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1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asingame production decline type curves for analysing a multi-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 in tight gas reservoirs 被引量:5
1
作者 魏明强 段永刚 +3 位作者 陈伟 方全堂 李政澜 郭希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94-401,共8页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obtain the flow parameters,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original gas in place. Although advanced Blasingame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 methods fo...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obtain the flow parameters,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original gas in place. Although advanced Blasingame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 methods for vertical wells, fractured wells and horizontal wells are widely used, limited study has conducted on Blasingame production decline type curves for multi-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MFHW). Based on the perpendicular bisection(PEBI) grids, a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the solution was obtained using control volum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 fully implicit method. Blasingame production decline-type curves of the infinitely conductive MFHW were plotted through computer programming. A field case was presented to analyse and verify the model developed. Five flow regimes, including early formation linear flow, early radial flow, compound linear flow, transient flow and pseudo-radial flow, are recognized. Fracture spacing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affects early radial flow, compound linear flow and transient flow, the distance from the well to the circular boundary affects the pseudo-radial flow, and the type curves are als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formation permeability, fracture number and fracture half-length. The validation of field case suggests that the Blasingame production decline type curves proposed in this work can be applied to the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 for MFHW in tight gas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gas reservoir 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 unstructured grid production decline type curv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山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2
作者 李淼 刘晓春 陈龙耀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8-1337,共20页
中山片麻岩是一套含石榴石的淡色长英质片麻岩,主要出露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附近。新的LA-ICP-MS U-Pb锆石年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片麻岩原岩的物源区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晚期大陆地壳,原岩的沉积作用发生在1200~944Ma之间;在... 中山片麻岩是一套含石榴石的淡色长英质片麻岩,主要出露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附近。新的LA-ICP-MS U-Pb锆石年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片麻岩原岩的物源区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晚期大陆地壳,原岩的沉积作用发生在1200~944Ma之间;在格林维尔期(~944M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过程中,这些沉积岩原岩经深熔作用形成淡色花岗岩;随后在泛非期(~550Ma)再次经历了高级变质作用。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片麻岩主体属于一套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类似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微量元素Nb、Ta和Ti亏损,富集Rb、Th和K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征,反映其源区很可能是以杂砂岩为主混合少量泥质岩的沉积岩,沉积物源区可能来自与俯冲有关的大陆岛弧地区,也就是说拉斯曼丘陵在1000Ma前处于印度-南极克拉通边缘的成熟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中山片麻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S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多期锡成矿作用时代的厘定——来自锡石、黑钨矿U-Pb年代学的证据
3
作者 李伟 唐菊兴 +5 位作者 郭娜 宋世伟 吴忠如 郎兴海 鲁捷 连敦梅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18-1836,共19页
