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7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atalyst on formation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brushes by surface 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1
作者 刘辉 周晚珠 +3 位作者 叶红齐 韩凯 侯世川 张欣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049-3056,共8页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brush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silicon wafers via surface 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SI-ATRP).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 (EDS)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brush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silicon wafers via surface 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SI-ATRP).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 (EDS)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confirmed that PMMA brush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on the silicon wafers, and the surface became more hydrophobic according to the contact angle of 69~. It is found that CuCI/1, 1, 4, 7, 10, 10-hexamethyl triethylenetetramine (HMTETA) system is more suitable than CuBr/N, N, N′, N″, N′″-pentamethyl diethylenetriamine (PMDETA) system to control the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MMA in solution. Nevertheless, better control on the thickness of PMMA brushes was achieved in CuBr/PMDETA than in CuC1/HMTETA due to higher activity and better reversibility of the forme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silicon wafer CATALY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lyradical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 batteries 被引量:2
2
作者 邓凌峰 李新海 +1 位作者 肖立新 张云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3期190-194,共5页
A stable polyradical, poly (2,2,6,6-tetramethylpiperidinyloxy methacrylate) (PTMA), was synthesized,and 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infrared, ultraviolet-visible, and ESR spectroscopy. Cyclic voltammograms ofthe P... A stable polyradical, poly (2,2,6,6-tetramethylpiperidinyloxy methacrylate) (PTMA), was synthesized,and 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infrared, ultraviolet-visible, and ESR spectroscopy. Cyclic voltammograms ofthe PTMA polyradical electrode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a three-electrode cell at a scan rate of 5 mV/s within a po-tential range of 3.2-4. 0 V.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ape of oxidation peak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reductionpeak, and oxidation peak current is equal to the corresponding reduction peak current, which suggest that PTMApossesses an excellent reversibility. The difference of the anodic peak potential (Ea,p =3.66 V, vs Li/Li+ ) and ca-thodic peak potential(Ec,p =3.58 V, vs Li/Li+ ) is estimated at 80 mV, which is extreme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oth-er organic positive materials in lithium second batteries such as organosulfide compounds, leading to a capability forhigh current capability in the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rocess of the battery. The maximum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of PTMA is 78.4 mA @ h/g at the constant discharge current of 0.3 mA (0.2 C rate), the coulombic efficien-cy is about 95%, and the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curves of the batteries have an obvious plateau at 3.65 V and3.56 V, respectively. The discharging specific capacity of the battery decreased is about 2% after 100 cycles. ThePTMA/Li button batteries exhibite an excellent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radical SYNTHESIS LITHIUM SECOND battery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烷氧基胺的合成及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调控聚合
3
作者 罗菊香 赵磊 +1 位作者 肖旺钏 程德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48,共9页
