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LIMATIC STUDY OF CHANGBAI MOUNTAIN BY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ND GEO-CODED IMAGES
1
作者 Yang Meihua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Wang Yeqiao Changchun Inst.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遥感信息》 CSCD 1990年第A02期39-40,共2页
Ⅰ. INTRODUCTION Changbai Mountain is situated between E127°54′-128°08′, N40°58′-42°06′ about 27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t is the typical area of the mountainous climate in the monsoon area ... Ⅰ. INTRODUCTION Changbai Mountain is situated between E127°54′-128°08′, N40°58′-42°06′ about 27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t is the typical area of the mountainous climate in the monsoon area of the temperate zone on the globe. The well reserved primeval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belts and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of Changbai Mountains adopted by the UNESCO′s MAB Program cause the worldwide attention of geographers. Beside the complexity of the climatic structure itself, the mechanical effection of the high mountain body also effect the climat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In the mountain area where short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the climatic study by remote sensing is favorable for discovery and representation of climatic law in larg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LIMATIC STUDY OF changbai mountain BY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ND GEO-CodeD IMAGES GEO data bo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不同植物对美国白蛾取食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左彤彤 李婧 +3 位作者 陈越渠 张凯鹏 赵悦成 宋丽文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5,共7页
为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长白山林区植物的食性,测定并分析美国白蛾幼虫对长白山林区广泛分布的12种植物的取食量与植物叶片中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叶片绒毛数量和长度等相关性,选取取食量较高的6种植物,测定取食不同时间... 为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长白山林区植物的食性,测定并分析美国白蛾幼虫对长白山林区广泛分布的12种植物的取食量与植物叶片中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叶片绒毛数量和长度等相关性,选取取食量较高的6种植物,测定取食不同时间后幼虫体内多种保护酶与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量存在差异,对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日取食量最大,为0.882 g,对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major日取食量最少,为0.127 g;胡桃楸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14.4 mg/g,卫矛Euonymus alatus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9.4 mg/g;幼虫取食量与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中蜡质和单宁含量均呈负相关,与叶片绒毛长度无相关性,但与叶片绒毛数量呈较弱正相关;美国白蛾取食不同植物叶片后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出现不同程度波动以适应其寄主植物。胡桃楸和卫矛应作为长白山地区的重点监测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取食量 酶活性 寄主植物 长白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需水量预测
3
作者 张晓辉 刘冬梅 +3 位作者 宋阳 陈永明 高铭含 赵尉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0-34,42,共6页
为满足水资源管理及地区水资源适应性调控要求,为长白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提供数据支撑,以2018年为现状年、2035年为远景规划年,开展长白山区各县市分行业用水需求量预测分析。根据平水年(P=50%)、一般枯水年(P=75%)不同水... 为满足水资源管理及地区水资源适应性调控要求,为长白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提供数据支撑,以2018年为现状年、2035年为远景规划年,开展长白山区各县市分行业用水需求量预测分析。根据平水年(P=50%)、一般枯水年(P=75%)不同水平年来水条件,充分考虑生活、工业、城镇公共产业、农业、生态环境5个方面对水资源量的需求,进行研究区分行业需水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区 水资源 需水量 分行业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水资源多目标协同调配技术
4
作者 张晓辉 刘冬梅 +3 位作者 陈永明 宋阳 高铭含 赵尉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5-42,共8页
