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1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232,233,共11页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演绎、引用等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以“《易》无达占”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诠释活动的多元性。“从变从义”是经典文本多元阐释的基础,《周易·系辞》提出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般观念和方法论。“经同而传异”揭示了经典文本开放性与诠释多元性之间的互动,“《诗》无达诂”表现为“兴观群怨”“断章取义”、集句诗、集注等各种文本的诠释和使用。宋代以降,儒家与佛教的阐释观念相互渗透,禅宗“活参”观念与钟惺“诗为活物”说,呼应“生生之谓易”的古老命题,强调文本鲜活的生命力与诠释的自由灵活性,深化了“从变从义”的传统。经典作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迫使诠释者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最终,中国古代阐释学在“体一用万”的逻辑下形成的独特体系,彰显着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经典文本 多元诠释 体用 生生之谓易 诗为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夏互动中吐谷浑的“中国”认同与融入
2
作者 杜军 王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6,共15页
吐谷浑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深受中华文化濡染,为中原先进文明所吸引,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对“中国”的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强,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中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体现了其对“天下”秩序的“适应性嵌入... 吐谷浑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深受中华文化濡染,为中原先进文明所吸引,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对“中国”的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强,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中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体现了其对“天下”秩序的“适应性嵌入”。在吐谷浑心目中,“中国”一词具有中原地区、中原王朝和“礼乐中国”等多重内涵。吐谷浑追求中国的“大一统”,作为中央王朝的藩属,自称“西藩”“遐藩”“国蕃”,尊称同时代的中央王朝为“上京”“天朝”“华邦”“我唐”,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仿效中原王朝建制,努力学习汉文儒学,吸纳中原风俗习惯。吐谷浑由“融”而形成,向“融”而前行,因“融”而新生,用认同“中国”的实际行动一改“夷夏有别”“夏尊夷卑”的观念,走向“夷夏一体”“华夷同风”,彰显了浓厚的中华(中国)意识,做出了各民族认同“中国”的示范,也体现了吐谷浑认同“中国”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谷浑 “中国”认同 民族融合 夷夏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道经学、治道史观与中华文明的治道核心论--以探解中华文明变夷从夏的枢机为主线
3
作者 刘太刚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6,共14页
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文史文明为主干、以经史文明为内核、以治道文明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中华经学的正统是治道经学,中华史观的主流是治道史观,中华经史同源于治,是传载治道的两种不同文体。这种文明特质使中华文明在治道探索方面有着卓绝... 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文史文明为主干、以经史文明为内核、以治道文明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中华经学的正统是治道经学,中华史观的主流是治道史观,中华经史同源于治,是传载治道的两种不同文体。这种文明特质使中华文明在治道探索方面有着卓绝于其他古代文明的深厚积累,从而使外来征服者倾心折服。外来征服者为巩固其对中华文明区的长久统治,就要提升其治道水平,为此就要学习中华经史,于是就要保留并学习中华文明的文史,进而认同并融入中华文明,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这样,中华文明就实现了被外来入侵者武力征服之后的文化逆袭,即征服者被征服,亦即古人所称的“以夏变夷”或“变夷从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史学 经史关系 以夏变夷 文明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夏之辨与北朝书法接受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4
作者 张兴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9,共11页
北朝书法在中国书学史上的沉浮不但有艺术与审美的原因,还涉及比较复杂的文化认同问题,深刻折射了书法与文化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代“崇王”论及书学的南学化是导致北朝书法被遗忘的开始,宋人弃魏碑等北朝书法不学也是建立在夷夏之... 北朝书法在中国书学史上的沉浮不但有艺术与审美的原因,还涉及比较复杂的文化认同问题,深刻折射了书法与文化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代“崇王”论及书学的南学化是导致北朝书法被遗忘的开始,宋人弃魏碑等北朝书法不学也是建立在夷夏之辨、文野之分基础上的晋唐书学正统论的影响结果。清代中晚期以来,学术思想的变革、现实文化政治的需要,特别是清人《春秋》学所持夷夏观的调整,改变了清人对北朝书法的看法,其中阮元、康有为的书学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们重新赋予了北朝书法“通古”“变古”等新意,并借此打破了书学中南与北、文与野、夏与夷之间的中心-边缘结构及价值秩序。北朝书法是唐宋和清代文化政治构建的产物,它被塑造成了具有范式意义的存在,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新的统绪。梳理和辨析北朝书法接受史,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书法审美观念和批评标准背后的深层文化政治心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北朝书法 魏碑 文化认同 阮元 康有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嬗变:十六国时期五胡王朝的华夷观
5
作者 刘东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192,共6页
