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3+5”城市群农业功能权衡-协同特征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悦 安悦 +1 位作者 谭雪兰 任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8,共10页
农业各功能之间保持着相互增进的协同关系或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湖南省“3+5”城市群地区的县(区)为研究单元,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3个维度构建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双变量局部... 农业各功能之间保持着相互增进的协同关系或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湖南省“3+5”城市群地区的县(区)为研究单元,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3个维度构建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对农业功能演变及协同-权衡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态势;农业生活功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农业生态功能往城市群外围扩散。(2)在协同与权衡关系上,农业生产功能和其他两项功能空间分布变动较大,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生产功能和其他两项功能的协同与权衡关系在空间分布上较为稳定。(3)功能分区上可划分为5种组合类型:生产功能优势区、生活功能优势区、生态功能优势区、多功能并重区和农业功能弱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功能 权衡与协同 聚类优化 湖南省“3+5”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3+5”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2 位作者 许滢 冯畅 张锋荣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94,共5页
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之际,选择8个城市作为整体来研究城市群的土地利用问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有一定指导意义.立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 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之际,选择8个城市作为整体来研究城市群的土地利用问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有一定指导意义.立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3+5"城市群8个城市土地承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3+5"城市群按照土地综合承载力测算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的承载力区域,即超载区、满载区和可承载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因素,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土地生态保护、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等提升土地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载力 评价 3+5”城市群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陈群元 宋玉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70,共5页
长株潭"3+5"城市群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要培育的新的城市群地域单元,研究其产业结构问题对促进其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通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湖南省和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参照系... 长株潭"3+5"城市群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要培育的新的城市群地域单元,研究其产业结构问题对促进其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通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湖南省和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参照系,对长株潭"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该城市群整体的结构效益与产业竞争力略优于全省水平,但优势度不明显,而相对于全国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落后;该城市群8个城市中,只有长沙市在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竞争力2个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株洲和湘潭两市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其他五市不仅产业结构落后,而且产业竞争力也不强。基于此,最后提出了该城市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分析法 长株潭“3+5”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外围理论与“3+5”城市群圈层发展模式设计 被引量:8
4
作者 张亚斌 张敏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城市群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湖南现实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城市圈层发展的中心外围理论进行了...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城市群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湖南现实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城市圈层发展的中心外围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对湖南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两型社会建设对城市群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3+5"城市群圈层发展的模式设计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理论 两型社会 3+5”城市群 圈层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3+5”城市群经济系统协同演化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玉兴 陈忠暖 陈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89,共9页
依据经济功能的分异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3+5"城市群经济系统分解为生产子系统、流通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消费子系统.通过构建灰色系统熵、系统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序参量,对该城市群经济系统演化的时空分异特征... 依据经济功能的分异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3+5"城市群经济系统分解为生产子系统、流通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消费子系统.通过构建灰色系统熵、系统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序参量,对该城市群经济系统演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合理性进行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消费市场的发育与拓展主导推进长株潭"3+5"城市群经济系统持续有序演进;(2)交通网络的快速完善,推进了核心区乃至城市群整体的流通系统合理性发育,对于物流、人流突出的外围城市而言,则超出了其经济总系统的整体水平,产生负荷;(3)长株潭"3+5"城市群消费能力不足,但发展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 协同演化 长株潭“3+5”城市群 序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演进的产业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汤庆园 张新明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5-128,共4页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加快长株潭"3+5"城市群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对增强湖南的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高湖南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加快长株潭"3+5"城市群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对增强湖南的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高湖南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3+5"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关联、转移和集聚效应以及新时期信息产业发展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探讨了推动"3+5"城市群空间演进的产业机理。并在最后提出了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建设的产业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3+5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空间演进 产业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模拟的长株潭3+5城市群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8
7