针对长白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生态保护、发电、供水作为调控目标,构建研究区水资源多目标协同调控模型,实现不同时间尺度模型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调控方案的滚动修正,结合水资源多目标... 针对长白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生态保护、发电、供水作为调控目标,构建研究区水资源多目标协同调控模型,实现不同时间尺度模型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调控方案的滚动修正,结合水资源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研究,提出面向生态保护、发电、供水的水资源多目标协同调控方案,为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区 松花江流域 水资源 多目标协同 调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任务联合学习的长白山民间文学实体抽取方法研究
5
作者 张卫东 陈希鹏 +1 位作者 李心怡 李奉芮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3,98,共10页
[目的/意义]通过对民间文学文本数据进行命名实体识别,有助于民间文学资料的深度描述和展示,为构建完整的长白山非遗知识体系夯实根基。[方法/过程]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多任务联合学习(BERT-BiGRU-MHA-CRF)的长白山非遗民间文学实体抽取模... [目的/意义]通过对民间文学文本数据进行命名实体识别,有助于民间文学资料的深度描述和展示,为构建完整的长白山非遗知识体系夯实根基。[方法/过程]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多任务联合学习(BERT-BiGRU-MHA-CRF)的长白山非遗民间文学实体抽取模型,引入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更好地处理实体在句子中的长序列依赖性,解决梯度消失问题;再联合多头自注意力机制MHA加强对关键实体的注意力权重分配,从而获得更好的实体识别结果。[结果/结论]通过对比BERT-CRF、BERT-BiLSTM-CRF主流多任务联合学习基准模型,本模型对民间文学命名实体识别的准确率均为最优,其精确率达86.76%。本研究初步实现了对民间文学文本的精准实体识别,有利于对民间文学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知识挖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长白山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多任务联合学习 预训练模型 长白山文化 民间文学 实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长白山次生林土壤与微生物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子豪 陈志杰 +3 位作者 韩士杰 卢安琪 冯莉绚 黄志群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0,共11页
为了解氮沉降如何改变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比,进而如何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过程。在长白山山杨-白桦次生林样地以施氮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3个施氮梯度[0 kg·hm^(-2)·a^(-1)(N0)、25 kg·hm^(-2)·a^(-1)(N25)、50 k... 为了解氮沉降如何改变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比,进而如何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过程。在长白山山杨-白桦次生林样地以施氮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3个施氮梯度[0 kg·hm^(-2)·a^(-1)(N0)、25 kg·hm^(-2)·a^(-1)(N25)、50 kg·hm^(-2)·a^(-1)(N50)],探讨施氮对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的影响,进而指示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结果表明,施氮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AP)含量(P<0.05),而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P<0.05)和硝态氮含量(NO_(3)^(-)-N,P<0.05),从而增大土壤活性组分碳磷比(DOC/AP)和氮磷比(AN/AP),但并不影响土壤全量碳氮磷化学计量比(C/N/P)。相反地,施氮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P<0.05),而减小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从而显著增强了土壤和微生物间C/P和N/P的不平衡性(P<0.05)。相关性分析与随机森林分析显示,土壤和微生物间C/P和N/P的不平衡性主要受MBP含量的影响。在施氮条件下山杨-白桦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长明显受磷限制,促使微生物提高磷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长白山 次生林 化学计量不平衡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与GNSS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特征分析
7
作者 闫东晗 张羽 +4 位作者 盘晓东 韩迪 徐丹 王子衿 贾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5-609,632,共6页
为研究2020年长白山天池火山震群事件产生的地表形变,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GNSS数据进行解算,将GNSS观测点视为SBAS-InSAR轨道精练点,并将GNSS与SAR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获取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速度场。结果显示,天池火山口附近的形... 为研究2020年长白山天池火山震群事件产生的地表形变,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GNSS数据进行解算,将GNSS观测点视为SBAS-InSAR轨道精练点,并将GNSS与SAR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获取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速度场。结果显示,天池火山口附近的形变较为显著,表现为火山口附近扩张抬升及外围地区缓慢沉降。2022年以前,天池火山区经历了大规模抬升,推测是由于地下流体发生了大面积的突然运移;2022年以后,火山口的形变量较小且形变速率降低。具体来看,天池火山口北部与东南方向的地表抬升较为明显,而东北方向则有小范围的下降;西北方向的最大形变速率为-12 mm/a,东南方向的最大形变速率为6.9 mm/a。通过趋势分析法研究表明,天池火山区东部与西南部可能继续收缩,北坡与南坡的扩张趋势减弱,且总体形变速率较2023年以前慢10~14 mm/a,表明震群事件后火山活动整体呈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天池火山 INSAR GNSS 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风灾区不同恢复区地下火发生的临界地表加热温度
