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阴离子树脂和Ni树脂分离-液闪法对土壤中^(63)Ni的分析测量研究
1
作者 杨海兰 保莉 +5 位作者 刘王东 郭琛 任哲敏 杨有坤 尹雅莉 苟荣霞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9-495,共7页
建立了一种基于阴离子树脂与Ni树脂联合分离纯化、液闪法测量土壤中^(63)Ni的分析方法。通过研磨、浸取、沉淀等前处理,利用树脂分离干扰核素,以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化学回收率,再用液闪计数器测定^(63)Ni的活度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 建立了一种基于阴离子树脂与Ni树脂联合分离纯化、液闪法测量土壤中^(63)Ni的分析方法。通过研磨、浸取、沉淀等前处理,利用树脂分离干扰核素,以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化学回收率,再用液闪计数器测定^(63)Ni的活度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化学回收率达76.1%±3.8%,探测限为(26.0±1.2)Bq/kg,对Fe、Co、Cs、Zn等常见干扰核素去污因子达到102~105。本方法优化了树脂分离流程与化学处理条件,回收率稳定,适用于核设施周围环境中的土壤^(63)Ni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63)ni ni树脂 液闪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添加对Ni_(50-x)Cr_(20)Fe_(20)Al_(10)Co_(x)中熵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张洋 王建军 +3 位作者 赵聃 焦志明 张团卫 马胜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7-237,共11页
通过改变Ni与Co元素含量,在高纯度氩气氛下真空电弧熔炼制备得到Ni_(50-x)Cr_(20)Fe_(20)Al_(10)Co_(x)(x=0,5,10,at%,对应的合金分别简记为Co0、Co5和Co10)合金锭。利用热力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Co对合金层错能的影响,利用XRD、... 通过改变Ni与Co元素含量,在高纯度氩气氛下真空电弧熔炼制备得到Ni_(50-x)Cr_(20)Fe_(20)Al_(10)Co_(x)(x=0,5,10,at%,对应的合金分别简记为Co0、Co5和Co10)合金锭。利用热力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Co对合金层错能的影响,利用XRD、SEM和TEM等分析合金的析出相形貌,并测试了合金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Co含量的增加和Ni/Co比的降低,明显降低合金的层错能,进而为合金的塑性变形行为提供更多的强化因子。时效热处理促使合金内部析出少量的BCC相沉淀物和高体积分数含量的L12相纳米颗粒,这些促使合金表现出优异的强塑性结合。该体系合金在室温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Co5合金时效态的力学性能最佳,屈服强度约为685 MPa、抗拉强度约为1326 MPa、断后伸长率约为24%。Co5合金展现出优异的加工硬化能力,在真应变为1%~9%范围内保持了3400 MPa的稳态应变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rFeAlCo中熵合金 层错能 ni/Co比 析出相 时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MoS_(x)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诺氟沙星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张永霞 梁庚 +2 位作者 梁涵 谢佳瑶 王子晗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37,共7页
采用一步油浴法制备了Ni掺杂的a-MoS_(x)的催化剂(Ni-a-MoS_(x)),并将其用于诺氟沙星(NOR)的降解。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2%Ni-a-MoS_(x)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体系中对诺氟沙星(NOR)30 min内的降解效率达到94.21%。这是由于大量的Mo^(... 采用一步油浴法制备了Ni掺杂的a-MoS_(x)的催化剂(Ni-a-MoS_(x)),并将其用于诺氟沙星(NOR)的降解。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2%Ni-a-MoS_(x)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体系中对诺氟沙星(NOR)30 min内的降解效率达到94.21%。这是由于大量的Mo^(4+)位点导致电荷分布重新排列,促进了更多的电子转移,显著增强了PMS活化能力。牺牲剂和EPR实验表明,单线氧(^(1)O_(2))是体系中NOR降解的主要活性物种。DFT计算发现,PMS在Ni-a-MoS_(x)表现出更低的吸附能垒,这有利于缩短电子转移途径和促进PMS解离。同时,2%Ni-a-MoS_(x)较小的阻抗表明了其强电子转移能力。此外,在不同污染物和连续的循环降解实验中,2%Ni-a-MoS_(x)具有高效的催化性能和稳定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掺杂 过氧单硫酸盐 诺氟沙星 电子转移 单线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Ni-WC复合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与扩散分析
