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VES模型的太原市道路机动车氨气排放特征
1
作者 杨阳 王奕淳 +2 位作者 张义 于谦 张涛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3,共9页
为研究道路机动车氨气排放特征,利用机动车排放模拟器(MOVES)模型以太原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参数本地化处理,在提高参数本地化精度的同时提出了不同车型排放标准占比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到太原市机动车氨气排放清单,并分别从车型、时间、速... 为研究道路机动车氨气排放特征,利用机动车排放模拟器(MOVES)模型以太原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参数本地化处理,在提高参数本地化精度的同时提出了不同车型排放标准占比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到太原市机动车氨气排放清单,并分别从车型、时间、速度和空间4个角度分析了太原市机动车氨气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2021年摩托车、私家车、大型客车、小型货车和大型货车的氨气排放量分别为4.2、441.8、5.05、130.4、49.4 t;不同车型单车平均单位里程氨气排放量的顺序依次为大型客车>大型货车>小型货车>私家车>摩托车;当车速处于25~65km/h时,氨气的排放量较低。研究结果可以为道路机动车氨气排放监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排放 机动车排放模拟器(moveS)模型 参数本地化 排放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移动平台的四旋翼自主降落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泽慧 李世中 陈国栋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2,共5页
四旋翼无人机能否在有限的空间内快速、精确地降落在移动地面平台上,进行充电或回收,是提高空地协同作业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搭建了一种四旋翼无人机在地面移动平台上自主降落的模型化框架。首先,采用复合标签降落标识估计无人机与地面... 四旋翼无人机能否在有限的空间内快速、精确地降落在移动地面平台上,进行充电或回收,是提高空地协同作业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搭建了一种四旋翼无人机在地面移动平台上自主降落的模型化框架。首先,采用复合标签降落标识估计无人机与地面平台间的相对位姿,并通过卡尔曼滤波器与协同系统中其他多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实现对无人机与地面平台位置、速度等状态量的精确估计。其次在交汇阶段和降落阶段,为避免两阶段采用不同控制器引起无人机抖动,采用统一的比例导引(PN)和PID相结合的控制算法。最后,在大疆专用模拟器下,进行了多次硬件在环仿真实验,成功实现了无人机在速度为2 m/s地面平台上的自主降落,且平均降落误差为13.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旋翼无人机 自主降落 移动平台 比例导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遮挡的视频图像运动目标激光跟踪定位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健 鲁长春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0,共5页
为能够有效解决遮挡情况下,视频图像快速运动目标的精确跟踪定位问题,文中提出考虑遮挡的视频图像运动目标跟踪定位方法。利用Kalman滤波方法将视频图像中下一帧的位置提前至当前帧进行估计,并对未来帧进行修正,完成对遮挡状态下运动目... 为能够有效解决遮挡情况下,视频图像快速运动目标的精确跟踪定位问题,文中提出考虑遮挡的视频图像运动目标跟踪定位方法。利用Kalman滤波方法将视频图像中下一帧的位置提前至当前帧进行估计,并对未来帧进行修正,完成对遮挡状态下运动目标的粗定位。在粗定位的基础上,采用激光逐次逼近模式与激光离散点插值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对运动目标进行定位。通过激光逐次逼近模式,系统从初始位置开始逐步调整激光发射方向,不断接近目标物体。当激光测量到目标点时,获取目标离散点的空间坐标。利用激光离散点插值模式对这些离散点数据进行插值处理,获得连续的目标轨迹表示。通过在连续图像帧中实时更新和匹配轨迹,对视频图像进行运动目标定位和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遮挡的情况下准确获取运动目标的位置中心点,有效实现对运动目标的精准跟踪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挡 视频图像 运动目标 激光 跟踪定位 卡尔曼(Kalman)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炉排焚烧炉生活垃圾掺烧渗滤液污泥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彭丹 高天宇 +3 位作者 姜华伟 景玉博 曹海 吴玉新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不断提升,在垃圾分类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垃圾焚烧发电作为一种兼具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电方式已成为清洁能源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机械炉排焚烧炉因其高效性和稳定性,在垃圾焚烧发电厂中的占比已超过90%...