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微腐败的滋生土壤与生成逻辑——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1
作者 洪宇 过勇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8,M0006,共13页
村干部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容易导致腐败。本研究从权力的角度探究农村微腐败滋生的土壤,运用扎根理论对82份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拥有的信息控制权、资源支配权和议价权力等是农村微腐败的权力基础,村干部权力形态的... 村干部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容易导致腐败。本研究从权力的角度探究农村微腐败滋生的土壤,运用扎根理论对82份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拥有的信息控制权、资源支配权和议价权力等是农村微腐败的权力基础,村干部权力形态的形塑及其腐败行为的滋生是资源下乡、结构性赋权和基层治理制度性困境叠加作用的结果。村干部既是政府代理人,又是村民当家人,具有独特的权力优势,可以利用对上级政府和村民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在村务管理中的资源控制权,谋取私人利益。此外,村干部的身份地位优势和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使其具有与基层政府讨价还价的权力,为村干部腐败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微腐败 信息控制权 资源支配权 议价权力 资源下乡 结构性赋权 非正式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资源下乡与治理能力提升
2
作者 何毅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8,共12页
在财政资源下乡过程中,基层组织对财政环境的适应性是财政支出转化为治理能力的关键前提。以和美乡村建设中的财政实践为分析对象,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提出了“基层治理的财政向度”,并构建财政支出环境影响基层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该... 在财政资源下乡过程中,基层组织对财政环境的适应性是财政支出转化为治理能力的关键前提。以和美乡村建设中的财政实践为分析对象,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提出了“基层治理的财政向度”,并构建财政支出环境影响基层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将财政支出环境划分为绩效导向的技术环境和合法性约束的制度环境。从地方实践来看,乡村去主体性与财政竞争性分配制约了基层组织对技术环境的适应性,导致财政供需脱节;财政程序主义则限制了基层组织对制度环境的适应性,引发乡村治权弱化。资源下乡实践中,基层财政行为呈现“绩效-合法性”二元逻辑及其治理张力,基层组织权责配置与治理能力不协调,从而导致基层治理结构“权能断裂”。“权能断裂”制约了基层组织对财政环境的适应,影响了财政资源投入对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破解之道在于以财政资源重建乡村主体性,实现基层民主治理的赋权增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下乡 和美乡村建设 基层治理 新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城乡经济关系--以上海知青安置地兴办小作坊为例
3
作者 赵文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这一运动历时十多年,其间城市知青输出地与农村知青接收地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种种经济往来与联系,有意或无意地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这一运动历时十多年,其间城市知青输出地与农村知青接收地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种种经济往来与联系,有意或无意地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于物资流通等的严格规定和限制,勾连起现代化城市与偏远封闭乡村间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二元对立、彼此割裂的城乡经济关系。这种改变随着1973年知青政策调整后“厂社挂钩”安置城镇知青的“株洲模式”的推广,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加强,出现了上海支援知青安置地兴办小作坊之类的新现象新变化。尽管如此,知青运动时期城乡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始终囿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由此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知识青年 知青运动 城乡经济关系 上山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下乡背景下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形塑逻辑 被引量:4
4
作者 姜国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以“一乡−多村”为乡村关系的两个主体,突破过去将乡村关系中的“村”视为一个抽象整体的研究进路,提出“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在“行政消解自治”乡村一体化的背景下,乡镇与其下辖的各行政村的关系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形塑这种亲... 以“一乡−多村”为乡村关系的两个主体,突破过去将乡村关系中的“村”视为一个抽象整体的研究进路,提出“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在“行政消解自治”乡村一体化的背景下,乡镇与其下辖的各行政村的关系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形塑这种亲疏远近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特定行政村在中央或地方涉农政策中的重要性。政策性位置越突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二是特定行政村村治情况良善与否。村干部治村能力越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三是特定行政村在体制内有无先赋性外联关系。这种外联关系越重要,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自上而下的各类资源在各行政村之间的配置,相应由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来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下乡 乡村关系 差序格局 驻村工作队 政绩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化调适 被引量:7
5
作者 印子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政策实践,指向了社会学持续关注的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公共资源下乡中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不仅在器物和组织两个层面展开,还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在乡村振兴的积极案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表现为器物层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政策实践,指向了社会学持续关注的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公共资源下乡中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不仅在器物和组织两个层面展开,还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在乡村振兴的积极案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表现为器物层面上国家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组织层面上社会动员能力的提升,价值层面上农民国家认同感的强化。国家输入的公共资源只有以高度社会化的方式与农民互动时,农民才可能按照特定的行动逻辑将“国家”内化于心,国家权力才算实现了社会合法性的确认和再生产。为了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化调适,社会治理公共性的建设不应停留于权力运作的策略层面。国家应充分发掘、激活蕴藏于乡村社会中的本土资源,将自上而下输入的公共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社会开展自主建设的内生要素。