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6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春秋笔法”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向燕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197,共14页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先是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至20世纪以后又发生了一场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其中就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继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论、历史何以被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之后,转入对历史...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先是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至20世纪以后又发生了一场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其中就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继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论、历史何以被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之后,转入对历史如何被表述的语言的分析,历史叙事因此进入历史学研究视野。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中的“春秋笔法”,从语言学转向的视域看,当属历史叙事策略的问题,属于集合历史叙事的情节编码、语言修辞与意义解释的语言行为,但与西方理论界所谓的“文本之外无他物”、以语言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性为据、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的文本主义史学观不同,中国古代先贤在承认语言构成认识边界、“文无达诂”的同时,仍肯定语言的公共性或公度性,视语言为突破意识的内在性向外表达的有效“津筏”,并在史学实践中形成“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的“义例”的叙事方法,通过对选材与修辞的明确规定,来保证在追求历史之“义”(善)的同时,不失“齐桓晋文”之真的陈述,以化解历史叙事中事实陈述与事实解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紧张。“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古代史家在叙事上的语言学尝试,是否真的可以化解历史叙事内蕴的矛盾,当然可以探讨,但从历史研究语言学转向的视域重新认识历史叙事的问题,在使我们意识到西方现代史学理论局限的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古代中国史学的一些理论还是可以开发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语言学转向 春秋笔法 历史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嫁接对秋延后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李桂芬 解华云 +7 位作者 叶云峰 覃斯华 柳唐镜 何毅 李天艳 洪日新 韦正光 黄金艳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19,共5页
为研究嫁接对秋延后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葫芦和野生西瓜为砧木,桂红玉西瓜为接穗,以自根苗为对照开展嫁接试验,调查研究嫁接对秋延后西瓜主蔓长度、茎粗、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西瓜秋延后生产提... 为研究嫁接对秋延后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葫芦和野生西瓜为砧木,桂红玉西瓜为接穗,以自根苗为对照开展嫁接试验,调查研究嫁接对秋延后西瓜主蔓长度、茎粗、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西瓜秋延后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嫁接可显著提高秋延后西瓜的生长势、抗病性、单果质量和产量,嫁接苗比自根苗增产87.7%~115.7%,其中葫芦嫁接苗增产115.7%。嫁接能在提高果皮硬度的同时降低果皮厚度和果肉硬度,从而提高果实贮运性和口感品质;嫁接不能提高秋延后西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葫芦砧木可提高秋延后西瓜的果糖、蔗糖、番茄红素、维生素C含量以及果糖和葡萄糖比值(F/G),因而提高了风味品质和营养品质;而野生西瓜砧木显著降低了秋延后西瓜番茄红素、维生素C、瓜氨酸含量以及果糖和葡萄糖比值(F/G),因此降低了风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总体而言,葫芦嫁接苗在植株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等方面均优于野生西瓜嫁接苗,因此葫芦比野生西瓜更适合用作西瓜秋延后栽培的嫁接砧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嫁接 砧木 秋延后栽培 生长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笑属21种植物叶片形态特征研究
3
