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号通路抑制剂对两株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邓守恒 吴亚玲 +3 位作者 柯贤柱 陈萍 李芳 石小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280-2283,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RG-14260(RG)单独及RG-14260联合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对两株子宫内膜癌细胞(PTEN缺失的Ishikawa细胞和PTEN表达完整的HEC-1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细... 目的观察体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RG-14260(RG)单独及RG-14260联合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对两株子宫内膜癌细胞(PTEN缺失的Ishikawa细胞和PTEN表达完整的HEC-1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克隆形成法检测抑制剂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体外侵袭力的改变。结果 RG、RA均可明显增加Ishikawa细胞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P<0.05),RG、RA合用G1期细胞比例增加更明显(P<0.05),S期细胞比例下降更明显(P<0.01);RG、RA单用或联合使用均可诱导Ishikawa细胞凋亡,降低Ishikawa细胞存活率和侵袭力;RG、RA对HEC-1A细胞不敏感,经RG、RA单独或联合作用后各组HEC-1A细胞凋亡率、细胞存活率、侵袭力与相应处理的Ishikawa组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EN基因缺失使相应信号通路抑制剂作用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明显改变,对相关信号通路抑制剂的敏感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RG-14260 雷帕霉素 信号通路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稻虱求偶鸣声和交尾行为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志涛 殷柏涛 +1 位作者 陈伦裕 R.C.Saxena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57-265,共9页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成虫交尾前均发出由固体介质(寄主植株)传播的声信号,用于个体间联系。信号产生于伴随腹部振动的摩擦发声过程,具有种的专一性,能联络、识别同种异性个体,刺激性兴奋和为雄虫寻觅雌虫定向,对求偶和完成交...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成虫交尾前均发出由固体介质(寄主植株)传播的声信号,用于个体间联系。信号产生于伴随腹部振动的摩擦发声过程,具有种的专一性,能联络、识别同种异性个体,刺激性兴奋和为雄虫寻觅雌虫定向,对求偶和完成交尾具有重要意义。为害水稻的与为害李氏禾属杂草Leersia hexandra(Swartz)的生物型之间,鸣声声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构成型间杂交的某些障碍;而为害水稻的四种生物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求偶鸣声 交尾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沌变步长萤火虫优化的随机共振微弱信号检测 被引量:3
3
作者 行鸿彦 韩杰 刘刚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针对传统随机共振只能完成单参数寻优及寻优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混沌变步长萤火虫优化的随机共振微弱信号检测方法。该方法选用二阶Duffing振子随机共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随机共振问题转化为系统的多参数同步寻优问题,利用追尾行为的... 针对传统随机共振只能完成单参数寻优及寻优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混沌变步长萤火虫优化的随机共振微弱信号检测方法。该方法选用二阶Duffing振子随机共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随机共振问题转化为系统的多参数同步寻优问题,利用追尾行为的混沌变步长萤火虫优化算法寻找系统的最优参数,实现随机共振,检测出强噪声背景下的微弱周期信号。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输入信号的信噪比越低,混沌变步长萤火虫优化算法寻优结果越好;在寻优结果上,混沌变步长萤火虫优化算法的随机共振明显优于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主要表现为输出信噪比提高了5.70 dB,相对于原始信号,信噪比提高了28.76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共振 变步长操作 追尾行为 萤火虫优化 多参数寻优 微弱信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离子配位调控的TICT荧光化合物的双重荧光发射(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静丽 范伟贞 +2 位作者 闫素婷 林丽榕 黄荣彬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181-2188,共8页
设计合成了2个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体(1和2),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可开关其双重荧光发射。2在乙腈/水溶液(1∶1,V/V)中的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以类似电子转移机制"开-关"形式猝灭,而1在铜离子与其计量比为1之内... 设计合成了2个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体(1和2),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可开关其双重荧光发射。2在乙腈/水溶液(1∶1,V/V)中的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以类似电子转移机制"开-关"形式猝灭,而1在铜离子与其计量比为1之内的乙腈/水溶液(1∶1,V/V)中,其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猝灭;在计量比之后其长波长的TICT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增强。即1的TICT荧光发射以"开-关-开"的机制被铜离子诱导。同时还获得了铜离子与1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以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质。1H NMR波谱滴定实验表明荧光体的电荷转移程度是影响TICT发射的主要因素,1是一个新的且其TICT发射可以被铜离子调制为"开-关-开"的TICT荧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 双重荧光 铜离子 配位 “开-关-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