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9篇文章
< 1 2 2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语教材“学材化”特征及其教学转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宝仙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4,共7页
学习能力是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培养自学能力、用于教学的教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使用的主要教材,即“学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材为学习而设计,基于新课标的英语教材具有较... 学习能力是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培养自学能力、用于教学的教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使用的主要教材,即“学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材为学习而设计,基于新课标的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学材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和支持学习过程,以及提供自主选择和开放的资源,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学材化”特征只有通过教学转化,才能助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转码过程,而是教师通过与多元主体互动,将审定的教材转化为教师设计的教材、教学中运作的教材、再到学生体验的教材,具体的转化路径包括分析与规划、选择与设计、建构与创造。为了完成英语教材“学材化”特征的教学转化,教师要成为教材和学生需求的研究者,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材 “学材化”特征 学习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古籍限定域关系抽取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畅 张琪 +4 位作者 王东波 沈思 吴梦成 刘浏 苏雨诗 《情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9,共20页
古籍文本中的细粒度知识单元的自动抽取和结构化能够为群体传记、历史地图等古籍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基于判别式模型的抽取方法严重受制于古汉语本身语义的复杂性和训练样本的缺失,抽取效果和领域迁移的效果受到影响,相关研究亟... 古籍文本中的细粒度知识单元的自动抽取和结构化能够为群体传记、历史地图等古籍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基于判别式模型的抽取方法严重受制于古汉语本身语义的复杂性和训练样本的缺失,抽取效果和领域迁移的效果受到影响,相关研究亟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本研究探索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古籍领域限定域关系抽取方法和高质量训练语料自动生成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提示模板对模型抽取性能的影响,证明了微调方法对模型性能提升具有显著价值。基于ChatGPT4的API服务,结合自指令、思维链与人类反馈合成古籍限定域关系抽取数据集,在数据增强后于两种古籍关系抽取数据集上分别取得56.07%和30.50%的F1值,迁移能力较两种使用全部数据训练的模型均取得了显著提升。本研究还探索了协同使用自指令模型和自动评价模型合成训练语料和评价信息,并基于合成数据训练模型,有效缓解了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大语言模型抽取关系三元组与合成训练数据,能够显著降低过往限定域关系抽取的人力成本,有助于提升古籍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古籍智能 限定域关系抽取 AI生成数据 数字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识别的流传物:诠释学视域下图书视频的内容生产与受众召唤
3
作者 孙蕾 颜彬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7,共7页
文章从诠释学视角探讨了图书视频在数字媒介时代的内容生产与受众召唤机制。图书视频通过视觉化诠释,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视觉文本,实现媒介化传播。视频制作者利用设置悬念、构建情节等叙述技巧重构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同时激... 文章从诠释学视角探讨了图书视频在数字媒介时代的内容生产与受众召唤机制。图书视频通过视觉化诠释,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视觉文本,实现媒介化传播。视频制作者利用设置悬念、构建情节等叙述技巧重构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同时激发读者的期待性想象和情动性召唤,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图书视频作为媒介流传物,不仅促进了图书内容的创新和多样化,还推动了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重塑了图书产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视频 流传物 内容生产 受众召唤 媒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典造我”到“我造经典”——再论教科书研制的主体性特征
4
作者 石鸥 朱琴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0,共9页
