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7篇文章
< 1 2 1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学西传的典型个案:19世纪“儒教”(Confucianism)一词的发明 被引量:1
1
作者 田海 施晔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75,87,共10页
"儒教"(Confucianism)一词在西方的发明,不仅受到17、18世纪耶稣会士所造词类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发明者自身宗教经历的影响。19世纪的传教士身处中国更广阔的宗教、社会语境中,能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宗教活动的多棱面,故多将儒教... "儒教"(Confucianism)一词在西方的发明,不仅受到17、18世纪耶稣会士所造词类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发明者自身宗教经历的影响。19世纪的传教士身处中国更广阔的宗教、社会语境中,能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宗教活动的多棱面,故多将儒教视为一种宗教文化,并将之建构为一个宗教范畴。20世纪,中国原有的宗教语境被破坏殆尽,在中国国内,科举的废除使祭孔的意义流失大半,到"五四"时期,儒教被视作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在欧洲,中国研究的新主流方法是经籍研究影响下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将儒教作为宗教文化的看法在这一环境中难以生存。这些因素导致了建构儒教的方式在整个20世纪的根本变化,即将儒教视作一种哲学而建构。但是,这些新的叙事却远离了历史的实际,与中国思想的发展史相去甚远,与历史上儒家宗教文化存在的实际情形也大相径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宗教 哲学 田野调查 宗教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2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与宇宙论:“(Neo-)Confucianism”一词早期的用法 被引量:13
3
作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34,共6页
宋代“道学”的成员,历代有不同的称呼,如中文“程朱学派”“理学家”“今儒”“新儒家”,或外文“Neo-Confucians”,但是都与“道学”原义有所不同。文章探讨西方“Confucian”“Confucianism”“Neoconfucian”“Neoconfucianism”等... 宋代“道学”的成员,历代有不同的称呼,如中文“程朱学派”“理学家”“今儒”“新儒家”,或外文“Neo-Confucians”,但是都与“道学”原义有所不同。文章探讨西方“Confucian”“Confucianism”“Neoconfucian”“Neoconfucianism”等用语在17到19世纪文献的发展,包括其学术背景与原先的用意。这些用语大部分可以找出比目前所知更早的出处,有时候超过一百年。另外可以看到这些术语刚开始有着比较负面的涵义,而后来才成为正面的用语。同时可以从中探究欧洲学者从17到19世纪对宋明道学家的看法及其变化,以此反思这些用词在现代的意义与使用的恰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学 程朱学派 新儒学 西方汉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mages of Confucianism Constructed by Europe in the Six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
4
作者 Zhang Yanchao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6-270,共15页
This paper is a historical survey of western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s of Con-fucianism ranging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Western version of Confucianism originally wa... This paper is a historical survey of western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s of Con-fucianism ranging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Western version of Confucianism originally was traced back to European missionaries, whoplayed crucial role in collecting Confucian primary sources and praising the ethical and socialvalues of Confucianism. Inspired by the primary sources of Confucianism, Enlightenmentscholars represented the image of Confucianism as romanticized ideal of natural theory andpractical morality for European culture. However, western' s imagination of Confucianism inthe nineteenth century shifted from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deal to childish and static traditioninferior to European culture, as emphasized in Hegel and Herder' s works. All these Westernimages of Confucianism illustrate the historical expressions of European self - presentation,self- confirmation and self- criti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IMAGES of confucianism european missionaries ENLIGHTENMENT SCHOLARS Johann HERDER and HEG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aven" and "Man" under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 from "Heaven and Man Being Related" to "Heaven and Man Being in One"
5
作者 Lin Haitao Ma L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1,共5页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pre- Qin Confucianism, the cosmology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ormation ...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pre- Qin Confucianism, the cosmology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fucianism ideology from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o on, so as to points out that Confucianism does not collapse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nstead,it realizes self- reconstruction and reno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重组 天堂 关联 社会结构 唯心主义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the World's Diverse Culture
6
作者 Zhu Weif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6-262,共7页
