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9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eries of iridium(Ⅲ)complexes with fluorophenyl isoquinoline ligand and low-efficiency roll-off properties: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1
作者 QIN Zhengkun PAN Zicong +2 位作者 TIAN Hui ZHANG Wanyi SONG Mingxi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5-1244,共10页
We have examined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ombining two main and three auxiliary ligands to form several Ir(Ⅲ)complexes featuring a transition metal as their core atom to identify some appropriate organic ligh... We have examined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ombining two main and three auxiliary ligands to form several Ir(Ⅲ)complexes featuring a transition metal as their core atom to identify some appropria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materials.By utilizing electronic structure,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minimum single-line absorption,triplet excited states,and emission spectral data derived from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he usefulness of these Ir(Ⅲ)complexes,including(piq)_(2)Ir(acac),(piq)_(2)Ir(tmd),(piq)_(2)Ir(tpip),(fpiq)_(2)Ir(acac),(fpiq)_(2)Ir(tmd),and(fpiq)_(2)Ir(tpip),in OLEDs was examined,where piq=1-phenylisoquinoline,fpiq=1-(4-fluorophenyl)isoquinoline,acac=(3Z)-4-hydroxypent-3-en-2-one,tmd=(4Z)-5-hydroxy-2,2,6,6-tetramethylhept-4-en-3-one,and tpip=tetraphenylimido-diphosphonate.These complexes all have low-efficiency roll-off properties,especially(fpiq)_(2)Ir(tpip).Some researchers hav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complexes extremely similar to(piq)_(2)Ir(acac)through the Suzuki-Miyaura coupling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luminescent materials Ir(Ⅲ)complex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
作者 张旭昀 于馥瑶 +1 位作者 王勇 谭秀娟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6-1112,共7页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性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e掺杂显著扩大了晶胞体积,降低了晶胞内的电荷密度,减少相互作用的强度,使晶胞更加稳定。LiCoO_(2)在Ce掺杂后由半导体特性转变为金属性,增加了载流子密度,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能。经过Ce掺杂后,Li+的迁移势垒相比未掺杂时降低了93.12%。这主要是因为Ce掺杂导致Li层厚度增加,使得锂离子更容易发生迁移,从而提升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 锂离子电池 电子结构 li+迁移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盐盆东部盐下马四段富K、Li、Br油田水新发现
3
作者 樊馥 马占荣 +2 位作者 刘建平 张永生 包洪平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3-496,共4页
钾、锂资源是保障我国农业粮食安全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一直以来均保持极高的对外依存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通过“油盐兼探”,在鄂尔多斯陕北盐盆东部地区,... 钾、锂资源是保障我国农业粮食安全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一直以来均保持极高的对外依存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通过“油盐兼探”,在鄂尔多斯陕北盐盆东部地区,获得了米探6井、榆阳1井盐下段马家沟组四段富K、Li、Br油田水新发现,为鄂尔多斯盆地锂、钾资源新层系。测试结果表明:该层段卤水KCl含量为1.798%~3.573%,LiCl为1460.606~1915.152 mg/L,均为工业品位数倍;Rb_(2)O和Br含量也达到工业利用和综合利用标准。马家沟组四段,在盆地范围内分布较广,其富K、Li、Br油田水的发现,展示了鄂尔多斯盆地良好的K、Li等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油盐兼探 盐下段 马四段 富K、li、Br油田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皂苷LI通过代谢脂肪酸通路下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抑制结肠癌生长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文宇 张红卫 +4 位作者 唐德才 陈芳园 蒋华 闵海燕 丁洁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9,共8页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LI(Gypenoside LI)通过调控脂质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CPT1B)来抑制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Gypenoside LI干预结肠癌RKO和SW620细胞,并通过CCK-8法、细胞划痕...