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坡头油蒿和柠条叶片δ^13C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1 位作者 刘晓宏 陈克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13-219,共7页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油蒿叶片△极显著高于柠条的: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单种下△显著高于混种,柠条则反之。油蒿叶片N含量极显著低于柠条的:不同种植方式下柠条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单种油蒿叶片N含量则显著低于混种。在△与N含量的关系中,柠条叶片△与N在两种生境、单种和混种下均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柠条叶片N含量可以作为其△的替代指标;而油蒿叶片△与N在单种下为正相关,混种及两种生境分别呈不显著正相关及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植物叶片△与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在不同微生境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 ^叶片δ^13c 叶片N含量 油蒿 柠条 季节变化特征 植物叶片 N含量 ^Δ^13c 碳同位素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型水稻^13C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被引量:17
2
作者 闫川 洪晓富 +3 位作者 阮关海 余守武 王绍华 丁艳锋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82-1287,共6页
为了研究大穗型水稻品种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本试验以不同穗粒型的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大穗型水稻穗后的光合生产、积累及物质转运特性,并通过13CO2标记技术,研究了水稻穗后不同时期光合产物的去向。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 为了研究大穗型水稻品种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本试验以不同穗粒型的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大穗型水稻穗后的光合生产、积累及物质转运特性,并通过13CO2标记技术,研究了水稻穗后不同时期光合产物的去向。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的穗粒数、单穗重显著大于中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在齐穗后剑叶的净光合速率和上三叶的SPAD值显著高于中穗型品种。大穗型总13C同化物量显著高于中穗型品种,尤其表现在灌浆后期的穗部,而灌浆后期中穗型品种茎秆和叶片中的13C同化物量高于大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具有较强的CO2同化能力优势,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优势明显,且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转移量、转运率及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百分率明显高于中穗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增产潜力。该研究以期为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大穗型 ^^13c标记 光合生产 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IPCC评估报告中海洋碳循环的疑问--δ^13C收支平衡法的验证 被引量:9
3
作者 姜爱军 陈中笑 +3 位作者 任慧军 程军 加藤喜久雄 大森保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6期369-375,共7页
通过对比IPCC历次评估报告中全球碳循环的收支发现,尽管评估报告在估算各主要碳库及其间的通量时差别不大,但表层至中深层海水间溶解无机碳通量却存在巨大差异。利用δ13C的收支平衡检验了这一通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IPCC 1996年和200... 通过对比IPCC历次评估报告中全球碳循环的收支发现,尽管评估报告在估算各主要碳库及其间的通量时差别不大,但表层至中深层海水间溶解无机碳通量却存在巨大差异。利用δ13C的收支平衡检验了这一通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IPCC 1996年和2007年评估报告对此通量估计过大,而1990年和2001年评估报告估计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c02收支 ^Δ^13c 同位素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羊草δ^13C组成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石伟琦 王国安 +1 位作者 张俊伶 李晓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0-575,共6页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和Glomus claroidum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δ^(13)C组成和气体交换的影响。羊草生长45、60和75d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能提高羊草的含磷量和植株叶...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和Glomus claroidum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δ^(13)C组成和气体交换的影响。羊草生长45、60和75d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能提高羊草的含磷量和植株叶片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但对植株内在水分利用效率和δ^(13)C值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羊草 ^Δ^13c 气孔导度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关系的对比研究--以贵州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葛永罡 王世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14,共7页
