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7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
作者 朱伟 侯豪 +5 位作者 刘环 许小格 朱瑜星 陈诺 曹俊 林乃喜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5,共22页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回顾太湖磷十余年来的研究,关于底泥内源释放对水体总磷贡献的说法不一,这对于太湖整体磷负荷的认识及内源治理措施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太湖底泥磷的源汇、释放量以及释放规律,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湖泊底泥磷释放的监测、实验、计算等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对关于太湖底泥释放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和分析,尝试形成对太湖底泥磷释放规律和范围的一些基本认识。通过综述总结提出了“总源”“总汇”“净源”“净汇”的概念,并对可能成为“净源”的5个过程的发生条件和释放强度进行分析。认为Fick扩散释放是可以恒常性发生的过程,而在具备条件才发生的过程中,DO<2 mg/L后出现的磷还原释放是比较主要的过程,需要重点关注。“净源”是否发生应该依据实际湖泊的环境条件开展动态释放实验来判断。太湖目前虽然处于“总汇”状态,但“净源”是显著存在的,明确“净源”存在的位置和发生的时段对于太湖内源治理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磷释放 源汇 质量平衡 释放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碳中和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馨 韩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80,共12页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和碳吸收率来计算,林地、草地和湿地碳汇依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采用固碳速率法进行估算。【结果】近十年陕西省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别增加67489 t和36473909 t,县域平均增长分别为631 t和340878 t;陕西省碳汇共增加3204196 t,县域平均增长29946 t,其中,耕地和湿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增加了3287178 t和8494 t,林地和草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减少了91028 t和442 t;空间分布上,耕地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渭南和咸阳等地,建设用地碳排放相对集中在陕北的榆林,耕地碳汇与碳排放分布格局大体一致,林地碳汇主要在陕南秦岭山区,草地和湿地则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2010年陕西省碳亏规模为3330 t,2020年达33340497 t,碳亏县域从2010年的34个增长至2020年的47个。【结论】2010年陕西省碳源与碳汇基本持平,达到“碳中和”状态。随着近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陕北榆林资源型经济和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关中地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和增长,省域总体能源结构并未明显改善,陕西省整体处于明显碳亏状态,“碳中和”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源 碳汇 碳中和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期源汇系统及勘探方向——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为例
3
作者 张尚虎 李昆 +3 位作者 庄建建 朱宝衡 郑欣 杨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2-733,F0002,共13页
针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平北地区宝石组—平湖组下段(以下简称平下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不明确的问题,该研究利用古地貌、生物遗迹、微量元素、井-震结合手段及现代沉积类比等多种方法开展了沉积微相类型、时空演... 针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平北地区宝石组—平湖组下段(以下简称平下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不明确的问题,该研究利用古地貌、生物遗迹、微量元素、井-震结合手段及现代沉积类比等多种方法开展了沉积微相类型、时空演化及圈闭模式分析。研究表明:平北地区宝石组—平下段处于强烈断陷期,古地貌呈深凹高隆构造格局,对沉积体系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宝石组物源来自北部虎皮礁隆起的岩浆岩,平下段西侧海礁隆起物源供给逐步增强,形成双物源格局。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平湖组、宝石组沉积时期为干热古气候,整体属于海陆过渡、贫氧沉积环境。宝石组—平下段发育4个三级层序,为逐渐水进过程。综合岩心相、测井相及生物遗迹相分析,宝石组—平下段发育潮汐三角洲、潮坪相、海相3种沉积相及水下分支河道、席状砂、河口坝、潮汐水道、砂坪、混合坪、泥坪、支流间湾、海湾泥9种沉积微相。广泛发育的潮坪相为主要的沉积相类型,斜坡近凹带发育树状涨潮及退潮三角洲、潮道、潮汐砂坝沉积,明确了宝石组—平下段5种控砂模式,包括堑-垒型、隆起-断坡型、多断坡型、转换带型及挠曲坡折型控砂模式,总结了5种圈闭类型,包括堑-垒型构造圈闭、隆起-断坡型构造圈闭、多断坡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转换带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挠曲坡折型岩性圈闭。斜坡内带的平湖组、宝石组发育海湾环境下多类型规模砂体,受挠曲坡折控制易形成岩性集中尖灭;砂体经潮流和波浪淘洗为纯净细砂岩,抗压实能力较强,易形成“甜点”储层,整体成藏条件优越,为下步勘探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北地区 断陷期 源汇系统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源-汇体系分析及沉积模式
4
