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2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e of Double Differential-mode Current Injection Method Equivalent to High Level Illumination for Susceptibility Testing 被引量:3
1
作者 LU Xinfu WEI Guanghui PAN Xiaodo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31-2437,共7页
To achieve th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and the induced currents in equivalence in susceptibility tests with the high-level field radiation above 400 MHz,a double differential-mode(DM) current injection method based on... To achieve th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and the induced currents in equivalence in susceptibility tests with the high-level field radiation above 400 MHz,a double differential-mode(DM) current injection method based on directional couplers is proposed.Two cascaded symmetrical directional couplers compose a coupling device to inject the DM currents.When the coupling device is used,two devices are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radiation and injection,i.e.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injected voltages and the field strength,which is linear,regardles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quipment under test(EUT).The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using typical coaxial cables and nonlinear devices,where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nonlinear EUT responses induced by radiation and injection at both ends is achieved by using two coupling devices.At a frequency up to 1.75 GHz,the maximal experimental error is only 3.39%.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even both the EUTs work in the nonlinear region.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cable for radiated susceptibility(RS) testing of interconnected systems in the microwave frequency b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注入法 药敏试验 差模 定向耦合器 非线性器件 照明 实验误差 电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Double Differential- mode Current Injection and Radiation Test Method 被引量:1
2
作者 PAN Xiaodong WEI Guanghui +2 位作者 FAN Lisi LU Xinfu YANG Zhe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31-2037,共7页
There are the application scope limits for single differential-mode current injection test method, so in order to carry out injection susceptibility test for two-pieces equipment interconnected with both ends of a cab... There are the application scope limits for single differential-mode current injection test method, so in order to carry out injection susceptibility test for two-pieces equipment interconnected with both ends of a cable simultaneously, a double differential-mode current in- jection test method (DDMCI) is proposed. The method adopted the equivalence source wave theorem and Baum-Liu-Tesche(BLT) equation as its theory foundation. The equivalent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injection voltage and radiation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is derived, and the phas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injection voltage sources is confirm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of the equivalent injection voltage sour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 parameter of directional coupling device, the transmission line length, and the source vector in BLT equation, bu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wo equipment pieces. Therefore, by choosing the right amplitude and phase of the double injection voltage sources, the DDMCI test is equivalent to the radiation test for two interconnected equipment of a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方法 差模电流 辐射测试 电流注入 等价 BLT方程 相位关系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respons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under double-endinitiated close-in explosion 被引量:4
3
作者 Bin Rao Li Chen +3 位作者 Qin Fang Jian Hong Zhong-xian Liu Heng-bo Xi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27-539,共13页
