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逻辑与经验启示 被引量:7
1
作者 黄祖辉 傅琳琳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共20页
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需从政策演化、实践演化和主体演化三重视域进行观察。“千万工程”的深化与乡村振兴具有多方位的关联效应,着重体现在其对产业兴旺的驱动效应、对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对乡风... 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需从政策演化、实践演化和主体演化三重视域进行观察。“千万工程”的深化与乡村振兴具有多方位的关联效应,着重体现在其对产业兴旺的驱动效应、对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对乡风文明的联动效应、对治理有效的提升效应和对生活富裕的推进效应。通过总结浙江围绕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这五种“千万工程”乡村建设类型的实践经验,发现“千万工程”的普适经验在于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人居环境也是营商环境、村庄既要建设又要运营、公共品也可以转变为市场品、公共服务既要重视平等又要注重效率等发展理念,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规划先行与动态优化相结合、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党政领导、数智赋能、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同时,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在“和”字上下功夫,更好体现乡村硬软环境之“和”、乡村多元主体之“和”、乡村治理方式之“和”、县域城乡关系之“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乡村全面振兴 人居环境治理 乡村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的空间分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逻辑——基于浙江“千万工程”实践中的农村综合改革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阳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已经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和研究视角中具有不同的内涵。既有研究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不同视角来讨论共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已经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和研究视角中具有不同的内涵。既有研究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不同视角来讨论共同富裕的理论意义,虽展现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多重性和实践复杂性,但也导致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念的阐释上,而缺乏实践体系的建构。基于空间视角认识共同富裕的差异化内涵,为破解这一理论和实践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因为只有在区域、城乡、社区等不同层次的空间单元内,才能体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关系以及价值引领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也才能够真正建立作为共同体的社会系统、明确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浙江“千万工程”实践中的农村综合改革经验表明,不同空间层次的共富目标和政策实践具有一定的差异,构成了推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逻辑。更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共富”构成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外部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发挥城乡互补优势与联动优势的“城乡共富”,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纽带和机制;更有利于发挥地方社会文化优势和情感价值的“社区共富”,为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创造了条件。共同富裕的空间分层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浙江的农村综合改革体现了区域、县域、村域多重空间视角下系统性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与地方发展实际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地方化统筹,从而内生性推动了当地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进而实现了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有效衔接,推动了城乡工农关系的内生性重构,激活和发挥了集体经济优势,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了乡村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为全国其他地区系统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空间分层 城乡融合 “千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角下吉林省粮食生产效率偏差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李冬梅 祁悦 +2 位作者 龚河阳 杨奇峰 张平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0-1061,共12页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绿色粮食生产效率综合水平的变化趋势均为“U”型,但传统粮食生产效率整体上更优;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中西部稳定高值,中、东部剧烈波动,边缘区轻微波动的特征。②吉林省东、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均为负向偏差,前期效率偏差加重,后期略有缓和。空间上,2类粮食生产效率高且稳定的地区,偏差程度相对更轻。③要素投入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但作用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吉林省东部地区应重点关注要素投入水平对效率偏差的影响,中部地区需综合考虑3类要素的复杂强影响;西部地区应统筹考虑3类要素的均衡弱影响,为更好平衡粮食增产和绿色发展,应在分区管控的基础上,探索并落实切实可行的农户绿色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和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效率 绿色生产 效率偏差 生态安全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基础、不足和促进建议
4
作者 常纪文 李建军 +1 位作者 牟斌 张佳龙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60,共4页
塑料污染正受全球关注,在绿色低碳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时代,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一次性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已成全球共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已由技术示范阶段转入商业化生产阶段,我国发展较快,初步构建了... 塑料污染正受全球关注,在绿色低碳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时代,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一次性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已成全球共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已由技术示范阶段转入商业化生产阶段,我国发展较快,初步构建了以聚乳酸、聚酰胺率先产业化及多种生物基材料快速发展的格局,但在非粮原料综合利用能力、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规模化生产成本和政策标准落实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加快关键技术突破,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能快速提升;加快健全标准体系,扩大市场应用推广;培育整体产业链,健全管理回收体系,快速提升我国一次性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生物基 可降解塑料 粮食安全 绿色低碳 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专项赋能木材加工产业创新发展