十六国时期,五胡王朝统治根基薄弱,各族群间隔阂甚深,差异性的民族认同意识使中州夷夏的王朝归属意识淡薄。为巩固统治,五胡王朝在对广大被统治民族加强防控的同时,更汲汲于“变夷从夏”,建构同质性的民族认同。为此,五胡诸君一改以往... 十六国时期,五胡王朝统治根基薄弱,各族群间隔阂甚深,差异性的民族认同意识使中州夷夏的王朝归属意识淡薄。为巩固统治,五胡王朝在对广大被统治民族加强防控的同时,更汲汲于“变夷从夏”,建构同质性的民族认同。为此,五胡诸君一改以往华夏王朝对诸胡“修其教,不易其俗”的传统,对自身及内迁诸胡进行了华夏化、中国化的文化、政治改造,这极大地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进程。在“用夏变夷”过程中,五胡王朝还对中华传统华夷观进行了有益的改造。这使后世中国能以更为包容的心态面对异质文化、兄弟民族,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态的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胡王朝 华夷观 民族意识 用夏变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元璋的元朝观和正统论
6
作者 张光耀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2,共5页
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 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元朝的天命及正统,同时也持夷夏之辨,在此基础上论证明朝的天命与正统。其正统论顺应、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元朝和明朝 正统论 天命观 夷夏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巧笑倩兮”章的思想论争与文本风景
7
作者 曹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3,共10页
《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记载子夏问诗于孔子,师徒对话循环往复且意味深长。该章牵涉传统《诗经》学、礼学以及艺术美学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素”与“礼”的关系,以及“礼”的价值属性,古今阐释的分歧颇大。根据《诗经》句法,... 《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记载子夏问诗于孔子,师徒对话循环往复且意味深长。该章牵涉传统《诗经》学、礼学以及艺术美学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素”与“礼”的关系,以及“礼”的价值属性,古今阐释的分歧颇大。根据《诗经》句法,以及《论语》“巧笑倩兮”章表述的逻辑层次,“素以为绚兮”极有可能不是诗句,而是诗文评。“巧笑倩兮”章的文本在后世不断变化,涉及文本改善、文本趋同等诸多文本现象,也涉及不同文本间的关联性变异。任何一种文本变异现象的背后都有思想性因素起作用,反映出文本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素以为绚兮” 思想论争 文本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和模拟氮沉降对青川箭竹叶营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周先容 汪建华 +2 位作者 张红 王进闯 张远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7644-7653,共10页
通过研究大熊猫主食竹之一的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 Yi)叶营养质量对CO2浓度升高和模拟氮沉降的响应,预测在气候变化下箭竹和大熊猫之间的取食关系,以期为大熊猫的长久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人工环境控制生长室对青川箭竹幼苗进行了1... 通过研究大熊猫主食竹之一的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 Yi)叶营养质量对CO2浓度升高和模拟氮沉降的响应,预测在气候变化下箭竹和大熊猫之间的取食关系,以期为大熊猫的长久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人工环境控制生长室对青川箭竹幼苗进行了1个生长季节的大气CO2浓度和施氮处理:(1)CON(对照,不添加N和环境CO2浓度),(2)EC(环境CO2浓度+350μmol/mol、不添加N),(3)EN(添加5 g N m-2a-1、环境CO2浓度),(4)ECN(环境CO2浓度+350μmol/mol、添加5 g N m-2a-1)。结果表明:EC处理对青川箭竹叶片的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叶片中N和P含量,从而导致C∶N增加,而N∶P没显著变化。另外,EC处理增加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和果糖的含量,但降低了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同时,EC也明显增加了叶片中防御物质单宁的含量。另一方面,EN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中C的含量,并增加了N的含量,但没有改变P的含量,从而C∶N减小,而N∶P增加。EN显著提高了箭竹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木质素含量,减少了淀粉和纤维素,但对单宁无明显影响。ECN减少了箭竹叶的单宁和N、P的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叶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对叶的N、单宁、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箭竹叶营养质量提高将可能影响叶的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箭竹-大熊猫之间的取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化合物 化学元素 气候变化 青川箭竹 单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密码表与《易经》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文清 周成 +2 位作者 刘枫 李凌云 李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71-480,共10页
首幅大型人类基因图谱的发表绘出了1.6万个基因染色体所在的位置,它说明人的一生的确定性和它们的遗传性程序,是由4个碱基中任取3个,构成64个密码子的基因所控制。《易经》(周易),它也有一个由64个符号组成的系统,每个... 首幅大型人类基因图谱的发表绘出了1.6万个基因染色体所在的位置,它说明人的一生的确定性和它们的遗传性程序,是由4个碱基中任取3个,构成64个密码子的基因所控制。《易经》(周易),它也有一个由64个符号组成的系统,每个符号也是由4个可能的“字母”中的3个组成,它依赖于阴阳极性的基本规律,揭示人的生命和发展受控于一个包含64种可能的状态,每一种状态又有6种可能的变化,使之成为另一个状态的系统所确定的程序。本文介绍如何由二进制表示“卦”的顺序,并以太阴、少阴、少阳、太阳分别表示尿嘧啶(U)、胞嘧啶(C)、鸟嘌呤(G)、腺嘌呤(A)4个碱基的遗传密码表,发现竟似同一个密码系统。提出是否存在一种规律,它的特征(信息)一方面通过遗传密码表的64种三联体密码显示,另一方面又通过64种可能的状态及发展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密码表 遗传密码 易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花腰彝“女子舞龙”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考察——基于滇南石屏县慕善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6
10
作者 汪雄 聂锐新 +3 位作者 李延超 赵国炳 丁先琼 万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7-54,92,共9页
