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
作者 朱伟 侯豪 +5 位作者 刘环 许小格 朱瑜星 陈诺 曹俊 林乃喜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5,共22页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回顾太湖磷十余年来的研究,关于底泥内源释放对水体总磷贡献的说法不一,这对于太湖整体磷负荷的认识及内源治理措施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太湖底泥磷的源汇、释放量以及释放规律,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湖泊底泥磷释放的监测、实验、计算等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对关于太湖底泥释放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和分析,尝试形成对太湖底泥磷释放规律和范围的一些基本认识。通过综述总结提出了“总源”“总汇”“净源”“净汇”的概念,并对可能成为“净源”的5个过程的发生条件和释放强度进行分析。认为Fick扩散释放是可以恒常性发生的过程,而在具备条件才发生的过程中,DO<2 mg/L后出现的磷还原释放是比较主要的过程,需要重点关注。“净源”是否发生应该依据实际湖泊的环境条件开展动态释放实验来判断。太湖目前虽然处于“总汇”状态,但“净源”是显著存在的,明确“净源”存在的位置和发生的时段对于太湖内源治理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磷释放 源汇 质量平衡 释放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源-汇体系分析及沉积模式
2
作者 郝建龙 杨玉芳 +4 位作者 李帅 张莉 孟璐莹 毕小龙 杨沁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隐蔽岩性圈闭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碎屑岩有利储集体的地质分布模式是制约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难题。目前塔里木盆地北部(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深层储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但受钻井数量限制,亚... 隐蔽岩性圈闭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碎屑岩有利储集体的地质分布模式是制约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难题。目前塔里木盆地北部(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深层储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但受钻井数量限制,亚格列木组储层展布规律亟待进一步落实。以塔北新和古隆起及北部断坡带为例,应用岩心分析、地震反射结构识别、古地貌恢复与渠道刻画、地震反演约束等预测方法,基于源-汇体系理论分析亚格列木组物源区、沉积物输送渠道、扇三角洲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塔北新和地区亚格列木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基于源-汇体系分析,明确新和扇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于新和古隆起,多支下切水道发育为扇三角洲沉积提供了有效输送通道。西南部的W1井区上游发育浅且窄的顺直型小流域面积沟谷,下切沟谷发育较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具有早期不发育、晚期发育的特点。东北部的W2井区上游发育宽且深的多支流大流域面积沟谷体系,发育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具有早期发育规模较大,晚期退积发育、早晚期扇体叠置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源-汇体系分析 亚格列木组 新和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碳平衡评估框架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旸洋 杨明珠 罗尚岑 《园林》 2025年第2期4-14,共11页
“双碳”背景下,公园在城市减碳增汇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在城市碳循环中被赋予了碳平衡职能。但城市公园在提供休闲游憩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为揭示城市公园是否为有效的碳汇体,通过构建城市公园碳平衡评估框架,评估南京1... “双碳”背景下,公园在城市减碳增汇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在城市碳循环中被赋予了碳平衡职能。但城市公园在提供休闲游憩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为揭示城市公园是否为有效的碳汇体,通过构建城市公园碳平衡评估框架,评估南京15个城市公园的年度碳平衡情况,明确影响城市公园碳平衡的关键景观要素指标。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公园的年度碳平衡情况存在差异性,绝大多数公园是“碳源”;公园的面积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其碳吸收能力也越强,照明、绿色废弃物处理和建筑运维是主要来源;绿地率、硬质面积和建筑面积三个指标与碳平衡的实现密切相关。对城市碳平衡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为城市公园的更新与改造提供数据支持,也能够为运维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 碳汇 碳排放 评估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碳中和时空格局研究
4
