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1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TM:A device-free method based on time-streaming multiscale transformer for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1
作者 Yi Liu Weiqing Huang +4 位作者 Shang Jiang Bobai Zhao Shuai Wang Siye Wang Yanfang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19-628,共10页
RFID-based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HAR)attracts attention due to its convenience,noninvasiveness,and privacy protection.Existing RFID-based HAR methods use modeling,CNN,or LSTM to extract features effectively.Still... RFID-based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HAR)attracts attention due to its convenience,noninvasiveness,and privacy protection.Existing RFID-based HAR methods use modeling,CNN,or LSTM to extract features effectively.Still,they have shortcomings:1)requiring complex hand-crafted data cleaning processes and 2)only addressing single-person activity recognition based on specific RF signals.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device-free method based on Time-streaming Multiscale Transformer called TransTM.This model leverages the Transformer's powerful data fitting capabilities to take raw RFID RSSI data as input without pre-processing.Concretely,we propose a multiscale convolutional hybrid Transformer to capture behavioral features that recognizes singlehuman activities and human-to-human interactions.Compared with existing CNN-and LSTM-based methods,the Transformer-based method has more data fitting power,generalization,and scalability.Furthermore,using RF signals,our method achieves an excellent classification effect on human behaviorbased classification tasks.Experimental results on the actual RFID datasets show that this model achieves a high average recognition accuracy(99.1%).The dataset we collected for detecting RFID-based indoor human activities will be publ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RFID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based on HMM by improved PSO and event probability sequence 被引量:3
2
作者 Hanju Li Yang Yi +1 位作者 Xiaoxing Li Zixin Guo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3年第3期545-554,共10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hybrid approach for recognizing human activities from trajectories. First, an improved hidden Markov model (HMM) parameter learning algorithm, HMM-PSO, is proposed, which achieves a better bala... This paper proposes a hybrid approach for recognizing human activities from trajectories. First, an improved hidden Markov model (HMM) parameter learning algorithm, HMM-PSO, is proposed, which achieves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global and local exploitation by the nonlinear update strategy and repulsion operation. Then, the event probability sequence (EPS) which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events is computed to describ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anatysis on EPS indicates that it is robust to the changes in viewing direction and contributes to improving the recognition rate.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evaluated by data experiments on current popular datas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hidden Markov model (HMM) event probability sequence (EP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成像雷达的隔墙人体姿态重建与行为识别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锐 龚汉钦 +5 位作者 宋瑞源 李亚东 卢智 张东恒 胡洋 陈彦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61,共18页
