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H_(4)^(+)和CO_(2)复合胁迫对水蕴草及其生长水体的影响
1
作者 常雅军 王巍 +3 位作者 刘吉祥 李韵涵 孙林鹤 姚东瑞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共11页
为了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水蕴草〔Elodea densa(Planch.)Casp.〕对水体NH_(4)^(+)胁迫的响应机制,设置2个NH_(4)^(+)质量浓度水平(1和6 mg·L^(-1))和3个CO_(2)流量水平(0.0、0.4和1.0 m^(3)·h^(-1),分别对应环境CO_... 为了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水蕴草〔Elodea densa(Planch.)Casp.〕对水体NH_(4)^(+)胁迫的响应机制,设置2个NH_(4)^(+)质量浓度水平(1和6 mg·L^(-1))和3个CO_(2)流量水平(0.0、0.4和1.0 m^(3)·h^(-1),分别对应环境CO_(2)、低流量CO_(2)和高流量CO_(2)),对胁迫0、3、10和17 d时6个处理组的水体物理化学指标及水蕴草的生长量和生理生化指标〔包括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胁迫0 d和NH_(4)^(+)单一胁迫处理组相比,胁迫3、10和17 d时,4个复合胁迫处理组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和pH值显著(P<0.05)下降,而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盐度、NH_(4)^(+)含量和HCO_(3)^(-)含量多显著升高,并且,CO_(2)流量对上述水体指标的影响以及NH_(4)^(+)质量浓度对水体NH_(4)^(+)含量的影响在0.001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交互作用对水体NH_(4)^(+)含量的影响在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处理组的水蕴草生长量均为负值;在同一CO_(2)流量下,1和6 mg·L^(-1)NH_(4)^(+)处理组间的水蕴草生长量差异较小,而在同一NH_(4)^(+)质量浓度下,低流量和高流量CO_(2)处理组的水蕴草生长量显著低于环境CO_(2)处理组;并且,仅CO_(2)流量对水蕴草生长量的影响在0.001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4个复合胁迫处理组水蕴草的叶绿素含量均随胁迫时间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环境CO_(2)处理组相比,整体而言,4个复合胁迫处理组水蕴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胁迫3 d时显著下降、在胁迫10和17 d时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胁迫3、10、17 d时升高;在同一NH_(4)^(+)质量浓度下,高流量CO_(2)处理组水蕴草的MDA含量在胁迫10和17 d时显著低于低流量CO_(2)处理组。总体来看,在同一NH_(4)^(+)质量浓度下,低流量和高流量CO_(2)处理组水蕴草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在胁迫3 d时高于环境CO_(2)处理组,而GS、GDH、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和碳酸酐酶活性在胁迫10和17 d时低于环境CO_(2)处理组。以上研究结果显示:CO_(2)浓度升高可促进水蕴草的碳氮协同代谢,从而缓解水中NH_(4)^(+)对水蕴草的毒性效应,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溶解在水中的HCO_(3)^(-)不断累积,导致水体酸化,反而加剧了NH_(4)^(+)对水蕴草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蕴草 CO_(2) nh_(4)^(+) 复合胁迫 双因素方差分析 碳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H_(4)强化常温低NH_(4)^(+)-N亚硝化系统的稳定运行研究
2
作者 向韬 褚旭 李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9-286,共8页
为获得稳定的亚硝化过程,研究通过投加联氨(N_(2)H_(4))强化了低NH_(4)^(+)-N亚硝化系统在常温下的运行效能,并探究了该策略对硝化过程关联菌群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由35℃降低至20℃的过程中,NH_(4)^(+)-N转化率(Ammonia-Nitrog... 为获得稳定的亚硝化过程,研究通过投加联氨(N_(2)H_(4))强化了低NH_(4)^(+)-N亚硝化系统在常温下的运行效能,并探究了该策略对硝化过程关联菌群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由35℃降低至20℃的过程中,NH_(4)^(+)-N转化率(Ammonia-Nitrogen Conversion Rate,ANCR)和亚硝积累率(Nitrite Accumulation Rate,NAR)逐渐降低,分别由60%和31%下降至45%和9.39%。通过投加5 mg/L N_(2)H_(4),可使ANCR和NAR分别提升至61.36%和75%以上。亚硝化主要功能菌-氨氧化菌(Ammonia-Oxidizing Microorganisms,AOB)(Nitrosomonas属)相对丰度提升至15%,干扰-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Nitrospira属)相对丰度被抑制在0.05%以下。AOB活性由(0.39±0.01)mg N/(g VSS·h)上升至(0.42±0.01)mg N/(g VSS·h)。功能基因预测分析发现,AOB的主要功能基因(氨氮加氧酶)相对丰度提升了20百分点,而NOB的功能基因(亚硝酸盐氧化酶)未被预测出,表明投加N_(2)H_(4)促进了亚硝化系统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脱氮 低氨氮 亚硝化 常温 N_(2)H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转化率的NH_(4)Cl+NaNO_(2)体系分解甲烷水合物实验研究
3
作者 李明 张继红 +2 位作者 王亚楠 谭欣剑 王志强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0,共7页