8
作者 于渤 孙淅桐 +9 位作者 刘向宇 高博 单延龙 尹赛男 于淼欣 谢文君 冯世龙 陈响 王彤彤 曹丽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9-75,共7页
长白山风灾区是由极端气候现象所产生的,导致其森林可燃物和地下火行为特征与其他干扰不同,且地下火发生的临界条件是防控地下火的关键,为明确地表火强度对长白山风灾区森林地下火阴燃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点烧试验,量化长白山风灾区不... 长白山风灾区是由极端气候现象所产生的,导致其森林可燃物和地下火行为特征与其他干扰不同,且地下火发生的临界条件是防控地下火的关键,为明确地表火强度对长白山风灾区森林地下火阴燃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点烧试验,量化长白山风灾区不同恢复区地下火发生的临界地表温度。结果表明:长白山风灾区的未恢复区、半恢复区、原始林地保留区的临界地表加热温度为200℃,恢复区的临界地表加热温度为300℃;不同地表加热温度与不同深度的可燃物阴燃峰值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地表加热温度、阴燃深度和阴燃时间建立的不同恢复区地下火阴燃峰值温度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好,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的不同恢复区地下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精度高(准确率>99%)。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掌握地下火这种特殊火行为特征,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监测扑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风灾区 阴燃 临界条件 发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高温地热分布特征
9
作者 宋佳霖 邱楠生 +2 位作者 冯乾乾 唐博宁 廖珂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938-3955,共18页
长白山地区位于太平洋俯冲前缘,具有广泛温泉出露,是中国东北最大的活跃火山系统,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潜力.受钻井数量及岩石热物性数据制约,该地区深部高温地热资源分布特征的系统认识尚不明确.本文根据居里面深度分布,结合岩石热物性... 长白山地区位于太平洋俯冲前缘,具有广泛温泉出露,是中国东北最大的活跃火山系统,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潜力.受钻井数量及岩石热物性数据制约,该地区深部高温地热资源分布特征的系统认识尚不明确.本文根据居里面深度分布,结合岩石热物性实测数据及热导率温度校正方法,基于一维热传导方程计算了长白山地区大地热流与深部温度.研究表明,长白山地区进行温度热导率校正计算的大地热流比不进行温度热导率校正计算的大地热流平均低约24.8%.根据温度校正热导率计算,长白山地区大地热流介于72.9~86.5 mW·m^(-2),热流高值主要分布于西部居里面较浅地区及北西向张性断裂周边,150℃高温地热等温面埋深介于3216.9~4228.1 m,埋深较浅地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西部以及北部,与热流高值分布特征具有良好对应性.本研究补充了长白山地区大地热流的计算数据,精细了长白山地区大地热流及150℃高温地热等温面的分布,为该区深部地温预测和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现今地温场 热导率 长白山 大地热流 居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复合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胡卓楠 杨亮 +2 位作者 王国平 韩冬雪 高传宇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180-187,共8页
长白山区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肥沃的森林土壤。随着近现代的开垦,该区域形成了森林、森林-耕地过渡带与耕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测定了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磁化率,并进行了粒度分级分析。采用蒙特尔检验... 长白山区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肥沃的森林土壤。随着近现代的开垦,该区域形成了森林、森林-耕地过渡带与耕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测定了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磁化率,并进行了粒度分级分析。采用蒙特尔检验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进行了检验和分析,重点探讨了森林土壤与坡耕地土壤养分之间的相似性特征,并分析了坡度变化对水力侵蚀下森林土壤与耕地土壤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和耕地土壤总有机质分别为9.70%和4.92%,森林土壤的养分含量最高,而坡耕地土壤的养分显著低于森林土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土壤特性,耕作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但增加土壤中的粘粒比例。蒙特尔检验相关系数与地貌的线性拟合结果表明,长白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的迁移受坡度的主导作用。水力侵蚀使得森林土壤中的养分物质被冲刷并随水流迁移到下游的坡耕地土壤中。随着坡度的增大,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相关系数逐渐增高,更多养分物质被冲刷至坡耕地土壤中。在长白山区,通过布设复合生态系统样带并实施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延缓土壤退化进程,从而促进坡耕地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侵蚀 长白山区 坡耕地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岳桦林分布特征分析
11
作者 张杰 张海涛 李奇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1期19-23,42,共6页