隔墙人体姿态重建和行为识别在智能安防和虚拟现实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现有隔墙人体感知方法通常忽视了对4D时空特征的建模以及墙体对信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4D成像雷达的隔墙人体感知新架构。首... 隔墙人体姿态重建和行为识别在智能安防和虚拟现实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现有隔墙人体感知方法通常忽视了对4D时空特征的建模以及墙体对信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4D成像雷达的隔墙人体感知新架构。首先,基于时空分离的分步策略,该文设计了ST~2W-AP时空融合网络,解决了由于主流深度学习库缺少4D卷积而无法充分利用多帧3D体素时空域信息的问题,实现了保留3D空域信息的同时利用长序时域信息,大幅提升姿态估计任务和行为识别任务的性能。此外,为抑制墙体对信号的干扰,该文利用深度学习强大的拟合性能和并行输出的特点设计了深度回波域补偿器,降低了传统墙体补偿方法的计算开销。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最佳方法,ST~2W-AP将平均关节位置误差降低了33.57%,并且将行为识别的F1分数提高了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墙 人体姿态估计 行为识别 射频感知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极端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肖丽 张佳乐 +2 位作者 黄星怡 曹段冉 吴凡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采用PCR-GLOBWB模型模拟长江流域自然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下的月径流过程,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划分基准期和影响期,并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和广义极值分布计算了不同重现期两种情景下的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变化范围,定量评估了长江流... 采用PCR-GLOBWB模型模拟长江流域自然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下的月径流过程,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划分基准期和影响期,并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和广义极值分布计算了不同重现期两种情景下的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变化范围,定量评估了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极端径流演变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长江流域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长江上游中部及中、下游地区的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发生的严重程度;人类活动对于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显著,缓解了丹江口水库和四川盆地极端高流的严重程度,但加重了中、下游的极端低流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径流 PCR-GLOBWB模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郑荣伟 张子元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庆明 黄志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21,共8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rson相关等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度演变对蒸散发、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滞后效应,在残差分析法中增加时滞效应影响,评估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结果](1)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显著,线性斜率为0.038/10 a。(2)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响应滞后以0月和1月为主,分别占比52%和48%;对气温响应主要为无滞后性和滞后1月,分别占比61%和38%;对潜在蒸散发响应主要滞后1月和2月,分别占比49%和34%。[结论]影响黄淮海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3%,人类活动的平均贡献率为67%;其中约47%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超过80%,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海河流域南部和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滞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GC的良渚神人兽面纹在家居产品中的创新设计与活化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于亚楠 王洪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5-533,共9页
目的通过对良渚神人兽面纹的造物逻辑、构成形式和内涵寓意进行研究整理,分析和提取良渚神人兽面纹,利用AIGC技术对神人兽面纹图形进行创新性的重组与排序,研究一种融合现代审美的良渚神人兽面纹生成方法。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从良渚博物... 目的通过对良渚神人兽面纹的造物逻辑、构成形式和内涵寓意进行研究整理,分析和提取良渚神人兽面纹,利用AIGC技术对神人兽面纹图形进行创新性的重组与排序,研究一种融合现代审美的良渚神人兽面纹生成方法。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从良渚博物馆的实物及文献资料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具体案例,对其艺术风格、常用形态进行系统和深入分析,解读良渚神人兽面纹的内涵寓意,归纳和提炼良渚神人兽面纹图形的典型性元素。从造型语言和文化内涵中寻找良渚的典型图形,结合AIGC技术与算法的特性对良渚典型图形进行自动化的生成和优化处理。结论利用AIGC技术对良渚神人兽面纹进行创新性的重组和排序,可以帮助拓宽设计师的思维,从活化传承的角度把原始的图腾纹饰语言转译成现代设计语言,令其形式更加多元化。将良渚文化内涵和理念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家居产品当中,拓宽家居产品的设计应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良渚神人兽面纹 家居产品设计 活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建立
7