作者 黄馨 韩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80,共12页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和碳吸收率来计算,林地、草地和湿地碳汇依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采用固碳速率法进行估算。【结果】近十年陕西省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别增加67489 t和36473909 t,县域平均增长分别为631 t和340878 t;陕西省碳汇共增加3204196 t,县域平均增长29946 t,其中,耕地和湿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增加了3287178 t和8494 t,林地和草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减少了91028 t和442 t;空间分布上,耕地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渭南和咸阳等地,建设用地碳排放相对集中在陕北的榆林,耕地碳汇与碳排放分布格局大体一致,林地碳汇主要在陕南秦岭山区,草地和湿地则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2010年陕西省碳亏规模为3330 t,2020年达33340497 t,碳亏县域从2010年的34个增长至2020年的47个。【结论】2010年陕西省碳源与碳汇基本持平,达到“碳中和”状态。随着近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陕北榆林资源型经济和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关中地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和增长,省域总体能源结构并未明显改善,陕西省整体处于明显碳亏状态,“碳中和”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源 碳汇 碳中和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的强度与控制因素
5
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8 位作者 李学刚 曲宝晓 钟国荣 邢建伟 马骏 段丽琴 王启栋 戴佳佳 刘珊珊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共14页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为(-10.5±4.5)Tg/a,黄海碳汇较小,为(-2.1±0.9)Tg/a。面积最小的渤海碳源为(+0.3±0.1)Tg/a,而面积最大的南海其碳源强度为(+2.0±0.9)Tg/a。从季节上看,冬季我国边缘海碳汇强度最大,为(-45.7±19.7)Tg/a,春季较弱,为(-16.9±7.3)Tg/a。而夏季和秋季我国边缘海整体为碳源,平均分别为(+11.9±5.1)Tg/a和(+9.9±4.3)Tg/a。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强度平均不确定度为±43.0%(±4.4 Tg/a),比以往用局部海域观测数据导致的平均90.5%的不确定度,基于观测数据机器学习构建格点数据的估算结果不确定度降低了47.5%。海-气界面CO_(2)分压差的差异和由风速引起的CO_(2)交换速率差异是导致我国边缘海海-气界面碳源汇时空变化的关键,究其根本是源于水文动力、陆源输入、浮游生物群落及大洋跨陆架输送等多种因素和过程对我国边缘海海-气碳交换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强度 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 控制因素 中国陆架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碳源、碳汇空间治理研究综述与拓展研究思路
6
作者 陈锦富 李建兴 郝子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6-192,共7页
都市圈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主体形态,在都市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空间的消长(碳源空间的扩张、碳汇空间的压缩),势必会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治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 都市圈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主体形态,在都市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空间的消长(碳源空间的扩张、碳汇空间的压缩),势必会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治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对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演变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不够;(2)对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演变的相关性研究不够;(3)对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协同治理路径研究不足。因此,需要基于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都市圈的跨域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打通当前研究的堵点,进一步拓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碳源空间 碳汇空间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沉积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讨论——第37次国际沉积学家年会述评
7
作者 朱筱敏 王晓琳 +2 位作者 胡鑫 王祥 高子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5-704,共20页
2024年6月在英国阿伯丁召开的第37次国际沉积学家年会聚焦沉积学前沿领域,重点讨论了地球、生命与气候、前寒武纪环境、源-汇系统、河流与湖泊沉积、潮汐作用与浅海沉积、深水沉积、硅质碎屑成岩作用与储层表征、碳酸盐岩与蒸发岩、遗... 2024年6月在英国阿伯丁召开的第37次国际沉积学家年会聚焦沉积学前沿领域,重点讨论了地球、生命与气候、前寒武纪环境、源-汇系统、河流与湖泊沉积、潮汐作用与浅海沉积、深水沉积、硅质碎屑成岩作用与储层表征、碳酸盐岩与蒸发岩、遗迹化石学、火山与地球化学、行星沉积学、地热和能源转型、地震沉积学、人工智能和沉积学研究新方法与技术等学术前沿问题。会议强调了古气候研究在深-时全球变化中的重要性,提出高分辨率沉积记录重建古气候的新思路;强调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沉积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依据多尺度地貌重建和沉积物通量模拟,揭示源-汇区搬运机制;强调细粒沉积物在深水环境中的搬运和沉积机制,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沉积相自动识别、储层预测和沉积过程模拟新方法等。