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9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病原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表型与分子特征及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丽 白雪松 +3 位作者 张晓君 毕可然 秦蕾 阎斌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27-1232,共6页
采用常规表观生物学特性及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某育苗场的大批死亡日本对虾蚤状幼体的优势生长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弧菌属的需钠弧菌相近;16S ... 采用常规表观生物学特性及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某育苗场的大批死亡日本对虾蚤状幼体的优势生长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弧菌属的需钠弧菌相近;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也均与需钠弧菌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89%和95%,且三种基因的NJ系统发育树也均与需钠弧菌聚为一个分支;分离菌的致病性试验表明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8×106CFU/ml。综合分离菌的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认为引起日本对虾蚤状幼体大批死亡的病原为需钠弧菌。基于gyrB基因序列设计1套LAMP特异性引物,建立了需钠弧菌的快速特异性检测方法,可用于由需钠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虾 需钠弧菌 16S RRNA GYRB rpoA L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SYBR Green I qPCR法检测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2
作者 谭英 赵玲敏 +5 位作者 翁齐彪 黄力行 鄢庆枇 黄将远 白月 郑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2-950,共9页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可感染鲈鱼、鳗鲡等多种水产养殖动物,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病原菌,对其进行快速检测是病害防控的基础。利用鳗弧菌与其核酸适配体间较强的亲和特异性,通过核酸适配体来识别、结合鳗弧菌,然后以结合的核酸适配...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可感染鲈鱼、鳗鲡等多种水产养殖动物,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病原菌,对其进行快速检测是病害防控的基础。利用鳗弧菌与其核酸适配体间较强的亲和特异性,通过核酸适配体来识别、结合鳗弧菌,然后以结合的核酸适配体为模板,进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扩增,通过Ct值来定量检测鳗弧菌的浓度,从而建立了鳗弧菌的适配体-qPCR定量检测方法。从特异性、标准曲线、灵敏度、重复性和应用效果对该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能特异性地扩增鳗弧菌,且对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变形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均无扩增;在10^(3)~10^(11) CFU/L的检测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用于鳗弧菌的定量检测;同时,该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其最低检测限为10^(3) CFU/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0.17%和1.98%;最后采用该方法对鱼体组织样品进行了应用检测,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可用于水产品或食品中鳗弧菌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弧菌 核酸适配体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芽孢杆菌对凡纳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田相利 李明静 +3 位作者 郭泽阳 罗凯 李长林 马振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3,共11页
为评估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芽孢杆菌属益生菌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10^(9) CFU·kg^(-1)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XE-1601(BD组)、贝莱斯芽... 为评估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芽孢杆菌属益生菌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10^(9) CFU·kg^(-1)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XE-1601(BD组)、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26.3(BV组)和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BCXE-01(CD组)投喂对虾,以基础饲料投喂组为对照组,进行了为期6周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14 d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实验。研究表明,BD组和BV组对虾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V组最高。3个处理组对虾血清中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V组对虾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BD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BD和BV组对虾肝胰腺中proPO、LZM、SOD、HSP70、Imd、Toll、TOR、4E-BP和eIF4E1α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CD组对虾肝胰腺proPO、LGBP、Imd、Toll、4E-BP和eIF4E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V组对虾肝胰腺SOD、LGBP、Toll和4E-BP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D和BD组(P<0.05)。副溶血弧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个处理组凡纳对虾累计死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表明,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SXE-1601和贝莱斯芽孢杆菌26.3均可显著提高凡纳对虾的生长性能,二者对机体免疫反应的诱导作用优于蜡样芽孢杆菌BCXE-01,3种芽孢杆菌均可显著提高凡纳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抗病力 副溶血弧菌 芽孢杆菌 凡纳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弧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临床特点
