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LP training in a self-organizing state space model using unscented Kalman particle filter 被引量:3
1
作者 Yanhui Xi Hui Pe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3年第1期141-146,共6页
Many Bayesian learning approaches to the 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 parameter optimization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the 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 This paper uses the unscented Kalman particle filter (UPF... Many Bayesian learning approaches to the 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 parameter optimization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the 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 This paper uses the unscented Kalman particle filter (UPF) to train the MLP in a self- organizing state space (SOSS) model. This involves forming augmented state vectors consisting of all parameters (the weights of the MLP) and outputs. The UPF is used to sequentially update the true system states and high dimensional parameters that are inherent to the SOSS moder for the MLP simultaneously.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 perform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optimization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 Bayesian method self-organizing state space (SOSS) unscented Kalman particle filter(UP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认知重建与实践——以高椅村为例
2
作者 李伯华 邹靓 +1 位作者 程波 窦银娣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5,共11页
基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面临的实体空间认知困境,以逻辑空间为更新视角,以实现有机更新为目标导向,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村为例,探索了基于逻辑空间的有机更新实践路径。结果表明:①... 基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面临的实体空间认知困境,以逻辑空间为更新视角,以实现有机更新为目标导向,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村为例,探索了基于逻辑空间的有机更新实践路径。结果表明:①图式语言作为从实体空间到逻辑空间转变的媒介,为逻辑空间更新认知重建提供方法支撑;通过典型图式的提取、空间秩序和意境的解析为逻辑空间的识别创造了条件。②有机更新是逻辑空间更新的理论落脚点,图式语境和图式语法指导逻辑空间更新与有机更新理念是契合的,拓展了有机更新研究的视角。③针对高椅村逻辑空间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出了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3条实践路径:延续村落格局,织补空间意境;移植街巷肌理,修复空间秩序;建设文化场域,传承地域文脉。以期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有机更新 逻辑空间 实体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的数字时空互嵌模式再造
3
作者 李志峰 柯忻瑜 +1 位作者 沈振锋 陆思铭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
现有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的设计模式阻碍了彼此的互动,强化了职能分化,教学与科研组织“此消彼长”的实践逻辑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与科研组织的失衡,滞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的目标、技术、结构、价值等内部要素存在着组... 现有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的设计模式阻碍了彼此的互动,强化了职能分化,教学与科研组织“此消彼长”的实践逻辑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与科研组织的失衡,滞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的目标、技术、结构、价值等内部要素存在着组织目标的传播性与生产性困境、组织技术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困境、组织结构的紧密性与松散性困境、组织价值的保守性与开放性困境。因此,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融合需要数字化技术赋能,实现价值协商、促进目标交融、强化技术关联、突破结构壁垒,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之间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和科研组织的数字时空互嵌模式再造,继而实现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授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教育 教学与科研组织 时空互嵌 教育数字化 组织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集成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三维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熊芸莹 李晓晖 +3 位作者 袁峰 卢志堂 吴少元 窦帆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91,共8页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地下空间合理安全利用和降低开发风险的前提和保障。为了降低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评价结果中多种评价指标交叉交融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三维地质模型...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地下空间合理安全利用和降低开发风险的前提和保障。为了降低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评价结果中多种评价指标交叉交融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三维地质模型,采用多种聚类模型的聚类集成算法对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利用K-means、高斯混合模型、自组织神经网络等聚类模型计算结果,结合重标记法的聚类集成算法实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以厦门市某区为例,基于三维评价指标信息,利用上述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并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多级指数叠加法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聚类集成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三维分类及评价研究,相关评价结果可以更客观地为地下空间的安全合理开发提供支持和保障,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自组织神经网络 K-MEANS算法 高斯混合模型 聚类集成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e Syntax与Arc GIS集成技术下的商业体内行人轨迹预测 被引量:6
