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exotic and native Compositae plant species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Cong-yan LIU Jun +1 位作者 ZHOU Jia-wei XIAO Hong-gu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468-2474,共7页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nd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exotic and native Compositae plant species. Leaf width of exotic plants was significan...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nd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exotic and native Compositae plant species. Leaf width of exotic pla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ative species. Leaf length, specific leaf area(SLA), single-leaf wet and dry weights, leaf moisture, and leaf thickness of exotic plants were also low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 but not significantly. The leaf shape index of exotic pla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ative species but not significantly. This implies that the relatively low leaf construction cost for exotic plant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ccess of their invasions. The higher leaf shape index and lower leaf width of exotic plants can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capture(especially sunlight capture) via adjustments to leaf shape and size, thereby increasing the survival of exotic plants. The plasticity indices of single-leaf wet weight and leaf thickness of exotic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 The lower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single-leaf wet weight and leaf thickness of exotic plants may be the result of a cost to plasticity. That is, if the plasticity is too high, the fitness of plant species might be reduced sharply under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 Thus, lower plasticity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may compensate for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dverse environments and stabilize leaf construction costs for exotic plants. Moreover, reduc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might be one of the key competitive strategies by which exotic plants successfully invade new habitats. Overall, exotic plants did not always exhibit higher values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r increas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compared with nativ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functional TRAITS specific LEAF area (SLA) PHENOTYPIC plasticity EXOTIC plants composit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3种菊科外来新记录植物
2
作者 瞿宇阳 马占仓 +4 位作者 宋文丹 潘成南 文田田 南占元 阎平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2,共4页
2022—2023年在新疆各地的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3种新疆未见文献报道和标本记录的菊科(Asteraceae)植物,通过形态分类鉴定和文献查证,确定其为新疆新记录种和外来有害杂草。分别为小花鬼针草(Bidens parviflora Willd.)、婆婆针(Bide... 2022—2023年在新疆各地的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3种新疆未见文献报道和标本记录的菊科(Asteraceae)植物,通过形态分类鉴定和文献查证,确定其为新疆新记录种和外来有害杂草。分别为小花鬼针草(Bidens parviflora Willd.)、婆婆针(Bidens bipinnata L.)、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Michx.)G.L.Nesom]。对其形态特征、在新疆的地理分布和传播扩散特点进行介绍。新分布的发现为新疆菊科植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以及外来有害杂草的监测防控提供新依据。凭证标本均收藏于石河子大学植物标本馆(S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菊科 新记录种 外来杂草 入侵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27份菊科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秋静 申瑞雪 黄建荣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8-12,共5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7份菊科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和聚类分析,为种质资源的有效保存及分子鉴定奠定基础。