如此,公共资源的下乡才能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促成国家濡化能力在基层的再造,实现现代国家在社会中的扎根和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国家与农民关系 治理公共性 国家资源下乡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社会合法性 社会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配型民主治理:项目下乡促进治理有效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梁伟 桂华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2,M0005,共14页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借助项目下乡的契机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是学界亟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项目下乡促进治理有效的关键是通过分配型民主治理激发基层民主活力。分配型民主治理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有效实践,内含了农民被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借助项目下乡的契机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是学界亟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项目下乡促进治理有效的关键是通过分配型民主治理激发基层民主活力。分配型民主治理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有效实践,内含了农民被动员起来民主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过程。分配型民主治理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分配型动员,即以需求为导向分配项目资源,从而实现对农民的动员;二是过程性民主,即通过利益协商和公共权力的实践过程来实现民主治理。基层实践表明,通过竞争式资源分配、赋权式项目管理和自主性项目实践等方式实现分配型民主治理,是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基层民主 分配型民主治理 分配型动员 过程性民主 治理有效 项目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厂——双重嵌入性与S镇桑蚕产业发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管兵 曾曼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4,共10页
乡村振兴依赖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既需要符合政策目标,又需要适应乡土社会。在学理上需要从政治嵌入性和社会嵌入性角度去分析农村产业发展的具体机制。以中西部省份S镇桑蚕产业大规模经营及其用工模式为经验案例,研究讨论在双重嵌... 乡村振兴依赖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既需要符合政策目标,又需要适应乡土社会。在学理上需要从政治嵌入性和社会嵌入性角度去分析农村产业发展的具体机制。以中西部省份S镇桑蚕产业大规模经营及其用工模式为经验案例,研究讨论在双重嵌入性之下资本下乡和用工模式的实践特征。研究发现资本下乡需要大规模经营,这依赖地方政府推动大面积土地流转,从而在产业组织架构上依附于地方权力结构。在具体用工模式上资本依赖乡土关系,并通过乡土关系最大化实现在地化雇工,这亦是政策本身的目标。双重嵌入性是对资本的硬约束,降低其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依然具有部分能动性,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下乡 乡村振兴 用工模式 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耕地“非粮化”与粮食安全——兼论“谁来种粮”问题 被引量:9
8
作者 何阳 段邵聪 肖慧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2,共9页
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 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究其原因,农地流转本质上是资本下乡对耕地利用的再造,而资本下乡秉承着逐利性原则。受限于市场经济内生机制、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缺陷、公共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及农地流转合同未规定耕地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经营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满足资本逐利需要。当前,囿于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及老龄化、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政策等条件制约,不应盲目地将农村流转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应遵循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逻辑。在农地流转基础上,选择区域实施商业化种粮政策,同时通过优化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确保公共政策精准执行及利用协商治理调整合同内容方式来提升农地经营户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耕地“非粮化”朝着“种粮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地流转 耕地“非粮化” 商业化种粮 资本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在场:资本下乡与村落共富效应的路径 被引量:7
9
作者 陶自祥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资本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资本下乡背景下,村企如何实现互惠共赢是促进乡村振兴与村落共同富裕的时代课题。资本下乡有序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引导资本市场逻辑与乡土逻辑的有效对接,推... 资本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资本下乡背景下,村企如何实现互惠共赢是促进乡村振兴与村落共同富裕的时代课题。资本下乡有序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引导资本市场逻辑与乡土逻辑的有效对接,推动工商资本与村落打造利益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在场 共同富裕 资本下乡 村企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争性适配:县域项目资源下乡的运作机理与路径探索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丽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作为一种制度内自上而下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在基层运转的过程中呈现“去竞争性”的运作特征,引发供需错配、民众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实践困境。湖南省长沙市C县在国家政...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作为一种制度内自上而下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在基层运转的过程中呈现“去竞争性”的运作特征,引发供需错配、民众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实践困境。湖南省长沙市C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构建项目运作的自主空间、民主化的平台建设、嵌入性的资源输入,促进了项目资源、群众需求、村庄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以县域为统筹单位的竞争性适配的公共品供给模式。研究发现竞争性适配的公共品供给模式通过县域的自主性统筹、民主化的项目运作、合法化的项目激励,保障了项目下乡过程中村庄的主体性、干部的积极性、群众的参与性,产生出推动村庄公共品有效供给的项目效能和集体性再生产的治理效能。其所彰显出来的对分散的项目资源进行类别化和在地化的整合、建立合理的项目运作统筹层级、强化项目落地中的竞争机制与民主制度建设等先进经验,对项目制的基层运作、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基层善治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制 项目下乡 公共品供给 竞争性适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与运行机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朱战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84,共12页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国家治理体制和乡村社会,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科层管理逻辑主导的数字下乡与乡村技术治理通过国家正式治理体制对乡村治理的...