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preting the Theme of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1
作者 Ning M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77-282,共6页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written by Anthony Powell consists of12books,in four volumes,which mainly writes about the life of the upper middle society between 1914and 1971in Britain.Since its coming into the world,th...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written by Anthony Powell consists of12books,in four volumes,which mainly writes about the life of the upper middle society between 1914and 1971in Britain.Since its coming into the world,the work and the writer himself have received a lot of public attention and acquired many awards.However,it’s not easy to interpret its theme because of the detached writing style and the relatively unstructured plot.So the agenda of the writer and the theme of the work can be truly understood only by exploring it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o that the polyphonic themes of the novel can b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音乐 历史 时间 非结构化 写作风格 作家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历史学科素养需要关注历史视角
2
作者 赵亚夫 王睿颖 邓敏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7,共5页
历史视角是历史思维的关键要素,历史思维则是历史素养的基础。研究认为:历史视角牵涉历史观,具有思辨意涵。只能历史地看问题,历史探究才具有意义。历史视角以不同面貌作用于历史分析与阐释,教师应抓住显性视角和隐形视角,发展学生的历... 历史视角是历史思维的关键要素,历史思维则是历史素养的基础。研究认为:历史视角牵涉历史观,具有思辨意涵。只能历史地看问题,历史探究才具有意义。历史视角以不同面貌作用于历史分析与阐释,教师应抓住显性视角和隐形视角,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并据此使历史视角成为改进教学评的抓手,确定历史教学的探究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历史视角 历史思维 学习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说: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大势与相关学术问题——《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说课序列之一
3
作者 罗艺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2,I0003,共6页
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大势,由先秦建立中国学术文化的原始“模型”阶段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大开”时期,再进抵宋元明清“大合”所谓“后期封建社会”,反映了中国文化千年一次呼吸的伟大生命状态,其思想脉动和许多重要的思想现象、思想... 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大势,由先秦建立中国学术文化的原始“模型”阶段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大开”时期,再进抵宋元明清“大合”所谓“后期封建社会”,反映了中国文化千年一次呼吸的伟大生命状态,其思想脉动和许多重要的思想现象、思想典籍、思想人物,值得我们了解。与此相关,思考和研究中国音乐思想史,需要“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的历史观,生与熟、新与旧、官与民三类材料的比较结合使用的材料观,跨学科、长时段和个案化的方法观。本文还探讨了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学理建设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思想史 历史观 材料观 方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研究的新史料与新视角(笔谈)
4
作者 瞿骏 林发钦 +4 位作者 陈默 梁敏玲 赵崧杰 左春梅 贾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76,共27页
抗日战争研究需要在史料发掘与视角创新上做多维突破。在史料方面,民间口述资料、影像资料、跨国解密档案,以及官兵日记、报刊等“习见材料”需要挖掘并重审,以推动更多“多源互证”研究的出现。在研究视角上,抗战研究需要从单一军事政... 抗日战争研究需要在史料发掘与视角创新上做多维突破。在史料方面,民间口述资料、影像资料、跨国解密档案,以及官兵日记、报刊等“习见材料”需要挖掘并重审,以推动更多“多源互证”研究的出现。在研究视角上,抗战研究需要从单一军事政治叙事,转向地域、跨国、社会经济及文化维度的多向度、整合性叙事,以凸显抗战的全民性与世界意义,深刻揭示战争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存亡之战,更为国家观念普及的更生、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多源史料发掘与多学科视角创新中,才有可能更多揭示抗战历史的深层肌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史料 新视角 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史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财政视角的分析
5
作者 马海涛 毕学进 马金华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7,共25页
引入全球史叙事可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文选取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作为研究视角,基于全球史对比研究方法,系统比较了中西现代化的历程、特征及贡献。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后,将财政嵌入到殖民扩张、军... 引入全球史叙事可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文选取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作为研究视角,基于全球史对比研究方法,系统比较了中西现代化的历程、特征及贡献。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后,将财政嵌入到殖民扩张、军事竞赛与全球资本和贸易网络构建中,先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催生工业革命,重塑政治秩序,率先步入现代化进程。西方国家为人类开辟了一条现代化道路,但其暴力原始积累、军事扩张与竞争、“中心-边缘”格局的构建,又催生了全球性的冲突和不平等。一些后发国家移植西方财政制度,虽在短期内出现了经济增长,然而生态破坏、政治撕裂、社会失序和文化缺位等问题接踵而至,这说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财政路径并不能完整投射到整个世界,作为人类变迁的概念和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启动现代化进程,财政先后服务于工业资本积累、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财政治理具有“五位一体”的协调性、和合共生的和平性等特征,开辟了一条“去西方中心化”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可能还面临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风险挑战,中国可借鉴吸取全球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史视野 中国式现代化 财政功能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演变视角下耕地撂荒问题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灵辉 罗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3,共10页
引入“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框架,从纵向历史维度将我国耕地撂荒分为转型期、发展期、分化期三个演变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耕地撂荒的压力因素、状态特征和响应策略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从三个演变阶段分析中,总结提炼出历史维度下的耕... 引入“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框架,从纵向历史维度将我国耕地撂荒分为转型期、发展期、分化期三个演变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耕地撂荒的压力因素、状态特征和响应策略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从三个演变阶段分析中,总结提炼出历史维度下的耕地撂荒的演变逻辑特征。研究发现:第一,耕地撂荒压力系统从生存到发展、从单向到互动进行复杂系统演变;第二,耕地撂荒状态系统向“空间异质性”和“类型一致性”演变;第三,耕地撂荒响应系统仍处于“多元而不协同”的状态。因此,耕地撂荒治理需要在发展型政策供给、耕地撂荒治理监测、撂荒耕地的分类利用、利益补偿和协同治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撂荒 撂荒治理 PSR模型 历史演变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价值-风险的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研究
7
