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wave-assisted preparation of Z scheme heterojunction by anchoring ZnFe_(2)O_(4)on tubular-like g-C_(3)N_(4)for peroxymonosulfate activation towards levofloxacin degradation
1
作者 HAN Peng-da DONG Guo-hua +6 位作者 ZHANG Xin-jia CHAI Dong-feng SU Ting ZHANG Zhuan-fang ZHAO Ming LI Jin-long ZHANG Wen-zh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894-918,共25页
It is still challenging for exploring high-active photocatalysts to efficiently remove levofloxacin(LFX)by activating peroxymonosulfate(PMS).Herein,we constructed a novel Z scheme ZnFe_(2)O_(4)/g-C_(3)N_(4)/CQDs(ZCC)h... It is still challenging for exploring high-active photocatalysts to efficiently remove levofloxacin(LFX)by activating peroxymonosulfate(PMS).Herein,we constructed a novel Z scheme ZnFe_(2)O_(4)/g-C_(3)N_(4)/CQDs(ZCC)heterojunction by anchoring ZnFe_(2)O_(4)on tubular-like g-C_(3)N_(4)induced by CQDs(denoted as CNC)using microwave-assisted thermal methods.The ZCC exhibits the highes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n activating PMS for LFX degradation,endowing a removal rate~95.3%,which is 4.8 and 7.3 times that of pure ZnFe_(2)O_(4)(19.8%)and g-C_(3)N_(4)(13.1%),separately.The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ZCC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stinctive morphology of CNC,enhanced light response,increased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abundant pore structure.Besides,the formed Z scheme heterojunction and CQDs acting as a transmission bridge of the photogenerated charges(e−and h+)can accelerate transfer and inhibit recombination of e−and h+.Radical capture experiments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SO4•-and O2•-play a predominant role in degradation process of LFX.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was applied to identify intermediates and propose feasible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LFX.In conclusion,this study present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regulating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g-C_(3)N_(4)by simultaneously integrating CQDs induction and Z scheme heterojunction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Fe_(2)O_(4) carbon quantum dots g-C_(3)N_(4) LEVOFLOXACIN Z scheme heteroj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cheme活性炭负载g-C_(3)N_(4)/TiO_(2)光催化混凝土降解性能分析
2
作者 张典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7,共10页
为了解决抗生素废水污染和室内装修低浓度甲醛污染,采用简易的混合高温煅烧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g-C_(3)N_(4)/TiO_(2)(g-C_(3)N_(4)/TiO_(2)/AC)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XPS、TEM、UV-vis DRS和PL等技术对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晶型、元素... 为了解决抗生素废水污染和室内装修低浓度甲醛污染,采用简易的混合高温煅烧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g-C_(3)N_(4)/TiO_(2)(g-C_(3)N_(4)/TiO_(2)/AC)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XPS、TEM、UV-vis DRS和PL等技术对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晶型、元素组成、微观形貌、光谱响应范围和光生载流子重组等进行了表征。S-scheme异质结弯曲能带和内电场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拓宽了光谱吸收范围,有效保留了高活性的·O_(2)^(-)、h^(+)和·OH等活性基团,表现出优异的磺胺甲基噻唑(STZ)降解活性和稳定性,g-C_(3)N_(4)/TiO_(2)/AC投加量为1.0 mg和STZ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可见光照射30 min时STZ降解率为98.8%,明显优于g-C_(3)N_(4)、TiO_(2)和TiO_(2)/AC。