对比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的岳桦林面积分布,从而掌握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岳桦林林分生长状况。首先整体分析不同海拔岳桦林面积分布,再逐步分析岳桦林林分径级、平均高、龄组和郁闭度等随海拔变化,以及面积分布的... 对比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的岳桦林面积分布,从而掌握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岳桦林林分生长状况。首先整体分析不同海拔岳桦林面积分布,再逐步分析岳桦林林分径级、平均高、龄组和郁闭度等随海拔变化,以及面积分布的情况。结果表明,海拔在1700~1900 m分布面积最大,林分平均高多分布在8~12 m,成熟林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3%,成熟林多分布在海拔1700~1900 m,林分郁闭度多集中在0.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桦林 海拔 分布特征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不同林分类型东北红豆杉种群结构特征
12
作者 刘凯鹏 张玥 +2 位作者 田晓华 邵玲 张骁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3-16,共4页
本文对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东北红豆杉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种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4个样地东北红豆杉存活个体分别为68株、75株、81株和97株。各样地的龄级分布均呈现“单峰型”分布,样地内I龄级和II龄... 本文对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东北红豆杉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种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4个样地东北红豆杉存活个体分别为68株、75株、81株和97株。各样地的龄级分布均呈现“单峰型”分布,样地内I龄级和II龄级的林木存活个体均较少,种群天然更新能力均较差。4个样地的初始生命期望由大到小为样地Ⅳ、样地Ⅲ、样地Ⅰ和样地Ⅱ,样地IV紫椴-臭松针阔混交林为东北红豆杉最适宜生存的林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种群特征 长白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被藜芦上侵对长白山苔原原生植物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13
作者 雷虹 胡睿 +7 位作者 许嘉巍 靳英华 徐晓云 张思琪 侯汝栋 彭博妍 李宇 杨雪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801,共14页
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强烈,全球范围内广泛出现了草本植物上侵现象。近期发现,尖被藜芦迅速上侵长白山苔原,成为上侵能力最强的草本植物,原生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以及苔原土壤肥力也快速变化。研究尖被藜芦上侵过程对原生... 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强烈,全球范围内广泛出现了草本植物上侵现象。近期发现,尖被藜芦迅速上侵长白山苔原,成为上侵能力最强的草本植物,原生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以及苔原土壤肥力也快速变化。研究尖被藜芦上侵过程对原生植物与土壤肥力的影响,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苔原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对尖被藜芦不同入侵程度的牛皮杜鹃群落样地进行连续三年的监测,研究尖被藜芦和牛皮杜鹃生物量以及土壤肥力变化;结合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揭示尖被藜芦上侵不同阶段的牛皮杜鹃生物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尖被藜芦上侵程度加重,牛皮杜鹃生物量不断降低,土壤有机质与总氮含量不断下降,速效氮与速效磷含量不断升高,但牛皮杜鹃生物量和土壤肥力变化逐渐趋缓,牛皮杜鹃生物量与土壤肥力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尖被藜芦上侵过程中,上侵速度与土壤肥力变化之间可能出现正反馈到负反馈的转变,植物群落结构与土壤肥力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上侵 长白山苔原 尖被藜芦 牛皮杜鹃 生物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碳输入对苔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和组分的影响
14
作者 张思琪 王彩玲 +7 位作者 许嘉巍 靳英华 徐晓云 彭博妍 李宇 杨雪婷 雷虹 侯汝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2-2140,共19页
苔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对调节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长白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下的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导致苔原植被发生显著变化,为揭示不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组... 苔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对调节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长白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下的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导致苔原植被发生显著变化,为揭示不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组分的影响,开展了120 d的室内培养实验。选取苔原带原生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和入侵草本优势种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的凋落物,采集牛皮杜鹃样方内表层土样(0—15 cm),设置6个凋落物处理模拟不同外源碳输入。研究结果表明:(1)与灌木凋落物输入相比,随着草本外源碳输入比例的提高,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正激发效应,特别是培养初期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正激发效应增加更为显著;并且较高品质的混合凋落物输入使各项测量指标高于品质更高的单一草本植物凋落物输入。(2)与灌木凋落物输入相比,随着草本外源碳输入的增加,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库中总有机碳的数量和重组有机碳的比例,增加了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比例,而且也增加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3)通过相关分析、一级动力学单指数模型和一级动力学双指数衰减模型拟合表明,高品质的外源碳输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而低品质的外源碳输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综上,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程度的加重,苔原土壤有机碳库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当未来草本植物完全代替灌木植物时,苔原土壤有机碳库又会变得相对稳定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苔原带 土壤有机碳矿化 土壤有机碳组分 一级动力学模型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温湿度变化及其模拟