锡是赣南的优势矿产之一, 赣南锡成矿作用具有矿床数量多、成矿类型多样等特点。本文选择了坳头、淘锡坑石英脉型锡(钨)矿床和岩背斑岩型锡矿床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锡石和黑钨矿U-Pb同位素研究工作。坳头、淘锡坑、岩背矿床锡石U-Pb年龄... 锡是赣南的优势矿产之一, 赣南锡成矿作用具有矿床数量多、成矿类型多样等特点。本文选择了坳头、淘锡坑石英脉型锡(钨)矿床和岩背斑岩型锡矿床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锡石和黑钨矿U-Pb同位素研究工作。坳头、淘锡坑、岩背矿床锡石U-Pb年龄分别为228.0±1.5Ma、153.8±0.9Ma、135.9±0.8Ma, 有效约束了赣南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三期锡成矿作用。淘锡坑黑钨矿U-Pb年龄为156.6±3.6Ma, 与锡成矿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指示了该矿床空间上具有分带的钨、锡成矿均发生于燕山早期。在典型矿床调查基础上, 结合前人有关锡成矿花岗岩地球化学成果, 认为区内锡矿床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 且燕山晚期全面伸展环境诱发了地幔物质的上涌, 更有利于Sn的富集与成矿, 并进一步划分了印支期-燕山早期"南岭式"石英脉型锡(钨)矿床和燕山晚期"武夷式"斑岩型锡矿床。文章提出了赣南东部的陆相火山岩区是锡矿成矿的有利区, 西部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具印支期锡矿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u-Pb年龄 黑钨矿u-Pb年龄 成矿时代 矿化类型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中段库木萨依伟晶岩型锂矿床独居石U-Pb定年和云母的化学组成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钟金长 张勇 +12 位作者 安倩 黄杰 潘家永 张笑天 韩善楚 严杰 张思远 戴浩橦 王福梅 姜华阳 张浩赛 陈俊豪 章霞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6-716,共21页
近年来阿尔金地区锂矿找矿工作取得巨大突破,发现了一系列加里东期锂辉石伟晶岩型锂矿床,其中印支期锂成矿潜力和伟晶岩型锂矿锂的迁移富集过程是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库木萨依锂铍矿床是一个中型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具有超大型远景规模... 近年来阿尔金地区锂矿找矿工作取得巨大突破,发现了一系列加里东期锂辉石伟晶岩型锂矿床,其中印支期锂成矿潜力和伟晶岩型锂矿锂的迁移富集过程是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库木萨依锂铍矿床是一个中型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具有超大型远景规模,其赋矿围岩为黑云母片岩,矿体两侧发育明显的云英岩化等热液蚀变。通过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显微岩相学、电子探针和LA-ICP-MS等分析测试方法,厘定了锂成矿伟晶岩的形成时代,揭露了伟晶岩和围岩中不同类型云母矿物学组分特征,探讨了Li等稀有金属元素迁移演化的规律。库木萨依锂矿床的独居石U-Pb同位素研究显示,含斑中粗粒电气石锂辉石花岗伟晶岩和白云母花岗伟晶岩形成年龄分别为(224.6±3.0)Ma和(224.2±3.6)Ma,形成时代均为印支期。库木萨依锂矿床云母矿物研究揭示了岩浆—热液的演化过程,即:在岩浆活动阶段,锂辉石的沉淀析出,消耗了岩浆体系中的大量Li元素,而后形成含锂白云母(岩浆型);在岩浆热液蚀变围岩过程中,从围岩中带出一定量的锂,再沉淀形成富锂白云母(Li_(2)O含量为1.8%~2.3%),之后形成的热液白云母(H1-H2-H3)不断消耗热液中的Li元素,直至最晚阶段的低锂热液白云母(H4)(Li_(2)O含量为0.08%~0.15%)的形成。综合研究表明,岩浆作用叠加热液作用是富锂云母型锂矿床锂富集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库木萨依锂矿床印支期锂成矿时代的厘定和岩浆—热液作用锂迁移富集过程的揭示,为阿尔金地区锂矿勘查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和找矿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母 独居石 LA-ICP-MS分析方法 u-PB同位素 伟晶岩型锂矿 库木萨依 阿尔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泾县檀树岭钼矿床辉钼矿Re-Os和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穆玖清 王安东 +1 位作者 汪方跃 王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55-3572,共18页
檀树岭钼矿床处于江南隆起带内,位于江南断裂的南侧,其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为限定其成岩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对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辉钼矿Re-Os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檀树岭花岗岩SiO_(2)含量为64.5%~6... 檀树岭钼矿床处于江南隆起带内,位于江南断裂的南侧,其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为限定其成岩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对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辉钼矿Re-Os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檀树岭花岗岩SiO_(2)含量为64.5%~66.8%,Al_(2)O_(3)含量为14.4%~16.0%,K_(2)O含量为3.92%~4.86%,Na_(2)O含量为2.90%~3.91%,CaO含量为1.56%~2.8%,MgO含量为1.24%~1.53%,A/CNK为1.02~1.10,A/NK为1.37~1.59,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明显右倾,轻稀土相对富集,Eu负异常。檀树岭辉钼矿的Re-Os定年结果为(133.09±0.86)Ma,茂林岩体花岗闪长岩的U-Pb定年结果为(140.4±0.62)Ma、(139.9±0.66)Ma、(139.6±0.63)Ma,均属于早白垩世。综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结果可见檀树岭钼矿床主要岩浆活动属于太平洋构造体制,挤压与伸展的相互交替使该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与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隆起带 I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RE-OS定年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U型振动管密度计的研制
6
作者 孟荣丽 唐建祥 +4 位作者 潘江 谢代梁 方卫华 王文种 陶然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8-404,共7页
为了实现液体密度高准确度测量,研制了一种基于电磁驱动的双U型振动管密度计测量装置。使用该装置,在温度范围278~345 K内,分别在真空环境和使用纯水,标定了密度计的仪器参数。通过测量无水乙醇和异丙醇的密度对装置的性能进行验证,并... 为了实现液体密度高准确度测量,研制了一种基于电磁驱动的双U型振动管密度计测量装置。使用该装置,在温度范围278~345 K内,分别在真空环境和使用纯水,标定了密度计的仪器参数。通过测量无水乙醇和异丙醇的密度对装置的性能进行验证,并将实验结果与Refprop计算值和文献比较。结果表明了本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对实验装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密度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为0.42 kg/m^(3)(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计量 u型振动管密度计 液体密度 振动法 电磁驱动 不确定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form的弯链板U弯成形分析及模具参数优化
