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pecimen thickness on Mode Ⅱ fracture toughness of rock 被引量:5
1
作者 RAO Qiu hua 1,SUN Zong qi 1,WANG Gui yao 2,XU Ji cheng 3,ZHANG Jing yi 3 (1.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2.River and Sea Department, Changsha Communications Unive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1年第2期114-119,共6页
Anti symmetric four point bending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without and with guiding grooves, were used to conduct Mode Ⅱ fracture test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specimen thickness on Mode Ⅱ fracture toughne... Anti symmetric four point bending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without and with guiding grooves, were used to conduct Mode Ⅱ fracture test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specimen thickness on Mode Ⅱ fracture toughness of rock. Numerica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occurrence of Mode Ⅱ fracture in the specimens without guiding grooves (when the inner and outer loading points are moved close to the notch plane) and with guiding grooves is attributed to a favorable stress condition created for Mode Ⅱ fracture, i.e. tensile stress at the notch tip is depressed to be lower than the tensile strength or to be compressive stress, and the ratio of shear stress to tensile stress at notch tip is very high. The measured value of Mode Ⅱ fracture toughness K ⅡC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pecimen thickness or the net thickness of specimen. This is because a thick specimen promotes a plane strain state and thus results in a relatively small fracture tough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fracture toughness ROCK fracture stress analysis specimen thick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ime-dependent stress and strain of in-plane shear(ModeⅡ) fracture process of rock
2
作者 王志 饶秋华 谢海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496-499,共4页
Shear-box test with strain measurement was used to study time-dependent stress and strain of in-plane shear(Mode Ⅱ) fracture process of rock an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Mode Ⅱ fracture.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Shear-box test with strain measurement was used to study time-dependent stress and strain of in-plane shear(Mode Ⅱ) fracture process of rock an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Mode Ⅱ fracture.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shear stress τmax at the crack tip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σ1 and the ratio of τmax/σ1 is about 5,which favors Mode Ⅱ fracture of rock.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ain-time curve comprises three stages:the linear deformation stage,the micro-cracking stage and the macroscopic crack propagation.The strai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original notch plane is negative,due to restraining effect of compressive loading applied to the original notch plane.Both σ1 and τmax are increased as the load increases,but the slope of τmax is larger than that of σ1 and the value of τmax is always larger than that of σ1.Therefore,τmax reaches its limited value at peak load before σ1 and results in Mode Ⅱ fracture of rock.Shear-box(i.e.compression-shear) test becomes a potential standard method for achieving the true Mode Ⅱ fracture and determining Mode Ⅱ fracture toughness of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DEPENDENT stress and STRAIN MODE fracture STRAIN measurement fracture mechanism FINITE element method R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isotropy in shear-sliding fracture behavior of layered shale under different normal stress conditions 被引量:5
3
作者 FAN Zi-dong XIE He-ping +6 位作者 REN Li ZHANG Ru HE Rui LI Cun-bao ZHANG Ze-tian WANG Jun XIE J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3678-3694,共17页