作者 郝建龙 杨玉芳 +4 位作者 李帅 张莉 孟璐莹 毕小龙 杨沁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隐蔽岩性圈闭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碎屑岩有利储集体的地质分布模式是制约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难题。目前塔里木盆地北部(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深层储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但受钻井数量限制,亚... 隐蔽岩性圈闭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碎屑岩有利储集体的地质分布模式是制约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难题。目前塔里木盆地北部(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深层储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但受钻井数量限制,亚格列木组储层展布规律亟待进一步落实。以塔北新和古隆起及北部断坡带为例,应用岩心分析、地震反射结构识别、古地貌恢复与渠道刻画、地震反演约束等预测方法,基于源-汇体系理论分析亚格列木组物源区、沉积物输送渠道、扇三角洲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塔北新和地区亚格列木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基于源-汇体系分析,明确新和扇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于新和古隆起,多支下切水道发育为扇三角洲沉积提供了有效输送通道。西南部的W1井区上游发育浅且窄的顺直型小流域面积沟谷,下切沟谷发育较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具有早期不发育、晚期发育的特点。东北部的W2井区上游发育宽且深的多支流大流域面积沟谷体系,发育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具有早期发育规模较大,晚期退积发育、早晚期扇体叠置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源-汇体系分析 亚格列木组 新和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碳平衡评估框架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旸洋 杨明珠 罗尚岑 《园林》 2025年第2期4-14,共11页
“双碳”背景下,公园在城市减碳增汇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在城市碳循环中被赋予了碳平衡职能。但城市公园在提供休闲游憩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为揭示城市公园是否为有效的碳汇体,通过构建城市公园碳平衡评估框架,评估南京1... “双碳”背景下,公园在城市减碳增汇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在城市碳循环中被赋予了碳平衡职能。但城市公园在提供休闲游憩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为揭示城市公园是否为有效的碳汇体,通过构建城市公园碳平衡评估框架,评估南京15个城市公园的年度碳平衡情况,明确影响城市公园碳平衡的关键景观要素指标。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公园的年度碳平衡情况存在差异性,绝大多数公园是“碳源”;公园的面积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其碳吸收能力也越强,照明、绿色废弃物处理和建筑运维是主要来源;绿地率、硬质面积和建筑面积三个指标与碳平衡的实现密切相关。对城市碳平衡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为城市公园的更新与改造提供数据支持,也能够为运维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 碳汇 碳排放 评估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的强度与控制因素
6
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8 位作者 李学刚 曲宝晓 钟国荣 邢建伟 马骏 段丽琴 王启栋 戴佳佳 刘珊珊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共14页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为(-10.5±4.5)Tg/a,黄海碳汇较小,为(-2.1±0.9)Tg/a。面积最小的渤海碳源为(+0.3±0.1)Tg/a,而面积最大的南海其碳源强度为(+2.0±0.9)Tg/a。从季节上看,冬季我国边缘海碳汇强度最大,为(-45.7±19.7)Tg/a,春季较弱,为(-16.9±7.3)Tg/a。而夏季和秋季我国边缘海整体为碳源,平均分别为(+11.9±5.1)Tg/a和(+9.9±4.3)Tg/a。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强度平均不确定度为±43.0%(±4.4 Tg/a),比以往用局部海域观测数据导致的平均90.5%的不确定度,基于观测数据机器学习构建格点数据的估算结果不确定度降低了47.5%。海-气界面CO_(2)分压差的差异和由风速引起的CO_(2)交换速率差异是导致我国边缘海海-气界面碳源汇时空变化的关键,究其根本是源于水文动力、陆源输入、浮游生物群落及大洋跨陆架输送等多种因素和过程对我国边缘海海-气碳交换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强度 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 控制因素 中国陆架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东沙隆起北缘晚始新世构造裂点迁移及其源-汇效应
7
作者 刘强虎 彭光荣 +4 位作者 刘培 余雄飚 熊万林 周子强 朱红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6-859,共14页