4
作者 李德元 孙继博 +2 位作者 李光全 张楠楠 祝成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4,共8页
【目的】碳钢因其较差的抗氧化性能,在高温工况下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Ni-Al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实际工业领域应用众多。针对含有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涂层,研究其高温抗氧化涂层的进一步应用,提... 【目的】碳钢因其较差的抗氧化性能,在高温工况下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Ni-Al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实际工业领域应用众多。针对含有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涂层,研究其高温抗氧化涂层的进一步应用,提高碳钢的高温使用寿命,拟在碳钢表面制备Ni-Al反应改性涂层。【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在碳钢基体上制备Ni-WC涂层,随后在其上利用电弧喷涂制备Al涂层,在800℃不同时间扩散处理下使得涂层内的Ni-Al发生反应,以得到金属间化合物并增强其高温抗氧化性能。通过记录氧化增重曲线测试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在高温氧化过程中Al/Ni-WC复合涂层在Al/Ni界面处原位生成了富铝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Al/Ni-WC涂层经800℃扩散处理过程中,首先形成富Al的NiAl 3,且其表面Al原子与大气中的氧原子反应形成了Al_(2)O_(3)。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Al/Ni界面形成的NiAl 3相转变为抗高温氧化能力更优异的Ni_(2)Al_(3)相,两种Ni-Al金属间化合物本身具有高熔点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且在Al/Ni-WC复合涂层表面形成的Al_(2)O_(3)减缓了氧原子的扩散过程。Al/Ni-WC复合涂层试件的扩散层厚度随着扩散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类似线性增长趋势。经800℃扩散处理后,Al/Ni-WC涂层中NiAl 3层的增厚速率较快,且在加热10 h后原位反应生成了更厚的Ni_(2)Al_(3)层。经800℃扩散处理20 h后,经过原位反应得到了比NiAl 3层稍厚一些的Ni_(2)Al_(3)层。由于Ni_(2)Al_(3)层熔点更高且更稳定,因而经过800℃扩散处理后的Al/Ni-WC涂层具有更好的高温抗氧化能力。经900℃/50 h扩散处理后的Al/Ni-WC涂层经循环氧化后存在陶瓷相Al_(2)O_(3)、WC和NiAl相,在陶瓷相和NiAl相的共同作用下呈现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测得不同扩散时间下Al/Ni-WC涂层的扩散层厚度,得到了Ni和Al之间的扩散关系式,其扩散反应动力指数为0.79045,复合涂层对碳钢基体的保护作用明显提高。【结论】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Al_(2)O_(3)膜与涂层中原有WC相的共同作用下碳钢基体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氧化增重实验可知,在Ni层中增加陶瓷相以后,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碳钢基体,因而对碳钢基体的保护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喷涂 超音速火焰喷涂 碳钢 原位生成 Al/ni-WC复合涂层 Al/ni界面 高温抗氧化性能 ni-Al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质量比对Cu-Ni-P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建波 沈琪飞 +2 位作者 尹宁康 张晋涵 刘敬萱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6-211,共6页
本工作结合相图计算设计制备了不同Ni/P质量比的Cu-Ni-P合金。借助金相(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硬度和导电率试验,研究了Ni/P质量比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析出相的演变与硬度和导电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本工作结合相图计算设计制备了不同Ni/P质量比的Cu-Ni-P合金。借助金相(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硬度和导电率试验,研究了Ni/P质量比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析出相的演变与硬度和导电率的关系。结果表明,Ni/P质量比对合金的硬度和导电率有显著影响。其中Ni/P质量比为4时,合金在500℃下时效3 h时硬度和导电率分别达到171HV和61.8%IACS的最大值。P含量的增加促进了Ni原子从Cu基体中析出,降低了溶质原子的浓度,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导电性。在时效初期,球状的NiP_(3)相大量存在是合金硬度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时效的进行,合金中的析出相逐渐演变为球状的NiP_(2)相和短棒状的Ni_(2)P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P合金 ni/P质量比 硬度 导电率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无磁钻具表面强化的Ni60合金激光熔覆工艺研究