通过测定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土壤的含水量以及16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比较了不同背景区从退化生态到非退化生态过程中各样地之间,以及石漠化和土山样地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 通过测定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土壤的含水量以及16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比较了不同背景区从退化生态到非退化生态过程中各样地之间,以及石漠化和土山样地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喀斯特背景区还是非喀斯特背景区从退化到非退化的过程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增大,植物叶片的δ13C值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土壤含水量越大,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就越低;而从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石漠化样地植物叶片δ13C值并不随坡位土壤含水量的不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而坡位自上而下土山样地植物叶片的δ13C值则表现出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逐渐趋负。这些研究结果均反映了植物叶片的δ13C值对不同生境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机制,其中石漠化样地上的植物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最迅速和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δ^13c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IS^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林言 宋震亚 +3 位作者 范燕萍 王海珍 余永芳 吴梦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传统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组。均做常规肝功能生化检测及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结果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加重,呼气试验参数...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传统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组。均做常规肝功能生化检测及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结果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加重,呼气试验参数值MVmax40(40分钟前代谢速率峰值与正常值(27)的比值)、CUM40(40分钟CO2累积呼出丰度与正常值(12)的比值)和CUM120(120分钟CO2累积呼出丰度与正常值(28)的比值)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参数值与Child-Pugh分级计分及一些临床肝功能检测结果显著相关(P<0.05)。结论IRIS13C(红外线同位素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能准确反应肝脏储备和代偿功能,是传统Child-Pugh分级及临床肝功能生化检测评估肝功能的有益补充,具有即时、安全、有效、定量、无创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 肝硬化 child—Push肝功能分级 肝功能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乙酰氨基酚-2-^13C的合成及表征
7
作者 全海源 王智楠 +3 位作者 吴长才 宁君 梅向东 折冬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24-1728,共5页
以乙酸-2-^13C与N,N’-羰基二咪唑为原料,反应得到中间体N-乙酰基咪唑-2-^13C,该中间体进一步与对氨基苯酚反应得到对乙酰氨基酚-2-^13C。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对乙酰氨基酚-2-^13C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的最佳反应温度... 以乙酸-2-^13C与N,N’-羰基二咪唑为原料,反应得到中间体N-乙酰基咪唑-2-^13C,该中间体进一步与对氨基苯酚反应得到对乙酰氨基酚-2-^13C。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对乙酰氨基酚-2-^13C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的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40℃和12h。产物经GC-MS、FTIR、1HNMR和^13CNMR进行结构表征。对乙酰氨基酚-2-^13C的气相色谱纯度>99%,同位素丰度为98.7%,总产率为87%,合成的产物可作为同位素内标物在定量分析测试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2-^13c N N’-羰基二咪唑 ^对乙酰氨基酚-2-^13c 同位素内标物 定量分析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地植被δ^13C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8
作者 周咏春 程希雷 +1 位作者 樊江文 徐新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278,284,共7页