为验证超覆背景下的残余地貌能否为沉积物产出提供有效信息,以珠江口盆地内最大凸起单元——东沙隆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覆盖地震数据及钻井约束,提取了晚始新世恩平组残余地貌上关键流域的河道纵向剖面,刻画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性,量化... 为验证超覆背景下的残余地貌能否为沉积物产出提供有效信息,以珠江口盆地内最大凸起单元——东沙隆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覆盖地震数据及钻井约束,提取了晚始新世恩平组残余地貌上关键流域的河道纵向剖面,刻画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性,量化了砂体粒度及沉积通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评估了残余地貌特征与沉积区粒度和通量变化间的匹配程度。研究表明:两大关键流域的河道剖面均存在构造裂点,且与晚始新世活跃的边界断层相匹配。裂点溯源迁移时可能沟通了内流水系,与汇区粒度整体变细,通量变大规律一致。源区地貌特征和汇区沉积记录在地貌演化的视角下指示遭受后期改造较弱的残余地貌很可能仍然保存着深-时的源-汇信息。精细解剖残余地貌、源区地形坡度、基岩岩性与裂点迁移,有助于深-时源-汇系统不同期次重建及砂体性质与规模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点 沉积响应 源-汇系统 晚始新世 东沙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高光效育种的遗传基础及源库均衡与产量相关分析研究——我50年大豆育种科学生涯(第三部分)
8
作者 杜维广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99,共11页
在本人50年的大豆育种科研生涯中,从1997年起,运用作物生理学与遗传学研究方法,围绕大豆高光效育种的遗传基础及“源”“库”均衡与产量关联性等领域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光合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且该性状具有相对遗传稳定性... 在本人50年的大豆育种科研生涯中,从1997年起,运用作物生理学与遗传学研究方法,围绕大豆高光效育种的遗传基础及“源”“库”均衡与产量关联性等领域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光合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且该性状具有相对遗传稳定性,其遗传模式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主要受细胞核控制,同时受叶绿体基因组影响。具体而言,大豆F_(2)代光合速率的广义遗传力为43%~61%,F_(3)代则大于55%。大豆叶绿体希尔反应活性呈现较强的母性遗传倾向,但基于亲本对比优势指数分析,亦不排除它受细胞核的作用。3个不同杂交组合的双亲叶绿体希尔反应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表现出明显的互补作用。对大豆F_(1)代光合酶活性研究表明,各组合F 1代光合酶活性与亲本存在显著差异,且均高于双亲中值,表明光合碳同化酶活性具有杂种优势,这正是目标选择的核心方向。“源”“库”均衡与产量的相关分析是高光效育种的重要内容。结果表明,经济系数、实际收获指数、表观收获指数及粒茎比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且均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说明对其中某一转化系数的选择可协同提升其他转化系数,从而提高产量。在高光效种质与高产品种“源”“库”均衡研究中发现,通过去除不同层次的叶荚以改变原有的“源”“库”比例后,存留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强烈的补偿效应。上述有关高光效育种的遗传基础剖析,以及源库均衡与产量关系的深入分析结果,为大豆研究领域带来了启示。基于此,结合当前大豆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态势,对未来10年内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在大豆分子育种研究领域,关注光合作用和“源”“流”“库”的均衡协调发展,并作为分子育种的目标之一,将“源”“流”“库”理论运用于分子育种,逐步实现对光合速率、C_(3)和C_(4)途径酶系(主要是RuBPCase、PEPCase和PPDKCase)的高通量检测技术;在大豆功能基因研究领域,将对调控以上酶系的功能基因的挖掘和调控网络研究作为目标之一;在大豆多维组学研究领域,把光合作用遗传控制研究推进至分子遗传水平,解析分子机理和基因调控网络;在重要性状基因挖掘研究领域,应首要关注生态性状,并系统解析其生理特性。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丰富,但其光合活性潜力尚未充分挖掘。质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遗传信息解析及功能基因挖掘是大豆研究的重要方向,这不仅是突破大豆单产瓶颈的关键科学问题,亦是推动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合活性 遗传控制 源库均衡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碳源、碳汇空间治理研究综述与拓展研究思路
9
作者 陈锦富 李建兴 郝子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6-192,共7页
都市圈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主体形态,在都市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空间的消长(碳源空间的扩张、碳汇空间的压缩),势必会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治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 都市圈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主体形态,在都市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空间的消长(碳源空间的扩张、碳汇空间的压缩),势必会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治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对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演变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不够;(2)对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演变的相关性研究不够;(3)对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协同治理路径研究不足。因此,需要基于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都市圈的跨域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打通当前研究的堵点,进一步拓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碳源空间 碳汇空间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沉积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讨论——第37次国际沉积学家年会述评