利用NTSYS-pc 2.1软件对电泳结果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构建遗传树。结果表明:10条引物扩增出255条清晰的...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7份菊科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和聚类分析,为种质资源的有效保存及分子鉴定奠定基础。利用NTSYS-pc 2.1软件对电泳结果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构建遗传树。结果表明:10条引物扩增出255条清晰的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94.80%。UPGMA聚类分析显示,27份菊科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6—1.00,在相似系数0.40处,27份菊科种质被划分为3个类群。目前搜集的27份菊科植物种质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筛选的10个ISSR引物可进一步用于后续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亲缘关系 ISSR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p1型棉蚜在6种菊科植物上的适合度研究
4
作者 季静 鲍安 +1 位作者 杨益众 张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5-1150,共6页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多食性害虫,其种群已出现明显的分化。为明确Hap1型棉蚜对早春菊科Asteraceae植物的适合度,本研究用生命表参数评价了Hap1型棉蚜在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泥胡菜Hemisteptia lyrata、...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多食性害虫,其种群已出现明显的分化。为明确Hap1型棉蚜对早春菊科Asteraceae植物的适合度,本研究用生命表参数评价了Hap1型棉蚜在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泥胡菜Hemisteptia lyrat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茼蒿Glebionis coronaria、莴苣Lactuca sativa和续断菊Sonchus asper等6种早春菊科植物上的生长和发育情况。研究结果发现,Hap1型棉蚜能在上述6种菊科植物上成功建立种群,但生命表参数存在差异。其中Hap1型棉蚜在茼蒿、苦荬菜和泥胡菜上的产仔天数均大于8 d,平均单头单日产仔数量在2.5头以上,寿命均大于16 d。Hap1型棉蚜在莴苣和续断菊上产仔天数为6 d左右,平均单头单日产仔数量分别为3.09头和1.72头,寿命为14 d左右。取食蒲公英的Hap1型棉蚜上产仔天数为2 d,平均单头单日产仔数量1.46头,在第8天死亡率就超过60%,寿命为6.74 d。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6种菊科植物中,苦荬菜、泥胡菜和茼蒿是Hap1棉蚜的适宜寄主,莴苣和续断菊是Hap1棉蚜的较适宜寄主,而蒲公英则不是Hap1型棉蚜的适宜寄主。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Hap1型棉蚜寄主转移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制定棉蚜的绿色防控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植物 杂草 棉蚜 寄主 生命表 发育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概述 被引量:107
5
作者 朱世新 覃海宁 陈艺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6,共8页
全面整理了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确认迄今为止共计有74属 148 种(含亚种),并根据外来种的类型和用途进行了归类,分析了菊科外来入侵种的生物学特性,中国菊科外来种引种原因和途径及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全面研究我国外来种、消除外来... 全面整理了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确认迄今为止共计有74属 148 种(含亚种),并根据外来种的类型和用途进行了归类,分析了菊科外来入侵种的生物学特性,中国菊科外来种引种原因和途径及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全面研究我国外来种、消除外来入侵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植物 外来种 中国 类型 用途 生物学特性 生态系统 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马继元 王峥涛 +2 位作者 徐珞珊 徐国钧 王佾先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4-96,共3页
从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sonchifoliaHance全草中分得东莨菪素(scopoletin),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E)-2,5-二羟基桂皮酸[(E)-2,5-d... 从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sonchifoliaHance全草中分得东莨菪素(scopoletin),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E)-2,5-二羟基桂皮酸[(E)-2,5-dihydroxycinnamicacid],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丁香脂素[(+)-syringarensinol],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1,4-苯二甲醇(1,4-benzenedimethanol)。抱茎苦荬菜的石油醚、氯仿、丙酮及甲醇提取物对小鼠腹水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茎苦荬菜 苦荬菜属 化学成分 抗肿瘤 植物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菊科植物α-三连噻吩的含量测定及杀虫活性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王新国 徐汉虹 +1 位作者 刘新清 赵善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28,共3页
采用HPLC法测定了 4种菊科植物 (万寿菊、孔雀草、鲤肠和深裂刺头菊 )中的光活化杀虫剂α 三连噻吩的含量 同时以致倦库蚊四龄幼虫为试虫 ,测定了 4种植物各部分丙酮提取物的光活化杀虫活性 结果发现 ,4种植物都以根中的α 三连噻吩... 采用HPLC法测定了 4种菊科植物 (万寿菊、孔雀草、鲤肠和深裂刺头菊 )中的光活化杀虫剂α 三连噻吩的含量 同时以致倦库蚊四龄幼虫为试虫 ,测定了 4种植物各部分丙酮提取物的光活化杀虫活性 结果发现 ,4种植物都以根中的α 三连噻吩的含量最高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杀虫活性和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三连噻吩 光活化 杀虫活性 菊科 致倦库蚊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科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7
