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水热法制备MnCo_(2)S_(4)及其性能研究
1
作者 冯国威 仲为礼 +3 位作者 王冰 唐立丹 商剑 齐锦刚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13-4220,共8页
以氯化钴、氯化锰和硫化钠为原料,乙二醇为溶剂,利用一次水热法合成得到MnCo_(2)S_(4)电极材料,改变水热温度和时间得到不同水热参数制备的MnCo_(2)S_(4)材料。通过XRD、SEM、EDS对样品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热温度、时间对MnCo_(2)S_... 以氯化钴、氯化锰和硫化钠为原料,乙二醇为溶剂,利用一次水热法合成得到MnCo_(2)S_(4)电极材料,改变水热温度和时间得到不同水热参数制备的MnCo_(2)S_(4)材料。通过XRD、SEM、EDS对样品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热温度、时间对MnCo_(2)S_(4)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有影响,水热温度120℃、水热时间8 h得到的针状形貌分布致密且比较均匀。选用了KOH作为水溶液体系的电解质,同时以活性炭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构建了一种非对称结构的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MnCo_(2)S_(4)电极材料的质量比电容为1412.3 F/g,制备的超级电容器的电容量达到76.2 F/g,在恒电流充放电中,电压保持率为25.6%。数值中可以看出材料的功率密度、能量密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水热法 电极材料 MnCo_(2)S_(4) 水热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2)MoO_(4)晶体的坩埚下降法生长及其发光性能
2
作者 刘文宇 钱露 +4 位作者 李芳建 潘尚可 孙志刚 陈红兵 潘建国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3-800,共8页
基于无中微子双β衰变低温辐射探测器的研究,本文研究了Li_(2)MoO_(4)晶体生长及发光性能。以市售Li_(2)MoO_(4)粉末为初始原料,采用水平区熔法提纯,随后通过坩埚下降法生长得到1英寸(1英寸=2.54 cm)Li_(2)MoO_(4)透明晶体。对晶体进行... 基于无中微子双β衰变低温辐射探测器的研究,本文研究了Li_(2)MoO_(4)晶体生长及发光性能。以市售Li_(2)MoO_(4)粉末为初始原料,采用水平区熔法提纯,随后通过坩埚下降法生长得到1英寸(1英寸=2.54 cm)Li_(2)MoO_(4)透明晶体。对晶体进行了物相分析与发光性能表征。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显示,晶体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R3,晶胞参数为a=14.337?,b=14.337A,c=9.589?。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表明提纯后生长的晶体Rb、Cs、Cu、Cr、Mn、Ni、Th和U杂质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差热分析表明Li_(2)MoO_(4)熔点为69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显示,晶体透过率较高,最高可达86%,表明晶体光学质量高,杂质含量少。稳态与瞬态荧光光谱表明,在10~300 K,Li_(2)MoO_(4)晶体的变温荧光光谱与光致衰减时间随温度变化,荧光强度在10 K时达到最大,光致衰减时间则随温度降低而延长,10 K下的衰减时间为1 222.6μs。晶体的活化能Ea为6.15 meV。研究表明Li_(2)MoO_(4)晶体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在无中微子双β衰变研究中,特别是低温辐射探测器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中微子双β衰变 Li_(2)MoO_(4)晶体 提纯 坩埚下降法 荧光光谱 衰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K_(0.1)Na_(0.9)Gd(MoO_(4))_(2)晶体生长及物性评价研究
3
作者 张传成 任浩 +5 位作者 王苗苗 刘龙超 邹勇 刘海莲 刘文鹏 丁守军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6,共9页