Shear-sliding mode(mode Ⅱ)fracture of rocks is a vital failure form in deep underground engineering.To gain deep insight into the anisotropic shear fracture behaviors of a typical shale under high normal stress condi... Shear-sliding mode(mode Ⅱ)fracture of rocks is a vital failure form in deep underground engineering.To gain deep insight into the anisotropic shear fracture behaviors of a typical shale under high normal stress conditions,a series of direct shear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double-notched specimens in three typical bedding orientations(i.e.,the arrester,divider,short-transverse orientations)and under five normal stresses.The modeⅡfracture toughness(K_(Ⅱc))is found to exhibit a significant 3D anisotropy.The maximum K_(Ⅱc)is obtained in the divider orientation,followed by those in the arrester and short-transverse orientations.In contrast,the 3D anisotropy in the critical modeⅡenergy release rate(G_(Ⅱc))is not as significant as that in K_(Ⅱc),and G_(Ⅱc)in the arrester orientation is quite close to that in the divider orientation.The anisotropy in the prepeak input energy accumulated during shearing is found to be exactly consistent with that in G_(Ⅱc),which has not been noted before.Furthermore,the anisotropies in the modeⅡfracture resistances will,unexpectedly,not be weakened by the high normal stress.Owing to the layered structures,tensile cracks are involved during the modeⅡfracture process,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rough fracture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modefracture fracture toughness critical energy release rate surface morp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racture modes of brittle rock
4
作者 RAO Qiu-hua SUN Zong-qi +2 位作者 WANG Gui-yao XU Ji-cheng ZHANG Jing-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1年第3期175-179,共5页
Three types of rock specimens, three-point bending specimen, anti-symmetric four-point bending specimen and direct shearing specimen, were used to achieve Mode I, Mode II and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respectively. M... Three types of rock specimens, three-point bending specimen, anti-symmetric four-point bending specimen and direct shearing specimen, were used to achieve Mode I, Mode II and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respectively.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fracture modes of brittle rock were studied by SEM technique in order to analyze fracture behaviors and better understand fracture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fracture modes of brittle rock.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racture modes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fracture mechanisms. The surface of Mode I fracture has a great number of sparse and steep slip-steps with few tearing ridges and shows strong brittleness. In the surface of Mode II fracture there exist many tearing ridges and densely distributed parallel slip-steps and it is attributed to the action of shear stress. The co-action of tensile and shear stresses results in brittle cleavage planes mixed with streamline patterns and tearing ridges in the surface of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The measured Mode II fracture toughness K II C and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toughness K mC are larger than Mode I fracture toughness K I C · K II C is about 3.5 times K I C, and KmC is about 1.2 times K I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 Mode II fracture mixed mode fracture ROCK SEM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余庆地区层间破碎带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源洪 杜红毅 +3 位作者 陈军 徐石辉 胡涛 袁清松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热液型重晶石因其高品质而成为近些年的重点勘查对象。位于扬子克拉通中部的武陵-苗岭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重晶石成矿区,已成为重要钡资源基地。近些年,在贵州黔北新发现了受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奥陶统桐梓组底部页岩接触部位... 热液型重晶石因其高品质而成为近些年的重点勘查对象。位于扬子克拉通中部的武陵-苗岭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重晶石成矿区,已成为重要钡资源基地。