8
作者 周凯 郭维明 徐迎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776-1784,共9页
对菊科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菊科植物中至少有 39个属存在化感作用 ,特别是一枝黄花属、向日葵属、胜红蓟属、银胶菊属、蒿属植物等有较多的研究报道。鉴定出的化感物质多为萜类、聚乙炔类、酚类、有机酸类等 ,这些化感... 对菊科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菊科植物中至少有 39个属存在化感作用 ,特别是一枝黄花属、向日葵属、胜红蓟属、银胶菊属、蒿属植物等有较多的研究报道。鉴定出的化感物质多为萜类、聚乙炔类、酚类、有机酸类等 ,这些化感物质对多种受体植物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抑制或促进的效应。其化感作用机理表现在破坏受体膜系统的稳定性及水分平衡关系、抑制氧化磷酸化、促进或阻滞叶绿素的合成、影响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等。并对菊科植物化感物质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天然除草剂和生物杀虫剂 ,或人工合成除草剂和杀虫剂上应用的前景进行了探讨。本文显示菊科植物的化感作用将在控制外来恶性杂草及维护生态平衡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当前菊科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 6个方向 :(1)化感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关键酶的特性研究 ;(2 )具化感潜势物种资源的调查评价及利用研究 ;(3)化感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演变规律 ;(4 )菊科重要作物自毒的生化机制及克服途径 ;(5 )具应用前景的菊科植物化感关键酶的基因克隆和转基因 ,并对受体植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进行研究 ;(6 )化感作用在可持续发展农业应用上的研究与开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潜势 化感作用 菊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州漏芦中蜕皮甾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程捷恺 张永红 +2 位作者 张自义 程东亮 张国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084-2088,共5页
从祁州漏芦的根中分离得到 7个蜕皮甾酮化合物 ,采用近代光谱方法鉴定其为 ajugasterone C-2 ,3;2 0 ,2 2 -diacetonide( 1 ) ;2 5 -deoxy-9( 1 1 ) -dehydro-2 0 -hydroxyecdysone-2 0 ,2 2 -monoacetonide( 2 ) ;ajugasteroneC-2 0 ,2... 从祁州漏芦的根中分离得到 7个蜕皮甾酮化合物 ,采用近代光谱方法鉴定其为 ajugasterone C-2 ,3;2 0 ,2 2 -diacetonide( 1 ) ;2 5 -deoxy-9( 1 1 ) -dehydro-2 0 -hydroxyecdysone-2 0 ,2 2 -monoacetonide( 2 ) ;ajugasteroneC-2 0 ,2 2 -monoacetonide( 3) ;ajugasterone C ( 4 ) ;rhapontisterone C( 5 ) ;ecdysterone( 6 ) ;1 1 α-hydrox-yecdysterone ecdysterone( 7) .其中化合物 1和 2是在自然界中首次分离到的新化合物 ,化合物 3是首次在祁州漏芦中分离得到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 祁州漏芦 蜕皮甾酮 中药 二维核磁共振谱 分离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科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发棣 赵宏波 +1 位作者 房伟民 郭维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913-1920,共8页
介绍了目前菊科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重点对菊科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变异、原生质体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 菊科植物 原生质体 培养 变异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种菊科植物除草活性初步测定 被引量:31
11
作者 郝双红 祝木金 +2 位作者 冯俊涛 魏艳 张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2-26,共5页
 以油菜、黄瓜、小麦、高粱等4种作物种子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初步测定了菊科24属35种植物样品的除草作用。结果表明,有33种植物样品对至少一种供试作物种子发芽后的生长有70%以上的抑制作用,其中灰孢蒿(A.roxburghianaBess)、大...  以油菜、黄瓜、小麦、高粱等4种作物种子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初步测定了菊科24属35种植物样品的除草作用。结果表明,有33种植物样品对至少一种供试作物种子发芽后的生长有70%以上的抑制作用,其中灰孢蒿(A.roxburghianaBess)、大花金挖耳(C.macrocephalumFranch.et.Sav)和大刺儿菜(C.setosumKitam)3种植物样品对供试的4种作物种子幼根生长的抑制率大于70%;灰孢蒿、烟管头草(C.cernuumL.)、大刺儿菜、大花金挖耳、百花蒿(S.centifloraKrasch)5种植物样品对供试的4种作物种子幼芽的生长具有接近或大于70%的抑制作用;灰孢蒿、大刺儿菜和大花金挖耳3种植物样品对供试作物种子幼根和幼芽的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上述植物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植物 除草活性 种子萌发法 植物源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术属植物6个居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晓玲 王雪松 +2 位作者 程岁寒 郭海辉 杨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5-191,共7页