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LI(Gypenoside LI)通过调控脂质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CPT1B)来抑制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Gypenoside LI干预结肠癌RKO和SW620细胞,并通过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克隆实验以及细胞活死染色等方法,全面评估了Gypenoside LI对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同时,利用人结肠癌组织微阵列芯片(TMA),结合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了CPT1B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siRNA转染SW620细胞,运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RNA转染后的CPT1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此外,通过体内实验建立了裸鼠结肠癌模型,探讨了Gypenoside LI对结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Gypenoside LI能有效抑制RKO和SW62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P<0.001),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此外,通过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发现,CPT1B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而Gypenoside LI通过抑制CPT1B,促进ROS堆积(P<0.001),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Gypenoside LI能够抑制裸鼠结肠癌的生成,并降低CPT1B的表达(P<0.00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Gypenoside LI通过下调CPT1B抑制结肠癌生长的机制,增加活性氧类(ROS)的堆积,引起脂肪酸氧化代谢的障碍,最终导致结肠癌细胞凋亡,这些发现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药物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苷li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 结肠癌 脂肪酸代谢 药物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状Mo_(2)C/Mo_(3)P@NC异质结电极高效催化Li-CO_(2)电池
5
作者 李雪莲 曹志会 +7 位作者 雷普瑛 白冰 王璇 张金鑫 侯凯 刘爱芳 齐凯 高丽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价态δ(0<δ<4)过渡,改变材料表面电荷分布,增强的局域电荷位点Mo^(δ+)显著增加缺陷和活性位点,双价态Mo^(δ+)-Mo^(6+)位点构建出有利于CO_(2)吸-脱附,锂离子及电子迁移输运路径,在CO_(2)RR过程中稳定两电子产物Li_(2)C_(2)O_(4),并防止歧化成四电子产物Li_(2)CO_(3)。Mo_(2)C/Mo_(3)P@NC优异的催化特性驱动锂-二氧化碳电池遵循两电子反应路径(2Li^(+)+2CO_(2)+2e-→Li_(2)C_(2)O_(4)),电池充电电位和极化情况显著缓解,全放电容量高达10538m Ah/g,可逆充电容量为10521m Ah/g,库仑效率提升到99.8%;在电流密度为100m A/g下充电-放电电位差仅为0.7V,能以较小的电位差稳定循环110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二氧化碳电池 Mo_(2)C/Mo_(3)P催化剂 异质结 二氧化碳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卡鲁安锂矿床伟晶岩成因:Li同位素约束
6
作者 李浩通 田世洪 +5 位作者 刘嘉文 龚迎莉 王登红 侯可军 赵悦 张玉洁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6-2140,共15页
新疆卡鲁安伟晶岩锂矿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中段,是一个潜在的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岩石成因、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已经有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是针对含矿伟晶岩和无矿伟晶岩的成因差异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以Li同位素为研究... 新疆卡鲁安伟晶岩锂矿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中段,是一个潜在的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岩石成因、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已经有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是针对含矿伟晶岩和无矿伟晶岩的成因差异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以Li同位素为研究手段,分析了卡鲁安外围花岗岩、片岩、板岩、含矿伟晶岩和无矿伟晶岩的Li丰度和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无矿伟晶岩Li同位素组成偏重,其Li丰度与板岩和外围花岗岩的相似,而含矿伟晶岩Li同位素变化范围与片岩、板岩相重叠,但其Li丰度高度富集。结合前人已发表的地球化学数据,通过对片岩、板岩和富锂黏土岩的瑞利分馏模拟计算,认为卡鲁安伟晶岩起源于变沉积岩角闪岩相下的白云母脱水熔融。其中,无矿伟晶岩由片岩、板岩等变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偏重的Li同位素组成是因为助熔组分的参与,有利于变沉积源岩在低温下发生部分熔融,相对低温条件下Li同位素发生明显分馏;而含矿伟晶岩的形成除变沉积岩(片岩、板岩)部分熔融外,还应该有初始富集Li且Li同位素组成偏轻的源岩参与(例如富锂黏土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卡鲁安锂矿 含矿伟晶岩 无矿伟晶岩 li同位素 瑞利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下庄矿田辉绿岩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Li同位素证据