Confucian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 orld's diverse culture.Since C onfucianism w as spread from Asia to Europe,it has communicated,integrated and innovated w ith W estern culture,and even had a major imp... Confucian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 orld's diverse culture.Since C onfucianism w as spread from Asia to Europe,it has communicated,integrated and innovated w ith W estern culture,and even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M ovement of ideas.T 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interpret the cross-cultural values of C onfucianism and to explore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C onfucianism is an open ideological system,w hich needs us to treat it w ith an open mind.O nly by constantly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s from all over the w orld,enhancing civilization and exchanges betw een countries,seeking common ground w 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can w e uphold C hinese culture an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 hole human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欧洲启蒙运动 文化价值观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Hermeneutic Study on Translating Confucianism in The Chinese Recorder
7
作者 Yin Yan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20-231,共12页
The Chinese Recorder(1867-1941)published roughly 95 articles whic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its seventy-fouryear publication.With the guidance of Hans-Georg Gadamer... The Chinese Recorder(1867-1941)published roughly 95 articles whic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its seventy-fouryear publication.With the guidance of Hans-Georg Gadamer’s Hermeneutics,a comparative and descriptive study on articles published by Ernest Faber and A.B.Hutchinson respectively is conducted for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 Confucianism and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Chinese Recorder.Faber’s and Hutchinson’s prejudice on religion belief have absolutely affected their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ism.With the process of fusion of horizons,translators’prejudice exerted bi-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influences on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specific historic context.Faber’s deep affection for preaching and his erudite know ledge of Confucianism promoted his strategy of literal and faithful translation in The Canon of Filial Piety.But Hutchison preferred to apply a sense to sense translation and caused some inaccuracies because of hi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n Confucianism in translating The Family Sayings of Confuci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录音机 孔子 翻译 中国 宗教信仰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Confucianism
8
作者 Duan Youguo Chen Songs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7-295,共9页
Confucianism thought has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of Chinese,and it has become the shared national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thought is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a great recreati... Confucianism thought has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of Chinese,and it has become the shared national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thought is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a great recre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great ideologists and educators,which is based on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of Confucianism,reflecting the philosophy of zeitgeist in various stages of social changes.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statement of connotation of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Confucianism. Then,six aspects of the thought,the benevolent loving others,principle of benevolence and loyalty,loving all people and animals,etc. are interpreted,includ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ought,which provides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阐释 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 音乐文化 宗教仪式 哲学反思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认即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沈顺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体认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是指由心灵自身所发动的、面对自身的活动。这种对自身的心灵活动便是现代哲学的反思。体认既是对天理的体合、实现心理合一,也是让本性澄明。理学家认为,自然的浊气遮蔽了天生的本性,而体认便是心灵... 体认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是指由心灵自身所发动的、面对自身的活动。这种对自身的心灵活动便是现代哲学的反思。体认既是对天理的体合、实现心理合一,也是让本性澄明。理学家认为,自然的浊气遮蔽了天生的本性,而体认便是心灵对气质浑浊的心灵的活动,通过纯洁气质,让性澄明。心理合一也是本性澄明——理即性;对本性的觉察也是对自身身份的觉悟,形成主体——性即体。对性的认可便是对理的接受与遵循;体认天理的活动便是合“理”的超越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 反思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知、修身与发展的统合: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华峰 史静寰 郭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3,共15页