10
作者 朱筱敏 王晓琳 +2 位作者 胡鑫 王祥 高子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5-704,共20页
2024年6月在英国阿伯丁召开的第37次国际沉积学家年会聚焦沉积学前沿领域,重点讨论了地球、生命与气候、前寒武纪环境、源-汇系统、河流与湖泊沉积、潮汐作用与浅海沉积、深水沉积、硅质碎屑成岩作用与储层表征、碳酸盐岩与蒸发岩、遗... 2024年6月在英国阿伯丁召开的第37次国际沉积学家年会聚焦沉积学前沿领域,重点讨论了地球、生命与气候、前寒武纪环境、源-汇系统、河流与湖泊沉积、潮汐作用与浅海沉积、深水沉积、硅质碎屑成岩作用与储层表征、碳酸盐岩与蒸发岩、遗迹化石学、火山与地球化学、行星沉积学、地热和能源转型、地震沉积学、人工智能和沉积学研究新方法与技术等学术前沿问题。会议强调了古气候研究在深-时全球变化中的重要性,提出高分辨率沉积记录重建古气候的新思路;强调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沉积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依据多尺度地貌重建和沉积物通量模拟,揭示源-汇区搬运机制;强调细粒沉积物在深水环境中的搬运和沉积机制,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沉积相自动识别、储层预测和沉积过程模拟新方法等。基于这次年会的前沿动态综合分析,未来沉积学研究应关注和推进古气候与深-时全球变化、古地貌学与源-汇系统、深水沉积与细粒沉积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技术等发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目标,创建具有中国区域地质特色的沉积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深-时全球气候 古地貌学与源-汇系统 深水沉积与细粒沉积学 国际沉积学家年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洞庭湖流域洪涝风险评估及雨洪径流过程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凌暄 焦胜 +1 位作者 卢洁 牛彦合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405,共11页
源汇景观格局是影响流域雨洪径流过程与洪涝风险的重要因素,探索一种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流域洪涝风险评估方法对流域洪涝风险防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修正并运用源汇景观模型评估各年份流域洪涝风险,揭... 源汇景观格局是影响流域雨洪径流过程与洪涝风险的重要因素,探索一种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流域洪涝风险评估方法对流域洪涝风险防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修正并运用源汇景观模型评估各年份流域洪涝风险,揭示洪涝风险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而后利用SCS⁃CN模型与局部等体积法模拟分析各年份雨洪径流过程特征,并基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探究雨洪径流过程与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的相关关系,以此验证新模型运用于洪涝风险评估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40年间源景观建设用地的扩张最为显著,汇景观持续减少,以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为主,源景观空间上集中于环洞庭湖与湘江流域。(2)40年间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流域洪涝风险逐渐提高,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其中湘江与环洞庭湖流域洪涝风险较高,资水流域洪涝风险次之,澧水与沅水流域洪涝风险较低。(3)40年间平均径流量、淹没深度及各风险区占比整体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雨洪径流过程加剧使得洪涝风险不断上升,传统模型模拟结果与源汇景观模型评估结果相吻合。(4)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与雨洪径流过程各特征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源汇景观在高程、坡度及距离上的空间格局对于雨洪径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运用源汇景观模型评估流域洪涝风险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可为流域洪涝风险定量评估提供耦合格局与过程的新方法,为合理配置流域景观格局、保障雨洪安全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景观模型 洪涝风险评估 源汇景观格局 雨洪径流过程 洞庭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鼓粒期源库关系及籽粒皱缩性鉴定指标筛选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俊霞 冀宝璐 +7 位作者 赵伟 王小凡 赵翔 姚兴东 张惠君 王海英 敖雪 谢甫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目的]鼓粒期是大豆种质籽粒形成和充实的关键时期,源库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籽粒的灌浆速度和饱满度。研究大豆种质鼓粒期源库关系与籽粒皱缩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皱缩籽粒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更精准的育种目标和策略。... [目的]鼓粒期是大豆种质籽粒形成和充实的关键时期,源库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籽粒的灌浆速度和饱满度。研究大豆种质鼓粒期源库关系与籽粒皱缩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皱缩籽粒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更精准的育种目标和策略。[方法]采用不同来源的355份大豆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了鼓粒期源库关系和成熟期籽粒皱缩等指标,并分析了鼓粒期源库关系与籽粒皱缩的关系。[结果]355份大豆种质可划分为5个皱缩等级,分别为0级(9份)、3级(321份)、5级(3份)、7级(21份)和9级(1份),等级越高,籽粒皱缩越严重。