7
作者 汪永明 孙永文 连润柱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86,共8页
针对弯链板在U弯成形过程中产生的向外弯曲现象,基于Deform软件在其U弯凹模上分别建立了无预弯块和有预弯块的2组U弯成形有限元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有预弯块的U弯凹模对工件的向外弯曲变形有着很大的改善作用。建立了5组不同预弯块... 针对弯链板在U弯成形过程中产生的向外弯曲现象,基于Deform软件在其U弯凹模上分别建立了无预弯块和有预弯块的2组U弯成形有限元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有预弯块的U弯凹模对工件的向外弯曲变形有着很大的改善作用。建立了5组不同预弯块间距的U弯成形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不同预弯块间距对工件的台阶面间距和平行度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对比:当预弯块间距为75 mm时,U弯成形件的成形效果最佳,此时其台阶面间距为38.36 mm,台阶面向内弯曲夹角为0.1°。取预弯块间距为最佳值75 mm时,分别研究了不同的U弯间隙与凹模圆角半径对工件U弯成形效果的影响,得出其最佳U弯间隙为5.15 mm,最佳凹模圆角半径为10 mm。基于优化后的模具参数进行了U弯成形实验,依据实验结果,U弯成形件的窄端面间距为27.41~27.47 mm,台阶面间距为38.45~38.61 mm,台阶面夹角为-0.14°~0.27°,实验结果满足U弯成形的工艺要求,有效解决了弯链板在U弯成形过程中的向外弯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链板 u弯成形 Deform仿真 模具改进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西北部CONDA地区铝质A型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8
作者 周永刚 张洪瑞 +6 位作者 刘治博 罗迪柯 贾鹏飞 于春楠 王子圣 李春稼 靳立杰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1,共15页
本文对安哥拉西北部CONDA地区A型花岗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990±12)Ma,表明该岩体的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造山纪。样品富SiO... 本文对安哥拉西北部CONDA地区A型花岗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990±12)Ma,表明该岩体的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造山纪。样品富SiO_(2)(65.20%~70.57%)、K_(2)O+Na_(2)O(6.43%~8.33%),中等的A/CNK(0.94~1.02),w(Al_(2)O_(3))、w(CaO)、w(MgO)分别为13.74%~15.43%、1.84%~3.52%、0.69%~1.75%,K_(2)O/Na_(2)O为1.35~1.51,w(K_(2)O)为3.66%~4.86%,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中等((La/Yb)_N为11.03~30.27),Eu总体表现为负异常(δEu为0.56~1.02),Ce异常不明显(δCe为0.90~1.06)。样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等,亏损Ba、Sr、Eu,并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具有高的Zr、Y、Nb、Ga、Ce含量,Rb/Nb(6.42~10.12)、Y/Nb(1.16~2.31)、10~4Ga/Al值均>2.6,较高的Zr饱和温度(816.0~850.1℃),表明岩体具有A2型花岗岩的特征。岩浆源区压力较低、温度较高,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CONDA地区的A2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作用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古元古代 A型花岗岩 安哥拉CONDA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北解放桥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时代:来自H、O、S同位素分析和锆石、石榴子石U-Pb测年的约束
9
作者 黎敦朋 刘复焜 +4 位作者 杨树亮 谢忠龙 黄伟 付一航 陈楠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8-676,共19页
闽西北解放桥钨矿床是近年新发现的与晚侏罗世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石英脉型白钨矿床。矽卡岩钨矿床产于寒武系林田组大理岩透镜体中;石英脉型钨矿产于新元古界下峰岩组中,包含石英大脉和石英细脉型2种矿体;钨矿体空间分布具有上部为... 闽西北解放桥钨矿床是近年新发现的与晚侏罗世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石英脉型白钨矿床。矽卡岩钨矿床产于寒武系林田组大理岩透镜体中;石英脉型钨矿产于新元古界下峰岩组中,包含石英大脉和石英细脉型2种矿体;钨矿体空间分布具有上部为似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下部为石英脉型矿体的“上层下脉”的特征。为了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对石英-硫化物成矿期的石英和黄铁矿、闪锌矿、磁黄铁矿分别进行了H、O同位素和S同位素分析,对与成矿相关的花岗岩与花岗斑岩的锆石、矽卡岩中的石榴子石进行了U-Pb测年,结果显示:(1)δD值介于-72.9‰~-56.4‰,δ^(18)OH_(2)O值介于-3.2‰~2.5‰,在岩浆水与雨水线之间,表明成矿流体起源于岩浆流体,在成矿过程中有大气降水的加入;(2)δ^(34)S值2.1‰~2.9‰,平均值为2.65‰,属幔源硫,表明硫来源于岩浆;(3)矿区广泛分布的九仙山正长花岗岩获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3.6±1.3)Ma,与成矿相关的花岗斑岩获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49.8±2.2)Ma,并获得矽卡石中石榴子石的T-W下交点年龄为(150.4±5.3)Ma,说明解放桥钨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与华南地区的燕山期钨成矿作用具有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型-石英脉型 钨矿床 H、O同位素 S同位素 u-PB测年 晚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圆盘背锡多金属矿床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路永严 包从法 +5 位作者 闫庆贺 何小虎 王核 刘梦帆 高昊 潘奕玮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94-2710,共17页