4
作者 郭健莲 李强 +1 位作者 禹乐 沙漠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430,共6页
目的分析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测指标和病原菌药敏结果等。方法对2022年5月—2023年11月第909医院急诊病区收治的14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药敏试验、炎症指标、凝血因子、生化学和免疫学指标进行... 目的分析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测指标和病原菌药敏结果等。方法对2022年5月—2023年11月第909医院急诊病区收治的14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药敏试验、炎症指标、凝血因子、生化学和免疫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9例(64.3%)有海产品或海水相关接触史,6例(42.9%)有肝炎、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基础病病史;11例(78.6%)预后良好,3例(21.4%)预后差放弃治疗。共分离出18株创伤弧菌,伤口脓液和血液标本分别分离出11株(61.1%)和7株(38.9%),4例(28.6%)患者的两种标本同时分离出创伤弧菌。创伤弧菌对抗菌药物全敏感的有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四环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氯霉素,耐药率较高的为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和阿米卡星,敏感率分别为50.0%、55.6%和61.1%。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D-二聚体;生物化学指标:尿素、肌酐、尿酸、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免疫学指标: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降钙素原和B型钠尿肽前体等均显著升高。结论同时送检伤口脓液和血培养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早期的清创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药敏试验 临床特点 实验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浓度下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
5
作者 李婷 陈清莹 +3 位作者 黄铭新 张睿 陈梦璐 钟青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90,共7页
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NaCl浓度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测定了不同NaCl浓度下单种和混合生物被膜的生物量、代谢活性,以及生物被膜和浮游菌的细胞组成,分析了两菌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单种生物被膜相比,... 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NaCl浓度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测定了不同NaCl浓度下单种和混合生物被膜的生物量、代谢活性,以及生物被膜和浮游菌的细胞组成,分析了两菌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单种生物被膜相比,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和代谢活性较强;在0.5 g/100 mL NaCl浓度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优势菌株为单增李斯特菌;而在1~5 g/100 mL NaCl浓度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优势菌株,单增李斯特菌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副溶血性弧菌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抑制作用,且在1.5 g/100 mL NaCl浓度下两者相互作用最强。综上,副溶血性弧菌是优势菌株,在混合生物被膜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为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副溶血性弧菌 混合培养 氯化钠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弧菌感染早期牙鲆鳃黏膜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特征
6
作者 绳秀珍 毛美霖 +4 位作者 刘英钦 唐小千 邢婧 迟恒 战文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46,共18页
为了解鱼类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对病原菌感染的抵抗及其免疫应答机制,本文对健康和感染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KEGG、GSEA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共获... 为了解鱼类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对病原菌感染的抵抗及其免疫应答机制,本文对健康和感染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KEGG、GSEA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共获得62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334个上调表达基因和286个下调表达基因。随机选取其中8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在自噬和免疫反应激活及调节相关的条目中,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NOD样受体、JAK-STAT等免疫相关通路被激活,与疾病、细胞黏附相关的通路也显著富集。发现与补体激活和抗菌免疫相关的凝集素基因上调表达,以CD209和MBL为代表的C型凝集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且是互作网络的核心基因。同样作为互作的核心基因,模式识别受体tlr13和nlrc3也显著上调表达。另外,凋亡基因boka、bcl2l15,吞噬相关基因lyg、pla2g4c,黏蛋白基因muc5ac、muc5b、muc19,黏膜防御屏障相关基因cldn3d和esama,以及T、B淋巴细胞相关基因表达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表明其参与机体抗菌免疫应答。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鱼类黏膜免疫系统抗病原菌入侵的应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弧菌 抗感染应答 鳃相关淋巴组织 转录组 牙鲆 黏膜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菌基因组中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构成与分布特征分析
7
作者 徐雪峰 金兴坤 +1 位作者 史燕 赵哲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57-1068,共12页