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国家治理体制和乡村社会,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科层管理逻辑主导的数字下乡与乡村技术治理通过国家正式治理体制对乡村治理的吸纳,增强了国家介入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村级治理行政化和技术消解自治的意外后果,造成乡村双轨治理结构断裂和基层治理悬浮。促进数字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优化,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要素作用,挖掘本土性制度资源优势,使数字技术赋能与基层群众路线有机结合,探索超越科层化的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体制统一性建设、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再造、乡村社会数字化整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治理的双轨并行与一体融通,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结构转型和治理机制创新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赋能 双轨治理 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下乡 乡村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农产品电商拼价销售影响小农生产经营的内在逻辑——基于陕西省A县甜瓜产业的考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佩萱 陈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8,共12页
水果电商业态中的拼价销售模式在促进果品流通及提升水果消费总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该模式对小农生产经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样值得关注。本文基于A县甜瓜产业的田野调研经验,剖析了水果电商拼价销售运营模式,并从农产品价格形成和... 水果电商业态中的拼价销售模式在促进果品流通及提升水果消费总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该模式对小农生产经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样值得关注。本文基于A县甜瓜产业的田野调研经验,剖析了水果电商拼价销售运营模式,并从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品质控制两个维度考察生鲜水果电商拼价销售模式影响小农生产经营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一方面,从价格形成过程角度看,经过消费者比价购买、电商经营者拼价销售、供应链和代办压价收购以及果农被动受价等一系列“层层压价”环节,小农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另一方面,拼价电商销售模式放大了水果销售中的品控难题,电商经营者及供应链“拼价不拼质”的销售和收购策略诱发农户“重产轻质”的种植偏好,危害地域品牌发展,也进一步加剧小农的生产经营困境。鉴于水果电商拼价销售模式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维护水果电商市场秩序和保障农业生产者利益,强化农业产业的富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电商 价格战 电商下乡 小农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适应到自主:资本下乡背景下农业雇工管理模式变迁 被引量:4
13
作者 望超凡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下乡资本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资本化农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雇工管理困境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资本化的农业经营方式与传统的小农农业生产体系之间存在张力,使得资本主体在下乡初期会遭遇雇工管理困境... 下乡资本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资本化农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雇工管理困境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资本化的农业经营方式与传统的小农农业生产体系之间存在张力,使得资本主体在下乡初期会遭遇雇工管理困境,此时资本主体必须通过适应性自我改造才能实现入场。但当资本深度参与农业经营后,会从生产者属性、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外部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改造农业生产体系,使之适配资本化的农业经营方式,进而化解资本主体的雇工管理困境。研究认为,随着资本下乡参与农业经营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将逐渐适应资本化的经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下乡 产业振兴 农业发展 资本主体性 农业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下乡的经营策略与农业强国建设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晓峰 包智俊 赵祥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我国的农业强国建设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小农户。在维护小农户利益的基础上,资本下乡与农业强国建设具有一定的适配性。研究发现,基于资本属性和投资目的的不同,下乡资本可划分为外来资本和本地资本,这两类资本在进入农业时存在着投机和投... 我国的农业强国建设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小农户。在维护小农户利益的基础上,资本下乡与农业强国建设具有一定的适配性。研究发现,基于资本属性和投资目的的不同,下乡资本可划分为外来资本和本地资本,这两类资本在进入农业时存在着投机和投资两种动机,不同类型的资本和不同动机的资本相互匹配形成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资本下乡的四种理想类型,投资型资本衍生出生产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两种经营策略,对应着农业现代化的两种道路。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强国,需要综合考虑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并将农业产业发展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视域中,建立起资本报酬有限与劳动报酬稳步增长的有机衔接机制、大中小不同类型规模经营主体协同发展机制、亩均土地产出率与人力资本效益相协调的发展机制和高收益农产品与大众消费品搭配合理的生产配置机制。在此基础上,分阶段稳步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下乡 农业强国 家庭经营 生产规模化 服务规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全过程民主治理实践机制与资源下乡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战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202,共10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农村基层全过程民主治理是基层民主实践的具体形式,体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国家资源下乡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外部资源输入的项目化管理方式,脱嵌... 乡村振兴背景下,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农村基层全过程民主治理是基层民主实践的具体形式,体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国家资源下乡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外部资源输入的项目化管理方式,脱嵌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影响农民参与性和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资源下乡与基层全过程民主治理实践相结合,以农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为中心,通过民主动员的需求表达、民主协商的利益整合、民主决策的需求转化、民主参与的需求回应、民主监督的权责平衡等运行机制,实现资源下乡、基层民主与乡村有效治理的有机统一。资源下乡嵌入农村公共事务治理过程,通过资源下乡和农民动员,激活农村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体系,为农民群众在创造美好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是新时代国家资源下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全过程人民民主 基层治理 资源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嵌入、村社自主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基于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多案例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海金 刘凤萍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5,M0006,共14页
