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8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仪式与传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国际传播中的“技术折扣”和补偿策略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邓建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仪式”元素,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复制版和其原件之间的差距,也将文化“仪式”窄化为信息“传输”,因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技术折扣。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和叙事方式,同时积极拥抱元宇宙、空间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第二亲身传播时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记录、传输和再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从而保存和复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韵”和“仪式”特征;我们还应该更加开放国门,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具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魅力。只有当其传播同时关乎仪式与传输、科技与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终走向世界,美美与共,化成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仪式 元宇宙 数字孪生 第二亲身传播时代 技术折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礼治与三治的乡村治理逻辑变迁——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2,共14页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基金、祠祀制度与民间信仰管理制度、家风家训与道德评选的三组对比为例,揭示了礼治嵌入于乡村内生秩序,是伦理政治信仰的一体化的特征,且具有身家国天下的一致性;而三治则更多由外生于乡村秩序的制度力量来建构,是制度分化、多元共治的体现,且强调公私领域之间的差异。这种治理逻辑上的不同,使得三治不能仅仅通过借用礼治的某些形式来实现融合。在新的社会条件和制度条件下,三治体系化的重点不在于“合”,而在于“融”,即需要以情境化的治理实践方式来实现基于分化性逻辑的融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礼治 三治融合 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与文体——论人与世界视角的文体学研究
3
作者 胡大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8,共8页
以“事”观文体,文体以“事”生成,文体是“事”的一个环节,文体的撰作方法以“事”生成。以文体观“事”,“事”因文体而成为“礼”,文体介入了社会生活,“事”与文体的关系促发“本事”类作品的生成。“事”与文体都是人之所为,对“... 以“事”观文体,文体以“事”生成,文体是“事”的一个环节,文体的撰作方法以“事”生成。以文体观“事”,“事”因文体而成为“礼”,文体介入了社会生活,“事”与文体的关系促发“本事”类作品的生成。“事”与文体都是人之所为,对“事”与文体互动关系的考察,也就是以人与世界的视角来推动文体学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本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荀子的友谊观及其伦理证成
4
作者 姚新中 冯硕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4,共10页
考察荀子的友谊观,可以在先秦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友谊的论述背景下展开,进而探讨荀子如何有效地对友谊进行伦理论证。与孔、孟相一致,荀子也认为友谊是伦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通过人性、礼义教化以及“... 考察荀子的友谊观,可以在先秦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友谊的论述背景下展开,进而探讨荀子如何有效地对友谊进行伦理论证。与孔、孟相一致,荀子也认为友谊是伦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通过人性、礼义教化以及“群分”等理论对友谊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进行系统的论证。荀子的论证有三个要点:“友”有助于克服人性中的争斗和冲突倾向,实现“群”的欲望满足和集体繁荣;“友”促进礼义的学习,而对礼义的接纳也使友谊成为儒家美好生活的构成性内容;为礼义所规定和指导的“友”,有助于实现儒家理想社会的整体和谐。这些伦理证成构成了荀子独特的友谊观。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纷争不断的今天,荀子的友谊观仍然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朋友 伦理证成 好生活 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士人的儒学思考及其实践——以《世说新语》为考察对象
5
作者 刘志伟 翟羽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部典范之作,它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反映了魏晋时代的文化风貌。《世说新语》呈现出鲜明的儒学思想,这既与魏晋士人对儒学的不同理解有关,也与南朝宋代的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有关。《世说新语》中的...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部典范之作,它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反映了魏晋时代的文化风貌。《世说新语》呈现出鲜明的儒学思想,这既与魏晋士人对儒学的不同理解有关,也与南朝宋代的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有关。《世说新语》中的儒学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对礼的理解上,它以赞扬和批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儒学礼法的守护。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孝的理解上,它通过对魏晋士人不同孝行的展示,亦反映了他们在践行这一思想时的真实态度。整体而言,作为一部文学文献,《世说新语》不仅体现了编者对儒学观念的理解和立场,同时也逼真地反映了儒学在魏晋时期的发展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儒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先锋”与“沉思者”:陈独秀与梁漱溟的反礼教思想及现代审思