6
作者 刘丽兰 李思聪 +2 位作者 杨帆 韩飞燕 吴子英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312,共10页
无磁钻具材料为316L不锈钢,在其表面激光熔覆高硬质合金可有效提高耐磨耐蚀性。采用激光同轴送粉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熔覆Ni60合金粉末,以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送粉速率为影响因素,开展激光熔覆正交试验。首先,进行3因素4水平的单层单... 无磁钻具材料为316L不锈钢,在其表面激光熔覆高硬质合金可有效提高耐磨耐蚀性。采用激光同轴送粉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熔覆Ni60合金粉末,以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送粉速率为影响因素,开展激光熔覆正交试验。首先,进行3因素4水平的单层单道激光熔覆试验,根据所制备的16组熔覆层的裂纹密度、稀释率和成形系数筛选出8组无裂纹熔覆层的工艺参数;再以显微硬度、稀释率和成形系数为质量评价指标,提出了综合加权赋分的方法并优选出3组工艺参数;最后,采用优选出的工艺参数在50%搭接率下进行单层多道激光熔覆试验。通过熔覆层横截面形貌分析可知,单层多道熔覆层均在首道出现较高的稀释率,后继道数的稀释率降低并趋于平稳,成形良好的熔覆层的稀释率在15%~20%。通过熔覆层横截面显微硬度测量可知,单层多道熔覆层硬度略高于单层单道熔覆层,前者熔覆层横截面的显微硬度是基体硬度的4倍左右。通过观察单层多道熔覆层横截面显微金相组织发现,熔覆层从结合区到表面,组织形态呈现出从连续平面晶、树枝晶到等轴晶的转变,成形良好,无明显气孔、裂纹等缺陷。最后,根据熔覆层金相组织和几何形貌确定了满足无磁发射短节熔覆层要求的最佳工艺参数。所得结论为后续井下无磁钻具服役环境下的Ni60熔覆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磁钻具 ni60合金 综合加权赋分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Ti基合金的应变玻璃转变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新青 王凯 +2 位作者 吕超 张凯超 侯慧龙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近等原子比Ni-Ti合金因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而呈现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和诸多工业领域。近年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当近等原子比Ni-Ti合金引入足够的缺陷(如溶质原子、位错以及纳米析出物)时,这些缺陷导致的相变... 近等原子比Ni-Ti合金因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而呈现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和诸多工业领域。近年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当近等原子比Ni-Ti合金引入足够的缺陷(如溶质原子、位错以及纳米析出物)时,这些缺陷导致的相变阻力可有效抑制合金的一级马氏体相变,并代之以短程有序的晶格应变微区(纳米马氏体畴)为显著特征的应变玻璃转变。Ni-Ti基应变玻璃具有宏观晶体结构不变、各态遍历性缺失、动态力学性能随频率弥散分布和高阻尼等特征。尽管应变玻璃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一级马氏体相变,但因应力加载诱发应变玻璃向马氏体转变及应力卸载时的逆转变,应变玻璃仍然可呈现出优异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应变玻璃合金的超弹性与缺陷类型及浓度密切相关,缺陷浓度不高的应变玻璃具有与传统Ni-Ti基合金类似的超弹性行为;高缺陷浓度的应变玻璃在温度场和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应变玻璃↔R相变,其超弹性具有小回复应变、窄滞后和宽温域特征。Ni-Ti合金可通过变形引入大量位错缺陷,以实现其应变玻璃转变。应变玻璃在应力作用下如果只涉及纳米畴演化而不发生B19′马氏体转变,可表现出具有窄滞后特征(近线性)的大超弹性,其物理机制在于应力作用下纳米畴的演化不需要形核过程,从而避免因形核导致的能量损耗。本文综述了Ni-Ti基合金应变玻璃转变的提出、奇异性质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基于应变玻璃转变的Ni-Ti基宽温域超弹性合金设计原理及工程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i基 马氏体相变 应变玻璃转变 形状记忆效应 超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Ni钢GTAW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
