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关键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新峰 刘莎莎 张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3,共5页
自2017年以来,已有12款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CAR-T细胞)产品相继被批准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复发性/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定亚型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然而,CAR-T细胞疗法在应用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自2017年以来,已有12款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CAR-T细胞)产品相继被批准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复发性/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定亚型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然而,CAR-T细胞疗法在应用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在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中的抵抗、生产周期长、个体化/价格昂贵,在实体瘤中的肿瘤异质性强/抗原逃逸、浸润能力不足、免疫抑制微环境和反应性差等问题。随着肿瘤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尝试了众多新策略来提升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和普适性。作者根据自身对该领域研究的认知,针对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关键问题及其应对解决策略进行述评,为未来CAR-T细胞疗法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 肿瘤微环境 实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速磁浮列车-轨道-T构梁耦合振动 被引量:1
2
作者 娄会彬 魏凌云 +3 位作者 彭也也 魏高恒 龚俊虎 赵春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8,共6页
为评估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大跨度T构梁上的走行性能,建立了磁浮列车-轨道-T构梁耦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由考虑了PID控制系统的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T构梁和轨道有限元模型组成。基于该模型仿真计算了20~160 km/h速度下磁浮车-轨-桥耦合系... 为评估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大跨度T构梁上的走行性能,建立了磁浮列车-轨道-T构梁耦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由考虑了PID控制系统的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T构梁和轨道有限元模型组成。基于该模型仿真计算了20~160 km/h速度下磁浮车-轨-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研究了行车速度对车-桥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车-桥系统动力学响应均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60 km/h处取得最大值。梁体和轨排竖向位移随速度变化较小,跨中处梁体最大竖向位移为2.39 mm,梁体竖向加速度最大值为0.14 m/s^(2)。车体前端竖向加速度取得最大值0.49 m/s^(2),悬浮间隙波动量最大值可达2.28 mm。随着速度的增大,车辆乘坐舒适性逐渐降低,但在20~160 km/h范围内磁浮列车运行平稳性等级仍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电磁悬浮 t构梁 数值仿真 车-桥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洪波 王秀娟 郭新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21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诊治的42例AITL患者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log-r...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21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诊治的42例AITL患者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2例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中位发病年龄66(22-80)岁,其中25例为男性。38例Ann Arbor分期III-IV期,23例伴有B组症状,34例IPI中高危及高危。起病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31例),可伴多浆膜腔积液(24例)、发热(17例)、皮疹(11例)和贫血(15例)。18例病理组织活检显示EBV阳性,28例Ki-67≥40%,6例伴发EBV血症。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1-121)个月,3年预估生存率为37.6%,无进展生存率为2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介素-6升高、合并多浆膜腔积液的患者生存率更低。结论:AITL起病时临床表现多样,侵袭性高,预后差,常规化疗远期预后不佳。高白介素-6水平、伴有多浆膜腔积液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多浆膜腔积液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咳喘镇定汤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及对EOS、IL-23/Th17轴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韩亭亭 王哲哲 +1 位作者 高萌 李得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4-208,共5页
目的观察咳喘镇定汤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及对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 count,EOS)、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17,Th17)轴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2月收治的小儿咳... 目的观察咳喘镇定汤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及对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 count,EOS)、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17,Th17)轴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2月收治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04例,将患儿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止咳化痰、抗炎、平喘等常规治疗,咳喘镇定汤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咳喘镇定汤辅助治疗。检测组间及组内T淋巴亚群、EOS、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MIP-1α)、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ed protein 16,CC-16)、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IL-23/Th17轴、小气道功能水平。