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6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ine Years' Summing-up Report of TEDA's Development (1986 - 1994 ) 被引量:1
1
作者 Tian Gui-ming Wan Qian Spokesman, Director of the Commission Office of TEDA. Visiting Professor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Commerce Deputy Chief of Secretary Section of the Commission Office of TEDA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40-45,共6页
Since 1986. a brand-new modern industrial city,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has been towering aloftrapidly in what used to be salt marsh in the western part of Bohai Bay of China. With an annual out-put value of RMB ?... Since 1986. a brand-new modern industrial city,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has been towering aloftrapidly in what used to be salt marsh in the western part of Bohai Bay of China. With an annual out-put value of RMB ? 14 billion.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lively and energetic areas of Tianjin andeve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fo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for developing exportoriented eco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DA A Nine Years Summing-up report of TEDA’s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Xiantao Shi J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00-304,共5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deep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haracter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deep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is a knowledge-driven era,and"eco-friendly"and"low-carbon"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ra of 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ubject,aim and conte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management of"human",it creates an eco-friendly,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s,which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ve growth to intensive growth of the macro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生产力 管理理论 语境 生态友好 宏观管理 集约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提升与数字鸿沟弥合相互促进的机制和路径 被引量:6
3
作者 魏巍 魏子仪 王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在数字经济时代,提升人力资本和弥合数字鸿沟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数字技能、信息获取和数字参与度上的差距日益加大。为实现提升人力资本与弥合数字鸿沟的相互促... 在数字经济时代,提升人力资本和弥合数字鸿沟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数字技能、信息获取和数字参与度上的差距日益加大。为实现提升人力资本与弥合数字鸿沟的相互促进,应优化数字技能教育体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技能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营造积极的数字文化氛围。同时,还应促进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与普惠性增长,释放数字经济红利,进而全面提升居民数字素养,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力资本 数字鸿沟 高质量发展 终身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关键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杜立民 刘倬嫣 肖赵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157,共12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提炼了这一理念的五大核心特征,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随后,本文结合学术前沿和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提炼了这一理念的五大核心特征,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随后,本文结合学术前沿和发展实际,探讨了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五大关键议题,包括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应气候变化以及能源体系转型,并指出了这些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最后,本文总结全文,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全球及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莫淼 王泽洲 +1 位作者 郑莹 张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7-503,共7页
目的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依据性别(女性)、年龄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特征,分析全球及中国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GLOBOCAN 2022数据库获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乳腺癌流行数据,通过联合国开发... 目的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依据性别(女性)、年龄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特征,分析全球及中国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GLOBOCAN 2022数据库获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乳腺癌流行数据,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22年人类发展报告》获取HDI数据。基于总体的乳腺癌数据及按性别(女性)、年龄和HDI水平分别描述全球及中国的乳腺癌流行状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标化发病率(SIR)、标化死亡率(SMR)及死亡发病比(M/I)与HD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共纳入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2022年全球乳腺癌总发病人数为229.7万,在各癌种中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SIR(46.8/10万)居第1位;全球乳腺癌总死亡人数为66.6万,在各癌种中居第4位,SMR(12.7/10万)居第2位。中国乳腺癌总发病人数为35.7万,在各癌种中居第6位,占全球乳腺癌总发病人数的15.5%,SIR(33.0/10万)居于中国各癌种第2位;中国乳腺癌总死亡人数为7.5万,在各癌种中居第7位,占全球乳腺癌总死亡人数的11.3%,SMR(6.1/10万)居中国各癌种第6位。在全球女性人群中,乳腺癌发病人数、SIR、死亡人数、SMR均居首位;在中国女性人群中,乳腺癌发病人数和SIR均居第2位,死亡人数和SMR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SIR与HDI呈正相关(r=0.76,P<0.01),M/I与HDI呈负相关(r=-0.89,P<0.01),而SMR与HDI无明显相关性(r=-0.09,P=0.23)。全球及中国的乳腺癌发病人数从25~29岁开始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全球乳腺癌死亡人数从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大幅增加,并在50~59岁达到高峰,70岁之后呈下降趋势。中国乳腺癌的死亡人数在50~54岁和65~69岁呈现2个小高峰,在70岁以后逐渐下降。不同HDI水平国家和地区及全球和中国的SIR随年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而SMR均随年龄增长持续上升。结论全球及中国乳腺癌疾病负担严重,尤其在女性人群中,SIR和SMR在全球居首位,在中国虽然分别居第2位和第4位但发病和死亡人数都不容忽视。HDI与乳腺癌SIR呈正相关,与M/I呈负相关,但与SMR无明显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不同HDI水平国家和地区SIR变化趋势各异,但SMR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世界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世界人口年龄标准化死亡率 死亡发病比 人类发展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理论机制与微观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伟 姜禹辰 王田俣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9,共12页