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不断提升,在垃圾分类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垃圾焚烧发电作为一种兼具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电方式已成为清洁能源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机械炉排焚烧炉因其高效性和稳定性,在垃圾焚烧发电厂中的占比已超过90%。然而,在生活垃圾掺烧渗滤液污泥对焚烧炉运行的影响方面,国内外尚缺乏深入的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掺烧城市生活垃圾和渗滤液污泥条件下炉排焚烧炉内的燃烧状态对实现焚烧炉的高效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某700 t/d逆推式垃圾焚烧炉为对象,利用FLIC软件和FLUENT软件分别对炉排床层燃料燃烧和燃烧室气相燃烧过程进行模拟,得到炉内温度场、速度场和气体组分浓度场。通过与现场运行数据对比,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最大误差不超过10%,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炉排移动速度和污泥质量分数进行了优化,以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场和温度场。研究发现,降低炉排移动速度可以改善燃烧状态,提高燃烧效率,而适量的污泥掺烧可以降低炉内局部高温,减轻后墙二次风喷口处由于烟温过高而造成的结焦。然而过量的污泥掺烧会导致干燥段延长,使燃烧室高温区域向后墙靠近,反而不利于焚烧炉的稳定运行。因此,建议炉排移动速度控制在3.56 m/h,污泥质量分数在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发电 炉排炉 城市生活垃圾 渗滤液污泥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IMA-LSTM的矿区地表沉降预测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磊 马驰骋 +1 位作者 齐俊艳 袁瑞甫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煤矿开采安全问题尤其是采空区地表沉降现象会对人员安全及工程安全造成威胁,研究合适的矿区地表沉降预测方法具有很大意义。矿区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复杂,单一的深度学习模型对矿区地表沉降数据拟合效果差且现有的地表沉降预测研究多是单... 煤矿开采安全问题尤其是采空区地表沉降现象会对人员安全及工程安全造成威胁,研究合适的矿区地表沉降预测方法具有很大意义。矿区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复杂,单一的深度学习模型对矿区地表沉降数据拟合效果差且现有的地表沉降预测研究多是单独进行概率预测或考虑时序特性进行点预测,难以在考虑数据的时序特征的同时对其随机性进行定量描述。针对此问题,在对数据本身性质进行观察分析后选择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模型进行时序特征的概率预测,结合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模型来学习复杂的且具有长期依赖性的非线性时序特征。提出基于ARIMA-LSTM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利用ARIMA模型对数据的时序线性部分进行预测,并将ARIMA模型预测的残差数据辅助LSTM模型训练,在考虑时序特征的同时对数据的随机性进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独采用ARIMA或LSTM模型,该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MSE为0.262 87,MAE为0.408 15,RMSE为0.512 71)。进一步的对比结果显示,预测结果与雷达卫星影像数据(经SBAS-INSAR处理后)趋势一致,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区 地表沉降预测 时序概率预测 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 长短时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辆响应HHT和PSD相结合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
6
作者 方有亮 邢杰 +2 位作者 张颖 刘雪婷 刘丹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8-465,共8页