单分子烷氧基胺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工艺简单,制备的聚合物颜色浅、气味小且不含金属离子杂质,但设计合成可调控聚合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烷氧基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通过席夫碱还原、过氧单磺酸钾(Oxone)氧化和自由基偶... 单分子烷氧基胺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工艺简单,制备的聚合物颜色浅、气味小且不含金属离子杂质,但设计合成可调控聚合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烷氧基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通过席夫碱还原、过氧单磺酸钾(Oxone)氧化和自由基偶联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烷氧基胺{3-[(2-氰基丙烷-2-基)氧基](异丙基)氨基}-2,2-二甲基-3-苯基丙腈(CPDMN),研究了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的调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随聚合时间的延长线性增加;聚合物分子量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凝胶色谱流出曲线峰形对称,没有明显的拖尾现象;聚合反应具有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引发剂(PMMA-ONR)对MMA、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乙酯(EMA)的再引发实验进一步证明聚合物末端的烷氧基胺保留率良好.在有氧和CPDMN存在的条件下,MMA单体转化率达91.2%,PMMA分子量分布小于1.5,表明CPDMN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调控MMA的聚合.该烷氧基胺拓展了氮氧自由基聚合调控单体的范围,在功能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 有氧自由基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剂和温度对相变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张圣美 李明 +3 位作者 张莹 易茜 杨依婷 刘雅莉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44-452,F0002,共10页
为解决由于冰过冷度大导致的系统蓄/释冷效率低、换热器的过冷度和过热度均增大的问题,制备过冷度较低的相变材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将十四烷封装在具有较好稳定性的聚苯乙烯壳材中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式。基于前期研究中筛选的交联剂种... 为解决由于冰过冷度大导致的系统蓄/释冷效率低、换热器的过冷度和过热度均增大的问题,制备过冷度较低的相变材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将十四烷封装在具有较好稳定性的聚苯乙烯壳材中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式。基于前期研究中筛选的交联剂种类及浓度,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和反应温度对相变微胶囊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0℃时,随着亲水亲油平衡值由16.50增加到40.00,胶囊粒径由2.735μm增大至24.690μm;亲水亲油平衡值为26.50时,随着反应温度由60℃升高至80℃时,胶囊粒径由2.735μm增加至23.491μm。上述所有制备的相变微胶囊(m-PCMs)均具有光滑的形貌。所有的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交联剂浓度为1.0%,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为26.50,反应温度为60℃时,微胶囊具备最大潜热值(148.12 J/g)和最小粒径(2.73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微胶囊 乳化剂 亲水亲油平衡值 相变潜热 自由基反应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含氟杂化丙烯酸树脂分散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袁东明 李玉 +2 位作者 程佳男 吕世强 张延强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31,共8页
将不饱和脂肪酸、丙烯酸与环氧树脂酯化合成环氧酯预聚体,通过半连续自由基聚合工艺,将环氧酯预聚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及乙烯基单体共聚,合成水性含氟杂化丙烯酸树脂。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能谱仪(EDS)、热重分析仪(TGA)... 将不饱和脂肪酸、丙烯酸与环氧树脂酯化合成环氧酯预聚体,通过半连续自由基聚合工艺,将环氧酯预聚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及乙烯基单体共聚,合成水性含氟杂化丙烯酸树脂。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能谱仪(EDS)、热重分析仪(TGA)、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接触角测量仪及激光粒度仪等对分散体和胶膜进行表征。系统研究了酯化温度、环氧酯用量、DFMA及引发剂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探究了树脂交联固化机理。结果表明:DFMA可与乙烯基单体共聚生成含氟丙烯酸树脂;当DFMA单体用量为9%时,树脂分散体粒径小于125 nm,且分布均匀,贮存稳定性良好,胶膜的水接触角达到96.5°,附着力0级,热失质量10%的温度超过336℃;同时胶膜耐水性、耐酸性和耐碱性得到显著提高,有效改善了常规水性丙烯酸树脂分散体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树脂 耐水性 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磺酸聚合物限域空间乳液聚合及全氟离子膜应用研究
6
作者 徐康伟 张安旸 +7 位作者 薛帅 王丽 陈越 邹业成 魏刚 裴素朋 刘烽 张永明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9,共8页
全氟磺酸(PFSA)聚合物在燃料电池和氯碱工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但传统合成方法在分子量和磺酸基团调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限域空间单活性中心自由基聚合”的新方法,通过设计合成全氟聚醚羧酸铵(PFPE-NH4)作为乳化剂进行... 全氟磺酸(PFSA)聚合物在燃料电池和氯碱工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但传统合成方法在分子量和磺酸基团调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限域空间单活性中心自由基聚合”的新方法,通过设计合成全氟聚醚羧酸铵(PFPE-NH4)作为乳化剂进行乳液聚合,实现了四氟乙烯(TFE)和全氟乙烯基醚磺酰氟(PSVE)单体的高效可控聚合。采用多种物理和化学表征方法对聚合分散状态及聚合物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新制备方法显著提高了PFSA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M_(n)=272000,M_(w)/M_(n)=1.65),并且离子交换容量可通过单体组成比例进行调控。此外,大分子聚合物显著增强了材料的拉伸强度(34.6 MPa)。进一步,制备的离子交换膜在燃料电池和氯碱电解池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包括高功率密度(1.59 W/cm^(2))、低开路电压(OCV)衰减率(0.16 mV/h)以及低电解槽电压增长率(0.91 mV/月)。本研究为高品质PFSA聚合物的制备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质子交换膜 全氟磺酸聚合物 自由基聚合 氯碱电解池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自由基聚合制备水稳定性的PSt/HKUST-1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赵敏坚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6-219,共4页