8
作者 张卫斌 邹妮康 +6 位作者 杨凯 刘江 郭佳伟 席连云 赵瑞辉 徐晶晶 石凤健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9,共9页
针对7Ni钢工程应用关键的焊接问题,采用钨极氩弧焊(GTAW)方法,选择Ф2.4 mm的ERNiCrMo-4焊丝和平焊位置对厚度10 mm的7Ni钢板进行焊接,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焊接接头的组织进行观察,并通过拉伸、冲击、弯曲、硬度等试验,对焊接接... 针对7Ni钢工程应用关键的焊接问题,采用钨极氩弧焊(GTAW)方法,选择Ф2.4 mm的ERNiCrMo-4焊丝和平焊位置对厚度10 mm的7Ni钢板进行焊接,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焊接接头的组织进行观察,并通过拉伸、冲击、弯曲、硬度等试验,对焊接接头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Ni钢GTAW焊接接头熔合良好,宏观和无损检测没有发现裂纹、气孔等焊接缺陷;焊缝组织主要为柱状和树枝晶状奥氏体及析出相,硬度最低;热影响区的组织主要为板条状马氏体,硬度最高;焊接接头抗拉强度达到794 MPa,焊缝区和热影响区平均冲击吸收能量分别为102.3 J和118.7 J,侧膨胀量分别为1.23 mm和1.31 mm,冲击性能良好,试样侧弯性能合格,表明GTAW是一种适于7Ni钢焊接的方法。研究可为7Ni钢焊接工艺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储罐 7ni 钨极氩弧焊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 Niño对黄河流域次年5~9月降水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刘和远 赵世斗 +1 位作者 陈涛 赵云天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28,共4页
基于1961~2020年黄河流域5~9月降水数据,利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1980年前后EI Niño发生次年黄河流域的降水差异,并对降水差异对应的大气环流差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980年前后,El Niño发生次年黄河流域5~9月降水主模态发... 基于1961~2020年黄河流域5~9月降水数据,利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1980年前后EI Niño发生次年黄河流域的降水差异,并对降水差异对应的大气环流差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980年前后,El Niño发生次年黄河流域5~9月降水主模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地区分布上显著差异区位于兰州以上的黄河源头和黄河下游地区。时间演变上,1980年后黄河上游降水较之前异常偏多,下游降水较之前异常偏少。500 hPa场上,1980年前中纬度西风带我国大陆表现为异常东高西低形势场分布,水汽在黄河下游呈辐合形势,1980年后表现为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强偏北,黄河上游为水汽辐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 niño事件 降水差异 黄河流域 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储罐用7Ni钢焊条电弧焊接头的组织与性能
10
作者 张卫斌 邹妮康 +6 位作者 赵瑞辉 刘江 谢章龙 杨凯 席连云 禹文杰 石凤健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103,共7页
以ENiCrMo-6焊条为焊接材料,采用正面三道、背面两道的多层多道焊接工艺对10 mm厚的7Ni钢板进行焊条电弧焊,研究了接头的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冲击韧性、弯曲性能和硬度。结果表明:焊接接头成形质量好,焊缝中未出现裂纹、气孔等缺陷;接... 以ENiCrMo-6焊条为焊接材料,采用正面三道、背面两道的多层多道焊接工艺对10 mm厚的7Ni钢板进行焊条电弧焊,研究了接头的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冲击韧性、弯曲性能和硬度。结果表明:焊接接头成形质量好,焊缝中未出现裂纹、气孔等缺陷;接头焊缝由富镍树枝晶状奥氏体和析出相组成,熔合区主要由块状奥氏体组成,粗晶热影响区由粗大的板条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细晶热影响区由细小的板条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接头中焊缝的硬度最低,为170~194 HV,热影响区的硬度最高,为280~299 HV,母材的硬度居中。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为763.5 MPa,焊缝和热影响区的−196℃冲击吸收能量分别为58.2,59.3 J,侧弯试验后焊接接头未出现开裂现象。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满足LNG工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储罐 7ni 焊条电弧焊 残余奥氏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复合薄膜UIO-66-NH_(2)/Ag/Ag_(3)PO_(4)/Ni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及机理