评估组间及组内咳嗽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统计组间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T淋巴亚群、CC-16、Eotaxin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_(8)^(+)、EOS、MIP-1α、Eotaxin降低,CC-16、CD_(4)^(+)、CD_(4)^(+)/CD_(8)^(+)升高,咳喘镇定汤组治疗后CD_(8)^(+)、EOS、MIP-1α、Eotaxin低于常规组,CC-16、CD_(4)^(+)、CD_(4)^(+)/CD_(8)^(+)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比较IL-23/Th17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23、Th17、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降低,咳喘镇定汤组治疗后IL-23/Th17轴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相关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咳嗽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降低,咳喘镇定汤组治疗后咳嗽症状评分、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小气道功能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小气道功能升高,咳喘镇定汤组治疗后小气道功能高于常规组(P<0.05)。咳喘镇定汤组治愈13例,显效和有效共35例,总有效率92.31%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咳喘镇定汤可通过调控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IL-23/Th17轴,改善T淋巴亚群和小气道功能,减轻咳嗽症状,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喘镇定汤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IL-23/th17轴 小气道功能 疗效 咳嗽 t淋巴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T形加劲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姜磊 元敏 +2 位作者 邹博文 刘永健 杨万鹏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8,共11页
为了分析并对比采用开口T形加劲肋形式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性能,采用Midas Civil建立全桥模型,提出横隔板顶部不开孔的开口T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横隔板顶部开孔的开口T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闭口U肋共3种设计方案,采用Abaqus分别建... 为了分析并对比采用开口T形加劲肋形式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性能,采用Midas Civil建立全桥模型,提出横隔板顶部不开孔的开口T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横隔板顶部开孔的开口T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闭口U肋共3种设计方案,采用Abaqus分别建立局部三维实体模型,对3种设计方案展开参数分析,并采用热点应力法进行疲劳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全桥疲劳易损断面位置处于跨中顶板厚度为18 mm的E类梁段。方案3在各个疲劳构造细节处的热点应力幅均高于方案1和方案2。方案1仅在疲劳构造细节⑤处的热点应力幅小于方案2,其余几个疲劳构造细节的应力幅均高于方案2,在疲劳构造细节①处的热点应力幅降幅最大,约为34.75%,在疲劳构造细节③的热点应力幅降幅最小,仅为7.16%。无论顶板厚度变化还是横隔板厚度变化,变化幅度最大的位置均是疲劳构造细节①和②,其余位置疲劳应力幅对于顶板厚度变化较横隔板厚度变化敏感。方案2并无超出热点应力S‑N曲线疲劳截止限的位置,而方案1和方案3超出疲劳截止限的位置疲劳性能均满足规范中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验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 开口t 疲劳构造细节 热点应力法 疲劳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构梁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对磁浮车-轨-桥耦合振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娄会彬 彭也也 +3 位作者 赵春发 冯洋 魏高恒 魏凌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8,共6页
T构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到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形,而中低速磁浮交通对轨道梁的变形等要求十分严格。本文建立了细致的T构梁有限元模型及包含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反馈控制的6节编组中低速磁浮车... T构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到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形,而中低速磁浮交通对轨道梁的变形等要求十分严格。本文建立了细致的T构梁有限元模型及包含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反馈控制的6节编组中低速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了考虑T构梁温度和收缩徐变前后,磁浮车辆以20~160 km/h速度通过T构梁时车-轨-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考虑T构梁20℃升温温差和10年收缩徐变后,F轨轨面形成了9.47 mm的静态几何不平顺。磁浮车辆以160 km/h通过T构梁时,F轨竖向振动加速度幅值比不考虑温度、收缩徐变工况下增加显著,增幅为10.0%,轨道梁动挠度和竖向加速度变化甚微,车体竖向加速度增幅为44.2%。车-轨-桥系统动力学响应随车速增加而增大,在160 km/h时取得最大值。梁体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为0.11 m/s^(2),车体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为0.59 m/s~2,悬浮间隙波动幅值达2.53 mm。车辆Sperling平稳性指标随车速提高而增大,最大值为2.42,乘坐舒适性等级仍为优秀。T构梁的温度和收缩徐变主要影响车辆高速运行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该T构梁能满足磁浮车辆的安全平稳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构梁 中低速磁浮车辆 仿真计算 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 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组织P系统的自适应t分布蜣螂算法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家昌 江琳 苏树智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3,共15页
