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爱国奋斗精神的基本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温静 陈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0,309,共15页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爱国奋斗精神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百余年发展历程的重要精神品格,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精神内涵式发展的逻辑必然。爱国...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爱国奋斗精神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百余年发展历程的重要精神品格,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精神内涵式发展的逻辑必然。爱国奋斗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以国家富强为发展目标,以人民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和平包容为基本特征。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有助于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指引并推动人们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砥砺前行。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和阐释爱国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强化爱国奋斗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完善爱国奋斗精神的制度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爱国奋斗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探寻现实洪流里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遗存的命运、价值和尊严,呈现独具温情底色和人本关怀的人文精神;它凝聚着充满完美性和理想性的积极现实主义内核,其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蕴含着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精神,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和理想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三个支柱,最终达成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当下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融合的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非虚构文艺 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精神 人文精神 理想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仁心医者”的基本内涵、时代要求和培育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宗继光 王瑛 +2 位作者 原铭涓 李枞 邹长青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8-335,共8页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每一个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都有其历史使命,每一个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都是自己时代的“仁心医者”。因此,理清“仁心医者”的基本内涵、时代要求就成为培养“仁心医者”首...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每一个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都有其历史使命,每一个时代的卫生健康工作者都是自己时代的“仁心医者”。因此,理清“仁心医者”的基本内涵、时代要求就成为培养“仁心医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仁心医者”的基本内涵既要体现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要反映“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具体到医学教育实践,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并重就成为培育新时代“仁心医者”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仁心医者 医学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精神进教材的价值旨趣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新 杨杨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7,54,共7页
革命精神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运动、社会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精神进教材就是要借助教材将抽象的精神形态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学习材料。革命精神进教材具有传承国... 革命精神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运动、社会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精神进教材就是要借助教材将抽象的精神形态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学习材料。革命精神进教材具有传承国家记忆,增进国家认同;赓续革命传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人生观、政治观和道德观,养成健全人格等价值。由此,需要强化顶层设计,通过显性与隐性结合的方式精选革命精神材料,突出革命精神的逻辑、教学组织和认知目标,优化革命精神内容的话语叙述等,以此促进革命精神与教材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精神 革命传统 教材 精神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巴特尔 刘延翠 路宝利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6,112,共7页
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为建设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精神引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有待加强、专业核心能力不足与社... 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为建设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精神引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有待加强、专业核心能力不足与社会服务意识欠缺等。基于教育家精神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优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有助于增强“双师型”教师的精神信念,引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教育强国,未来学校何为 被引量:4
6
作者 顾明远 孔苏 +1 位作者 郭昶 王凯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共6页
为促进未来学校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顾明远先生深刻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为教育要为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出贡献,要为全体人民的共同... 为促进未来学校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顾明远先生深刻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为教育要为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出贡献,要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打好基础。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师的成长应当经历5项修炼,包括热爱教育、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关注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人工智能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教育,改变教育生态和教育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要处理好3组关系:一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二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家精神 创新思维 未来教育 人工智能 个性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的历史积淀、内涵呈现与激励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申国昌 姬溪曦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共7页