作者 朱报著 徐放 +5 位作者 张卫华 李娜 杨晓慧 杨会肖 廖焕琴 白青松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以含笑属21种植物秋季叶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周长、叶面积等13个指标及叶色进行测定,通过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不同含笑属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及叶色观赏特性。结果表明:21种含笑属植... 以含笑属21种植物秋季叶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周长、叶面积等13个指标及叶色进行测定,通过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不同含笑属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及叶色观赏特性。结果表明:21种含笑属植物叶片形态指标变异系数在18.66%~56.73%,叶片形态变异丰富,13个叶片形态指标间差异明显且相关性较强;前2个主成分可反应表型性状85%的信息,叶面积、叶周长和叶宽是造成含笑属植物叶片变异的主要因素;根据叶片形态将21个含笑属植物聚为4类,通过对21种含笑属植物叶色进行研究发现,除广东含笑叶色呈红褐色外,其他均呈现不同深浅的绿色。21种含笑属植物叶片变异较丰富,叶色观赏性较强,可为含笑属植物分类、园林树种配置模式和杂交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笑属 秋季叶 形态变异 叶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秋雨期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
4
作者 唐红玉 吴遥 +2 位作者 董新宁 白莹莹 魏麟骁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1-723,共13页
利用196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观测台站秋季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西秋雨期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两类极端降水事件的最新变化特征,并从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等角度,对两类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差异... 利用196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观测台站秋季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西秋雨期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两类极端降水事件的最新变化特征,并从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等角度,对两类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年来,华西秋雨期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呈降水量和频次增加、强度增强和对秋季总降水量贡献率增加的变化趋势;而非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呈降水量减少,强度、频次及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变化不明显的特征。两类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北半球欧亚中高纬度均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且槽脊的位置基本一致,但强度有较大差异:持续(非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黑海和里海以北槽、巴尔喀什湖和贝加尔湖以北脊及鄂霍次克海以东以北槽偏强(弱),低纬度地区印缅槽偏强(相对稍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更偏北偏西(相对偏南偏东)。华西秋雨期内发生的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过程中,除对流层中低层大尺度环流背景对其极为有利外,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北界会提前南退东缩,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发展,故提前关注和监测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和形态变化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可以为提前预测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提供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秋雨 极端降水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制越年秋用蚕种的综合性状研究
5
作者 刘彬斌 张智勇 +5 位作者 胡春梅 卿圣环 粟思源 刘俊凤 张锦川 肖文福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66-72,共7页
[目的]探明秋制越年秋用蚕种的综合性状,为蚕种安全保存、库余蚕种的供需调节及不同蚕品种的安全繁育继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2年,以46个秋用蚕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三段式冷藏方法制备秋制越年秋用蚕种,以当季制备的春制秋用蚕... [目的]探明秋制越年秋用蚕种的综合性状,为蚕种安全保存、库余蚕种的供需调节及不同蚕品种的安全繁育继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2年,以46个秋用蚕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三段式冷藏方法制备秋制越年秋用蚕种,以当季制备的春制秋用蚕种为对照,调查其孵化情况、4龄病小蚕数量、健蛹率、结茧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母蛾产卵量等指标。[结果]秋季饲育成绩表明,除茧层率外,秋制越年秋用蚕种的孵化率、结茧头数、结茧率、虫蛹率、全茧量、茧层量及造卵数量均较春制秋用蚕种低。在秋制越年秋用蚕种材料中,32个蚕种的孵化率达试催青孵化率,占总量的69.57%,其中,7个蚕种的孵化率较春制秋用蚕种高;4个蚕种的结茧头数、6个蚕种的结茧率和8个蚕种的虫蛹率均较春制秋用蚕种高;11个蚕种的结茧率在85%以上,17个蚕种的虫蛹率在80%以上;22个蚕种的茧层率高于春制秋用蚕种;5个蚕种的造卵数量高于春制秋用蚕种。[结论]除茧层率外,秋制越年秋用蚕种的孵化率、结茧头数、结茧率、虫蛹率、全茧量、茧层量及造卵数量均低于春制秋用蚕种;但从家蚕资源材料的安全继代保存、库余蚕种的供需调节及减少家蚕资源材料的繁育代数等方面看,利用适当冷藏技术,秋制越年秋用蚕种既可延缓品种退化减少运行成本,也可减少库余蚕种的浪费,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秋制越年秋用蚕种 春制秋用蚕种 冷藏处理 茧层率 虫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地区核桃林间不同秋眠级苜蓿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研究