针对原始蜣螂算法(dung beetle optimizer,DBO)易受自身影响,导致局部搜索和全局搜索不平衡,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组织膜的自适应t分布蜣螂算法(adaptive t-distribution DBO with tissue-like membrane,MC-TDBO)。设计... 针对原始蜣螂算法(dung beetle optimizer,DBO)易受自身影响,导致局部搜索和全局搜索不平衡,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组织膜的自适应t分布蜣螂算法(adaptive t-distribution DBO with tissue-like membrane,MC-TDBO)。设计自适应惯性因子改变繁育蜣螂和小偷蜣螂的步长,动态调节蜣螂个体的探索幅度,协调并优化算法的全局搜索和局部开发能力;引入鲸鱼算法改进觅食行为,促使种群向最优位置靠近,提高算法的计算精度;结合成功率和自适应t分布,提升算法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引入组织P系统与改进后的DBO算法结合,增强算法收敛效率。采用14个基准函数进行仿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MC-TDBO算法和原始DBO算法等四种算法相比,寻优速度、求解精度和稳定性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将MC-TDBO算法在阈值分割中进行应用测试,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P系统 蜣螂算法 自适应t分布 动态惯性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2通过PI3K/AKT通路调控Tcm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
8
作者 刘枋 潘春丽 +2 位作者 周智锋 陈淑萍 叶韵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0-578,共9页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2(Id2)在诱导生成中央记忆性T(Tcm)细胞及增强T细胞抗肿瘤持久性中的作用。方法:磁珠分选CD8^(+)初始T细胞,与负载癌胚抗原(CEA)的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经白介素-2(IL-2)或IL-7/15/21/23分别诱导培养效应T(Teff)...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2(Id2)在诱导生成中央记忆性T(Tcm)细胞及增强T细胞抗肿瘤持久性中的作用。方法:磁珠分选CD8^(+)初始T细胞,与负载癌胚抗原(CEA)的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经白介素-2(IL-2)或IL-7/15/21/23分别诱导培养效应T(Teff)或Tcm细胞;qPCR和WB法分别检测T细胞中Id2和Id3 mRNA、蛋白表达;慢病毒敲减T细胞中Id2基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细胞记忆表型;WB法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Seahorse能量代谢仪分析细胞外酸化速率(ECAR)和耗氧速率(OCR);斑马鱼结肠癌HCT116细胞移植瘤模型分析Teff和Tcm细胞的抗肿瘤差异,进一步观察敲减Id2基因的Tcm细胞(Tcm-shId2)对第二次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结果:Tcm细胞高表达Id3 mRNA(P<0.05),而Teff细胞高表达Id2 mRNA(P<0.001)。成功构建敲减Id2基因的Tcm细胞(Tcm-shId2)且其Id3表达明显上调,敲减Id2可促进Tcm细胞的形成(P<0.05)。Tcm-shId2细胞通过PI3K/AKT通路进行代谢重编程,有效抑制斑马鱼体内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对第二次移植瘤也能产生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Id2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改变T细胞代谢模式,从而促进CD8^(+)T细胞向Tcm细胞分化,有效抑制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抑制因子2 中央记忆性t细胞 t细胞分化 PI3K/AKt信号通路 代谢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阳性淋巴结T/NK细胞淋巴瘤5例临床病理特征
9
作者 黄永塔 郭文文 +3 位作者 刘霞 李玲 叶秋容 莫祥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EBV阳性淋巴结T/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5例EBV阳性淋巴结T/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CD56、TIA-1、Granzyme B等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的表达,应用PCR及聚丙烯酰胺凝... 目的探讨EBV阳性淋巴结T/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5例EBV阳性淋巴结T/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CD56、TIA-1、Granzyme B等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的表达,应用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行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肿瘤原发病变部位均位于淋巴结,伴有多发淋巴结肿大,出现B症状、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处于临床Ⅲ/Ⅳ期。形态学改变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单形性,体积大至中等大小,呈弥漫性分布,散在中心母样细胞。细胞凋亡、坏死和血管侵袭均不明显。免疫表型:5例均表达CD3和细胞毒性标志物,均不表达CD56。原位杂交检测显示大部分肿瘤细胞EBER阳性。仅4例TCR基因克隆性重排阳性。3例行化疗,2例放弃治疗,中位总生存期为3个月。结论EBV阳性淋巴结T/NK细胞淋巴瘤好发于老年男性,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内细胞毒T细胞或NK细胞且EBV阳性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病情进展快,预后不良。熟悉EBV阳性淋巴结T/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与其他EBV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或淋巴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NK细胞 EBV EBER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女性偏倚现象探讨性激素调控T淋巴细胞介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王海强 孙大沙 +3 位作者 王晗 田家华 崔馨月 李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2-747,共6页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肝实质破坏和慢性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由T淋巴细胞介导发生。AIH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性别、地域、环境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在AIH中,常出现女性偏倚现象,即女性发病风险远高于男性,...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肝实质破坏和慢性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由T淋巴细胞介导发生。AIH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性别、地域、环境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在AIH中,常出现女性偏倚现象,即女性发病风险远高于男性,这种性别差异与多种因素相关,性激素可能是导致AIH女性偏向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深入了解性激素在AIH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更好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并可能为未来的治疗方法及预防策略的开发提供重要线索。本文综述雌激素和雄激素通过调控T淋巴细胞调节AIH发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探讨性激素在AIH病因学中的潜在作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偏倚 性腺甾类激素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L-TAL1^(+)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11
