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5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ient Calculation of the Radar Cross Section at the Interior Resonance by the Inverse Power Method
1
作者 孙玉发 于梅 沈广鸿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3年第3期49-52,共4页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incorrect results will be given using either the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 integral equation to calculate the radar cross section (RCS) of a closed body at the interior resonance. In this pa...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incorrect results will be given using either the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 integral equation to calculate the radar cross section (RCS) of a closed body at the interior resonance. In this paper, an effective iterative technique is used to correct the calculated surface current density from the electric field integral equation. The radar cross section is computed for an infinite conducting circular cylinder at the interior resonance, and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nalytical results. The back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of an infinite triangular cylinder in the vicinity of a resonant frequency is also calculated. It is shown that the presence method is efficient and accu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ior resonance Radar cross section method of moments inverse power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ing Inversed Augerhol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oil
2
作者 KANGBai-ying WEIYong-xi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rapid field measurement methods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Sanjiang Plain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关键词 Hydraulic conductivity groundwater level inversed augerhole method OBSERVATION CAL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olving double-sided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using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3
作者 CHEN Hong-ch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2100-2108,共9页
In this paper, a novel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is derived for resolving double-sided, two-probe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of surface heat flux estim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inverse heat condu... In this paper, a novel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is derived for resolving double-sided, two-probe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of surface heat flux estim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techniques, this calibration approach does not require explicit input of the probe locations,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host material and temperature sensor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sensor capacitance and conductive lead losses. All those parameters and properties are inherently contained in the calibration framework in terms of Volterra integral equation of the first kind. The Laplace transform technique is applied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manipulations of the heat equation are performed for deriving the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Due to the ill-posed nature, regularization is required for the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a future-time method or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can be used for stabilizing the ill-posed Volterra integral equation of the first k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surface heat flux estimation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钢薄板切割变形的机理研究及预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江超 杜仕忠 +4 位作者 陈相飞 牛业兴 杨洋 赵宏权 吴磊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9-307,共9页