以HKUST-1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在苯乙烯(St)单体存在下进行原位自由基聚合,制备得到了聚苯乙烯/HKUST-1(PSt/HKUST-1)复合材料,并对其水稳定性和氨气的穿透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St/HKUST-1复合材料保留了MOF材料的多孔... 以HKUST-1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在苯乙烯(St)单体存在下进行原位自由基聚合,制备得到了聚苯乙烯/HKUST-1(PSt/HKUST-1)复合材料,并对其水稳定性和氨气的穿透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St/HKUST-1复合材料保留了MOF材料的多孔性,还能在水溶液中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在氨气穿透吸附实验中,PSt/HKUST-1复合材料经98%湿度条件下处理24h后仍具有一定的氨气吸附性能,并表现出一定的循环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聚合 聚苯乙烯 HKUST-1 水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锂电池的离子型聚合物合成及其性能
8
作者 王怀姣 韩善涛 陈茂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2,共20页
离子型聚合物因其高分子链上的共价连接离子基团理化性质独特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且在锂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得到了应用。离子型单体聚合与聚合物后修饰是合成离子型聚合物的两种主要途径。本文概述了通过两类方法制备的阳离... 离子型聚合物因其高分子链上的共价连接离子基团理化性质独特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且在锂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得到了应用。离子型单体聚合与聚合物后修饰是合成离子型聚合物的两种主要途径。本文概述了通过两类方法制备的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聚合物,及其在锂电池电解质、电极保护涂层、电极黏结剂方面的研究进展。鉴于重复结构单元、离子基团种类等因素对材料电导率、迁移数、电化学稳定性、力学强度等性能的显著影响,推动设计合成新结构离子型聚合物,深入展开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发能够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高性能材料,推动发展新一代安全高效且性能稳定的储能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聚合物 自由基聚合 锂电池 聚电解质 含氟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OFs催化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贾国亮 康铭湄 +2 位作者 黄奕睿 陈红颖 王俊川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4,共4页
对可控自由基聚合进行了概述,介绍了铁基有机金属骨架(Fe-MOFs)催化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光外场、温度、催化剂和引发剂等因素对Fe-MOFs催化可控自由基聚合的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铁基有机金属骨架 可控自由基聚合 催化剂 引发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超交联聚合物催化光致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10
作者 杨桂宇 何涛 +2 位作者 陈自超 方蔚伟 范子回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2-1078,1138,共8页
文章通过两步反应合成共轭超交联聚合物(TPP-CHCP)。TPP-CHCP有较宽的光吸收区间(400~900 nm),可作为光致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photocatalyz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P-ATRP)的光催化剂。TPP-CHCP可在940 nm近红外光照射... 文章通过两步反应合成共轭超交联聚合物(TPP-CHCP)。TPP-CHCP有较宽的光吸收区间(400~900 nm),可作为光致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photocatalyz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P-ATRP)的光催化剂。TPP-CHCP可在940 nm近红外光照射下,驱动丙烯酸甲酯(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P-ATRP反应且单体转化率达到99%。所得聚合物的结构明确,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D-_(s)<1.18)窄。在太阳光照射条件下,TPP-CHCP依然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可高效制备嵌段共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超交联聚合物 光致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P-ATRP) 近红外光 太阳光 嵌段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P(AM-BA)杂化高分子絮凝剂制备及絮凝效能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红梅 祝凤蕊 +4 位作者 尹玲 孙林阳 李凯欣 张颖 齐晗兵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3,共8页
针对油田化学驱污水难处理问题,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有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 针对油田化学驱污水难处理问题,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有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絮凝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A以化学键连接在聚丙烯酰胺(PAM)长链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以离子键连接。PAC-P(AM-BA)热分解温度为233.93℃,比表面积为30.351m^(2)·g^(-1)。絮凝实验结果表明,PAC-P(AM-BA)最佳投加量为20 mg·L^(-1),沉降时间为10 h,其絮体分形维数为1.733。在絮凝效能对比实验中,PAC-P(AM-BA)的平均除油率为90.3%,较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复配型絮凝剂(PAC+PAM)分别高出16.4%和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胶束聚合法 无机-有机杂化 高分子絮凝剂 聚丙烯酰胺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的合成及对PVC树脂耐热改性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芳芳 宋运运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54,共6页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结合半连续加料方式,成功聚合出分子结构一致且与聚氯乙烯(PVC)树脂具有良好相容性的聚(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丙烯腈)(PNSA)共聚物胶乳,将其与PVC树脂直接复合制备PNSA/PVC复合材料,并对PNAS耐热改性的效果进行...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结合半连续加料方式,成功聚合出分子结构一致且与聚氯乙烯(PVC)树脂具有良好相容性的聚(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丙烯腈)(PNSA)共聚物胶乳,将其与PVC树脂直接复合制备PNSA/PVC复合材料,并对PNAS耐热改性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NSA纳米胶乳颗粒粒径在155.3~251.5 nm之间,粒径分布均一;PNSA共聚物分子组成呈无规结构,分子结构一致,差示扫描量热曲线呈现单一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且与PVC树脂具有极佳的相容性;PNSA含量由0升高至50%(质量比,下同)时,复合材料的T_(g)由84.8℃提高到107.2℃,提高了22.4℃,维卡软化温度由71.2℃提高到91.9℃,提高了20.7℃;除耐热性改善以外,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的研究有利于PVC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N‐苯基马来酰亚胺 自由基共聚 种子乳液 耐热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13