7
作者 田世洪 黄昌祺 +5 位作者 于玉帅 梁正伟 向开义 胡文洁 陈露 龚迎莉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16,共16页
为探讨下庄矿田辉绿岩的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在对该矿田辉绿岩开展主、微量元素和常规同位素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Li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下庄辉绿岩低硅、ω(Na_(2)O)>ω(K_(2)O)、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属于中钾钙碱... 为探讨下庄矿田辉绿岩的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在对该矿田辉绿岩开展主、微量元素和常规同位素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Li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下庄辉绿岩低硅、ω(Na_(2)O)>ω(K_(2)O)、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高Sr低Nd,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Dupal异常铅特征明显;Li同位素组成相对地幔值明显偏轻(δ7Li=-3.59‰~-0.81‰)。下庄矿田北西向辉绿岩脉是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背景下,由蚀变洋壳和海洋沉积物混合脱水产生的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下庄辉绿岩U含量低(0.54×10^(-6)~1.24×10^(-6)),成岩年龄与主成矿期年龄时差较大,无法为成矿作用提供直接的铀源、热源及矿化剂(∑CO_(2)),但基性岩浆沿北西向断裂的上侵为后续铀成矿提供了储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同位素 海洋沉积物 辉绿岩成因 铀成矿作用 下庄铀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变时效对Al⁃4.0Cu⁃1.0Li⁃(Zn)合金时效硬化和晶间腐蚀的影响
8
作者 杨明 赵新奇 +1 位作者 张松 伍翠兰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硬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形变时效对Al⁃4.0Cu⁃1.0Li⁃(Zn)合金时效硬化和晶间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Al⁃4.0Cu⁃1.0Li⁃Zn合金中的Zn元素主要存在T_(1)相中,Zn元素的添加使晶内T_(1)相直径减小,数量密度变...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硬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形变时效对Al⁃4.0Cu⁃1.0Li⁃(Zn)合金时效硬化和晶间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Al⁃4.0Cu⁃1.0Li⁃Zn合金中的Zn元素主要存在T_(1)相中,Zn元素的添加使晶内T_(1)相直径减小,数量密度变大,分布更加弥散,晶界处T_(1)相由连续变为不连续状态,合金的硬度和抗腐蚀性能提高。形变时效引入预变形量变大,晶内T_(1)相直径尺寸减小,数量密度增加,分布更加弥散,同时抑制晶内δ′/θ′/δ′复合相的析出,提高Al⁃4.0Cu⁃1.0Li⁃(Zn)合金的硬度,加快时效硬化响应速率,而且晶界处无析出带的宽度变窄,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提高。添加Zn和引入形变时效的T8工艺协同作用不仅提高Al⁃4.0Cu⁃1.0Li⁃(Zn)合金硬度,增强合金的时效硬化,而且提高合金的抗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li合金 形变时效 时效硬化 晶间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ory,agent-based modeling,and simulation in dominant technology formation 被引量:1
9
作者 ZHANG Ruihan SUN B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4年第1期130-153,共24页
Dominant technology formation is the key for the hightech industry to“cross the chasm”and gain an established foothold in the market(and hence disrupt the regime).Therefore,a stimulus-response model is proposed to i... Dominant technology formation is the key for the hightech industry to“cross the chasm”and gain an established foothold in the market(and hence disrupt the regime).Therefore,a stimulus-response model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dominant technology by exploring its forma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Specifically,based o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ory and the basic stimulus-response model,we use a combination of agent-based modeling and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to captu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ominant technology and the socio-technical landscape.