The reinforced concrete(RC) structural component might suffer a great damage under close-in explosion.Different from distant explosions, blast loads generated by the close-in explosion are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on... The reinforced concrete(RC) structural component might suffer a great damage under close-in explosion.Different from distant explosions, blast loads generated by the close-in explosion are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on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 and may cause both local and structural failure. In this study,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RC beams under doubleend-initiated close-in explos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blast loads generated by the double-end-initiated explosion is much more non-uniform than those generated by single-point detonation, which is caused by the self-Mach-reflection effects. A 3 D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n LS-DYNA by employing the modified K&C model. Intensive numerical calc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itiation way, scaled distance and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on the dynamic responses and failure modes of RC beams.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C beam suffers greater damage as the cylindrical explosive is detonated at its double ends than the scenario in which the cylindrical explosive is detonated at its central point. RC beams mainly suffer flexural failure and flexure-shear failure under the double-end close-in explosion, and the failure modes of RC beams change from the flexural damage to flexure-shear damage as the scaled distance or the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decreases. The direct shear failure mode is not usually observed in the double-end-initiated explosion, since the intense blast loads is basic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midspan of RC beam, which is due to self-Mach-reflection enhan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RC)beam Close-in explosion Failure mode Dynamic response double-end-init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Fault Location Algorithmfor Double-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s based on Distributed Parameter
4
作者 商立群 施围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6,20,共5页
Anewfault location algorithmfor double-circuit transmissionlines is described inthis paper.Theproposed method uses data extractedfromtwo ends of the transmissionlines andthus eliminates the effects ofthe source impeda... Anewfault location algorithmfor double-circuit transmissionlines is described inthis paper.Theproposed method uses data extractedfromtwo ends of the transmissionlines andthus eliminates the effects ofthe source impedance andthe fault resistance.The distributed parameter model and the modal transformationare also employed.Depending on modal transformation,the coupled equations of the lines are converted intodecoupled ones.Inthis way,the mutual coupling effects between adjacent circuits of the lines are eliminatedandtherefore an accurate fault location can be achieved.The proposed methodis tested via digital simulationusing EMTP in conjunction with MATLAB.The test results corroborate the high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回路输电线路 节点数据 故障分析 分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邝嫦娥 狄亚轩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9,共14页
基于2011-2022年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有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 基于2011-2022年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有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实融合能通过绿色技术进步、产业多样化集聚和劳动力配置优化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成渝城市群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最大,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最小。研究结论为数实融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城市群及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耦合协调模型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趋近律的IPMSM滑模NDOB调速控制 被引量:2
6
作者 谷爱昱 庞城洁 乐敏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IPMSM)调速系统中的传统滑模控制存在抖振严重、响应速度慢和抗扰能力差等问题。为了增强IPMSM调速系统的控制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双幂次趋近律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IPMSM)调速系统中的传统滑模控制存在抖振严重、响应速度慢和抗扰能力差等问题。为了增强IPMSM调速系统的控制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双幂次趋近律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NDOB)的滑模控制方法。改进双幂次趋近律通过在幂次项引入系统状态变量,使趋近律具有变速趋近特性,解决了滑模趋近速度和抖振抑制间的矛盾。为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设计了NDOB,该观测器不仅可以对扰动进行补偿,还可以通过减小趋近律增益系数进一步抑制系统抖振。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 改进双幂次趋近律 非线性扰动观测器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高铁多跨简支梁桥纵向倒塌模式研究
7
作者 刘尊稳 梁刚毅 +2 位作者 陈兴冲 邓永杰 李欣婧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9-586,共8页