g-C_(3)N_(4)/TiO_(2)/AC掺杂到环氧树脂涂料中合成了光催化涂料,通过空气喷枪均匀喷涂到混凝土表面得到光催化混凝土,光催化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甲醛降解活性和稳定性,g-C_(3)N_(4)/TiO_(2)/AC负载量为3%、甲醛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 mg/L、可见光照射180 min时,甲醛降解率达到了96.3%,有效实现了室内装修低浓度甲醛气体的高效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TiO_(2) 光催化 混凝土 S-scheme电荷转移机制 抗生素降解 室内装修甲醛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型TiO_(2)/C_(3)N_(5)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亚甲基蓝性能
3
作者 胡怀生 张鹏会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80-988,共9页
以钛酸异丙酯和富氮氮化碳(C_(3)N_(5))为原料,通过回流法制备了TiO_(2)/C_(3)N_(5)异质结光催化剂。采用XRD、FT-IR、TEM、UV-vis DRS和PL等手段详细表征了光催化剂的物相化学组成、微观形貌、光吸收响应和光生载流子分离重组。以亚甲... 以钛酸异丙酯和富氮氮化碳(C_(3)N_(5))为原料,通过回流法制备了TiO_(2)/C_(3)N_(5)异质结光催化剂。采用XRD、FT-IR、TEM、UV-vis DRS和PL等手段详细表征了光催化剂的物相化学组成、微观形貌、光吸收响应和光生载流子分离重组。以亚甲基蓝(MB)作为目标污染物,评价了TiO_(2)/C_(3)N_(5)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基于活性基团猝灭和能带理论提出了光催化机理。结果表明,TiO_(2)和C_(3)N_(5)之间异质结的构建提升了可见光吸收响应能力,有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质量比为1∶2的TiO_(2)/C_(3)N_(5)异质结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下MB的降解率最高达到了98.60%。循环使用5次后MB的降解率仍达到了98.30%。S型机理保留了高氧化和还原活性的空穴(h^(+))和电子(e^(-)),通过弯曲能带和内电场的构建实现了高效的电荷分离,体系中产生了大量的超氧自由基(·O_(2)^(-)),实现了MB的高效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N_(5) TiO_(2) 异质结 光催化 亚甲基蓝 S型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复合薄膜UIO-66-NH_(2)/Ag/Ag_(3)PO_(4)/Ni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及机理
4
作者 赵娣 刘洪燕 +4 位作者 王树军 孙欣语 张紫璇 齐学宇 刘子帆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米Ag作为光生载流子分离中心,形成了由Ag_(3)PO_(4)、Ag和UIO-66-NH_(2)组成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有效地分离了光生电子-空穴对,保留了强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因而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在可见光下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此外,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具有更高的载流子分离速率和更低的催化还原溶解O_(2)的反应势垒。活性物种实验结果表明,·O_(2)^(-)和空穴(h^(+))在光催化降解中起主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系统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降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 Z型异质结 恒流电沉积 可见光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ézier三角形的插值√3细分
5
作者 姬程辉 杨勋年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0-796,共7页
为了更高效地构造高质量的细分曲面,提出一种基于Bézier三角形的插值√3细分算法.首先在初始三角网格的每个三角形上,构造一个插值顶点和法向的三次Bézier三角形;然后取Bézier三角形中心点作为控制网格三角形对应的新面... 为了更高效地构造高质量的细分曲面,提出一种基于Bézier三角形的插值√3细分算法.首先在初始三角网格的每个三角形上,构造一个插值顶点和法向的三次Bézier三角形;然后取Bézier三角形中心点作为控制网格三角形对应的新面点,并将该点在Bézier三角形上的法向取为新面点的法向;最后由新面点与老顶点一起重新三角化得到细分网格.针对边界或狭长三角形等奇异情况也给出了处理方法.由于新顶点的计算只用到了其所对应三角形的顶点和法向信息,所以该算法简单、易于实现也便于并行加速.数值实例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得到光滑和光顺的细分曲面,调整初始顶点的法向还可以有效地改变极限曲面的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值细分 Bézier三角形 √3细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Bi_(19)Br_(3)S_(27) S型异质结的高效界面电荷转移用于增强光催化CO_(2)还原
6
作者 李朋 崔元映 +3 位作者 王中辽 Graham Dawson 邵春风 代凯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4,共12页
