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een Project System Design of Machine Process Factory
1
作者 CHEN Jian-fei, LI Jian-hua, CUI Jiang-hong, ZHANG Su-x iang, LI Chun-guang, NIU Yong-she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ong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 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77-78,共2页
As the specialty of the product and the dim conscio us 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status of dirty, chaos and difference is l ong-term existed in the machine process factory. It seriously affects workers’ w... As the specialty of the product and the dim conscio us 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status of dirty, chaos and difference is l ong-term existed in the machine process factory. It seriously affects workers’ work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restricts the total level of the environment p 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project is the fatal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 of H enan province in 2001. As the members’ endeavor of task group, we have finished the total plan of green project system and some other key equipment to the mach ine process factory, such as the design of conveyer of chip, hydraulic former of chip, rough conveyer and dirt collector. And the green project system is made i nto model that the manufacturer can select. This item is a fire-new work. We ho pe that the expert of machin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government official ca n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by lodging this article. We contribute for our countr 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make it attain a new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 protection green project MACHINING CHIP TRANSPOR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角下吉林省粮食生产效率偏差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李冬梅 祁悦 +2 位作者 龚河阳 杨奇峰 张平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0-1061,共12页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绿色粮食生产效率综合水平的变化趋势均为“U”型,但传统粮食生产效率整体上更优;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中西部稳定高值,中、东部剧烈波动,边缘区轻微波动的特征。②吉林省东、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均为负向偏差,前期效率偏差加重,后期略有缓和。空间上,2类粮食生产效率高且稳定的地区,偏差程度相对更轻。③要素投入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但作用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吉林省东部地区应重点关注要素投入水平对效率偏差的影响,中部地区需综合考虑3类要素的复杂强影响;西部地区应统筹考虑3类要素的均衡弱影响,为更好平衡粮食增产和绿色发展,应在分区管控的基础上,探索并落实切实可行的农户绿色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和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效率 绿色生产 效率偏差 生态安全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基础、不足和促进建议
3
作者 常纪文 李建军 +1 位作者 牟斌 张佳龙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60,共4页
塑料污染正受全球关注,在绿色低碳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时代,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一次性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已成全球共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已由技术示范阶段转入商业化生产阶段,我国发展较快,初步构建了... 塑料污染正受全球关注,在绿色低碳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时代,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一次性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已成全球共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已由技术示范阶段转入商业化生产阶段,我国发展较快,初步构建了以聚乳酸、聚酰胺率先产业化及多种生物基材料快速发展的格局,但在非粮原料综合利用能力、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规模化生产成本和政策标准落实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加快关键技术突破,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能快速提升;加快健全标准体系,扩大市场应用推广;培育整体产业链,健全管理回收体系,快速提升我国一次性非粮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生物基 可降解塑料 粮食安全 绿色低碳 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优质粮食工程政策量化评价
4
作者 崔宁波 宋瑞 +1 位作者 兰惠 范月圆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89,共8页
优质粮食工程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抓手。通过构建“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效力”的三维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PMC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7—2023年56项优质粮食工程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 优质粮食工程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抓手。通过构建“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效力”的三维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PMC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7—2023年56项优质粮食工程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1)政策主体逐渐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粮食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发文趋势。2)优质粮食工程政策工具运用较为协调,呈现“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的偏好格局。3)10项代表性政策内容的PMC指数得分均值为6.56分,整体表现良好,但在保障措施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量化评价 优质粮食工程 三维框架 PMC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专项赋能木材加工产业创新发展
5
作者 韩雁明 吕斌 储富祥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针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专项统筹部署创新研究任务,构建以应用场景和问题导向为目标的项目实施机制,全产业链一体化组织,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核心... 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针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专项统筹部署创新研究任务,构建以应用场景和问题导向为目标的项目实施机制,全产业链一体化组织,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并在企业开展大规模产业化示范,确保项目研究成果与行业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并通过项目研究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引领木材加工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总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专项中木竹材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为木竹材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为林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与相关领域的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研发计划 林业专项 木竹加工技术 绿色转型 智能制造 资源高效利用 产业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三北”工程区退化林修复策略的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崔桂鹏 党宏忠 +6 位作者 熊伟 王锋 李永华 姚斌 崔梦淳 孔维远 卢琦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自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以来,营建了大面积防护林、公益林,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起到关键作用。