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疆地区春播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恒斌 何宗铃 +6 位作者 赵靓 曾凯 水涌 张祥池 苏鑫 战勇 张占琴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为筛选出适宜南疆地区春播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系),2023年对引进的29份大豆品种(系)的10个性状(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收获株数、粗蛋白、粗脂肪和产量)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为筛选出适宜南疆地区春播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系),2023年对引进的29份大豆品种(系)的10个性状(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收获株数、粗蛋白、粗脂肪和产量)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63%~23.76%;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子分析将10个性状浓缩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株高因子、产量品质因子、产量构成因子和百粒重因子,且累计贡献率达到88.74%。聚类分析表明,29份大豆品种(系)可聚类成6大类群,第Ⅰ类群包括8份材料,第Ⅱ类群包括7份材料,第Ⅲ类群包括10份材料,第Ⅳ类群包括2份材料,第Ⅴ和第Ⅵ类各1份材料。根据综合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吉育4412、吉育4521、吉育5412、新大豆23号、新振豆10号、新振豆7号、新振豆8号、新振豆9号和吉育5523,这9个品种(系)综合性状良好,产量提升空间大,适宜在南疆地区春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春播种植 大豆品种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生态优势评价
2
作者 韩凌 唐晓东 +6 位作者 王金生 吴俊江 王家军 张瑞萍 马力 周野 季妮娜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为准确评价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中不同配置组合的生态优越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黑农63和黑农311为材料,利用株高差构建5种高矮秆配置模式,以不同配置区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容重作为生态指标,... 为准确评价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中不同配置组合的生态优越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黑农63和黑农311为材料,利用株高差构建5种高矮秆配置模式,以不同配置区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容重作为生态指标,采用GGE双标图模型分析方法对不同高秆和矮秆配置进行生态优越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双品种混合种植模式,无论高秆还是矮秆品种如何搭配叶面积指数均高于高秆和矮秆单种模式。其中,1∶1配置和2∶2配置及4∶2配置较为明显;1∶1配置和2∶2配置高秆区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227和4.130,均显著高于高秆单种对照区和其他配置区,2∶2配置矮秆区叶面积指数为4.163,与1∶1配置和4∶2配置的矮秆区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单种处理;所有配置处理高秆区的透光率差异不大。4∶4配置矮秆区的透光率为0.0845,与4∶2配置处理、2∶4配置处理之间的透光率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品种单种处理;所有配置处理高秆区土壤含水率之间差异不大,但均显著高于高秆品种单种处理。4∶4配置矮秆区的土壤含水率最高,为0.1437,显著高于1∶1配置矮秆区的土壤含水率,但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品种单种处理之间差异不大。所有配置高秆区土壤容重均显著低于高秆品种单种处理区。其中,2∶2配置高秆区的土壤容重最低,为1.016 g·cm^(-2),2∶2配置矮秆区和4∶4配置矮秆区的土壤容重较低,分别为1.012和1.010 g·cm^(-2),两者之间差异不大,但显著低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品种单种处理。双标图综合对比得出生态优越性突出且生态指标稳定性强的模式为高秆和矮秆2∶2配置。研究结果为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 GGE双标图 生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间作体系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3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6 位作者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杨谋 郑浩飞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54-659,共6页
明确不同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多样性效应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玉米‖大豆合理种间配置提供参考。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间作体系,即玉米‖长农15(M‖CN15)、玉米‖陇中黄601(M‖LZH601)、玉米‖陇豆78-1(M‖LD... 明确不同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多样性效应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玉米‖大豆合理种间配置提供参考。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间作体系,即玉米‖长农15(M‖CN15)、玉米‖陇中黄601(M‖LZH601)、玉米‖陇豆78-1(M‖LD78-1)、玉米‖Williams82(M‖Williams82)、玉米‖(陇豆78-1+Williams82,M‖2SM)和玉米‖(长农15+陇中黄601+陇豆78-1+Williams82,M‖4SM),研究不同间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净效应、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M‖LZH601、M‖LD78-1体系大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间作体系;M‖LZH601体系玉米产量与M‖CN15体系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余间作体系中玉米产量。间作大豆和间作玉米对间作混合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33%、92.67%。各间作体系2 a平均净效应值均大于0,其中M‖LZH601体系净效应最高,为3 768.0 kg/hm^(2)。M/Williams82、M‖2SM、M‖4SM体系的互补效应值均小于0,对多样性效应的贡献率均为0;M‖CN15、M‖LD78-1、M‖LZH601体系的互补效应值均大于0,选择效应对多样性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66.9%、65.3%、71.1%。综上,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贡献,生物多样性效应以选择效应为主,M‖LZH601体系可保证大豆和玉米产量稳定,大豆品种混合后与玉米间作不利于间作产量优势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 品种混合 净效应 互补效应 选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库地区大豆地方品种保护利用浅析
4
作者 陆娣 薛颖昊 +3 位作者 秦永辉 黄洁 杨午腾 薛仁风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5-86,共2页