传统的桥梁损伤检测方法通常在桥梁上布置大量的传感器,成本高,费时费力,限制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一种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和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相结合的损伤识别方法,对桥梁... 传统的桥梁损伤检测方法通常在桥梁上布置大量的传感器,成本高,费时费力,限制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一种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和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相结合的损伤识别方法,对桥梁进行损伤识别研究.首先,在测试车辆上布置1个加速度传感器,将车辆的加速度响应进行HHT变换,获取三维时频幅值谱;然后,利用该幅值谱的突变识别桥梁的损伤位置;最后,通过PSD识别桥梁的损伤程度α.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识别桥梁的单损伤和多损伤位置,而且能够识别桥梁的损伤程度,识别精度较高,单损伤程度识别的最大误差为2.5%,多损伤程度识别的最大误差为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移动车辆响应 HHT P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序列推荐的深度化指数移动平均学习方法
7
作者 温雯 胡智鑫 郝志峰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4-786,共13页
序列推荐是对用户历史交互序列进行建模,以预测用户所偏好的下一项目的推荐范式。由于用户交互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交互序列常包含嘈杂和不相关的噪声项,从而影响模型捕捉稳定的序列模式;同时,交互序列中存在多样的序列信号,如趋势信... 序列推荐是对用户历史交互序列进行建模,以预测用户所偏好的下一项目的推荐范式。由于用户交互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交互序列常包含嘈杂和不相关的噪声项,从而影响模型捕捉稳定的序列模式;同时,交互序列中存在多样的序列信号,如趋势信号、语义信号和残差信号等,依赖单一模式进行建模无法得到精确的表达。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化指数移动平均的序列推荐模型(DeepEMA)。为了解决用户交互序列中的噪音问题,DeepEMA使用时间序列领域的指数移动平均法对序列进行平滑处理,过滤噪音并初步提取序列趋势;为了捕捉交互序列中复杂多样的序列信号,DeepEMA通过包括序列趋势模块、维度语义模块及残差提取模块在内的多模块架构,分别建模序列的趋势信号、维度的语义信号以及残差信号。在四个公开的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推荐准确性在命中率(HR)和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NDCG)指标上均优于最先进的基线算法。在HR@5指标上,比最先进的基线平均提高了5.67%;在NDCG@5指标上,比最先进的基线平均提高了4.88%。序列的噪音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消融实验也验证了各模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推荐 移动平均 噪音 序列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水域中运动声源全息反演方法研究
8
作者 张小正 庞业珍 +3 位作者 毕传兴 张凤敏 沈洋 李志超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99-1308,共10页
采用声全息技术开展有限水域中运动声源识别及其声场预测,对于研究水下航行器的声源特性和声辐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运动声源辐射声压的获取和有限水域界面效应的影响给声全息技术在有限水域中的应用带来了困难。本文考虑声源运动... 采用声全息技术开展有限水域中运动声源识别及其声场预测,对于研究水下航行器的声源特性和声辐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运动声源辐射声压的获取和有限水域界面效应的影响给声全息技术在有限水域中的应用带来了困难。本文考虑声源运动,采用线阵测量并基于移动框架技术来获取运动声源辐射的全息面声压数据;考虑有限水域界面效应的影响,在三种不同界面情况下,基于等效源法思想分别构建了三种全息反演模型。以有限水域中的圆柱壳体为对象开展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三种反演方法相较于未考虑界面反射的自由场反演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声源识别和声场预测效果。在湖中开展了运动标准声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可以实现声源的有效定位和声场的精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全息 有限水域 运动声源 等效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分离煤基混合醇的Aspen色谱动态模拟
9
作者 曹俊雅 宋恕哲 +4 位作者 贺鹏 王利国 赵雪锋 曹妍 李会泉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8-1242,共15页