6
作者 苏洋 梁晨 +5 位作者 张树振 岳海燕 彭凤君 张博 蒋立峰 孙鸿博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08,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核桃林间作不同秋眠级数和播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在和田地区核桃林间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密度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5.0、22.5、30.0 kg/hm^(2),分别用M1、M2、M3表示,秋眠级设置4个水平... 试验旨在探究核桃林间作不同秋眠级数和播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在和田地区核桃林间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密度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5.0、22.5、30.0 kg/hm^(2),分别用M1、M2、M3表示,秋眠级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7级赛沃、8级精英、9级超能、10级WL712,分别用Q7、Q8、Q9、Q10表示,测定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返青率。结果表明,在第1、2茬次,Q9·M1播种方案的株高均最高,分别为79.68、72.72 cm,在第3茬中,Q10·M3播种方案的株高最高,为72.18 cm。Q9·M3播种方案下的鲜草、干草年总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401.13、6667.01 kg/hm^(2)。在3个茬次中,第2茬的Q9·M2播种方案粗蛋白含量最高,第2茬Q10·M2播种方案的相对饲喂价值最高。研究表明,选择秋眠级数9级的Q9紫花苜蓿品种,采用22.5 kg/hm^(2)的播种密度能够获得高产优质的饲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林间作 秋眠级数 紫花苜蓿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灌区秋播饲用小黑麦氮肥合理施用量研究
7
作者 张晓娟 李雪雪 +4 位作者 徐得甲 李小玉 马耀海 马花 孙权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199,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宁夏灌区秋播饲用小黑麦氮肥合理施用量。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氮肥(纯氮)施用量,分别为N1 (0 kg/hm^(2))、N2 (75 kg/hm^(2))、N3 (150 kg/hm^(2))、N4 (225 kg/hm^(2))和N5(300 kg/hm^(2))处理,每个处理3... 试验旨在探究宁夏灌区秋播饲用小黑麦氮肥合理施用量。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氮肥(纯氮)施用量,分别为N1 (0 kg/hm^(2))、N2 (75 kg/hm^(2))、N3 (150 kg/hm^(2))、N4 (225 kg/hm^(2))和N5(300 kg/hm^(2))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黑麦于2021年10月7日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2022年6月15日收割。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促进了饲用小黑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的生长及干物质的积累,且在开花期小黑麦对干物质积累量达到峰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小黑麦的株高和干物质积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N4处理表现最好。小黑麦对氮元素的需求量最大,其次为磷和钾元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4个器官对磷元素的吸收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N4处理的效果较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饲用小黑麦鲜、干草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N4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经肥料效应方程模拟得出,秋播饲用小黑麦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74.12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241.33 kg/hm^(2)。研究表明,试验结果可为当地秋播饲用小黑麦科学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灌区 秋播 饲用小黑麦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MK5发掘简报
8
作者 张俊民 王永安 +2 位作者 李悦 景小庆(执笔/绘图) 孙锋(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I0001,I0002,5-17,共17页
石家墓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西头村。201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石家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春秋时期墓葬12座、车马坑2座和祭祀坑1座。在车马坑MK5内发现东西向纵列的殉车5辆,其中1辆车无马,4辆车为一驾两马。车马下发... 石家墓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西头村。201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石家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春秋时期墓葬12座、车马坑2座和祭祀坑1座。在车马坑MK5内发现东西向纵列的殉车5辆,其中1辆车无马,4辆车为一驾两马。车马下发现有殉人、殉狗。此车马坑具有典型春秋中期秦文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宁县 石家墓地 车马坑 春秋中期 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生型菜用豌豆品种适应性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9