“双碳”背景下,利用数字化转型助力绿色发展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利用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多重异... “双碳”背景下,利用数字化转型助力绿色发展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利用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多重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推动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进一步细分数字化转型维度后,发现智能制造对绿色发展的推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媒体关注度、提升高管战略眼光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其中互联网商业相较于其他维度表现更突出。异质性分析显示,对非高新技术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处于东部、中部地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互联网商业、数字技术在非高技术企业表现更优,数字协同在国有企业中更优。研究深化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量化研究,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微观证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绿色发展 制造业 融资约束 人力资本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的价值承诺、行动逻辑与未来展望——以《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为例
7
作者 祁占勇 冯海芬 董治宝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后续行动和审查的重要方面,以确保所有成员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承诺负责。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对成员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并形成系列《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报告》。通过对... 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后续行动和审查的重要方面,以确保所有成员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承诺负责。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对成员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并形成系列《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报告》。通过对此分析述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涵盖了监测理念、监测目标、监测指标、监测对象的基本框架。在此导向下,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彰显了促进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立场、对公平优质教育的品质追求、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提供多样共享教育的发展模式等价值承诺,依循了在政策布局中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监测取向,在统一监测行动中转向质量发展的监测目标,在学校监测实践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在指标更新中与国际教育变革同构的行动逻辑。当然,面对新的不稳定因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冲击,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仍要从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监测资源、强化人口素质监测及技术手段赋能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开花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监测 《全球教育监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为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瑞琛 唐慧 周国琛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8,共10页
基于2016—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为准自然实验,深入考察城市数智化转型与企业数字创新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后,该试验区的企业数字创新水平... 基于2016—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为准自然实验,深入考察城市数智化转型与企业数字创新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后,该试验区的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机制检验发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优化企业吸收能力和增加城市创新活力是城市数智化转型影响企业数字创新的主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数字创新的推动作用在东部城市和竞争激烈的行业更显著。这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创新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 数字创新 人力资本水平 吸收能力 城市创新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识别及其发展路径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彦随 杨林朋 郭远智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53,共15页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作为人地关系负向演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以经济欠发达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地理概念,由此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识别宜采取“1+N”的方案。(2) 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边境地区以及苏-浙-闽沿海地区,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3)基于主导因素识别的部门欠发达县域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4)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制约因素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和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5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 “1+N”方案 经济欠发达县域 欠发达地区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资产管理与企业协同创新——基于创新资源集聚视角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颖 赵萱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7,共10页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产成为驱动企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型核心要素。本文以2010~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数据资产管理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资产管理能够赋能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分析发现,数据...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产成为驱动企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型核心要素。