应用体育人类学方法论,借助田野调查、历史过程比较、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族群记忆——文化认同——民族文化品牌"为历史文化脉络,以文化生态变迁为研究视角,以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为调查研究个案,采用质的... 应用体育人类学方法论,借助田野调查、历史过程比较、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族群记忆——文化认同——民族文化品牌"为历史文化脉络,以文化生态变迁为研究视角,以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为调查研究个案,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了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与结构、文化生态变迁历程等,并进一步探讨其凸显的价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活动与"祭龙仪式"的宗教礼仪息息相关,相互依存;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的文化生态变迁历程,实质上是花腰彝人民从起初的"族群记忆"到"文化认同",再到"民族文化品牌"过程中的必然选择;经历了"萌芽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中断期(文革冲击)、恢复期(1977年-1994年)、发展期(1994年-2008年)、繁荣期(2008以后)"等变迁历程;具有尚"舞"精神的传递和文化认同的载体、民族生计与经济利益的诉求、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阀"、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与补充等凸显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人类学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生态变迁 女子舞龙 花腰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地图的下荆江河道变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颜辉武 马晨燕 +1 位作者 祝国瑞 涂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7-361,共5页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下荆江河道图形建立了供分析用的数字地图 ,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下荆江河道图形进行了量测、计算、河道演变规律分析与模拟显示 ,并用最新的下荆江河道图形资料对其结果进行了检核 ;结合地质、地貌及其...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下荆江河道图形建立了供分析用的数字地图 ,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下荆江河道图形进行了量测、计算、河道演变规律分析与模拟显示 ,并用最新的下荆江河道图形资料对其结果进行了检核 ;结合地质、地貌及其它因素 ,对下荆江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荆江 河道变迁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地图 流水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HEC模型分析下垫面变化对洪水的影响——以伊河东湾流域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丁杰 李致家 +1 位作者 郭元 黄鹏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3-468,共6页
近些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的水文特性,探讨研究下垫面变化的水文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河南伊河洪水虽然量级不大,但发生几率较高,对水库运用和河道冲淤的影响较大.如果洪水变小,伊河下游... 近些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的水文特性,探讨研究下垫面变化的水文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河南伊河洪水虽然量级不大,但发生几率较高,对水库运用和河道冲淤的影响较大.如果洪水变小,伊河下游的造床流量也相应减小,水库控制中常洪水的流量及所需的防洪库容可做相应调整,反之亦然.因此,为了科学治理和管理伊河,开展伊河中下游洪水变化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HEC模型对伊河上游东湾流域采用历史反演法的模拟结果表明,东湾流域在1964-2000年近40年来,下垫面的调蓄作用有所增大,次洪径流相对于往年来说偏小了约35.11%,次洪洪峰偏小了约12.30%.1990 s前后下垫面条件下在较大洪水上差别不大,在较小洪水上的差别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C模型 下垫面变化 洪水效应 东湾流域 水文模型 伊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性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马强 屈红军 +2 位作者 严耀祖 胡春花 白国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3-451,共9页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延长组长6油层是研究区主要目的油层,因此了解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探讨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对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以岩芯及野外剖面观察为基础,通过岩石相、测井相、粒度和薄片鉴定资料...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延长组长6油层是研究区主要目的油层,因此了解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探讨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对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以岩芯及野外剖面观察为基础,通过岩石相、测井相、粒度和薄片鉴定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出研究区长6油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并可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席状砂、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天然堤6个沉积微相,分析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定量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含油砂体沉积微相的分析,研究表明,长6油层的油气主要赋存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砂体中,在层位上又以长61为主,是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陕斜坡中部 延长组 长6油层 沉积微相 含油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德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44,共7页