超越消极刻板印象和西方既有学习理论,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理解中国学生学习特点,有助于构建本土学生学习理论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前提。本研究对国际上的中国学习者研究主题... 超越消极刻板印象和西方既有学习理论,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理解中国学生学习特点,有助于构建本土学生学习理论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前提。本研究对国际上的中国学习者研究主题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提炼,发现国际比较视野的中国学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支撑知识再生产的组合式认知策略,社会关系导向和工具性的学习动机,情境性和策略性的学业互动,以及本土美德影响下的学习信念。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和学生学习时间进一步提炼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已超越认知范畴而与全人生发展融合,展现出求知、修身与发展相统合的“大学习”特色样态。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学生学习模式转型,不能仅着眼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还应该考虑扩大到塑造学习修身和发展特点的社会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学习 儒家文化 中国学习者 本土特色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道德载体:明清商人墓碑文中的价值观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立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5,160,共11页
商人墓碑文作为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商人个体和家族的意志,也反映当时社会对商人角色和地位的认知与态度。墓碑文的书写通常生动直接,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这些墓碑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时商人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 商人墓碑文作为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商人个体和家族的意志,也反映当时社会对商人角色和地位的认知与态度。墓碑文的书写通常生动直接,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这些墓碑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时商人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及对家族和社会的贡献与意义;揭示他们在财富积累过程中对儒家伦理的坚守;显示商人阶层在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反映商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突显士人对商人地位的审视与期待;塑造商人们既具有经济实力又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典范形象。这种从现实到文本、再从文本到现实的互动关系,突显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及其对商人身份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商人墓碑文 儒家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孔府对民事诉讼的受理与裁断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佩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6,235,236,共15页
明代孔府与同城的县衙一样,拥有自己的司法机构与相应的裁量权。孔府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包括孔氏宗族内部、孔氏族人与他族、孔府所辖人户及其他圣贤后裔的纠纷。孔府受理的诉讼与州县衙门的类似,均以诉讼文书的形式展开,两者在诉讼策... 明代孔府与同城的县衙一样,拥有自己的司法机构与相应的裁量权。孔府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包括孔氏宗族内部、孔氏族人与他族、孔府所辖人户及其他圣贤后裔的纠纷。孔府受理的诉讼与州县衙门的类似,均以诉讼文书的形式展开,两者在诉讼策略、农忙止讼、状纸形式、诉讼人数限制以及是否使用抱告等方面存在异同。朝廷赋予孔府一定的裁断权,从现存文书来看,其裁断形式包括“状”中批词和具有执行功能的“票”,裁断结果主要有给予处罚、准以和息、给批、行文至相关机构四种。要而言之,明代孔府是一个类似于州县衙门的“官衙”机构;孔府在细故案件的受理与裁断上与一般衙门存在共性,也有其独特性;“一人双责”决定了孔府“家族官僚混合制”的司法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孔府 民事纠纷 受理 裁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之美:儒家审美理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德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200,共9页
“中和之美”以“中庸”哲学为原则,以“中和”尺度为标准,倡导凡事叩其两端而取其中的“贵和持中”思想。“中和之美”在儒家美学思想中占有独特地位,成为中华美学精神鲜活的审美因子和价值内核。“中和之美”已融入中华文化,在艺术上... “中和之美”以“中庸”哲学为原则,以“中和”尺度为标准,倡导凡事叩其两端而取其中的“贵和持中”思想。“中和之美”在儒家美学思想中占有独特地位,成为中华美学精神鲜活的审美因子和价值内核。“中和之美”已融入中华文化,在艺术上表现为“非和弗美与温柔敦厚”的审美特征,追求和合和谐、温和温情、宽厚厚道为主的审美意味,真切表达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情感,体现不过不及、和谐协调等美学原则。“中和之美”的“广其节奏与省其文采”的艺术方式,表现出一种古朴、简洁、静穆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形成了儒家艺术特有的话语系统和审美理想。这对根除当代文艺浮躁功利、偏激片面、放纵欲望、消沉颓废等弊病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贵和持中 温柔敦厚 乐而不淫 中和之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反理学”
14
作者 许家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6-197,共12页
自百年前作为与理学相对立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反理学”就一直是解释宋明理学的重要话语。但究竟什么是“反理学”,则众说纷纭:或从学术方法、修养工夫的实证主义立论,或从政治上强调它的启蒙性和先进性,或就它对禁欲和主敬、主静工夫... 自百年前作为与理学相对立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反理学”就一直是解释宋明理学的重要话语。但究竟什么是“反理学”,则众说纷纭:或从学术方法、修养工夫的实证主义立论,或从政治上强调它的启蒙性和先进性,或就它对禁欲和主敬、主静工夫的反对而论,或视其为理学初阶,或将它限定为反儒家义理,或从“实学”、近代性角度强调其现代意义,或从神学立场批评理学。与此相应,“反理学”自身合理性也遭到“批判理学”“总结批判思潮”的质疑。对“反理学”的认识实取决于对“理学”的理解,应区别对理学的内部批评和外在批评,具体分析“反理学”对理学批评的方向、程度、范围、态度,反思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实学”“气学”“汉学”等对理学的批评,消除“反理学”是对理学的超越与进步的看法。事实上,“反理学”不过是理学发展过程中自我调整与修正而产生的现象,在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上皆不足以构成理学的对等面;“反理学”的表述制造出理学的对立面,实不宜于理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反理学 进步与落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内涵与影响