15
作者 刘帆 李峰平 +4 位作者 孙建 王跃峰 戴冠华 汪洪泽 何海燕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6-216,共11页
土壤冻融过程影响水热分配,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及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为了揭示长白山地区季节性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基于该区域不同埋深(0~120 cm)的土壤温湿度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应用水热耦合模型(SHAW)等方法,确定了最大季节冻结深... 土壤冻融过程影响水热分配,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及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为了揭示长白山地区季节性冻土的水热变化特征,基于该区域不同埋深(0~120 cm)的土壤温湿度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应用水热耦合模型(SHAW)等方法,确定了最大季节冻结深度及其温湿度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不同阶段(冻结期、融化期、蒸发期和稳定期)的土壤温湿度特征,揭示了土壤温湿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规律,模拟了冻融层温湿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季节性冻土主要分布在0~30 cm深度范围内,在冻结期间土壤温湿度基本不变,而在融化期内,从表层到底层温湿度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其中温度从约5.2℃降至约0.1℃,湿度由0.013 cm^(3)/cm^(3)降为0.004 cm^(3)/cm^(3);在融化期,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更敏感,而土壤湿度则对降水更为敏感,并同时受到降水和融雪的补给;在蒸发期,气温迅速回升,导致土壤温度以0.2℃/d的速度增加,但由于降水补给不足,土壤湿度普遍处于亏缺状态;SHAW模型能够有效模拟该地区季节性冻土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尤其在温度模拟方面表现优于湿度,深层模拟效果优于表层;对于湿度模拟,Campbell方法更为适用,而对于温度模拟,Brooks-Corey方法表现更佳。研究成果可为长白山地区的土壤水热过程预测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 冻融过程 土壤蒸发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水热耦合 SHAW模型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长白山生态保护与修复
16
作者 邢昊 刘伟林 +2 位作者 孟琳 刘东洋 李春成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37-38,48,共3页
本文简述了长白山保护修复的必要性,结合相关区域生态工程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修复建设思路和修复方案。
关键词 长白山 生态工程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模式下长白山木耳菌床微气候调控对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秦英然 黄晓楠 王淇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3期156-158,共3页
为了探讨不同降水模式下长白山木耳菌床微气候调控对产量的影响,设置连续降水、间歇降水和干旱处理3种降水模式,对木耳菌床进行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微气候调控试验。结果表明,间歇降水模式下的微气候调控最有利于木耳产量提升,平均... 为了探讨不同降水模式下长白山木耳菌床微气候调控对产量的影响,设置连续降水、间歇降水和干旱处理3种降水模式,对木耳菌床进行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微气候调控试验。结果表明,间歇降水模式下的微气候调控最有利于木耳产量提升,平均产量比连续降水模式高15%,比干旱处理高30%,温度维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时,木耳生长状况最佳。研究成果可为长白山地区木耳种植提供科学的微气候调控方案,对提高木耳产量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耳 菌床 降水模式 微气候调控 产量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大千 王丹 +1 位作者 许骏 孙汉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90,400,共9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理解近代大量移民背景下中高纬度山区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和机制。[方法]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理解近代大量移民背景下中高纬度山区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和机制。[方法]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长白山地区的乡村聚落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存在东北和西南两个聚集区域;各类空间回归方法中,空间杜宾误差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和高程是影响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格局最重要的因素,且对于邻域居民点的布局存在“推拉”效应,潜在未知变量(如土壤质量、文化因素等)也是导致乡村聚落表现出空间自相关的因素;地理探测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耕地资源和高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与县级以上城市、建制镇、主要交通线、主要河流的距离等区位因素以及地形坡度同样对乡村聚落分布有显著影响,且彼此间均呈现出交互增强的特点。