基于这次年会的前沿动态综合分析,未来沉积学研究应关注和推进古气候与深-时全球变化、古地貌学与源-汇系统、深水沉积与细粒沉积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技术等发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目标,创建具有中国区域地质特色的沉积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深-时全球气候 古地貌学与源-汇系统 深水沉积与细粒沉积学 国际沉积学家年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4 位作者 刘宇 张金炳 刘振岳 唐振过 单子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8-2073,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对多项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的逻辑关系,系统梳理了典型景观中碳源/汇的响应特征、空间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进而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发现,研究学者普遍认同建设用地为碳源,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则既可能是碳源,也可能是碳汇,使用的评估方法分为统计模型、遥感模型、通量观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等,各有优劣和适用条件。未来研究趋向于多元化,仍需加强对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碳源/汇、均衡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效应、完善各类遥感监测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库、综合考虑土地承载的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导致的碳效应以及在复合生态系统框架下将提升固碳效率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丰富了精准评估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与碳循环研究,也可以为“碳中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土地利用变化 复合生态系统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研究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如凯 孙龙德 +8 位作者 张天舒 张志杰 沈安江 毛治国 王兆明 任义丽 江航 张素荣 万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意义】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相互促进,碳酸盐岩沉积学、深水重力流沉积学、细粒沉积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深水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增储增产。【进展】近年来... 【意义】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相互促进,碳酸盐岩沉积学、深水重力流沉积学、细粒沉积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深水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增储增产。【进展】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在源-汇系统与沉积过程正演模拟、陆相页岩沉积特征及对含油气性的影响、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低渗-致密碎屑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指导了油气勘探生产中的有利区带评价优选、井位部署、开发方案制定。【结论与展望】随着油气勘探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复杂储层等领域拓展,源-汇系统沉积学与沉积正演模拟技术创新、陆相页岩沉积学、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与智能分析系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关的研究认识必将为推动全球及中国油气工业高质量发展和陆相页岩革命做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沉积学 深层—超深层储层 陆相页岩沉积学 智能岩心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洞庭湖流域洪涝风险评估及雨洪径流过程响应
10
作者 张凌暄 焦胜 +1 位作者 卢洁 牛彦合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405,共11页
源汇景观格局是影响流域雨洪径流过程与洪涝风险的重要因素,探索一种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流域洪涝风险评估方法对流域洪涝风险防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修正并运用源汇景观模型评估各年份流域洪涝风险,揭... 源汇景观格局是影响流域雨洪径流过程与洪涝风险的重要因素,探索一种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流域洪涝风险评估方法对流域洪涝风险防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修正并运用源汇景观模型评估各年份流域洪涝风险,揭示洪涝风险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而后利用SCS⁃CN模型与局部等体积法模拟分析各年份雨洪径流过程特征,并基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探究雨洪径流过程与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的相关关系,以此验证新模型运用于洪涝风险评估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40年间源景观建设用地的扩张最为显著,汇景观持续减少,以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为主,源景观空间上集中于环洞庭湖与湘江流域。(2)40年间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流域洪涝风险逐渐提高,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其中湘江与环洞庭湖流域洪涝风险较高,资水流域洪涝风险次之,澧水与沅水流域洪涝风险较低。(3)40年间平均径流量、淹没深度及各风险区占比整体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雨洪径流过程加剧使得洪涝风险不断上升,传统模型模拟结果与源汇景观模型评估结果相吻合。(4)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与雨洪径流过程各特征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源汇景观在高程、坡度及距离上的空间格局对于雨洪径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运用源汇景观模型评估流域洪涝风险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可为流域洪涝风险定量评估提供耦合格局与过程的新方法,为合理配置流域景观格局、保障雨洪安全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景观模型 洪涝风险评估 源汇景观格局 雨洪径流过程 洞庭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鼓粒期源库关系及籽粒皱缩性鉴定指标筛选