NH_(4)Cl+NaNO_(2)体系(亦称为自生热体系)近年来被用于水合物原位开采可行性研究,此前研究没有考虑体系转化率对于纯甲烷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分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及能量利用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不同分解条件下的自生热体系... NH_(4)Cl+NaNO_(2)体系(亦称为自生热体系)近年来被用于水合物原位开采可行性研究,此前研究没有考虑体系转化率对于纯甲烷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分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及能量利用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不同分解条件下的自生热体系分解水合物实验,分析其分解动力学行为;计算反应转化率、分解效率及甲烷能量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水合物分解动力学行为的差异性,分解过程被划分为不稳定期、稳定期及衰减期;自生热体系受水合物相平衡温度影响更大,水合物自保护效应对甲烷水合物的分子扩散产生抑制作用以及剧烈的化学反应是导致不稳定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化学反应逐渐平稳,形成了稳定的化学体系放热-水合物吸热分解的动态响应模式;5种工况总体分解效率最高达89.88%,转化率在30%—50%,甲烷能量效率高于6.5,实验证明自生热体系分解纯水合物时分解效率、能量利用率高,可作为替代注热水开采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分解动力学 nh_(4)Cl+NaNO_(2)体系 转化率 实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复合薄膜UIO-66-NH_(2)/Ag/Ag_(3)PO_(4)/Ni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及机理
4
作者 赵娣 刘洪燕 +4 位作者 王树军 孙欣语 张紫璇 齐学宇 刘子帆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米Ag作为光生载流子分离中心,形成了由Ag_(3)PO_(4)、Ag和UIO-66-NH_(2)组成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有效地分离了光生电子-空穴对,保留了强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因而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在可见光下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此外,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具有更高的载流子分离速率和更低的催化还原溶解O_(2)的反应势垒。活性物种实验结果表明,·O_(2)^(-)和空穴(h^(+))在光催化降解中起主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系统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降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 Z型异质结 恒流电沉积 可见光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ing energy density in planar micro-supercapacitors:The role of few-layer graphite/carbon black/NiCo_(2)O_(4) composite materials
5
作者 ZHANG Wanggang HUANG Lei +3 位作者 WANG Menghu WANG Jian WEI Aili LIU Yiming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6-662,共17页
The advancement of planar micro-supercapacitors(PMSCs)for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has been significantly hindered by the challenge of achieving high energy and power densities.This study addresses this is... The advancement of planar micro-supercapacitors(PMSCs)for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has been significantly hindered by the challenge of achieving high energy and power densities.This study addresses this issue by leveraging screen-printing technology to fabricate high-performance PMSCs using innovative composite ink.The ink,a synergistic blend of few-layer graphene(Gt),carbon black(CB),and NiCo_(2)O_(4),was meticulously mixed to form a conductive and robust coating that enhanced the capacitive performance of the PMSCs.The optimized ink formulation and printing process result in a micro-supercapacitor with an exceptional areal capacitance of 18.95 mF/cm^(2)and an areal energy density of 2.63μW·h/cm^(2)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05 mA/cm^(2),along with an areal power density of 0.025 mW/cm^(2).The devices demonstrated impressive durability with a capacitance retention rate of 94.7%after a stringent 20000-cycle test,demonstrating their potential for long-term applications.Moreover,the PMSCs displayed excellent mechanical flexibility,with a capacitance decrease of only 3.43%after 5000 bending cycles,highlighting their suitability for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s.The ease of integrating these PMSCs into series and parallel configurations for customized power further underscores their practicality for integrated power supply solutions in various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ite/carbon black composite NiCo_(2)O_(4) screen printing planar micro-supercapacitor energy density mechanical flexi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ing Cycle Life of Graphite‖LiFePO_(4)Batteries via Copper Substituted Li_(2)Ni_(1-x)Cu_(x)O_(2)Cathode Prelithiation Additive