5
作者 韩雁明 吕斌 储富祥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针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专项统筹部署创新研究任务,构建以应用场景和问题导向为目标的项目实施机制,全产业链一体化组织,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核心... 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针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专项统筹部署创新研究任务,构建以应用场景和问题导向为目标的项目实施机制,全产业链一体化组织,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并在企业开展大规模产业化示范,确保项目研究成果与行业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并通过项目研究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引领木材加工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总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专项中木竹材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为木竹材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为林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与相关领域的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研发计划 林业专项 木竹加工技术 绿色转型 智能制造 资源高效利用 产业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GEP的绿色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研究
6
作者 王婷 于颖 赵曜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9-225,231,共8页
降低制造过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近年来备受制造业关注的问题,车间生产是制造过程产生能耗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的车间调度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车间生产能耗和碳排放。针对绿色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green flexible job shop scheduling pro... 降低制造过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近年来备受制造业关注的问题,车间生产是制造过程产生能耗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的车间调度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车间生产能耗和碳排放。针对绿色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green flexible job shop scheduling problem,GFJSP),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目标基因表达式编程(multi-objective 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MOGEP)算法,并建立起以最大完工时间和总能耗为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针对GFJSP的特点和MOGEP算法的求解方式,设计了用于车间调度问题的个体评价机制;针对算法特殊的基因构造形式,设计了基于K-表达式的变异操作和重组操作;提出了基于个体的自适应遗传算子,能够动态地调整遗传操作的概率;在MOGEP框架中融入了具有5层邻域结构的禁忌搜索策略,避免算法过早陷入局部最优。通过仿真对比实验证明,改进MOGEP算法在兼顾解的分布性的同时增强了全局收敛能力,具有更高的探索效率;且其生成的调度规则能够有效优化完工时间和生产能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柔性作业车间调度 多目标基因表达式编程 个体评价机制 自适应遗传算子 禁忌搜索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师立鹏 谷会岩 王秀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造林树种的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探究其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细根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15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78.56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36.98 mg/kg)和樟子松(2046.07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151.53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298.32 mg/kg)和落叶松(1164.75 mg/kg)林(P<0.05);在15—30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41.57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57.04 mg/kg)和樟子松(1881.31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256.99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708.50 mg/kg)和落叶松(1200.55 mg/kg)林(P<0.05)。土壤pH、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含量、植物细根生物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退耕还林后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是对3个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陕西省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8
作者 高建伦 王晶晶 +5 位作者 白玥 申永丽 马锋 高娟 李超 魏孝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7,共8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植被恢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 [目的]研究陕西省植被恢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比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形下垫面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1980—1999年和2000—2017年)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差异,讨论了植被恢复对气候反馈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陕西省年降水量增加,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减缓。植被覆盖度增加引起的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变化是造成该区年降水增加和增温减缓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其对年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植被恢复主要通过调控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并且其对气候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降水量 气温 反馈效应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9
