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印迹法制备钴(Ⅱ)离子印迹硅胶及性能 被引量:12
1
作者 范洪涛 隋殿鹏 +4 位作者 赵立兴 任泽岩 袁自云 周勤 孙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02-2907,共6页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以Co(Ⅱ)离子作为印迹离子,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硅胶为支撑物,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Co(Ⅱ)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等进行了表征,采用平衡吸附法研...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以Co(Ⅱ)离子作为印迹离子,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硅胶为支撑物,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Co(Ⅱ)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等进行了表征,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印迹硅胶材料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印迹硅胶材料和非印迹硅胶材料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5.2和6.5 mg/g;印迹硅胶材料对Co(Ⅱ)离子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2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当pH=3.9~7.8时,印迹硅胶材料保持了较好的吸附容量;印迹硅胶材料对Co(Ⅱ)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时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吸附 离子印迹硅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氧基硅烷与三乙氧基硅烷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庞青涛 昝丽娜 +1 位作者 邵水源 王启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0-182,185,共4页
利用盐酸为催化剂,以二甲基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乙氧基硅烷、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水进行水解缩聚反应,制备了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无机杂化有机硅树脂共聚物。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原料配比、温度及水对树脂产... 利用盐酸为催化剂,以二甲基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乙氧基硅烷、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水进行水解缩聚反应,制备了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无机杂化有机硅树脂共聚物。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原料配比、温度及水对树脂产率的影响,得出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酸浓度为0.05mol/L、原料配比为1.5∶2.5∶6、温度为70℃、水量为0.1mol。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对最优配比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树脂中具有可反应性基团,其主链为硅氧链。采用GPC分析,数均分子量为43040,分散系数为2.3,分布较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乙氧基硅烷 二苯基乙氧基硅烷 γ-(2 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苯乙烯细乳液共聚合乳胶粒稳定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志海 单国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3-489,共7页
研究了各聚合条件对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和苯乙烯(St)细乳液共聚合体系乳胶粒稳定性的影响,聚合条件包括引发剂类型、MPS/St比例、乳化剂用量、共稳定剂用量和体系pH值。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测定初始液滴和乳胶粒的尺寸,气... 研究了各聚合条件对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和苯乙烯(St)细乳液共聚合体系乳胶粒稳定性的影响,聚合条件包括引发剂类型、MPS/St比例、乳化剂用量、共稳定剂用量和体系pH值。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测定初始液滴和乳胶粒的尺寸,气相色谱测定苯乙烯的转化率,总转化率由重量法测定。研究发现,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体系,MPS/St比例为1∶4时,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尺寸基本不变,最终乳胶粒数与初始液滴数比值为0.97。相同MPS/St比例,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引发的体系,随聚合反应进行乳胶粒尺寸增加,最终乳胶粒数和初始液滴数比值仅为0.55,乳胶粒发生明显聚并。随MPS/St比例增加,乳胶粒稳定性变差,乳化剂和共稳定剂量变化对乳胶粒数和初始液滴数比值影响不大。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由于水解反应加剧,乳胶粒聚并严重,最终粒子数只占初始粒子数的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乳液共聚合 杂化粒子 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氢氧化镁(101)表面改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立清 周润 +5 位作者 龙慧婷 孔会民 邹来禧 罗仙平 邵羽南 杨国飞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7-453,共7页
近年来,氢氧化镁已广泛应用于制备阻燃材料,但其产品存在表面极性高、易团聚、不易与高分子材料相容等不足。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理论计算,对常用改性剂(油酸、硅烷偶联剂G-57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及甲基... 近年来,氢氧化镁已广泛应用于制备阻燃材料,但其产品存在表面极性高、易团聚、不易与高分子材料相容等不足。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理论计算,对常用改性剂(油酸、硅烷偶联剂G-57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氢氧化镁(101)表面的吸附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改性剂对氢氧化镁表面的改性机理。吸附能、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Mulliken布居电荷等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3种改性剂分子中油酸的吸附能最低,可在氢氧化镁(101)表面稳定吸附,并且吸附的油酸与氢氧化镁(101)表面之间有明显电荷转移,形成Mg-O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正是氢氧化镁表面改性的关键。本研究为提高氢氧化镁阻燃材料的性能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氢氧化镁 改性机理 油酸 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离子印迹硅胶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郭萌萌 章东升 +1 位作者 范雪蕾 阎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0-804,共5页
采用表面接枝印迹技术,以Cd2+作为模板离子,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硅胶为支撑物,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d2+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并利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印迹材料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 采用表面接枝印迹技术,以Cd2+作为模板离子,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硅胶为支撑物,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d2+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并利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印迹材料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最大吸附量为30.8mg/g,20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当pH值在4~8范围内,印迹材料保持了较好的吸附容量;印迹材料对Cd2+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离子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H-560改性液体聚硫橡胶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芳 马文石 王奉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6-159,共4页
采用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液体聚硫橡胶进行封端改性,制备出一种新型端烷氧基硅烷改性聚硫橡胶。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反应中巯基的转换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改性聚硫橡胶的结... 采用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液体聚硫橡胶进行封端改性,制备出一种新型端烷氧基硅烷改性聚硫橡胶。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反应中巯基的转换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改性聚硫橡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改性聚硫橡胶的分子质量。研究结果表明,KH-560的环氧基与液体聚硫橡胶的巯基发生了反应,通过调节反应物的比例可以控制巯基的转换率,改性聚硫橡胶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为3641,多分散系数(PDI)为1.578,改性聚硫橡胶可以作为单组分弹性聚硫密封胶的基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聚硫橡胶 γ-(2 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封端改性 单组分密封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氧基聚氧化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硅片表面的蛋白质吸附行为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海燕 马文石 邓帮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2期133-136,共4页
以甲氧基聚氧化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硅片表面进行改性,使其表面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用考马斯亮蓝法考察了硅片在不同浸泡时间和不同蛋白质初始溶液浓度下,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硅片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发现,蛋白质吸附是一个动态过... 以甲氧基聚氧化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硅片表面进行改性,使其表面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用考马斯亮蓝法考察了硅片在不同浸泡时间和不同蛋白质初始溶液浓度下,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硅片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发现,蛋白质吸附是一个动态过程,符合Langmuir理论吸附模型,浸泡120min后,吸附和解吸附达到动态平衡。当蛋白质初始溶液浓度达到0.04mg/mL后,硅片表面蛋白质吸附量达到最大值,不再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量为Mn=442和882的硅烷改性硅片表面蛋白质最大吸附量分别是90.41和85.76μg/cm2。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表明,未改性的硅片表面吸附蛋白质较多,蛋白质层厚度最高达到24.81nm;改性后的硅片表面具有较好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吸附蛋白质较少,Mn=442和882的硅烷改性硅片表面蛋白质层最大厚度分别为19.20和16.2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化乙烯 蛋白质吸附 硅片表面 硅烷改性 吸附行为 LANGMUIR 表面蛋白质 最大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