圆盘背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 圆盘背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51.8±1.5 Ma,是晚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圆盘背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强烈富集Rb、Th、U、K、Pb,亏损Ba、Sr、Ti、P、Nb、Ta,具有明显Eu负异常,属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的高分异、低氧逸度、富集挥发分(F)和金属元素(Sn)的特征以及和成矿之间密切的空间关系表明圆盘背二长花岗岩可能是锡多金属成矿的母体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值(0.708865~0.708918),较低的ε_(Nd)(t)值(-8)和锆石ε_(Hf)(t)同位素值(-15.5~-5.1)以及较大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1568 Ma)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2182~1526 Ma),表明其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中元古代地壳岩石,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区域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圆盘背花岗岩可能是伸展环境下幔源岩浆底垫导致部分地壳熔融形成的。区域伸展可能与华南地块下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平板俯冲和随后的板片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 圆盘背矿床 粤东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桓仁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1
作者 余超 杨玉伟 +5 位作者 田毅 苏特 王广伟 杨新宇 鲍东明 张天元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7-1214,共18页
笔者等对辽东桓仁地区出露的古城子二长花岗岩、业主沟碱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古城子二长花岗岩和业主沟碱长花岗岩分别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和准铝质... 笔者等对辽东桓仁地区出露的古城子二长花岗岩、业主沟碱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古城子二长花岗岩和业主沟碱长花岗岩分别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和准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I型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25.0±0.6 Ma,A型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16.3±0.9 Ma,二者同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两类花岗岩均富Rb、Th、U、K和轻稀土,贫Ba、Sr、P、Ti,但二长花岗岩较碱长花岗岩,岩石Rb/Sr、Rb/Ba比值低,K/Rb比值高,并表现出更显著的铕负异常,指示两类花岗岩分异演化程度各不相同。两类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普遍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二长花岗岩ε_(Hf)(t)变化范围-22.20~-16.02,碱长花岗岩ε_(Hf)(t)变化范围-15.98~-11.42,ε_(Hf)(t)值变化范围较大,指示应有多种组分参与成岩过程。综合分析表明,显著的成岩时差及成分变异趋势指示两类花岗岩不可能为同一原始岩浆,两类花岗岩的形成均经历了幔源岩浆与其诱发地壳物质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在地壳深部混合,随后又经不同程度结晶分异的二阶段成岩过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两类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早白垩世晚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后缘拉张导致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HF同位素 I型花岗岩 A型花岗岩 伸展构造环境 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南玉苍山—彭溪碱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12
作者 潘少军 陈小友 +3 位作者 吕鹏飞 张建芳 曾凡飞 马俊祥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70,共15页
玉苍山—彭溪岩体位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带北端,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制约。笔者等以该岩体碱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6.50±1.81 Ma和98.27±0.39 Ma,表明该岩体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 玉苍山—彭溪岩体位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带北端,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制约。笔者等以该岩体碱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6.50±1.81 Ma和98.27±0.39 Ma,表明该岩体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60%~70%)、石英(25%~35%),少量斜长石(<5%)、黑云母(<2%)等,呈中细粒花岗结构。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上呈现高硅、富碱、低铝,镁、钙、磷、钛、铁等元素含量极低,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亲铁元素Co、Ni、Cr、V等含量较低;K/Rb值低,Rb/Sr、Rb/B值高;稀土元素总量高,且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远大于重稀土元素,同时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分异指数高;反映了该岩体具有强烈的壳源特征,且形成时岩浆演化分异程度高,存在斜长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认为该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为晚白垩世时期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下软流圈地幔上涌、部分地壳参与熔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岩石地球化学 花岗岩类型 构造环境 玉苍山 浙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察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陈喜庆 杨欣杰 +4 位作者 滕超 邵杰 曹军 冯博 王涛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681,共15页