作者 李金梦 祝宏辉 +1 位作者 胡芳榕 尹小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8-307,共10页
[目的]探究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旨在为筑牢国家西北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北典型干旱区——新疆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资料,在分析新疆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 [目的]探究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旨在为筑牢国家西北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北典型干旱区——新疆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资料,在分析新疆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基础上,利用In VEST模型、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地理加权回归(GWR)评估工程实施对新疆产水服务、固碳服务、防风固沙服务和食物供给服务的影响。[结果](1)工程实施以来,新疆林草地面积增加12 692 km^(2),4种工程实施方式中,荒地种草占比最大,为70.21%,工程实施范围主要以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为主。(2) 2000—2020年新疆固碳服务、食物供给服务波动上升,产水服务、防风固沙服务波动下降,其中,食物供给服务增幅和防风固沙服务减幅最大。(3)工程实施有效促进固碳服务、食物供给服务提升,并有效抑制产水服务、防风固沙服务的减弱,且这种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分阶段来看,前一轮(2000—2013年)工程实施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程度较高于新一轮(2015—2020年)。[结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新疆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具有积极作用,但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未来仍需从分区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建立风险监督体系等方向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生态系统服务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促进作用
10
作者 吴润祺 赵莹 +3 位作者 任宗萍 王训诗 张春娜 徐向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为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中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及成因,基于Landsat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集,以榆林市为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各区(县)在不同淤地坝建设密度下的植被时空变... 为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中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及成因,基于Landsat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集,以榆林市为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各区(县)在不同淤地坝建设密度下的植被时空变化规律和不同坡度坡面上植被的恢复趋势。结果显示:1)淤地坝建设密度大的东南部区(县)植被恢复更快。各区(县)淤地坝建设密度与2003—2018年NDVI回归方程斜率间呈显著线性相关(R^(2)=0.84,P<0.001),米脂、绥德和佳县的淤地坝建设密度分别为0.976、1.393和1.217座/km^(2),对应的NDVI回归直线斜率分别为0.018 9、0.018 3和0.020 5;2)东南部区(县)NDVI极显著改善区域主要出现在坡地。2008—2013年佳县、米脂和绥德NDVI涨幅分别比2003—2008年高出0.068、0.087和0.028,佳县、米脂和绥德>15°坡NDVI极显著改善面积比例分别达到50%、41%和38%;3)淤地坝建设促进了周边区域坡耕地退耕。2006年起榆林市规划了60万亩以上新增坝地以应对粮食减产,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坡耕地持续退耕。坡地NDVI的极显著改善是东南部区(县)植被恢复更快的主要原因。淤地坝建设通过促进坡耕地退耕加快了其植被恢复进程,保障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恢复 淤地坝 坡耕地 退耕还林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步法消除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RT-PCR中引物二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47
11
作者 张驰宇 张高红 +1 位作者 杨敏 贲昆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7-392,共6页
为建立一种新的SYBRgreenⅠ实时定量RT PCR方法 ,使之能够有效消除引物二聚体 (PDs)对实时定量结果的影响 .对RT PCR特异性扩增产物和PDs分别进行了凝胶电泳检测和熔解曲线分析 .依据PDs和扩增产物的熔解温度 (Tm)特点 ,在通用的三步法... 为建立一种新的SYBRgreenⅠ实时定量RT PCR方法 ,使之能够有效消除引物二聚体 (PDs)对实时定量结果的影响 .对RT PCR特异性扩增产物和PDs分别进行了凝胶电泳检测和熔解曲线分析 .依据PDs和扩增产物的熔解温度 (Tm)特点 ,在通用的三步法的延伸步骤之后 ,增加一个短暂的 (5s)恒温和荧光检测步骤 ,使这个步骤的温度高于PDs的Tm,但低于扩增产物的Tm,简称该法为四步法 .PDs的Tm 通常高于 72℃ ,但低于扩增产物的Tm .将四步法第四步的温度设置在高于PDs的Tm ,但低于扩增产物的Tm 时 ,四步法能够有效地消除PDs的影响 .对三步法和四步法SYBRgreenⅠ实时定量RT PCR进行了比较 ,发现三步法根本不能用于RNA的实时定量 ,而四步法能够实现包括低丰度RNA在内的RNA的定量 .选择Tm 值尽可能小的引物 ,使PDs与扩增产物Tm 值之间有足够的差距 ,将更有利于四步法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物二聚体 荧光实时定量RT-PCR SYBR green 四步法 RNA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
12
作者 陈乐 卫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73-7385,共13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以黄河二级支流-关川河流域为例,选取草地主导型、梯田主导型、林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四种典型流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气象、地形、土壤和人口数据,结合CASA、InVEST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间各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土壤保持(SC)、产水(WY)和固碳服务(NPP))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的耦合特征。水域、水浇地及建设用地普遍扩张,草地缩减驱动了梯田垦殖,疏林地转化显著促进了乔木扩增。(2)四种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林地主导型流域SC增速最快(14.01t hm^(-2) a^(-1)),林梯草复合型流域WY和NPP增速最高(2.73mm/a和22.63g C m^(-2) a^(-1))。(3)单因子分析显示,NPP在草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流域主要受植被覆盖度驱动,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则受土地利用影响;SC在草地主导型流域主要受海拔影响,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受坡度影响,林梯草复合型流域则由太阳辐射和降水量驱动;WY在梯田主导型流域受土地利用影响,其他流域则主要由降水量主导。(4)双因子交互驱动表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气象及地形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综上,研究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强调了多因子在塑造下垫面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为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多目标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梯田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服务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分析