本文采用提拉法生长出Yb^(3+)掺杂(原子数分数为5%)钼酸钆钠钾激光晶体K_(0.1)Na_(0.9)Gd(MoO_(4))_(2),表征了晶体的结构,使用排水法获得了晶体的密度,测试了晶体的硬度、比热、热扩散系数以及热导率等物理特性,并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 本文采用提拉法生长出Yb^(3+)掺杂(原子数分数为5%)钼酸钆钠钾激光晶体K_(0.1)Na_(0.9)Gd(MoO_(4))_(2),表征了晶体的结构,使用排水法获得了晶体的密度,测试了晶体的硬度、比热、热扩散系数以及热导率等物理特性,并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比热和热扩散系数理论拟合方法,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表明:钼酸钆钠钾激光晶体属于四方晶系,具有白钨矿结构特征,晶体的实验密度和理论密度分别为5.3792 g/cm^(3)和5.3460 g/cm^(3);晶体b轴方向的维氏硬度为251.5 kg/mm^(2);随着温度的升高,晶体的热导率从300 K时的1.03 W⋅m^(-1)⋅K^(-1)下降到400 K时的0.91 W⋅m^(-1)⋅K^(-1);该晶体在300 K温度下的比热接近0.62 J⋅g^(-1)⋅K^(-1),表明晶体具有较高的热损伤阈值;在970 nm InGaAs激光二极管激发下,晶体的最强发射峰位于1023 nm处,发射带宽达到了43 nm,表明该晶体有望应用于宽带可调谐和超短脉冲激光领域。对该晶体的机械、热力学性能和光谱性能的研究可以为该晶体的激光性能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材料 K_(0.1)Na_(0.9)Gd(MoO_(4))_(2) 提拉法 热导率 维氏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空心立方体ZnMn_(2)O_(4)/rGO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
4
作者 张琳 蔡强浩 +2 位作者 代汉文 汪燕鸣 王飞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8-1077,共10页
ZnMn_(2)O_(4)是一种潜在的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仍需提高其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本文通过简便的室温微乳液法和后续煅烧制备了边长约200 nm的ZnMn_(2)O_(4)空心立方体,由粒径30~50 nm的纳米颗粒相互紧密连接形成。为... ZnMn_(2)O_(4)是一种潜在的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仍需提高其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本文通过简便的室温微乳液法和后续煅烧制备了边长约200 nm的ZnMn_(2)O_(4)空心立方体,由粒径30~50 nm的纳米颗粒相互紧密连接形成。为了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将ZnMn_(2)O_(4)与氧化石墨烯(GO)混合并热处理后得到ZnMn_(2)O_(4)/rGO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结构、储锂性能和机理。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ZnMn_(2)O_(4)/rGO在0.1和4 A·g^(−1)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193和620 mAh·g^(−1),在1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700次放电比容量保持806 mAh·g^(−1)。其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源于ZnMn_(2)O_(4)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协同作用,较小的二次立方体/一次纳米颗粒尺寸利于Li^(+)的短距离扩散,空心结构提供了材料锂化时体积膨胀的空间而使立方体保持结构完整;rGO不仅构建了材料的三维电子传输网络加快电子传输速度,而且也能缓冲嵌/脱锂时的体积变化而维持材料结构稳定。本研究为高性能金属氧化物类负极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ZnMn_(2)O_(4) 还原氧化石墨烯 微乳液法 储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的C_(4)F_(7)N-CO_(2)混合气体结构及稳定性理论研究
5
作者 郑渊渊 李丹 +1 位作者 王昆 程龙玖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9,共8页
六氟化硫(SF_(6))因其优异的绝缘性能广泛应用于高压电器设备,但其强温室效应促使寻找环保替代气体成为研究热点.全氟异丁腈(C_(4)F_(7)N)因其高绝缘强度和较低的全球增温潜势(GWP)被视为潜在替代品,但其液化温度较高,需与缓冲气体(如CO... 六氟化硫(SF_(6))因其优异的绝缘性能广泛应用于高压电器设备,但其强温室效应促使寻找环保替代气体成为研究热点.全氟异丁腈(C_(4)F_(7)N)因其高绝缘强度和较低的全球增温潜势(GWP)被视为潜在替代品,但其液化温度较高,需与缓冲气体(如CO_(2))混合使用.笔者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和蒙特卡洛方法,构建了1∶1~1∶10比例的C_(4)F_(7)N-CO_(2)混合气体模型,并分析了其结构稳定性与绝缘性能.结果表明,C_(4)F_(7)N-CO_(2)混合比例为1∶9时,晶体带隙最大(7.56 eV),绝缘性能最优,且热稳定性显著提升.CO_(2)的加入通过降低C_(4)F_(7)N分子中C—F和C≡N键的电子占据态能级,抑制了其分解反应.研究结果为C_(4)F_(7)N-CO_(2)混合气体在高压绝缘设备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反应模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空气中绝热气体的活性,还提供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和第一性原理动力学模拟分子的解离过程中气体混合物的详细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 蒙特卡洛方法 Car-Parrinello分子动力学 分解特性 SF_(6)替代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掺杂TiFe_(2)O_(4)的制备及其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6