5
作者 邓孟仁 郭昊栩 周伟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9-145,152,共8页
为有效地开展空间使用价值预测及人流预测,研究了建筑空间组织对人流分布的影响.以商业建筑为研究类型,选择两个典型样本,综合Space Syntax与Arc GIS集成技术对集销中心交通空间进行量化分析.该技术在建立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馈机制方面... 为有效地开展空间使用价值预测及人流预测,研究了建筑空间组织对人流分布的影响.以商业建筑为研究类型,选择两个典型样本,综合Space Syntax与Arc GIS集成技术对集销中心交通空间进行量化分析.该技术在建立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馈机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研究数据表明:对于业种组合稳定的集销中心,可综合主入口位置、垂直交通布局与空间整合度等因素实现建筑内有效的人流分布预测;合理的垂直交通与业种分层组合有利于提高各层人流的可达性;集销中心内部空间均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其组构关系越简明、形态越统一,越利于实现人流均衡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销中心 空间句法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组织 人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6
作者 孙强 谷超 +5 位作者 耿济世 吴云 张玉良 葛振龙 黄震 胡建军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9,共10页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开采后遗留的地下空间既具有资源利用价值,也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发煤矿遗留空间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煤矿地下空间利用特点和有机垃圾资...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开采后遗留的地下空间既具有资源利用价值,也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发煤矿遗留空间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煤矿地下空间利用特点和有机垃圾资源化需求,提出了基于采煤地下空间的“可减量(Reduce)、可再用(Reuse)、可循环(Recycle)、可再生(Renew)、可再储(Restore)、可恢复(Recover)”的发展理念,构建了“煤矿地下空间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生物质储能模式,即将煤矿遗留地下空间改造为储能介质,实现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阐明了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科学特征及内涵。综合考虑煤矿地下空间储能的封闭性、恒温性和容量优势以及生物质储能特征,提出了好氧空间利用模式、厌氧空间利用模式、热解空间利用模式3种储能实现路径。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地质保障的科学技术难题包括:储能环境适宜性评价与分析、储能空间合理规划与高效利用、地质体性能演化与全周期运行状态感知、资源化产物精准对征利用与储能空间循环再造。研究为煤矿地下空间高效开发与有机废弃物绿色处理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助力煤炭行业实现产能优化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下空间 有机垃圾资源化 地质保障 生物质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在空间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魏栋苹 孙联文 杨肖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92,共16页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LOC),可在微米尺度对少量液体进行操控,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可在体外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技术,在药物筛选和体外诊断中具有通量大、灵敏度高的优势,可用于模拟人体特定器...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LOC),可在微米尺度对少量液体进行操控,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可在体外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技术,在药物筛选和体外诊断中具有通量大、灵敏度高的优势,可用于模拟人体特定器官的复杂微结构、微环境和生理功能.由于微流控芯片具有体积小、样品用量少、分析时间短、功耗低等特点,十分适合应用于空间科学实验,可以有效弥补动物模型在复杂空间环境中的个体差异缺陷,以及单一细胞模型无法真实模拟体内复杂环境的问题.本文简介了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历程、制作技术及加载方式,综述了其在地面和空间生命科学方面的应用,为微流控芯片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空间生命科学 药物筛选 器官芯片 体外诊断 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芯片在太空应用的工程难点和解决方案分析
8
作者 尉雅明 邹建锋 黄小桃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共10页
针对器官芯片在太空应用中面临的工程难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综述了器官芯片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太空环境中的应用前景。其次,从微重力、辐射、温度波动等方面探讨了太空环境对器官芯片的影响,并分析了器官芯片在... 针对器官芯片在太空应用中面临的工程难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综述了器官芯片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太空环境中的应用前景。其次,从微重力、辐射、温度波动等方面探讨了太空环境对器官芯片的影响,并分析了器官芯片在太空应用中的功能复杂性、能耗与尺寸限制、长期稳定性、标准化与验证等难点。最后,提出了包括表面涂层和功能化修饰、微环境调控、自动化监测与控制在内的解决方案,为器官芯片在太空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芯片 太空应用 航天医学 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基因视角下现代城市中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作用探究
