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接“道”与“人”的桥梁——老子“天德观”思想及其德育价值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峻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5,共9页
老子思想中,与"道"最密切的概念是"德"。"德"是"道"化生万物过程中的最初产物,是纯朴未散、有质无形的"炁",也是畜养万物、决定万物发展方向的支配性力量。明确了"道"与&q... 老子思想中,与"道"最密切的概念是"德"。"德"是"道"化生万物过程中的最初产物,是纯朴未散、有质无形的"炁",也是畜养万物、决定万物发展方向的支配性力量。明确了"道"与"无"、"德"与"一"在老子哲学体系中的对应关系之后,老子思想中"天德"的意义和地位才能突显出来。"天德"是人德的内在决定力量,人在婴儿阶段都曾丰厚地拥有过,而随着人的成长,"天德"不断消耗,人也愈难与之相应。"天德"支配善恶又超越善恶。"德"的系统性和"道法自然"的总原则决定了"天德观"视野下道德的开放性。老子"天德观"有助于重树道德信仰,呼唤德育"修身"范式的实质性回归,并指向了德育生活化的灵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道经 道德信仰 天德观 人德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5,共5页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多年来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随着西汉以来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整个中国社会。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教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对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及其有效运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教化 德教 礼教 明人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呐喊》中“真的人”的形象演变 被引量:2
3
作者 蒋永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92,115,共4页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形成了"真的人"的观念。在《呐喊》中,这一文化理念演化成一系列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经历了"真的人"的高端呈现到"真的人"回归民众之过程。这个形象演变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呐喊》中...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形成了"真的人"的观念。在《呐喊》中,这一文化理念演化成一系列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经历了"真的人"的高端呈现到"真的人"回归民众之过程。这个形象演变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呐喊》中人物形象间的关联,也展示了鲁迅揭露封建文化弊害首在"立人"即塑造"真的人",进而"立国"的内在逻辑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真的人” 逻辑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仁育孤”模式研究
4
作者 戴婕 郭常亮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77-84,共8页
"德仁育孤"模式是2007年开始国内首创养教结合、"苑、校、家"互动的新的孤儿救助模式,但运行时间不长,尚无理论上的探讨与总结,我们试图对这种模式进行实证调查和理论研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发现其不... "德仁育孤"模式是2007年开始国内首创养教结合、"苑、校、家"互动的新的孤儿救助模式,但运行时间不长,尚无理论上的探讨与总结,我们试图对这种模式进行实证调查和理论研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科学又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现状的育孤模式,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仁育孤模式 德仁苑 孤儿救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校订并跋 被引量:7
5
作者 彭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58,共5页
王国维1908年撰写《人间词话》126则,稍后从中择录63则并补写1则,分3期连载于1908-1909年之《国粹学报》,影响寥寥;1915年1月,王国维复将《人间词话》手稿和《国粹学报》刊发之64则,重新增删、合并,并从《宋元戏曲考》中迻录1则,合共31... 王国维1908年撰写《人间词话》126则,稍后从中择录63则并补写1则,分3期连载于1908-1909年之《国粹学报》,影响寥寥;1915年1月,王国维复将《人间词话》手稿和《国粹学报》刊发之64则,重新增删、合并,并从《宋元戏曲考》中迻录1则,合共31则,分7次连载于《盛京时报》。从此以后,王国维未对《人间词话》再作任何修订,故《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代表了王国维词学的终极形态。《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久不为人所知,1982年,陈杏珍、刘烜将王国维自存剪报本(不全,仅23则)揭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赵利栋从《盛京时报》中迻录全部31则收入《王国维学术随笔》,此后诸家转载,都不出以上二本。然二本文字多有舛误,因试作校订,并略论其去西方化的基本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京时报》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境界 去西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人王骥德的《琵琶记》批评
6
作者 余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0,共3页
王骥德是晚明重要的戏曲理论家,他对"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批评涉及命意戏曲语言以及审美效果等方面,对中国古典戏曲史上若干重大命题如"风化"、"本色"、"动人"等都有所阐发,具有很高的理论... 王骥德是晚明重要的戏曲理论家,他对"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批评涉及命意戏曲语言以及审美效果等方面,对中国古典戏曲史上若干重大命题如"风化"、"本色"、"动人"等都有所阐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骥德 《琵琶记》 “风化” “本色” “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庆南 刘国屏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15-119,共5页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再现"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文学史上并非只有一位作家运用过"人物再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成功地运用了"人物再现",在运用中取得了最高成就。"人物再现"在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再现"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文学史上并非只有一位作家运用过"人物再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成功地运用了"人物再现",在运用中取得了最高成就。"人物再现"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结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再现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超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