籽粒皱缩和源库关系相关分析发现,叶片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干重、叶荚比和籽粒淀粉含量与皱缩等级存在负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和生殖器官干重与皱缩等级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大豆种质的14个源库关系性状综合成4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8.83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营养器官干重、生殖器官干重、籽粒淀粉含量等主要源库关系性状是影响籽粒皱缩等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 源库关系 籽粒皱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研究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如凯 孙龙德 +8 位作者 张天舒 张志杰 沈安江 毛治国 王兆明 任义丽 江航 张素荣 万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意义】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相互促进,碳酸盐岩沉积学、深水重力流沉积学、细粒沉积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深水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增储增产。【进展】近年来... 【意义】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相互促进,碳酸盐岩沉积学、深水重力流沉积学、细粒沉积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深水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增储增产。【进展】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在源-汇系统与沉积过程正演模拟、陆相页岩沉积特征及对含油气性的影响、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低渗-致密碎屑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指导了油气勘探生产中的有利区带评价优选、井位部署、开发方案制定。【结论与展望】随着油气勘探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复杂储层等领域拓展,源-汇系统沉积学与沉积正演模拟技术创新、陆相页岩沉积学、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与智能分析系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关的研究认识必将为推动全球及中国油气工业高质量发展和陆相页岩革命做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沉积学 深层—超深层储层 陆相页岩沉积学 智能岩心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4 位作者 刘宇 张金炳 刘振岳 唐振过 单子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8-2073,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对多项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的逻辑关系,系统梳理了典型景观中碳源/汇的响应特征、空间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进而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发现,研究学者普遍认同建设用地为碳源,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则既可能是碳源,也可能是碳汇,使用的评估方法分为统计模型、遥感模型、通量观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等,各有优劣和适用条件。未来研究趋向于多元化,仍需加强对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碳源/汇、均衡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效应、完善各类遥感监测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库、综合考虑土地承载的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导致的碳效应以及在复合生态系统框架下将提升固碳效率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丰富了精准评估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与碳循环研究,也可以为“碳中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土地利用变化 复合生态系统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1990—2020年景观格局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健明 祁雪姣 +9 位作者 李佳君 哈妍晖 王雨欣 张秀芝 包文金 司剑华 卢素锦 王玉婧 易冰雨 徐伟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3,共14页
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源区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近3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类型水平指数上看,黄河源区耕地... 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源区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近3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类型水平指数上看,黄河源区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散布与并列指数大幅降低,各类型的形状逐渐复杂化;林地景观类型正处于被其他地类逐渐分割扩张的状态;草地是所有景观类型中优势度最高的类型,自然连通性最好。1990—2005年未利用地的形状指数(LSI)值最大,其景观整体形状较其他景观复杂。从景观水平指数上看,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周长-面积比总体呈现增大趋势,斑块连通度指数基本保持不变,表明源区整体破碎化程度低,空间异质性减小。黄河源区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年均温、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降水量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景观水平 驱动因素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足迹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序变化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被引量:1