作者 龙星宇 肖明春 +4 位作者 杨瑶潇 韦万丽 谢灿 沈明香 杨宛莹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3-211,共9页
以氯化亚铁为铁源,硫酸钛为钛源,氨水作为沉淀剂,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硫掺杂钛铁尖晶石(S掺杂TiFe_(2)O_(4),SDTF)磁性纳米吸附剂,并进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振... 以氯化亚铁为铁源,硫酸钛为钛源,氨水作为沉淀剂,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硫掺杂钛铁尖晶石(S掺杂TiFe_(2)O_(4),SDTF)磁性纳米吸附剂,并进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分析,将其应用于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SDTF对刚果红的最大吸附量达674.46mg/g,结果更符合Langmuir吸附,属单分子吸附;另外,该尖晶石纳米材料对刚果红经过5次循环吸附后,仍保持一定的吸附性能。因此,S掺杂的TiFe_(2)O_(4)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优良的吸附剂,可以潜在地应用于染料废水中刚果红的吸附去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S掺杂TiFe_(2)O_(4) 刚果红 吸附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Zn_(2)SiO_(4)粉体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7
作者 周海静 曹玉霞 +1 位作者 郭东洁 王兴涛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3,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Zn_(2-x)SiO_(4)∶x Eu^(3+)(x=4%、6%、8%、10%)发光粉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粉体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材料的发光机理。结果表明:所制...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Zn_(2-x)SiO_(4)∶x Eu^(3+)(x=4%、6%、8%、10%)发光粉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粉体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材料的发光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体为层状结构,其物相组成为纯的Zn_(2)SiO_(4)晶体。在波长为465 nm的光激发下,发射光谱图中存在五个发射峰,分别对应着Eu^(3+)的^(5)D_(0)→^(7)F_(0) (579 nm)、^(5)D_(0)→^(7)F_(1) (592 nm)、^(5)D_(0)→^(7)F_(2) (615 nm)、^(5)D_(0)→^(7)F_(3) (653 nm)和^(5)D_(0)→^(7)F_(4) (703 nm)能级跃迁,其中,在615 nm处的发射峰最强。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粉体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Eu^(3+)掺量为8%时,粉体的发光强度取得最大值,Eu^(3+)和Eu^(3+)之间的能量传递方式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经计算,Zn_(2-x)SiO_(4)∶x Eu^(3+)(x=4%,6%,8%,10%)发光粉体的色温和颜色纯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当Eu^(3+)掺杂浓度为8%时,发光粉体的色温和颜色纯度均最高,粉体所发光为暖红光,颜色纯度最大为8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材料 Zn_(2)SiO_(4)∶Eu^(3+) 高温固相法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基质膜在CO_(2)/CH_(4)分离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李雪松 刘颐苒 +1 位作者 朱梓源 张晓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3-162,共10页