[目的]为有效控制高强钢薄板的火焰切割精度,研究切割面外失稳变形及面内弯曲变形的产生机理,提出动态辅助加热减小火焰切割变形的工艺方法。[方法]以3mm厚的Q550板材为研究对象,通过火焰切割试验和三坐标测量等方法,观测到高强钢薄板... [目的]为有效控制高强钢薄板的火焰切割精度,研究切割面外失稳变形及面内弯曲变形的产生机理,提出动态辅助加热减小火焰切割变形的工艺方法。[方法]以3mm厚的Q550板材为研究对象,通过火焰切割试验和三坐标测量等方法,观测到高强钢薄板切割件的面外失稳变形和面内弯曲变形;应用大变形理论的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分析高强钢薄板切割的热力学响应,以及辅助加热对高强钢薄板切割变形的影响。[结果]预测的切割变形趋势和数值,都与实际测量结果高度吻合;在远离割缝区域辅助加热,切割面外失稳变形可降低90%,且面内弯曲变形降低40%以上。[结论]基于切割变形产生的力学机理,可采用不同的辅助加热工艺,提高薄板火焰切割的精度;同时,应用高通量的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可以得到减小火焰切割变形的优化工艺,指导高强钢薄板的高精度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切割变形 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 辅助加热工艺 反向弯曲力矩 纵向收缩力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指导的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深度学习反演
5
作者 王鹤 晏茂珊 +2 位作者 席振铢 江沙 王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1-1860,共10页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在矿产勘探中应用广泛,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反演精度仍不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物理指导的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PINN)深度学习反演方法,其步骤为:1)建立层状电阻率模型,进行等值反磁通瞬变电...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在矿产勘探中应用广泛,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反演精度仍不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物理指导的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PINN)深度学习反演方法,其步骤为:1)建立层状电阻率模型,进行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正演,生成用于网络训练的样本数据集。2)利用残差网络和U型网络构建的UResNet,构建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的WNet深度学习反演模型,并将物理定律嵌入损失函数以进行网络训练。3)通过数据和模型双误差控制的反向传播算法,提升计算精度,得到最优网络模型。4)通过合成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结果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物理指导的WNet反演方法能有效融合物理定律,不依赖初始模型,能够高效解决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的反演问题,并具有较高精度,对地下结构的解释更加全面、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 深度学习 物理指导 反演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资料计算断层滑动矢量的四维搜索区域古应力计算方法
6
作者 杨宇 吉礼东 +3 位作者 刘芳 颜平 徐春阳 吴昌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39,共9页
区域古应力控制断层与裂缝的发育,因此准确了解区域古应力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allace-Bott假设,采用断层滑动矢量结合四维搜索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区域古应力。目前,一般使用地面露头的断层擦痕表示断层的滑动矢量,但... 区域古应力控制断层与裂缝的发育,因此准确了解区域古应力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allace-Bott假设,采用断层滑动矢量结合四维搜索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区域古应力。目前,一般使用地面露头的断层擦痕表示断层的滑动矢量,但是地面擦痕反映的地面应力状态与地下应力状态存在差异。因此,引入一种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直接计算断层滑动矢量的方法。首先,构建垂直或水平地震剖面并读取视走向滑移与视倾斜滑移,并通过数学方法计算断层滑动矢量;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四维搜索法计算区域古应力。以新场须二气藏M区块为例,计算了两条断层的18个断层滑动矢量,并将其随机分为5组,采用四维搜索法分别计算每一组的区域古应力,并评价区域古应力张量在断面上的剪切应力方向与实际断层滑移方向的偏差(RUP值)。结果显示,5组方案平均RUP值均小于50%,表明该方法计算区域古应力的结果准确,可以推广应用于类似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断层滑动矢量 古应力反演 四维搜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灰化反演页岩纳米孔隙来源方法探究
7
作者 宋党育 杨春林 +1 位作者 李云波 乔雨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共8页