教科书是在用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最伟大的思想育人。我们称这些知识和思想为“文化经典”。教科书对新生代的教育和引领,主要靠用经典、改经典、造经典这三重机制来实现。“用经典”的关键是选择经典和“标准化”理解并使用经典,是“... 教科书是在用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最伟大的思想育人。我们称这些知识和思想为“文化经典”。教科书对新生代的教育和引领,主要靠用经典、改经典、造经典这三重机制来实现。“用经典”的关键是选择经典和“标准化”理解并使用经典,是“经典造我”;“改经典”的本质是经典为我所用,“非标准化”理解、变更与使用经典;“造经典”即塑造教育经典,把那些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度、很广泛的接受群体与很明显的影响效果的作品及那些影响千千万的儿童、世世代代的儿童的作品打造成教育经典,这是“我造经典”的过程。教科书处理经典的机制,再次显示了教科书研制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工作,而是具有强烈主体性特征的创新性工作。当然,教科书对经典的处置,意义和风险并存,既可能完善经典,引领学生向上向善,也可能歪曲经典,误导学生发展。不论是用、改还是造经典,教科书要具备跨文化视域,既揭示出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又体现中国独有的文化优势,使我们的新生代走在更为正确、可靠的道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经典 教育经典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本思想的理路——从《尚书》到《孟子》
5
作者 谢远笋 郭齐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它有其一贯的线索。《尚书》中“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政治正当性的寻求。儒家提出德位相配,这是它对权力来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德位相配相对的是德位不...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它有其一贯的线索。《尚书》中“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政治正当性的寻求。儒家提出德位相配,这是它对权力来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德位相配相对的是德位不配,其一是“德不配位”,即无德之人登上了不该有的权位,这牵涉到革命的问题;其二是“有德无位”,即大德之人没有取得应有之位,此种情形涉及时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德位 革命 《尚书》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立体书库赋能区域联合馆藏建设:驱动因素与发展路径
6
作者 刘连生 陈颖仪 李欢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6,共9页
近年来图书馆普遍面临馆藏购置经费和储存空间的双重压力,开展联合馆藏建设与合作存储势所必然,智能立体书库可以为区域联合馆藏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借鉴TOE框架分析应用智能立体书库建设区域联合馆藏的驱动因素,针对当域联合馆藏建... 近年来图书馆普遍面临馆藏购置经费和储存空间的双重压力,开展联合馆藏建设与合作存储势所必然,智能立体书库可以为区域联合馆藏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借鉴TOE框架分析应用智能立体书库建设区域联合馆藏的驱动因素,针对当域联合馆藏建设瓶颈,分析基于智能立体书库的解决方案与区域联合馆藏建设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目标与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联合馆藏 智能立体书库 驱动因素 解决方案 路径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鉴、创变与新生:我国百年来比较教育教材的历时性分析
7
作者 廖青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8,共14页
百年来,我国比较教育教材经历了从制度到思想的借鉴、从借鉴别国到融入世界的创变以及平视的比较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在跳出了简单介绍和静态比较的框框之后,迎来了焕然一新的局面。百年来比较教育教材历时性分析提示我们应在框架体... 百年来,我国比较教育教材经历了从制度到思想的借鉴、从借鉴别国到融入世界的创变以及平视的比较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在跳出了简单介绍和静态比较的框框之后,迎来了焕然一新的局面。百年来比较教育教材历时性分析提示我们应在框架体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上重新思考比较教育教材编写:加强框架体系的连续性有助于学科知识体系的积累,分析比较教育学如何被领域内的知识发展及不断变化的背景所塑造,是建构比较教育教材内容框架之连续性的重要做法,未来的教材编写也应积极地在连续性上承接我国百年来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完成学科知识体系的积累;加强框架体系的系统性,服务于教材学术性的提升,努力构建一个不仅是比较教育学内部所认可、也被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者所认可的基本学术伦理规范,搭建宏大、中观和微观的理论群,建立具有系统性的比较教育教材基本框架体系,是提升比较教育教材学术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 教材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出版环境下图书辅文的功能变迁及应用拓展研究
8
作者 金强 渠枭宇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3,共8页
从副文本理论视角切入,对比了2010年、2020年至2022年两个时间段的各1000种图书在辅文配置方面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可变因素和不变因素。整体来说,图书辅文的配置情况出现变化调整,辅文功能渐趋多元,部分应用场景也因应营销渠道需... 从副文本理论视角切入,对比了2010年、2020年至2022年两个时间段的各1000种图书在辅文配置方面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可变因素和不变因素。整体来说,图书辅文的配置情况出现变化调整,辅文功能渐趋多元,部分应用场景也因应营销渠道需求而发生拓展,但整体受重视程度却没有明显提升。应从实践与应用角度更多思考图书辅文形制变化的根本动因与诉求嬗变,以强化其对于出版、营销贸易等方面的辅助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辅文 热奈特 副文本 融合出版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著书者之心术”再辨析
9