填料混入聚合物基质制备的混合基质膜(MMMs)在CO_(2)/CH_(4)分离领域受到了极大关注。MMMs不仅保留了无机膜的耐热性、耐化学性、高渗透性及选择性等特点,还兼备聚合物膜的低成本、易操作、易生产等优点。基于此,文中讨论了MMMs在CO_(2)... 填料混入聚合物基质制备的混合基质膜(MMMs)在CO_(2)/CH_(4)分离领域受到了极大关注。MMMs不仅保留了无机膜的耐热性、耐化学性、高渗透性及选择性等特点,还兼备聚合物膜的低成本、易操作、易生产等优点。基于此,文中讨论了MMMs在CO_(2)/CH_(4)分离中的最新进展:①介绍了3种气体分离机理;②特别关注碳纳米管(CNTs)、氧化石墨烯(GO)、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填充MMMs在CO_(2)/CH_(4)分离中的应用情况;③提出了MMMs未来在CO_(2)/CH_(4)分离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CH_(4)分离 膜分离法 混合基质膜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Cr(Ⅵ)试验研究
9
作者 秦玉馨 查雨心 +6 位作者 何新雨 史小舟 陈琳 陈国壮 马越 马丙瑞 李金成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在40 min黑暗条件下,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吸附率为43.2%,其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见光照射100 min后,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率为81.3%,其光催化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g-C_(3)N_(4)与Bi_(2)WO_(6)复合后形成了Z型异质结,拓宽了其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从而显示出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光催化剂 还原 g-C_(3)N_(4)/Bi_(2)WO_(6) 制备 Cr(Ⅵ) Z型异质结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a_(2)(WO_(4))4:Eu^(3+),Sm^(3+)新型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
10
作者 黄渠 姜洪喜 周波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La_(2)(WO_(4))_(4)∶Eu^(3+)和CaLa_(2)(WO_(4))_(4)∶Eu^(3+),Sm^(3+)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谱、热稳定性、荧光寿命及色度坐标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La_(2)(WO_(4))_(4)∶Eu^(3+)和CaLa_(2)(WO_(4))_(4)∶Eu^(3+),Sm^(3+)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谱、热稳定性、荧光寿命及色度坐标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Eu^(3+)和Sm^(3+)的掺入没有改变CaLa_(2)(WO_(4))_(4)晶体结构,为单一纯相。在394 nm激发下,CaLa_(2)(WO_(4))_(4)∶Eu^(3+)荧光粉在615 nm处红光发射最强,源自Eu^(3+)的^(5)D0→7F_(2)电偶极跃迁,最佳掺杂量为0.09。Sm^(3+)掺入后,发射峰增强,荧光粉的寿命明显增加,Sm^(3+)对Eu^(3+)起到敏化作用,共掺杂体系中Sm^(3+)向Eu^(3+)进行能量传递。CaLa_(2)(WO_(4))_(4)∶Eu^(3+),Sm^(3+)随着温度的升高,Eu^(3+)的^(5)D0→^(7)F_(2)跃迁发射的积分面积逐渐减小,当温度升高到100℃时,发光强度变为初始温度的53%,出现温度猝灭。在共掺杂体系中,色度坐标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向红光区域移动,当Sm^(3+)的掺杂量为0.02时,对应的色度坐标为(0.6458,0.3538)。基于CaLa_(2)(WO_(4))_(4)∶Eu^(3+),Sm^(3+)荧光粉的特性,可以将其作为潜在的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a_(2)(WO_(4))_(4) 高温固相法 红色荧光粉 能量传递 荧光寿命 热稳定性 色度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掺杂改性CaTi_(2)O_(4)(OH)_(2)纳米结构的溶剂热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张毅 董伟霞 +2 位作者 Budu Othniel Awuku 包启富 顾幸勇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38,共7页