近些年,在贵州黔北新发现了受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奥陶统桐梓组底部页岩接触部位控制的重晶石矿体,矿体延伸稳定,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但其特殊热液成矿机制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查部署工作。以贵州余庆地区热液型重晶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硅(碎屑岩)-钙(白云岩)界面产生的层间破碎带及张性裂隙是该区重晶石的主要控矿构造。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围岩白云岩样品δCe呈现无异常特征(平均1.06),而重晶石样品呈明显的δCe负异常(平均0.66),揭示重晶石在氧化条件下形成。(Cu+Zn)与Sr元素协变关系和Y/Ho比值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寒武系富Ba的碳酸盐岩(含膏岩)地层。同样重晶石硫同位素组成(δ34SVCDT为30.94‰~41.27‰)也指示硫主要来自寒武系海相蒸发岩。综合前人研究认为,构造运动驱使盆地流体发生运移,并萃取富Ba蒸发岩地层,在层间断层(硅-钙界面)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重晶石矿床。研究成果为重晶石矿床的勘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微量元素 硫同位素 热液重晶石矿床 余庆地区 贵州 层间破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步接骨法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的有限元研究
6
作者 李笑予 张磊 +2 位作者 付磊 李东波 汪国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量化评估三步接骨法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效能指标,阐明其科学机制。方法利用健康成年男性踝关节CT数据,构建正常足踝模型与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模型,在骨折模型上进行三步接骨法的力学加载,模拟拔伸牵引、提按顶复、端挤捏骨... 目的量化评估三步接骨法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效能指标,阐明其科学机制。方法利用健康成年男性踝关节CT数据,构建正常足踝模型与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模型,在骨折模型上进行三步接骨法的力学加载,模拟拔伸牵引、提按顶复、端挤捏骨等手法,评估跟骨复位情况并求解不同手法作用下力学的变化。结果建立正常足部模型与Sanders Ⅱ A/B/C型跟骨骨折模型;三步接骨法加载复位后跟骨长、高、宽、Gissane’s角及Bohler’s角得到明显纠正;求解不同手法的力学趋势,发现拔伸牵引法能有效纠正重叠位移,提按顶复法侧重纠正前后侧移位,端挤捏骨法致力纠正内外侧移位。结论三步接骨法通过依次纠正骨折位移,能恢复跟骨解剖结构,有效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损伤,具有有效性及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 三步接骨法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Ⅱ型断裂的FCM和断裂能 被引量:19
7
作者 徐道远 冯伯林 郭建中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3期8-14,共7页
本文讨论了混凝土Ⅱ型断裂的机理,并给出了一个产生Ⅱ型断裂的充分条件.从而,提出了Ⅱ型虚拟裂纹模型(FCM).并据此用有限元计算了属于Ⅱ型的剪切断裂能和压剪断裂能.在用刚性加载架对混凝土试样测得剪切荷载-切口相对位移全曲线的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混凝土Ⅱ型断裂的机理,并给出了一个产生Ⅱ型断裂的充分条件.从而,提出了Ⅱ型虚拟裂纹模型(FCM).并据此用有限元计算了属于Ⅱ型的剪切断裂能和压剪断裂能.在用刚性加载架对混凝土试样测得剪切荷载-切口相对位移全曲线的基础上,获得了剪切断裂能和压剪断裂能的试验值,它与电算值相当接近.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Ⅱ型断裂能约为Ⅰ型断裂能的2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断裂 FCM 断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7
8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7 位作者 邹小宝 许俊杰 夏虹 尹庆水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0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査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0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齿状突骨折 陈旧性骨折 术式选择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加载率下Ⅱ型裂纹试样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及断裂行为 被引量:9
9
作者 董新龙 虞吉林 +2 位作者 胡时胜 王悟 王礼立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2-68,共7页
采用Hopkinson单压杆技术对单边平行双裂缝试样进行高速剪切加载,用实测的试样加载面上的载荷p(t)结合有限元计算确定其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同时还发展了一种用实测的裂尖动态应变,通过在准静态下标定的裂尖应变与应力强... 采用Hopkinson单压杆技术对单边平行双裂缝试样进行高速剪切加载,用实测的试样加载面上的载荷p(t)结合有限元计算确定其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同时还发展了一种用实测的裂尖动态应变,通过在准静态下标定的裂尖应变与应力强度因子间的关系来确定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近似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稳定裂纹在无边界反射应力波干扰的情况下,两种方法获得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吻合得相当好。对40Cr钢和Ti6Al4V钛合金两种材料的动态Ⅱ型断裂实验结果显示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剪切破坏模式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 应力强度因子 型裂纹 绝热剪切 加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 Ⅰ-Ⅱ 复合型断裂试验的试件形式及试验装置系统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蓓雷 赵国藩 +1 位作者 宋玉普 黄承逵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40-46,共7页
在总结分析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进行稳定混凝土断裂试验所需的条件及试验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于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试验研究的试件及其加载测量系统,并分析了引起测量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