6
作者 施克灿 贺园园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19,共6页
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群体掀起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潮。陈独秀与梁漱溟呈现出了“急先锋”与“沉思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反礼教形象。二者都明确地反礼教也都不同程度上认可孔学,但其对礼教有着不同的界定。二者在“三纲”是否源于孔子,礼教... 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群体掀起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潮。陈独秀与梁漱溟呈现出了“急先锋”与“沉思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反礼教形象。二者都明确地反礼教也都不同程度上认可孔学,但其对礼教有着不同的界定。二者在“三纲”是否源于孔子,礼教是否等同于封建礼教,礼教精神是否适应现代生活的问题上存在观念分野。二者自成一体的反礼教观念根源于政治性与文化性民族本位的不同立场。陈独秀期望中国发展为现代政治国家,遵循由政治批判出发到解决社会问题为止的路径,将矛头透过封建礼教直指儒家文化。梁漱溟忧心本土文化的传承,并依据文化发展分期论,遵循由文化理想出发到关照社会现实的路径,借由反礼教言说文化僵化之弊,旨在文化重建。反礼教思潮中不同的反对理路共同回应了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诉求,也为礼教精神的现代转换提供了学理空间,可为当下的文化发展与教育革新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梁漱溟 反礼教思潮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仪式场景:建构国家认同的象征资源
7
作者 杨绘荣 刘佳佳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1,125,126,共11页
国家认同意指公民对所属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认可服从,以及对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之态度情感倾向,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蕴与文化意蕴。政治仪式场景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象征类型,内含于政治系统之中,持续为国家认同输送象征性政治资源。政治认... 国家认同意指公民对所属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认可服从,以及对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之态度情感倾向,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蕴与文化意蕴。政治仪式场景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象征类型,内含于政治系统之中,持续为国家认同输送象征性政治资源。政治认同视角下,政治仪式场景借由历时性的文化环境涵养实质类象征,于共时性的政制环境中展呈制度类象征,并在即时性的事件环境下凸显思想类象征,继而推动国家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认同视角下,地志式场景、氛围式场景与话题式场景作为政治仪式场景的基本形式,能够通过各类政治象征的展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各层次性结构要素——认知、情感、行为。其中,地志式场景的布置能够实现宏大叙事,凸显权力差异秩序,形塑国民的集体性认知;氛围式场景的打造能够满足国民的楷模期待,凝聚情感力量;话题式场景的传播能够发挥象征映射与行为规范作用,最终完成象征权力之生产,推动国家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仪式场景 国家认同 权力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变的仁学 多变的礼学——“先王之道”“新王之道”对比研究
8
作者 吴天明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九代认为君子均可治国,后九代则认为君子如难治国,可以宽恕自己,同理亦可宽恕他人;在君子身份的认定上,九代认为贵族官僚均为君子,后九代则认为真诚利人且合理利己者才是仁德君子,否则便是自私小人;在治国理念上,九代推崇所有的“先王之道”,后九代则否定不取私利的五帝之道和自私虚伪的春秋之道,只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利人利己之道;在君子获取私利的方式上,九代实行论功行赏,后九代则要求按位取酬。由此可见,“新王之道”更能维护财富暴增的铁器时代治国君子和普通民众双方的根本利益,故成为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心学、清代朴学的理论核心,儒家文化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古代礼学思想虽多变,但时常严重滞后,国家民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治国者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私利,往往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迟滞了君子获利方式的礼学思想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新王之道 仁学 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王毁室”新解
9
作者 张振谦 刘宏宇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118,共3页