CaTi_(2)O_(4)(OH)_(2)纳米棒状结构是通过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制,采用无模板或无表面活性剂制备的。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光谱学(FT-IR)和电化学测试仪分析样品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l掺... CaTi_(2)O_(4)(OH)_(2)纳米棒状结构是通过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制,采用无模板或无表面活性剂制备的。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光谱学(FT-IR)和电化学测试仪分析样品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l掺入量增加,样品的比电容先减后增,当Al掺杂量为10%时,在工作电流密度10 mA/cm^(2)下制备出比电容达到838 mAh/g的样品。它比未掺杂样品(134 mAh/g)的电容高出约6倍,这主要得益于纳米棒的分散性好,阻抗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i2O4(OH)2纳米结构 AL掺杂 溶剂热法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用SCR脱硝催化剂K_2O中毒后再生:(NH_4)_2SO_4溶液 被引量:12
12
作者 商雪松 陈进生 +3 位作者 胡恭任 何炽 李建荣 喻小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0-756,共7页
利用(NH4)2SO4溶液对K2O中毒后烟气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脱硝商用催化剂活性进行再生。采用湿法浸渍法使催化剂表面负载不同质量K2O,前驱体为KNO3溶液。经过再生工艺处理后,在不同模拟烟气空速及氧浓度条件下均具有良好... 利用(NH4)2SO4溶液对K2O中毒后烟气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脱硝商用催化剂活性进行再生。采用湿法浸渍法使催化剂表面负载不同质量K2O,前驱体为KNO3溶液。经过再生工艺处理后,在不同模拟烟气空速及氧浓度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活性。进一步利用离子色谱(IC)、N2吸附脱附分析(BET)、扫描电镜及其元素能谱分析(SEM-Maps,EDX)、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技术对再生前后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再生工艺对K2O去除效果明显,有效地恢复了催化剂表面活性位V=O。此外,再生过程没有导致催化剂表面物质的流失及机械强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催化剂 K2O 中毒 再生 (nh4)2so4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中SO_4^(2-)、NO_3^-、Ca^(2+)、NH_4^+对红壤中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郭朝晖 廖柏寒 黄昌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连续浸泡污染红壤和黄红壤,研究模拟酸雨中阴离子、阳离子浓度对土壤中重金属解吸行为和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土壤酸化,重金属活性增强.增加模拟酸雨中SO42-、NO3-或Ca2+、NH4+浓度对Cd、Zn解吸行为均... 在实验室条件下连续浸泡污染红壤和黄红壤,研究模拟酸雨中阴离子、阳离子浓度对土壤中重金属解吸行为和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土壤酸化,重金属活性增强.增加模拟酸雨中SO42-、NO3-或Ca2+、NH4+浓度对Cd、Zn解吸行为均产生明显促进作用,但对Cu影响不明显.增加模拟酸雨中SO42-、NO3-浓度,红壤和黄红壤交换态Cd、Zn百分率明显降低,交换态Cr百分率明显增加,交换态Cu百分率稍有提高,交换态Pb百分率变化不明显;增加模拟酸雨中Ca2+、NH4+浓度,红壤和黄红壤交换态Cd、Cu、Zn百分率明显降低,交换态Cr和活性形态Pb明显增加,但Cu的化学形态分布主要受模拟酸雨pH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so4^2- NO3^- CA^2+ nh4^+ 重金属 红壤 大气污染 pH值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锌矿在(NH_4)_2SO_4-NH_3-H_2O体系中的浸出机理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智勇 刘志宏 +2 位作者 曹志阎 李启厚 杨天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29-2935,共7页
对硅锌矿在(NH4)2SO4-NH3-H2O体系中的浸出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浸出反应机理,阐明其难以浸出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硅锌矿浸出反应方程为Zn2SiO4(s)+(2i-4)NH3(aq)+4NH4+=2[Zn(NH3)i]2++SiO2(s)+2H2O(l),i=1~4。浸出中,硅锌矿中的... 对硅锌矿在(NH4)2SO4-NH3-H2O体系中的浸出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浸出反应机理,阐明其难以浸出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硅锌矿浸出反应方程为Zn2SiO4(s)+(2i-4)NH3(aq)+4NH4+=2[Zn(NH3)i]2++SiO2(s)+2H2O(l),i=1~4。浸出中,硅锌矿中的硅溶解进入溶液,再以无定形SiO2形态从溶液中析出。SiO2在(NH4)2SO4-NH3-H2O体系中的溶解度很低,仅略高于0.3 g/L,而其从溶液中的析出速度非常缓慢,是硅锌矿在该体系中难以浸出的主要原因。当液固质量比从5提高至500时,锌浸出率将从2.72%提高至84.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锌矿 (nh4)2so4-nh3-H2O体系 浸出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萃取甘草中的有效成分 被引量:8