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进而显著增强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是光催化领域中的一个重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CeO_(2)/Bi_(19)Br_(3)S_(27)S型异质结催化剂,旨在提升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CeO_(2)/Bi_(19)B... 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进而显著增强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是光催化领域中的一个重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CeO_(2)/Bi_(19)Br_(3)S_(27)S型异质结催化剂,旨在提升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CeO_(2)/Bi_(19)Br_(3)S_(27)复合材料的合成不仅改善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还赋予了催化剂更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和更大的驱动力,显著提升了其光催化表现。实验结果表明,CeO_(2)/Bi_(19)Br_(3)S_(27)复合催化剂在CO生成方面的产率达到了13.5μmol g^(-1)h^(-1),远高于单一Bi_(19)Br_(3)S_(27)和CeO_(2)催化剂的产率,分别是单独Bi_(19)Br_(3)S_(27)和CeO_(2)催化剂的5.19倍和2.81倍。这一显著的提升表明,CeO_(2)/Bi_(19)Br_(3)S_(27)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在CO生成反应中展现出了更强的催化能力。此外,CeO_(2)/Bi_(19)Br_(3)S_(27)催化剂在CH_(4)生成方面的产率为4.3μmol g^(-1)h^(-1),较单独CeO_(2)催化剂高出3.1倍,较单独Bi_(19)Br_(3)S_(27)催化剂高出2.7倍,进一步证明了其在CH_(4)生成反应中的优越表现。这些结果表明,CeO_(2)/Bi_(19)Br_(3)S_(27)复合催化剂不仅在CO和CH_(4)生成速率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提升,而且其优异的光催化性能表明其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改进光生电荷分离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未来开发高效光催化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构建S型异质结结构,可以有效地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提高光催化反应的效率,从而为可持续能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S型异质结 CeO_(2) Bi_(19)Br_(3)S_(27) 内置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Cr(Ⅵ)试验研究
7
作者 秦玉馨 查雨心 +6 位作者 何新雨 史小舟 陈琳 陈国壮 马越 马丙瑞 李金成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在40 min黑暗条件下,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吸附率为43.2%,其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见光照射100 min后,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率为81.3%,其光催化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g-C_(3)N_(4)与Bi_(2)WO_(6)复合后形成了Z型异质结,拓宽了其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从而显示出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光催化剂 还原 g-C_(3)N_(4)/Bi_(2)WO_(6) 制备 Cr(Ⅵ) Z型异质结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型MoS_(2)/pg-C_(3)N_(4)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8
作者 刘发强 夏培蓓 吴咏梅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214,共8页
通过水热法将MoS_(2)负载到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pg-C_(3)N_(4))表面,制备了MoS_(2)/pg-C_(3)N_(4)异质结。采用系列表征技术对MoS_(2)/pg-C_(3)N_(4)异质结的微观形貌、物相晶型、特征基团、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光化学和电化学特性、... 通过水热法将MoS_(2)负载到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pg-C_(3)N_(4))表面,制备了MoS_(2)/pg-C_(3)N_(4)异质结。采用系列表征技术对MoS_(2)/pg-C_(3)N_(4)异质结的微观形貌、物相晶型、特征基团、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光化学和电化学特性、活性基团以及光生载流子重组等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MB)染料作为污染底物,评价可见光驱动下MoS_(2)/pg-C_(3)N_(4)异质结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互相堆叠的形貌和丰富的介孔结构实现了对MB的高效吸附;大比表面积、广泛的光谱吸收范围、高效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和低的电荷传质阻力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60min,MoS_(2)/pg-C_(3)N_(4)异质结对MB的降解率达到了99.0%,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等高活性自由基实现了对MB的高效降解。S型电荷转移机理有效保留了空穴和光电子的优异氧化和还原活性,交错的能带结构和内电场实现了高效的电荷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C_(3)N_(4) MoS_(2) 异质结 光催化 S型电荷转移机理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调控的Ag/Ag_(3)PO_(4)/C_(3)N_(5)S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高效降解左氧氟沙星抗生素 被引量:3