自《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出版伊始,《昭王毁室》篇的“毁室”就被释为毁掉宫室,这与事实不符。本文认为“毁”有“改造”之义,“毁室”是指通过祈祷除殃把鬼魅邪祟污秽过的宫室改造为干净的吉宅,“至(致)俑毁室”意思是送来人... 自《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出版伊始,《昭王毁室》篇的“毁室”就被释为毁掉宫室,这与事实不符。本文认为“毁”有“改造”之义,“毁室”是指通过祈祷除殃把鬼魅邪祟污秽过的宫室改造为干净的吉宅,“至(致)俑毁室”意思是送来人俑为新落成的宫室举行毁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昭王 毁室 除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佑血缘到天命归德——论西周“德”观念的确立
10
作者 乔健 王睿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德”是殷周之变间由周人确立的政治合法性依据,它源自周人先王先公施德于“民”而获得政治权力的历史传统。在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后,周人在思想领域将信仰的最高对象从殷商时期具有血缘性质的祖先神变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天”,并利用... “德”是殷周之变间由周人确立的政治合法性依据,它源自周人先王先公施德于“民”而获得政治权力的历史传统。在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后,周人在思想领域将信仰的最高对象从殷商时期具有血缘性质的祖先神变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天”,并利用信仰对象的普遍性将“得天命”的依据从特殊性的血缘转变为体现于民情民意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德”。“德”由此指向对在上者的约束,即统治者需要首先践履“德”的规范以维系“天命”。当在上者被纳入“德”的价值框架,“德”便获得了超越阶层局限的普遍适用性。在思想建构的同时,周人通过封邦建国、制礼作乐等制度化安排,推动“德”观念从政治领域向社会生活各层面广泛渗透。经过思想确立和制度推广,“德”最终凝练为一种自上而下贯穿社会、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核心价值标准,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重“德”的思维习惯和中国文化重“德”的思想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之变 西周 天命 礼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
11
作者 郭勇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20,181,共13页
中国传统美学渊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使中国美学表现为体道美学、士人美学、修身美学。道是对礼乐文化的解释和发挥,士是从礼崩乐坏的社会境况中诞生的知识分子,修身是礼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体道型美学区别于西方的求知型美学。西... 中国传统美学渊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使中国美学表现为体道美学、士人美学、修身美学。道是对礼乐文化的解释和发挥,士是从礼崩乐坏的社会境况中诞生的知识分子,修身是礼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体道型美学区别于西方的求知型美学。西方美学重在理解/认知,中国美学重在体验/感悟。体道美学主要表现为儒家的“文以载道”和道家的“道艺合一”。士“志于道”,并以道与“势”相抗衡,以此见出士人精神或士人风骨。士人美学不同于西方的精英美学,是一种体现士人精神、彰显士人风骨的美学。中国美学特别重视“品”,可能源于士人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国士人强大的修身传统,使得中国传统美学也成为修身美学。修身哲学的“境界和工夫”这对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先修身再从艺,这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体道美学、士人美学和修身美学三者是合而为一的,若要强行区分,那么可以说,体道需妙悟、讲境界,士人重风骨、格调和品位,修身靠工夫、常养气;悟、境界、风骨、格调、品、工夫、气,因而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中国美学 体道美学 士人美学 修身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社群互动与网红旅游目的地打卡意愿——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
12
作者 文彤 杨春雨 石少湘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2,共8页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打卡网红旅游目的地为旅游目的地的经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构建“虚拟社群互动—人际易感性—共情—网红旅游目的地打卡意愿”理论模型,通过424位旅游消费者的问卷数据,分析虚拟社群互...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打卡网红旅游目的地为旅游目的地的经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构建“虚拟社群互动—人际易感性—共情—网红旅游目的地打卡意愿”理论模型,通过424位旅游消费者的问卷数据,分析虚拟社群互动对网红旅游目的地打卡意愿的影响机制以及群体情感与个体特质等因素在网红旅游目的地打卡中的重要作用。实证研究发现:虚拟社群互动正向影响网红旅游目的地打卡意愿,人际易感性、共情分别在虚拟社群互动与网红旅游目的地打卡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人际易感性、共情在虚拟社群互动与网红旅游目的地打卡意愿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消费者参与网红打卡旅游的内在心理机制,可为网红经济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虚拟社群互动 共情 人际易感性 网红旅游目的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互动仪式链: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情感表达——基于对“跟党走”类主题活动的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博 王立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0,共6页