作者 陈尚龙 王斌 +4 位作者 刘恩岐 陈安徽 李超 刘辉 秦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85-2793,共9页
以玉米芯为原料,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ic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技术在其表面引发丙烯酸甲酯发生聚合反应,再利用NaOH将嫁接在玉米芯表面的聚丙烯酸甲酯水解成聚丙烯酸钠,得到羧基化玉米芯吸附材料(C-C-A)。通... 以玉米芯为原料,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ic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技术在其表面引发丙烯酸甲酯发生聚合反应,再利用NaOH将嫁接在玉米芯表面的聚丙烯酸甲酯水解成聚丙烯酸钠,得到羧基化玉米芯吸附材料(C-C-A)。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C-C-A最佳制备条件,同时采用FTIR、SEM-EDS和XPS对C-C-A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其表面凹凸不平,存在大量羧基。C-C-A对Pb^(2+)、Cd^(2+)、Cu^(2+)和Ni^(2+)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8%以上,说明其可以有效去除重金属离子。C-C-A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过程既符合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又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且吸附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羧基 玉米芯 重金属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l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合成碳氟骨架均相阳离子交换膜
14
作者 王国栋 李钲 +4 位作者 陈日耀 黄雪红 杨宇 陈晓 金延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共9页
文中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ATRP)将苯乙烯磺酸钠(PSSA)均匀接枝在聚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P(VDF-co-CTFE)上,制备了一种碳氟骨架的均相阳离子交换膜——P(VDF-co-CTFE)-g-PSSA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分析... 文中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ATRP)将苯乙烯磺酸钠(PSSA)均匀接枝在聚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P(VDF-co-CTFE)上,制备了一种碳氟骨架的均相阳离子交换膜——P(VDF-co-CTFE)-g-PSSA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接触角测量等手段对在不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与配体摩尔质量比条件下制备的P(VDF-co-CTFE)-g-PSSA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苯乙烯磺酸钠成功接枝在碳氟主链结构上,所制备的阳离子交换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扫描电镜显示阳离子膜表面的相分离形态;在130℃反应7 h制得的阳离子膜的吸水率为80.02%,膨胀率为8.89%,离子交换容量达4.54 mmol/g,电导率为0.50 mS/cm。文中制备的阳离子交换膜在高盐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 均相 阳离子交换膜 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合物在生物医学材料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懿明 黎水娟 +5 位作者 王运楠 杨岩 李宗育 戴咏川 雷良才 李海英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69,共7页
超支化聚合物(HBPs)具有高活性功能端基,便于修饰改性,能够设计合成结构明确且具有特定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LRP)技术在聚合物合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将其运用到医疗产品、纳米材... 超支化聚合物(HBPs)具有高活性功能端基,便于修饰改性,能够设计合成结构明确且具有特定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LRP)技术在聚合物合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将其运用到医疗产品、纳米材料、航天器件等众多领域中。近年来,在合成具有生物可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的HBPs的发展方面已取得了诸多进展,对HB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HBPs在药物传递、基因转染、组织工程、抗菌/防污材料、生物医学成像等方面的应用,并对HBPs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生物医学材料 功能高分子 可控/活性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催化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研究进展
16
作者 程骁恺 历伟 +1 位作者 王靖岱 阳永荣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5-1117,共13页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是近年来发展的温和、聚合反应进程可控、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技术,其核心在于活性自由基中间体与催化剂/链转移剂的可逆活化/失活过程,常用于极性单体聚合制备结构多样的有机高分子材料。镍催化剂...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是近年来发展的温和、聚合反应进程可控、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技术,其核心在于活性自由基中间体与催化剂/链转移剂的可逆活化/失活过程,常用于极性单体聚合制备结构多样的有机高分子材料。镍催化剂具有多变的中心金属价态及多样的聚合反应机理,在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领域存在独特的优势。对近年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有机金属控制的活性自由基聚合(OMRP)中的镍催化剂结构、聚合反应机理、反应行为和产物结构特征进行了综述,并对镍催化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自由基 聚合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PMMA树脂本体聚合反应及拉挤工艺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鑫志 师俊峰 +3 位作者 关静 刘佩佩 杨威 张彦飞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148,169,共8页