细菌与其病毒(噬菌体)的长期共同演化推动了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弧菌属细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具有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为揭示弧菌属成员基因组中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构成及分布特征,本研究从GTDB、NCBI数据库中收... 细菌与其病毒(噬菌体)的长期共同演化推动了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弧菌属细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具有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为揭示弧菌属成员基因组中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构成及分布特征,本研究从GTDB、NCBI数据库中收集了242个弧菌属代表性基因组,利用Defense Finder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编码的抗噬菌体防御系统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08种不同的抗噬菌体防御系统,包括GAPS系统、dGTPase系统、RM系统等。不同弧菌菌株的防御能力存在显著差异:5个菌株编码超过20种防御系统,显示出较高的防御潜力;超过30个菌株仅编码5种或更少的防御系统;特别是在‘Vibrio katoptron’中未发现任何已知的防御系统。不同弧菌分支的防御系统多样性也存在差异,其中Cholerae分支的防御系统多样性(防御熵)最高。此外,对这些防御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弧菌属细菌拥有复杂多样的抗噬菌体防御系统,但许多系统的具体功能尚未明确。由于弧菌基因组的复杂性,未来仍有许多潜在的防御系统有待发现。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弧菌属防御系统的基因组结构特征,为深入探索弧菌与噬菌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动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噬菌体 抗噬菌体防御系统 微生物相互作用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E素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蔡雪 黄雷 +6 位作者 郑阿钦 褚宽 林华利 杨艳杰 原居林 宋大伟 姚嘉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为探究大蒜E素(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动态生长曲线,评价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作用;基于电镜观察及胞外β-D-半乳糖苷酶、蛋白质含量测定,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细... 为探究大蒜E素(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动态生长曲线,评价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作用;基于电镜观察及胞外β-D-半乳糖苷酶、蛋白质含量测定,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细胞结构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ALE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RNA-Seq技术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LE对副溶血弧菌的MIC为7.8μg/mL,MBC为3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MIC浓度ALE组副溶血弧菌胞外β-D-半乳糖苷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细胞壁膜消融、内容物流失,生物被膜形成量显著减少(P<0.05)。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4MIC浓度的ALE组副溶血弧菌中显著下调基因145个,主要富集在MAPK信号转导、鞭毛组装、生物膜形成等通路;ALE组副溶血弧菌中显著上调基因133个,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降解等通路;RNA-Seq结果与RT-qPCR验证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ALE对副溶血弧菌抑菌作用强,可能通过破坏细菌菌体结构,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以及调控鞭毛、生物膜等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抑菌、减毒作用。研究结果为探明ALE抑制副溶血弧菌的作用及机理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大蒜素 抗菌药物 抑菌机制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蚶哈维氏弧菌抗性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9
作者 吴琦汉 滕爽爽 +4 位作者 李敏 张翔 肖国强 张建设 陈丽芝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为探究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抗性性状的遗传参数,作者通过哈维氏弧菌浸泡感染的方法,对22个泥蚶家系进行人工感染实验,采用3种遗传评定模型对泥蚶生长性状与抗性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实验... 为探究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抗性性状的遗传参数,作者通过哈维氏弧菌浸泡感染的方法,对22个泥蚶家系进行人工感染实验,采用3种遗传评定模型对泥蚶生长性状与抗性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实验结束时,泥蚶的死亡率接近70%,家系间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6.7%~60%)。结果显示,抗性性状遗传力范围为(0.17±0.05)~(0.20±0.07),属于中低遗传力。利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对各家系育种值进行相关性分析,3种模型估算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953~0.998,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3种模型在泥蚶抗性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能力相似。生长性状与抗性性状之间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分别为-0.069~-0.111和-0.412~-0.545,均表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泥蚶抗性性状属于中低遗传力性状,适合采用家系选育的方式对该性状进行选育。两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生长性状和抗性性状在育种中可分别选育。该项研究补充了泥蚶抗哈维氏弧菌遗传参数的相关性内容,为选育泥蚶抗哈维氏弧菌优良品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遗传力 遗传相关 抗性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粘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表皮粘液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强 鄢庆枇 +3 位作者 邹文政 马甡 庄峙厦 王小如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1-366,共6页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粘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表皮粘液,其粘附量在菌浓度不超过6.52×108cfu/ml情况下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粘附量在25℃下孵育1...