11
作者 黄俊霞 冀宝璐 +7 位作者 赵伟 王小凡 赵翔 姚兴东 张惠君 王海英 敖雪 谢甫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目的]鼓粒期是大豆种质籽粒形成和充实的关键时期,源库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籽粒的灌浆速度和饱满度。研究大豆种质鼓粒期源库关系与籽粒皱缩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皱缩籽粒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更精准的育种目标和策略。... [目的]鼓粒期是大豆种质籽粒形成和充实的关键时期,源库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籽粒的灌浆速度和饱满度。研究大豆种质鼓粒期源库关系与籽粒皱缩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皱缩籽粒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更精准的育种目标和策略。[方法]采用不同来源的355份大豆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了鼓粒期源库关系和成熟期籽粒皱缩等指标,并分析了鼓粒期源库关系与籽粒皱缩的关系。[结果]355份大豆种质可划分为5个皱缩等级,分别为0级(9份)、3级(321份)、5级(3份)、7级(21份)和9级(1份),等级越高,籽粒皱缩越严重。籽粒皱缩和源库关系相关分析发现,叶片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干重、叶荚比和籽粒淀粉含量与皱缩等级存在负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和生殖器官干重与皱缩等级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大豆种质的14个源库关系性状综合成4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8.83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营养器官干重、生殖器官干重、籽粒淀粉含量等主要源库关系性状是影响籽粒皱缩等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 源库关系 籽粒皱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地堑南北源汇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柏立广 王维 +3 位作者 刘子玉 杨香华 刘志峰 刘慧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84,共15页
物源性质对于我国近海盆地古近系沉积与储层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受限于取心成本与地震资料多解性,相关认识缺少直观证据支撑。渭河地堑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区域地质研究揭示其南北物源体系差异显著,其构造背景、物源配置与近海盆... 物源性质对于我国近海盆地古近系沉积与储层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受限于取心成本与地震资料多解性,相关认识缺少直观证据支撑。渭河地堑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区域地质研究揭示其南北物源体系差异显著,其构造背景、物源配置与近海盆地具有较强的可类比性。基于渭河地堑野外露头与系统采样进行锆石UPb年代学、铸体薄片、背散射以及X衍射分析,对渭河地堑南北砂体物源体系、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表明,北部花城剖面碎屑锆石具有华北克拉通2个典型古老峰值以及对应加里东与海西运动的年轻峰值,层序底部砾岩砾石类型以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以及变质岩为主,具备鲜明的渭北隆起物源特征;南部骊山周缘剖面碎屑锆石以加里东晚期与印支晚期峰值为主,砾石类型以花岗岩与变质岩为主,具备鲜明的南部秦岭物源区特征。渭北隆起碳酸盐岩物源区对应沉积体规模小且富泥,储层中泥质与钙质含量高。南部秦岭造山带对应沉积体展布规模大,多旋回富砂沉积,储层以砂砾岩、净砂岩为主,储层钙质含量低。不同类型物源体系为储层及后续成岩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渭河地堑野外露头的系统分析可以为我国近海盆地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地堑 源汇特征 沉积体系 储层特征 新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碳源碳汇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贺祥 杨层 +2 位作者 安小敏 李敏 江波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7-309,共13页