6
作者 Jian-Ming Zheng Jing-Wen Zhang Tian-Peng Jiao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7,共11页
Lithium nickel oxide(Li_(2)NiO_(2)),as a sacrificial cathode prelithiation additive,has been us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lithium loss for improving the lifespan of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However,high-cost Li_(2)Ni... Lithium nickel oxide(Li_(2)NiO_(2)),as a sacrificial cathode prelithiation additive,has been us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lithium loss for improving the lifespan of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However,high-cost Li_(2)NiO_(2)suffers from inferior delithiation kinetics during the first cycle.Herein,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 cost-effective copper substituted Li_(2)Ni_(1-x)Cu_(x)O_(2)(x=0,0.2,0.3,0.5,0.7)synthesized by a high-temperature solid-phase method on the structure,morphology,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graphite‖LiFePO_(4)battery.The X-ray diffraction(XRD)refinement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Cu substitution strategy could be favorable for eliminating the NiO_(x)impurity phase and weakening Li-O bond.Analysis on density of states(DOS)indicates that Cu substitution is good for enhancing the electronic conductivity,as well as reducing the delithi-ation voltage polarization confirmed by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Therefore,the optimal Li_(2)Ni_(0.7)Cu_(0.3)O_(2)delivered a high delithiation capacity of 437 mAh·g^(-1),around 8%above that of the pristine Li_(2)NiO_(2).Furthermore,a graphite‖LiFePO_(4)pouch cell with a nominal capacity of 3000 mAh demonstrated a notably improved reversible capacity,energy density and cycle life through introducing 2 wt%Li_(2)Ni_(0.7)Cu_(0.3)O_(2)additive,delivering a 6.2 mAh·g^(-1)higher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and achieving around 5%improvement in capacity retentnion at 0.5P over 1000 cycles.Additionally,the post-mortem analyses testified that the Li_(2)Ni_(0.7)Cu_(0.3)O_(2)additive could suppress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decomposition and homogenize the Li distribution,which benefits to stabilizing interface between graphite and electrolyte,and alleviating dendritic Li plating.In conclusion,the Li_(2)Ni_(0.7)Cu_(0.3)O_(2)additive may offer advantages such as lower cost,lower delithiation voltage and higher prelithiation capacity compared with Li_(2)NiO_(2),making it a promising candidate of cathode prelithiation additive for next-generation L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_(2)Ni_(1-x)Cu_(x)O_(2) Cathode prelithiation additive LiFePO_(4)battery Cycle life Grid energy sto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Fe_(3)O_(4)类Fenton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的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昊 石楠 +2 位作者 武道吉 傅凯放 罗从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IPM)的效能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Fe_(3)O_(4)成功负载在MoS_(2)表面,且MoS_(2)@Fe_(3)O_(4)呈均匀分散的花球状结构,提供了更多催化活性位点。在溶液初始pH为4,MoS_(2)@Fe_(3)O_(4)投加量为0.15 g/L,H_(2)O_(2)浓度为0.5 mmol/L,IPM浓度为5μmol/L条件下,反应30 min后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达到89.85%,与Fe_(3)O_(4)/H_(2)O_(2)体系相比,对IPM的降解率提高约12%。MoS_(2)@Fe_(3)O_(4)/H_(2)O_(2)体系降解IPM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H和^(1)O_(2)。利用外加磁场能够实现MoS_(2)@Fe_(3)O_(4)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6次循环使用后,反应30 min时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仍在80%以上,表明MoS_(2)@Fe_(3)O_(4)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FENTON 二硫化钼 四氧化三铁 碘帕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HF/H_(2)SO_(4) 混合酸从废弃微晶玻璃中提取锂