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白垩纪岩浆岩广泛发育,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对探讨该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察达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和微量... 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白垩纪岩浆岩广泛发育,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对探讨该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察达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揭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20 Ma,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组成显示花岗闪长岩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属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La),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Zr、Sr、Nb、Ta),Eu负异常明显,这些特征与典型岛弧岩浆岩类似。花岗闪长岩中锆石ε_(Hf)(t)值为-7.62~-5.37,且具有古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1661~1518 Ma),指示其形成与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相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班公湖—怒江洋在早白垩世晚期仍然存在,并可能于该时期发生了南向的俯冲消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I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班公湖—怒江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康保县北沙城岩体岩石成因及成矿潜力讨论——U-Pb年龄、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14
作者 李康硕 陈公正 +7 位作者 王金芳 成义 杨良森 井新奎 李元申 刘辰雨 陆泽芊 宋宇桐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510,共23页
冀北康保县北沙城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是北沙城铅锌银铜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为查明北沙城岩体成因及其与北沙城矿床之间的成因关系,笔者等对北沙城岩体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 冀北康保县北沙城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是北沙城铅锌银铜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为查明北沙城岩体成因及其与北沙城矿床之间的成因关系,笔者等对北沙城岩体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76.1±0.6 Ma、274.9±0.7 Ma,为早二叠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均具有高硅、富碱、过铝质的特征,其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式,具中等Eu负异常(0.44~0.62),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Sr等高场强元素,二者为同一岩浆系统不同演化程度的产物。北沙城岩体ε_(Hf)(t)值为-7.37~-14.54之间,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在1763~2215 Ma之间,表明北沙城岩体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岩浆氧逸度(NNO)在-4.78~-0.11之间,黑云母结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40~766℃和280~441 MPa,似斑状花岗岩含水量在11.3%~13.2%,花岗斑岩含水量在8.00%~8.30%之间。低氧逸度和过早的流体出溶不利于Pb、Zn、Cu的富集,北沙城岩体可能并非成矿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沙城岩体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岩浆氧逸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库中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5
作者 尹业长 姜朋 +7 位作者 郑博 杨云宝 李成禄 刘阳 刘兆龙 刘旭显 范玉超 赵忠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80,共18页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结晶年龄为(136.5±1.7)Ma,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体为高分异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高硅(w(SiO_(2))=70.40%~73.54%)、富碱(w(Na_(2)O+K_(2)O)=8.77%~9.3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等)为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显著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一(εHf(t)=5.1~8.8,平均值为6.7),指示岩浆源区物质以新增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为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库中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造山后伸展环境,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发的岩石圈减薄与软流圈上涌,其热动力作用促进了新生下地壳熔融,最终形成高分异钙碱性Ⅰ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早白垩世 库中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承载力和延性的U型Twin-PBL剪力键构造优化试验研究
16
作者 王银辉 郑可达 +1 位作者 陈闯 罗征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7,共9页