[目的]探究区县碳排放速率与碳汇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县域制定增汇减碳具体措施与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采用化石燃料CO_(2)排放量与土地利用数据等核算碳源碳汇量,运用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2005—2... [目的]探究区县碳排放速率与碳汇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县域制定增汇减碳具体措施与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采用化石燃料CO_(2)排放量与土地利用数据等核算碳源碳汇量,运用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2005—2020年贵州省县域碳源碳汇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结果](1)贵州省各区县化石燃料碳排放呈快速增长,空间分异显著;各区县耕地碳排放量呈降低变化,碳汇量呈增长趋势,空间分异较低、分布格局稳定。(2)各区县碳生态承载力呈降低趋势、空间分异显著,赤水市碳生态承载力最高(均值23.29),贵阳市碳生态承载力最低(均值0.65)。(3)各区县碳盈亏补偿率整体低(均值0.58)且呈降低趋势,全省整体呈净碳源,但净碳汇县由27个逐渐减少为9个;(4)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公共预算支出、教育投入支出、年末常住人口、当期不变价GDP和建设用地面积等因子对碳盈亏影响最显著;双因子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增强,对碳盈亏影响显著高于单因子影响之和,其中人口规模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因子间交互作用对碳盈亏影响最为显著。[结论]贵州省各县域生态环境碳汇能力持续提升,但碳汇量增长速度低于碳源量,净碳汇区域呈减少趋势,因而贵州省亟待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平衡,采取措施提高碳排放能源利用效率和碳生产力,提升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时空演变 碳盈亏 地理探测器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源-汇格局与砂体分布
14
作者 方旭蕾 王琳霖 +4 位作者 齐荣 高辉 杨飞 刘璐 苏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县地区作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阵地,其主力勘探层段——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盒1段)受复杂构造—沉积作用影响显著,导致沉积充填的源—汇分布格局与砂体分布规律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多物源体系下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县地区作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阵地,其主力勘探层段——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盒1段)受复杂构造—沉积作用影响显著,导致沉积充填的源—汇分布格局与砂体分布规律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多物源体系下的沉积充填交汇关系、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对该地区天然气的高效勘探与规模增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重矿物以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开展了富县地区盒1段沉积物源分析,并总结了砂体成因类型、结构特征及其分布与演化规律。富县地区盒1段沉积期主要发育南部陆源碎屑充填区及南北陆源碎屑混源充填区。在盒1段共识别出9种岩相类型和3类岩相组合,其中主要砂体成因类型为辫状河相辫状河道充填和心滩砂坝两类。沿物源方向,岩相组合由指示南物源区下切、加积、侧积沉积充填作用逐渐演化为南北物源混源区侧积充填作用。盒1段经历了从沉积初始阶段洪水期富陆源粗碎屑供给到沉积晚期枯水期泥质沉积为主的沉积演化过程。其中,盒1-1、盒1-3小层沉积期是辫状复合河道砂体发育的有利阶段,尤其是盒1-1小层沉积期,优势砂体主要发育于富县地区中东部南物源沉积充填区及北部的物源混合充填的主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岩相类型 砂体成因 源汇格局 盒1段 二叠系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土地利用数据下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影响的不确定性--以鄱阳湖区虎山流域为例
15
作者 魏冲 董晓华 +3 位作者 马耀明 彭涛 喻丹 冷梦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2-1115,共14页
景观格局是表征土地利用(LUCC)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格局变化是改变流域径流-泥沙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仅采用单一来源的LUCC产品探究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过程的影响,忽略了不同LUCC产品给研究带来的不确... 景观格局是表征土地利用(LUCC)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格局变化是改变流域径流-泥沙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仅采用单一来源的LUCC产品探究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过程的影响,忽略了不同LUCC产品给研究带来的不确定性。以鄱阳湖区饶河上游虎山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63-2022年气象水文数据和3种同分辨率的1990-2020年七期LUCC产品,分析流域降雨、径流、输沙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探究景观格局变化对径流-泥沙特征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研究发现,1963-2022年,虎山流域年输沙模数(STM)和含沙量(SSC)呈显著增长趋势(P<0.001),径流深(RD)呈不显著增长趋势。流域内主要的LUCC为林地和耕地,约占流域面积的(79.57±6.03)%和(15.72±2.36)%。1990-2020年,城镇扩张主要侵占林地和耕地,且存在较多林地-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LUCC产品得到的景观格局指数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主要由其对灌木和草地的识别差异所导致的。总体来说,研究区景观的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减小,景观破碎度有轻微增长,景观多样性有一定的增加。