9
作者 董珂欣 申楚琦 +3 位作者 阎如玉 刘艳萍 庄春强 李世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47,共5页
抗生素在自然水体中的含量不断升高,引发的水体污染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环境净化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C_(3)N_(5)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非贵金属光催化剂。然而,该催化... 抗生素在自然水体中的含量不断升高,引发的水体污染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环境净化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C_(3)N_(5)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非贵金属光催化剂。然而,该催化剂的应用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光反应动力学较慢和光生载流子快速复合的问题。近期的研究表明,构筑独特的S型异质结是获得优良光催化剂的一种有效策略。因此,通过一种简易的制备方法成功构筑了一种等离子体效应协同的Ag/Ag_(3)PO_(4)/C_(3)N_(5)S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由于等离子体效应和S型异质结的协同作用,Ag/Ag_(3)PO_(4)/C_(3)N_(5)异质结展现出优异的吸收太阳光的能力、高效分离光生载流子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光氧化还原能力,能够在太阳光的激发下有效产生大量的·OH和·O_(2)^(-)自由基。因此,Ag/Ag_(3)PO_(4)/C_(3)N_(5)表现出卓越的光催化性能,对左氧氟沙星(LEV)的降解速率常数高达0.0362min^(-1),比C_(3)N_(5)、Ag_(3)PO_(4)和Ag_(3)PO_(4)/C_(3)N_(5)分别提高了24.8、1.1和0.7倍。此外,Ag/Ag_(3)PO_(4)/C_(3)N_(5)异质结具有出色的抗外界环境干扰性和可重复使用性。该研究为C_(3)N_(5)基光催化剂材料在环境净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体共振效应 C_(3)N_(5) S型异质结 协同效应 抗生素去除 内建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1D/2D g-C_(3)N_(5)/g-C_(3)N_(4)的构建及可见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被引量:4
10
作者 卜义夫 刘思乐 +3 位作者 闫海生 吴静 田川 陶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182,共13页
以三聚氰胺和3-氨基-1,2,4-三唑为原料,通过直接热聚合法制备1D/2D g-C_(3)N_(5)/g-C_(3)N_(4)异质结光催化材料。通过XRD,XPS,SEM等表征手段对光催化材料的晶型、化学组成、形貌以及光电化学性质等进行表征。以甲基橙(MO)为目标污染物,... 以三聚氰胺和3-氨基-1,2,4-三唑为原料,通过直接热聚合法制备1D/2D g-C_(3)N_(5)/g-C_(3)N_(4)异质结光催化材料。通过XRD,XPS,SEM等表征手段对光催化材料的晶型、化学组成、形貌以及光电化学性质等进行表征。以甲基橙(MO)为目标污染物,500 W氙灯作为可见光光源,研究1D/2D g-C_(3)N_(5)/g-C_(3)N_(4)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同时通过活性物质捕捉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1ectron spin resonance,ESR)表征研究体系的活性物质。结果表明:一维g-C_(3)N_(5)纳米棒和二维g-C_(3)N_(4)纳米片的无序堆叠增加了活性位点的数量,g-C_(3)N_(5)与g-C_(3)N_(4)之间Z型异质结的形成,提高其对可见光的吸收强度和光谱范围,抑制了光电子-空穴的复合,g-C_(3)N_(5)与g-C_(3)N_(4)相似的π-π^(*)共轭体系的相互叠加降低了电荷转移的传质阻力,提高了其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30 min,20 mg的1D/2D g-C_(3)N_(5)/g-C_(3)N_(4)光催化材料对50 mL浓度为10 mg/L的MO溶液几乎降解完全,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为0.14836 min^(-1),循环使用5次后,1D/2D g-C_(3)N_(5)/g-C_(3)N_(4)光催化材料对MO的光催化降解率为92.2%,这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活性物质捕捉实验和ESR表征表明:1D/2D g-C_(2)N_(5)/g-C_(3)N_(4)光催化材料光催化降解MO体系的主要活性物质是·O_(2)^(-)和h^(+),且MO的光催化降解反应是一个复杂的断键和氧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降解 直接热聚合 1D/2D g-C_(3)N_(5)/g-C_(3)N_(4) 异质结 π-π^(*)共轭 甲基橙 Z型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内建电场强化BiOBr/C_(3)N_(5) S型异质结中光载流子分离以实现高效催化降解微污染物 被引量:1
11
作者 游常俊 王春春 +3 位作者 蔡铭洁 刘艳萍 竺柏康 李世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50,共2页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及环境治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则是实现这一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S型BiOBr/C_(3)N_(5)(BBN)异质结光催化剂用于在可见光下高效去除微污染物...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及环境治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则是实现这一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S型BiOBr/C_(3)N_(5)(BBN)异质结光催化剂用于在可见光下高效去除微污染物。