本文以2010~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数据资产管理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资产管理能够赋能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分析发现,数据资产管理可以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来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具体表现为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升级、缓解融资约束来赋能企业协同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数据资产管理对企业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高科技企业、大规模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经济后果检验表明,数据资产管理对企业协同创新的正向影响有助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资产管理赋能企业协同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数据价值链、人才链、资金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资产管理 协同创新 创新资源集聚 人力资本 融资约束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互补、互动、互生
11
作者 李芒 贺鹏洋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0,80,共7页
当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生疏感,亟须采取批判性、建设性的审视态度分析人机关系的本质。研究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互补性、互动性、互生性分析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一,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 当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生疏感,亟须采取批判性、建设性的审视态度分析人机关系的本质。研究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互补性、互动性、互生性分析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一,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只有充分关注、培养与发扬人性,才能不断延续人类之于技术的主导地位。其二,人类与人工智能相互影响,而人工智能背后却隐藏着人类意向,人机互动是全人类智能与人类个体互动,需要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出发点,应对人机互动中人类智能的衰退危机。其三,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生是历史必然,并且具有阶段性、复杂性与约束性,教育相关者需警惕人工智能“全盘接受”或“彻底禁用”的价值观,以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人工智能 人机关系 人性 主体性 共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匠劳动之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双成”价值及其实现
12
作者 易希平 张菊香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5,共6页
如何实现“成人”与“成才”在更高层面和更高水平上的相互成全,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发展中亟须探讨的问题,也是关涉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一般理解中,工匠本身是一个具有工具导向色彩的词汇,然而工匠劳动之于人格塑造、... 如何实现“成人”与“成才”在更高层面和更高水平上的相互成全,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发展中亟须探讨的问题,也是关涉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一般理解中,工匠本身是一个具有工具导向色彩的词汇,然而工匠劳动之于人格塑造、生活体验、技艺提升、自主探索与批判精神养成、文化陶冶、审美享受及脑体融合,却具有普遍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劳动形式,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工匠劳动与现代职业教育之间建立一种合而并存的联结方式,进而拓展和彰显这种劳动形式的教育价值与现代性意义,内化和升华这种劳动形式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恒常意义,为高等职业教育不断超越技术理性和实用理性的物的尺度、回归以人为本的内在尺度,提供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劳动 高等职业教育 全面发展 “成人” “成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述评
13
作者 胡庆芳 张根瑞 +3 位作者 方琼 邱豆豆 周天涛 苏鑫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WorldWaterDevelopmentReport,WWDR)是全球水资源评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决策者提供了制定和实施可持续水资源政策的知识、工具和案例。简述了WWDR的历史沿革,对2003年以来历次报告作了总结评述,同时重点... 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WorldWaterDevelopmentReport,WWDR)是全球水资源评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决策者提供了制定和实施可持续水资源政策的知识、工具和案例。简述了WWDR的历史沿革,对2003年以来历次报告作了总结评述,同时重点介绍了2024年WWDR的主要内容。最后结合历届WWDR所提出的重要观点、解决水问题的对策和中国水安全保障实际情况,阐述了若干思考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危机 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水机制 世界水发展报告 水与和平及繁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老年教育赋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因、机理与路径
14
作者 佟景泉 曾光 黎新华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89-96,共8页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矛盾、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举措。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延伸,老年教育赋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挑战...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矛盾、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举措。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延伸,老年教育赋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挑战的应对之举,其赋能机理主要体现在强化身心健康、升级技能体系、推动价值反哺、弥合数字鸿沟、激活认知潜能等维度。为进一步激发老年教育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赋能效应,需重塑社会认知、强化制度保障、协同多元供给、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技术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转型 老年教育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兼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15
作者 孙熙国 瞿杨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人的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的理论表达。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从价值论的角度来... 人的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的理论表达。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讲,人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就是不断实现人的解放、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推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人的现代化,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践履,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人的解放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科实验室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16