针对传统方法在研究页岩纳米孔隙来源时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开展低温灰化实验,分析灰化过程中孔隙的变化与转化规律,建立了页岩微孔与介孔的有机、无机来源反演方法,并通过低温灰化反演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纳米孔隙的有... 针对传统方法在研究页岩纳米孔隙来源时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开展低温灰化实验,分析灰化过程中孔隙的变化与转化规律,建立了页岩微孔与介孔的有机、无机来源反演方法,并通过低温灰化反演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纳米孔隙的有机、无机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对微孔孔容和比表面积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77%和44.62%,对介孔孔容与比表面积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77%和12.85%,有机质微孔与介孔的孔容与比表面积约为无机质微孔与介孔的18.0倍和1.7倍;与传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相比,低温灰化反演法克服了有机质中孔隙非均质性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能够有效统计每个样品中有机质孔隙来源的真实量;页岩微孔与介孔的来源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含量,且受控制程度在微孔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低温灰化反演方法的建立对深入了解页岩气的储集机制、游离态甲烷含量及释放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灰化实验 孔隙来源 反演法 线性回归 孔隙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水性环氧乳化剂的合成及乳化效果
8
作者 李文波 易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为提高乳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6000、PEG4000、PEG2000)、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MHHPA)和环氧树脂(E44)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一系列A-B-A型(A为环氧链段,B为亲水链段)结构的非离子型水性环氧乳... 为提高乳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6000、PEG4000、PEG2000)、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MHHPA)和环氧树脂(E44)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一系列A-B-A型(A为环氧链段,B为亲水链段)结构的非离子型水性环氧乳化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乳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与酸值滴定确定了该乳化剂的最佳合成工艺:PEG和MHHPA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1∶2.1进行酯化反应,温度为110℃,时间为3h;然后加入与MHHPA等物质的量的E44,在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TBAB,环氧树脂用量的1%)的作用下进行环氧开环反应,温度为110℃,时间为3h。将合成的乳化剂应用于环氧树脂E44制备出水性环氧乳液,研究了乳液稳定性的多种影响因素,包括PEG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含量、乳化温度和搅拌速度。综合考虑乳液稳定性、粒径及其分布等因素,发现采用PEG6000合成的乳化剂具有更好的乳化效果,其HLB值为16.5、浊点为90℃,优于使用PEG4000与PEG2000合成的乳化剂。当乳液固含量约为45%时,在20%的乳化剂含量下,以75℃的乳化温度、2000r/min的搅拌速度进行乳化处理,能够得到平均粒径较小且分布较窄的水性环氧乳液,其具有良好的乳液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 乳化剂 合成 相反转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黏性土水平基床比例系数m的反演取值及工程验证
9
作者 顾晓强 周赫宸 +3 位作者 何平 张中杰 徐中华 王卫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9-1209,共11页
水平基床比例系数m是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基坑变形的最关键参数,然而既有规范提供的m取值范围大,且尚未合理反映土体力学特性和基坑尺寸的影响。讨论了现有不同规范中m值规定的差异和不足,指出比例系数m本质上是一个简化的工程土体变形计... 水平基床比例系数m是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基坑变形的最关键参数,然而既有规范提供的m取值范围大,且尚未合理反映土体力学特性和基坑尺寸的影响。讨论了现有不同规范中m值规定的差异和不足,指出比例系数m本质上是一个简化的工程土体变形计算参数。对于基坑工程,m应当与土性参数、基坑开挖深度及宽度等相关。基于土体小应变硬化模型及合理的参数取值方法,通过数值计算获取了大量基坑算例的变形数据,再通过反分析建立了一套考虑土体参数(初始孔隙比)、基坑开挖深度及宽度的上海黏性土m值的实用取值方法。基于该取值方法,采用弹性地基梁法计算了上海地区25个实际基坑工程围护结构的变形。结果表明,基坑围护墙最大水平位移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平均误差为2.6%。该方法解决了上海地区实际基坑工程中黏性土m值如何准确且快速取值的难题,也为其他地区建立类似取值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变形 弹性地基梁法 水平基床比例系数m 取值方法 反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地电磁法在塔河油田剩余油评价中的应用探索
10
作者 马学军 侯海龙 +5 位作者 张庆 赵国 曲昕馨 许士朝 李清坤 刘娟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6,共13页
塔河油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经过多年开发,水侵井逐年增多,储层油、气和水的关系极其复杂,为此,利用井地电磁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探测的应用探索研究。针对超深小尺寸目标识别难题,通过井中目的层段10 m或5 m间距多位置电磁场激发,地面采用... 塔河油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经过多年开发,水侵井逐年增多,储层油、气和水的关系极其复杂,为此,利用井地电磁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探测的应用探索研究。针对超深小尺寸目标识别难题,通过井中目的层段10 m或5 m间距多位置电磁场激发,地面采用25 m×25 m高密度大面积阵列数据采集,获取了高质量井地电磁三维数据集,进而开展数据预处理、三维差分相位异常处理、三维差分视电阻率处理和三维电阻率反演,获得了激发井段差分视电阻率(反映电性特征)、差分相位异常(反映激发极化性特征)和电阻率的三维地电结构模型,最后,利用测井解释成果进行标定,对目标区的剩余油空间分布进行刻画和解释,解释结果与生产井已有成果资料吻合。应用结果表明,井地电磁法为解决超深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评价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碳酸盐岩 井地电磁法 电阻率反演 差分异常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法修正HVSR的场地效应研究
11
