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lator's Ident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enxin Diaolong 被引量:1
1
作者 Su Lingyun Hu Zuoyo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2-290,共9页
In the article Owen’s and Yang Guobin’s English versions of Wenxin Diaolong are compa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ranslator’s identity.Owen is a translator of A-merican origin while Yang Guobin is of Chinese orig... In the article Owen’s and Yang Guobin’s English versions of Wenxin Diaolong are compa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ranslator’s identity.Owen is a translator of A-merican origin while Yang Guobin is of Chinese origin.Their multiple identity as a reader,author,creator and cultural communicator differs much from each other,which produces important influences upon the selec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ranslation.Owen prefers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while Yang favors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enxin Diaolong provides much valu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翻译 传播者 创造者 起源 中国 读者 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如何存在?——论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方式 被引量:15
2
作者 姚君伟 姚望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94,共6页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创造,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附庸,译作是原作的后起生命,因此,译者地位提高了,同时,责任也相应变得更重大。在此背景下,译者理应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建构起自己的文化身份。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有赖于多种途径及其结合...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创造,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附庸,译作是原作的后起生命,因此,译者地位提高了,同时,责任也相应变得更重大。在此背景下,译者理应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建构起自己的文化身份。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有赖于多种途径及其结合。初步说来,它们起码包括源文本的选择、译本中的创造、译本序跋的写作、译注和评论。通过以上途径,译者或可建构起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文化身份 源文本选择 创造性叛逆 译本序跋 译注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比喻与译者身份 被引量:43
3
作者 谭载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6-123,209,共8页
"译者比喻"是涵盖在"翻译比喻"中的一个范畴,它的构成及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译学价值,特别是我们可以透过对它的分析和研究,来认识译者的行为角色,进而认识译者的身份特征。
关键词 译学研究 身份研究 译者比喻 译者身份 翻译行为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隐喻视角下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背后的认知机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明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9-103,共5页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首先探讨"翻译隐喻"和"译者身份隐喻"的定义以及"翻译隐喻"之间的映射过程,然后考察"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认知规律。&...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首先探讨"翻译隐喻"和"译者身份隐喻"的定义以及"翻译隐喻"之间的映射过程,然后考察"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认知规律。"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的选取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认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翻译隐喻” “译者身份隐喻” 认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一个后殖民理论的视点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晓莺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生涯。作为张爱玲中晚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中英自译可视为张爱玲为打入英语主流作家行列的另一种努力。和她的源文本相比,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出现了大量删除、增加以及改写...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生涯。作为张爱玲中晚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中英自译可视为张爱玲为打入英语主流作家行列的另一种努力。和她的源文本相比,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出现了大量删除、增加以及改写等不符合翻译常规的现象。这后殖民的语境中,如何解读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呢?在张爱玲的英译过程是否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如果有的话,那东方主义在她的英译本中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的话,译者如何采取策略来抵抗东方主义的影响?在象征着男性秩序的东方主义的凝视下,张爱玲的女性译者的身份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本文将带着上述问题,试图对张爱玲的中英自译进行后殖民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 东方主义 女性译者的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