为了探明内蒙古草地植物叶片δ13C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于植物生长最旺盛的8月,在内蒙古共采集来自47个样地的126个C3植物样品,利用GPS记录每个样地的地理参数,并从全国陆地生态信息气象栅格数据库中提取每个样地的气象信息... 为了探明内蒙古草地植物叶片δ13C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于植物生长最旺盛的8月,在内蒙古共采集来自47个样地的126个C3植物样品,利用GPS记录每个样地的地理参数,并从全国陆地生态信息气象栅格数据库中提取每个样地的气象信息,在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叶片13C/12C.研究发现,C3植物叶片δ13C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随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降水和大气压强与叶片δ13C显著负相关,它们共同决定了叶片δ13C的空间格局,其中水分是主导因素;温度对叶片δ13C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δ^13c 草地 c3植物 空间格局 气候因子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3个典型水域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晓玲 徐东坡 +2 位作者 刘凯 段金荣 施炜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5-931,共7页
运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贡湖湾、鲤山湾和东太湖3个典型水域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结果显示,红鳍原鲌的δ13C值与体长、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体长>138 mm)... 运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贡湖湾、鲤山湾和东太湖3个典型水域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结果显示,红鳍原鲌的δ13C值与体长、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体长>138 mm)δ13C值和营养级显著高于小个体红鳍原鲌(体长<138 mm),表明红鳍原鲌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口裂的增大和捕食能力的加强发生了食性转变现象:食物来源由小型浮游动物向鱼类转变.红鳍原鲌的δ13C在3个水域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太湖(-25.17‰±2.56‰)作为养殖活动影响区均显著低于贡湖湾(-23.11‰±1.05‰)和鲤山湾(-22.73‰±1.31‰),而且个体普遍偏小,说明红鳍原鲌种群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会根据栖息环境选择食物来源.红鳍原鲌在高浓度蓝藻的环境下,偏向摄食较大个体的动物性饵料,减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间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另外,还讨论了红鳍原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红鳍原鲌 ^Δ^13c ^δ^15N 体长 营养级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杉木树轮α纤维素δ^13C对年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小英 段爱国 +2 位作者 张建国 张雄清 朱安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8,共10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α纤维素中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杉木树轮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解释不同种源差异性响应,为种源层面上区域杉木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柳州的杉木试验林场... [目的]通过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α纤维素中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杉木树轮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解释不同种源差异性响应,为种源层面上区域杉木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柳州的杉木试验林场的30个种源为研究材料,提取并测量α纤维素中δ^13C,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杉木树轮δ^13C与当年、前1年、前2年的降水、平均温度、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及湿润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种源杉木(1987-2013)树轮δ^13C值的变幅为-20.997‰^-25.910‰,表现出较强的一阶自相关,相关系数为0.181~0.866。大部分种源杉木树轮的δ^13C与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日照时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降水及湿润度指数的相关性不统一。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30个杉木种源中有26个种源与当年最小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结论]最小相对湿度是影响不同种源杉木树轮α纤维素中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而对降水的依赖性很小。杉木不同种源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研究有效的填补了种源层面上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响应研究的不足,也为杉木培育及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种源 树轮 α纤维素 ^Δ^13c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生植物叶片δ^13C与主要养分元素化学计量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夏大娟 刘秋蓉 +3 位作者 Liliann Zou 葛之葳 薛建辉 彭思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15-2224,共10页