11
作者 赵娣 刘洪燕 +4 位作者 王树军 孙欣语 张紫璇 齐学宇 刘子帆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米Ag作为光生载流子分离中心,形成了由Ag_(3)PO_(4)、Ag和UIO-66-NH_(2)组成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有效地分离了光生电子-空穴对,保留了强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因而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在可见光下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此外,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具有更高的载流子分离速率和更低的催化还原溶解O_(2)的反应势垒。活性物种实验结果表明,·O_(2)^(-)和空穴(h^(+))在光催化降解中起主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系统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降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 Z型异质结 恒流电沉积 可见光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共掺杂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Ni^(2+)和Co^(2+)的吸附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谟鑫 张振 +3 位作者 史文旭 孙宇航 王晓婷 柯清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以芦荟皮为原料、(NH_(4))_(2)SO_(4)为氮源和硫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炭前驱体,再经高温热解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采用SEM、BET、XPS、Zeta电位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NSBC对水溶液中Ni^(2+)、Co^(2+)的吸附... 以芦荟皮为原料、(NH_(4))_(2)SO_(4)为氮源和硫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炭前驱体,再经高温热解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采用SEM、BET、XPS、Zeta电位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NSBC对水溶液中Ni^(2+)、Co^(2+)的吸附性能,探究了NSBC吸附Ni^(2+)、Co^(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分析了温度和pH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推测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NSBC表面为层片状堆积的多孔结构,热解温度800℃制备的NSBC_(800)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微孔总体积0.07 cm^(3)/g,比表面积149 m^(2)/g,非微孔体积占比46%,其表面具有摩尔分数29.94%的O元素、4.79%的N元素和6.21%的S元素。NSBC_(800)对Ni^(2+)和Co^(2+)的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45.70和223.71 mg/g。NSBC表面由O、N和S元素组成的化学官能团吸附Ni^(2+)和Co^(2+)反应生成盐或络合物,沉积在生物炭表面;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的NSBC对Ni^(2+)和Co^(2+)的吸附表明,该过程由化学吸附控制,通过络合作用、共沉淀、离子交换和静电吸引等机制实现对Ni^(2+)和Co^(2+)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硫共掺杂 芦荟皮 生物质 废弃电池 ni^(2+) Co^(2+)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含量对W-Ni激光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陈国星 张文利 +5 位作者 李科 刘省勇 闫澳 英会强 刘成威 兰司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3-440,共8页