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苍术属植物6个居群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苍术属植物居群染色体数目均为24条,核型公式分别为:保康居群2n=2x=10m+12sm+2st、商洛居群2n=2x=14m+10sm、岳西居群2n=2x=12m+12sm、英山居群2n=2x... 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苍术属植物6个居群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苍术属植物居群染色体数目均为24条,核型公式分别为:保康居群2n=2x=10m+12sm+2st、商洛居群2n=2x=14m+10sm、岳西居群2n=2x=12m+12sm、英山居群2n=2x=14m+10sm、信阳居群2n=2x=14m+8sm+2st、神农架居群2n=2x=8m+10sm+4st。除了英山居群苍术核型为2A型外,其他的均为2B型。表明英山苍术是6个居群中比较原始的类群,而其他居群进化程度较高。同时根据6个居群的核型分析和Q型聚类结果可知,英山居群罗田苍术与商洛居群北苍术着丝粒核型相同,聚为一小类,再与信阳居群北苍术聚为一大类,认为将英山居群罗田苍术与其他苍术划分开来作为一个新的变种不合适;保康和岳西居群均为南苍术,聚为另一类,因此本研究结果支持北苍术作为苍术的一个变种,支持罗田苍术与南苍术、北苍术共同构成苍术属的一个分支——苍术复合体。神农架苍术居群单独聚为一大类,与其他居群的苍术亲缘关系较远,可能与其海拔高、生境复杂及与其他居群基因交流有限而导致遗传隔离有关,其他5个居群聚为另一大类,表明其遗传亲缘关系比较近,基因交流比较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属 菊科 染色体 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一枝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汪豪 杜慧斌 +2 位作者 朱峰妍 尚靖 斯拉甫.艾白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0-313,共4页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18等柱色谱方法对新疆一枝蒿Artemisia rupestris L.干燥地上部位的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6个化合物(1~16)。通过1H 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一枝蒿酮酸(1),12-hydroxy-4,11...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18等柱色谱方法对新疆一枝蒿Artemisia rupestris L.干燥地上部位的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6个化合物(1~16)。通过1H 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一枝蒿酮酸(1),12-hydroxy-4,11(13)-guaiadien-3-one(2),木犀草素(3),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4),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α-L-木糖-(1→6)-β-D-葡萄糖](6),蒙花苷(7),槲皮素(8),石吊兰素(9),栀子素丁(10),茵芋苷(11),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12),1,2-O-异丙叉基-α-D-呋喃葡萄糖苷(13),天师酸(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其中化合物2,4,6,9,11~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一枝蒿 菊科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针草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姜涛 秦路平 +2 位作者 郑汉臣 栾龙 韩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65-767,共3页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鬼针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利用IR,1H NMR,13C NMR,MS等光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1)...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鬼针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利用IR,1H NMR,13C NMR,MS等光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1)、山奈酚-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7-O-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5,7,3′,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5)和β-谷甾醇(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另外,针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测定小鼠血清MDA水平,SOD和GSH-Px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2,3,4和5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针草 菊科 黄酮类化合物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中药豨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许云龙 熊江 +1 位作者 金歧端 王世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5期80-85,共6页
莶中已分离鉴定 42个成分 ,其中 17个是新二萜类化合物。我研究组确定了 17个新成分中的 10个 ,并对
关键词 菊科 Xi莶 对映-海松烯型二萜 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 二萜类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塌陷复垦区6种菊科植物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潜力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张治国 姚多喜 +1 位作者 郑永红 高良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42-1747,共6页