13
作者 侯宇 耿芳艳 +3 位作者 袁媛 石惠惠 仰培培 王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35-345,共11页
提高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粮食绿色生产的关键。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GML生产率指数模型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σ收敛、绝对和条件β收敛方法探究地区间... 提高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粮食绿色生产的关键。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GML生产率指数模型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σ收敛、绝对和条件β收敛方法探究地区间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结果表明:2000-2021年,我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度较慢,年均增速为0.38%,绿色技术进步是驱动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省域之间差异明显,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主产区>全国>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的趋势。考察期间,全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低效率向高效率地区追赶的同时,地区间差距在不断扩大;三大粮食功能区中粮食主产区地区绝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则逐渐扩大;地区间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不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总体存在σ收敛,但σ收敛特征并不稳定。为提升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出制定差异化粮食绿色生产支持政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粮食产业科技支撑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动态演进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双碳目标视角
14
作者 李明亮 蒲娟 +2 位作者 孔荣 余国新 赵兰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探讨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基于“双碳视角”,采用SBM—GML指数法测度2005—2021年31个省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析保护性耕作机械... 探讨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基于“双碳视角”,采用SBM—GML指数法测度2005—2021年31个省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析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值为1.025,说明我国粮食绿色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大多数地区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提升程度较小;地区间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地区的粮食绿色生产水平要明显优于丘陵山区。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地形和粮食功能区而异。因此,未来应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完善农机补贴政策,扎实推进农机服务供需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机械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农机跨区作业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的网联汽车-交叉口协同控制方法
15
作者 蒋贤才 李梦颖 梁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7,共15页
鉴于交通信号控制无法保证应急车辆(EMergency Vehicle, EMV)快速通行交叉口,且抢占式信号控制策略对社会车辆利益侵占严重的状况,本文基于动态公交专用道构建EMV在交叉口的空间优先通行权,提出一种网联交通环境下交叉口EMV借用冲突车... 鉴于交通信号控制无法保证应急车辆(EMergency Vehicle, EMV)快速通行交叉口,且抢占式信号控制策略对社会车辆利益侵占严重的状况,本文基于动态公交专用道构建EMV在交叉口的空间优先通行权,提出一种网联交通环境下交叉口EMV借用冲突车流绿灯时间通行的两层优化策略。上层利用网联汽车可诱导/轨迹可控的优势,以交叉口车均延误及预期车速达成度倒数的乘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网联汽车(Connected Vehicles, CVs)轨迹与信号配时的联合优化模型,优化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和CVs运行轨迹;下层基于优化后的信号配时,以EMV速度达成度为约束,决策协同的冲突车流及采取的绿灯借用策略。以相位绿灯时长和CVs加速度为决策变量,考虑交叉口相位间的冲突和车辆轨迹等约束条件,建立动态规划模型求解目标函数。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仅开展信号优化控制,借用通行策略能显著降低EMV在交叉口的行程时间;与抢占式信号控制策略相比,能极大改善社会车辆的利益侵占。研究显示,公交小时交通量是制约EMV快速通行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冲突车流绿时拆借 动态规划 网联汽车 应急车辆优先通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与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6
作者 邱浩然 孔令成 徐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3,共12页
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厘清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影响机理并驱动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于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和熵值法,分别对该区... 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厘清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影响机理并驱动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于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和熵值法,分别对该区域经济带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数字经济水平进行了有效测度,并深入探讨了该区域经济带数字经济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①样本期间内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且数字经济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②加入三种要素配置中介变量之后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进而提高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③异质性分析得出,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经济圈等,数字经济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该结论为国家倡导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兴农”提供了实证支撑,且对推动长江经济带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该区域经济带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配置扭曲 超效率SBM-GML 中介KHB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17