为了实现拉挤工艺成型纤维增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的生产,采用了不同的助剂来调控PMMA聚合反应过程,改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的本体聚合。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作为增塑剂,N,N-二甲基苯胺(DMA)和乙酸丁酯(BAC)作... 为了实现拉挤工艺成型纤维增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的生产,采用了不同的助剂来调控PMMA聚合反应过程,改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的本体聚合。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作为增塑剂,N,N-二甲基苯胺(DMA)和乙酸丁酯(BAC)作为反应调整助剂,将各种助剂以一定比例混入树脂体系中进行聚合。首先将各树脂体系在60℃进行20 min预聚合得到预聚体,再对不同体系的预聚体进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和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升温速率(β)下,加入DMA体系的反应起始温度都有所降低,DMA能够加快聚合初期的反应进程,而加入BAC则使得β为25℃/min时的反应温度区间从36.1℃提高到41.3℃。使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进行拟合分析,得到各体系反应的平均活化能(Ea),其中加入DMA使得体系Ea降低至40.71 kJ/mol,比未添加反应调整助剂的体系下降了16.9%。最终用各体系树脂进行拉挤实验,发现仅有添加了BAC的体系能够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在拉挤工艺生产纤维增强PMMA复合材料过程中,加入一定量BAC助剂能够减缓树脂聚合集中放热,提高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反应动力学 自由基聚合 本体聚合 拉挤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萘联苯聚芳醚酮表面水凝胶涂层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柳承德 张阿利 +1 位作者 刘文韬 蹇锡高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在杂萘联苯聚芳醚酮(PPEK)与银粉掺杂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造孔后,采用银离子催化表面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水凝胶涂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水凝胶涂层的结构与性能进... 在杂萘联苯聚芳醚酮(PPEK)与银粉掺杂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造孔后,采用银离子催化表面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水凝胶涂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水凝胶涂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水凝胶涂层改性PPEK的抑菌作用及其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PPEK表面造孔后,涂层与基体材料的结合能从185.83 J/m^(2)提高到926.26 J/m^(2);该水凝胶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95%以上,且无细胞毒性,扩大了PPEK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萘联苯聚芳醚酮 水凝胶涂层 自由基聚合 抗菌活性 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水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建统 刘志勇 +4 位作者 胡忠帅 朱丹丹 丁怡 张伟强 来福琨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以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醚(VPEG)大单体、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引入保坍单体丙烯酸羟乙酯(HEA),以巯基丙酸(MPA)为链转移剂,在H_(2)O_(2)/L-抗坏血酸(V_(C))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出减水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V-HEA)... 以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醚(VPEG)大单体、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引入保坍单体丙烯酸羟乙酯(HEA),以巯基丙酸(MPA)为链转移剂,在H_(2)O_(2)/L-抗坏血酸(V_(C))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出减水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V-HEA)。通过红外光谱、凝胶色谱测试对合成的V-HEA进行分子结构表征,并与市售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HPWR-S)进行水化热与混凝土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HEA的最佳合成工艺参数为酸醚比4.4,酯醚比2.5,引发剂、硫酸亚铁和链转移剂掺量分别占大单体质量的0.76%、0.10%和0.74%。掺入硫酸亚铁可提高单体的转化率,且V-HEA的数均分子量为17650,重均分子量为42713,单体转化率高达95.03%。掺入V-HEA时混凝土的水化峰值温度较掺入HPWR-S时延迟4 h 24 min,且第二水化速率峰出现时间延迟约4 h,更加延缓水泥的水化。掺入V-HEA的混凝土2 h坍落度仅损失5.8%,且混凝土强度与掺入HPWR-S产品相当,V-HEA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羧酸减水剂 VPEG大单体 自由基聚合 保坍型 分子结构表征 水化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多元主体的应急管理效能评价模型研究—基于自由基聚合理论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志文 曲国华 米俊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0,共9页
以社工参与的应急管理多元主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社工参与的应急管理系统如何用关键指标测度和评价其‘事前—事中—事后’阶段的动态协同性?”和“数字赋能应急管理的效能如何通过测度系统的协同性反映”两大问题。利用自由基聚合... 以社工参与的应急管理多元主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社工参与的应急管理系统如何用关键指标测度和评价其‘事前—事中—事后’阶段的动态协同性?”和“数字赋能应急管理的效能如何通过测度系统的协同性反映”两大问题。利用自由基聚合理论,按照其“事前—事中—事后”的阶段性特征构建了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管理效能评价模型,并以指标构建系统的“熵”为测度对模型进行计算,探究数字赋能对该应急管理系统的效能影响。通过调研S省Y市的应急管理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按照模型运算评价,数字赋能能够使社工参与下的多元主体在应急管理全过程中的有序性和组织协同性增强,但前后跨阶段间的协同性并未增加。该文在安全屏障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建构了解释和分析研究结论的新模型,提供了综合评价社工参与应急管理效能的指导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工 多元主体 数字赋能 自由基聚合理论 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