为提升端部增设承压钢板的钢-混组合梁桥U型Twin-PBL剪力键的承载力并保持良好的延性性能,以嘉善至永嘉公路平湖上海塘大桥为背景开展试验研究。通过调整端承压钢板高度和在端承压钢板中心开设凹槽2种优化方式,设计8个试件开展推出试验... 为提升端部增设承压钢板的钢-混组合梁桥U型Twin-PBL剪力键的承载力并保持良好的延性性能,以嘉善至永嘉公路平湖上海塘大桥为背景开展试验研究。通过调整端承压钢板高度和在端承压钢板中心开设凹槽2种优化方式,设计8个试件开展推出试验和数值模拟,对试件荷载~位移曲线、力学性能指标、破坏形态以及关键部位应变变化进行分析,提出端承压钢板的合理构造优化方式。结果表明:U型Twin-PBL剪力键较普通Twin-PBL剪力键H0承载力提高,位移延性系数降低。随着端承压钢板高度H减小或开槽宽度W增大,U型Twin-PBL剪力键加载过程中裂缝发展趋缓,达到峰值后的荷载~位移曲线趋于平坦,位移延性系数提高。剪力键H40-W0(H=40 mm、不开槽)和H160-W40(H=160 mm、W=40 mm,中间开槽)的承载力较H0分别提升10.1%和12.9%。H40-W0和H160-W40的位移延性系数分别为H0的90.7%和88.4%,分别为H160-W0(H=160 mm、不开槽)的1.60倍和1.56倍,剪力键延性性能提高。鉴于中间开凹槽后端承压钢板弯曲变形较大,端承压钢板高度低于开孔位置的剪力键H40-W0的2根贯穿钢筋应力发展同步性更好,因此为最优构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组合梁 u型Twin-PBL剪力键 延性 极限承载力 荷载~位移曲线 推出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南端晚白垩世赋铀沉积物源演化—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17
作者 刘华健 金若时 +5 位作者 徐增连 汤超 段明 肖鹏 魏佳林 张鹏鹏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6-1054,共19页
【研究目的】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南端嫩江组五段、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赋铀层位。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物源演化研究,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古地理及铀成矿理论的进一步认识。【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碎屑锆石LA-ICP-MS原位微区... 【研究目的】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南端嫩江组五段、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赋铀层位。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物源演化研究,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古地理及铀成矿理论的进一步认识。【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碎屑锆石LA-ICP-MS原位微区测年分析,与已收集到的盆地周缘岩体年龄进行对比,同时结合砂岩岩屑及重矿物组成,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晚白垩世嫩江组五段—明水组物源变化。【研究结果】嫩江组五段锆石年龄总体呈现出2994~1765 Ma、281~178 Ma和125~79 Ma三个年龄区间,四方台组锆石总体呈现出2797~1739 Ma、462~455 Ma、296~174 Ma和125~79 Ma四个年龄区间,明水组锆石总体呈现出2448~1792 Ma、237~220 Ma和117~87 Ma三个年龄区间。【结论】大庆长垣南端嫩江组五段物源可能来自于盆地东部的张广才岭、吉黑地区以及东南部的辽源地区,四方台组沉积时期除盆地东部的张广才岭、吉黑地区以及东南部的辽源地区外,盆地北部的小兴安岭东部也开始为研究区提供一定的物源,明水组物源则可能来自于盆地北部的小兴安岭东部和东部的张广才岭。这一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庆长垣南端晚白垩世古地理格局和大庆长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沉积盆地 物源分析 碎屑锆石u–Pb测年 嫩江组五段 四方台组 明水组 地质调查工程 大庆长垣南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伏岭A型花岗岩的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Lu—Hf同位素特征
18
作者 郑伟 陈天虎 +3 位作者 杜建国 陈芳 丁宁 张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6,共18页
伏岭花岗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的皖浙相邻区,岩浆岩沿着近北东向的宁国—绩溪深大断裂断分布。笔者等对伏岭岩体鱼龙川(γ_(5)^(3-2))单元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地... 伏岭花岗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的皖浙相邻区,岩浆岩沿着近北东向的宁国—绩溪深大断裂断分布。笔者等对伏岭岩体鱼龙川(γ_(5)^(3-2))单元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31.8±0.9 Ma,富硅、富碱、贫钙、贫铁,具有较高的Rb、Th、U、Ga、Zr和Y含量,较低的Sr、Ba和Nb含量,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典型的“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强烈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明显的Ba、Sr、Nb的负异常。其高SiO_(2)含量和Rb/Sr值、低Ba、Sr含量具备江南造山带东段皖南地区A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岩体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源区可能存在磷灰石、钛铁矿的分离结晶作用,而辉石类的分离较少。伏岭岩体主要来源于地壳中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地球化学特征继承于源岩。锆石ε_(Hf)(t)变化范围较小,均在-7.0~-4.6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478~1630 Ma,伏岭花岗岩可能由中元古代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伏岭岩体的形成可能受到碰撞作用的影响,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期,中元古代的基底岩石被大范围的熔融,从而产生了伏岭A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岭 A型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Lu—Hf同位素 构造环境 江南造山带 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岩体中锆石的成因判识及其对锆石U-Pb年龄的影响:以辽河坳陷太古宇基底中的锆石为例
19
作者 杨飞 韩宏伟 +4 位作者 边天一 苑晓娇 郭晓飞 邹德慧 孟凡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8-1325,共18页