9
作者 胡再冉 王红扬 周扬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1,共6页
城市是一个复杂、多元、动态、非线性的有机生命体。在经历近代中轴作用式微之后,中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作用重新凸显。文章简要剖析了中轴在中国近代式微的客观原因,以空间基因为理论视角,探究城市生命体结构的组成要素与互动方式,... 城市是一个复杂、多元、动态、非线性的有机生命体。在经历近代中轴作用式微之后,中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作用重新凸显。文章简要剖析了中轴在中国近代式微的客观原因,以空间基因为理论视角,探究城市生命体结构的组成要素与互动方式,探究现代城市中轴及其空间基因的生成机制,从3个方面探究如何把握城市中轴与城市生命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利用中轴的能动性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高效组织,并以凤阳为案例进行实证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线 空间基因 城市生命体 凤阳 明中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网络融合视角的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演变——基于北京市专利数据的分析
10
作者 聂晶鑫 唐永伟 刘合林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91,共12页
信息网络多重影响下,研究需融合地理视角与网络视角以准确理解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以北京市为例,利用专利申请数据,基于地理—网络融合视角探索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结构与模式演变。研究发现:地理—网络融合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空间结构演... 信息网络多重影响下,研究需融合地理视角与网络视角以准确理解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以北京市为例,利用专利申请数据,基于地理—网络融合视角探索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结构与模式演变。研究发现:地理—网络融合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空间结构演变经历孕育、成长到相对成熟三阶段,结构的均衡性与离心性不断提升;其组织逻辑是地理集聚与网络集聚的互促叠加,前者趋缓但显著,后者持续加强但有限;整体遵循“据点集聚、有限分散的向心集聚、地理—网络耦合集聚”的演进模式。研究认为,城市创新空间的研究和规划引导应转变单一地理空间分析思维,重视多尺度功能协同和创新网络的强动态重塑作用。并基于多源数据准确刻画创新空间演变规律,提出规划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空间组织 专利数据 网络结构 模式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炮孔轴向割缝爆破的试验研究
11
作者 靳俊晓 苏洪 +2 位作者 韩刚 岳文豪 李照军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4-200,246,共8页
针对轴向割缝爆破中双炮孔间距合理取值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割缝爆破破岩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双炮孔间距为60、80、100、120、140、160 mm的有机玻璃室内对比爆破试验,采用数字激光焦散线方法,展现炮孔割缝爆破裂纹扩展及焦散斑演化过程... 针对轴向割缝爆破中双炮孔间距合理取值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割缝爆破破岩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双炮孔间距为60、80、100、120、140、160 mm的有机玻璃室内对比爆破试验,采用数字激光焦散线方法,展现炮孔割缝爆破裂纹扩展及焦散斑演化过程,揭示了炮孔间距及割缝对岩体爆生裂纹扩展影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双炮孔间距的增加,割缝爆破裂纹扩展长度、主裂纹扩展速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复杂振荡变化规律。双炮孔内侧割缝方向上裂纹呈现出相互“勾连”的现象,但勾连的现象随着炮孔间距的增长逐渐衰减,双炮孔内侧主裂纹的裂纹扩展速度在裂纹扩展初始均出现了速度提升的现象。在割缝条件下双炮孔间距为120~140 mm的试件定向断裂效果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厚硬关键层割缝爆破参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孔间距 割缝 有机玻璃 裂纹扩展 应力强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空间领域的应用探索
12
作者 张建齐 田晨阳 魏志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05-2614,共10页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因低成本、轻质柔性及可印刷制备特性,被视为空间领域新型光伏器件的潜在选择,其小面积单结器件能量转换效率(PCE)已突破19%,比功率显著高于传统硅基及Ⅲ-Ⅴ族电池,且可折叠特性可节省运输空间,但大面积组件化面临...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因低成本、轻质柔性及可印刷制备特性,被视为空间领域新型光伏器件的潜在选择,其小面积单结器件能量转换效率(PCE)已突破19%,比功率显著高于传统硅基及Ⅲ-Ⅴ族电池,且可折叠特性可节省运输空间,但大面积组件化面临能量转换效率损失、结构设计与长期工作稳定性等瓶颈。基于此,聚焦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空间应用中的核心问题,系统分析溶液印刷技术在大面积制备中的工艺优化路径,总结面积放大导致的能量转换效率损失因素。同时,回顾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模拟超高真空、极端温差及辐射环境中的稳定性验证。结合当前研究进展,提出未来需通过分子结构优化、叠层设计及器件工艺改进,实现器件能量转换效率突破20%,并提高器件长期工作稳定性,为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空间飞行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柔性电子 空间应用 大面积器件 涂布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警务合成作战指挥机制——以时空、组织、制度为视角
13
作者 刘志勇 耿亚波 《指挥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平等警务主体间的协作是解决主体管辖跨区域执法的常见方式,适用于一般性警务活动,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走向深化,呈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交叉的社会形态,与之相伴随的是交叉性问题的应对,协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本位主义与低... 平等警务主体间的协作是解决主体管辖跨区域执法的常见方式,适用于一般性警务活动,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走向深化,呈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交叉的社会形态,与之相伴随的是交叉性问题的应对,协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本位主义与低效。在承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公安体制的同时,针对区域违法犯罪活动时间共现、空间互馈、组织差异、制度乏力等现实问题,提出跨区域警务合成作战指挥的时间契合、空间互构、组织建构与制度形塑的对接路径,形成中国式区域警务合成作战指挥对接新方法,提高了京津冀三地警务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应急处突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警务 合成作战指挥 时空 组织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医疗服务半径的中医类医疗机构空间配置及优化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14