作者 张瑞 刘琼 +1 位作者 王丽 许林英 《长江蔬菜》 2025年第6期53-57,共5页
为探究不同秋季矮生型菜用豌豆品种在田间的生长表现和产量,探讨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选取中秦1号、中豌9号、荣涛9号、绿苗9号、浙豌2号、中豌6号以及本地主栽品种改良中豌4号(CK)7个矮生型豌豆品种进行露地栽培试验,并分析了豌豆的物... 为探究不同秋季矮生型菜用豌豆品种在田间的生长表现和产量,探讨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选取中秦1号、中豌9号、荣涛9号、绿苗9号、浙豌2号、中豌6号以及本地主栽品种改良中豌4号(CK)7个矮生型豌豆品种进行露地栽培试验,并分析了豌豆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各豌豆品种的生育期和全生育期在43~54 d,改良中豌4号(CK)生育期最长,中秦1号和中豌6号生育期最短。改良中豌4号(CK)株高最高,而中豌9号和荣涛9号最低。产量最高的是荣涛9号,为690.2 kg/667 m^(2),改良中豌4号(CK)最低。综合认为,荣涛9号和中豌6号的产量和熟期等性状优于其他品种,适合在慈溪市秋季作进一步示范和推广。土壤电导率、溶解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受豌豆品种的影响;pH值和有效磷含量随豌豆生育期的增加而下降,速效钾含量则增加。建议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的豌豆品种,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和生育期对养分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以优化土壤管理策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菜用豌豆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对秋季矮生豌豆荣涛9号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裘建荣 张立权 +1 位作者 蔡盼 许林英 《长江蔬菜》 2025年第10期52-54,共3页
为探究秋季矮生型菜用豌豆新品种荣涛9号在不同密度下的产量,调查了行距不变情况下,不同株距下的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并分析了荣涛9号豌豆的农艺性状。试验结果表明,荣涛9号在行距35 cm、株距10 cm下(处理1)的产量最高,为5403.43 kg/hm^... 为探究秋季矮生型菜用豌豆新品种荣涛9号在不同密度下的产量,调查了行距不变情况下,不同株距下的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并分析了荣涛9号豌豆的农艺性状。试验结果表明,荣涛9号在行距35 cm、株距10 cm下(处理1)的产量最高,为5403.43 kg/hm^(2);株距30 cm下的产量最低,为3173.24 kg/hm^(2)。地上部生物量表现出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相比当地常规种植密度,处理1的综合表现优良,可推荐进行示范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矮生豌豆 密度 产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牡丹不同茶类夏秋茶香气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梦婷 廖献盛 +5 位作者 吴先寿 魏明秀 郑玉成 金珊 张见明 叶乃兴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及醇类为主;秋茶中鉴定出50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和杂环化合物为主。香气活性值分析表明,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绿茶的关键呈香物质;β-紫罗兰酮、2-乙氧基-3-甲基吡嗪、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黄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E)-芳樟醇氧化物、2-乙氧基-3-甲基吡嗪等是金牡丹白茶的关键呈香物质;吲哚、苯甲酸甲酯、苯乙醛、香叶醇、(E)-芳樟醇氧化物等是金牡丹乌龙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等是金牡丹红茶的关键呈香物质。秋茶中呈香物质的贡献、种类与数量均多于夏茶,其中,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等42种关键呈香物质在秋季样品中香气活性值均高于夏季。整体而言,金牡丹茶以花香类为主要香型,秋茶香气品质显著优于夏茶,香叶醇、芳樟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苯甲酸甲酯等14种挥发性代谢物为金牡丹茶品种的关键香气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牡丹 不同茶类 夏秋茶 香气品质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春秋》义法看明代宋史研究的书写风格
12
作者 吴漫 张梦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F0002,共9页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张大一统观念,重建政治旨趣以突出褒贬劝惩,照录诏令奏疏及新体佳作以传承实录垂鉴之原则,又突破微文刺讥的旧范式发展史论新体。整体上突出了强调大一统意识、义理之正及重视实录等历史关怀,彰显出《春秋》义法书写体系持久生命力。明代宋史研究的风格与成就丰富了传统史学书写文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明代 宋史研究 书写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国文学家考略》辑补
13
作者 刘跃进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8,共15页