作者 高希中 杨未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6,197,198,共11页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著书者之心术”,并以此定义“史德”,这是对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重要贡献。百余年来,学术界对这一概念本意与思想价值的研究认识多有偏差,或以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思维阐释,或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角度...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著书者之心术”,并以此定义“史德”,这是对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重要贡献。百余年来,学术界对这一概念本意与思想价值的研究认识多有偏差,或以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思维阐释,或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角度进行解读,故有必要对其中的问题作进一步辨析,一则探讨章学诚“著书者之心术”的本意,二则正视历史著述中的人心作用及史家的“心术”问题。如果跳出章学诚所论中的古代具体道德伦理,“著书者之心术”在抽象意义上对史家正心术、养心术、升华心术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著书者之心术” 史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oBERTa和LightGBM的中文图书采选模型研究
10
作者 钟建法 孟子正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2,共11页
在对智能图书采选模型构建方法进行综述和对相关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介绍基础上,探索基于RoBERTa和LightGBM构建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选机器学习模型。分析模型的构建目标和研究框架,从数据来源与清洗、特征筛选与确定、衍生特征构建、基于... 在对智能图书采选模型构建方法进行综述和对相关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介绍基础上,探索基于RoBERTa和LightGBM构建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选机器学习模型。分析模型的构建目标和研究框架,从数据来源与清洗、特征筛选与确定、衍生特征构建、基于RoBERTa模型的文本特征构造、数据编码等方面对特征工程进行详细描述,构建基于LightGBM的中文图书采选分类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估,提出模型应用策略方案和后续研究建议,以期推进机器学习模型的应用发展和图书采选工作的智能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图书采访 机器学习模型 RoBERTa LightG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谷歌图书语料库大数据的百年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研究
11
作者 李骁天 李温洁 易剑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8,42,共12页
对谷歌图书1900—2019年间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词汇进行检索,对人物分析、奥林匹克遗产、奥林匹克组织、各届奥运会、各体育单项联合会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各届国际奥委会主席在任职期间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奥林匹克遗产发展两极... 对谷歌图书1900—2019年间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词汇进行检索,对人物分析、奥林匹克遗产、奥林匹克组织、各届奥运会、各体育单项联合会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各届国际奥委会主席在任职期间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奥林匹克遗产发展两极化,奥林匹克圣火传递的象征和意义更为直观,效果更佳;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组织中的主导位置对奥林匹克发展产生绝对影响;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奥运效应最大,且为后奥运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体育单项联合会中网球联合会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高,并拥有优秀的发展模式。在精准大数据的支持下,纵向横向地进行对比,使得奥林匹克相关的人物、遗产、组织、奥运会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更加清晰,增加了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角度和方式,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发展相关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歌图书语料库 奥林匹克运动 奥林匹克遗产 奥运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译介童书的情感再造逻辑、策略和效果
12
作者 万滢安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将儿童教育、儿童阅读和启蒙新民的时代需求作为近代中国译介童书的情感再造逻辑,从社会行动者如何探索跨语际情感传播的共融机制,营造全社会“为儿童”的情感氛围出发,分析近代译介童书的情感再造策略。译介童书通过孤女难童、少年英... 将儿童教育、儿童阅读和启蒙新民的时代需求作为近代中国译介童书的情感再造逻辑,从社会行动者如何探索跨语际情感传播的共融机制,营造全社会“为儿童”的情感氛围出发,分析近代译介童书的情感再造策略。译介童书通过孤女难童、少年英雄、榜样模范等聚合化主题架设了“既同情儿童又饱含期盼”的情感框架;在乡国之忧、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和自然之美等情感元素的挖掘中,探索出了情育和德育的复调径路;在译介出版形式中融入了视角趣味、叙事再现、科学渗透的情感智慧。由此考证情感再造效果,发现社会情感与文本情感实现了共振,在传统自省中承认了个体身份,在现实应对中赋予了儿童权利,在未来展望中加速了以儿童为本位的体制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书 译介 情感再造 社会行动 建构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句新探
13