我国煤制乙二醇产能快速扩大,过程副产混合醇高值利用是重大需求。本文针对煤制乙二醇副产混合醇分离纯化难题,提出顺序式模拟移动床(SSMB)高效分离工艺。以IPE-18为吸附剂,乙醇/水(体积比1∶9)为洗脱剂,采用Aspen chromatography软件... 我国煤制乙二醇产能快速扩大,过程副产混合醇高值利用是重大需求。本文针对煤制乙二醇副产混合醇分离纯化难题,提出顺序式模拟移动床(SSMB)高效分离工艺。以IPE-18为吸附剂,乙醇/水(体积比1∶9)为洗脱剂,采用Aspen chromatography软件构建了6柱SSMB模型,开展了乙二醇和1,2-丁二醇连续色谱分离动态模拟研究。以三角形理论最佳操作点为初始参数,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方法,探索了洗脱液流量和子步骤切换时间对产品纯度及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优操作参数和柱内浓度分布动态变化机制。结果显示,在最优参数下,乙二醇纯度和产能分别达到98.29%和0.4303kg/d;1,2-丁二醇纯度和产能分别达到98.11%和0.0972kg/d,实现了二者的高效分离。最后,针对整体工艺开展了技术经济性分析,6柱SSMB的产品单位处理量为1.07kg/d,溶剂消耗为4.04。本文结果将对SSMB分离煤基混合醇工业化放大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仿真 色谱 分离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 乙二醇 1 2-丁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的阶跃型滑坡预警曲面模型
10
作者 王伟 丁聪 +2 位作者 刘世藩 姜宇航 陈超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120,共9页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搭建阶跃型滑坡预警曲面模型,以三峡库区王家坡滑坡监测数据为例构建预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用于滑坡阶跃预警的可行性。该模型通过移动最小二乘法拟合滑坡累计位移-监测期次曲线,利用拟合曲线导数信息确定滑坡阶跃...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搭建阶跃型滑坡预警曲面模型,以三峡库区王家坡滑坡监测数据为例构建预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用于滑坡阶跃预警的可行性。该模型通过移动最小二乘法拟合滑坡累计位移-监测期次曲线,利用拟合曲线导数信息确定滑坡阶跃变形区间,以区间二阶导数最大值点作为“类破坏点”获得当期降雨、前期降雨、位移速率阈值;根据“类破坏点”监测信息,利用移动最小二乘法建立滑坡阶跃变形发生的阈值曲面,以位移速率作为分级标准建立4级预警阈值曲面模型进行预警分析。王家坡滑坡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警等级与滑坡实际位移情况相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能实现高效准确的滑坡阶跃变形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阶跃变形 预警模型 移动最小二乘法 王家坡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用防擦条翘曲量田口试验及验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可 邹华杰 +3 位作者 许喆 许晨晨 强宇汉 陈国翔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2,159,共7页
对某型号新能源汽车前防擦条进行结构分析,根据熔体流长比采用3浇口充填方案,通过Moldflow 2024模流分析软件获得了浇口最佳位置及其充填区域,同时进行了其他成型方案设计,发现利用软件推荐工艺参数成型的制品最大翘曲量达到17.16 mm。... 对某型号新能源汽车前防擦条进行结构分析,根据熔体流长比采用3浇口充填方案,通过Moldflow 2024模流分析软件获得了浇口最佳位置及其充填区域,同时进行了其他成型方案设计,发现利用软件推荐工艺参数成型的制品最大翘曲量达到17.16 mm。以获得较低翘曲量的制品为研究目标,构建8因素3水平田口试验。利用翘曲量平均值分析及极差分析,获得各因素及各水平对制品翘曲量的定量影响,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发现在该组合下成型的制品最大翘曲量较推荐工艺参数下制品最大翘曲量降低了37.94%。根据最优工艺参数组合,设置熔体温度为235℃、注射压力为110 MPa、A′处浇口宽度为50 mm、B′处浇口宽度为50 mm、C′处浇口宽度为40 mm、定模水路直径为18 mm、动模水路直径为12 mm、隔水管直径为18 mm,通过实际注塑进行试验验证,发现成型后的制品没有发生明显翘曲,验证了田口试验方法及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擦条 熔体温度 注射压力 浇口宽度 定模水路直径 动模水路直径 隔水管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束缚压力传感器的睡姿实时监测系统
12