在曹道衡先生《十六国文学家考略》基础上,我们补充考述了三十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创作情况。他们多生活在成汉、前赵、后赵、前凉、西凉、北凉、前燕、南燕、前秦、后秦、大夏以及北魏早期。当然,十六国时期,疆域时有变化,人员... 在曹道衡先生《十六国文学家考略》基础上,我们补充考述了三十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创作情况。他们多生活在成汉、前赵、后赵、前凉、西凉、北凉、前燕、南燕、前秦、后秦、大夏以及北魏早期。当然,十六国时期,疆域时有变化,人员流动频繁。譬如胡方回,创作活动主要在大夏时期,北魏平定大夏后,随降人到了平城,故也可以算作北魏文人。一些文学家的归属,主要依据其创作活动的时间与地点判定。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古文学研究提供一些具体可依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 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春秋》 《晋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村墓地M17与M24墓主及相关问题再探
14
作者 陈康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根据出土遗物形制特征的对比分析,辛村墓地M17组墓葬与M24的时代为春秋早期。结合随葬铜器铭文信息和文献记载,推测M17的墓主可能为卫庄公,M5为M17夫人庄姜的墓葬,M24墓主可能为卫桓公或其夫人。M17、M5墓道内殉人、殉狗且墓道中部存在... 根据出土遗物形制特征的对比分析,辛村墓地M17组墓葬与M24的时代为春秋早期。结合随葬铜器铭文信息和文献记载,推测M17的墓主可能为卫庄公,M5为M17夫人庄姜的墓葬,M24墓主可能为卫桓公或其夫人。M17、M5墓道内殉人、殉狗且墓道中部存在外扩的迹象,表现出明显的商文化因素,可能与文献记载西周晚期卫武公“修康叔之政”即采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村墓地 春秋早期 卫庄公 卫桓公 商文化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中国“象”思维演进的三阶段及《书》象的呈现方式
15
作者 赵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在古代中国的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之中,象最具代表性。古代象思维的发展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纯象阶段、象辞结合阶段和纯辞(言象、例象)阶段。自然垂示(天垂象、天事必象、祥瑞灾异等)、圣人制象(龟占蓍卜、卦象等)、文辞例象因象关联起来,... 在古代中国的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之中,象最具代表性。古代象思维的发展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纯象阶段、象辞结合阶段和纯辞(言象、例象)阶段。自然垂示(天垂象、天事必象、祥瑞灾异等)、圣人制象(龟占蓍卜、卦象等)、文辞例象因象关联起来,组合出了一套早期中国以象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早期象理论以显道、明道、用道为目标,以系统性文字出现、天子失官等为分化节点,以三阶段为呈现形态,构建了传统中国独特的宇宙论模型。在此三阶段说的基础上讨论《书》象的呈现方式,能够深入开掘并立体呈现《书》象的内蕴与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思维 《书》象 象论 《春秋》化 例象 六艺之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河南省秋作物生产形势及品种利用情况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香粉 刘海静 +5 位作者 张留声 时小红 史庆玲 周宁 张会芳 刘桂珍 《种业导刊》 2025年第1期3-10,共8页
根据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及相关专家对秋作物生产、新品种试验和展示示范考察情况,结合各地市种子部门统计结果,对2024年河南省秋季作物生产情况与特点、品种利用以及布局意见进行分析,为2025年秋季主要农作物... 根据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及相关专家对秋作物生产、新品种试验和展示示范考察情况,结合各地市种子部门统计结果,对2024年河南省秋季作物生产情况与特点、品种利用以及布局意见进行分析,为2025年秋季主要农作物品种利用选择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秋作物 生产形势 品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天品种Sedum‘Autumn Joy’扦插繁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蔡丽敏 董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7-280,共4页
对景天属优良品种Sedum‘Autumn Joy’在生长季内不同时期的扦插生根成活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edum‘Autumn Joy’扦插在全年的生长季内任一时间段都可进行,其中春季扦插生根率可以达100%,发根点达3-4个;夏季扦插时较低,平均约为40%;9... 对景天属优良品种Sedum‘Autumn Joy’在生长季内不同时期的扦插生根成活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edum‘Autumn Joy’扦插在全年的生长季内任一时间段都可进行,其中春季扦插生根率可以达100%,发根点达3-4个;夏季扦插时较低,平均约为40%;9-10月可达80%-90%。景天扦插不需要施用任何生根激素,在一般的温室内即可进行,生产成本低,非常适合大面积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天 扦插 生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刈割对燕麦产量、品质和青贮发酵质量的影响
18