15
作者 刘建武 许东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打倒孔家店”一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纲领性口号,但“打倒孔家店”的目的,既不是要打倒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更不是要抛弃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要把人们从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从... “打倒孔家店”一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纲领性口号,但“打倒孔家店”的目的,既不是要打倒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更不是要抛弃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要把人们从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打倒孔家店”是近代中国由精神被动和文化被动转向精神主动和文化主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反对独裁提倡民主、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的生动体现,揭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帷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孔子 孔家店 影响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的经子关系论与启蒙思潮
16
作者 黄燕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6,共13页
明清之际是中国古典思想迈向现代的关键转折期,启蒙思潮拉开了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初生历程,也推动了传统知识观念的深刻转变。一是伴随汉宋之争而展开的经学与理学之辨,明清之际学人剖析两者的分殊,意在将经典诠释的范式,从宋明侧重阐... 明清之际是中国古典思想迈向现代的关键转折期,启蒙思潮拉开了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初生历程,也推动了传统知识观念的深刻转变。一是伴随汉宋之争而展开的经学与理学之辨,明清之际学人剖析两者的分殊,意在将经典诠释的范式,从宋明侧重阐发义理的取向,回归汉唐讲究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二是通过解构宋明的道统论,清儒进而消解“四书”的“圣经”名义,将其还原为传记或儒家类子书,从而取消宋明理学家依托“四书”而诠释的道学之正统性。三是清代考据学家倡导“以子证经、释经”,使先秦诸子典籍的材料性价值获认可,推动经学与子学从对立转为相互印证与互动的关系。这些变化共同勾勒出明清之际思想世界的剧烈变动,与当时的思想启蒙浪潮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子关系 启蒙思潮 经学与理学之辨 四书还原 经子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学伦理学再启程的文化关切
17
作者 范瑞平 邓蕊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5,共5页
医学伦理学与文化紧密相连,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关切。原则主义理论存在误区,因为只注重调节性原则而忽视构成性原则,缺乏对具体文化所体现出来的调节性原则与构成性原则进行反思平衡,忽视了具体文化之间对于不同构... 医学伦理学与文化紧密相连,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关切。原则主义理论存在误区,因为只注重调节性原则而忽视构成性原则,缺乏对具体文化所体现出来的调节性原则与构成性原则进行反思平衡,忽视了具体文化之间对于不同构成性原则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各个文化中的构成性原则创建了新的社会实在,因为它构成一个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得每种具体文化都有其特殊性。文化之间更应该相互学习构成性原则,它可以解释、细化和实施重要的调节性原则提供实质内容。中国医学伦理学再启程的文化关切的方法论是在调节性原则和构成性原则之间进行反思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命伦理学 调节性原则 构成性原则 反思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与认知:“中国法律儒家化”命题反思
18
作者 唐伟华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4,共12页
中国法律儒家化命题是20世纪早期的法学、史学与社会学领域的知识精英,面对东西文明交汇及民族文化危机的历史情境,建构和表达的一项文化立场和集体意识,其经由当代学界对该命题的接纳和传播而延续。由于该命题的主旨在于凸显中国固有... 中国法律儒家化命题是20世纪早期的法学、史学与社会学领域的知识精英,面对东西文明交汇及民族文化危机的历史情境,建构和表达的一项文化立场和集体意识,其经由当代学界对该命题的接纳和传播而延续。由于该命题的主旨在于凸显中国固有法制文明的精神特质及文化个性,这使得它在立论上呈现出本质化、概念化的认知倾向,它掩盖了作为实践的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的多样性、差异性及丰富性,这恰恰是值得反思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儒家化 实践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即知:传统仁学的一种现代诠释
19
作者 沈顺福 高凯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6,共11页
传统儒家尤其是理学以知释仁,将仁理解为德性之知、真知、觉、良知等,仁即知。作为知的仁是一种由心灵所主导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能够认知的心灵与对象相贯通,不仅完成了一项活动,而且能够产生认知,实现自明。这种自明性活动尚未形式... 传统儒家尤其是理学以知释仁,将仁理解为德性之知、真知、觉、良知等,仁即知。作为知的仁是一种由心灵所主导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能够认知的心灵与对象相贯通,不仅完成了一项活动,而且能够产生认知,实现自明。这种自明性活动尚未形式化为认知对象,因此是不可知的,真知行为是知而不知。通过转折,人们将这种认知过程形式化并对象化,成为认知观念。作为认知观念的知乃是一种思想转折,区别于认知活动。超越的认知活动(“知”)与经验的认识观念(“知”)之间,通过“知”而形成超越性关系,心灵通过认知活动完成对认知观念的超越。以知释仁能够体现出人类生存的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性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的批判与吸收
20
作者 张卫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8,共10页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面对激烈的文化冲突和争论,为了构建中华民族新文化,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进行了猛烈批判。与此同时,又对儒学所蕴含的大同学说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吸收。不过,由于...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面对激烈的文化冲突和争论,为了构建中华民族新文化,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进行了猛烈批判。与此同时,又对儒学所蕴含的大同学说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吸收。不过,由于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情感好恶等因素影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年龄比较大的党员,对儒学的态度相对温和一些;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青年党员对孔子的崇敬心理尚未完全褪去;在批判儒学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鲜明标识的情况下,郭沫若、范文澜等不仅对儒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的认识存在这种差异并非偶然,实际上是当时思想文化界对儒学种种态度在党内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儒学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