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following:(i)The dynamic interaction is“stimulus-reaction-selection”,which promotes the dominant technology’s formation.(ii)The dominant technology’s forma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adaptation intensity of technology standards increases continuously until it becomes the leading technology under the dual 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chanisms.(iii)The dominant technology’s formation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 is influenced by learning ability,the number of adopting users and adaptability.Therein,a“critical scale”of learning ability exist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leading technology:a large number of adopting users can promote the dominant technology’s formation by influencing the adaptive response of technology standards to the socio-technical landscape and the choice of technology standards by the socio-technical landscape.There is a minimum threshold and a maximum threshold for the role of adaptability in the dominant technology’s formation.(iv)The socio-technical landscape can promote the leading technology’s shaping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and different elements have different effects.This study promotes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ominant technology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presents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for researchers,and provides essential enlightenment for managers to formulate technology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ory agent-bas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dominant technology socio-technical landscape adaptation-cho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对4H-SiC光电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萍 尹伟 +6 位作者 潘学聪 庞国旺 马亚斌 杨亚宏 杨菲宇 张盼 秦彦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掺杂4H-SiC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4H-SiC均为间接带隙半导体,Li原子间隙掺杂后形成n型半导体,Li原子替位式掺杂体系的禁带中出现了杂质能级,降低了电子跃迁时所...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掺杂4H-SiC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4H-SiC均为间接带隙半导体,Li原子间隙掺杂后形成n型半导体,Li原子替位式掺杂体系的禁带中出现了杂质能级,降低了电子跃迁时所需的能量;对电荷差分密度图的分析表明,Li原子失去电子,导致Li-C键和Li-Si键的共价性降低,以离子性为主;在可见光区域,相比于4H-SiC体系,掺杂体系的吸收率峰值均有所提高,其中Li间隙掺杂体系吸收带边最小,吸收率峰值最大,掺杂后的4H-SiC体系对红外、可见光、紫外均能够有所吸收,说明Li掺杂能够有效拓宽4H-SiC对光的响应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掺杂 4H-SIC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盐湖卤水锂矿Li、Rb、Cs来源定量估算及其成矿意义:以当雄错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胜群 叶传永 +2 位作者 赵元艺 陈文西 王新元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5-1013,共19页
Li、Rb、Cs是我国重要的关键矿产,已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青藏高原盐湖卤水中含有大量Li、Rb、Cs资源。深入研究卤水中这些资源的来源,特别是对其进行定量估算,可为该类型资源找矿突破和后续的综合利用工艺提供理论... Li、Rb、Cs是我国重要的关键矿产,已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青藏高原盐湖卤水中含有大量Li、Rb、Cs资源。深入研究卤水中这些资源的来源,特别是对其进行定量估算,可为该类型资源找矿突破和后续的综合利用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当雄错盐湖位于西藏当惹雍错-许如错裂谷北部,区内水热活动频繁,卤水中Li、Rb、Cs含量高,具有巨大开采价值,是青藏高原极具代表性的富锂盐湖。本研究对采自当雄错的湖水、河水、围岩样品进行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碳、氧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资料,结果表明:(1)当雄错盐湖卤水中Li、Rb、Cs主要来自南部水系(曲如、曲热白玛河及面康落玛)、北部水系(玉扎河)、东部基岩裂隙水,其初始来源分别为中地壳部分熔融体、围岩风化、硅酸盐岩水/岩反应。(2)以中地壳部分熔融体为初始来源的南部水系是当雄错盐湖卤水中Li、Rb、Cs的主要补给源,分别占到其总来源的94.7%、96.3%、88.1%。(3)中地壳部分熔融体5.80ka开始补给当雄错,早于当雄错形成独立湖盆之前。(4)在封闭湖盆、丰富物质来源及干旱气候三者耦合作用下逐渐演变为现今的当雄错盐湖卤水Li、Rb、Cs矿床。以上研究结果为探索盐湖卤水Li、Rb、Cs的成矿机理提供重要依据,为以后找矿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铷铯 物质来源 裂谷 盐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lief exponential divergence for D-S evid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 被引量:2