倡导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精神文明谱系的赓续与创新,是对古代传统师道文化的追本溯源,是对近代知识分子救国图强信念的赓续传承,是对当代“大先生”立德树人使命的承典塑新。教育家精神精准呈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在进德修业、守正创新、... 倡导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精神文明谱系的赓续与创新,是对古代传统师道文化的追本溯源,是对近代知识分子救国图强信念的赓续传承,是对当代“大先生”立德树人使命的承典塑新。教育家精神精准呈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在进德修业、守正创新、育人强国和兼善天下等方面的人格画像和精神风范。教育家精神所蕴藏的深厚内涵,为推动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价值遵循和精神根基。精准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内涵意蕴,有助于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激励效应,从而为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锚定精神坐标,为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开启时代篇章,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营造尊师风尚,为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提振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历史积淀 价值意蕴 激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教育家精神,做行知式大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的体会和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洪宇 曾嘉怡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2,共9页
陶行知穷毕生之力,寻觅中国教育的生路不辍;竭全部之智,探索符合本土的教育理论不止,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陶行知是《论教育》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近现代教育改革先驱者,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教育家。在新时代背景下,把... 陶行知穷毕生之力,寻觅中国教育的生路不辍;竭全部之智,探索符合本土的教育理论不止,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陶行知是《论教育》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近现代教育改革先驱者,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教育家。在新时代背景下,把陶行知作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典范,面向我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发出“做行知式大先生”的倡议,既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又契合实际需求,还具备可操作性。从教育家精神的今昔对比和时代意蕴来看,“行知式大先生”在内涵特征上既坚守着“陶汁陶味”的传统根基,又吸纳了“习言习语”的现代元素。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助推教师队伍涌现更多行知式大先生,应明晰价值意蕴,加强宏观系统的整体布局与规划;发挥联动效应,构建中观系统的多元支持体系;提供培育策略,关注微观系统的教师成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教育》 教育家精神 行知式大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目标与路径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社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1,共7页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报国理想抱负的精神坐标,也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范导。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报国理想抱负的精神坐标,也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范导。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价值的参照性、理念的精准性和时代的适切性。打造教育家型教师队伍,要围绕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等三维目标,通过加强制度设计、优化资源整合、建立协同机制、推动数字转型的一体推进,走好新时代重师、严师、强师、优师之路,以教师队伍之强厚植教育强国之本,以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家型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内在逻辑、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秀红 唐玥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4,共8页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只有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从何而来,引领教师成长为何可行、有何之用、如何而进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是亘古至今历代教育家的实践探索与精神凝练,指向...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只有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从何而来,引领教师成长为何可行、有何之用、如何而进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是亘古至今历代教育家的实践探索与精神凝练,指向教师的职业信仰、德行修养、教学艺术、专业素养、情怀追求、教育使命,与教师成长同向而行。教育家精神能够引领教育回归初心使命,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引,为师德失范治理和教师评价提供了价值锚点和价值导向。教师的成长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聚焦全周期成长的进阶路径、全方位成长的多样化途径和可持续成长的条件保障,构建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的实践路径,以教师之强夯实教育强国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师成长 逻辑 价值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饭圈文化”的衍生逻辑、现实困境与归正之道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越 吴亚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7,共7页
“饭圈文化”蔓延至体育领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本文从体育运动本身剖析体育“饭圈文化”的衍生逻辑,审视其现实困境,并提出归正之道。研究认为:“饭圈文化”发展至体育圈,是运动员竞技成绩的天然光环和流量、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加... “饭圈文化”蔓延至体育领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本文从体育运动本身剖析体育“饭圈文化”的衍生逻辑,审视其现实困境,并提出归正之道。研究认为:“饭圈文化”发展至体育圈,是运动员竞技成绩的天然光环和流量、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加持、新媒体时代粉丝的社会参与、趣缘共同体下群体关系的维系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从个体、群体、社会和文化4个维度审视体育“饭圈文化”的现实困境:个体之维,情感表达的自我迷失;群体之维,规训压制的盲目服从;社会之维,资本裹挟的消费漩涡;文化之维,泛娱乐化的话语沦丧。基于此,提出尊重个体诉求,强化全过程教育引导;更新圈层规则,完善组织规范与机制;加强资本监管,使资本回归服务初衷;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等助推体育“饭圈文化”健康发展的归正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圈” 体育“饭圈文化” 体育文化 协同治理 中华体育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望衡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对于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华美学的民族性。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灵魂,却绝不只是汉族文化,它熔铸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 对于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华美学的民族性。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灵魂,却绝不只是汉族文化,它熔铸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念、精神、传统。第二,中华美学的国家性。中华美学的国家性奠基于周朝,周朝的礼乐文化既是政治文化,又是审美文化。中华文化中的主要学派儒、道、墨等的美学思想均见出鲜明的国家性。第三,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其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道、释。儒家美学重社会,道家美学重自然,释家美学重心性。三者相对而又互补,共同构成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第四,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诗经》《楚辞》和唐诗的巨大影响构建了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第五,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其体现在对审美本体论的认识上,道家的美在自然与儒家的美在文明的统一,构成了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 民族性 国家性 文化骨架 诗性品位 基本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尹玉辉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职教强国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教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的重要纽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职教强国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教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的重要纽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背景下,“双师型”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双师双能”培育现代匠才;聚焦科创属性、科技赋能、科教融汇,提高科技支撑力;推进高质量教育教学,确保民生保障力;加强协同育人能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要从五个方面着力: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加强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构建高效协同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育创新活力;加强兼职教师管理,打造职教“金师”;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双师”素质的内驱力;营造正面社会舆论氛围,提高教师职业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家精神 “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价值·实践: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先亮 廖粤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5,共7页