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粘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表皮粘液,其粘附量在菌浓度不超过6.52×108cfu/ml情况下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粘附量在25℃下孵育180min趋于饱和,在180min以内与孵育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粘附作用在温度25—30℃、pH值偏酸、盐度35条件下较强;在无Na+(盐度为0)时,无粘附作用;Ca2+能显著加强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而Mg2+作用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粘附作用 大黄鱼 表皮粘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病原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PCR与LAMP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晓君 白雪松 +3 位作者 毕可然 许加涛 秦蕾 阎斌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9-214,共6页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霍乱弧菌lolB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霍乱弧菌的PCR和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oop-mediated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技术研究,并对它们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实际应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霍乱弧菌lolB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霍乱弧菌的PCR和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oop-mediated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技术研究,并对它们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实际应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最低检测限为4.0×103CFU/ml;LAMP检测方法在65℃下恒温扩增60min,检测限为4.0×101CFU/ml,反应产物加入荧光染料SYBRGreenI后反应液呈现明显的绿色;以温和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及美人鱼弧菌为对照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霍乱弧菌人工染菌的8种水产品进行PCR及LAMP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未染菌组均为阴性;PCR及LAMP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均具有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且LAMP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灵敏度是PCR方法的100倍,更适合于养殖现场检测的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PCR LAMP 特异性 灵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珍珠龙趸病原性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3
12
作者 蒋魁 徐力文 +5 位作者 苏友禄 马红玲 刘广锋 郭志勋 高芳 冯娟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6期16-24,共9页
自海南陵水和广东深圳养殖场患病珍珠龙趸(pearl gentian)分离到2株优势菌(X12XC30和X13SZ03),经回归感染实验证实2株菌是珍珠龙趸的病原菌,对珍珠龙趸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是6.58×106 CFU·g-1和9.83×105 CFU·g-... 自海南陵水和广东深圳养殖场患病珍珠龙趸(pearl gentian)分离到2株优势菌(X12XC30和X13SZ03),经回归感染实验证实2株菌是珍珠龙趸的病原菌,对珍珠龙趸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是6.58×106 CFU·g-1和9.83×105 CFU·g-1。对菌株进行形态、颜色和生长条件等常规生理生化实验,并进行16S r DNA,rct B和tox R等管家基因的序列分析综合鉴定。结果显示:2株病原菌均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TCBS生长为黄色,对O/129(150 ug·片-1)敏感,生理生化指标与哈维弧菌标准株一致;16S r DNA,rct B和tox R序列在Genbank上检索与哈维弧菌的同源性最高,根据管家基因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自然地与哈维弧菌分支聚类为一支,确定这2株菌均为哈维弧菌。药敏实验发现2株哈维弧菌均耐呋喃唑酮,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氯霉素等药物敏感。哈维弧菌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在珍珠龙趸养殖业中存在潜在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弧菌 珍珠龙趸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粘液的趋化和粘附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鄢庆枇 邹文政 +1 位作者 纪荣兴 义家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2-367,共6页
采用生长曲线法测定了河流弧菌在牙鲆表皮、鳃和肠粘液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在3种粘液中都能生长,生长前期符合Logistic模型,然后进入Gompertz模型,在鳃粘液中的生长量高于肠粘液和表皮粘液。采用毛细管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牙... 采用生长曲线法测定了河流弧菌在牙鲆表皮、鳃和肠粘液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在3种粘液中都能生长,生长前期符合Logistic模型,然后进入Gompertz模型,在鳃粘液中的生长量高于肠粘液和表皮粘液。采用毛细管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牙鲆3种粘液的趋化作用,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对牙鲆3种粘液具有较强的趋化应答,在粘液总蛋白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河流弧菌对牙鲆鳃粘液的趋化应答显著强于对表皮粘液的趋化应答(P<0.05),而对肠粘液的趋化应答极显著低于对鳃粘液和表皮粘液的趋化应答(P<0.01)。采用3H-TdR示踪法进行了河流弧菌对牙鲆3种粘液的粘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和鳃粘液的粘附率较高,而对肠粘液的粘附率较低,特别是孵育30、60和90min时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和鳃粘液的粘附率显著高于对肠粘液的粘附率(P<0.05)。这些结果表明,河流弧菌能够在牙鲆粘液,尤其是鳃粘液中生长和定植,有利于其进一步感染、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弧菌 牙鲆 粘液 趋化作用 粘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性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双重PCR与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晶晶 高晓建 +6 位作者 张晓君 马丽娜 阎斌伦 白雪松 赵佳铭 毕可然 秦蕾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55,共7页