16
作者 齐宏运 周传芳 +7 位作者 孙彦峰 魏小勇 牛广元 张璇璞 贾立明 孟玲禹 王德财 苗志风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4-1271,共18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碳足迹分析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但中国地市级研究仍存在时间跨度窄、关键过程(如农田N2O排放、稻田CH4释放、土壤呼吸与固碳)测算缺失等问题,导致区域碳源/汇评估偏差,制约“双碳”政策精准落地。本... 【研究目的】近年来,碳足迹分析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但中国地市级研究仍存在时间跨度窄、关键过程(如农田N2O排放、稻田CH4释放、土壤呼吸与固碳)测算缺失等问题,导致区域碳源/汇评估偏差,制约“双碳”政策精准落地。本次研究旨在揭示黑龙江省黑河市40年间(1984—2023年)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序演变规律,量化碳汇对碳中和的贡献潜力,识别碳足迹主导因素,为地方政府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以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40年间(1984—202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农业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全面评估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总量及区域碳汇贡献指数。【研究结果】①1984—2023年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84%,期间,碳吸收量与碳足迹均表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但碳吸收总量多显著高于碳排放总量,两者比例处于2.59∶1的水平。②从碳排放结构看,土壤呼吸和农田N2O排放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比分别是58.80%和32.22%;化肥、农药施用和农业灌溉在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中占据碳排放的重要比例(74.51%、12.26%和8.66%),尽管农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占比相对较低(1.33%),仍需给予足够重视。③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主要与农作物类型及产量有关,粮食作物和土壤构成了农田碳汇的主体,占比分别是84.08%和10.10%,其中大豆、玉米、小麦是主要的碳吸收作物,贡献了黑河地区80.83%的碳吸收量。④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耕地面积的比例略低(28.80%~66.44%),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较强。【结论】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呈现碳生态盈余,发挥良好生态屏障作用,未来仍需深化农业“三减”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协同推进“双碳”目标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碳足迹 碳中和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源汇匹配与集群布局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小宁 邱纪翔 +1 位作者 栾利民 梅应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6,共14页
解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源汇匹配问题能够为有序开展CCUS集群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中在充分考虑运输距离、捕集-运输-封存和利用成本的基础上,以碳中和目标为减排约束条件,基于CCUS部署成本最小化原则,构建了CCUS源汇匹配模型... 解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源汇匹配问题能够为有序开展CCUS集群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中在充分考虑运输距离、捕集-运输-封存和利用成本的基础上,以碳中和目标为减排约束条件,基于CCUS部署成本最小化原则,构建了CCUS源汇匹配模型,并对考虑碳利用场景前后的CCUS最优源汇匹配路径和集群布局方案的经济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求CCUS的年捕集规模需达到513.33 Mt,与仅考虑咸水层封存、气田封存和CO_(2)强化石油开采为储碳方式的情景相比,考虑钢渣矿化利用和化学转化技术后,需要进行CCUS技术改造的碳源数量将从332个增加至434个,涉及碳汇数量从49个增加至276个,运输管道修建长度由21237.96 km增加至31473.33 km,部署CCUS在30年规划期内的总减排成本将从7604亿美元下降至5141亿美元,单位减排成本将从49.38美元/t CO_(2)减少至33.38美元/t CO_(2)。碳利用技术示范能够优化集群布局方案,发挥集群规模优势,降低布局成本,并有助于形成特色集群,其中苏-鲁集群、蒙-宁-陕-晋-冀集群是未来CCUS部署的重点区域,在环渤海湾集群、东北集群部署CCUS最具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源汇匹配 集群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高原小型湖泊微塑料时空分布及源/汇作用
18
作者 李潇 喻庆国 +3 位作者 王行 李波 谢雪杨 刘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236-5244,共9页