情感要素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湖北省T市“跟党走”类小型互动仪式链的典型案例进行理论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启动、进行与高潮三个阶段,“跟党走”类小型互动仪式通过不断激发民众的情感表达,动员汇... 情感要素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湖北省T市“跟党走”类小型互动仪式链的典型案例进行理论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启动、进行与高潮三个阶段,“跟党走”类小型互动仪式通过不断激发民众的情感表达,动员汇聚集体力量,有效强化了在场人群的共同身份感、彼此信任感和家园归属感,从而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创造了条件。作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小型互动仪式链可以通过强化“政党在场”的方式,不断优化仪式过程的空间载体,增进共同荣誉感和同心聚力的象征符号,有效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情感纽带。随着小型互动仪式链等情感路径的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互动仪式链 党建引领 社会治理共同体 情感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家庭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14
作者 魏文军 张芳 +3 位作者 房婉月 张莎莎 朱丽 杨婷婷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02-105,111,共5页
目的 了解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家庭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路径,为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24年1-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335人为调查对象,采用家庭仪式问卷、... 目的 了解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家庭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路径,为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24年1-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335人为调查对象,采用家庭仪式问卷、家庭亲密度量表、家庭坚韧性量表、家庭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家庭适应得分为(72.37±16.27)分;家庭仪式、家庭亲密度、家庭坚韧性与家庭适应呈正相关(均P<0.05)。家庭仪式对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家庭适应有直接正向作用,家庭亲密度与家庭坚韧性在家庭仪式与家庭适应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均P<0.05)。结论 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家庭适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医护人员需关注其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改善,提高家庭亲密度与坚韧性,以改善照顾者家庭适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患儿 照顾者 家庭适应 家庭仪式 家庭亲密度 家庭坚韧性 儿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智库对美交流中的“化劲”机制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浩瀚 王波 +1 位作者 孙金华 白芸 《智库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3,共10页
[目的/意义]智库的国际传播功能中,其固有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定劲”,智库与智库之间的互动交流则是化解战略误判、凝聚国际共识的“化劲”。智库交流不仅有助于国家安全发展和全球治理创新,也是智库践行“二轨外交”角色、积极贡献于... [目的/意义]智库的国际传播功能中,其固有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定劲”,智库与智库之间的互动交流则是化解战略误判、凝聚国际共识的“化劲”。智库交流不仅有助于国家安全发展和全球治理创新,也是智库践行“二轨外交”角色、积极贡献于非官方外交渠道,以独特视角和策略性建议影响国家间关系及全球议题解决的关键功能之一。研究旨在提升智库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作用及其国际传播能力,进而推动智库的国际化建设。[方法/过程]聚焦国家安全领域,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框架,分析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2017年以来与美国智库之间的对话交流活动案例,揭示CCG对美交流中的互动模式,并据此构建CCG在对美交流中行之有效的“化劲”机制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围绕中美智库在国际情境中社会资源、文化资本、情感能量等方面的不平等现状,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语境中总结CCG对美交流中的“化劲”机制模型。该模型强调融合“交流形式”“社会符号”“国际热点”“命运共同体”构建仪式要素,形成“群体团结”“符号共享”“情感传播”和“道德共识”的仪式结果,从而增强中美智库间的互信合作,提升智库在国家安全议题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库 对美交流 二轨外交 国家安全 互动仪式链 国际传播 智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明“礼乐”性质的形成:后郑玄时代的制礼运动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壁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中国文明之所以被称为“礼乐文明”,与历代王朝立国之后制定礼乐密切相关。但汉代并没有汉礼,西晋之后,才制定一朝礼乐。这种情况与汉晋之间的经学变革相关。汉代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以礼为本,遍注群经,使“周礼”成为后代王朝制礼可以... 中国文明之所以被称为“礼乐文明”,与历代王朝立国之后制定礼乐密切相关。但汉代并没有汉礼,西晋之后,才制定一朝礼乐。这种情况与汉晋之间的经学变革相关。汉代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以礼为本,遍注群经,使“周礼”成为后代王朝制礼可以模仿的典范。而三国西晋对“太平制礼”的重新理解,使“太平”的内涵从符合天道的秩序转变为消弭战争的状态。最终,晋初以《周礼》中的“五礼”为标准制定晋礼,开启了后世每一代王朝建国即制礼的历史。一朝的礼制不一定彻底施行,但表明了国家认同的基本价值。制礼运动行之弥久,积之弥厚,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礼乐”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礼乐 周礼 太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古经治国理念探微