不同LUCC产品下得到的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存在差异,所有产品一致的结论是:斑块密度(PD)和蔓延度指数(CONTAG)与RD、STM和SSC呈负相关关系,边缘密度(ED)、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SHEI)与STM和SSC呈正相关关系;PLSR模型显示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结合度、景观分割度、SHDI和修正的Simpson均匀度指数(MSIEI)对RD、STM和SSC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用ED表征面积-边缘特征、选用PD和CONTAG表示聚散度特征以及选用SHDI和SHEI表征多样性特征可以相对减少LUCC产品对研究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增加流域内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连通性,减少零散分布的耕地,尽可能避免两种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缓解流域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多源土地利用数据 土壤侵蚀 偏最小二乘回归 鄱阳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古近纪沉积古环境重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嵩 彭光荣 +3 位作者 郑金云 李振升 陈兆明 朱定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不断有勘探发现,但对沉积古环境的特征研究较少,缺乏针对古近纪沉积古环境的系统重建,不利于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为系统恢复研究区古近纪的古气候、古水深、古地貌等古环境信息,利用研究区内古生物、地...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不断有勘探发现,但对沉积古环境的特征研究较少,缺乏针对古近纪沉积古环境的系统重建,不利于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为系统恢复研究区古近纪的古气候、古水深、古地貌等古环境信息,利用研究区内古生物、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建立定量恢复古环境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文昌组到珠海组时期,古降水及古气温均下降,受拆离断层活动由强变弱的影响,古地貌不断夷平变缓,古水深中心也不断减少并向白云主洼迁移,整体表现为窄深湖-宽缓湖-广浅湖的演化模式。文昌组时期,白云西凹气候温暖潮湿,有机质供给充足,地貌较陡,早期发育多个深水洼陷,物源供给呈多点联合近源供源,多个水深中心均可发育中深湖相烃源岩,晚期水深中心向洼陷中心汇聚,物源供给呈双向联合相对远源供给特征,具备发育汇聚型水深中心的中浅湖相烃源岩条件。恩平组到珠海组时期,气温下降后期转为温凉气候,地貌夷平,水体变浅,水深中心进一步汇聚,物源供给由盆内供给向盆内盆外联合远源供给转变,有机质供给相对较弱,水深中心发育浅湖相烃源岩。古环境的定量重建成果对研究白云西凹湖盆演化、源汇系统以及优质烃源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期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定量恢复 湖盆演化 "源-汇"系统 烃源岩预测 古近纪 白云西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1990—2020年景观格局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
17
作者 李健明 祁雪姣 +9 位作者 李佳君 哈妍晖 王雨欣 张秀芝 包文金 司剑华 卢素锦 王玉婧 易冰雨 徐伟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3,共14页
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源区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近3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类型水平指数上看,黄河源区耕地... 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源区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近3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黄河源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类型水平指数上看,黄河源区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散布与并列指数大幅降低,各类型的形状逐渐复杂化;林地景观类型正处于被其他地类逐渐分割扩张的状态;草地是所有景观类型中优势度最高的类型,自然连通性最好。1990—2005年未利用地的形状指数(LSI)值最大,其景观整体形状较其他景观复杂。从景观水平指数上看,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周长-面积比总体呈现增大趋势,斑块连通度指数基本保持不变,表明源区整体破碎化程度低,空间异质性减小。黄河源区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年均温、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降水量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景观水平 驱动因素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足迹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序变化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18
作者 齐宏运 周传芳 +7 位作者 孙彦峰 魏小勇 牛广元 张璇璞 贾立明 孟玲禹 王德财 苗志风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4-1271,共18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碳足迹分析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但中国地市级研究仍存在时间跨度窄、关键过程(如农田N2O排放、稻田CH4释放、土壤呼吸与固碳)测算缺失等问题,导致区域碳源/汇评估偏差,制约“双碳”政策精准落地。本... 【研究目的】近年来,碳足迹分析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但中国地市级研究仍存在时间跨度窄、关键过程(如农田N2O排放、稻田CH4释放、土壤呼吸与固碳)测算缺失等问题,导致区域碳源/汇评估偏差,制约“双碳”政策精准落地。本次研究旨在揭示黑龙江省黑河市40年间(1984—2023年)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序演变规律,量化碳汇对碳中和的贡献潜力,识别碳足迹主导因素,为地方政府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以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40年间(1984—202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农业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全面评估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总量及区域碳汇贡献指数。