高盐环境与土壤贫瘠成为限制滨海湿地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盐分稀释(salt-dilution)与盐分抵御(salt-exclusion)为盐生植物普遍的两种适生策略,这些策略影响植物水分与养分利用效率的权衡过程。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常见稀盐盐生植物、拒... 高盐环境与土壤贫瘠成为限制滨海湿地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盐分稀释(salt-dilution)与盐分抵御(salt-exclusion)为盐生植物普遍的两种适生策略,这些策略影响植物水分与养分利用效率的权衡过程。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常见稀盐盐生植物、拒盐盐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滨海湿地不同盐生植物叶片δ13C(水分利用效率的直接反映参数),与主要养分元素(N、P、K)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以揭示不同盐生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养分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权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湿地盐生植物叶片N/P为15.3,较全球陆生植物平均值低,表现出N、P共同限制特征。两种盐生植物叶片δ^13C与N、P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盐生植物采取N、P光合相关型策略适应不良环境。拒盐盐生植物叶片δ^13C与K+正相关,采取K+渗透调节相关型策略,以减小细胞渗透势、增加水分吸收,减轻植物体内盐分毒害。两种不同耐盐型植物δ^13C与C/N成反比,表明植物采取扩大水分利用效率以代偿减小的N利用率策略。稀盐盐生植物δ^13C与C/P成反比,且叶片P含量较高,表明植物可以提高P利用率以增大低水分利用率环境下的C合成和生物量。研究可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 叶片养分元素 水分利用效率 稀盐盐生植物 拒盐盐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来自结合态脂肪酸C16:0δ^13C的证据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丽芳 熊永强 +2 位作者 吴丰昌 房吉敦 李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6-464,共9页
以云贵高原浅水湖泊滇池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湖心一个63cm柱状沉积物中δ13Corg、δ13N、C/N比值和TOC含量测定的基础上,以近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中结合态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并与相应游离态脂肪酸的组成... 以云贵高原浅水湖泊滇池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湖心一个63cm柱状沉积物中δ13Corg、δ13N、C/N比值和TOC含量测定的基础上,以近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中结合态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并与相应游离态脂肪酸的组成及碳同位素值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近二百年来滇池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基本参数变化按沉积深度可以划分成三个主要阶段,其中20cm至表层段,δ13N、TOC显著增大,与该时期湖泊富营养化密切相关.结合态脂肪酸总含量为38.5-209.6μg/g,游离态脂肪酸总含量为12.0-318.1μg/g,都在表层段20cm出现迅速增加的趋势;利用脂肪酸单体分子组合CPIA、∑C20-/∑C21+、TARFA、C18:1w7/C18:1w9、(i-C15:0+a-C15:0)/nC15:0比值的特征变化,表明其以内源的浮游生物和细菌输入为主,内源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加剧.相比游离态脂肪酸,滇池沉积物中的结合态脂肪酸具有较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正反异构脂肪酸,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抵抗早期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结合态脂肪酸中C16:0的δ13C变化较好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可作为反映湖泊重富营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δ~13c 结合态类脂物 富营养化 湖相沉积物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板寨水域水生植物δ^13C特征及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估算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瑞 于奭 +3 位作者 孙平安 何师意 原雅琼 熊志斌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6,共8页
为研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对岩溶碳汇的贡献,选取板寨河水域为研究区,分冬季和夏季测定典型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以及各采样点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值),并利用水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间的关系建立的二端元模型,估算板寨河水生... 为研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对岩溶碳汇的贡献,选取板寨河水域为研究区,分冬季和夏季测定典型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以及各采样点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值),并利用水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间的关系建立的二端元模型,估算板寨河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结果发现夏季生物量小于冬季生物量,水生植物的δ13 C值变化在-35.45‰^-24.62‰之间,其中挺水植物的δ13 C值最大,平均为-27.89‰,其次为沉水植物,平均为-29.96‰。浮水植物的δ13 C值最低,平均为-32‰,受流速、CO2浓度、光合途径等影响引起同种水生植物间同位素差异。水域水生植物固定下的HCO-3碳量为19.52tc/(a.km2),其利用HCO-3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比例平均为47.84%,显示出巨大的固碳潜力,是全球岩溶碳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固碳量 ^δ^13 c特征 溶解无机碳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3C NMR波谱技术研究烃源岩显微组分的化学结构与成烃潜力 被引量:16