磨损是机械部件的主要失效形式,通过表面改性技术,可有效提高部件的耐磨性能,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运维成本。该文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10wt.%Ni、30wt.%Ni 2种不同含量的W-Ni合金熔覆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维氏... 磨损是机械部件的主要失效形式,通过表面改性技术,可有效提高部件的耐磨性能,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运维成本。该文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10wt.%Ni、30wt.%Ni 2种不同含量的W-Ni合金熔覆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维氏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系统分析激光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微观硬度和耐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结合强度高,熔覆层内存在大量的未熔W颗粒硬质相以及少量的孔洞。相比于基体,熔覆层的微观硬度是其2.96倍,并且在高能激光束的作用下,热影响区内产生细晶强化,使得热影响区内的硬度升高。W-10wt.%Ni熔覆层和W-30wt.%Ni熔覆层的磨损失重远低于基体,约为基体的36.11%和41.67%,表明了激光熔覆层具备更优的耐磨性能。同时,W含量越高,激光熔覆层的耐磨性越好。基体的磨痕呈现出较深的沟槽,而激光熔覆层的磨痕较为平缓,基体的磨痕深度远大于激光熔覆层,激光熔覆层可有效强化基体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W-ni合金 微观组织 微观硬度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添加量对激光熔覆Ni60A/TC4复合层质量的影响
14
作者 尹燕 赵奎安 +3 位作者 李辉 何明明 刘颖波 张瑞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9-124,共6页
由于以往对添加CeO_(2)对TC4表面镍基/钛基熔覆层影响的研究较少,为解决TC4钛合金硬度低、耐磨性差的问题,通过同轴激光送粉熔覆技术在TC4表面制备了CeO_(2)/(70%Ni60A+30%TC4)复合熔覆层。利用光学显微镜和SEM对熔覆层组织形貌和晶粒... 由于以往对添加CeO_(2)对TC4表面镍基/钛基熔覆层影响的研究较少,为解决TC4钛合金硬度低、耐磨性差的问题,通过同轴激光送粉熔覆技术在TC4表面制备了CeO_(2)/(70%Ni60A+30%TC4)复合熔覆层。利用光学显微镜和SEM对熔覆层组织形貌和晶粒大小进行了分析对比,用XRD和EDS分析了熔覆层相组成。分析了CeO_(2)不同添加量对熔覆层成型质量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CeO_(2)的加入抑制了熔覆层裂纹的产生,且添加量为0.3%时,熔覆层无裂纹,成型质量最好。CeO_(2)的添加并未改变熔覆层的基本相组成。随着添加量增加,熔覆层组织呈现先细化后又变粗大的规律,当添加量为0.3%时,组织最细小。熔覆层显微硬度明显高于基体,当添加量为0.3%时效果最显著,为883 HV左右,约为基材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CeO_(2) TC4 ni60A TIC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元素质量分数对65Mn钢木工圆锯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俊博 张雅繁 +3 位作者 何林韩 张学瑾 陈瑶 高建民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4,共8页
高质量、高效率的木材切削工艺对于提高木材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提升木质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木工圆锯片常用钢材65Mn存在硬度和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欠佳的问题,为此通过添加镍(Ni)元素对65Mn钢进行改性。采用原料熔炼、浇筑试棒... 高质量、高效率的木材切削工艺对于提高木材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提升木质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木工圆锯片常用钢材65Mn存在硬度和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欠佳的问题,为此通过添加镍(Ni)元素对65Mn钢进行改性。采用原料熔炼、浇筑试棒、锻造加工以及热处理等步骤制备Ni改性65Mn钢,并对改性前后的65Mn钢进行显微硬度、冲击韧性和拉伸强度测试。同时运用金相显微镜(metallographic)及扫描电镜(SEM)剖析65Mn钢改性前后的组织构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添加Ni元素后,65Mn钢回火后的组织由回火屈氏体改变为淬火马氏体与回火马氏体的混合体,且当Ni元素质量分数达到0.9%时,出现残余奥氏体;2)在相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Ni元素对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均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冲击韧性较未改性的65Mn钢有所降低。其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7%Ni元素的65Mn钢的硬度和抗拉强度最优,较未改性的65Mn钢分别增加了10.18%、35.40%(室温)。研究结果为后续木工圆锯片钢材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推动木质加工工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5MN钢 ni含量 木工圆锯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Ni-Fe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水中Hg