阐幽发微儒家"夷夏之辨"这一命题,揭示"夷夏之辨"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即夷夏之别的主要标志不在种族、地域的分布,而是以周礼为准,以文化高下而划分。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华夏文明 夷夏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君臣对儒家华夷认同思想的汲引、发挥与运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段锐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28-139,共12页
先秦以降,儒家民族思想中蕴含的华夷民族认同思想观念成为北朝君臣推动民族认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动力。北朝君臣通过对其中的"以夏变夷"的民族观、"夷可主夏"的正统观、华夏文化正统观、中原地域正统观及华夷民族... 先秦以降,儒家民族思想中蕴含的华夷民族认同思想观念成为北朝君臣推动民族认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动力。北朝君臣通过对其中的"以夏变夷"的民族观、"夷可主夏"的正统观、华夏文化正统观、中原地域正统观及华夷民族统一观等一系列思想观念的汲引与发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认同思想,并以之为指导,在大一统情怀的激励下,进行了塑造正统和致力统一的不懈努力,推动了北朝以拓跋鲜卑为主的少数族与汉民族的统一与融合的历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民族认同思想 以夏变夷 夷可主夏 华夷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竹子新报道 被引量:7
16
作者 史军义 易同培 王海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5-650,共6页
发表了产于贵州的玉山竹属2新种,即窄叶玉山竹和细弱玉山竹。赤竹(Sasa longiligula McClure)、单枝竹(Bonia saxatilis(Chia,H.L.Fung et Y.L.Yang)N.H.Xia)为贵州新分布竹种,并对其中赤竹的花做了补充描述。
关键词 窄叶玉山竹 细弱玉山竹 新种 赤竹 单枝竹 新分布 补充 贵州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民族史观钩沉--兼论周朝“夷夏”之辨 被引量:7
17
作者 彭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时期的民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以“文化”判别“民族”这一观点,亦即通过后天的文化因素(如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礼制风俗、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意... 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时期的民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以“文化”判别“民族”这一观点,亦即通过后天的文化因素(如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礼制风俗、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意识等)来判别民族。除此主观标准之外,实则不可忽视一个客观标准,即先天的生理因素是鉴定民族的客观标准,如生理特征(遗传特征)、血缘关系(包括祖先传说与世系追记)等。对蛮夷戎狄的民族偏见与民族歧视是周朝“夷夏观”的主体内容,而“以夏变夷”则是其主流导向,这是周朝“夷夏之辨”的要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周朝 民族 夷夏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昶墨竹图卷保护修复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理坤 杨军 +2 位作者 牛伟宏 左训 唐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2,共7页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夏昶墨竹图卷》,画心断裂成四截,天杆断裂,包首和玉片残破,小边脱落殆尽,需要及时进行保护修复。在不损伤文物的基础上,采用酸度计、色差仪、超景深视屏显微镜、纤维测量仪、扫描电镜、便携XRF等仪器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夏昶墨竹图卷》,画心断裂成四截,天杆断裂,包首和玉片残破,小边脱落殆尽,需要及时进行保护修复。在不损伤文物的基础上,采用酸度计、色差仪、超景深视屏显微镜、纤维测量仪、扫描电镜、便携XRF等仪器对文物的材质、微观形貌、装裱材料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得到了有关夏昶墨竹图手卷文物较为详细的原装裱信息。研究成果为开展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工作和今后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夏昶 手卷 检测 保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家之“义”与“侠义”和“正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积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3,共6页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梁启超等人的论证,逐渐与墨家之"义"联系在一起。而"正义"这一术语虽然是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生成的,但它的内涵却与墨家之"义"有许多相同点,在墨家、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和改造"正义"这一关键词是有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侠义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离子对细基江蓠孢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银环 唐月娣 +2 位作者 淮永丽 黄海立 赵素芬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36-40,共5页
研究了4种Hg2+浓度对细基江蓠果孢子和四分孢子附着、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g2+抑制了果孢子附着却促进了四分孢子的附着,但0.0025 mg/L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各浓度间差异显著(P<0.05);Hg2+在... 研究了4种Hg2+浓度对细基江蓠果孢子和四分孢子附着、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g2+抑制了果孢子附着却促进了四分孢子的附着,但0.0025 mg/L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各浓度间差异显著(P<0.05);Hg2+在实验浓度范围内(0.0025、0.0050、0.0075、0.0100 mg/L)影响了孢子的正常萌发,使孢子不能正常分裂和生长,刺激了孢子脱落,并且使盘状体的形态发生变异;`Hg2+不同浓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Hg2+浓度越高对孢子的萌发和生长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基江蓠 果孢子 四分孢子 萌发 生长 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