系统评估了BBN材料在可见光下对四环素(TC)和萘(NAP)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BBN-2样品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139 min^(-1),比纯BiOBr和C_(3)N_(5)分别提高了0.6倍和2.8倍,这主要得益于BBN异质结具有空间分隔开的氧化还原位点以及利用内建电场作为驱动力,促进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从而加速微污染物的降解反应。此外,BBN-2具有卓越的抗外界环境干扰特性以及优异的稳定性能,在经过五次循环使用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通过自由基活性检测实验,我们确认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空穴(h^(+))和羟基自由基(·OH)是参与光催化反应过程的主要活性物种。本研究为开发高效C_(3)N_(5)基催化体系用于环境治理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N_(5) S型异质结 微污染物去除 内建电场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Carbon Quantum Dots/CdS/Ta_(3)N_(5)S型异质结纤维光催化材料用于高效降解抗生素
12
作者 李世杰 戎珂 +3 位作者 王晓琴 申楚琦 杨方 张青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2,共2页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尤其是水体中的抗生素污染,亟需重点关注并采取科学、有效方法予以解决。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水体治理技术,为解决水体抗生素污染提供了重要途径。该技术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关...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尤其是水体中的抗生素污染,亟需重点关注并采取科学、有效方法予以解决。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水体治理技术,为解决水体抗生素污染提供了重要途径。该技术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在于开发出高效且稳定的光催化材料。现有的光催化材料的性能主要受制于其弱的太阳能利用率,快速复合的光生载流子以及氧化还原能力弱等问题。研究发现科学设计和构筑碳量子调控S型异质结材料可以有效克服以上问题。相比于单一的S型异质结,该新型异质结体系整合了两者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因此,开发新型碳量子调控S型异质结材料,有望实现对抗生素污染水体的快速治理,进一步促进光催化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在本文研究中,我们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碳量子点调控的S型carbon quantum dots/CdS/Ta_(3)N_(5)异质结纤维用于高效去除左氧氟沙星。其对左氧氟沙星去除速率常数为0.0404 min^(-1),比Ta_(3)N_(5),CdS/Ta_(3)N_(5)和CdS分别提高了39.4、2.1和7.2倍。这主要得益于独特1D/0D/0D核壳结构,该异质结构有效促进了碳量子点和S型异质结的协同增效机制。本研究为开发高效Ta_(3)N_(5)基催化体系用于环境治理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S型异质结 Ta_(3)N_(5)纤维 协同效应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S型氮缺陷ZnWO_(4)/g-C_(3)N_(4)异质结及CO_(2)光还原性能
13
作者 秦建宇 安月皎 张艳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8,共2页
通过半导体光催化将CO_(2)转化为可储存的太阳能燃料是解决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策略。然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严重限制了单组分催化剂的CO_(2)还原能力。合成具有缺陷的S型异质结可以有效地分离光生电子和空穴,增强对非极... 通过半导体光催化将CO_(2)转化为可储存的太阳能燃料是解决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策略。然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严重限制了单组分催化剂的CO_(2)还原能力。合成具有缺陷的S型异质结可以有效地分离光生电子和空穴,增强对非极性分子的吸附和活化。本文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构建了具有缺陷的S型ZnWO_(4)/g-C_(3)N_(4)异质结。结果表明,CO_(2)还原产生CO的速率高达232.4μmol·g^(-1)·h^(-1),选择性接近100%,分别是原始ZnWO_(4)和g-C_(3)N_(4)的11.6倍和8.5倍。原位XPS和功函数分析证明了S型电荷转移路径。S型异质结实现了电子-空穴的有效空间分离,促进了CO_(2)的还原。原位ESR表明CO_(2)分子被氮空位吸附,氮空位是光催化反应中的电子受体,有利于电子捕获和分离。S型电荷转移模式和氮空位共同促进了CO_(2)高效还原。这项工作为了解S型电荷转移机理和缺陷在调节CO_(2)还原活性方面的协同作用提供了重要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异质结 ZnWO_(4) g-C_(3)N_(4) 氮空位 CO_(2)光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g-C_(3)N_(4)S型异质结的构建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雷嘉莉 王仲秋 +4 位作者 蒋琪 何冰冰 李金懋 王国宏 王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7,共8页