“三北”工程早期营建的部分防护林出现老化、退化问题后,国家在“三北”工程区先后部署退化林修复相关的工程任务,目的是维护“三... 自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以来,营建了大面积防护林、公益林,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起到关键作用。“三北”工程早期营建的部分防护林出现老化、退化问题后,国家在“三北”工程区先后部署退化林修复相关的工程任务,目的是维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完整性和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针对“三北”工程六期退化林修复亟需回答的复杂科学问题,本研究将“三北”工程区退化林限定为生长出现明显衰退、生态功能出现明显下降的人工林(含灌木)。退化林修复不仅要解决表征性林分退化,更要解决系统性土壤退化;发生系统性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后期管护不到位,致使土壤和水分条件发生退化,而后期管护面临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水分。“三北”工程区幅员辽阔,退化成因的自然、灾害、生理、设计和人为因素叠加效应明显。首先,应根据自然禀赋特征进行退化林修复分区、分类、分级,确保精准施策;其次,考虑将过去以植被表征性为主的退化判定指标逐步升级为以植被功能性为主、结合表征性的判定退化指标。建议按退化程度的分级(轻度、中度、重度退化),采取针对性的封育保护、补植补播和更新改造等修复策略。本研究提出提高林分全周期经营管护水平的管护制度建议,以期为“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和政策保障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林 "三北"工程 退化林修复 防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师立鹏 谷会岩 王秀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造林树种的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探究其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细根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15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78.56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36.98 mg/kg)和樟子松(2046.07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151.53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298.32 mg/kg)和落叶松(1164.75 mg/kg)林(P<0.05);在15—30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41.57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57.04 mg/kg)和樟子松(1881.31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256.99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708.50 mg/kg)和落叶松(1200.55 mg/kg)林(P<0.05)。土壤pH、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含量、植物细根生物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退耕还林后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是对3个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陕西省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8
作者 高建伦 王晶晶 +5 位作者 白玥 申永丽 马锋 高娟 李超 魏孝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7,共8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植被恢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 [目的]研究陕西省植被恢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比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形下垫面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1980—1999年和2000—2017年)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差异,讨论了植被恢复对气候反馈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陕西省年降水量增加,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减缓。植被覆盖度增加引起的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变化是造成该区年降水增加和增温减缓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其对年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植被恢复主要通过调控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并且其对气候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降水量 气温 反馈效应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密码算法Grain的立方攻击 被引量:12
9
作者 宋海欣 范修斌 +1 位作者 武传坤 冯登国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176,共6页
Dinur和Shamir在2009年欧洲密码年会上提出了立方攻击的密码分析方法.Grain算法是欧洲序列密码工程eSTREAM最终入选的3个面向硬件实现的流密码算法之一,该算法密钥长度为80比特,初始向量(initialvector,简称IV)长度为64比特,算法分为初... Dinur和Shamir在2009年欧洲密码年会上提出了立方攻击的密码分析方法.Grain算法是欧洲序列密码工程eSTREAM最终入选的3个面向硬件实现的流密码算法之一,该算法密钥长度为80比特,初始向量(initialvector,简称IV)长度为64比特,算法分为初始化过程和密钥流产生过程,初始化过程空跑160拍.利用立方攻击方法对Grain算法进行了分析,在选择IV攻击条件下,若算法初始化过程空跑70拍,则可恢复15比特密钥,并找到了关于另外23比特密钥的4个线性表达式;若算法初始化过程空跑75拍,则可恢复1比特密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REAM工程 流密码算法 grain 立方攻击 密钥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促进作用
10
作者 吴润祺 赵莹 +3 位作者 任宗萍 王训诗 张春娜 徐向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为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中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及成因,基于Landsat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集,以榆林市为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各区(县)在不同淤地坝建设密度下的植被时空变... 为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中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及成因,基于Landsat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集,以榆林市为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各区(县)在不同淤地坝建设密度下的植被时空变化规律和不同坡度坡面上植被的恢复趋势。结果显示:1)淤地坝建设密度大的东南部区(县)植被恢复更快。各区(县)淤地坝建设密度与2003—2018年NDVI回归方程斜率间呈显著线性相关(R^(2)=0.84,P<0.001),米脂、绥德和佳县的淤地坝建设密度分别为0.976、1.393和1.217座/km^(2),对应的NDVI回归直线斜率分别为0.018 9、0.018 3和0.020 5;2)东南部区(县)NDVI极显著改善区域主要出现在坡地。2008—2013年佳县、米脂和绥德NDVI涨幅分别比2003—2008年高出0.068、0.087和0.028,佳县、米脂和绥德>15°坡NDVI极显著改善面积比例分别达到50%、41%和38%;3)淤地坝建设促进了周边区域坡耕地退耕。2006年起榆林市规划了60万亩以上新增坝地以应对粮食减产,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坡耕地持续退耕。坡地NDVI的极显著改善是东南部区(县)植被恢复更快的主要原因。淤地坝建设通过促进坡耕地退耕加快了其植被恢复进程,保障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恢复 淤地坝 坡耕地 退耕还林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11
作者 李金梦 祝宏辉 +1 位作者 胡芳榕 尹小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8-307,共10页
[目的]探究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旨在为筑牢国家西北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北典型干旱区——新疆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资料,在分析新疆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 [目的]探究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旨在为筑牢国家西北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北典型干旱区——新疆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资料,在分析新疆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基础上,利用In VEST模型、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地理加权回归(GWR)评估工程实施对新疆产水服务、固碳服务、防风固沙服务和食物供给服务的影响。[结果](1)工程实施以来,新疆林草地面积增加12 692 km^(2),4种工程实施方式中,荒地种草占比最大,为70.21%,工程实施范围主要以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为主。(2) 2000—2020年新疆固碳服务、食物供给服务波动上升,产水服务、防风固沙服务波动下降,其中,食物供给服务增幅和防风固沙服务减幅最大。(3)工程实施有效促进固碳服务、食物供给服务提升,并有效抑制产水服务、防风固沙服务的减弱,且这种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分阶段来看,前一轮(2000—2013年)工程实施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程度较高于新一轮(2015—2020年)。[结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新疆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具有积极作用,但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未来仍需从分区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建立风险监督体系等方向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生态系统服务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绿氢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伟平 施仲涨 +2 位作者 林皓然 张军奎 郑世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3,210,共12页