12
作者 DUAN Xiaobo FAN Qiucen +1 位作者 BI Wenhao ZHANG A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CSCD 2024年第6期1454-1468,共15页
Dempster-Shafer evidence theory is broadly employed in the research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Nevertheless,when fusing highly conflicting evidence it may pro-duce counterintuitive outcomes.To address this iss... Dempster-Shafer evidence theory is broadly employed in the research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Nevertheless,when fusing highly conflicting evidence it may pro-duce counterintuitive outcomes.To address this issue,a fusion approach based on a newly defined belief exponential diver-gence and Deng entropy is proposed.First,a belief exponential divergence is proposed as the conflict measurement between evidences.Then,the credibility of each evidence is calculated.Afterwards,the Deng entropy is used to calculate information volume to determine the uncertainty of evidence.Then,the weight of evidence is calculated by integrating the credibility and uncertainty of each evidence.Ultimately,initial evidences are amended and fused using Dempster’s rule of combina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approach in addressing the fusion of three typical conflict paradoxes is demonstrated by arithmetic exam-ples.Additionally,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pplied to aerial tar-get recognition and iris dataset-based classification to validate its efficacy.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target recognition and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issue of fusing conflicting evid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pster-Shafer(D-S)evidence theory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 conflict measurement belief expo-nential divergence(BED) target recog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u共掺杂制备长循环寿命镍铁锰基正极材料
13
作者 吴成龙 李荐 +1 位作者 王利华 陈永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1-898,共8页
为了探究Li/Cu共掺杂对层状氧化物材料物相组成、微观形貌、成分价态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固相法制备了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P2相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固相反应过程中,Li/Cu成功掺入材料晶格,P2相具有完整的P63/mmc空间结构,并... 为了探究Li/Cu共掺杂对层状氧化物材料物相组成、微观形貌、成分价态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固相法制备了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P2相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固相反应过程中,Li/Cu成功掺入材料晶格,P2相具有完整的P63/mmc空间结构,并展现出光滑的六方片状形貌;降低Mn^(3+)含量有效抑制了材料循环过程中的姜-泰勒现象,提高了材料的结构稳定性;P2相材料在电化学性能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掺杂量x=0.04,电压为2.0~4.2V时,材料在90mA·g^(-1)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5.46%,在900mA·g^(-1)电流密度仍具有92.0mA·h·g^(-1)的放电比容量。设计合适的Li/Cu共掺杂比例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电荷转移阻抗R_(ct),进一步提升P2相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氧化物 P2相 li/Cu共掺杂 长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氧物种迁移及类型对CH_(4)解离影响的DFT研究
14