8
作者 陈成 严群 +3 位作者 唐学昆 刘子帅 周贺鹏 李恩昊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6,共11页
针对火法回收固废中锂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回收困难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了以HF/H_(2)SO_(4) 混合酸为浸出剂,对废弃锂铝硅系(Li_(2)O-Al_(2)O_(3) -SiO_(2),LAS)微晶玻璃样品中的锂进行强化浸出。考察了液固体积质量比、硫... 针对火法回收固废中锂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回收困难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了以HF/H_(2)SO_(4) 混合酸为浸出剂,对废弃锂铝硅系(Li_(2)O-Al_(2)O_(3) -SiO_(2),LAS)微晶玻璃样品中的锂进行强化浸出。考察了液固体积质量比、硫酸质量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搅拌速度、原料粒径等因素对锂浸出率的影响,以及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温度对铝、硅浸出率的影响,并探讨了锂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在m(样品)∶V(HF)∶V(H_(2)SO_(4) )=1∶2.5∶2、粒径为-0.074 mm、硫酸质量浓度900 g/L、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120 min、搅拌速度200 r/min最佳条件下,锂浸出率接近99%,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HF与样品的液固体积质量比和浸出温度对锂浸出率影响较大;相较而言,HF与样品的液固体积质量比和浸出温度对铝浸出的影响比硅大;锂浸出符合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反应表观活化能E_(a)=39.53 kJ/mol,锂浸出率受化学反应-内扩散混合控制。研究结果可为废弃LAS微晶玻璃中有价元素回收再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微晶玻璃 HF H_(2)SO_(4) 提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钱苷通过调控NFE2L2-FTH1-GPX4影响谷氨酰胺代谢介导的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
9
作者 雷燕 冯春 +3 位作者 邹倩 董毅 廉红梅 杜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3-589,共7页
目的探讨马钱苷(Log)通过调控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FE2L2)-铁蛋白重链多肽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影响谷氨酰胺代谢介导的宫颈癌。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Log、谷氨酰胺代谢及宫颈癌的共同靶点。将Hela细胞分为空白(Bla... 目的探讨马钱苷(Log)通过调控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FE2L2)-铁蛋白重链多肽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影响谷氨酰胺代谢介导的宫颈癌。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Log、谷氨酰胺代谢及宫颈癌的共同靶点。将Hela细胞分为空白(Blank)组、对照(Ctrl)组、Log组、顺铂(DDP)组、NFE2L2激活剂(TBHQ)组、NFE2L2抑制剂(ML385)组和TBHQ+Log组,检测细胞生物学行为、谷氨酰胺代谢以及NFE2L2、FTH1、GPX4蛋白表达。构建宫颈癌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探究Log对于体内宫颈癌进展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NFE2L2可能是Log治疗宫颈癌的靶点。Log和DDP均能抑制Hela细胞增殖与侵袭,促进凋亡,减少谷氨酰胺与谷氨酸含量、谷氨酰胺酶(GLS1)与谷氨酸脱氢酶(GLUD1)蛋白表达(P<0.05)。NFE2L2激活剂TBHQ得到相反效果,而ML385则与Log效果相似,且Log能抑制NFE2L2、FTH1与GPX4蛋白表达(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Log能够明显抑制宫颈癌进展(P<0.05)。结论Log通过抑制NFE2L2-FTH1-GPX4信号通路影响谷氨酰胺代谢介导的宫颈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苷 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 铁蛋白重链多肽1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谷氨酰胺代谢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沸石的合成及其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10
作者 刘晋芳 金晓宇 +5 位作者 李媛 荀文杰 申芳芳 乔旭 王小青 杨江峰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71,108,共6页