关键词 混凝土 断裂/Ⅰ-复合型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颗粒增韧复合材料层压板的Ⅱ型层间断裂韧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峰 矫桂琼 +1 位作者 宁荣昌 卢智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采用热塑性颗粒对HT7/5228、HT3/NY9200G、HT3/5224和HT3/3234四种热固性树脂基体复合材料进行层间增韧,测试了未层间增韧对比件和层间增韧改性件的型层间断裂韧性G c。试验结果表明,增韧颗粒和基体树脂形成的Interlayer层有效的吸收了... 采用热塑性颗粒对HT7/5228、HT3/NY9200G、HT3/5224和HT3/3234四种热固性树脂基体复合材料进行层间增韧,测试了未层间增韧对比件和层间增韧改性件的型层间断裂韧性G c。试验结果表明,增韧颗粒和基体树脂形成的Interlayer层有效的吸收了断裂能量并抑止了裂纹的失稳扩展,G c显著提高。层间增韧的几何效应、裂纹传播路径控制、裂尖屏蔽和颗粒桥联是主要的增韧机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Interlayer层降低了裂纹尖端J积分值和裂尖应力集中,进一步解释和支持了增韧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层压板 层间颗粒增韧 型层间断裂韧性 增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岩石脆性材料非闭合裂纹的Ⅰ–Ⅱ压剪复合型断裂准则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部 黄润秋 吴礼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2-668,共7页
实际工程中,结构体裂纹常处于拉剪和压剪复合受力状态,研究适合于复合型裂纹的断裂准则和裂纹扩展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以Ⅰ-Ⅱ复合型裂纹为研究对象,基于线弹性理论,在考虑裂纹几何特征及受力形式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裂... 实际工程中,结构体裂纹常处于拉剪和压剪复合受力状态,研究适合于复合型裂纹的断裂准则和裂纹扩展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以Ⅰ-Ⅱ复合型裂纹为研究对象,基于线弹性理论,在考虑裂纹几何特征及受力形式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裂纹应力强度因子(SIF)的理论解。提出了适用于Ⅱ型断裂的径向剪应力准则和双剪应力准则。对于Ⅰ-Ⅱ复合型裂纹,提出用等效Ⅰ、Ⅱ型SIF比值与Ⅰ、Ⅱ型断裂韧度比值的关系判定裂纹断裂类型,并分别选择适合于Ⅰ、Ⅱ型断裂的断裂准则,计算了裂纹断裂扩展理论角度。理论断裂角与预制非闭合裂纹类岩石脆性材料压剪断裂试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闭合裂纹 Ⅰ-复合型断裂 应力强度因子 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Ⅰ、Ⅱ混合型分层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世文 矫桂琼 贾普荣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通过对T30 0 /5 40 5、T30 0 /91 3、T30 0 /HD0 3三种航空材料Ⅰ、Ⅱ混合型分层研究 ,进一步研究了新的I、II混合型分层断裂测试的JJ法 ,并和MMB法进行了比较 ,发现两者较为吻合。但JJ法耗费试件少 ,简单易行 ,操作方便 ,有利于建立混... 通过对T30 0 /5 40 5、T30 0 /91 3、T30 0 /HD0 3三种航空材料Ⅰ、Ⅱ混合型分层研究 ,进一步研究了新的I、II混合型分层断裂测试的JJ法 ,并和MMB法进行了比较 ,发现两者较为吻合。但JJ法耗费试件少 ,简单易行 ,操作方便 ,有利于建立混合型分层的失效判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混合型分层 试验研究 层间断裂 层合板 JJ法 MMB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活血消肿Ⅰ、Ⅱ合剂综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薛长连 贺琲珺 +2 位作者 屈岚 王弘道 曹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0期975-976,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清热活血消肿Ⅰ、Ⅱ合剂”综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43例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Ⅰ组48例、对照Ⅱ组45例。治疗组予“清热活血消肿Ⅰ合剂”150 ml/次,3次/d口服,“清热活... 目的观察中药“清热活血消肿Ⅰ、Ⅱ合剂”综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43例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Ⅰ组48例、对照Ⅱ组45例。治疗组予“清热活血消肿Ⅰ合剂”150 ml/次,3次/d口服,“清热活血消肿Ⅱ合剂”1次/d外熏洗,并配合“红花油”和TDP治疗仪治疗。对照Ⅰ组予中成药“伸筋丹”6粒/次,3次/d口服,同时予“红花油”和TDP治疗仪治疗;对照Ⅱ组仅予“红花油”外涂患处,配合TDP治疗仪照射。3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并在治疗中同时服用维生素类和钙片等西药。按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Ⅰ组及对照Ⅱ组的总显效率分别为78%、39.58%、24.4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0.01);治疗组、对照Ⅰ组及对照Ⅱ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85.42%、75.55%,治疗组高于对照Ⅰ组(P〈0.05),明显高于对照Ⅱ组(P〈0.01)。结论中药“清热活血消肿Ⅰ、Ⅱ合剂”综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确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膝关节功能障碍 综合疗法 清热活血消肿Ⅰ、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切芳纶纤维网纱层间增韧CF/EP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15
作者 彭砚双 薛怿 +6 位作者 阳泽濠 赵庆志 张文强 冯阳阳 刘勇 张辉 俞建勇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37,共8页
为提高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本文采用湿法成网工艺制备微纤化短切芳纶纤维网纱(short Aramid Fiber Veil,AFV)作为CF/EP的插层,研究了AFV面密度对其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通过对CF/EP复合材料断面形貌进行观察,探究... 为提高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本文采用湿法成网工艺制备微纤化短切芳纶纤维网纱(short Aramid Fiber Veil,AFV)作为CF/EP的插层,研究了AFV面密度对其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通过对CF/EP复合材料断面形貌进行观察,探究其增韧机制。结果表明,经3 g/m^(2)AFV增韧的CF/EP复合材料的G_(ⅠC)值提升了60.6%,G_(ⅡC)值提升了69.7%,并且层间剪切性能也有所改善。结合SEM分析可知,微纤化短切芳纶纤维在受力时出现了纤维桥接、纤维拔出、纤维断裂和纵向撕裂等现象,使裂纹路径更加曲折,消耗更多能量,从而提升了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化短切芳纶纤维网纱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层间断裂韧性 纤维桥接 纤维纵向撕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理论的混凝土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角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玉琳 王向东 +1 位作者 韩金启 杨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54,60,共5页