作者 刘津辰 陈楚文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7,共12页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融的典型区域,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挑战。以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价值-风险的保护分区量化分析框架,以汇水单元为基础单元,综合考虑资源价值空间分析(资源级别优势度、资源...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融的典型区域,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挑战。以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价值-风险的保护分区量化分析框架,以汇水单元为基础单元,综合考虑资源价值空间分析(资源级别优势度、资源聚集度、资源量值、资源丰富度、资源久远度、基于主要景观道路的可见性和价值潜在影响范围)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自然胁迫风险概率、人为胁迫风险概率、景观结构风险概率和自然恢复力),划分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结果表明:1)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高价值区主要聚集在地质遗迹、人文遗址等区域;低价值区主要分布于资源要素匮乏或交通可达性较差的区域。2)高风险区与高人为胁迫、高景观结构风险区域高度重叠,低风险区则主要位于自然恢复力较强、人为开发强度较低的山林地带。3)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划分出高资源价值-高潜在风险(Ⅰ)、高资源价值-低潜在风险(Ⅱ)、低资源价值-高潜在风险(Ⅲ)、低资源价值-低潜在风险(Ⅳ)4种区域类型。针对不同区域类型提出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为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管控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保护分区 价值-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历史思维的生成、结构、特征与功能
8
作者 陈金龙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1,共7页
历史思维是遵循历史逻辑、总结历史经验、洞察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方位、增强历史主动的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重视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创造历史和评价历史的实践,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诉求,促进... 历史思维是遵循历史逻辑、总结历史经验、洞察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方位、增强历史主动的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重视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创造历史和评价历史的实践,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诉求,促进了习近平历史思维的生成。遵循历史逻辑是历史思维的前提,总结历史经验是历史思维的重点,揭示历史规律是历史思维的旨趣,把握历史方位是历史思维的关键,增强历史主动是历史思维的归宿。习近平历史思维基于大历史观,实现了历史与现在和未来的统一、理论阐释与制度建构的统一、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的统一。习近平历史思维开阔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增强了话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推动了历史性难题的解决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彰显了历史的功能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历史思维 大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地图的历史脉络及价值分析
9
作者 肖福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共9页
课程地图作为伴随着教育理论及教育事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其价值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关联社会现实重要方式的社会需求价值、揭示知识动态发展过程的学科知识价值、促进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个人发... 课程地图作为伴随着教育理论及教育事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其价值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关联社会现实重要方式的社会需求价值、揭示知识动态发展过程的学科知识价值、促进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个人发展价值、助力重构学校课程治理文化的文化传承价值,共同构成了课程地图的价值取向结构。课程地图编制要综合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价值追求,使其多重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协调互补的“共时性”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地图 发展历史 价值结构 多维视角 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视角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凯 王军 周亚杰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3,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镇布局建设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特色消退、区域文化体系和脉络遭到破坏。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灿烂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镇布局建设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特色消退、区域文化体系和脉络遭到破坏。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特征,从区域视角开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树立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和大区域观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针对我国自然地理和地域文化多元的特征,提出以“精准适配”为核心思想、以“精准分析-适应布局-动态评估”为方法框架的区域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并应用于全国总体层面、跨区域跨流域文化廊道和典型文化片区等不同空间维度的保护实践,探索构建了我国区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适配 区域视角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比较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多重超越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占斌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5,共11页
从大历史的全球比较视野来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形成了多重超越。一是从被动到主动,实现了对近代旧式现代化的超越;二... 从大历史的全球比较视野来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形成了多重超越。一是从被动到主动,实现了对近代旧式现代化的超越;二是从计划到市场,实现了对苏联经验和模式的超越;三是从资本到人民,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超越;四是从唯一到多样,实现了对“现代化=西方化”路径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视野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逻辑 多重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价值链接的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肖竞 张芮珠 +2 位作者 刘环宁 张晴晴 曹珂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基于人本价值视角,将遗产对象视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从城市与城区、片区与地段、建筑与场所三重空间尺度,提出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方法。以孤岛文化空间历史价值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当代价值链接、小微文化空间价... 基于人本价值视角,将遗产对象视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从城市与城区、片区与地段、建筑与场所三重空间尺度,提出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方法。以孤岛文化空间历史价值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当代价值链接、小微文化空间价值媒介链接3种价值链接机制为底层逻辑,建立城区遗产同源要素统筹、地段遗产文化生境统筹、建筑遗产价值媒介统筹3种要素统筹模式,以及城市文化空间网络建构、地段文化空间功能组织、建筑文化空间场景营造3种空间组构方案,以期突破传统遗产保护理论在遗产价值认知、价值链接和要素统筹方面的瓶颈,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活化和价值传承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遗产 文化空间 价值链接 统筹保护 人本视角 文化生境 历史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居视角下历史城区公共设施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邵甬 刘昊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4,共9页