采集淮南潘一煤矿塌陷复垦区6种常见的菊科植物,通过测定植物及根区土壤中的重金属,研究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潘一煤矿塌陷复垦区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6种菊科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移,因植... 采集淮南潘一煤矿塌陷复垦区6种常见的菊科植物,通过测定植物及根区土壤中的重金属,研究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潘一煤矿塌陷复垦区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6种菊科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移,因植物种类、部位和金属类型而不同;与普通植物体中重金属含量相比,6种菊科植物表现出了对Ni、Cr、Pb、Cd积累特性;由于受成土母质和研究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调查的6种菊科植物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均未达到超积累植物的临界含量标准,没有筛选出超积累植物。但是调查发现,洋姜(Helianthus tuberosus)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对Cd元素同时具备超累积植物的两个基本特征,这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大,生长速度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可以列为煤矿塌陷复垦区Cd污染修复先锋植物,其植物修复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菊科植物 重金属 植物修复 超积累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州漏芦中一个新的蜕皮甾酮(英文)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捷恺 黄明画 +2 位作者 张自义 程东亮 张国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457-1459,共3页
从祁州漏芦中分离得到 4个已知植物蜕皮甾酮、1个地榆皂甙 以及 1个新植物蜕皮甾酮。经光谱分析 (IR,MS,1 HNMR,1 3 CNMR,DEPT,1 H,1 H- COSY,HMBC) ,推定这个新天然产物为 2β,3β,1 1α,1 4α,2 0β,2 3- hexahydroxy- 5- cholest- 7... 从祁州漏芦中分离得到 4个已知植物蜕皮甾酮、1个地榆皂甙 以及 1个新植物蜕皮甾酮。经光谱分析 (IR,MS,1 HNMR,1 3 CNMR,DEPT,1 H,1 H- COSY,HMBC) ,推定这个新天然产物为 2β,3β,1 1α,1 4α,2 0β,2 3- hexahydroxy- 5- cholest- 7- en- 6- one。命名为异漏芦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州漏芦 蜕皮甾酮 菊科 异漏芦酮 中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舌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建群 张朝凤 +2 位作者 张勉 王峥涛 戚欢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研究宽舌橐吾(Ligulariaplatyglossa (Franch )Hand -Mazz )的化学成分,发现生物活性成分,为其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化学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SephadexLH 2 0柱和Rp 18反相柱层析法分离、重结晶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目的:研究宽舌橐吾(Ligulariaplatyglossa (Franch )Hand -Mazz )的化学成分,发现生物活性成分,为其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化学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SephadexLH 2 0柱和Rp 18反相柱层析法分离、重结晶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宽舌橐吾的根和根茎中分得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内酯类、黄酮类、苯甲酸类和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类等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Eremophil 1(10 ) ,7(11) ,8(9)- trien 12 ,8- olide(1) ;8βHydroxy eremophil- 7(11) ,9(10 )- dien 12 ,8α- olide(2 ) ;2 - Oxo eremophil 1(10 ) ,7(11) ,8(9) - trien -12 ,8- olide(3) ;黄颜木素(Fisetin) (4) ;异香草酸(Isovanillicacid ,即3 -Hydroxy- 4 - methoxy benzoicacid) (5 ) ;7- Angelyhe -liotridine(6 ) ;胡萝卜苷(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宽舌橐吾中分得,其中化合物2~6为首次从橐吾属中分得,化合物3为新的天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橐吾属 宽舌橐吾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麻花头根中的神经酰胺成分(英文) 被引量:13
19
作者 凌铁军 吴萍 +1 位作者 刘梅芳 魏孝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3-407,共5页
从菊科麻花头属植物华麻花头(Serratula chinensisS.Moore)根中分离得一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经光谱和化学方法分析,鉴定为(2S,3S,4R,8E)-8,9-二脱氢植物鞘氨醇(2R)-2-羟基脂肪酰胺,其脂肪酸链主要由十六,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 从菊科麻花头属植物华麻花头(Serratula chinensisS.Moore)根中分离得一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经光谱和化学方法分析,鉴定为(2S,3S,4R,8E)-8,9-二脱氢植物鞘氨醇(2R)-2-羟基脂肪酰胺,其脂肪酸链主要由十六,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烷酸组成,其中2-羟基十六碳酸组成的神经酰胺(2S,3S,4R,8E)-2-[(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碳烯-1,3,4-三醇为一新化合物。高锰酸钾氧化法被应用于判断单不饱和长链中双键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麻花头 麻花头属 菊科 神经酰胺类化合物 高锰酸钾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科植物生物活性研究概述 被引量:22
20
作者 郝彩琴 刘美杰 陈海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49,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菊科植物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从其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及农药等方面活性成分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其发展方向及前景。
关键词 菊科 生物活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