采用静电纺丝和自组装技术制备了ZnO/g-C_(3)N_(4)S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FTIR、TG、BET、XPS、SEM、UV-Vis、PL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以三乙醇胺为牺牲剂,研究了ZnO/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分... 采用静电纺丝和自组装技术制备了ZnO/g-C_(3)N_(4)S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FTIR、TG、BET、XPS、SEM、UV-Vis、PL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以三乙醇胺为牺牲剂,研究了ZnO/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当g-C_(3)N_(4)质量为ZnO质量的20%时,ZnO/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最高,析氢速率最快(428.02μmol·g^(-1)·h^(-1)),是ZnO的45.63倍;其光催化活性的显著增强主要归因于ZnO和g-C_(3)N_(4)之间构建了S型异质结;暗态下,电子通过ZnO/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界面从g-C_(3)N_(4)转移到ZnO上,从而形成内建电场和半导体的能带弯曲;光照下,库仑力作用促进了无用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进而实现了具有较高还原性光生电子和较高氧化性空穴在空间上的分离,促使复合光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纤维 ZnO/g-C_(3)N_(4)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S型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Z型异质结Bi_(2)MoO_(6)/Bi_(2)WO_(6)/Ag_(3)PO_(4)的光催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玮 林莉 +3 位作者 顾怀章 罗云强 马平 李向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89,共9页
采用一锅水热法制备了片层花簇状Bi_(2)MoO_(6)/Bi_(2)WO_(6)复合物,并以其为载体,将Ag_(3)PO_(4)通过原位生长的方式沉积在其表面,设计出一种新型的Bi_(2)MoO_(6)/Bi_(2)WO_(6)/Ag_(3)PO_(4)复合双Z-scheme型结构的光催化剂,考察了复... 采用一锅水热法制备了片层花簇状Bi_(2)MoO_(6)/Bi_(2)WO_(6)复合物,并以其为载体,将Ag_(3)PO_(4)通过原位生长的方式沉积在其表面,设计出一种新型的Bi_(2)MoO_(6)/Bi_(2)WO_(6)/Ag_(3)PO_(4)复合双Z-scheme型结构的光催化剂,考察了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下降解罗丹明B(RhB)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当Ag_(3)PO_(4)在复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在120 min内对RhB的降解率高达99.15%。Bi_(2)MoO_(6)、Bi_(2)WO_(6)和Ag_(3)PO_(4)三者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所构建的双Z型异质结可改变光生电子的传输路径,进而促使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从而获得显著的光催化活性。根据捕获实验和能带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双Z-scheme型光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双Z-scheme型异质结 Bi_(2)MoO_(6)/Bi_(2)WO_(6)/Ag_(3)PO_(4)复合材料 可见光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CS-3(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3级)在市域铁路中的应用分析
16
作者 全宏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0-263,268,共5页
[目的]目前,我国市域铁路仍没有应用CTCS-3(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3级)的案例。为扩展CTCS(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市域铁路中的应用,应对CTCS-3在市域铁路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分析了现有市域铁路的特点及CTCS制式在市域铁路应用的现... [目的]目前,我国市域铁路仍没有应用CTCS-3(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3级)的案例。为扩展CTCS(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市域铁路中的应用,应对CTCS-3在市域铁路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分析了现有市域铁路的特点及CTCS制式在市域铁路应用的现状,提出了CTCS-3在市域铁路应用的技术方案。分析了CTCS-3在市域铁路的适应性,对应用于市域铁路的CTCS-3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优化建议。[结果及结论]与CTCS-2(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2级)相比,CTCS-3(不以CTCS-2为后备)在市域铁路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其在牵引供电制式适应性、保护区段设置方式、与其他轨道交通制式互联互通等方面均具有优势,信号工程成本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列车控制系统 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3 技术方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改性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
17
作者 王雪娇 董隋颖 +2 位作者 戚克振 Vadim Popkov 项祥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8,共2页