作者 李成程 周尚成 +4 位作者 贺凯玥 刘爱玲 梁珊珊 高婧 钟艾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1,共8页
背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编码,基层中医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中西医融合和优质医疗资源全民覆盖的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和服务能力不均衡,导致城市乡镇地区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供需错位问题。目... 背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编码,基层中医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中西医融合和优质医疗资源全民覆盖的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和服务能力不均衡,导致城市乡镇地区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供需错位问题。目的了解我国乡镇中医药服务开展状况,科学评价基层中医药诊疗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可及性,为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空间资源配置提供新思路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方法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点状地理空间数据,引入医疗服务半径概念来计算步行模式下不同层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采用空间核密度指数、空间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中医类医疗服务供需能力的空间公平性。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中医类医疗资源布局优化类型及措施。结果截至2022年增城区共计医疗机构699家,其中带有床位的中医类医疗机构18家,不同乡镇、街道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滩镇千人口床位数为14.31张,在所有街道中排在第一位。永宁街道千人口床位数排在末位,仅为0.89张。增城区中医类医疗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双中心格局,中新镇中部、派潭镇北部和石滩镇西南部居民的中医药服务可获得性较弱。不同乡镇的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差别较大,中医类医疗机构空间分布同城镇居民的整体空间聚集程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不同乡镇间的中医药服务半径存在差异。结论中医药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传统医学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应当采取更为科学的策略将中医药服务同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紧密结合,积极采取增加设施点、资源转移和下沉相结合、跨区域的中医药信息化联合诊疗的差异化策略,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和中西医并重的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医疗机构 医疗服务半径 基层中医药服务 空间标准差椭圆 空间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组织何以重塑基层社区集体行动——基于“文化场域”的个案分析
15
作者 邢磊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5,M0005,共14页
居民“原子化”及由此产生的社区集体行动困境是基层社区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组织对基层社区集体行动的影响值得关注。然而,关于社会组织重塑社区集体行动的因果机制尚未被充分揭示。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对四川省崇州市社会组织... 居民“原子化”及由此产生的社区集体行动困境是基层社区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组织对基层社区集体行动的影响值得关注。然而,关于社会组织重塑社区集体行动的因果机制尚未被充分揭示。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对四川省崇州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展开长时段的纵向跟踪研究,并建构了以“附近”为文化场域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社会组织通过文化场域的建构,以文化为纽带,借助空间建构、情感培育、社会关系等三重要素实现了寓文于治的治理目标。社会组织通过三重要素的运用,形成空间联结机制、纽带凝聚机制、秩序整合机制,成为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 集体行动 文化场域 文化空间 情感培育 关系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骏 刘小娟 林燕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3,共10页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园区作为城市创新活动集聚的新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揭示其创新生态的特征及驱动因素,可为...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园区作为城市创新活动集聚的新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揭示其创新生态的特征及驱动因素,可为科技园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文章以横琴科技园区的“横琴科学城、横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科技城”为样本案例,以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选取,结合耦合度模型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空间统计学的方法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对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的特征、类型占比及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科技园区在空间分布和组合上具备不同的偏好与特征,相对来说横琴科技园区中以配套设施为主的园区组织较为紧凑,以技术服务为主园区较为开放、注重资源共享;2)具有功能复合化特征,提高土地混合利用效率。横琴科技园区具有3种及以上功能,其中生产类空间与生活类空间的比值约为3.5∶1.2;3)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形态社区化,与城市互动明显,多维且多样。4)注重空间的盈利性、商业性,市场活动、新区政策是驱动横琴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园区 空间组织 横琴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佛大学组织化创新学习空间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莉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120,共8页