为明确高铁多跨简支梁桥倒塌模式,以中国西北地区10跨高铁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结合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建立轨-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显式积分法与能量法研究该类无砟轨道桥梁在高烈度地震区的纵向倒塌模式。结果表明:高... 为明确高铁多跨简支梁桥倒塌模式,以中国西北地区10跨高铁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结合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建立轨-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显式积分法与能量法研究该类无砟轨道桥梁在高烈度地震区的纵向倒塌模式。结果表明:高铁多跨简支梁桥破坏的关键部位主要集中在桥梁伸缩缝处的轨道区域、支座及支座接触面的混凝土区域、桥墩墩底区域;确定了10跨高铁简支梁桥倒塌判别的能量比值为89.33%;通过将桥梁伸缩缝处的轨道板与凹槽截面耦合连接,将结构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了轨道与桥梁连结的整体性,避免桥梁伸缩缝处轨道在地震初期成为桥梁破坏的关键部位,结构体系抗倒塌时间延长了约45%,减小了落梁概率,提高了桥梁的整体抗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块式无砟轨道简支梁桥 纵向倒塌模式 高烈度地震区 显式积分法 能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腔中空薄壁方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研究
8
作者 张潇 龚俊 +2 位作者 邵永波 黄伟峰 李紫君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101,共16页
为了提升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double-skin steel tubular,CFDST)短柱的轴压性能,提出并设计了薄壁方套方中空夹层多腔钢管混凝土(multi-cavity concrete-filled double-skin tubular,MCFDST)短柱,对其轴压力学性能进行... 为了提升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double-skin steel tubular,CFDST)短柱的轴压性能,提出并设计了薄壁方套方中空夹层多腔钢管混凝土(multi-cavity concrete-filled double-skin tubular,MCFDST)短柱,对其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试件包括15个方套方MCFDST短柱试件和3个方套方CFDST短柱试件。以混凝土抗压强度、外钢管宽厚比、空心率和是否设置拉肋为参数,通过分析试件的变形、荷载−位移曲线、破坏现象和延性系数,探究了各参数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失效模式和延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混凝土抗压强度从58 MPa提升至90 MPa,试件承载力提升46%,延性系数最高降低74%;外钢管宽厚比从39降低到29,试件承载力提升12.5%,延性系数明显增大;空心率从0.31增大到0.38,试件承载力提升了1.3%,延性系数仅提升1%;增设拉肋使构件承载力提升14.2%,延性系数最高提升282%。其次,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数值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正确性,并开展了大量有限元参数分析,讨论了现行规范对该短柱轴压承载力的适用性,发现日本规范AIJ的预测公式可以精确估计MCFDST短柱轴压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套方中空夹层多腔钢管混凝土短柱 试验研究 轴压性能 失效模式 极限承载力 延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坦理论的耦合SIDO Buck变换器改进自抗扰解耦控制
9
作者 皇金锋 章乾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5,共14页
为了解决耦合单电感双输出(CI-SIDO)Buck变换器输出支路间存在交叉影响和系统瞬态响应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平坦理论的改进自抗扰解耦控制策略。首先,基于平坦理论将CI-SIDO Buck变换器构建为两个耦合的平坦子系统。其次,内环基于平坦... 为了解决耦合单电感双输出(CI-SIDO)Buck变换器输出支路间存在交叉影响和系统瞬态响应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平坦理论的改进自抗扰解耦控制策略。首先,基于平坦理论将CI-SIDO Buck变换器构建为两个耦合的平坦子系统。其次,内环基于平坦模型设计改进型自抗扰控制对系统进行解耦,采用可抑制“微分峰值”现象和含有扰动微分项的增阶变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IVG-ESO)和超螺旋滑模反馈控制律对内环耦合项以及未建模扰动和不确定扰动进行观测和补偿,以此实现内环的解耦;外环基于平坦模型设计微分平坦控制,采用增阶变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对输出电压和负载电流进行估计,并结合微分平坦控制对外环进行控制。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所提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有效抑制了支路间的交叉影响,并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单电感双输出 微分平坦系统 超螺旋滑模控制 改进自抗扰控制 解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电力线与无线双模通信MAC层接入算法
10
作者 陈智雄 詹学滋 左嘉烁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针对无线和电力线通信混合组网的信道竞争接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电力线与无线双模通信的MAC接入算法。双模节点根据网络广播信息和信道使用等数据自适应接入双媒质信道。首先建立了基于双模通信网络交互和统计信息的双... 针对无线和电力线通信混合组网的信道竞争接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电力线与无线双模通信的MAC接入算法。双模节点根据网络广播信息和信道使用等数据自适应接入双媒质信道。首先建立了基于双模通信网络交互和统计信息的双模通信节点数据采集模型;接着定义了基于协作信息的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和奖励,设计了联合α-公平效用函数和P坚持接入机制的节点决策流程,实现基于双深度Q网络(double deep Q-network,DDQN)的双模节点自适应接入算法;最后进行算法性能仿真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接入算法能够在保证双模网络和信道接入公平性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双模通信节点的接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线通信 无线通信 双模节点 深度强化学习 双深度Q网络 MAC层接入 公平效用函数 P坚持接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优化周期的风光氢储耦合系统改进能量管理策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辰 汤奕 郑晨一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电/氢混合储能对离网风光发电系统的功率调节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未充分考虑能量管理的综合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化周期的改进能量管理策略。首先,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进行日前优化。然后,在日内滚动优... 电/氢混合储能对离网风光发电系统的功率调节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未充分考虑能量管理的综合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化周期的改进能量管理策略。首先,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进行日前优化。然后,在日内滚动优化的过程中自适应调节权重因子,合理协调短期功率平抑和长期状态优化,并对滚动优化周期进行动态调节,在减少冗余调节的同时,提升控制器的实时响应能力。最后,在实时校正层分别使用逐次变分模态分解和双层模糊控制对混合储能功率进行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充分利用混合储能的运行特性并提升系统鲁棒性。算例分析表明,与传统策略相比,改进能量管理策略可使系统运行成本、能量失衡率和计算时间分别降低38.3%、63.1%和57.9%,提高了系统能量管理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氢混合储能 能量管理 自适应权重 动态优化周期 逐次变分模态分解 双层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Mode算法与双门限融合的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凯 吴敏 +2 位作者 姚辉 杨樊 张翔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15-2220,共6页