作者 顾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共14页
随着国家层面的推动部署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我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加速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系统化推进格局。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依然存在着服务国家战略不够、推进制度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本文根据当前文科实... 随着国家层面的推动部署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我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加速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系统化推进格局。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依然存在着服务国家战略不够、推进制度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本文根据当前文科实验室发展形势,从战略导向、建设和运行体制机制、产学研用融合制度体系、资源支撑,以及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文科实验室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实践案例,为我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体系设计及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科实验室 创新发展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社会化、人的发展与资本的自我保存——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作用论述的分析
17
作者 王中汝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6,共10页
科学批判优先于道德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批判理论的独特标识。资本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生产资料社会化与劳动形式社会化,推动人类生产从个人生产向社会生产的划时代飞跃;丰富人的社会联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前... 科学批判优先于道德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批判理论的独特标识。资本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生产资料社会化与劳动形式社会化,推动人类生产从个人生产向社会生产的划时代飞跃;丰富人的社会联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前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创造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化形式却抽去了其实质,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却又限制人的全面发展;资本的消亡同时也是资本的自我保存,消亡的是资本支配人的属性,保存的是资本的物质实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特性和运行规律,充分发挥资本推进生产社会化和人的发展的作用,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待资本的应有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生产社会化 人的发展 自我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TR:教研新范式
18
作者 孙发勤 曾祥翊 冯锐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3,48,共10页
该研究聚焦于智能精准教研(IPTR)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基于2021—2024年覆盖全国28个省108个区县和276所学校的大规模试点实践,系统阐述了智能精准教研的理论框架,将其定位为一种以数据循证为基础、人机协同为核心机制、精准赋能... 该研究聚焦于智能精准教研(IPTR)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基于2021—2024年覆盖全国28个省108个区县和276所学校的大规模试点实践,系统阐述了智能精准教研的理论框架,将其定位为一种以数据循证为基础、人机协同为核心机制、精准赋能教师个性化与规模化专业发展为价值旨归的教研新形态;揭示了智能精准教研的五大特征:数据化、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和规模化,并分析了教研主体、证据、情境、模式和生态等核心要素的转型;技术层面,构建了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基座,包括课堂教学行为数据、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和课堂话语文本数据;实践层面,提炼了系统化的教学诊断方法、动态发展的教师画像体系及创新的教研活动模式;生态层面,提出了包含政府、教研机构、企业、高校和学校的GEBUS多元协同生态系统模型,并探讨了教研文化重塑的必要性。研究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教研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精准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 人机协同 教研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解析
19
作者 李加林 田鹏 +1 位作者 龚虹波 马仁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2,共9页
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发展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体现了水资源治理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系统回顾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变化,梳理了治水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发展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体现了水资源治理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系统回顾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变化,梳理了治水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总结了历史治水经验对当代水资源管理的启示。结果表明:中国水利发展经历了7个主要阶段,包括开创与发展阶段、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发展期、向江淮流域发展期、黄河流域恢复及江淮持续发展期、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为主的发展期、普遍恢复及衰落期以及现代水利全面发展期;水利需求逐步由“安全性需求”向“经济性需求”和“舒适性需求”转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治水思想经历了从依存自然、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到人与水和谐共生的4个阶段,体现了人类与水资源关系的不断深化与重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治水历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战略思维、科技创新和治理理念的持续演进。现代治水模式逐步由单一的灾害防治转向多方协同治理,推动了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发展史 治水思想 治水经验 人水和谐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十五五”时期及长期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着力点
20
作者 原新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3-42,共10页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新形势:质量上,人口素质优化与高等教育“双千万时代”交织,人力资本厚积薄发;数量上,少子化与减量化交汇,人口规模依然巨大;结构上,长寿化与老龄社会交叠,...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新形势:质量上,人口素质优化与高等教育“双千万时代”交织,人力资本厚积薄发;数量上,少子化与减量化交汇,人口规模依然巨大;结构上,长寿化与老龄社会交叠,人口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分布上,流动迁移活跃与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交融,乡村中国正在向城镇中国转型。面向未来,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应聚焦三大着力点:其一,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其二,坚持源头治理,以提振生育率为核心推进人口治理;其三,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科技全面适老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口老龄化 人力资本 适老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