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写照,是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指引与动力源泉。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以“是何-为何-如何”为主线,提出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认识向度、价值向度与实践向度。研... 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写照,是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指引与动力源泉。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以“是何-为何-如何”为主线,提出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认识向度、价值向度与实践向度。研究认为,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进而塑造教育家型体育教师,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相衔接、特殊性与普遍性相协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呼应的特征。研究发现,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价值在于为体育教师自我师德修养提供目标指引,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供路径支撑,为社会公众认同体育教师提供正面符号。据此,提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中国特色实践路径: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深化体育教师专业认同;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培育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拓展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提升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革新体育教师专业理念;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明确体育教师专业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体育教师 教师队伍 教育强国 高质量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虎生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发民族自信;展示民族风采,传承民族精神。实践路径: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强化认同意识;搭建赛事舞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体育与国际交流,提升民族形象;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体育精神 机制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家精神驱动组织韧性提升的过程机制研究——基于晓鸣农牧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蛟 周蓉蓉 +2 位作者 王文萱 谭彪 董雪艳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基于不确定性环境视角,结合资源编排理论,选取“中国蛋鸡第一股”——晓鸣农牧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企业家精神驱动组织韧性的动态提升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业环境、公司内部、市场环境等不确定性环境下,... 基于不确定性环境视角,结合资源编排理论,选取“中国蛋鸡第一股”——晓鸣农牧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企业家精神驱动组织韧性的动态提升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业环境、公司内部、市场环境等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经历了共识—共享—共生的连续运营理念转变;在不确定性环境刺激下,企业家精神实现了“锐意进取—协作开拓—责任担当”3个层面的融合升级;基于“资源积累—资源捆绑—资源利用”的资源编排过程,企业家精神驱动企业组织韧性实现“情境意识—适应能力—超越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并由此构建出企业家精神驱动组织韧性提升的演进机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环境 企业家精神 组织韧性 资源编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炳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F0002,共16页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理认知基础;民为邦本、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品格;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提供了精神滋养;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魏晋文化的总体潮流精神 被引量:1
18
作者 宁稼雨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物质欲求,二是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的规矩樊笼,三是以“道统”良知取代皇权“势统”控驭,四是以审美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人生态度。这些理念不仅明确夯实了中国古代士人文化的基本底色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为后来唐宋士人文化高潮繁荣局面的到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化 潮流精神 士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方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詹世友 陈赫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处于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又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关系结构,型构党的领导贯穿全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至上的良序社会格局;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处于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又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关系结构,型构党的领导贯穿全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至上的良序社会格局;构建融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经济伦理制度,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各自效能,以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使共同富裕道路取得更为实质的进步;处理好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引导与道德观念的多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道德品质塑造凝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以“第二个结合”深化现代社会的精神教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生命的活力。这四个方面都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方向,合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追求 伦理精神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家精神塑造教师角色共相:本体、价值及路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鹏 徐思妍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36,共7页
以教育家精神塑造教师角色共相具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它基于“教育家”到“教育家精神”的普遍主义、“教师角色”到“教师角色共相”的内涵建设及“精神实体”与“角色具体”的实践弥合,有助于彰显人民教师本色,回归教育普遍命... 以教育家精神塑造教师角色共相具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它基于“教育家”到“教育家精神”的普遍主义、“教师角色”到“教师角色共相”的内涵建设及“精神实体”与“角色具体”的实践弥合,有助于彰显人民教师本色,回归教育普遍命题;创造新质生产力,推动角色内涵式发展;加快精神实体转化,引领教师实践行动。以教育家精神塑造教师角色共相,应以教育家精神蕴含的“至诚信念与报国理想”涵育教师角色政治共相、以“言行示范与启智育人”探赜教师角色专业共相、以“躬耕态度与仁爱之心”彰显教师角色伦理共相、以“胸怀天下与以文化人”臻美教师角色人文共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师角色共相 精神实体 角色具体 教师实践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