作者 赵海文 赵悦焜 +3 位作者 齐德瑄 李磊 王佳阔 郭士杰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实时睡姿监测可用于睡姿改善和疾病预防。针对睡姿监测的实时性问题,设计了睡姿实时监测系统。基于自行研发的床单式柔性压力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使用YOLOv5对预处理后得到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通过LabVIEW和Python通信接口,搭建实... 实时睡姿监测可用于睡姿改善和疾病预防。针对睡姿监测的实时性问题,设计了睡姿实时监测系统。基于自行研发的床单式柔性压力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使用YOLOv5对预处理后得到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通过LabVIEW和Python通信接口,搭建实时监测系统,调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将睡姿识别结果显示在LabVIEW前端页面中。实验结果表明:该实时监测系统测试集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7%,整晚睡眠实验准确率为96.2%,从开始采样到识别结果显示到前端页面的时间不超过70 ms,综合高准确率和高处理速度两大优点,且在睡姿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体动的监测,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智能无人护理系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姿 实时监测系统 无束缚 柔性压力传感器 体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运动平台电场探测干扰特征及分析
13
作者 张伽伟 谢涛涛 肖大为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52,共9页
为验证快速运动平台装备电场传感器探测舰船目标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快速运动平台背景电场的产生机理,搭建基于水面快艇的高速运动平台电场探测系统,并开展实艇海上测量试验,对快艇不同位置、快艇发动机不同工况及不同航行速度下的背景电... 为验证快速运动平台装备电场传感器探测舰船目标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快速运动平台背景电场的产生机理,搭建基于水面快艇的高速运动平台电场探测系统,并开展实艇海上测量试验,对快艇不同位置、快艇发动机不同工况及不同航行速度下的背景电场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实测数据表明:快艇平台运动感应电场和快艇自身腐蚀及电磁辐射是背景电场的主要来源,背景电场在1 Hz以下(准静态电场)频段能量较大,舰船静电场不适合作为探测信号源;航速在20节以下时,快艇探测平台在1~30 Hz频段背景电场谱密度约为0.4μV/√Hz,舰船轴频电场可作为目标信号源。为验证快艇平台电场探测的可行性,在5~15 kn不同航速下对100 A·m的电场目标进行探测,探测距离达1 500 m,表明利用快速运动平台装备电场传感器对舰船电场进行探测是实际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平台 电场探测 干扰电场 轴频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成本激光雷达SLAM系统的深部采空区探测及三维建模
14
作者 王植 段诺 毛亚纯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4-271,共8页
矿山深部采空区已成为威胁矿山人员和生产设备安全的重要危险源。针对现有深部采空区探测方法成本高、时效性差、测量盲区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探入式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进行采空区探测。该系统采用廉价的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降低成本;... 矿山深部采空区已成为威胁矿山人员和生产设备安全的重要危险源。针对现有深部采空区探测方法成本高、时效性差、测量盲区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探入式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进行采空区探测。该系统采用廉价的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降低成本;通过自主设计的基于图优化Cartographer-SLAM(Cartographer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算法,能够快速处理激光雷达数据,实现在井下实时定位与建图,提高了时效性;搭配探入式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支架,可在危险巷道、采空区等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进行测量,有效减少测量盲区。为解决现有建模算法构建的采空区模型不光滑、孔洞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Moving Least Squares,MLS)优化的泊松曲面重建算法,对采空区点云数据进行建模,通过MLS法对数据点周围进行高阶多项式插值,经过八叉树分割、向量场计算、泊松方程求解、等值面提取,构建采空区三维模型。在辽宁省某金矿开展试验,通过采集多处采空区、巷道及地下硐室数据,实现了井下空间精确建模。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和算法,可高效、精确地实现深部复杂采空区三维建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深部复杂采空区探测中空区难以进入、存在测量盲区、建模精度不高等问题,为采空区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采空区 激光雷达 及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移动最小二乘法 泊松曲面重建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遗传退火算法的MTD参数生成应用研究