低浓度煤层气CH_(4)富集过程需要高性能CH_(4)/N_(2)吸附剂。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T沸石,并利用PXRD、SEM和N_(2)吸/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测试了T沸石的CH_(4)、N_(2)单组分吸附性能,计算了其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选择性和吸附... 低浓度煤层气CH_(4)富集过程需要高性能CH_(4)/N_(2)吸附剂。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T沸石,并利用PXRD、SEM和N_(2)吸/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测试了T沸石的CH_(4)、N_(2)单组分吸附性能,计算了其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选择性和吸附热,并考察了T沸石的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在298 K、0.1 MPa条件下,T沸石(Tz-168)的CH_(4)吸附量为21.4 cm^(3)/g,CH_(4)/N_(2)选择性为5.5,优于大多数分子筛吸附剂。通过CH_(4)/N_(2)混合气穿透实验进一步验证了T沸石具有良好的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V(CH_(4)):V(N_(2))为50:50和20:80时,实际分离时间分别为5 min和7 min,这在低浓度煤层气CH_(4)富集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T沸石 CH_(4)/N_(2) 吸附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患者血清中ST2、CA125和HE4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1
作者 田春迎 李铤 +3 位作者 陈媛媛 刘玟妍 李睿尧 于秀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784,共7页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糖类抗原125 (CA125)和人附睾蛋白4 (HE4)水平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阐明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于本院就诊并经术后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卵巢良性病变...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糖类抗原125 (CA125)和人附睾蛋白4 (HE4)水平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阐明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于本院就诊并经术后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卵巢良性病变和卵巢恶性肿瘤首诊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卵巢良性病变组53例,卵巢癌组83例,另取同期体检的55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第1天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并留取血清,采用循环增强荧光免疫发光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ST2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CA125和HE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诊断卵巢癌的性能,计算截断值(Cut-off值)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以AUC值代表各指标的诊断性能。采用Kendall法分析血清中ST2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TNM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远端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癌胚抗原(CEA)、CA125、糖类抗原199 (CA199)、HE4、P53和Ki67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卵巢良性病变组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卵巢良性病变组比较,卵巢癌组患者血清中ST2、CA125和HE4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T2的AUC值为0.719 (95%CI:0.616~0.822), CA125的AUC值为0.868 (95%CI:0.794~0.942), HE4的AUC值为0.867 (95%CI:0.793~0.942), ST2+CA125+HE4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94 (95%CI:0.832~0.955)。不同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腹膜转移的卵巢癌患者血清中ST2、CA125及HE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肿瘤最大直径卵巢癌患者血清中ST2、CA125及HE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血清中ST2水平与TNM分期、远端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CA125水平、HE4水平和Ki67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ST2水平与肿瘤最大直径、CEA、CA199水平和P53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ST2、CA125和HE4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血清ST2、CA125和HE4联合检测筛查卵巢癌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提高卵巢癌患者的诊断效能。ST2与卵巢癌高TNM分期和癌转移有关,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糖类抗原125 人附睾蛋白4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亚甲基蓝降解效能的研究与优化
12
作者 孟庆男 梁香灵 +2 位作者 田娜 汤玉斐 赵康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7,共8页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解吸附测试等表征手段剖析了材料的结构特性。研究了材料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建立了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联系,并基于最优材料,提出了其催化机制。该实验训练了学生对化学及材料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Co_(3)O_(4) 核壳及摇铃结构 亚甲基蓝 PMS活化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Mn_(2)O_(4)尖晶石复合改性PVA凝胶电解质的热稳定性