[结论]主要由移民形成的中高纬度山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耕地资源和高程的影响更为显著;空间回归杜宾(误差)模型能够同时探测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空间自相关问题,在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空间回归模型 地理探测器 长白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关键要素耦合及演替过程动态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岚 寇旭阳 +4 位作者 付晓 郑栓宁 吴钢 陆兆华 桑卫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77-5388,共12页
认识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耦合机制,揭示复合生态系统功能规律,对促进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一体化修复和保护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修复和保护工程中出现的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等问题,以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长白山温带森林生... 认识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耦合机制,揭示复合生态系统功能规律,对促进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一体化修复和保护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修复和保护工程中出现的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等问题,以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对其关键要素“水土气生”进行耦合建模。通过分析模型的运行机理,探究重要子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子模块内部生态关键要素的耦合机制,并以长白山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组成树种和环境因素为对象构建模型参数,通过运行林窗模型1000次,得出长白山温带森林的动态演替过程。结果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水土气生”体现为模型中有效积温、干旱天数(低于土壤凋萎点的天数)、土壤可利用氮以及可利用光,这些关键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综合决定着每棵树木的更新、生长、死亡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的动态演替过程中0—70 a, 70—170 a, 170—280 a, 280—400 a四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的树种组成特征,与真实演替过程比较发现模拟林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白桦、山杨为演替先锋树种,0—70 a期间生物量共占比为55%,70 a后生物量减少最后消失;紫椴、蒙古栎、水曲柳等为过渡树种,这些树种进一步改变了生长环境。红松在170 a前生物量占比仅为3%左右,随演替的发展生物量持续增加,170—280 a期间生物量占比15%,280 a之后红松生物量占总林分的50%。该结果模拟森林动态过程符合演替规律,充分说明多关键要素“水土气生”耦合机制的合理性,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尺度上多生态要素耦合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以及方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 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关键要素耦合 耦合机制分析 林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云飞 许翔驰 +3 位作者 马艳敏 全秋浩 吴玉洁 王冬妮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5,共8页
探讨长白山地区受极端降水、地形复杂、植被破坏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土壤侵蚀状况,可以研判该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当地水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趋势及相关分析法,定量分析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的空间... 探讨长白山地区受极端降水、地形复杂、植被破坏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土壤侵蚀状况,可以研判该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当地水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趋势及相关分析法,定量分析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土壤水蚀与气候、植被覆盖度及地形驱动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模数均值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相较于其他地类,草地、未利用地、林地更易发生土壤水蚀。近21 a来,土壤水蚀模数平均以0.0255 t/(hm^(2)·a)的速度上升,土壤水蚀模数表现为上升趋势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3%,侵蚀等级总体以微度和轻度为主,且轻度侵蚀比例也呈增加趋势,表明该地区土壤侵蚀状况趋于好转,未来吉林市中北部和延边州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土壤水蚀与降水、海拔高度及坡度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气温、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以负相关为主。海拔大于1000 m或坡度大于20°的草地、林地区域是水土防治的重点地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地区 土壤水蚀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度 地形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