作者 张丽珍 马琨 +1 位作者 朱梦祥 姜波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3-670,共8页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生物力学中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方法 首先分析目前基于生物力学的舒适度评价方法的不足;其次提出基于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肌肉、关节对舒适度的影响,得出舒适度指数;最后选取...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生物力学中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方法 首先分析目前基于生物力学的舒适度评价方法的不足;其次提出基于骨肌活动度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肌肉、关节对舒适度的影响,得出舒适度指数;最后选取消防员卷水带作业进行验证。结果 改进后的基于骨肌活动度评价方法的舒适度指数为0.74,小于基于肌肉活动度舒适度情况下的舒适度指数0.82,验证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通过对43名消防员的问卷调查,收集的主观感受与验证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前者方法更加全面精确。结论 相较于仅考虑结合肌肉的舒适度评价方法,结合肌肉和骨骼情况的舒适度评价方法不仅更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还能全面揭示潜在的生物力学风险,因此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骨肌活动度 人体舒适度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永兴岛植被动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时空关联性
8
作者 刘红晓 耿守保 +4 位作者 庞钰巾 任海 简曙光 曾珍 陆宏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3-1273,共11页
海岛植被是保障海岛生态稳定,维持生态安全的关键要素。随着人类对于海岛的开发建设,探究长时间序列下海岛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对于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至关重要。以人类开发建设持续时间长且强度高的西沙群... 海岛植被是保障海岛生态稳定,维持生态安全的关键要素。随着人类对于海岛的开发建设,探究长时间序列下海岛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对于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至关重要。以人类开发建设持续时间长且强度高的西沙群岛永兴岛为研究对象,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表征植被特征,使用景观生态风险指数(LER)表征人类活动对海岛的开发建设程度,分析1991—2020年NDVI与LER的时空变化趋势和二者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永兴岛NDVI整体偏低,但30年间NDVI整体呈现显著增长趋势(P<0.05),这主要与开发建设和实施生态修复有关。空间上,永兴岛NDVI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38.3%的区域NDVI明显改善,主要是乔木及灌木植被,6.2%的区域NDVI明显降低,主要是灌木。永兴岛LER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强(P<0.05)。永兴岛LER与NDVI具有较强的时空相关性,人类活动对于植被具有双向作用,正向影响集中于海岛中部的林草地,但仍需注意,海岛北部灌木以负向影响为主,是下一步生态管控的重点区域。对于生态本底较差的海岛生态系统,适度的人类活动促进了植被的生长扩散,但必须控制在合适的阈值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植被 归一化植被指数 景观生态风险 人类活动 西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鲁河流域长期径流变化及定量归因分析
9
作者 李志萍 宋钢 +3 位作者 李云良 肖航 王绿丹 王继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9,129,共12页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对区域水资源高效配置、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贾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6—2016年的降水、径流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识别流域降水和径流的突变年份...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对区域水资源高效配置、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贾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6—2016年的降水、径流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识别流域降水和径流的突变年份,利用小波分析法对径流序列进行周期变化分析,进一步定量辨析降水和人类活动对贾鲁河流域径流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956—2016年流域降水和径流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径流的趋势性较显著,且径流变化的主周期约为15年。统计结果表明,该流域降水和径流均在1964年和2002年发生突变,因而相对于基准期(1956—1964年),1965—2002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80%、20%,2003—2016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6%、64%,这表明人类活动对贾鲁河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增强,且在2002年后成为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贾鲁河流域水资源高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降水 人类活动 贡献率 贾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酸和静压力对不同年龄人牙周膜细胞中骨保护素配体和骨保护素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王阳阳 崔占琴 +2 位作者 李文静 汤盟 李丹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1-537,共7页
目的:体外细胞实验观察静压力作用下棕榈酸(PA)模拟的高脂微环境对不同年龄人牙周膜细胞(HPDLCs)骨保护素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PA(10、100、200、250、300、400、500μmol/L)对体外培养的... 目的:体外细胞实验观察静压力作用下棕榈酸(PA)模拟的高脂微环境对不同年龄人牙周膜细胞(HPDLCs)骨保护素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PA(10、100、200、250、300、400、500μmol/L)对体外培养的源于12~45岁受试者HPDLCs增殖活性的影响。筛选合适浓度200μmol/L PA干预HPDLCs,200 Pa静压力模拟体外正畸加力,在不同分组条件下(PA组、静压力组、PA+静压力组以及空白对照组),ELISA测定加力前及加力后3、6、12、24、36、48、72 h各组细胞RANKL、OPG的表达并计算OPG/RANKL比值。结果:PA对不同年龄HPDLCs增殖均可产生抑制作用(P<0.05),随PA浓度增加、年龄增长、作用时间延长,HPDLCs增殖活力逐渐降低。静压力作用下,PA可上调RANKL蛋白表达,下调OPG蛋白表达及OPG/RANKL比值(P<0.05),但随年龄增长RANKL蛋白表达降低,OPG蛋白表达及OPG/RANKL比值增加。结论:PA与静压力共同作用下牙周骨改建更为活跃,具有协同促进骨改建作用。RANKL、OPG的表达与年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 人牙周膜细胞 静压力 增龄 骨保护素配体 骨保护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11