作者 薛玉娟 王毓 +3 位作者 张乐萍 陆爱东 贾月萍 曾慧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2-1268,共7页
目的:探究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SIL-TAL1^(+)T-ALL)的临床和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10例初诊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SIL-TAL1^(+)组和SIL-TAL1-组的临床特征、治... 目的:探究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SIL-TAL1^(+)T-ALL)的临床和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10例初诊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SIL-TAL1^(+)组和SIL-TAL1-组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结果:110例T-ALL患儿中,SIL-TAL1^(+)组有25例(22.7%),SIL-TAL1-组有85例(77.3%)。SIL-TAL1^(+)组的初诊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IL-TAL1-组(P<0.05),两组间的其他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均无明显差异。SIL-TAL1^(+)组和SIL-TAL1-组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0.0%和75.5%,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76.0%和72.9%,两组间OS率及DFS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诊年龄<10岁的患儿中,SIL-TAL1^(+)组与SIL-TAL1-组的5年OS率分别为100%与75.1%,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SIL-TAL1^(+)T-ALL初诊时白细胞水平更高,临床疗效与SIL-TAL1-无显著差异。但在初诊年龄<10岁的T-ALL患儿中,SIL-TAL1^(+)组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SIL-tAL1融合基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沸石的合成及其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12
作者 刘晋芳 金晓宇 +5 位作者 李媛 荀文杰 申芳芳 乔旭 王小青 杨江峰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71,108,共6页
低浓度煤层气CH_(4)富集过程需要高性能CH_(4)/N_(2)吸附剂。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T沸石,并利用PXRD、SEM和N_(2)吸/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测试了T沸石的CH_(4)、N_(2)单组分吸附性能,计算了其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选择性和吸附... 低浓度煤层气CH_(4)富集过程需要高性能CH_(4)/N_(2)吸附剂。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T沸石,并利用PXRD、SEM和N_(2)吸/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测试了T沸石的CH_(4)、N_(2)单组分吸附性能,计算了其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选择性和吸附热,并考察了T沸石的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在298 K、0.1 MPa条件下,T沸石(Tz-168)的CH_(4)吸附量为21.4 cm^(3)/g,CH_(4)/N_(2)选择性为5.5,优于大多数分子筛吸附剂。通过CH_(4)/N_(2)混合气穿透实验进一步验证了T沸石具有良好的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V(CH_(4)):V(N_(2))为50:50和20:80时,实际分离时间分别为5 min和7 min,这在低浓度煤层气CH_(4)富集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t沸石 CH_(4)/N_(2) 吸附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基线重构的复合材料T型接头导波损伤监测
13
作者 刘国强 王莉 +1 位作者 王霞光 刘钢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80-287,共8页
结构载荷会影响导波传播,从而会增加导波损伤识别的不确定性,以致可能引起损伤误判。为了减弱结构载荷对导波损伤识别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基线重构载荷补偿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基线信号相位补偿到与当前信号相位一致。通过铝板静力拉伸... 结构载荷会影响导波传播,从而会增加导波损伤识别的不确定性,以致可能引起损伤误判。为了减弱结构载荷对导波损伤识别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基线重构载荷补偿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基线信号相位补偿到与当前信号相位一致。通过铝板静力拉伸试验和复合材料T型接头在拉伸载荷下的损伤监测,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弱载荷对导波监测信号相位的影响,且能对拉伸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T型接头损伤进行准确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波 载荷补偿 复合材料 t型接头 结构健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进展期白癜风患者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B细胞亚群的影响
14
作者 张丽娜 吕超 +5 位作者 范志霞 王鑫 申娟 赵忠琳 冯俊娥 苗国英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5-1181,共7页
目的:探究CO_(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进展期白癜风(VL)患者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B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进展期白癜风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 目的:探究CO_(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进展期白癜风(VL)患者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B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进展期白癜风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64例,CO_(2)点阵激光联合GC)和B组(64例,CO_(2)点阵激光),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另选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64例)。