[背景]绿氢是我国新型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双碳”战略背景下,绿氢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进展]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绿氢产业近年来在技术、政策、市场等要素影响下的发展现状... [背景]绿氢是我国新型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双碳”战略背景下,绿氢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进展]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绿氢产业近年来在技术、政策、市场等要素影响下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绿氢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021年以来,绿氢项目实现了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示范的飞跃,资本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示范模式从单一技术验证转向对全产业链技术的协同考察,但其经济效益尚未完全满足市场化需求.[展望]绿氢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受到政策、技术、基础设施和市场的制约,应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快核心技术创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业生态圈4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绿氢产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氢 示范项目 技术路线 产业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分析
13
作者 侯宇 耿芳艳 +3 位作者 袁媛 石惠惠 仰培培 王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35-345,共11页
提高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粮食绿色生产的关键。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GML生产率指数模型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σ收敛、绝对和条件β收敛方法探究地区间... 提高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粮食绿色生产的关键。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GML生产率指数模型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σ收敛、绝对和条件β收敛方法探究地区间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结果表明:2000-2021年,我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度较慢,年均增速为0.38%,绿色技术进步是驱动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省域之间差异明显,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主产区>全国>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的趋势。考察期间,全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低效率向高效率地区追赶的同时,地区间差距在不断扩大;三大粮食功能区中粮食主产区地区绝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则逐渐扩大;地区间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不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总体存在σ收敛,但σ收敛特征并不稳定。为提升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出制定差异化粮食绿色生产支持政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粮食产业科技支撑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动态演进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北”工程的林草科技探索与实践
14
作者 孔维远 崔桂鹏 +4 位作者 高攀 崔梦淳 却晓娥 封焕英 卢琦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82,共11页
“三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建设典范,在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增强碳汇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成效卓著。林草科技创新是“三北”工程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之一,保障了工程规划、建设与管... “三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建设典范,在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增强碳汇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成效卓著。林草科技创新是“三北”工程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之一,保障了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大幅提高了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效率,有力增强了其国际影响力。本文系统评述了林草科技及相关交叉学科成果在“三北”工程实施以来的关键支撑作用,具体涵盖战略布局、基础调查、机理研究、技术创新、监测评估等5个方面。重点介绍了生态退化机制与修复策略、防护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效应、沙尘源区识别与运输机制等基础机理研究,以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防护林提质增效、生态治理与产业结合等关键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林草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与主攻方向,强调应聚焦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性策略、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提质增效、智慧林草技术深度集成与智能化应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生态产业技术创新,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与综合管理等关键领域。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科技创新历程、总结实践经验并展望未来科技攻坚方向,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推动林草科技创新提供科学支撑与参考,并为国际社会应对类似生态挑战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工程 林业科学 生态修复 防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双碳目标视角
15
作者 李明亮 蒲娟 +2 位作者 孔荣 余国新 赵兰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探讨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基于“双碳视角”,采用SBM—GML指数法测度2005—2021年31个省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析保护性耕作机械... 探讨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基于“双碳视角”,采用SBM—GML指数法测度2005—2021年31个省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析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值为1.025,说明我国粮食绿色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大多数地区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提升程度较小;地区间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地区的粮食绿色生产水平要明显优于丘陵山区。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保护性耕作机械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地形和粮食功能区而异。因此,未来应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完善农机补贴政策,扎实推进农机服务供需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机械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农机跨区作业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与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6
作者 邱浩然 孔令成 徐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3,共12页