本研究检测了分离自发病大菱鲆、半滑舌鳎及鲤鱼的22株病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毒力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建立了病原鳗弧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PCR方法检测8个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结果显示,22株病原鳗弧菌均可扩增出6个... 本研究检测了分离自发病大菱鲆、半滑舌鳎及鲤鱼的22株病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毒力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建立了病原鳗弧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PCR方法检测8个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结果显示,22株病原鳗弧菌均可扩增出6个基因(empA、vah1、vah4、flaA、rtxA和tonB)目的条带,未扩增出virA和angM基因;针对vah4和rtxA设计引物进行双重PCR扩增,同一PCR反应体系可扩增出两条目的条带,灵敏度为2.4×103 CFU/ml,对照菌无任何扩增条带;以vah4设计引物进行LAMP扩增,病原鳗弧菌可扩增出阶梯状条带,呈现阳性反应,6株对照菌无阶梯状扩增条带且呈现阴性反应,LAMP扩增灵敏度为2.4×10~1 CFU/ml。LAMP检测灵敏度是双重PCR的100倍,LAMP技术与PCR比较,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且不需昂贵仪器,LAMP检测鳗弧菌的方法更适合于养殖生产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弧菌 毒力相关基因 双重PCR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病原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表型与分子鉴定 被引量:26
15
作者 邴旭文 阎斌伦 +2 位作者 张晓君 秦蕾 毕可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2-698,共7页
从江苏连云港某养殖场养殖死亡的泥鳅肝脏、血液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很强的致病性。采用表观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等生物学性状... 从江苏连云港某养殖场养殖死亡的泥鳅肝脏、血液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很强的致病性。采用表观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rR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rRNA和gyrB两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比较了两种基因在相似细菌的检测和鉴定能力;基于16SrRNA和gyrB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分离菌(LD081008B-1)所扩增的16SrRNA和gyrB基因序列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霍乱弧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gyrB基因用于细菌种间鉴定更具优越性;16S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46bp(GenBank登录号:GQ205447),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207bp(GenBank登录号:GQ205452);根据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及分子特征,判定病原菌为弧菌属(VibrioPacini1854)的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明胶酶及DNA酶活性,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除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杆菌肽耐药外,对其它48种药物敏感或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霍乱弧菌 生物学特性 16S RRNA基因 gyr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M3菌株生长条件及其对蛋白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师勇 张培军 +9 位作者 莫照兰 邹玉霞 张振冬 徐永立 陈师勇 张培军 莫照兰 邹玉霞 张振冬 徐永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6,共8页
采用体外测定细菌浓度、胞外产物 (ECP)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力的方法 ,进行了鳗弧菌M3菌株在 2 2 16E培养基中的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该菌株用固体培养基培养至 2 4h左右 ,可得到较高的菌体浓度、ECP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力。采用响应... 采用体外测定细菌浓度、胞外产物 (ECP)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力的方法 ,进行了鳗弧菌M3菌株在 2 2 16E培养基中的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该菌株用固体培养基培养至 2 4h左右 ,可得到较高的菌体浓度、ECP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力。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设计实验 ,用SA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得到NaCl浓度、pH值和温度对菌体生长及蛋白酶产量影响的回归模型。在 2 2 16E培养基的基础上 ,添加不同氮源、碳源物质以及不同浓度蛋白胨进行生长研究。结果表明 ,胰大豆蛋白胨能促进菌体生长及ECP蛋白分泌 ;NH4 Cl与酪蛋白水解物可抑制蛋白酶的产生 ;牙鲆肌肉匀浆对菌体、ECP蛋白产量和蛋白酶产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培养基中蛋白胨浓度为 4 %时菌体量与ECP蛋白含量达最高值 ,在蛋白胨浓度为 2 %时蛋白酶分泌量已稳定 ;1%的葡萄糖、蔗糖、甘油均能显著地提高菌体及ECP蛋白产量 ,却抑制了蛋白酶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弧菌 蛋白酶 响应面分析 胞外产物 细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侵染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宋欣 张丽岩 +1 位作者 高玮玮 潘宝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4-258,共5页