15
作者 代培龙 张薇 徐斐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2,共5页
动目标检测(MTD)是雷达探测的重要技术之一,MTD重频参数对探测性能至关重要。文中分析了不同重频的应用场景,深入研究遗传退火算法,阐述了遗传退火算法的优劣,论述了采用基于二进制遗传退火算法设计MTD重频参数的过程,基于距离-速度清... 动目标检测(MTD)是雷达探测的重要技术之一,MTD重频参数对探测性能至关重要。文中分析了不同重频的应用场景,深入研究遗传退火算法,阐述了遗传退火算法的优劣,论述了采用基于二进制遗传退火算法设计MTD重频参数的过程,基于距离-速度清晰度构造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根据探测速度需要,该方法可以快速构建多重频参数,优化距离-速度清晰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相对于传统穷举搜索法,是一种全局随机搜索方法,参数生成速度快,可实时产生满足系统设计要求的参数。生成的清晰度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给出了一种有效的工程应用思路,在雷达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目标检测 遗传退火算法 探测参数优化 距离-速度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运动目标成像快速二次聚焦方法
16
作者 梁之勇 胡虹 常沛 《雷达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3-450,共8页
针对运动目标成像散焦和处理实时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运动目标成像快速二次聚焦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目标粗检测,根据目标粗检测形成的目标位置和尺寸信息完成运动目标数据的选取,接着利用图像信息熵最小准则对运动目标的残余调频... 针对运动目标成像散焦和处理实时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运动目标成像快速二次聚焦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目标粗检测,根据目标粗检测形成的目标位置和尺寸信息完成运动目标数据的选取,接着利用图像信息熵最小准则对运动目标的残余调频率进行估计,使用估计得到的运动目标残余调频率构建二次聚焦方位匹配滤波器,利用该滤波器对运动目标进行方位脉压,从而完成运动目标成像的二次聚焦。文中设计了一种运动目标调频率估计快速收敛方法,大幅提高了二次聚焦的实时性,挂飞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目标 信息熵 检测识别 二次聚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机床复杂操控面板界面布局设计及工效研究
17
作者 张磊 陈洁 +3 位作者 孙远波 窦金花 许帅康 赵起超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51-2364,共14页
为提高用户操作数控机床复杂操控面板的人机工效,降低用户误操作概率,基于发那科系统数控机床操控面板原型,结合任务需求与人机工程设计原则,设计出9种界面布局方案。通过高精度组合式眼动仪、可穿戴脑电仪和无线皮电传感器分别采集了2... 为提高用户操作数控机床复杂操控面板的人机工效,降低用户误操作概率,基于发那科系统数控机床操控面板原型,结合任务需求与人机工程设计原则,设计出9种界面布局方案。通过高精度组合式眼动仪、可穿戴脑电仪和无线皮电传感器分别采集了24名被试者的眼动及电生理信号,同时采用ErgoLAB软件实时记录其眼动、脑电及皮电生理数据;通过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操作界面的区域划分、按键排布规律、旋钮及按键形状等设计要素对被试者执行操作任务的影响,并确定出对被试者执行操作任务有较大影响的功能指令。结果表明:通过多模态生理信号相互验证的人机工效评价方法可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设计方案的优选与进一步迭代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操控面板 布局设计 人机工效 眼动试验 脑电信号 皮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坐标系下既有铁路曲线拨距计算新方法
18
作者 刘永孝 邢少伟 韩峰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7-153,160,共8页