作者 周德荣 胡清华 +3 位作者 蔡哲 唐志伟 陈希 江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在20年来先降低后上升,高HAI主要分布在人口聚集沿海城市,高EQI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福建省大部分城镇和道路处于高HAI、低EQI的区间,山区林地处于低HAI、高EQI区间。近20年来高HAI、高EQI区域占比升高3%,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协调变化和冲突变化均占9%,冲突变化地区主要出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协调变化区域主要出现在城区外围,在城区内部也有零散分布。近10年相比前10年协调变化地区上升4%,冲突变化降低5%,说明福建省近10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福建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山西省典型流域径流演变及归因分析
12
作者 蔺彬彬 祝雪萍 +2 位作者 张亚琼 庞小龙 郭维维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6,41,共8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山西省境内大部分流域径流都发生了严重的衰减。以山西省内汾河、沁河、漳河、滹沱河4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径流的演变特征,采用VIC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山西省境内大部分流域径流都发生了严重的衰减。以山西省内汾河、沁河、漳河、滹沱河4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径流的演变特征,采用VIC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1956-2018年,典型流域年径流量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都在1980年左右发生了突变;相比基准期(1960-1980年),1981-2000年汾河、沁河、漳河、滹沱河的年均径流量分别衰减了57.9%、49.1%、57.3%、37.6%,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59.9%、54.3%、52.3%、49.0%;2001-2018年衰减量进一步增大,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增加为74.8%、73.1%、72.4%、57.7%;地表地下取用水、煤矿开采、水土保持措施等人类活动是径流衰减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径流衰减 VIC模型 归因分析 典型流域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PM_(2.5)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黄毅 兰婷 盛积良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1-1120,共10页
COVID-19期间管控措施减少了人类活动强度,为研究大气污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提供了机会。以成渝双城经济圈PM_(2.5)为研究对象,通过GARCH-BEKK构建波动溢出网络,探究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对成渝地区PM_(2.5)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城... COVID-19期间管控措施减少了人类活动强度,为研究大气污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提供了机会。以成渝双城经济圈PM_(2.5)为研究对象,通过GARCH-BEKK构建波动溢出网络,探究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对成渝地区PM_(2.5)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城市PM_(2.5)存在显著溢出效应,成渝地区封锁时期PM_(2.5)溢出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市,而恢复期则较为分散。PM_(2.5)污染输出和输入中心范围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减弱而有所缩小,且随着与中心的距离的增加,PM_(2.5)溢出(溢入)强度逐渐减小。PM_(2.5)输入模式更脆弱,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更敏感,而PM_(2.5)输出模式则表现出更高的恢复弹性。此外,不同模块的PM_(2.5)输出关系存在差异,封锁期PM_(2.5)输出关系相对简单,恢复期PM_(2.5)输出关系较为复杂,人类活动强度加剧是PM_(2.5)输送复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溢出网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PM_(2.5) GARCH-BEKK模型 人类活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石市地震台背景噪声特征分析
14
作者 吴丽慧 廖武林 +1 位作者 黎金玲 包萨日娜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9,共8页
利用2018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黄石市三个地震台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计算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年1月—2019年12月)和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1—3月)三个地震台的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重点分析高频段(1~10 Hz)地震... 利用2018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黄石市三个地震台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计算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年1月—2019年12月)和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1—3月)三个地震台的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重点分析高频段(1~10 Hz)地震背景噪声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疫情防控期间,高频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整体明显下降,特别是在春节期间。2018年和2019年春节期间短周期(~1 s)噪声幅值下降明显,而在假期结束后迅速恢复;2020年春节正值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噪声幅值大幅下降,并且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2)日变化模式改变。疫情前,地震背景噪声在白天(6:00—20:00)的功率谱密度明显高于晚上(20:00—次日6:00),中午12:00左右功率谱密度出现短时下降,夜间2:00左右出现最低值,这种变化特征与人类的作息规律一致;而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噪声幅值下降且日变化不明显,表明人类活动减弱,高频噪声幅值相应变化。(3)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噪声水平。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噪声水平偏高,这表明城市的人类活动和经济状况与地震背景噪声存在关联。这些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城市人类活动监测和公共治理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背景噪声 黄石市 功率谱密度 概率密度函数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未来车载人机交互系统优化的手机-车机次要任务试验研究