【研究结果】①1984—2023年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84%,期间,碳吸收量与碳足迹均表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但碳吸收总量多显著高于碳排放总量,两者比例处于2.59∶1的水平。②从碳排放结构看,土壤呼吸和农田N2O排放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比分别是58.80%和32.22%;化肥、农药施用和农业灌溉在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中占据碳排放的重要比例(74.51%、12.26%和8.66%),尽管农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占比相对较低(1.33%),仍需给予足够重视。③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主要与农作物类型及产量有关,粮食作物和土壤构成了农田碳汇的主体,占比分别是84.08%和10.10%,其中大豆、玉米、小麦是主要的碳吸收作物,贡献了黑河地区80.83%的碳吸收量。④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耕地面积的比例略低(28.80%~66.44%),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较强。【结论】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呈现碳生态盈余,发挥良好生态屏障作用,未来仍需深化农业“三减”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协同推进“双碳”目标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碳足迹 碳中和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岸CO_(2)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与源汇匹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滕莹 李佳洁 +5 位作者 刘颖 陈奕淇 王朋飞 高天 孔骥 李国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全面综述了离岸CO_(2)地质封存的适宜性评价与源汇匹配研究的现阶段进展。首先分析离岸CO_(2)封存的潜在储层与地质条件,重点讨论我国近海主要沉积盆地的封存适宜性及其封存量的计算方法;其次介绍源汇匹配的基本原理,并总结国内外的相... 全面综述了离岸CO_(2)地质封存的适宜性评价与源汇匹配研究的现阶段进展。首先分析离岸CO_(2)封存的潜在储层与地质条件,重点讨论我国近海主要沉积盆地的封存适宜性及其封存量的计算方法;其次介绍源汇匹配的基本原理,并总结国内外的相关实践案例与源汇匹配方案;最后强调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完善地质数据与评价体系,优化跨区域碳源与碳汇匹配策略,并通过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推动离岸封存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离岸CO_(2)地质封存 适宜性评价 源汇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及周缘亚格列木组扇三角洲群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孟璐莹 张莉 +2 位作者 刘洪平 毕小龙 杨沁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767-5779,共13页
近年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岩性圈闭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为了明确该区亚格列木组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展布规律,促进碎屑岩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通过利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的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雅克... 近年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岩性圈闭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为了明确该区亚格列木组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展布规律,促进碎屑岩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通过利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的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白垩系亚格列木组沉积相类型及空间展布特征,以源汇理论为指导分析物源区特征对扇三角洲的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亚格列木组发育扇三角洲群沉积。在亚格列木组沉积时期,雅克拉断凸地区的古隆起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呈北东东向的条带状隆起,呈现东、西两个凸起,中部地势低的特征。基于源-汇体系分析,明确扇三角洲群沉积物源来自古隆起风化剥蚀区域,多支古沟谷为扇三角洲群沉积提供了沉积物输送通道。可见古地貌、沟谷发育特征等控制着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亚格列木组源-汇体系,形成多物源供给的沉积格局,古隆起西段主要表现为高隆起、沟谷面积较大;东段主要表现为低隆起、沟谷面积较小。物源区沟谷的发育规模控制了古隆起周缘三角洲沉积展布规模。古隆起以南发育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北发育陡坡型和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源-汇体系分析降低了亚格列木组沉积相研究的不确定性,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更多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扇三角洲群 源-汇体系分析 亚格列木组 雅克拉断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