法库地区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农业产区,拥有丰富的大豆地方品种资源。这些品种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中形成了独特的遗传特性和适应性。然而,随着现代农业品种推广和生态变化,地方品种面临流失风险。文中通过分析法库地区大豆地方品种... 法库地区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农业产区,拥有丰富的大豆地方品种资源。这些品种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中形成了独特的遗传特性和适应性。然而,随着现代农业品种推广和生态变化,地方品种面临流失风险。文中通过分析法库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保护现状与利用潜力,提出完善保护体系、推动科技赋能、构建产业化链条等对策建议,为区域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库地区 大豆地方品种 保护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3年1406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逸文 王林焰 +12 位作者 陈豪琦 袁素娟 王芳 李柯 赵晓林 杨瑾 汪孝璊 任林荣 郑素娇 王晓莉 叶文武 郑小波 王源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36,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和分析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实施9年(2015—2023年)以来收集的1 406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病性。[方法]利用8个具有不同毒力的代表性大豆疫霉菌株,采用大豆黄化苗下胚轴创伤接种法进行室内接种,根据制定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和分析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实施9年(2015—2023年)以来收集的1 406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病性。[方法]利用8个具有不同毒力的代表性大豆疫霉菌株,采用大豆黄化苗下胚轴创伤接种法进行室内接种,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判定供试大豆品种(系)对单菌株的抗感类型和对多菌株的综合抗性等级。[结果]供试大豆品种(系)对不同菌株表现抗病或中抗的比例为18.8%~96.7%,其中抗强毒力菌株PsJS2的品种(系)数量最少,仅167份。所有品种(系)的综合抗性等级平均值从2015年的1.9(中感以下)逐步上升到2023年的3.2(中抗以上),综合抗性为3~5级(中抗及以上)的品种(系)占比从32.6%上升至66.8%。综合抗性为4~5级(抗病至高抗)的357份品种(系)中,中作、冀豆、圣豆、中黄、安豆、邯豆、郑7个系列各有15份以上,综合抗性为5级(高抗)的105份品种(系)中,冀豆、中黄、周豆、中作、圣豆、安豆、邯豆、郑、徐豆、商豆、沧豆11个系列各有5份以上。[结论]2015—2023年每年供试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水平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评价结果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选育与布局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品种 大豆疫霉 根腐病 抗性鉴定 大豆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生态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春大豆的品种筛选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瑶 周恩强 +7 位作者 朱宇翔 姚梦楠 缪亚梅 李波 赵娜 魏利斌 王永强 王学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598-1602,共5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淮南生态区还没有适宜该模式的优势春大豆品种。为筛选适宜淮南生态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春大豆品种,本试验对16个春大豆品种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生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淮南生态区还没有适宜该模式的优势春大豆品种。为筛选适宜淮南生态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春大豆品种,本试验对16个春大豆品种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生长性状和产量进行研究。综合考虑,75-3、95-1、苏成8号较适宜在淮南生态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应用,本研究为淮南生态区提供了适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春大豆品种,也为该模式下春大豆品种的筛选提供了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品种筛选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岚清 饶德民 +6 位作者 邢伟明 程彤 赵婧 赵娜 亓立强 张伟 孟凡钢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为探究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重要时期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情况,以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为材料,以常规大豆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为对照,监测不同大豆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冠层生理数据,分析高产品种长农39的冠层光合生理特... 为探究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重要时期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情况,以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为材料,以常规大豆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为对照,监测不同大豆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冠层生理数据,分析高产品种长农39的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长农39在整个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群体净光合速率等总体呈现单峰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在生育后期,高产品种长农39叶片持绿期长,冠层各项生理参数下降速率缓慢,但仍显著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综上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均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而能维持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有利于大豆籽粒光合产物的持续积累,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 叶绿素含量 叶面积指数 净光合速率 群体光合 农艺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禾‖豆间作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祝嘉慧 宋谦 杜文华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8-468,共11页