17
作者 林忠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3,共8页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其中蕴含殷周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周易》卜筮活动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也被视为一部可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典籍。虽然《周易》文辞无法完整地呈现当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还原当时如何运用这些理念...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其中蕴含殷周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周易》卜筮活动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也被视为一部可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典籍。虽然《周易》文辞无法完整地呈现当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还原当时如何运用这些理念和典章制度治理国家,但是,透过卜筮文辞中的零星话语,仍然可以窥见殷周时期神道、观民、道德感化、刑法等治国理念及其在后世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这些治国理念是儒家礼制思想的源头,对于早期儒家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其中所蕴含的与礼相关的“德治”与“法治”等理念,对于推动当下建构和谐、有序、文明的社会与新时代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卜筮 礼制 德治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的戏剧想象:维克多·特纳表演民族志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桂诚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0,共10页
维克多·特纳的表演民族志理论建立在剧场与仪式的隐喻性关系上,并通过社会戏剧的结构性与舞台戏剧的互动,为表演民族志提供了跨文化挪用的可能性。特纳的理论奠定了表演民族志作为后现代认识论的基础,并通过戏剧“再体验”的形式... 维克多·特纳的表演民族志理论建立在剧场与仪式的隐喻性关系上,并通过社会戏剧的结构性与舞台戏剧的互动,为表演民族志提供了跨文化挪用的可能性。特纳的理论奠定了表演民族志作为后现代认识论的基础,并通过戏剧“再体验”的形式反思空间霸权,强调社会戏剧的时间性动态过程及其实践启示。这种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使得演员可以通过跨文化表演对他者文化产生共通性的体验,同时对自身文化产生自反性认识,理解文化表演的内在差异性。表演民族志所构建的这组辩证关系也回应了人们对其可能造成的文本与表演之间二元对立关系的质疑。特纳的表演民族志理论始终以戏剧为参照,构建了一套人类学跨文化知识的新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克多·特纳 表演民族志 社会戏剧 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体育赛事的群体情感动员及空间仪式化生产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坤瑾 刘艳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乡村体育赛事作为地方性物理空间的产物,通过网络视频媒介的仪式化生产,调动群体情感动员,打破地域的物理空间隔阂,形成虚拟在线的情感共在。从空间生产理论切入,结合基思·哈法克雷三重乡村空间模型,通过“诉诸情感、仪式设计、仪... 乡村体育赛事作为地方性物理空间的产物,通过网络视频媒介的仪式化生产,调动群体情感动员,打破地域的物理空间隔阂,形成虚拟在线的情感共在。从空间生产理论切入,结合基思·哈法克雷三重乡村空间模型,通过“诉诸情感、仪式设计、仪式互动”三个具体空间实践的过程,构建体育赛事中群体动员的仪式化生产,揭示群体情感动员凝聚认同、提升行为凝聚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在空间生产驱动下,多元权力表征的乡村体育赛事不能简单视为一场运动赛事,它为地方政府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媒介空间,通过媒介传播凝聚了群体情感,提升了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可度,它更是提升乡村优质文化情感凝聚力的重要媒介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媒介仪式 乡村体育 情感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秦国儒学发展探微
20
作者 赵虹波 史党社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秦人立国较晚,地处西北边陲,长期受夷狄风俗的影响。但是秦人上层统治者自秦立国开始,就积极学习周人的礼乐文明,传世文献以及秦墓的器物都可以证明。儒学自产生就与秦国有着重要的联系,孔子不仅关注秦国政治,同时秦国也有学者师从孔子... 秦人立国较晚,地处西北边陲,长期受夷狄风俗的影响。但是秦人上层统治者自秦立国开始,就积极学习周人的礼乐文明,传世文献以及秦墓的器物都可以证明。儒学自产生就与秦国有着重要的联系,孔子不仅关注秦国政治,同时秦国也有学者师从孔子,并将儒学带回秦地。儒学在秦国发展的转折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虽是儒学发展的挫折,但也并未消除儒学在秦国的影响。秦国官吏阶层有类儒学性质的为官守则等新出土文献、变法核心地区雍城考古的发现足以说明这一观点,商鞅变法后,礼乐传统与儒学在秦国仍有发展。无论是荀子入秦考察,还是《吕氏春秋》的编纂,亦或是李斯的思想背景与具体政治实践,儒学因素均比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秦国 儒学 礼乐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