16
作者 邢晓轲 谷俊华 胡萍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5,共5页
通过在Fe纳米粒子表面负载一层Ni纳米粒子来提高Fe的稳定性,并在Ni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制备一种新型的Ag-Ni-Fe纳米复合材料,用来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Ag-Ni-Fe/GCE电化学传感器,实现水中Hg的快速检测。试验表明:Ag-Ni-Fe纳米复合材... 通过在Fe纳米粒子表面负载一层Ni纳米粒子来提高Fe的稳定性,并在Ni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制备一种新型的Ag-Ni-Fe纳米复合材料,用来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Ag-Ni-Fe/GCE电化学传感器,实现水中Hg的快速检测。试验表明:Ag-Ni-Fe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提高Ag-Ni-Fe/GCE传感器的灵敏度;Ag-Ni-Fe/GCE传感器对常见金属离子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且在0.05 nmol/L~5.0 nmol/L和5.0 nmol/L~2 300 n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71 4 nmol/L,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8.8%~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i-Fe纳米复合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快速检测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于SiO_(2)表面的NiO/MgO催化剂用于CO_(2)甲烷化反应
17
作者 刘源 范鑫强 +1 位作者 姜雅楠 张弦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0,共9页
CO_(2)甲烷化反应被认为是解决CO_(2)利用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NiO/MgO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提高NiO/MgO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成为其实际应用的关键.本文通过沉积-沉淀法在高比表面积的SiO_(2)载体上负载NiO/MgO催化剂,制备出了... CO_(2)甲烷化反应被认为是解决CO_(2)利用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NiO/MgO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提高NiO/MgO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成为其实际应用的关键.本文通过沉积-沉淀法在高比表面积的SiO_(2)载体上负载NiO/MgO催化剂,制备出了NiO/MgO/SiO_(2)催化剂.研究了MgO含量、催化剂煅烧温度和还原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甲烷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N2吸附-脱附等温线、程序升温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适的MgO含量既能够对SiO_(2)形成较好的阻隔以避免NiO与SiO_(2)的反应,又可与NiO形成对甲烷化有利的Ni_(1-x)Mg_(x)O固溶体.适当的煅烧温度能够在形成Ni_(1-x)Mg_(x)O固溶体的同时避免对反应不利的NiMgSiO4的形成.此外,通过调控还原温度还能够调变Ni^(0)和Ni_(1-x)Mg_(x)O的比例,从而使二者在催化体系中起到协同作用,促进CO_(2)甲烷化反应.30%MgO含量、550℃煅烧、550℃还原后的Ni30MgSi-550-550R催化剂在CO_(2)甲烷化反应催化剂性能测试中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且在350℃、30000mL/(g·h)空速的测试条件下展现出200 h的稳定性,这是由于在催化剂表面具有适当的Ni^(0)/Ni_(1-x)Mg_(x)O比例和对应的充足的H2和CO_(2)活化位点.在高比表面积的SiO_(2)上负载NiO/MgO催化剂、在SiO_(2)表面进行固相反应和通过还原温度调控Ni^(0)-Ni_(1-x)Mg_(x)O活性对的策略为用于CO_(2)甲烷化反应的催化剂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甲烷化反应 ni基催化剂 MGO Si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Ni-Cu三元体系中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机制