13
作者 丁长明 侯婉婉 +2 位作者 惠晶 康玉萍 乔志勇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39,168,共5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凝胶化过程向聚乙烯醇(PVA)凝胶电解质中引入锰酸锌(ZnMn_(2)O_(4))尖晶石,形成PVA/ZnMn_(2)O_(4)复合凝胶,改性PVA电解质的热稳定性。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ZnMn_(2)O_(4)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PVA凝胶中,PVA/Z... 本研究旨在通过凝胶化过程向聚乙烯醇(PVA)凝胶电解质中引入锰酸锌(ZnMn_(2)O_(4))尖晶石,形成PVA/ZnMn_(2)O_(4)复合凝胶,改性PVA电解质的热稳定性。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ZnMn_(2)O_(4)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PVA凝胶中,PVA/ZnMn_(2)O_(4)复合凝胶表现出明显的颗粒感,而纯PVA凝胶表面较为平滑。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确定PVA/ZnMn_(2)O_(4)复合凝胶中Zn—O键、Mn—O键以及PVA中羟基的吸收峰,明确其化学结构。进一步通过热重测试,研究了ZnMn_(2)O_(4)尖晶石纳米颗粒的添加对PVA凝胶电解质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热分解条件下,加入ZnMn_(2)O_(4)的PVA凝胶电解质质量保留率高达25%,而未添加ZnMn_(2)O_(4)的PVA凝胶仅保留10%的质量。本研究证实了ZnMn_(2)O_(4)尖晶石的引入显著提升了PVA凝胶电解质的热稳定性,有望为PVA凝胶电解质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ZnMn_(2)O_(4) 纳米颗粒 凝胶电解质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元素修饰g-C_(3)N_(4)对TiO_(2)的调控及复合材料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14
作者 宋粉红 王文光 +1 位作者 郭亮 范晶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83-2994,共12页
光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窄以及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是影响光催化制氢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掺杂改性可有效改善其催化性能。利用热缩合和煅烧法制备出C/g-C_(3)N_(4)-TiO_(2)复合材料,C修饰g-C_(3)N_(4)不仅调控了TiO_(2)的能带结构,... 光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窄以及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是影响光催化制氢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掺杂改性可有效改善其催化性能。利用热缩合和煅烧法制备出C/g-C_(3)N_(4)-TiO_(2)复合材料,C修饰g-C_(3)N_(4)不仅调控了TiO_(2)的能带结构,还显著增强了TiO_(2)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进一步探究了不同C/g-C_(3)N_(4)含量的C/g-C_(3)N_(4)-TiO_(2)分解水制氢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g-C_(3)N_(4)的引入显著增强了TiO_(2)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能力,并拓宽了其光响应范围。当C/g-C_(3)N_(4)-TiO_(2)质量比为0.10时,三元复合物的产氢速率最高[4.66 mmol/(g·h)],是TiO_(2)的2.31倍,是C/g-C_(3)N_(4)的7.17倍,且经过七次循环后,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主要得益于C/g-C_(3)N_(4)与TiO_(2)之间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减少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从而提高了光催化产氢效率。因此,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光催化剂的复合结构,可以显著提升其在水分解制氢过程中的性能,为高效光催化剂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g-C_(3)N_(4) TiO_(2) 光催化 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程温度对Sr_(2)SiO_(4):Eu^(3+)荧光粉原子与电子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郑世燕 廖凌鑫 +1 位作者 庄琼 袁怡圃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2,共7页
由于Eu^(3+)的掺杂,使得Sr_(2)SiO_(4):Eu^(3+)样品具有发光的特性.本文主要探讨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r_(2)SiO_(4):Eu^(3+)荧光粉样品时,制程温度对样品原子与电子结构的影响.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上,先利用X射线衍射进行测量,再使用一般结... 由于Eu^(3+)的掺杂,使得Sr_(2)SiO_(4):Eu^(3+)样品具有发光的特性.本文主要探讨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r_(2)SiO_(4):Eu^(3+)荧光粉样品时,制程温度对样品原子与电子结构的影响.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上,先利用X射线衍射进行测量,再使用一般结构分析系统软件对X射线衍射测量结果进行拟合分析;在电子结构的研究上,则是利用以同步辐射为光源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能谱进行分析.期许能从原子与电子结构的角度,获得制程温度与Sr_(2)SiO_(4):Eu^(3+)荧光粉样品发光强度间的关联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样品主要以低温相存在.当制程温度升高时,Eu^(3+)在样品中的掺杂位置会受影响,体现在不对称率I的改变;虽然此举并不影响样品的发光波长,但会让样品的发光强度增强,在此过程中也伴随着O 2p-Eu 4f/5d混合未占据态态密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2)SiO_(4):Eu^(3+) 光致发光光谱 X射线衍射 一般结构分析系统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q25微缺失致Axenfeld-Rieger综合征一家系遗传学特征分析