作者 桑瑞娟 董春阳 +5 位作者 张红妹 张晓霞 何云 马森 史莹华 李德锋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9-103,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豫北地区秋播燕麦的适宜青贮刈割期。试验设置了2个播期和3个刈割期(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测定了秋播燕麦的越冬率、不同生育期的产量、营养品质和青贮发酵质量。结果显示,10月1日播种的燕麦全部冻死,而10月22日播种的... 试验旨在探究豫北地区秋播燕麦的适宜青贮刈割期。试验设置了2个播期和3个刈割期(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测定了秋播燕麦的越冬率、不同生育期的产量、营养品质和青贮发酵质量。结果显示,10月1日播种的燕麦全部冻死,而10月22日播种的燕麦越冬率为70.20%。从抽穗期至乳熟期,刈割越晚,燕麦的干物质产量越高,乳熟期干物质产量最高,为14.57 t/hm^(2)。随着刈割期的推迟,燕麦的粗蛋白(CP)、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相对牧草质量(RFQ)先降低后升高,乳熟期的营养品质主成分得分最高。全株含水量从83.20%降至69.30%,各刈割期青贮料的pH值均在4.0左右,乳酸含量为3.37%~6.50%,其中在灌浆期刈割,发酵质量最佳。研究表明,豫北地区秋播燕麦适宜在10月下旬播种,并在乳熟期刈割。此时,燕麦干物质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刈割后可直接切碎青贮,发酵质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秋播 越冬率 产量 发酵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及传输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春燕 李岩瑛 +3 位作者 吴雯 陈静 马幸蔚 聂鑫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3-1373,共11页
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出现了近60 a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大风沙尘天气频发,9月6—7日民勤县出现近40 a来9月最强沙尘暴。选取2023年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过程,对前期气象要素变化、天气学条件、边界层特征等进行分析,应用HYSPLI... 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出现了近60 a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大风沙尘天气频发,9月6—7日民勤县出现近40 a来9月最强沙尘暴。选取2023年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过程,对前期气象要素变化、天气学条件、边界层特征等进行分析,应用HYSPLIT模式向后轨迹、Himawari-8卫星沙尘监测等方法得出该区沙尘的来源及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条件。(2)西西伯利亚65°~85°E、50°~58°N存在低压槽,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呈阶梯槽形势,河西走廊存在中尺度切变,500 hPa冷中心≤-20℃、700 hPa冷中心≤0℃,中空急流≥20 m·s^(-1)、低空急流≥14 m·s^(-1),K指数≥21℃,辐合区位于700 hPa以下,散度≤-0.75×10^(-5) s^(-1);辐散区位于700~650 hPa,散度≥0.75×10^(-5) s^(-1);上升运动层位于800~600 hPa,垂直速度≤-0.6 hPa·s^(-1);700 hPa以下为正涡度区,强度≥0.75×10^(-5) s^(-1)。(3)沙源以本地沙尘为主时,近地层空气湿度是沙尘暴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4)相较春季沙尘暴,夏秋季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更强的上升运动、更大的近地层风速及地面3 h变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季强沙尘暴 区域性高温干旱 遥感监测 传输特征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个饲用燕麦品种在豫北秋播的越冬性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20
作者 桑瑞娟 旦久罗布 +5 位作者 张红妹 董春阳 何云 孙浩 郭明 李德锋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5-141,共7页
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豫北地区秋季播种的饲用燕麦(Avena sativa)品种。选取23个燕麦品种,测定越冬期持绿性、越冬率、越冬前后分蘖数、干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等指标。结果显示,各品种越冬率为38.10%~97.30%,太阳神和魅力的越冬率较高,均高于... 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豫北地区秋季播种的饲用燕麦(Avena sativa)品种。选取23个燕麦品种,测定越冬期持绿性、越冬率、越冬前后分蘖数、干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等指标。结果显示,各品种越冬率为38.10%~97.30%,太阳神和魅力的越冬率较高,均高于90.00%,且持绿性与越冬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越冬前分蘖数为1.30~4.70个/株,越冬后分蘖数增至9.00~23.20个/株,冻死分蘖数为0~1.27个/株,越冬率高的品种冻死分蘖数较少。各品种于5月8日—5月29日达到乳熟期后收获,生育期为200~215 d,株高为0.94~1.62 m,干草产量为10.01~14.71 t/hm^(2),其中太阳神的干草产量最高,其次为黑玫克、魅力和甜燕1号,这4个品种的干草产量均高于14.00 t/hm^(2)。各品种燕麦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6.70%~10.24%、60.83%~66.79%、32.24%~37.85%。主成分分析表明,黑玫克、甜燕1号等相对牧草质量较高的品种主成分得分也较高。对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可划分为4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黑玫克、甜燕1号和贝利2等)综合表现最优。研究表明,黑玫克、甜燕1号和贝利2的越冬率和干草产量较高,饲用品质、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豫北地区秋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播 饲用燕麦 越冬率 生产性能 饲用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