既有铁路曲线整正是铁路养护维修的基础工作,计算拨距的传统算法要进行坐标转换,由于公式中存在分母位置余弦值的近似计算,使得计算缓和曲线段拨距时产生误差。为了克服误差,研究在整体坐标系下,求解通过既有坐标的径向线的直线方程,计... 既有铁路曲线整正是铁路养护维修的基础工作,计算拨距的传统算法要进行坐标转换,由于公式中存在分母位置余弦值的近似计算,使得计算缓和曲线段拨距时产生误差。为了克服误差,研究在整体坐标系下,求解通过既有坐标的径向线的直线方程,计算径向线与拨后曲线的交点,即为拨后坐标点,通过计算既有坐标点与拨后坐标点的距离来计算拨距。推导出前直线、第1缓和曲线、圆曲线、第2缓和曲线、后直线,不同性质的线形的拨后点坐标公式,并将其与传统的坐标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传统坐标法计算结果存在误差,并且误差随着缓和曲线偏角的增大而增大;(2)运用整体坐标系下既有坐标计算拨距的新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在整正过程中产生的拨距误差和拨后正矢误差;(3)新方法使得直线和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计算,不需要进行坐标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铁路曲线 整体坐标系 拨距计算 正矢计算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电与眨眼电位特征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19
作者 张冰涛 严大川 +2 位作者 王小敏 王立 莫俊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38-3747,共10页
疲劳驾驶作为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针对其客观准确检测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鉴于信息互补与融合理论,提出一种融合前额单通道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与内嵌眨眼电位(eye blink potential,EBP)特征的列车司机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作为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针对其客观准确检测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鉴于信息互补与融合理论,提出一种融合前额单通道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与内嵌眨眼电位(eye blink potential,EBP)特征的列车司机疲劳驾驶检测方法。设计移动标准差(moving standard deviation,MSD)算法从前额EEG中检测EBP,以精确提取其相关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小波变换剔除EEG中的EBP,获得相对纯净的EEG信号,对其进行子带分解,分解后提取各子带的时频特征;为发挥不同类型特征内在潜能,设计基于权重系数的特征融合策略,用于融合内嵌EBP特征和EEG子带特征,将融合特征输入至由CNN和LSTM构成的并行神经网络架构中,以实现多种生理特征信息互补,充分发挥2类神经网络在数据挖掘中的优势互补,进而实现疲劳驾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从EBP中提取的3种特征能够有效用于疲劳驾驶检测,通过为不同特征添加权重系数进行融合,充分发挥2类特征内在潜能,相比于未添加权重系数的检测方法,检测准确率从82.12%提升至91.35%,提升了9.23个百分点。同时并行CNN-LSTM网络有效整合2类网络的决策优势,大幅提升了疲劳驾驶检测精度,最终获得了95.48%的检测准确率。该方法有效融合EEG与EBP特征中疲劳驾驶检测潜在的有价值信息,验证了前额单通道EEG在疲劳驾驶检测中良好的实用性,为铁路运输中疲劳驾驶预警和辅助安全驾驶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驾驶 单通道脑电 眨眼电位 移动标准差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磁悬浮列车车地无线通信关键问题研究
20
作者 王凯 艾渤 +1 位作者 梁允馨 刘留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61,共12页
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能够在接近真空状态的管道内,使磁悬浮列车以极低的机械摩擦、气动阻力和噪声水平,实现全天候超高速运行,理论运行速度突破1 000 km/h,其特殊的运行环境与超高的运行速度对列车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 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能够在接近真空状态的管道内,使磁悬浮列车以极低的机械摩擦、气动阻力和噪声水平,实现全天候超高速运行,理论运行速度突破1 000 km/h,其特殊的运行环境与超高的运行速度对列车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真空磁悬浮列车运行环境与结构特点,建立真空管道环境下无线信道模型并分析信道传播特性,回顾真空磁悬浮列车的发展现状并总结了真空磁悬浮列车车地通信业务类别及需求。针对超高速运行列车通信中的严重多普勒效应和频繁的越区切换问题,进一步探讨真空磁悬浮列车车地通信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云的无线接入方案、基于漏泄波导的车地接入架构、移动小区免切换方案以及动态映射架构,从而为真空磁悬浮列车车地无线接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磁悬浮列车 车地无线通信 通信业务 网络架构 信道建模 漏波系统 移动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