16
作者 郭浩轶 蒋永强 +3 位作者 李晓华 李杰 郭思贝 宋宗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1-636,共6页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Axenfeld-Rieger综合征(ARS)一家系临床表现及其基因特征。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纳入2024年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中国汉族ARS一家系3人,其中患者1例。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及...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Axenfeld-Rieger综合征(ARS)一家系临床表现及其基因特征。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纳入2024年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中国汉族ARS一家系3人,其中患者1例。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及全身一般检查。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并提取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家系成员ZBED1P1、ENPEP、PITX2、FAM241A基因的拷贝数。以“Axenfeld-Rieger综合征”、“Axenfeld-Rieger syndrome”和“PITX2”为主题词,检索OMIM、ClinVar、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DECIPHER、Google Scholar数据库,总结中国人群PITX2微缺失相关ARS文献中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微缺失类型,分析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先证者女,25岁,临床表现为双眼小角膜,多瞳孔,瞳孔变形、移位,面中部扁平,上颌骨发育不良,牙齿缺失,脐部突出等;其父母表型正常。DNA测序显示先证者携带1个4q25上1.06 Mb微缺失。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该4q25微缺失包含PITX2和ENPEP基因,且先证者父母均无该缺失;ClinGen CNV致病性评级显示该包含PITX2基因缺失为新发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共检索出5篇4q25微缺失相关中国ARS文献,对所述的13例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发现,有角膜疾病占100%、表现出脐疝和牙齿异常占92%、眼压异常占62%、虹膜萎缩占46%、角膜后胚胎环占31%。结论在中国汉族ARS一家系中,先证者具有含PITX2基因在内的新发致病性4q25微缺失变异,表现出小角膜、先天性虹膜发育不良、多瞳症、牙齿缺失、脐部皮肤突出等典型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ENFELD-RIEGER综合征 4q25 微缺失 PITX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丹素通过调节TGF-β1/Smad2及Nrf2/NOX4通路改善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
17
作者 李慧 胡恒钊 +4 位作者 俞婷婷 胡慧娴 王佳乐 吴晶 郝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探究白花丹素(plumbagi,PL)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性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博来霉素组(bleomycin,BLM)、PL低剂量组(1 mg/kg)、PL高剂量组(2 m... 目的:探究白花丹素(plumbagi,PL)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性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博来霉素组(bleomycin,BLM)、PL低剂量组(1 mg/kg)、PL高剂量组(2 mg/kg)。采用气管内注射BLM(3 mg/kg)复制小鼠PF模型,腹腔注射PL(1或2 mg/kg)3周,处死动物。HE与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胶原沉积情况。检测小鼠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活性或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肺组织中核因子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related factor 2,Nrf2)和NADPH氧化酶4(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4,NOX4)阳性细胞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I型胶原(collagen Ⅰ,Col Ⅰ)、Ⅲ型胶原(collagen Ⅲ,Col Ⅲ)、IL-6、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p-Smad2、Nrf2和NOX4的蛋白表达。结果:与BLM组相比,PL治疗可减轻小鼠肺间质损伤及细胞外基质沉积,降低HYP含量(P<0.01,P<0.05),降低α-SMA、Col Ⅰ和Col Ⅲ的蛋白表达(P<0.01,P<0.05),减少IL-6的分泌(P<0.01),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SOD和GSH的活性,减少MDA含量,P<0.01,P<0.05),显著下调TGF-β_(1)、p-Smad2和NOX4阳性细胞及蛋白表达(P<0.01,P<0.05),上调Nrf2阳性细胞及蛋白表达(P<0.01,P<0.05)。结论:PL可能通过调节TGF-β_(1)/Smad2及Nrf2/NOX4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与胶原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PF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丹素 肺纤维化 TGF-β1/Smad2信号通路 Nrf2/NOX4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_(2)O_(4)/MoS_(2)的制备及其活化PMS降解四环素