作者 刘思 章日光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La_(2)O_(3)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但确定该反应中关键氧物种的类型及其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仍具有挑战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氧迁移过程、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氧物种类型以... La_(2)O_(3)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但确定该反应中关键氧物种的类型及其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仍具有挑战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氧迁移过程、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氧物种类型以及氧物种类型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i/Ov-La_(2)O_(3)催化剂,O_(2)在催化剂表面氧空位上形成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_(2(1st))^(-)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Ov-La_(2)O_(3)-O_(2(2nd))^(2-)催化剂。对于Li/La_(2)O_(3)催化剂,O_(2)解离与催化剂表面晶格氧结合生成两个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2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Li/Ov-La_(2)O_(3)-O_(2(2nd))^(2-)和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中的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并使甲烷自发解离为吸附态CH_(3)和H。这主要归因于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的存在使得催化剂表面O处于缺电子状态,进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 La_(2)O_(3)催化剂 氧迁移 氧物种 li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盆地石炭纪—中二叠世沉积-古地理特征与富Li黏土岩物源分析
15
作者 张佳慧 闫臻 +6 位作者 薛传东 俞良军 魏爱英 付长垒 王维 王宇 周红琳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1133,共14页
滇中盆地石炭系—中二叠统产有铝土矿、煤、方解石矿、石灰岩等矿产,并伴生大量的富Li黏土岩,其成矿环境受沉积环境及其构造古地理时空演变的制约。系统的野外调查研究显示,滇中盆地石炭系是一套形成于滨岸潮坪-潟湖环境的陆源碎屑岩和... 滇中盆地石炭系—中二叠统产有铝土矿、煤、方解石矿、石灰岩等矿产,并伴生大量的富Li黏土岩,其成矿环境受沉积环境及其构造古地理时空演变的制约。系统的野外调查研究显示,滇中盆地石炭系是一套形成于滨岸潮坪-潟湖环境的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下—中二叠统则为潟湖-潮坪-开阔台地相沉积组合。其中,下石炭统大塘组主体表现为潮坪环境的碳酸盐岩夹泥页岩组合,潟湖相沉积仅出现在牛首山古陆周缘;上石炭统威宁组和马平组仅在牛首山古陆旁侧零星出露,为滨岸潮坪相沉积;下二叠统倒石头组是一套细粒陆源碎屑沉积组合,局部夹少量灰岩透镜体,产有铝土矿、煤矿及富Li黏土岩,形成于潮坪-潟湖环境;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为藻屑灰岩、白云质亮晶生屑灰岩及中—粗晶白云岩组合,为开阔台地相沉积。空间上,大塘组和倒石头组厚度变化较大,总体具有向南地层厚度变薄且煤层和铝土质岩层数减少的趋势,显示水体向南逐渐变浅;栖霞组和茅口组向北的出露面积和厚度增大,与古水流分析揭示的早、中二叠世滇中地区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古地貌特征相一致。这说明,滇中盆地东南侧的牛首山古隆起是该盆地倒石头组的主要沉积物供给区。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倒石头组为富Al和Li的黏土岩,并受物源区风化强度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当Al_(2)O_(3)<55%、Al_(2)O_(3)/SiO_(2)<3时,Li与Al_(2)O_(3)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均呈负相关关系。区域资料分析显示,牛首山古隆起以前寒武纪中—基性火山岩和相关沉积岩为主,在早石炭世—中二叠世受古特提斯洋持续打开的影响发生区域隆升,导致其火山-沉积地层发生风化剥蚀并伴随区域火山活动,从而成为其旁侧的滇中盆地铝土矿和富Li黏土岩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中二叠世 沉积-古地理环境 物源分析 li黏土岩 牛首山古陆 滇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2.5Li合金对高燃速丁羟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鹏 刘云杰 +4 位作者 陈德洋 牟国柱 孟嘉鑫 张晨 张天福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7,共6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差热分析法(DTA)、高速摄像机对Al-2.5Li合金(Li质量含量为2.3%)的微观结构、热分解特性和燃烧特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水下声发射燃速测试仪研究了Al-2.5Li合金对...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差热分析法(DTA)、高速摄像机对Al-2.5Li合金(Li质量含量为2.3%)的微观结构、热分解特性和燃烧特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水下声发射燃速测试仪研究了Al-2.5Li合金对高燃速丁羟推进剂力学性能、燃速、压强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活性的Al-2.5Li合金在燃烧过程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微爆现象;使用Al-2.5Li合金粉替换配方中50%的Al粉,高燃速丁羟推进剂在常温和低温下的抗拉强度分别降低8.7%和2.1%,伸长率以及在1~24 MPa下的燃速和压强指数基本无变化;使用Al-2.5Li合金粉替换配方中的全部Al粉,高燃速丁羟推进剂常温和低温下的抗拉强度分别降低18.4%和6.6%,伸长率基本无变化,9 MPa下的燃速提高16.5%,在1~9 MPa下的压强指数从0.368提高到0.407,在9~24 MPa下的压强指数从0.478降低至0.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5li合金 丁羟推进剂 力学性能 燃速 压强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F2LI锁相放大器的硅微陀螺测控技术