作者 罗维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共8页
《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句历来众说纷纭,是楚辞学史尚无定论的难点之一。将《楚辞》与出土文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参互考证可知,此句穆王之问与先民神话思维及原始巫术观念有关:“梅”是“周流”的前奏,即西周王室祭祀仪礼... 《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句历来众说纷纭,是楚辞学史尚无定论的难点之一。将《楚辞》与出土文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参互考证可知,此句穆王之问与先民神话思维及原始巫术观念有关:“梅”是“周流”的前奏,即西周王室祭祀仪礼中的枚筮,为上古先民占问吉凶的方式之一;“周流”一词源于原始神话巫术观念中对水的崇拜,是一种在祭祀仪式中可上天入地、观览六漠的特定想象活动,反映了早期先民的神话宇宙观。神话化历史叙事中的穆王周流天下是出于强化王权神圣性的目的,《楚辞》中诗人“周流乎天”则是为了在自由美好的神话之境中实现自我慰藉与自我确证,呈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色,成为后世古典美学范畴中“流观”意识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梅 周流 汲冢书 神话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班幼儿无字图画书亲子共读的语用交流行为研究
14
作者 赵娟 王维兰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73,共13页
无字图画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读物,是促进亲子共读的有效媒介。亲子在共读无字图画书过程中出现的语用交流行为,对儿童语言发展意义重大。运用INCA-A编码系统和CLAN语料分析系统,从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三个维度对90对亲子的... 无字图画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读物,是促进亲子共读的有效媒介。亲子在共读无字图画书过程中出现的语用交流行为,对儿童语言发展意义重大。运用INCA-A编码系统和CLAN语料分析系统,从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三个维度对90对亲子的无字图画书共读语料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在无字图画书共读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各自存在主要的语用交流行为类型。亲子共读过程中家长使用了较为丰富的语用类型,没有随幼儿年龄的变化而调整。幼儿在亲子互动中从多方面都表现出被动性,亲子互动以“引发—回应”和互相模仿为主。基于此,建议通过丰富家长的语用交流行为类型,来丰富幼儿的语用交流行为类型。同时,平衡父母与幼儿在共读中的互动关系,由父母“主控”转向幼儿为主,形成适应幼儿语言水平的“对话式”无字图画书共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字图画书 亲子共读 语用交流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俄苏文学图书出版考(1917—1949)
15
作者 孙霞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81,共9页
1917年至1949年,汉译俄苏文学图书在中国的出版位居外来文学图书出版数量之首。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为考察对象,回归真实的文学场域,得以发现汉译俄苏文学图书出版呈现出古典文学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并驾齐驱、时代性与阶段性相... 1917年至1949年,汉译俄苏文学图书在中国的出版位居外来文学图书出版数量之首。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为考察对象,回归真实的文学场域,得以发现汉译俄苏文学图书出版呈现出古典文学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并驾齐驱、时代性与阶段性相统一、倾向性与包容性相依存等特点。这一出版局面应现实需要而产生,亦离不开译介主体的因势利导或主动作为。其中,进步或革命的出版机构起主导作用,商业或同人出版机构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获悉俄苏文学传播具体是如何实现的,还有助于窥探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真实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 俄苏文学 图书出版 1917—194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德树人背景下“树木学”课程思政探索——以《诗经》为例
16
作者 牟凤娟 李双智 +1 位作者 赵雪利 胡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树木学”作为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诗经》中典型树木的种类及其...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树木学”作为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诗经》中典型树木的种类及其比兴意象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思政内涵,并结合树木学的学科特性融入“树木学”课程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也为林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表明,采用“一树双线”教学模型重构“树木学”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是确保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具备扎实林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三农”情怀的林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诗经 树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与事实:清中叶河南地方社会职役与治理
17
作者 常建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1,共14页