旨在筛选陇东地区禾‖豆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本试验以‘京科青贮932’和‘京九青贮16’玉米品种为主区,青贮玉米种植密度(41994株·hm^(-2),50000株·hm^(-2),61994株·hm^(-2))为副区,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对... 旨在筛选陇东地区禾‖豆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本试验以‘京科青贮932’和‘京九青贮16’玉米品种为主区,青贮玉米种植密度(41994株·hm^(-2),50000株·hm^(-2),61994株·hm^(-2))为副区,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对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2个青贮玉米品种而言,‘京九青贮16’在不同密度下的平均叶片数(12.8)、果穗质量(395.56 g)、鲜草产量(46.32 t·hm^(-2))以及CP含量(8.93%)和EE含量(7.43%)均显著高于‘京科青贮932’。(2)从种植密度看,61994株·hm^(-2)密度下2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平均鲜草产量(48.36 t·hm^(-2))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但此密度下大豆的鲜草产量最低(6.53 t·hm^(-2))。(3)从青贮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的交互作用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京九青贮16’以5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与大豆进行9‖6模式间作时,间作系统的总鲜草产量达到52.25 t·hm^(-2),青贮玉米和大豆的CP含量分别为7.01%和18.11%,RFV分别为90.34和100.75,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均较好,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实现一年两熟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种植密度 青贮玉米 大豆 间作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俄罗斯远东地区登记大豆品种来源、产量、品质及主要性状演变分析
9
作者 魏然 于晓光 +5 位作者 СЕЛИХОВАОА ФЕДОСЕЕВАДВ 崔杰印 韩德志 贾鸿昌 杨树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为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豆育种现状,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主要性状的演变情况,本文对2000—2023年该地区登记的107个大豆品种的来源、育种方法以及花色、叶型、茸毛色、结荚习性、生育期天数、株高、百粒重、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 为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豆育种现状,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主要性状的演变情况,本文对2000—2023年该地区登记的107个大豆品种的来源、育种方法以及花色、叶型、茸毛色、结荚习性、生育期天数、株高、百粒重、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远东地区大豆品种主要来源包括俄罗斯本国科研机构、本国企业以及外国育种机构,其中全俄大豆研究所是该地区最重要的大豆育种单位,其主要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该地区大豆品种在培育过程中花色、茸毛色不作为选择标准,而卵形叶、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数量较多。品种的平均生育期天数、百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产量等性状整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而株高和籽粒脂肪含量整体上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平均产量上升9.03%,生育期天数增加2.02%,百粒重上升4.96%,籽粒蛋白质含量上升2.21%,株高下降2.47%,籽粒脂肪含量下降2.4%。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3年间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豆育种水平逐步提高,但其品种在产量及品质等方面较相邻的我国黑龙江省大豆品种不具备明显优势,我国大豆品种具有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登记和推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远东地区 大豆品种 性状 产量 品质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审定大豆品种抗花叶病综合分析
10
作者 柴语潼 昝凯 +3 位作者 牛静 陈亚光 王铭 牛永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共11页
以河南省2020—2024年通过审定的大豆品种为材料,系统评价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弱株系SC3和强株系SC7的抗性,综合分析区域试验中花叶病抗性、大豆产量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遗传背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通过审定的81份... 以河南省2020—2024年通过审定的大豆品种为材料,系统评价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弱株系SC3和强株系SC7的抗性,综合分析区域试验中花叶病抗性、大豆产量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遗传背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通过审定的81份大豆种质资源对SMV流行株系的抗性变异丰富,呈正态分布,病情指数逐渐下降,抗性逐年提升。区域试验多年抗性鉴定出双抗花叶病毒材料15份,占审定品种的18.52%,变异系数介于2.00%~39.96%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粒数与单株有效荚数显著正相关;流行株系SC3与SC7下病情指数与有效分枝数显著正相关,与平均产量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9.503%。聚类分析将15份大豆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第I类群含3个品种,大豆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方面表现较好;第Ⅱ类群含3个品种,大豆株高最高;第Ⅲ类群含3个品种,大豆生育期最短,百粒重最大,产量最高;第Ⅳ类群含6个品种,大豆株高、百粒重和主茎节数适宜。分析5份双高抗花叶病大豆资源(‘郑1825’、‘开豆1311’、‘华豆45’、‘濮豆766’和‘科豆42’)的亲本背景发现,选择存在地理纬度差异且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易选出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审定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农艺性状 抗性评价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稳产早熟大豆新品种克豆38选育及栽培技术
11
作者 李明雪 薛红 +5 位作者 张明明 李薇薇 王磊 孙旭红 丁凯鑫 张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16-120,共5页
为了推广高产早熟大豆新品种克豆38,对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克豆3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以黑河36为母本、以黑河750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黑龙江... 为了推广高产早熟大豆新品种克豆38,对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克豆3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以黑河36为母本、以黑河750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835.7 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43增产9.2%,2019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产量2514.4 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43增产9.9%。该品种经2017-2019年田间鉴定,中抗灰斑病。202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豆20200043)。该品种经检测3年平均蛋白质含量39.77%,脂肪含量20.17%,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10℃活动积温2250℃区域春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品种 高产 克豆38 早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宁豆9号的选育及应用