作者 糜毅 李涛 +1 位作者 吴博 赵燕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40-1751,共12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探析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管理、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GeoDetector-PLUS-InVEST模型,基于多源数据分析长株潭3+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探析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管理、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GeoDetector-PLUS-InVEST模型,基于多源数据分析长株潭3+5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预测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模拟的模型Kappa系数、FoM系数、总体精度结果比未优化模拟的结果分别高出0.81%、1.00%、0.67%;2)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3)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碳储量分别为31.2624×10^(8)、31.2181×10^(8)和31.0891×10^(8) t,期间碳储量共减少17.3287×10^(6)t;4)相比2020年,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12.1483×10^(6)t,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11.7467×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14.7540×10^(6) t,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具有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与土地利用情况高度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株潭3+5城市群土地空间规划和“双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模拟 土地利用 碳储量 长株潭3+5城市群 GeoDetector-PLUS-InVEST模型 不同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3+5”城市群土地和谐利用评价研究
8
作者 祝丽丽 黄丽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8期3672-3674,共3页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从土地入手,对湖南省"3+5"城市群进行土地和谐利用评价实证研究,从地地关系和谐方面、人人关系和谐方面以及人地关系和谐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运用IAHP方...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从土地入手,对湖南省"3+5"城市群进行土地和谐利用评价实证研究,从地地关系和谐方面、人人关系和谐方面以及人地关系和谐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运用IAHP方法确定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土地和谐利用评价总分值,并对8个城市进行排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 土地利用伦理 湖南省“3+5”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和地面观测的中国典型城市群对流层内臭氧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郭云飞 包云轩 刘端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9-730,共12页
为了探明近年来中国典型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臭氧(O_(3))污染的发生规律,利用2005—2020年OMI-MLS(臭氧监测仪-微波临边探测器)对流层O_(3)柱总量探测数据以及2015—2020年地面O_(3)浓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 为了探明近年来中国典型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臭氧(O_(3))污染的发生规律,利用2005—2020年OMI-MLS(臭氧监测仪-微波临边探测器)对流层O_(3)柱总量探测数据以及2015—2020年地面O_(3)浓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O_(3)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对流层O_(3)柱总量月峰值和年均值均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特征,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均在夏季〔分别为50.0和44.4 DU(dobson unit)〕最高,而珠三角城市群在春季(42.2 DU)最高.②三大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京津冀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呈东南高于西北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随纬度升高而增大,珠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南北局地差异较小;海拔对对流层O_(3)柱总量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海拔越高,对流层O_(3)柱总量越低.③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均呈逐年显著升高的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0.25、0.28和0.27 DU,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在对流层O_(3)柱总量较低的秋冬季年均增长(0.29 DU)最快,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在对流层O_(3)柱总量最高的夏季和春季增长最快,均为0.39 DU.④卫星探测的对流层O_(3)柱总量与地面监测的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简称“O_(3)-8 h浓度”)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性明显,而在珠三角城市群相关性较差.⑤O_(3)-8 h浓度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特征,其中,京津冀城市群O_(3)-8 h浓度在2018年(110.9μg/m^(3))最高,空间上由2016年之前的北高南低转变为南高北低,多数城市O_(3)污染较重且达标率较低;长三角城市群2017年O_(3)-8 h浓度(106.7μg/m^(3))最高,2016年起O_(3)-8 h高浓度中心由东北逐渐向西部内陆迁移,沿海城市达标率增加;珠三角城市群O_(3)污染程度最轻,达标城市较多,但O_(3)-8 h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达最高值(100.4μg/m^(3)),且中心城市上升速率远大于外围城市.研究显示,中国三大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和O_(3)-8 h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造成差异的因素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臭氧监测仪-微波临边探测器(OMI-MLS) 地面监测 典型城市群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臭氧时空分异及热点城市群气象关联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飞 孔少杰 +4 位作者 屈志光 闫晶晶 郭锦媛 周媛媛 欧昌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9-1549,共11页
基于2018~2020年臭氧的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O_(3)-8h),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暴露风险评估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全国337个城市O_(3)的时空分异及其人口加权的暴露风险特征,识别了热点城市群并解析了热点城市群O_(3)的气象关联特征... 基于2018~2020年臭氧的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O_(3)-8h),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暴露风险评估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全国337个城市O_(3)的时空分异及其人口加权的暴露风险特征,识别了热点城市群并解析了热点城市群O_(3)的气象关联特征.结果表明:O_(3)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浓度高于160μg/m^(3)(国家二级浓度限值,GB3095-2012)、超标率高于20%和人口加权暴露风险等级为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BTH-UA)、中原城市群(CP-UA)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YRD-UA).其次,2018~2020年月均O_(3)-8h变化呈“M型”分布,各年最高值分别出现在6月、9月和5月,月均ρ(PM_(2.5)),ρ(NO_(2)),ρ(SO_(2))和ρ(CO-95)均呈现“W型”分布,并且在12月和1月达到最高值,与O_(3)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月均ρ(PM_(2.5)),ρ(NO_(2)),ρ(SO_(2))和ρ(CO-95)与O_(3)-8h线性拟合直线的拟合系数(R^(2))分别为0.68,0.52,0.38和0.66.最后,基于多元统计法分析了热点城市群的气象因素关联,结果表明:各城市群O_(3)-8h与日均温度(T)、日照时数(S)和日降水量(R)相关性较强,与日均相对湿度(RH)、日均气压(p)和日均风速(v)的相关性较弱,说明3个城市群的主控气象因子为T、S和R;另外,T越高、S越长,RH、p、v和R越低,越有利于O_(3)浓度的增加;不同气象因素区间对O_(3)-8h的影响体现出了“一群一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时空演变 城市群 气象因素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经济活动强度的区域臭氧浓度多尺度预测
11
作者 姜明栋 王馨阳 +2 位作者 颜蓉 于欣鑫 毋泽鹏 《中国环境科学》 2025年第9期4737-4748,共12页
以夜间灯光作为经济活动强度的代理变量,借助随机森林技术构建耦合人类活动和气象因素的O_(3)浓度预测模型,并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4~2022年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研究经济活动强度对不同时间尺度,不... 以夜间灯光作为经济活动强度的代理变量,借助随机森林技术构建耦合人类活动和气象因素的O_(3)浓度预测模型,并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4~2022年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研究经济活动强度对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地区和不同污染物浓度预测的贡献差异.结果发现:①在不同时间尺度,经济活动强度均对O_(3)浓度预测均有显著贡献,在年尺度,经济活动强度对O_(3)浓度预测的贡献度达到0.7053,超过各类气象因子成为首要贡献因素,但在日尺度,气温等气象因素的贡献度相对更高,经济活动强度贡献度仅为0.0869.②不同因素对O_(3)浓度高值区与低值区的预测贡献存在显著差异,气温和经济活动对高值区O_(3)浓度影响显著,而低值区城市表现出不同因子预测贡献的区域性和不连续性特点.③在长时间尺度,人类经济活动对城市PM_(2.5)和O_(3)浓度均有决定性贡献;在短时间尺度,经济活动对PM_(2.5)浓度的影响仅次于气温,但对O_(3)浓度的驱动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模型 臭氧(O_(3)) 细颗粒物(PM_(2.5)) 气象因素 夜间灯光 污染预测 “2+26”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