15
作者 王畅 周妍 +1 位作者 潘应久 辛琪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5-201,共7页
为研究手机和车载人机交互系统2类交互方式在执行次要任务时的交互绩效差异,采用手机和车机模式2类驾驶试验平台,在0,80,100 km/h的3种车速下,使用6.7英寸手机和12.6英寸车机系统完成相同次要任务,采集并分析被试视线转移和手部操作的数... 为研究手机和车载人机交互系统2类交互方式在执行次要任务时的交互绩效差异,采用手机和车机模式2类驾驶试验平台,在0,80,100 km/h的3种车速下,使用6.7英寸手机和12.6英寸车机系统完成相同次要任务,采集并分析被试视线转移和手部操作的数据,研究其视觉和操作负荷,对比2类交互方式的交互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次要任务完成总时间与任务复杂度成正比,手机执行简单次任务交互绩效比车机更高,可节省约0.4~0.8 s,而车机模式下执行复杂次任务交互绩效则更高,可节省约1.2~3.7 s;同车速和次任务下,手机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大于1.5 s的占比为60%,车辆运行风险相比于车机更大;简单任务使用手机占用视觉资源和操作资源更少,交互绩效更高,车机系统则在执行复杂任务时误触率低,交互绩效更高,更具优势。研究结果可为未来车载人机交互系统的交互绩效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主动安全 车载人机交互系统 交互绩效 分心驾驶 车辆运行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丁促进人乳牙牙髓干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
16
作者 冯妮 李月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探讨芦丁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与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通路的调节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HEDs,经鉴定后将SHEDs随机分为control组(正常培养),芦丁低、中、高... 目的探讨芦丁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与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通路的调节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HEDs,经鉴定后将SHEDs随机分为control组(正常培养),芦丁低、中、高剂量组(0.1、0.5、1μmol/L)和抑制剂组(1μmol/L芦丁+10μmol/L JAK2/STAT3通路抑制剂AG490),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数量,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试剂盒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实时定量PCR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碱性磷酸酶(ALP)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Runx2、OCN、ALP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芦丁低、中、高剂量组SHEDs光密度值、矿化结节数量、ALP活性、Runx2、OCN、ALP mRNA和蛋白水平、p-JAK2/JAK2、p-STAT3/STAT3显著升高(P<0.05);JAK2/STAT3通路抑制剂AG490减弱了芦丁对SHEDs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增强作用(P<0.05)。结论芦丁可促进SHEDs增殖和成骨分化,其机制与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 人乳牙牙髓干细胞 增殖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赣江流域月尺度实际蒸发模拟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姬广兴 刘智培 +5 位作者 高红凯 陈伟强 黄珺嫦 张亚丽 郭宇龙 陈轶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2,共8页
[目的]探究赣江流域月时间尺度实际蒸发的变化规律和分配特征以及不同因素对实际蒸发量的贡献量,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赣江流域外洲水文站1961-2020年径流量数据,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Pettit... [目的]探究赣江流域月时间尺度实际蒸发的变化规律和分配特征以及不同因素对实际蒸发量的贡献量,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赣江流域外洲水文站1961-2020年径流量数据,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确定径流突变年份。其次利用ABCD水文模拟赣江流域基准期和突变期径流变化过程,计算得出月尺度实际蒸发量。然后利用去趋势预置白趋势检验法(TFPW-MK)分析实际蒸发的变化趋势和年内分布特征。最后采用月尺度Budyko模型对实际蒸发量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1)径流突变年份为1991年。(2)赣江流域2月、3月、4月、6月、9月的实际蒸发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余月份实际蒸发为下降趋势。其中2月、3月的实际蒸发量显著上升(p<0.05)。(3)赣江流域月尺度实际蒸发量呈现“单峰型”分布,在7月附近达到最大值。(4)气候变化会导致各月实际蒸发量的增加,人类活动会导致各月实际蒸发量减少。[结论]赣江流域实际蒸发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气候变化对实际蒸发量的贡献表现为正作用。人类活动对实际蒸发量变化表现为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发量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ABCD模型 月尺度Budyk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恰县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地植被恢复贡献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梦雪 梁继业 +2 位作者 李郭 杨赵平 柴春强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6,共14页