12
作者 程浩 姬月梅 +5 位作者 连金番 罗瑞萍 王乾 赵志刚 李培贵 赵学智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6期8-11,16,共5页
宁豆9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以大豆ms1雄性核不育材料为母本,中黄30、中品661等70余份国内优良大豆种质为混合父本,通过轮回群体选择方法选育而成的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从宁豆9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生产试验示范产量表... 宁豆9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以大豆ms1雄性核不育材料为母本,中黄30、中品661等70余份国内优良大豆种质为混合父本,通过轮回群体选择方法选育而成的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从宁豆9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生产试验示范产量表现进行系统介绍,并根据育种实践总结了宁豆9号的栽培技术要点及育种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新品种 宁豆9号 轮回群体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山丘陵区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筛选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伟势 卢潇 +4 位作者 南璐 敬樊 李勇刚 王满强 贾茹芸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1-6,共6页
为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粮油产量,筛选出适宜浅山丘陵区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大豆品种,本试验设置2种带型(1.67和2.00 m)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对9个大豆品种(秦豆2018、齐黄34、陕垦豆4号、中黄13、陕豆125、延豆15、延豆11号、宝豆12号和... 为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粮油产量,筛选出适宜浅山丘陵区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大豆品种,本试验设置2种带型(1.67和2.00 m)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对9个大豆品种(秦豆2018、齐黄34、陕垦豆4号、中黄13、陕豆125、延豆15、延豆11号、宝豆12号和宝豆312)的生育期、生物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带型复合种植模式下,各大豆品种的成熟期、生育期差异不明显;带型对大豆植株生育习性及抗倒伏能力有一定影响,随着带幅宽度增加,齐黄34、中黄13(CK)、延豆15和宝豆312的倒伏级别降低;各大豆品种在不同带型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株高、结荚高度等主要农艺性状变化不明显,各品种受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影响,生产上需注意防治病虫害;以齐黄34的产量在1.67和2.00 m带型复合种植模式下产量均较高,分别为886.67和1 150.57 kg/hm^(2)。综合来看,齐黄34抗倒性较强,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浅山丘陵区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下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种植 大豆 品种筛选 大豆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大豆新品种蒙豆58的选育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雷 张琪 +7 位作者 王景顺 胡兴国 郭荣起 孙如建 宋伟 刘刚 乌兰高娃 孙宾成 《大豆科技》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蒙豆58是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以绥农27为母本,华疆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选育的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2020—2021年参加内蒙古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2年10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2730.8 kg/hm^(2),较对照品种登科1号增产10.2%。2... 蒙豆58是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以绥农27为母本,华疆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选育的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2020—2021年参加内蒙古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2年10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2730.8 kg/hm^(2),较对照品种登科1号增产10.2%。2022年参加内蒙古大豆早熟组生产试验,7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2943.0 kg/hm^(2),较对照品种登科1号增产5.1%。该品种早熟、高产,生育期为116 d,粗蛋白质含量为39.36%,粗脂肪含量为20.46%。2023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蒙审豆2023007,适宜≥10℃活动积温2200℃以上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蒙豆58 新品种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健 段馥梅 +3 位作者 高伟 白明涛 王鹏远 李晓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齐黄34、秦豆2018、宝豆6号和汾豆93植株较高,株型收敛,丰产性好,产量分别为2595.45、1946.55、2041.50、1884.45 kg/hm^(2);效益较高,群体产值分别为39611.06、35314.25、34200.99、35010.92元/hm^(2),可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陕西延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大豆品种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大秀 黄德刚 +2 位作者 严华 曹明燕 凡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3-30,共8页