18
作者 王楠 宁炳坤 +3 位作者 耿纪华 王晓龙 赵秦阳 陈永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9-1219,共11页
本文基于试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Ta-Ni-Cu体系在等温扩散期间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行为,揭示了柯肯达尔缺陷形成的不平衡扩散机制。结果表明,等温扩散期间Ta-Ni-Cu体系由于不平衡扩散在Ni-Cu界面上产生了柯肯达尔孔洞,而在Ni-Ta... 本文基于试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Ta-Ni-Cu体系在等温扩散期间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行为,揭示了柯肯达尔缺陷形成的不平衡扩散机制。结果表明,等温扩散期间Ta-Ni-Cu体系由于不平衡扩散在Ni-Cu界面上产生了柯肯达尔孔洞,而在Ni-Ta界面则没有明显的柯肯达尔缺陷。柯肯达尔缺陷与不平衡扩散时的互扩散系数相关,Ni-Cu体系的互扩散系数比Ni-Ta体系的高4~5个数量级,由此促进了Ni-Cu界面组分元素的不平衡扩散,使柯肯达尔孔洞更易产生和聚集。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等温扩散中Ni-Ta扩散层由于Ni3Ta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使得元素分布呈有序排列,而Ni-Cu扩散层中形成了Cu_(0.81)Ni_(0.19)固溶体,其元素呈无序分布状态,这种扩散层能够阻碍Cu原子运动,由此产生不平衡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i-Cu体系 柯肯达尔缺陷 等温扩散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Ni(OH)_(2)电结晶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友 廖连珍 +1 位作者 陈政 高友君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3,共6页
以硝酸镍为镍源、泡沫镍为基底,研究电解质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氢氧化镍在泡沫镍表面的电结晶过程的影响。物理模型结合电流-时间瞬态曲线研究了添加DTAB和SDBS对Ni(OH)_(2)在泡... 以硝酸镍为镍源、泡沫镍为基底,研究电解质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氢氧化镍在泡沫镍表面的电结晶过程的影响。物理模型结合电流-时间瞬态曲线研究了添加DTAB和SDBS对Ni(OH)_(2)在泡沫镍基底上的电结晶动力学的影响。同时,采用XRD、SEM和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添加DTAB和SDBS对电沉积Ni(OH)_(2)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DTAB和SDBS均可延长Ni(OH)_(2)的成核诱导时间并降低其电结晶速率,进而实现对Ni(OH)_(2)沉积形貌的调控。此外,DTA^(+)和Na^(+)在泡沫镍表面和Ni(OH)_(2)晶面的定向吸附,以及沉积过程中外来阴离子的嵌入对Ni(OH)_(2)微观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XRD和SEM表征结果显示,添加DTAB和SDBS对Ni(OH)_(2)产物的结晶度影响较小,但对沉积产物的微观形貌影响显著,其中添加SDBS的沉积产物呈蓬松多孔的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形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添加SDBS所得Ni(OH)_(2)的放电比电容最大,在10 mV/s扫描速率下放电比电容量为967.8 F/g。该研究可为电沉积产物形貌的调控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H)_(2)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电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镀Ni-Co-P合金及其镀层的耐磨耐蚀性能研究
20
作者 陶燕 孙皓 郑成博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44,共6页
针对电镀过程中,电解液流动不畅或沉淀导致镀层中的微粒分散效果不佳的问题,研究了电镀Ni-Co-P合金及其镀层的耐磨、耐蚀性能。试验采用硫酸镍、硫酸钴、次亚磷酸钠等原料,在pH值为4.5、温度为60℃的条件下,分别电镀30、40和50 min,并加... 针对电镀过程中,电解液流动不畅或沉淀导致镀层中的微粒分散效果不佳的问题,研究了电镀Ni-Co-P合金及其镀层的耐磨、耐蚀性能。试验采用硫酸镍、硫酸钴、次亚磷酸钠等原料,在pH值为4.5、温度为60℃的条件下,分别电镀30、40和50 min,并加入30 g/L硼酸,以改善镀液的流动性和微粒的分散性。制备出了三种电镀时长不同、稳定且均匀的试样,并进行不同测试,评估其力学性能及耐热腐蚀性。结果显示,电镀50 min制备的Ni-Co-P镀层不仅力学性能优异,且耐热腐蚀性良好,是制备高质量镀层的优选电镀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ni-Co-P镀层 耐磨性能 弹性模量 高温腐蚀 磨痕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