作者 巩前文 张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73,共14页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问题,探讨“千万工程”精神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作用,解析“千...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问题,探讨“千万工程”精神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作用,解析“千万工程”实施成效在激励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维度的“千万工程”制度在引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照着做”“变着做”和“创新做”的功能效果。最后通过弘扬“千万工程”精神、进一步挖掘“千万工程”经验及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精神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内在机理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纤维素纳米晶副产物对苏打盐碱地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8
作者 范忠玲 洪秀杰 +4 位作者 金佳悦 姜诏 刘德强 毕少杰 王彦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7,54,共6页
为资源化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s)副产物及降低化肥施用量,将其配制成水稻返青分蘖肥,于2023年在黑龙江大庆苏打盐碱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常规施氮肥处理(CK)、CNCs副产物+常规施氮肥处理(A1)... 为资源化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s)副产物及降低化肥施用量,将其配制成水稻返青分蘖肥,于2023年在黑龙江大庆苏打盐碱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常规施氮肥处理(CK)、CNCs副产物+常规施氮肥处理(A1)、CNCs副产物+70%常规施氮量处理(A2)、CNCs副产物+70%常规施氮量+500 mL/667 m2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液处理(A3),测定不同处理下常规粳稻品种绥粳18产量以及稻米品质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水稻理论和实际产量高低顺序均为A1>A3>CK>A2,其中,A1处理的实际产量比CK、A2、A3处理分别提高26.17%、39.23%和24.30%。添加CNCs副产物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一次及二次枝梗性状,同时可以显著提升稻米加工品质,但显著降低粒长、长宽比、蛋白质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含量。与A2处理相比,A3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穗质量、穗着粒密度、产量构成因子、二次枝梗结实率和加工品质等性状。所有处理对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影响均极小。表明CNCs副产物和B.velezensis结合使用能够提升返青分蘖肥的肥效,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纤维素纳米晶副产物 贝莱斯芽孢杆菌 返青分蘖肥 产量 米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绿水亏缺时空变化
19
作者 章成果 郭英 +1 位作者 张传伟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681,共15页
为了量化东北三省绿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满足程度,本文基于东北三省2001—2020年的气象数据和作物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东北三省水稻、玉米和大豆全生育期及关键生育期的绿水亏缺量及粮食生产绿水亏缺总量。结果表明:1)全... 为了量化东北三省绿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满足程度,本文基于东北三省2001—2020年的气象数据和作物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东北三省水稻、玉米和大豆全生育期及关键生育期的绿水亏缺量及粮食生产绿水亏缺总量。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尺度上,水稻始终表现为绿水亏缺;玉米枯水年绿水亏缺,丰水年盈余;大豆仅个别年份绿水亏缺。绿水亏缺量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地形差异,绿水盈余区大多出现于山区,平原地区则以绿水亏缺为主。2)关键生育期尺度上,水稻、玉米和大豆分别有80%、85%和40%的年份出现绿水亏缺,且绿水亏缺量高值区主要集中于平原地区,山区绿水亏缺量较低或有绿水盈余。3)粮食生产绿水亏缺总量的年际差异较大,丰水年年均亏缺总量不足100亿m^(3),枯水年超过200亿m^(3);受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绿水亏缺总量的高值区。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的高效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促进东北三省水-粮关系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亏缺量 东北三省 水资源供需 粮食生产 水-粮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分析
20
作者 王笑丛 刘成龙 张健勋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19,共6页
作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绿色储粮技术正在被大力推广,评估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给与需求是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重心坐标法、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需... 作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绿色储粮技术正在被大力推广,评估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给与需求是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重心坐标法、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主产区应用水平最高,主销区应用水平增长最快,产销平衡区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水平较为薄弱。东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应用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供需耦合协调水平变化呈优化趋势,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耦合协调度重心向东偏南方向迁移,与之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科技支撑和粮食企业平均利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储粮技术 供需关系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