清朝刑科题本记录河南乾隆朝命案报案职役的23个事例中,职役名称主要是“地方”与“地保”;嘉庆朝报案职役的87个事例中,职役名称基本上是“地保”。这种从多样化到一致性的变化,需要考察刑科题本书写的真实性。刑科题本出现的地保,是... 清朝刑科题本记录河南乾隆朝命案报案职役的23个事例中,职役名称主要是“地方”与“地保”;嘉庆朝报案职役的87个事例中,职役名称基本上是“地保”。这种从多样化到一致性的变化,需要考察刑科题本书写的真实性。刑科题本出现的地保,是以保为单位的报案者,同时报案者也可能是“地方”或“保正”(保长),而被刑科题本的书写者统一为地保。《清仁宗实录》记载了嘉庆朝的乡约活动,故需要注意乡约的存在。保甲与地方、乡约构成清代中叶河南职役的形态。雍乾时期河南持续推行保甲以来,“保甲”与“地方”“乡约”趋于结合,民间碑刻记载河南府乾嘉时期乡保、地方、保正、保地的存在状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研究所见,河南与山东、直隶地方社会职役形态近似,显示出华北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保 乡保 刑科题本 田文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视域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价值意蕴、应然样态与建设路径
18
作者 李捷 高书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101,112,共10页
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具有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具有确保思想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助力民生保障力和社会协同力、提升教育强国的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的价值意蕴。在应然状态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 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具有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具有确保思想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助力民生保障力和社会协同力、提升教育强国的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的价值意蕴。在应然状态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具有目标明确性、结构系统性、多元融合性、创新发展性、开放包容性和高效协调性的特征。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应从坚持立德树人贯穿始终、优化贯通衔接的结构体系、建立跨界融合的多元合作机制、创新驱动丰富先进资源供给、加强开放互鉴融通中外、加大保障提升综合支撑能力等六个方面着力,以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质量 职业教育 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部法”视野下戏曲书归类的分歧及其逻辑涵蕴——以明清公私综合书目、书志为中心的考察
19
作者 陈志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3,共19页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和私人皆藏有丰富的戏曲类书籍。各家藏书目是否著录戏曲,或在经史子集之内,还是之外另立新目著录,映照出知识精英对戏曲文体特征和书籍性质的认知与判断。在“四部分类法”...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和私人皆藏有丰富的戏曲类书籍。各家藏书目是否著录戏曲,或在经史子集之内,还是之外另立新目著录,映照出知识精英对戏曲文体特征和书籍性质的认知与判断。在“四部分类法”视野下,目录学家依据“因近附类”和“向内识类”两种理路完成戏曲的定位与归类。戏曲在公私书目中从“四部”皆可入到基本固定在“集部·词曲类”的归类变化,是目录学和官学双重知识体系下戏曲文体观念作用的结果,体现出戏曲与图书分类、戏曲与知识管理之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分类法 戏曲书归类 文体观念 藏书目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及其在当代农业遗产中的传承与应用
20
作者 伽红凯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8,共11页
古农学是对古代农业知识的研究、分析和解释,是动态演变且经过历史检验的农业科学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古农学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承,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在农村社会... 古农学是对古代农业知识的研究、分析和解释,是动态演变且经过历史检验的农业科学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古农学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承,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在农村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延续。本研究通过梳理古代农书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的形成过程,厘清了古农学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探讨了古农学知识在当代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演变与应用。研究表明,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以系统性知识框架与复合型技术架构为核心,不仅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演进脉络,更通过其基础性支撑价值,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与创新转化提供底层逻辑。应在“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理念指引下,将古农学知识技术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科技相结合,实现古农学知识技术在当代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农学 农业文化遗产 知识技术体系 传统农业 古农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