社会资本与村社组织是推动农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基于嵌入性与自主性理论,建构了一个资本嵌入、村社自主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框架,并运用“资本嵌入—村社自主”的二分法,将资本下乡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分为互嵌协同... 社会资本与村社组织是推动农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基于嵌入性与自主性理论,建构了一个资本嵌入、村社自主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框架,并运用“资本嵌入—村社自主”的二分法,将资本下乡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分为互嵌协同型、资本主导型、村社主导型、双向脱嵌型等4种类型。研究发现,资本主体与村社主体所采取的不同行动逻辑和互动形态,导致村庄产业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产业发展绩效。互嵌协同型产业发展模式是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最为有效的路径选择,资源整合、利益耦合与关系互嵌是村企互动有效助推产业发展的实践机制。在资本下乡实践中,应积极建设基层有为政府,为村企互嵌协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村社组织的集体理性,提升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自主性;提升农民主体地位,实现小农户的组织化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资本下乡 资本嵌入 村社自主 乡村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工作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红晨 董飞龙 桑贤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0期189-192,共4页
“三下乡”即科技下乡、卫生下乡、文化下乡,是为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改良农村社会风气而开展的一项惠农工程。对于医学生而言,“三下乡”可以具化为“医疗卫生事业下乡”,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医学... “三下乡”即科技下乡、卫生下乡、文化下乡,是为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改良农村社会风气而开展的一项惠农工程。对于医学生而言,“三下乡”可以具化为“医疗卫生事业下乡”,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医学生发挥其专业优势,即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健康乡村的建设,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基层,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该文要探讨的主题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推进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以求达到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医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 德育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村民自治生成的历史与制度背景考察 被引量:33
18
作者 黄辉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6,共7页
村民自治尽管发端于乡村社会内部,具有社会自发和自我组织的特点,但其从社会自发上升为国家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行则是国家行政推动的结果,是"民主下乡"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村民自治是一种民主化的乡村整合方式,... 村民自治尽管发端于乡村社会内部,具有社会自发和自我组织的特点,但其从社会自发上升为国家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行则是国家行政推动的结果,是"民主下乡"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村民自治是一种民主化的乡村整合方式,是晚清以降现代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整合乡村社会的延续。现代国家通过"民主下乡",推行民主取向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权下乡” “政党下乡” “民主下乡”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演进与行为创新:农业“走出去”模式举证 被引量:28
19
作者 徐雪高 张振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7-135,共9页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的重要举措。从农业"走出去"模式看,我国已形成全产业链、抱团出海、租地代种、替代种植、收购兼并五种主要模式...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的重要举措。从农业"走出去"模式看,我国已形成全产业链、抱团出海、租地代种、替代种植、收购兼并五种主要模式。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农业"走出去"还面临严峻的国际政治环境、企业自身竞争力不强、政府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快制定战略规划、强化政策支撑、加强指导服务,企业苦练内功、增强实力、开展联合联营联盟,共同推进农业"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走出去” 政策创新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新农村建设:贵州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思考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仁德 向华 魏善元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8-181,共4页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具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优势,引导返乡农民工进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对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并针对返乡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困难,提...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具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优势,引导返乡农民工进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对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并针对返乡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困难,提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社会主义新农村 返乡农民工 就业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