15
作者 谢涛 王雯娟 +2 位作者 吴如春 李媚 廖安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0-232,共3页
The glycyrrhizic acid in glycyrrhiza leaching liquid was extracted by aqueous two-phase system.The orthogonal design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process conditions on the recovery of glycyrrhizic acid... The glycyrrhizic acid in glycyrrhiza leaching liquid was extracted by aqueous two-phase system.The orthogonal design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process conditions on the recovery of glycyrrhizic acid.Under the selected conditions,the PEG molecular mass was 2000,the ratio of leaching liquid to extractant was 1∶2 and the ratio of PEG to (NH4)2SO4 was 1∶1,th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glycyrrhizic acid between top and bottom phase was 11.8 and the recovery of glycyrrhizic acid from glycyrrhiza leaching liquid was about 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单铵盐 双水相 萃取 PEG/(nh4)2so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锌矿在(NH_4)_2SO_4-NH_3-H_2O体系中高液固比下的浸出动力学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志宏 曹志阎 +2 位作者 刘智勇 李启厚 李玉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8-423,共6页
通过实验研究硅锌矿在(NH4)2SO4-NH3-H2O体系中高液固比下的浸出动力学。采用粒径为96~109μm的纯硅锌矿样品,在液固质量比为200时,考察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及总氨浓度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总氨浓度能显著提高... 通过实验研究硅锌矿在(NH4)2SO4-NH3-H2O体系中高液固比下的浸出动力学。采用粒径为96~109μm的纯硅锌矿样品,在液固质量比为200时,考察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及总氨浓度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总氨浓度能显著提高浸出速率,而当搅拌速度大于250 r/min时,其对浸出速率的影响较小;浸出过程遵循孔隙扩散控制粒子模型,扩散与化学反应并非仅发生于颗粒外表面,而是发生在整个外表面及孔隙内部,浸出速度受孔隙扩散控制;浸出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与反应级数分别为71.35 kJ/mol和4.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锌矿 (nh4)2so4-nh3-H2O体系 高液固比 浸出动力学 粒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H_4)_2SO_4分步盐析法从麦芽中初步分离极限糊精酶 被引量:3
17
作者 付燕秋 王欣宏 +4 位作者 管斌 孔青 余俊红 董建军 候松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9-202,共4页