收集三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随机行走模型评价CO_(2)点阵激光联合GC对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与B组相比,A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A组Tfh2及Tfh17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fh2及Tfh17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治疗后Tfh2比例更高(P<0.05),Tfh17型比例更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B组记忆性转化B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B组IgA、IgE及IgM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治疗后IgM水平更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B组IL-21及IL-1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治疗后IL-10水平均更高(P<0.05),IL-21及IL-1β水平均更低(P<0.05)。随机行走模型评价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结论:CO_(2)点阵激光联合GC对进展期白癜风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更优,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进展期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 糖皮质激素 t细胞 B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7抑制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
15
作者 郑鹏飞 董良鹏 +2 位作者 高延鑫 张一夫 秦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9-846,共8页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37(IL-37)在乳腺癌患者的表达变化对CD8^(+)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6例乳腺癌患者、24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20例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37(IL-37)在乳腺癌患者的表达变化对CD8^(+)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6例乳腺癌患者、24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20例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分离组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纯化CD8^(+)T细胞。ELISA法检测IL-37、可溶型单免疫球蛋白IL-1受体相关蛋白(SIGIRR)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IL-37 mRNA,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中IL-18受体α链(IL-18Rα)和SIGIRR表达。外源性IL-37刺激纯化的CD8^(+)T细胞,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共培养,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靶细胞死亡比例,ELISA法检测上清中穿孔素、颗粒酶B、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浆IL-37水平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554.17±96.63)pg/mL vs(499.52±78.66)pg/mL,P=0.020]和对照者[(483.97±47.23)pg/mL,P=0.003]。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IL-37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88±0.21) vs(1.00±0.53)pg/mL,P<0.001]。外周血IL-18Rα^(+)CD8^(+)细胞比例、SIGIRR^(+)CD8^(+)细胞比例、血浆可溶型SIGIRR水平在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对照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CD8^(+)TIL表达IL-18Rα和SIGIRR的比例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组人IL-37刺激后,CD8^(+)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上清中IFN-γ和TNF-α水平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均低于无刺激(均P<0.05)。在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IL-37刺激后上清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均低于无刺激(均P<0.001),但在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上清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在无刺激和IL-37刺激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中IL-37水平升高可能参与诱导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白细胞介素-37 CD8阳性t淋巴细胞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叉树式冷却通道PV/T集热器性能研究
16
作者 梁涛 张龙 +3 位作者 石昀东 邓新星 常瑞 张程宾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6-857,共12页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二叉树冷却通道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基于PV/T集热器的能量转换过程,建立了系统传热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光伏组件表面及冷却流体的温度分布规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系统电效率的影响。...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二叉树冷却通道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基于PV/T集热器的能量转换过程,建立了系统传热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光伏组件表面及冷却流体的温度分布规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系统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强度每升高100 W/m^(2),光伏组件表面温度升高约1.95 K,系统电效率下降约0.13百分点,流体温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倾斜角度由15°增至60°,光伏组件表面辐射强度表现为上凸曲线形式,由829.26 W/m^(2)先升至870.12 W/m^(2)后降至824.13 W/m^(2),于35°附近达到最大值,表面平均温度与表面接收辐射强度变化一致,而系统电效率表现为下凹曲线形式,于35°附近达到最小值;环境温度每升高5 K,外部辐射温度升高约7.2 K,光伏组件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约0.5 K,系统电效率下降约0.04百分点;随着环境风速由0 m/s升至2 m/s,系统电效率的变化仅在0.1百分点以内,但环境风速及温度的变化对光伏组件散热效果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冷却通道 二叉树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17