以云南省高原小型湖泊剑湖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实验,研究湖泊水体中微塑料时空分布和入出湖河流通量,揭示高原小型湖泊对微塑料的源/汇作用.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剑湖水体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4.80±2.85)和(... 以云南省高原小型湖泊剑湖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实验,研究湖泊水体中微塑料时空分布和入出湖河流通量,揭示高原小型湖泊对微塑料的源/汇作用.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剑湖水体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4.80±2.85)和(12.61±8.00)n/m^(3),入湖平均月通量分别为(55.59×10^(6))和(3.82×10^(6))n,出湖月通量分别为(13.70×10^(6))和(9.80×10^(6))n.剑湖水体中微塑料聚合物主要类型为人造丝(RY)、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低密度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枯水期剑湖水体微塑料污染程度高于丰水期,入湖河流微塑料输入对剑湖水体微塑料累积具有显著贡献.总体上,剑湖是微塑料的“汇”,但在不同条件下,湖泊对微塑料的“源”和“汇”作用处于动态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 微塑料 季节变化 通量 源/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CUS源汇匹配模型及优化——以粤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小宇 熊鹏飞 +7 位作者 杨浦 郑益军 占乃大 陆江 李维鼎 张亚杰 李画 李绪深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地区“碳中和”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以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以下简称粤西)重化工聚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地区CO_(2)排放源和近海北部湾盆地地质特征,借助钻井和地震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等,评估了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进而以“最小支撑树法”构建了CCUS源汇匹配模型,并开展了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源汇匹配研究,最后引入“节约里程法”对源—汇路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为251.6×10^(8) t;(2)涠西南、乌石、迈陈、福山和雷东凹陷具备作为CO_(2)封存点的地理优势;(3)源汇匹配模型揭示,在粤西地区有2条适宜的源汇路线,一是湛江市排放点(源)→乌石凹陷咸水层(汇),二是茂名市及阳江市排放点(源)→雷东凹陷(汇);(4)优化后实际建设管道长为430 km(优化率高达61.4%)、CCUS全流程成本为3118.80×10^(8)美元,捕集成本占比达87%。结论认为:(1)通过上述2条优化路线进行CO_(2)埋存,在2030—2060年运行期内,估算可盈利约55.95×10^(8)美元;(2)随着“碳中和”日程的接近以及捕集技术迭代、碳价持续上涨、CCUS成本不断下降等有利因素影响,上述源—汇优化路径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地区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 CCUS CO_(2)离岸封存 源汇匹配 封存潜力 碳中和 咸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南部早二叠世山西组源—汇系统差异与构造—沉积格局
20
作者 李丹 赵伟波 +8 位作者 胡琮 刘磊 虎建玲 王志伟 陈洪德 朱淑玥 张靖芪 赵菲 张蕊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2-1428,共17页
【目的】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存在秦岭、祁连造山带等多套物源体系,各源—汇系统单元要素定量表征相对薄弱,制约了对不同源—汇系统差异及其约束下构造—沉积充填过程研究。【方法】以下二叠统山西组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碎... 【目的】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存在秦岭、祁连造山带等多套物源体系,各源—汇系统单元要素定量表征相对薄弱,制约了对不同源—汇系统差异及其约束下构造—沉积充填过程研究。【方法】以下二叠统山西组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定年等手段,阐明了各源—汇系统构造背景、古坡度及沉积体系等单元要素的差异,并重建了南部地区山西组多源—汇系统复合影响下的构造—沉积模式。【结果】(1)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在山西组沉积时期存在北祁连、北秦岭西与北秦岭东三大源—汇系统。北祁连源—汇系统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δEu均值为0.60,顺物源方向平均古坡度为0.045°;北秦岭西段源—汇系统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δEu均值为0.75,平均古坡度为0.040°;北秦岭东段源—汇系统轻稀土元素较为富集,δEu均值为1.05,平均古坡度为0.048°;(2)各源—汇系统接受来自中亚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基底、北秦岭东、西段及北祁连造山带的物源,但以华北克拉通基底为主;(3)各源—汇系统内物源区构造背景均以主动大陆边缘为主,被动大陆边缘次之。【结论】受勉略洋俯冲作用,鄂尔多斯地区南部表现为板块持续汇聚的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北秦岭东段源汇系统源区隆升程度最高,山西晚期相对富砂,以三角洲平原到前缘过渡沉积为主,延伸规模最小;北秦岭西段源汇系统源区隆升程度最低,早期富砂晚期贫砂,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延伸范围最广;北祁连源汇系统源区隆升程度中等,以三角洲平原向前缘过渡沉积为主,延伸范围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区 山西组 源—汇系统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