18
作者 张驰 魏佳华 +2 位作者 侯雪 何旷怡 高瑞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201,共8页
利用水热法合成CoFe_(2)O_(4)/MoS_(2)复合材料催化剂。采用SEM、XRD、XPS、FTIR等手段对该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四环素(TC)。进一步探讨了CoFe_(2)O_(4)/MoS_(2)投加量、PMS投加量、pH、TC初始... 利用水热法合成CoFe_(2)O_(4)/MoS_(2)复合材料催化剂。采用SEM、XRD、XPS、FTIR等手段对该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四环素(TC)。进一步探讨了CoFe_(2)O_(4)/MoS_(2)投加量、PMS投加量、pH、TC初始质量浓度、共存阴离子等因素对TC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TC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CoFe_(2)O_(4)/MoS_(2)投加量为0.5 g/L,PMS投加量为0.4 g/L,pH=3时,60 min内TC降解率可达到92.23%,反应速率常数为0.0095 L/(mg·min)。在含有无机阴离子的反应体系中,HCO_(3)^(-)和CO_(3)^(2-)对CoFe_(2)O_(4)/MoS_(2)活化PMS去除TC有明显抑制作用,SO_(4)^(2-)、H_(2)PO_(4)^(-)、Cl^(-)抑制作用较弱。自由基猝灭实验证实,CoFe_(2)O_(4)/MoS_(2)活化PMS可以产生活性氧物种SO_(4)^(·-)、·OH、O_(2)^(·-)、1 O_(2),其均参与了降解TC的反应,其中SO_(4)^(·-)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e_(2)O_(4)/MoS_(2) 四环素 过一硫酸盐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包覆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降解
19
作者 钟金魁 何嘉文 +5 位作者 王新昊 张尹 高原虎 朱彩亚 周鑫悦 王思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41-4353,共13页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考察该体系对偶氮类染料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SiO_(2)包覆后nZVI@Fe_(3)O_(4)复合材料的分散性和抗氧化性得到提高,由其构建的类Fenton反应体系能促进Fe^(2+)和HO·的生成.在25℃,pH3,H_(2)O_(2)浓度为15mmol/L,材料投加量为0.6g/L的条件下,刚果红、橙黄Ⅱ和酸性黑210的去除率分别为99.68%、98.14%和99.35%.复合材料在循环利用3次后对3种污染物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9%以上,表明SiO_(2)@nZVI@Fe_(3)O_(4)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催化性能.活性氧物种淬灭实验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SiO_(2)@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去除机理主要是通过nZVI的还原作用和HO·的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ZVI@Fe_(3)O_(4) SiO_(2)包覆 类FENTON 偶氮染料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HIPK2调节miR-7-5p/TCF4轴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20
作者 谷君 任卫东 +4 位作者 李会贤 邓文娟 胡利梅 刘慧颖 蔡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61,267,共6页
目的研究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circHIPK2)调节miR-7-5p/转录因子4(TCF4)轴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共转染组、敲低circHIPK2组... 目的研究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circHIPK2)调节miR-7-5p/转录因子4(TCF4)轴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共转染组、敲低circHIPK2组、过表达miR-7-5p组、敲低circHIPK2+敲低miR-7-5p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10 nmol/L AngⅡ,构建高血压损伤模型,转染后测定circHIPK2、miR-7-5p和TCF4 mRNA表达水平;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OS)表达、抗氧化酶活性、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凋亡相关蛋白和TCF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circHIPK2和TCF4 mRNA表达水平、凋亡率、ROS相对表达、IL-6水平、IL-1β水平、IL-18水平、Bax和TCF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活力、miR-7-5p mRNA表达水平、线粒体膜电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敲低circHIPK2、过表达miR-7-5p均可逆转上述Ang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病理变化。敲低miR-7-5p可降低敲低circHIPK2对模型组细胞病理变化的改善作用。结论敲低circHIPK2可通过上调miR-7-5p表达而减弱TCF4表达,进而降低Ang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最终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 miR-7-5p/TCF4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