作者 程平 李义 +5 位作者 毛霞 王秋香 王兰兰 关军 周英 程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422,共7页
目的:探讨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1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ENKTL... 目的:探讨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1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50(32-80)岁。起病时均以不同形式的皮肤损害为首发临床症状,表现为皮疹、溃疡性肿块、皮肤痛性结节、浸润性斑疹等,皮损累及部位多为四肢及躯干,也可单独出现于下肢。5例初诊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LH),8例存在B症状。所有患者诊断时临床分期晚(Lugano分期Ⅳ期),危险分层为高危(PINK-E评分≥3分)。病损皮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56、EBER阳性率均为100%,中位Ki-67指数75%(50%-80%)。血浆EBV-DNA检测均为阳性(≥5×10^(2) copies/ml)。诱导化疗方案多为含培门冬酶或左旋门冬酰胺酶的联合化疗(MESA、p-Gemox、SMILE)或联合PD-1单抗免疫治疗,或选择HLH的方案(HLH-04方案、L-DEP)治疗。中位随访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均为4.5(0.5-27)个月,随访期内未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的8例患者全部死亡,死因多为疾病快速进展。3例患者接受了ASCT治疗,1例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死亡,2例存活。接受ASCT的3例患者OS分别为21、27和19个月,PFS分别为11、20和13个月。移植后不定期监测血浆EBV-DNA拷贝数,EBV的载量与病情的变化呈现一致性。结论: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ENKTL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更不典型,早期诊断尤为困难,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很差,最佳治疗策略仍无统一标准。大剂量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后尽快行ASCT可使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皮肤损害 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过载对小鼠T细胞表面PD-1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刘玉梅 王化泉 邵宗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2-268,共7页
目的:探讨铁过载对小鼠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影响,以分析铁过载抑制T细胞功能的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铁过载小鼠模型外周血T细胞内不稳定的铁池、活性氧以及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结果:铁过载组小鼠T细胞内... 目的:探讨铁过载对小鼠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影响,以分析铁过载抑制T细胞功能的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铁过载小鼠模型外周血T细胞内不稳定的铁池、活性氧以及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结果:铁过载组小鼠T细胞内钙黄绿素平均荧光强度为2492±311.1,较对照组的3136±537.3明显降低(P<0.01),提示铁过载组小鼠T细胞内不稳定的铁池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铁过载组小鼠外周血T细胞CD4/CD8比例正常或升高;铁过载组小鼠T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为2452±393.3,较对照组的1874±121.8明显增加(P<0.001);铁过载组小鼠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表达明显升高,其中CD8+T细胞PD-1+比例为(12.97±6.92)%,对照组为(6.18±2.95)%(P<0.05);铁过载组小鼠外周血CD8-T细胞PD-1+比例为(33.55±15.69)%,对照组为(12.51±4.11)%(P<0.001)。结论:铁过载小鼠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参与抑制T细胞效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过载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TM_(01)在线选模耦合装置设计
19
作者 张立刚 谭维兵 +2 位作者 李小泽 朱晓欣 胡祥刚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4,共8页
针对传统高功率微波在线测量装置寄生模式抑制度低、测量精度易受到寄生模式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功率TM_(01)模式选模耦合装置。由于相对论返波管阴极发射角向不均匀性会产生非对称模式,而传统的单臂多孔圆波导耦合器无法解决其他... 针对传统高功率微波在线测量装置寄生模式抑制度低、测量精度易受到寄生模式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功率TM_(01)模式选模耦合装置。由于相对论返波管阴极发射角向不均匀性会产生非对称模式,而传统的单臂多孔圆波导耦合器无法解决其他非对称模寄生耦合干扰的问题,往往导致检测波形畸变、耦合度判断偏差,严重影响对返波管TM_(01)模输出功率在线评估的准确性。为此,将四臂多孔耦合结构与基于魔T的TM_(01)选模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在线选模耦合装置,利用不同波导模式场结构区别实现了TM_(01)模式与其他寄生模式的差异化耦合,解决了因寄生模式干扰引起的在线测试功率不准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耦合器对TM_(01)模耦合强度相对于其他模式高出20 dB以上,高功率实验中测得在线测试波形及功率与辐射场测试波形及功率符合较好,耦合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微波测量 tM_(01)模选模圆波导耦合器 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旋流效应强化太阳能PV/T系统性能研究
20
作者 韩中合 刘辰浩 +1 位作者 吴乐意 李恒凡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1-1268,共8页
为改善太阳能光伏光热(PV/T)系统的效率,在空冷型PV/T系统的冷却通道内加入折流板和旋流装置以强化换热,通过建立数值模型,综合考虑空气流动阻力的影响,分析了质量流量、折流板数量、旋流强度等对PV/T系统实际电效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 为改善太阳能光伏光热(PV/T)系统的效率,在空冷型PV/T系统的冷却通道内加入折流板和旋流装置以强化换热,通过建立数值模型,综合考虑空气流动阻力的影响,分析了质量流量、折流板数量、旋流强度等对PV/T系统实际电效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空气质量流量的增加,电效率和热效率均逐渐增大,但增幅减少;当质量流量从0.01 kg/s增加到0.05 kg/s时,电效率上升约0.65百分点;PV/T系统的实际电效率和实际综合效率随空气质量流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空气质量流量分别为0.02 kg/s和0.04 kg/s时,实际电效率和实际综合效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在通道腔室加装旋流风扇,可有效提升系统的综合效率,当旋流强度等于3时,PV/T系统的综合效率可达79.09%;在相同旋流强度下,旋流作用对低入口质量流量系统的提升作用相较于高质量流量下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旋流 折流板 优化设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