为探明贵州省兴义市大豆的适宜播期,为当地适合在油菜、小麦收获后种植的耐迟播大豆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主推大豆品种黔豆10号、瑞黄2号、齐黄34、油春1204、南豆24、毕绿2号、安豆9号为试验材料,在兴义市设置5个不同的播种时... 为探明贵州省兴义市大豆的适宜播期,为当地适合在油菜、小麦收获后种植的耐迟播大豆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主推大豆品种黔豆10号、瑞黄2号、齐黄34、油春1204、南豆24、毕绿2号、安豆9号为试验材料,在兴义市设置5个不同的播种时期,分别为4月22日、4月29日、5月6日、5月13日和5月20日,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时期下,7个大豆品种在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上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时,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深入挖掘播种时期与大豆农艺性状、产量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变化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相关指标有极显著影响。播期推迟,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其中,大豆的有效分枝数于4月29日(第2播期)达到高峰值,有效荚数、产量等指标于5月6日(第3播期)达到最高水平。百粒重随播期推迟逐渐下降,4月22日(第1播期)最高。播期对产量影响极显著,5月6日(第3播期)平均产量最高,为3302.98 kg·hm^(-2),4月29日(第2播期)次之,为3171.43 kg·hm^(-2)。播期与大豆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呈负相关关系,大豆产量与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正相关关系,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正相关关系。综上,贵州省兴义市大豆的适宜播期为5月上旬,适宜品种为齐黄34、油春1204、瑞黄2号和安豆9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播期 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地区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亮 赵振邦 马梦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皖北地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本文阐述了该地区的大豆生产现状,以及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并提出其产业发展策略。该地区土壤及气候条件适宜,大豆品种多样,产业发展协调;其生产基础设施、品种应用和栽培技术等... 皖北地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本文阐述了该地区的大豆生产现状,以及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并提出其产业发展策略。该地区土壤及气候条件适宜,大豆品种多样,产业发展协调;其生产基础设施、品种应用和栽培技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提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各项设施;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且抗性强的大豆品种;积极探索应用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加强培训,推广大豆全程机械化种植以及开拓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等产业发展策略。本文为皖北地区大豆生产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地区 大豆 区域优势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鲜食大豆品种选育及行业前景分析
18
作者 栗铭徽 李桂洪 +3 位作者 陈浩 徐国成 陈永利 宗春美 《大豆科技》 2025年第3期40-44,共5页
文章以黑龙江省2018—2024年审定的31个鲜食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品种选育方法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研究,展望鲜食大豆行业前景,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鲜食大豆以有性杂交育种方法为主,育成品种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 文章以黑龙江省2018—2024年审定的31个鲜食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品种选育方法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研究,展望鲜食大豆行业前景,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鲜食大豆以有性杂交育种方法为主,育成品种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鲜食大豆育种上存在品种数量相对较少、品种“多乱杂”、加工率低及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黑龙江省发展鲜食大豆具有一定生产条件与市场基础,产业前景广阔。建议加强品种改良与创新,强化全产业链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和品牌支撑,加强技术升级与基础设施投入,助力黑龙江省鲜食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鲜食大豆 品种选育 行业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高油抗病大豆新品种承豆10号的选育
19
作者 陈士亮 秦君 +7 位作者 周欣 桑利民 郭久林 范庆杰 邙光伟 魏国 张志江 王瑞霞 《大豆科技》 2025年第3期52-55,59,共5页
承豆10号是承德市农林科学院以野8650为母本,豫豆25为父本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8—2019年参加河北省大豆春播组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871.0 kg/hm^(2),较对照品种邯豆七号增产13.3%。2020年参加河北省大豆春... 承豆10号是承德市农林科学院以野8650为母本,豫豆25为父本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8—2019年参加河北省大豆春播组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871.0 kg/hm^(2),较对照品种邯豆七号增产13.3%。2020年参加河北省大豆春播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3469.5 kg/hm^(2),较对照品种邯豆七号增产13.9%。该品种高产、高油、适应性强、商品性好,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宜在河北省春播区种植。2022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豆20220003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承豆10号 选育过程 品种特性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大豆品种分类研究
20
作者 董震 王彤霞 +3 位作者 杨思成 孙肖明 徐文 王雨彤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38,共5页
为提升大豆品种鉴别的效率与准确性,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7个大豆品种的光谱数据,采用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光谱预处理及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提取特征波长,并构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识别模型。结果显示:7种大豆(单粒)光... 为提升大豆品种鉴别的效率与准确性,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7个大豆品种的光谱数据,采用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光谱预处理及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提取特征波长,并构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识别模型。结果显示:7种大豆(单粒)光谱反射率为0.227~0.764,200粒平均反射率为0.321~0.706;提取出3个主成分,方差解释率为84.2%;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上的识别准确率依次为96.0%、95.7%、94.8%,综合准确率达95.8%,均方根误差(RMSE)为0.023,决定系数(R2)为0.997;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鉴别大豆品种具备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光谱 品种鉴别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