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CO_(2)排放量大幅增加,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探讨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在光催化CO_(2)还原中的潜在应用,以此来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然而,g-C_(3)N_(4)在这一过程中的有效性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例如光生... 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CO_(2)排放量大幅增加,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探讨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在光催化CO_(2)还原中的潜在应用,以此来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然而,g-C_(3)N_(4)在这一过程中的有效性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例如光生载流子的快速重组、可见光吸收能力差以及缺乏活性位点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采用了各种改性策略,包括调整g-C_(3)N_(4)的形貌(如量子点、纳米棒、纳米管、纳米片、空心球等形貌),掺杂各种原子,以及与其他半导体形成异质结。本综述重点讨论S型异质结在提高g-C_(3)N_(4)光催化性能方面的作用。总之,尽管g-C_(3)N_(4)已显示出作为光催化剂用于还原CO_(2)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创新,以克服其当前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光催化 CO_(2)还原 改性 S型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服役BAC滤池的有机物去除效能与运行优化
18
作者 张可佳 赖浩林 +3 位作者 岑程 周沛璇 张孝洪 傅舟跃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6,共10页
生物活性炭(BAC)滤池长期服役存在有机物去除效能下降甚至失效的风险。为了探究长期服役BAC滤池的有机物去除效能并提出针对性的运行优化方案,选取了Z市LC水厂服役12 a的BAC滤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去... 生物活性炭(BAC)滤池长期服役存在有机物去除效能下降甚至失效的风险。为了探究长期服役BAC滤池的有机物去除效能并提出针对性的运行优化方案,选取了Z市LC水厂服役12 a的BAC滤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去除效果对其运行性能进行分析,并从臭氧(Ozone,O_(3))投加量和反冲洗方式等角度探究优化方案。结果表明:LC水厂对于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存在较大波动,失效的风险较高。生物降解是长期服役BAC滤池去除有机物的主要机制,其贡献率为67%,而吸附作用的贡献率仅为33%;当O_(3)投加量为0.36~0.52 mg O_(3)/mg TOC时,LC水厂BAC滤池的运行性能较优,过低、过高的O_(3)投加量均不利于长期服役BAC滤池运行性能的提高;LC水厂表层和中上层BAC在反冲洗前均存在出水TOC升高的现象,使用含0.5 mg/L有效氯的水进行反冲洗有助于改善长期服役BAC滤池的运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滤池 长期服役 有机物 去除效能 总有机碳 臭氧投加量 反冲洗方式 运行性能 优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保持尖锐特征的3^(1/2)细分算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颖 刘则毅 +1 位作者 高鹏东 彭翔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98-1403,共6页
提出一种能够重建模型尖锐特征的3细分算法.首先根据预设的阈值θ自动标记网格中的尖锐特征边,并计算出各个顶点的尖特征度;然后根据顶点尖特征度的不同修改原3细分方法的几何规则,设计出相应的权值掩模(mask);最后通过在奇数次细分时... 提出一种能够重建模型尖锐特征的3细分算法.首先根据预设的阈值θ自动标记网格中的尖锐特征边,并计算出各个顶点的尖特征度;然后根据顶点尖特征度的不同修改原3细分方法的几何规则,设计出相应的权值掩模(mask);最后通过在奇数次细分时不翻转特征边,在偶数次细分时插入边点的方法来实现尖锐特征的重建.实验结果表明,与原3细分方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更好地保持模型的尖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细分 尖锐特征 尖特征度 边翻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逼近型3^(1/2)细分方法构造闭三角网格的插值曲面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重阳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2-317,326,共7页
为了避免用逼近型3^(1/2)细分方法构造插值曲面过程中出现的烦琐运算,利用3细分方法极限点计算公式,提出一种用逼近型3^(1/2)细分方法构造闭三角网格插值曲面的方法.给定待插值的闭三角网格,先用一个新的几何规则与原3^(1/2)细分方法的... 为了避免用逼近型3^(1/2)细分方法构造插值曲面过程中出现的烦琐运算,利用3细分方法极限点计算公式,提出一种用逼近型3^(1/2)细分方法构造闭三角网格插值曲面的方法.给定待插值的闭三角网格,先用一个新的几何规则与原3^(1/2)细分方法的拓扑规则细分一次得到一个初始网格,用3^(1/2)细分方法细分该初始网格得到插值曲面;新几何规则根据极限点公式确定,保证了初始网格的极限曲面插值待插值的三角网格.由于初始网格的顶点仅与待插值顶点2邻域内的点相关,所以插值曲面具有良好的局部性,即改变一个待插值点的位置时,只影响插值曲面在其附近的形状.该方法中只有确定初始网格顶点的几何规则与原3细分方法不同,故易于整合到原有的细分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计算简单、有充分的自由度调整插值曲面的形状等特点,使得利用3^(1/2)细分方法构造三角网格的插值曲面变得极其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分曲面 逼近型细分方法 √3细分方法 曲面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