视角对环境社会工作的本土性展开论述,一方面,中国环境社会工作需要在伦理层面进行理念重构,克服过度强调“社会正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状态;另一方面,要将丰富的环境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总结为知识进行传播,从而为中国环境社会工作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内省 实践自觉 环境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本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思政的伦理风险审视及应对策略
15
作者 张铤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08,共6页
智能思政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同时,其带来的伦理风险问题亦不容忽视。智能思政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师生主体地位的消解与情感关系的淡化、“信息茧房”的滋生与算法伦理的失范、教育公平的式微与技术价值的... 智能思政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同时,其带来的伦理风险问题亦不容忽视。智能思政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师生主体地位的消解与情感关系的淡化、“信息茧房”的滋生与算法伦理的失范、教育公平的式微与技术价值的迷失以及学生隐私的失守与数字侵权责任的游离等。究其深层肇因,主要在于智能算法内部运作的复杂性与不透明性、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规范的相对滞后和师生科技伦理素养与风险处置能力的欠缺。对此,要冷静分析、积极应对,通过构建“价值—主体—规范”三位一体的策略框架,加强智能思政伦理风险治理,促进人工智能向上向善,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双向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思政 伦理风险 德法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处江湖而心系台阁——杨维桢复杂心态新探
16
作者 左东岭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9,205,共16页
杨维桢一生尽管居官之时少而隐居之时多,但其人生理想却始终是渴望进入朝廷台阁而名垂不朽。在隐居杭州与平江之时,尽管在与江南文人的诗酒唱和中养成风流潇洒的才子风度与追求享乐自适的人生观念,但屡次求人举荐复官的行为与《三史正... 杨维桢一生尽管居官之时少而隐居之时多,但其人生理想却始终是渴望进入朝廷台阁而名垂不朽。在隐居杭州与平江之时,尽管在与江南文人的诗酒唱和中养成风流潇洒的才子风度与追求享乐自适的人生观念,但屡次求人举荐复官的行为与《三史正统辩》的撰写,显示出他稳定而强烈的台阁情结;在隐居松江时期,尽管多与隐逸之士来往并自称“风月福人”,但通过与张士诚政权中诸多官员的密切交际及鼓励弟子出仕张吴的行为,说明他更愿意乐在廊庙台阁,其乐在山林江湖则是进取无望之后的无奈选择;在入明之后,他表面上依然表示坚守自我的隐逸之志,但通过对其《送检校王君盖昌还京序》《赠术士曹仲修序》等重要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到他渴望进入新朝台阁以完成制礼作乐、修史补经的强烈愿望。杨维桢的一生,无论在山水漫游、诗酒雅集的人生享乐中沦陷有多深,也无论具有多么怪异出格的行为与神出鬼没的笔调,他心中始终都没有放弃儒者的责任与进入台阁以承担传道修史的理想,心系台阁是其最为稳固的心理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游江湖 享乐意识 台阁情结 传道修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学校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17
作者 张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8,315,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风险,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为。当前,受到现实社会条件的影响,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方式不多样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健全法治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向;构建法治教育内容体系,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内容;拓展法治教育方式方法,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广阔平台;强化法治教育师资建设,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治教育 内容体系 师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角下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2
18
作者 戴贝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史逻辑、认识逻辑、行为逻辑和评价逻辑。践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培育公民道德自觉,必须要结合人的现实需求和政治社会条件,通过实践将道德内涵转化为内心的规则,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自觉认识,通过道德行为将公民道德自觉外化为具体的主动的实践行动,通过道德评价活动使公民自觉选择正义的道德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道德实践 公民道德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世光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33,共11页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遵循。但在教材修订和教学实践等环节中,要处理好几个基本问题:如何体现本课程革命传统教育的特色;选择适合...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遵循。但在教材修订和教学实践等环节中,要处理好几个基本问题:如何体现本课程革命传统教育的特色;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素材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有哪些基本路径;怎样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落实本课程革命传统教育。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在本课程革命传统教育中实现文件语言、课程语言、教材语言和教学语言之间的有效转换,才能把这一教育主题讲深讲透讲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传统 革命传统教育 小学德育 道德与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支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长领 刘思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4,共8页
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所持有的共同价值观念、追求、思维方式、信仰等,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实践活动、物质成果的总和。法治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物质层面的要素,还包括实践层面的要素。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实现依法治... 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所持有的共同价值观念、追求、思维方式、信仰等,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实践活动、物质成果的总和。法治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物质层面的要素,还包括实践层面的要素。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略之一。道德对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支撑法治文化建设至少包括五个方面:道德对科学立法的支撑;道德对严格执法的支撑;道德对公正司法的支撑;道德对全民守法的支撑;提升“关键少数”道德素质助推法治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建设 道德支撑 基本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