在数字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学习、借鉴世界最前沿的学习空间建设经验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研究,描述和分析哈佛大学组织化推进学习空间创新的经验,探讨高校学习空间迭代创新机制。... 在数字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学习、借鉴世界最前沿的学习空间建设经验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研究,描述和分析哈佛大学组织化推进学习空间创新的经验,探讨高校学习空间迭代创新机制。哈佛大学学习空间系统化、组织化创新的经验主要有:组建校级专门机构领导全校的教学与空间协同创新,推动创新、共享、协同的价值规范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并将学习空间创新纳入大学发展规划;建立基层广泛参与的教学与空间协同创新联盟,以教学学术研究为基础、专业人员的人际互动为主要方式,通过结构高度扁平化的民主治理推动全校学习空间的整体创新;校、院共建先进技术富集的教学实验室以开展前沿探索;各专业学院打造个性化的学院空间,专业化地实现教学改革与空间创新的深度融合。哈佛大学的经验表明,要实现学习空间的迭代创新,需要形成特定的价值规范,以持续影响师生参与学习创新的观念与行动,并建构支持空间持续变革的组织结构和制度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大学 教学改革 学习空间创新 组织化推动 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纶针织面料透气透湿及隔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勇 马云龙 +1 位作者 徐美琪 齐业雄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4,共4页
通过棉、蚕丝混纺纱,竹炭纤维、丙纶混纺纱和芳纶纱的科学搭配,由龙星制版系统进行双面针织物结构数字化设计,利用艺术设计方法有效地在结构和空间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排列,制备了纬编间隔织物和罗纹空气层织物,探讨了芳纶协同高舒... 通过棉、蚕丝混纺纱,竹炭纤维、丙纶混纺纱和芳纶纱的科学搭配,由龙星制版系统进行双面针织物结构数字化设计,利用艺术设计方法有效地在结构和空间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排列,制备了纬编间隔织物和罗纹空气层织物,探讨了芳纶协同高舒适性双面针织物的透气透湿、隔热等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有效的数字化方法所设计的空气层组织中,芳纶与竹炭、丙纶混纺纱搭配织造的空气层织物透气性更好,纬编间隔组织中,芳纶与竹炭、丙纶混纺纱间隔织物比芳纶与蚕丝、棉混纺纱间隔织物的透气性好。蚕丝的透湿性比竹炭纤维更好,更适用于制作服装纤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织物 间隔组织 数字化设计 罗纹空气层组织 透气透湿 热传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气体在金属有机骨架中吸附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
19
作者 孟筠青 周子涵 +1 位作者 皮若楠 王婕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研究硫化氢(H_(2)S)气体在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中的吸附机理,对应用MOFs材料控制城市地下有限空间内的H_(2)S气体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类型的MOFs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MOFs-H_... 研究硫化氢(H_(2)S)气体在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中的吸附机理,对应用MOFs材料控制城市地下有限空间内的H_(2)S气体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类型的MOFs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MOFs-H_(2)S吸附体系,应用巨正则蒙特卡洛(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 GCMC)方法及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 MD)理论研究了相互作用能、吸附热、金属位点、官能团等的影响,在分子层面讨论了H_(2)S气体在MOFs中的吸附特性及机理。应用等温吸附试验验证了所使用分子模型及力场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金属位点对于吸附量有较大影响,对H_(2)S气体的吸附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Mg^(2+)、Ni^(2+)、Co^(2+)、Mn^(2+)、Zn^(2+);亲水性官能团的引入利于H_(2)S气体的吸附捕捉;UiO-66-Cu因其团簇为网状结构更利于H_(2)S气体的捕捉与吸附。同时,该研究建立了吸附热方程,提供了MOFs吸附效果评判标准,为MOFs材料应用于城市地下有限空间吸附H_(2)S气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 H_(2)S气体吸附 分子模拟 有限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区商业空间“精明更新”:业态竞合协同与空间流态组构
20
作者 肖竞 蔡婉洵 +2 位作者 谢嫣然 齐才砚 曹珂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8,共10页
在空间生产动能衰减的存量更新时期和通讯、物流技术加剧城市人口与要素流动的信息时代,按传统功能主义、计划思维配建的住区商业空间面临巨大的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挑战,需通过低成本、低扰动、高适应性的更新理论指导其空间提质增效实... 在空间生产动能衰减的存量更新时期和通讯、物流技术加剧城市人口与要素流动的信息时代,按传统功能主义、计划思维配建的住区商业空间面临巨大的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挑战,需通过低成本、低扰动、高适应性的更新理论指导其空间提质增效实践。为此,从“人本响应”和“时空统筹”角度,探索建构基于业态生命周期竞合协同和经营载体流态组构的住区商业空间“精明更新”方法。该方法以“供需适配、周期演替、竞合协同”为导向目标,以“尺度传导、情境驱动、流态组构”为行动路径,以4类商业业态(餐饮服务、日用零售、生活服务、休闲娱乐)、3阶业态周期(初创、发展、成熟)、两重空间尺度(住区、商铺)、7项空间因子(商业空间配比、业态类型配比、业态周期配比、店面规模、店面区位、店铺拼组方式、主辅空间配比)为解析因子,通过对样本调研,识别揭示了住区商业业态/空间的供需适配、周期演化和竞合协同机理,并据此总结出“专零互补、摊店互促、多业联动”三种住区商业复业情境及其时空间更新响应策略,以为该类城市空间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区商业空间 精明更新 人本响应 时空统筹 竞合协同 流态组构 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