文中对极限糊精酶的(NH4)2SO4盐析法进了研究。从大麦芽中萃取得到的粗酶液,采用(NH4)2SO4盐析法进行粗分级提取,绘制盐析曲线,确定盐析法纯化极限糊精酶的方案,并研究了各方案对极限糊精酶纯化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析曲... 文中对极限糊精酶的(NH4)2SO4盐析法进了研究。从大麦芽中萃取得到的粗酶液,采用(NH4)2SO4盐析法进行粗分级提取,绘制盐析曲线,确定盐析法纯化极限糊精酶的方案,并研究了各方案对极限糊精酶纯化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析曲线中饱和度分别为35%和80%时出现两个酶活峰,但80%饱和度时可以将绝大部分酶蛋白沉淀;分别采用一步法盐析(80%),二步法盐析(25%,80%),三步法盐析(25%,35%,80%)沉淀酶蛋白,其中三步法盐析可使极限糊精酶的纯度(A510/A280)达到1.635,纯化倍数和得率分别为8.8倍和49.5%,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极限糊精酶盐析方案的优化可为其进一步分离纯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芽 极限糊精酶 (nh4)2so4盐析法 盐析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Al(SO_4)_2·12H_2O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力 洪建和 +4 位作者 罗仕婷 袁良杰 张友祥 任浩 张克立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0-715,共6页
采用热分析(TG-DTA/DTG)、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固态物质NH4Al(SO4)2.12H2O在氩气中的热分解过程。热分析结果表明,NH4Al(SO4)2.12H2O在氩气中分5步分解,其质量变化率与理论计算相吻合。XRD结果表明,NH4Al(SO4)2.12H2O热分解的最终产物... 采用热分析(TG-DTA/DTG)、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固态物质NH4Al(SO4)2.12H2O在氩气中的热分解过程。热分析结果表明,NH4Al(SO4)2.12H2O在氩气中分5步分解,其质量变化率与理论计算相吻合。XRD结果表明,NH4Al(SO4)2.12H2O热分解的最终产物为Al2O3。用Friedman法对各步分解过程的活化能Ea进行了计算,依此为初始值,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得到各个分解步骤可能的动力学模型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Al(so4)2.12H2O TG-DTA/DTG 热分解机理 非等温动力学 非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NH_4)_2SO_4双水相相图制作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伟超 吕志民 +1 位作者 李一婧 安建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3-115,共3页
以PEG4000/(NH4)2SO4和PEG6000/(NH4)2SO4双水相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双水相相图制作的新方法——用直接电导法测出双水相体系上下两相中(NH4)2SO4的质量分数,用碘沉淀法测出上下两相中PEG的含量,并对改进方法的准确度进行了考察。结... 以PEG4000/(NH4)2SO4和PEG6000/(NH4)2SO4双水相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双水相相图制作的新方法——用直接电导法测出双水相体系上下两相中(NH4)2SO4的质量分数,用碘沉淀法测出上下两相中PEG的含量,并对改进方法的准确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PEG4000和PEG6000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517.6nm和515.8nm。经可行性实验验证,(NH4)2SO4理论值-检测值与PEG理论值-检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nh4)2so4 双水相 双水相相图 电导率 碘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元体系MgCl_2-MgSO_4-CO(NH_2)_2-H_2O在25℃时的等温溶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小兰 张逢星 +1 位作者 郭志箴 李朴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3-16,共4页
测定了四元体系MgCl2 _MgSO4 _CO(NH2 ) 2 _H2 O(不含硫酸盐脱水区 )在 2 5℃时的等温溶度及相应饱和溶液的密度值和折射率 .绘制了该体系的溶度图和性质图 .四元体系做出了 8支共饱线 ,3个四元无变点 .溶度图有 6个单饱和区 ,分别对应C... 测定了四元体系MgCl2 _MgSO4 _CO(NH2 ) 2 _H2 O(不含硫酸盐脱水区 )在 2 5℃时的等温溶度及相应饱和溶液的密度值和折射率 .绘制了该体系的溶度图和性质图 .四元体系做出了 8支共饱线 ,3个四元无变点 .溶度图有 6个单饱和区 ,分别对应CO (NH2 ) 2 ,MgSO4 ·CO (NH2 ) 2 ·2H2 O ,MgCl2 · 4CO (NH2 ) 2 · 2H2 O ,MgCl2 ·CO (NH2 ) 2 · 4H2 O ,MgCl2 ·6H2 O和MgSO4 ·xH2 O(x =4 ,5 ,6,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体系 相平衡 氯化镁 硫酸镁 等温溶度 MgCl2-Mgso4-CO(nh2)2-H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