为解决视频监控系统中远距离小目标、快速动目标准确检测,提出一种改进Mode算法与双门限融合的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改进了Mode算法,完成初始背景提取,然后通过改进的缓冲帧机制,将实时视频信息引入到缓冲帧,借助缓冲帧的缓冲作用实... 为解决视频监控系统中远距离小目标、快速动目标准确检测,提出一种改进Mode算法与双门限融合的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改进了Mode算法,完成初始背景提取,然后通过改进的缓冲帧机制,将实时视频信息引入到缓冲帧,借助缓冲帧的缓冲作用实现对背景的逐渐更新,获得可靠的背景图像;同时利用双门限阈值对差分图像进行动目标检测,其中低门限值可以检测分割出明显变化的动目标,在低门限的基础上利用高门限值以解决低门限检测分割中存在的伪目标及噪声目标,最后获得视频监控复杂环境下动目标的准确检测.通过监控视频中车辆、飞机等不同对象做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动目标,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伪目标和噪声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监控 改进mode算法 双门限 目标检测 缓冲帧 差分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M-VSA的纤维增强软体手力控制研究
13
作者 凌政 杨威威 +3 位作者 曾庆军 戴晓强 杨宗璞 张宁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5,53,共8页
软体手抓取安全性和适应性强,在工业柔性抓取、人机交互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软体手因非线性与强耦合性造成的力控制精准度低、误差大等难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滑模变刚度导纳(ASM-VSA)力控制算法,并研制软体手实验装备验证。首先,... 软体手抓取安全性和适应性强,在工业柔性抓取、人机交互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软体手因非线性与强耦合性造成的力控制精准度低、误差大等难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滑模变刚度导纳(ASM-VSA)力控制算法,并研制软体手实验装备验证。首先,分析并建立基于Neo-Hookean材料模型、力矩平衡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的软体手力-位置模型;然后,提出一种ASM-VSA力控制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自适应滑模增益、动态刚度调节、卡尔曼滤波,引入期望力模糊调整策略,能自适应环境匹配期望力;最后,研制一款新颖的气动双螺旋纤维增强软体手及其控制系统,该软体手包括形变腔室、底层应变限制层、外围纤维增强层。通过Matlab仿真实验得ASM-VSA相比自适应滑模均方误差降低22%,最大误差降低43%。实物实验结果表明在抓取柔性物体时,能自适应调整期望力,均方误差为0.0048、均绝对误差为0.0402,实现柔顺抓取。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力控制性能,能有效提升双螺旋纤维增强软体手抓取的平顺性与精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旋纤维增强软体手 自适应滑模 变刚度导纳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屏蔽层对双差模线缆回路电磁串扰的影响
14
作者 彭宁 杨勇 +2 位作者 张明 饶波 张正卿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屏蔽层在抑制电磁干扰应用中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少有研究聚焦于屏蔽层对独立的功率回路与信号回路构成的双差模回路间电磁串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双差模带屏蔽线缆回路间的串扰分析模型。该方法首先建立了多导体... 屏蔽层在抑制电磁干扰应用中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少有研究聚焦于屏蔽层对独立的功率回路与信号回路构成的双差模回路间电磁串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双差模带屏蔽线缆回路间的串扰分析模型。该方法首先建立了多导体系统单位长度等效电路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差分的思想并依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电流定律列写出系统的传输线方程组,最后求解得到串扰结果。将计算结果与CST软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感性耦合和容性耦合进行单独计算,研究了屏蔽层对线缆间串扰的影响,得到了抑制串扰的方法,可为实际应用中电缆选型以及屏蔽层接地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导体系统 传输线理论 双差模回路 屏蔽层 电磁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神经网络的双护盾TBM隧道双模态围岩精准分级
15
作者 龙海涛 张世殊 +3 位作者 马春驰 李天斌 刘庄源 刘洋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8-181,共14页
为实现更精确、更实时的智能围岩分级以匹配双护盾TBM高效掘进,基于先进的HRNet高分辨率神经网络,通过分析地质与掘进参数2类指标的强关联性,构建基于该2类指标融合的高分辨率TBM隧道双模态围岩精准智能分级模型,开展实时的围岩分级工... 为实现更精确、更实时的智能围岩分级以匹配双护盾TBM高效掘进,基于先进的HRNet高分辨率神经网络,通过分析地质与掘进参数2类指标的强关联性,构建基于该2类指标融合的高分辨率TBM隧道双模态围岩精准智能分级模型,开展实时的围岩分级工作。结果表明:1)推进速度与刀盘转矩2个参数与围岩坚硬度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这2个掘进参数二维组合的线性趋势以及拐点区间可以区分不同的岩石坚硬程度;2)刀盘滚动角和撑靴俯仰角2个参数与岩体完整性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这2个掘进参数的摆动幅度和角度可区分不同的岩体完整性;3)通过将2个模态单一的HRNet高分辨率神经网络进行拼接和全连接,构建的双模态围岩分级模型能够实现离散型数值的地质模态数据与连续型数值的掘进模态数据融合,该模型能够从围岩稳定性与岩机交互等多方面更加精确地反映围岩分级,应用准确率可达95.0%;4)相比仅用掘进指标的单模态模型,双模态模型在测试集上表现效果更好,其Macro F1 Score为0.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护盾TBM 高分辨率神经网络 智能围岩分级 双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摆桥式起重机的部分状态反馈分层滑模控制
16
作者 刘佳辉 程文明 +1 位作者 谌庆荣 杜润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228,共6页
以双摆起重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在实际工程中实时、准确地测量吊重的摆动状态存在一定难度情况下的防摇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部分状态反馈的分层滑模控制方法,该控制器的优点是不需要吊重摆动状态的反馈信息。通过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 以双摆起重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在实际工程中实时、准确地测量吊重的摆动状态存在一定难度情况下的防摇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部分状态反馈的分层滑模控制方法,该控制器的优点是不需要吊重摆动状态的反馈信息。通过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Barbalat引理对系统状态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所提出的控制器在无吊重摆动状态反馈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系统全部状态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对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和未知外部干扰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可同时实现小车的准确定位并且有效抑制吊钩和吊重的残余摆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状态反馈 防摇摆控制 双摆起重机 分层滑模控制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抓取作业轨迹跟踪控制