以乌恰县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2022年MODISMOD13Q1植被指数产品和同时期气象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残差分析方法等评估了乌恰县退牧还草成效。研究表明:(1)2008—2... 以乌恰县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2022年MODISMOD13Q1植被指数产品和同时期气象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残差分析方法等评估了乌恰县退牧还草成效。研究表明:(1)2008—2022年,乌恰草地植被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恢复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97.59%,退化面积约占2.22%;(2)乌恰县草地增绿面积的贡献达53.49%,是国土增绿贡献比例最大的生态系统;(3)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云量与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与草地NDVI呈显著负相关(P<0.05);(4)标准化降水指数表明,在退牧还草等政策实施后草地NDVI没有受干旱的影响而下降,其抗旱能力有所加强;(5)残差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草地恢复的主要驱动因素,约占86.62%,单独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约为0.81%和10.45%;(6)从贡献率上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NDVI增加的贡献率约为16.83%和83.17%。综上,退牧还草工程有效减轻了乌恰县畜牧业对草地资源带来的负担,促进了草地植被的恢复,提高了草地对干旱环境的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草地植被恢复 残差分析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时空演变特征解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鑫 萨楚拉 +4 位作者 孟凡浩 罗敏 王牧兰 张翔 张昊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对内蒙古地区近40年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近40年内蒙古地区秋冬始冻期和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呈推迟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54 d/10 a和0.45 d/10 a;在空间分布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前。冬春解冻期和完全融化期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17 d/10 a和2.15 d/10 a;空间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推迟。(2)秋冬始冻期、完全冻结期和冬春解冻期的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0 d/10 a,2.61 d/10 a和0.27 d/10 a,而完全融化期的发生天数则以2.68 d/10 a的速率在增加。空间分布上,除完全冻结期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余3个阶段均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趋势。(3)不同土壤冻融状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最大,其次为单独由气候变化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单独由人类活动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最小。[结论]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区域不同土壤冻融状态的驱动力各不相同,对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未来应更加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土壤冻融 时空演变特征 内蒙古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毛乌素沙地NDVI变化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常文静 丛士翔 +3 位作者 王融融 丁旭东 余海龙 黄菊莹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4,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驱动植被动态变化的两大关键影响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评估植被动态变化的有效指标,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时间序列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表覆盖数据,借助GIS空...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驱动植被动态变化的两大关键影响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评估植被动态变化的有效指标,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时间序列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表覆盖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98—2019年毛乌素沙地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厘定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驱动因素对毛乌素沙地NDVI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1998—2019年毛乌素沙地NDVI整体以0.0067·a^(-1)的速率增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趋势。但NDVI增长整体持续性不强,未来可能出现波动。(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了毛乌素沙地NDVI的增长。其中,NDVI变化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气温的相关性则较弱。大型生态工程的实施与气候要素的耦合驱动了毛乌素沙地86.30%的植被改善,和已有生态建设工程成效研究结论相符。(3)归因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促进了毛乌素沙地83.20%的NDVI增长,而降水量驱动了毛乌素沙地73.14%的NDVI增长,降水量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对NDVI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NDVI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相对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