历史城区具有遗产性和生活性的双重属性,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居环境的老化,历史城区面临生活功能减退的问题,这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挑战.文章基于“人居视角”,强调历史城区作为遗产社区回归生活性的重要性,强调应关注与... 历史城区具有遗产性和生活性的双重属性,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居环境的老化,历史城区面临生活功能减退的问题,这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挑战.文章基于“人居视角”,强调历史城区作为遗产社区回归生活性的重要性,强调应关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空间,探索更可持续和韧性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方法.以平遥古城教育设施空间作为实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平遥古城不同历史时期公共设施空间的演变特征,探索了人群和教育空间关系的演变动力机制,并提出了针对平遥古城公共设施空间的更新策略,旨在实现历史城区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视角 历史城区 公共设施空间 保护与更新 平遥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历史观视域下毛泽东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贡献与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小军 李银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 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明确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根本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则遵循。以史为鉴,新时代建设更加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做到“三个相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中华民族历史方位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标定位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 大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访非洲文学语言之争——一个社会历史的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翟乃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重维度。它的实质是语言政治和文学功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位于论争两端的阿契贝和恩古吉的分歧,不单纯是语言选择的问题。它反映了两人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折射出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文化精英对独立后社会未来和共同体的不同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语言之争 社会历史 阿契贝 恩古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史”视域下再论“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16
作者 吴争春 吴迁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改造”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根基。但“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却不时遭到质疑。基于“四史”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改造”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根基。但“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却不时遭到质疑。基于“四史”视域,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与物质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等维度,再论“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以历史事实彰显“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坚定对“三大改造”的历史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改造” “四史”视域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视角下历史村镇集群区划与保护研究——以重庆欠发达地区为例
17
作者 戴彦 钟佳丽 +2 位作者 王瑞琳 平楠 陈梓清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48,共8页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历史村镇保护作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作越发受到关注。目前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虽日臻完善,但常规的孤点保护模式却难以解决偏远地区大数量历史村镇的保护问题。立足区域视角,在借鉴历史村...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历史村镇保护作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作越发受到关注。目前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虽日臻完善,但常规的孤点保护模式却难以解决偏远地区大数量历史村镇的保护问题。立足区域视角,在借鉴历史村镇保护相关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定义、原则和任务三位一体的历史村镇集群区划理论架构。针对历史村镇集群划归的关键工作,选取重庆欠发达地区的72个历史村镇作为实证对象,依循“筛选集聚中心—构建区划体系—识别集群特性”的技术路径,构建了7大集群区划,并针对集群区内的村镇弱项从空间、产业和文化3大维度提出了适应性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村镇 区域视角 集群区划 适应性保护对策 重庆欠发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3
18
作者 殷玲玲 李昊欣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45-48,共4页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史育人有助于强化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增强实践力度,提升情感温度。高校思政课在以史育人过程中仍存在价值引领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碎片化与浅显化、教学形式重理论讲授而轻实践等问题。高校思政课以史育人应明...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史育人有助于强化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增强实践力度,提升情感温度。高校思政课在以史育人过程中仍存在价值引领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碎片化与浅显化、教学形式重理论讲授而轻实践等问题。高校思政课以史育人应明确课程价值引领目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优化教学内容融入,形成科学历史认知;创新教学方式载体,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史育人 课程价值 历史观 教学内容 历史认知 教学方式 历史思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鲁清仿 周超青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8-195,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和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理解新时代国家审计的内涵提供了广阔视野与强大理论支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论述,阐述新时代国家审计新的内涵,更好地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和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理解新时代国家审计的内涵提供了广阔视野与强大理论支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论述,阐述新时代国家审计新的内涵,更好地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独特作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同时,包括国家审计在内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我们党实现自我革命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回顾与总结国家审计40余年来特别是新时代10年发生的重大变革与取得的主要成就。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从审计理念、审计管理以及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提升国家审计治理效能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审计治理效能 历史成就 路径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哲学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建构
20
作者 张彤 孙芷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会历史的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当代社会现实复杂多样的差异化特质。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持有一种整体的、复杂的、开放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还是一种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分析方法。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的主题不谋而合,充分运用涵盖文化哲学范式的新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拓展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域,这无疑成为建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范式 生活世界 微观视域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