14
作者 秦匡宗 郭绍辉 +1 位作者 黄第藩 李丽云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87-94,共8页
取17个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用 ̄13CNMR波谱技术进行了化学结构与成烃潜力的研究,按照脂碳的丰度与油气潜力碳的大小,各组分可按如下顺序排列:藻类体、树脂体、角质体、孢子体、木栓质体、镜质体、惰性体.以惰性碳、油潜力碳... 取17个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用 ̄13CNMR波谱技术进行了化学结构与成烃潜力的研究,按照脂碳的丰度与油气潜力碳的大小,各组分可按如下顺序排列:藻类体、树脂体、角质体、孢子体、木栓质体、镜质体、惰性体.以惰性碳、油潜力碳与气潜力碳划分显微组分为三组成,并构成三元图,藻类体位于图的上部,相当于I型干酪根;各稳定组分位于图的中部,相应干Ⅱ型干酚根;镜质体与惰质体位于图的左下部,相当于Ⅲ型干酪根.据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碳谱 烃源岩 显微成分 化学结构 干酪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带水稻土有机碳δ^13C及胡敏酸结构特征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慈恩 杨林章 +1 位作者 施林林 殷士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84,共7页
选取位于吉林龙井、河南封丘、浙江慈溪和江西进贤的4种水稻土剖面,分析比较了不同气候带水稻土剖面和各粒级复合体的有机碳及其δ13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水稻土胡敏酸结构和功能基团构成的差异,旨在为深入研究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变... 选取位于吉林龙井、河南封丘、浙江慈溪和江西进贤的4种水稻土剖面,分析比较了不同气候带水稻土剖面和各粒级复合体的有机碳及其δ13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水稻土胡敏酸结构和功能基团构成的差异,旨在为深入研究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变化和运转机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带水稻土剖面中,有机碳δ13C值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样点位置愈往北,水稻土表层有机碳δ13C值愈高。各样点水稻土表层有机碳主要集中在<10μm复合体部分,其有机碳分配系数均大于50%。水稻土不同粒级复合体δ13C值随着粒级的减小不断升高,高δ13C的老碳在细粒中富集;水稻土表层<10μm复合体中有机碳的降解程度为:封丘>慈溪>进贤>龙井。各样点水稻土胡敏酸结构大致相似,封丘和龙井的水稻土胡敏酸含有较多CO基团,氧化程度较高,另外,其胡敏酸的芳化度和聚合程度也高于慈溪和进贤的水稻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碳 13c 粒级 胡敏酸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模拟计算的低温精馏分离^13C同位素丰度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田叶盛 李虎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31-1637,共7页
低温精馏法分离碳同位素(12CO/^13CO)的分离系数仅为1.007,且分离操作工况苛刻,富集平衡时间长,为降低工业化装置运行风险,实现^13C同位素富集的动态过程理论预测是工业化技术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采用Aspen Dynamics模... 低温精馏法分离碳同位素(12CO/^13CO)的分离系数仅为1.007,且分离操作工况苛刻,富集平衡时间长,为降低工业化装置运行风险,实现^13C同位素富集的动态过程理论预测是工业化技术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采用Aspen Dynamics模拟研究CO低温精馏分离碳同位素的动态过程,获取^13C同位素在全回流、浓缩富集、连续精馏操作条件下的丰度分布等值图,实现^13C同位素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内丰度变化过程的可视化。将上述操作条件下的动态模拟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吻合较好,且富集平衡时塔底^13C丰度和富集平衡时间的相对误差均在15%以下,验证了所建立的低温精馏分离^13C同位素动态模拟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可进一步用于高丰度^13C同位素生产装置中丰度变化过程的理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精馏 稳定同位素 ^^13c 动态模拟 丰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獐子岛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有机碳含量及δ^13C值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靖凡 蔡恒江 +4 位作者 赵玥茹 陈文翰 胡思琪 刘远 刘长发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65,共10页
为研究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有机碳含量及δ^13C值的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于2016年11月(秋)和2017年2月(冬)、5月(春)、8月(夏)对獐子岛岩相潮间带(39°01′E,122°43′N)的大型海藻进行调查,并对其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进行分析。... 为研究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有机碳含量及δ^13C值的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于2016年11月(秋)和2017年2月(冬)、5月(春)、8月(夏)对獐子岛岩相潮间带(39°01′E,122°43′N)的大型海藻进行调查,并对其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海藻3门49种,其中红藻门24种,占总数的48.98%;褐藻门17种,占总数的34.69%;绿藻门8种,占总数的16.33%。大型海藻种类数为春季(35种)>冬季(24种)=夏季(24种)>秋季(23种)。不同种类海藻体内的有机碳含量为15.54%~35.03%,δ^13C值在–33.42‰~–7.43‰之间变动。不同季节海藻体内有机碳含量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δ^13C值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种类 季节变化 有机碳 ^δ^1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体在大气环境中对碳酸盐岩溶蚀过程及溶解无机碳δ^(13)C演变规律