基于混凝土断裂与损伤的基本理论,进行了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方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趋势是随着缝端损伤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缝端损伤场及损伤梯度的计算,分析了Ⅰ-Ⅱ复合型裂缝从起裂至失稳断裂裂缝扩展方向的... 基于混凝土断裂与损伤的基本理论,进行了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方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Ⅰ-Ⅱ复合型裂缝扩展趋势是随着缝端损伤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缝端损伤场及损伤梯度的计算,分析了Ⅰ-Ⅱ复合型裂缝从起裂至失稳断裂裂缝扩展方向的变化规律,得到了Ⅰ-Ⅱ复合型裂缝的起裂扩展角和失稳扩展角。将其与文献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用损伤理论研究裂缝的扩展角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损伤梯度 断裂 Ⅰ-复合型裂缝 扩展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图像相关法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被引量:26
17
作者 代树红 马胜利 潘一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62-1368,共7页
提出了一种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的试验方法。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裂纹尖端区域位移场数据,将位移场数据带入极坐标系下位移场方程,计算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试验结果表... 提出了一种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的试验方法。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裂纹尖端区域位移场数据,将位移场数据带入极坐标系下位移场方程,计算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准确的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裂纹尖端位置及裂纹扩展长度,解决了以往研究方法因不能准确测定裂纹尖端位置和扩展方向,而无法准确测定岩石应力强度因子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Ⅰ-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裂纹扩展长度 岩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Ⅱ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于志成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4-61,共8页
对复合材料Ⅱ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ENF方法测定GⅡC时,裂纹长度应在0.4≤a/L≤0.85范围内选取;对应于Ⅰ型裂纹前缘和未预裂的裂纹前缘的GⅡC大于由Ⅱ型裂纹前缘得到的GⅡC;疲劳预... 对复合材料Ⅱ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ENF方法测定GⅡC时,裂纹长度应在0.4≤a/L≤0.85范围内选取;对应于Ⅰ型裂纹前缘和未预裂的裂纹前缘的GⅡC大于由Ⅱ型裂纹前缘得到的GⅡC;疲劳预制出的Ⅱ型裂纹前缘和静态预制出的裂纹前缘得出相同的GⅡC结果;试件尺寸和加载速率对试验结果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II型断裂 断裂韧性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层状复合板Ⅱ型层间断裂关键参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锟 皇涛 +4 位作者 陈拂晓 詹梅 郭俊卿 李艳阳 裴彦博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8-253,共6页
采用端边切口三点弯曲试验(3ENF)方法,分析了试样宽度、试样长度、预制裂纹长度和弯曲模式对载荷-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优化了3ENF合理的试样尺寸,具体参数为长70 mm,宽5 mm,预裂纹长度25 mm,钛层在弯曲外侧;获得了合理试样尺寸下Ti-Al... 采用端边切口三点弯曲试验(3ENF)方法,分析了试样宽度、试样长度、预制裂纹长度和弯曲模式对载荷-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优化了3ENF合理的试样尺寸,具体参数为长70 mm,宽5 mm,预裂纹长度25 mm,钛层在弯曲外侧;获得了合理试样尺寸下Ti-Al层状复合板3ENF的力-位移曲线;基于优化的试样尺寸获得了Ti-Al层状复合板界面切向应力最大值τmax和界面开裂特征位移δt两个关键参数的合理值,分别为124.1 MPa和10.9 mm。研究结果为后续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Ti-Al层状复合板冷塑性成形过程中界面分层损伤失效行为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层状复合板 II型层间断裂 端边切口三点弯曲试验 冷塑性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盒加载下岩石剪切(Ⅱ型)断裂韧度K_(ⅡC)的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饶秋华 孙宗颀 +1 位作者 LIChunlin B.Stillborg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3-567,共5页
采用剪切盒实验获得了岩石的Ⅱ型断裂并测定了岩石的Ⅱ型断裂韧度KⅡC ,通过有限单元法中的位移法推导出剪切盒加载下双切口试样的Ⅱ型应力强度因子KⅡ 的一般计算公式 ,并探讨了KⅡC的尺寸效应和Ⅱ型断裂机理 .实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 采用剪切盒实验获得了岩石的Ⅱ型断裂并测定了岩石的Ⅱ型断裂韧度KⅡC ,通过有限单元法中的位移法推导出剪切盒加载下双切口试样的Ⅱ型应力强度因子KⅡ 的一般计算公式 ,并探讨了KⅡC的尺寸效应和Ⅱ型断裂机理 .实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在剪切盒加载下 ,裂纹尖端最大拉应力始终低于岩石的拉伸强度 ,最大剪应力大于其对应压应力下的剪切强度 ,且Ⅱ型最大应力强度因子KⅡmax为Ⅰ型最大应力强度因子KⅠmax的 2~ 4倍 ,从而导致产生Ⅱ型断裂 ;测得的KⅡC值随无量纲切口长度 (2a W)的增加而降低 ,当 2a W≥ 0 .7,且B≥W ,α为 6 5°~ 75°时 ,KⅡC趋近于一个常数 ,该常数为Ⅰ型断裂韧度KⅠC的 2~ 3倍 ,可认为是较合理的岩石Ⅱ型断裂韧度值 ;剪切盒实验是一种测定岩石KⅡC 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断裂韧度 岩石 剪切盒试验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