复杂岩体经历了长期地质演化,内部所含锆石成因十分复杂。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根据锆石外部形态、CL发光强度、内部结构以及微量元素特征,本文将锆石成因类型归纳为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以及热液作用3大类9小类。在锆石U-Pb定年的过程中,单... 复杂岩体经历了长期地质演化,内部所含锆石成因十分复杂。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根据锆石外部形态、CL发光强度、内部结构以及微量元素特征,本文将锆石成因类型归纳为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以及热液作用3大类9小类。在锆石U-Pb定年的过程中,单颗粒锆石或锆石上不同位置的成因判识是获取高质量U-Pb年龄数据的前提。以渤海湾辽河坳陷基底复杂岩体为例,对岩体内具有核—边结构的复杂成因锆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获取不同成因锆石的U-Pb年龄,进而探讨锆石成因对获取高质量U-Pb年龄的重要意义。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的核部多见岩浆成因环带结构,也可见斑杂状、海绵状及扇形分带等变质成因结构,边部呈现变质重结晶成因的扇形和冷杉叶结构。锆石核部Th/U比值(0.39~1.32)和分散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核部存在岩浆结晶锆石、变质锆石以及变质残余锆石,边部主要是变质重结晶作用或流体蚀变形成的增生边。基于锆石的成因类型划分,从3个样品锆石核部和边部分别获得了代表原岩形成时间的岩浆年龄和变质作用时间的变质年龄。辽河坳陷基底复杂岩体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基底存在两期新太古代晚期岩浆事件,分别为2586~2583 Ma、2565~2538 Ma,变质事件主要发生在2508~2501 Ma。辽河坳陷基底岩浆事件和变质事件的获得,对于揭示华北克拉通覆盖区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内部结构 锆石微量元素 成因类型 u-PB年龄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Row-Spacing on Canopy Structure and Yield in Different Plant Type Rice Cultivars 被引量:2
20
作者 Zhao Hai-xin Wang Xiao-xue +2 位作者 Guo Zhen-hua Huang Xiao-qun Liu Hua-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2年第4期11-19,共9页
Two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Longjing 20 (more tillers and curved panicle type, MCP) and Longjing 21 (few tillers and half erect panicle type, FEP),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ow-spacing on canopy structur... Two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Longjing 20 (more tillers and curved panicle type, MCP) and Longjing 21 (few tillers and half erect panicle type, FEP),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ow-spacing on canopy structur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productive tiller reduced first, and increased afterwards as row-spacing increa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w spacing and the percentage of productive tiller fitted a quadratic regression. The effects of row spacing on leaf area index (LAI) at later tillering stage and the highest stem number per square meter also followed a quadratic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with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row-spacing on primary branch were larger than the secondary branch in Longjing 20. However, the trend in Longjing 21 was opposi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w spacing and seed setting rate of the secondary branch or panicl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An extrem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obtained between seed setting rate of secondary branch in Longjing 2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ow-spacing and yield in Longjing 20 (R2=0.68). However,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ow-spacing and yield of Longjing 21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R2=–0.96**). The canopy structure of MCP was more sensitive to row-spacing.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ow spacing and the length of the flag leaf (R2=0.89**), the width of the flag leaf (R2=0.85*), the length of the last internode (R2=0.85*), the length of the last 2nd internode (R2=0.96**) or the length of the panicle (R2=0.91**) was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in Longjing 20, but not in Longjing 21. The wider row-spacing promote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dry matter of panicle, stem and leaf and the yield formation in MCP. The best row-spacing in Longjing 20 was 30 cm. For Longjing 21, the narrower row-spacing was better. The best row-spacing of it was 21 cm.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mproved the population environment of MCP or the utilization of the free space in the field of FEP could be reached either by wider row-spacing or narrow row-spa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w-spacing more tillers and curved panicle type (MCP) few tillers and half erect panicle type (FEP) canopy structur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Y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