对500个成体青蛤分别用鳗弧菌和生理盐水注射,在感染后3h、6h、12h、24h和36h分别取不同处理组的肝胰脏、鳃和闭壳肌组织,测定上述样品的碱性磷酸酶(AL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析鳗弧菌对青蛤体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鳗... 对500个成体青蛤分别用鳗弧菌和生理盐水注射,在感染后3h、6h、12h、24h和36h分别取不同处理组的肝胰脏、鳃和闭壳肌组织,测定上述样品的碱性磷酸酶(AL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析鳗弧菌对青蛤体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鳗弧菌感染组的ALP与ACP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脏>鳃>闭壳肌,其中青蛤肝胰脏和鳃组织中ALP和ACP活性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并且在12h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而青蛤闭壳肌组织中侵染组ALP和ACP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鳗弧菌对青蛤的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对其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鳗弧菌 碱性磷酸酶(ALP) 酸性磷酸酶(A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弧菌-Ⅱ(Vibrio fluvialis-Ⅱ)噬菌体-VP_8的分离与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宁淑香 聂丽平 +2 位作者 陆敏 曹文伟 丁明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0-21,31,共3页
1996年夏季,从皱纹盘鲍脓疱病发病区采集海水样品46份,以皱纹盘鲍脓疱病病原菌河流弧菌-Ⅱ(Vibriofluvialis-Ⅱ)为指示菌,从这些样品中分离纯化到多株噬菌体,并对其中VP8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头部20面体的直... 1996年夏季,从皱纹盘鲍脓疱病发病区采集海水样品46份,以皱纹盘鲍脓疱病病原菌河流弧菌-Ⅱ(Vibriofluvialis-Ⅱ)为指示菌,从这些样品中分离纯化到多株噬菌体,并对其中VP8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头部20面体的直径约57nm;尾鞘宽为18nm,长的33nm;尾轴宽约7nm,长约58nm;从形态上看属于BradlcyA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弧菌 噬菌体 皱纹盘鲍脓疱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菌对病原性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粘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表皮粘液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国军 鄢庆枇 +3 位作者 邹文政 周仁孙 陈昌生 陈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8-744,共7页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病原性溶藻弧菌和9株拮抗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动力学。结果表明,10株细菌的粘附作用都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特征;R4、R13和R32等3株拮抗菌的最大粘附量高于溶藻弧菌;9株拮抗菌的分离常数都高于溶藻弧菌;...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病原性溶藻弧菌和9株拮抗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动力学。结果表明,10株细菌的粘附作用都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特征;R4、R13和R32等3株拮抗菌的最大粘附量高于溶藻弧菌;9株拮抗菌的分离常数都高于溶藻弧菌;R32的亲和指数大于溶藻弧菌,其余8株拮抗菌的亲和指数都小于溶藻弧菌。测定了9株拮抗菌对病原性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竞争、排斥和置换作用,结果显示:9株拮抗菌在竞争条件下都能极显著减少溶藻弧菌对表皮粘液粘附(P<0.01);在粘附排斥方面,R4、R13、J26、J28、J312、Y59等6株拮抗菌能显著排斥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P<0.05);在粘附置换方面,J26、J28等2株拮抗菌能极显著(P<0.01)降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量。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9株拮抗菌能够抑制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其中竞争作用效果最好,排斥作用次之,置换作用的效果最差;拮抗菌对病原菌粘附的抑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菌株的粘附动力学参数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溶藻弧菌 拮抗菌 表皮粘液 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中溶源噬菌体与其宿主菌致病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娜 王海亮 +5 位作者 白楠 黄倢 谢达祥 谢起浪 於俊琦 万夕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引起的对虾病害,本研究从患AHPND的凡纳滨对虾样品中分离得到5株副溶血弧菌,采用致AHPND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相关质粒的...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引起的对虾病害,本研究从患AHPND的凡纳滨对虾样品中分离得到5株副溶血弧菌,采用致AHPND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相关质粒的引物AP2进行PCR检测,表明这5株菌中均存在AHPND相关质粒。利用丝裂霉素C进行溶源性噬菌体筛选和噬菌体诱导发现,其中2株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可能存在溶源性噬菌体感染;从经0.5μg/ml丝裂霉素C诱导的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中分别分离得到两种噬菌体phage1和phage2。透射电镜观测显示,phage1为有尾噬菌体,phage2为球形噬菌体。将上述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卤虫无节幼体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它们对卤虫无节幼体均有致病力,且各分离株的毒力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两株带有溶源性噬菌体的副溶血弧菌的致病力显著低于无噬菌体的副溶血弧菌(20130721001S02)。本研究结果表明,5株VPAHPND分离株都含有AHPND相关的质粒,表现出显著的毒力差异,可能携带不同的溶源噬菌体,也可能不携带溶源噬菌体,溶源噬菌体与副溶血弧菌各分离株的毒力并无必然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溶源噬菌体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