18
作者 赵光帅 朱义年 +4 位作者 谢银财 沈利娜 吴华英 李腾芳 黄奇波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5,146,共13页
碳酸盐岩溶解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浅表层环境下的特殊地质过程,因其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低温性、开放性、敏感性和生物参与性等特点,导致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值的多变性。本研究开展大气开放环境中... 碳酸盐岩溶解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浅表层环境下的特殊地质过程,因其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低温性、开放性、敏感性和生物参与性等特点,导致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值的多变性。本研究开展大气开放环境中不同水体浸泡碳酸盐岩试片实验,探究大气降水、降水流经岩溶土壤及进入碳酸盐岩含水层再出露地表后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影响及δ^(13)C_(DIC)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降水及降水在土壤中渗流再出露地表后,即使无水生光合植物和土壤CO_(2)的持续输入,其对碳酸盐岩仍具有较强的溶蚀作用,而相同条件下岩溶管道/裂隙水出露地表后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微弱或不溶蚀。在无水生光合植物和土壤CO_(2)持续输入的大气开放系统水体中,当SO_(4)^(2-)>29mg·L^(-1)或NO_(3)^(-)>50 mg·L^(-1)时,NO_(3)^(-)产生的盐效应和与阳离子形成的离子对作用可显著提高方解石溶解度,促进方解石溶解。土壤渗流水和岩溶管道/裂隙水出露地表后水中CO_(2)在数小时内即可完成脱气作用,并使水体δ^(13)C_(DIC)值显著增重,增幅可达+1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丫吉试验场 碳酸盐岩溶解 大气开放环境 ^溶解无机碳δ^(13)c同位素 cO_(2)脱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中乙醇δ^(13)C、己酸δ^(13)C和己酸乙酯δ^(13)C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张倩 谢正敏 +8 位作者 郑佳 苏建 赵东 汪兴明 魏金萍 黄箭 叶华夏 薛润萍 李茂春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6-292,共7页
为了探索以己酸、己酸乙酯为主要风味物质的白酒中乙醇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己酸δ^(13)C和己酸乙酯δ^(13)C的相关性,该研究基于白酒中乙醇+己酸■己酸乙酯+水的动态平衡反应,研究了白酒模拟物和白酒中乙醇δ^(13)C、己酸δ^(1... 为了探索以己酸、己酸乙酯为主要风味物质的白酒中乙醇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己酸δ^(13)C和己酸乙酯δ^(13)C的相关性,该研究基于白酒中乙醇+己酸■己酸乙酯+水的动态平衡反应,研究了白酒模拟物和白酒中乙醇δ^(13)C、己酸δ^(13)C及己酸乙酯δ^(13)C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酒模拟物中3者存在多元线性关系,线性关系公式(1)为:己酸乙酯δ^(13)C=乙醇δ^(13)C×0.260+己酸δ^(13)C×0.700-0.755,但其并不适用于分析白酒中3者的相关性。白酒中3者同样存在多元线性关系,线性关系公式(2)为:己酸乙酯δ^(13)C=乙醇δ^(13)C×0.109+己酸δ^(13)C×0.205-15.658,该公式相较于公式(1)标准偏差较小,能较好的展示白酒中乙醇δ^(13)C、己酸δ^(13)C及己酸乙酯δ^(13)C的关系,在白酒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白酒外源添加方面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乙醇δ^(13)c ^己酸δ^(13)c ^己酸乙酯δ^(13)c 相关性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前驱物6-^(13)C标记示踪研究纤维素与木质素连接方式 被引量:7
20
作者 向松明 谢益民 +1 位作者 杨海涛 姚兰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2,共6页
从细胞壁多糖的角度分析糖单元与木质素苯丙烷结构单元之间的共价键连接方式,合成了带6-13C标记的纤维素前驱物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并将其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抑制剂L-2-氨氧基-3-苯基丙酸(AOPP)及外源性木质素前驱物松柏醇-β-D-葡... 从细胞壁多糖的角度分析糖单元与木质素苯丙烷结构单元之间的共价键连接方式,合成了带6-13C标记的纤维素前驱物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并将其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抑制剂L-2-氨氧基-3-苯基丙酸(AOPP)及外源性木质素前驱物松柏醇-β-D-葡萄糖苷一起投入生长中的银杏植物体内,分析结果证明了(6-13C)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是对植物中纤维素进行选择性13C标记的合适的前驱物。从正常生长的银杏新生木质部组织提取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并用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酶解LCC得LCC酶解产物(EDLCC)。红外光谱及13C NMR检测LCC和EDLCC,分析证实了纤维素6位碳与木质素以苯甲醚键方式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13c标记 ^^13c NMR 木质素 碳水化合物复合体 苯甲醚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