17
作者 张扬 夏庆超 +4 位作者 杨灿军 常宗瑜 宋瑞银 吴定泽 张鑫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0-549,共10页
针对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在进行水下作业任务时精确运动轨迹跟踪控制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水下作业的双环滑模控制方法。基于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对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水下抓取作业过... 针对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在进行水下作业任务时精确运动轨迹跟踪控制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水下作业的双环滑模控制方法。基于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对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水下抓取作业过程进行轨迹跟踪控制研究;考虑机械手末端执行器作业过程中参数变化对机械手拾起和放置物体的全过程进行模拟;通过仿真模拟分析对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计算力矩控制、传统滑模控制和双环滑模控制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环滑模控制方法能够提高本体和机械手的控制精度、减小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的跟踪误差、降低系统总的能量消耗,并且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抓取重物时对机械手关节的影响要大于对本体位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 轨迹跟踪 双环滑模控制 参数变化 拾起与放置 控制精度 跟踪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杜明慧 李伯欣 +6 位作者 余英德 陶琳 范世献 余敏男 于晓雯 邹淑君 黄德银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1-533,共13页
保护性耕作相比于传统高强度的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耕作方法。选取广东省雷州和大埔两个双季稻种植区进行2 a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及水稻产... 保护性耕作相比于传统高强度的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耕作方法。选取广东省雷州和大埔两个双季稻种植区进行2 a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雷州和大埔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均无显著影响,而少耕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在雷州试验区,少耕模式总体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大团聚体的含量,增幅最高分别可达48.8%和17.4%;而在大埔试验区,有机质略有降低,大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变化。另外,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在雷州和大埔试验区,双季稻产量均为少耕模式下最高(p<0.05),增幅最高可达12.7%;免耕模式略高于传统耕作。少耕模式能减缓南方地区因降雨充沛导致的淋溶、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侵蚀,进而增加水稻产量。该研究表明短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2a)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少耕模式是南方双季稻区相对较优的耕作方式。研究结果对探索不同耕作模式下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双季稻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质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EMD和GP的混合直流系统双端保护方案研究
19
作者 武传健 梁正堂 +2 位作者 黄强 张晓东 张大海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为了提高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保护可靠性,提出一种基于EEMD和GP算法的双端保护方案。首先,分析控制策略、拓扑结构、分布电容因素影响下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特征,挖掘暂态电流频域相似性特征;其次,引入并融合EEMD算法和GP算法,利用组合算... 为了提高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保护可靠性,提出一种基于EEMD和GP算法的双端保护方案。首先,分析控制策略、拓扑结构、分布电容因素影响下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特征,挖掘暂态电流频域相似性特征;其次,引入并融合EEMD算法和GP算法,利用组合算法表达混合直流系统暂态电流的频域相似性特征,以两侧暂态电流关联维数的差异性建立保护判据;最后,搭建模型并验证基于关联维数的双端保护方案的正确性、可靠性和优越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可在较强干扰下可靠识别故障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直流系统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GP算法 双端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冲突”模型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模式及其转换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承伟 周伟 刘转青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政策属性决定其执行模式,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整“模糊-冲突”属性,探索执行模式的动态转换是纾解当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困境的有益尝试。以逻辑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阐释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模式转换的理论框架与实... 政策属性决定其执行模式,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整“模糊-冲突”属性,探索执行模式的动态转换是纾解当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困境的有益尝试。以逻辑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阐释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模式转换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进路。研究认为,基于属性识别的模式分类是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模式转换的基点,立足具体情境的支配性要素修正是模式转换的关键,“模糊-冲突”的属性调整是模式转换的基本遵循。在厘清模式转换基本逻辑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执行的基层经验,提出模式转换启示:高位推动,催生模式转换动力;共同体建设,减少模式转换阻滞;数字赋能,提升模式转换效率;制度建设,缓释模式转换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冲突”模型 学校体育政策 执行模式 转换逻辑 “双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