17
作者 姚炜然 徐永峰 徐大诚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44,共5页
针对硅微陀螺结构性能评测电路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繁杂的问题,采用专用仪器HF2LI锁相放大器设计了硅微陀螺的测控系统。采用HF2LI锁相放大器内置的PLL和PID等子模块搭建硅微陀螺的驱动闭环和敏感解调环路,可以灵活方便测试陀螺表头的... 针对硅微陀螺结构性能评测电路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繁杂的问题,采用专用仪器HF2LI锁相放大器设计了硅微陀螺的测控系统。采用HF2LI锁相放大器内置的PLL和PID等子模块搭建硅微陀螺的驱动闭环和敏感解调环路,可以灵活方便测试陀螺表头的谐振频率、频差、品质因数、标度因数以及零偏稳定性等主要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用HF2LI锁相放大器来实现硅微陀螺测控系统,具有便捷、快速和结果精准等特点,为硅微陀螺结构性能快速评测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微陀螺 HF2li锁相放大器 测控系统 性能参数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Li合金超薄板脉冲激光焊接组织及性能研究
18
作者 强伟 吴思晨 +5 位作者 曹龙 彭勇 路浩 路永新 高倩 王世清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2-87,共6页
本文采用脉冲激光焊接厚度1mm的超薄Mg-Li合金LZ91,研究了激光功率、占空比、频率对焊缝成形、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脉冲激光焊接可以获得成形一致性良好的全熔透焊缝;LZ91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为粗大的α-Mg和β-Li... 本文采用脉冲激光焊接厚度1mm的超薄Mg-Li合金LZ91,研究了激光功率、占空比、频率对焊缝成形、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脉冲激光焊接可以获得成形一致性良好的全熔透焊缝;LZ91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为粗大的α-Mg和β-Li双相组织,焊缝区的β-Li晶粒内分布大量的短小针状α-Mg相,激光功率的提升对物相类别的影响不大,但热影响区和焊缝区的β晶粒尺寸随激光功率的提升有所增加;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焊接接头的延伸率和冲击吸收功均有所下降,抗拉强度和硬度的变化总体较小,接头中焊缝区的硬度最高,母材次之,热影响区硬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li合金 脉冲激光焊 焊缝成形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法意识的LIS学科研究问题解决路径分析
19
作者 吴佳纯 董克 孙佳明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30,共13页
[目的/意义]方法意识在学者的问题理解和解决路径选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方法意识的应用实践和解决路径的完整性情况,有助于为领域研究方法创新和结果可靠性保障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以CSSCI收录的LIS期刊所刊载的“基于型”文... [目的/意义]方法意识在学者的问题理解和解决路径选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方法意识的应用实践和解决路径的完整性情况,有助于为领域研究方法创新和结果可靠性保障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以CSSCI收录的LIS期刊所刊载的“基于型”文献为对象,以标题中的对象词表征方法意识,结合摘要中的知识实体及其组合,实现方法意识的实例化与研究问题解决路径的刻画。通过分析对象词类型挖掘方法意识的驱动因素,进一步探究方法意识作用于研究问题解决路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情况。[结论/发现]LIS研究形成了技术驱动与数据驱动的方法意识主导模式,但数据集、方法知识实体缺位的现象仍比较普遍;理论模型和具体方法的应用深受跨学科影响,学科原生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有待增强;同时,方法意识和问题解决路径设计的结合效果不佳。[创新/价值]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当前LIS研究设计中问题解决方案选择的理解,并促进研究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意识 liS研究 问题-方法实体 问题解决路径 决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raumeni综合征相关肿瘤及研究进展
20
作者 郑诗祺 韩蕙如 +3 位作者 琚璐 任国涛 王瑞芬 王立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9-373,379,共6页
李-佛美尼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LFS)属于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小,存在罹患多种肿瘤的可能。LFS核心发病机制是TP53基因的胚系突变,该突变导致p53蛋白功能丧失,进而提升肿瘤发生的风险。与LFS密切相关的... 李-佛美尼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LFS)属于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小,存在罹患多种肿瘤的可能。LFS核心发病机制是TP53基因的胚系突变,该突变导致p53蛋白功能丧失,进而提升肿瘤发生的风险。与LFS密切相关的肿瘤类型众多,包括软组织肉瘤、骨肉瘤、脑肿瘤、乳腺癌以及肾上腺皮质癌等。尽管已发现LFS患者TP53基因胚系的一些常见突变位点,但不同患者间的突变位点仍存在差异,且TP53基因突变类型可能影响其临床表现并与患者预后相关。因此,LFS患者行基因检测,明确TP53的具体突变形式至关重要。该文将对LFS相关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佛美尼综合征 TP53胚系突变 基因检测 预后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