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厘清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影响机理并驱动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于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和熵值法,分别对该区... 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厘清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影响机理并驱动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于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和熵值法,分别对该区域经济带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数字经济水平进行了有效测度,并深入探讨了该区域经济带数字经济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①样本期间内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且数字经济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②加入三种要素配置中介变量之后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进而提高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③异质性分析得出,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经济圈等,数字经济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该结论为国家倡导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兴农”提供了实证支撑,且对推动长江经济带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该区域经济带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配置扭曲 超效率SBM-GML 中介KHB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纤维素纳米晶副产物对苏打盐碱地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范忠玲 洪秀杰 +4 位作者 金佳悦 姜诏 刘德强 毕少杰 王彦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7,54,共6页
为资源化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s)副产物及降低化肥施用量,将其配制成水稻返青分蘖肥,于2023年在黑龙江大庆苏打盐碱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常规施氮肥处理(CK)、CNCs副产物+常规施氮肥处理(A1)... 为资源化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s)副产物及降低化肥施用量,将其配制成水稻返青分蘖肥,于2023年在黑龙江大庆苏打盐碱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常规施氮肥处理(CK)、CNCs副产物+常规施氮肥处理(A1)、CNCs副产物+70%常规施氮量处理(A2)、CNCs副产物+70%常规施氮量+500 mL/667 m2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液处理(A3),测定不同处理下常规粳稻品种绥粳18产量以及稻米品质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水稻理论和实际产量高低顺序均为A1>A3>CK>A2,其中,A1处理的实际产量比CK、A2、A3处理分别提高26.17%、39.23%和24.30%。添加CNCs副产物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一次及二次枝梗性状,同时可以显著提升稻米加工品质,但显著降低粒长、长宽比、蛋白质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含量。与A2处理相比,A3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穗质量、穗着粒密度、产量构成因子、二次枝梗结实率和加工品质等性状。所有处理对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影响均极小。表明CNCs副产物和B.velezensis结合使用能够提升返青分蘖肥的肥效,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纤维素纳米晶副产物 贝莱斯芽孢杆菌 返青分蘖肥 产量 米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对城市的碳减排效应
18
作者 吉雪强 周思姝 +1 位作者 于浩然 张跃松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84-3495,共12页
分析了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对城市的碳减排效应及其机制,而后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与建设工作为基础构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结合2011~2022年283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的碳减排效应,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与异质性.... 分析了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对城市的碳减排效应及其机制,而后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与建设工作为基础构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结合2011~2022年283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的碳减排效应,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系数为-0.013,在5%的统计水平显著,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这一结果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排除选择偏差、排除其他政策影响、排除疫情影响等多重稳健性检验和处置内生性后依然成立;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能通过提升数字产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绿色科技创新水平而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对数字产业发展水平和绿色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显著为正,系数分别为0.039和0.061;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的碳减排效应在非能源富裕型城市,高环保水平、高信息水平城市更显著,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对这3类城市的影响至少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系数分别为-0.016、-0.017、-0.016.应当积极推动数据中心绿色转型,扩大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绿色转型 碳排放 国家政策 试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
19
作者 陈乐 卫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73-7385,共13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以黄河二级支流-关川河流域为例,选取草地主导型、梯田主导型、林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四种典型流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气象、地形、土壤和人口数据,结合CASA、InVEST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间各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土壤保持(SC)、产水(WY)和固碳服务(NPP))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的耦合特征。水域、水浇地及建设用地普遍扩张,草地缩减驱动了梯田垦殖,疏林地转化显著促进了乔木扩增。(2)四种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林地主导型流域SC增速最快(14.01t hm^(-2) a^(-1)),林梯草复合型流域WY和NPP增速最高(2.73mm/a和22.63g C m^(-2) a^(-1))。(3)单因子分析显示,NPP在草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流域主要受植被覆盖度驱动,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则受土地利用影响;SC在草地主导型流域主要受海拔影响,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受坡度影响,林梯草复合型流域则由太阳辐射和降水量驱动;WY在梯田主导型流域受土地利用影响,其他流域则主要由降水量主导。(4)双因子交互驱动表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气象及地形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综上,研究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强调了多因子在塑造下垫面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为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多目标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梯田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服务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20
作者 姚宏达 顾玉丽 +3 位作者 罗青红 包强 崔雪锋 李成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4,共13页
采用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对2000~2020年新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NEP变化的相对影响。结果表... 采用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对2000~2020年新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NEP变化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年平均NEP在61.67~154.99g(C)m^(-2)之间,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2)在变化趋势上,NEP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P<0.05),增加幅度为5.12 g(C)m^(-2) a^(-1)。NEP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而南部和东部区域NEP增加幅度较小。3)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NEP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较弱,约有0.99%(0.60%)的区域NEP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4)与气候因素相比,人类活动是影响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NEP变化的主导因素,约有96.87%的区域人类活动贡献度超过了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变化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柯柯牙绿化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