作者 陈学良 陈科霖 +1 位作者 兰景岩 李兴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0-298,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工程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基于水平垂直谱比法(HVSR)、线性反演法2种经验方法对四川强震区地震动场地效应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依据震级、台站、震中距离等因素挑选出汶川地震余震中由17个强震动台站捕获的233组强震动波形;... 为进一步研究工程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基于水平垂直谱比法(HVSR)、线性反演法2种经验方法对四川强震区地震动场地效应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依据震级、台站、震中距离等因素挑选出汶川地震余震中由17个强震动台站捕获的233组强震动波形;其次,基于龙门山地区铰链三段式衰减模型,采用线性反演法估计S波的品质因子Q_(s),同时应用旋转HVSR、多向HVSR 2种方法解释了地震波传播中方位角对HVSR场地效应的影响机制;最后,分析了线性反演法与HVSR法计算的场地效应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HVSR法以提高场地效应评估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域S波的品质因子与频率相关,且在0.4~20.0 Hz内近似等于199.2f 0.8(f为频率);HVSR的结果具有优势方向,随着方位角的改变,场地效应会在某一角度突然增大,与场地土层的各向异性有关;竖向地震动的放大,即场地土层、工程基岩或中深部硬岩层耦合形成的竖向场地效应,是HVSR法与线性反演法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效应 Qs值 线性反演法 HVSR法 方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求优化法的40Cr钢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参数识别
12
作者 陈学文 徐栋栋 +2 位作者 郭艳珺 陈喜乐 安伟浩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185,共10页
基于反求优化技术提出了一种精确识别40Cr钢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参数的方法。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进行40Cr钢试样的热压缩试验,得到40Cr钢在温度为900~1200℃,应变速率为0.01~5 s^(-1)条件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在... 基于反求优化技术提出了一种精确识别40Cr钢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参数的方法。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进行40Cr钢试样的热压缩试验,得到40Cr钢在温度为900~1200℃,应变速率为0.01~5 s^(-1)条件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在传统平均法构建的40Cr钢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的基础上,以Hansel-Spittel本构模型各参数为自变量,以该本构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测应力与试验应力之间的累积误差为目标函数,通过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迭代优化该模型的各参数。为了评估优化后模型的准确性,使用相关系数R和均方根误差e_(RMSE)对流变应力试验值与预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该模型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由0.928提升至0.985,均方根误差e_(RMSE)由5.89下降至3.55,表明反求优化后的Hansel-Spittel高温本构模型能够更精确地预测40Cr钢的热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CR钢 流变应力 Hansel-Spittel模型 反求优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器化压入技术获取金属材料单轴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13
作者 薛河 耿苗 +2 位作者 张雨彪 武军 王荣鑫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126,共13页
对已纳入国标的单次压入试验方法(GB/T 37782—2019)、工程中广泛使用的自动球压入方法以及基于有限元反演的力学性能获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这3种方法在表征单轴力学性能方面的可靠性。选取工程中常见的4种金属材料(304不锈钢、... 对已纳入国标的单次压入试验方法(GB/T 37782—2019)、工程中广泛使用的自动球压入方法以及基于有限元反演的力学性能获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这3种方法在表征单轴力学性能方面的可靠性。选取工程中常见的4种金属材料(304不锈钢、316L不锈钢、SA508低合金钢和42CrMo结构钢)分别进行了单轴拉伸试验和压入试验,并对每种方法的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国标方法涵盖了更广泛的材料,但其预测准确性有限。自动球压入方法对幂硬化材料的强度预测准确性较好,且在改善线硬化材料的预测精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修正因子的使用可能导致预测结果偏离实际值。相比之下,有限元反演法表现出更高的精度,但目前在预测线硬化材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化压入技术 单轴力学性能 自动球压入技术 有限元反演法 国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G-Motzkin路上的计数问题
14
作者 杨胜良 张愉媛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55,共6页
引入2-G-Motzkin路的概念,利用符号化方法,拉格朗日反演公式和Riordan矩阵研究了2-G-Motzkin路上的一些计数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发生函数和计算公式.
关键词 2-G-Motzkin路 符号化方法 拉格朗日反演公式 Riordan矩阵 发生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多层次信息自适应融合的逆半色调方法
15
作者 李梅 孔维轩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5-204,共10页
目的逆半色调方法是实现数字化文件管理和高精度图像识别的关键技术,通过现有的逆半色调方法恢复得到的图像存在图像内容缺失、图像细节再现模糊等问题。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多尺度多层次信息自适应融合的逆半色调方法。方法首先,... 目的逆半色调方法是实现数字化文件管理和高精度图像识别的关键技术,通过现有的逆半色调方法恢复得到的图像存在图像内容缺失、图像细节再现模糊等问题。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多尺度多层次信息自适应融合的逆半色调方法。方法首先,提出多尺度自适应深度网络,实现多尺度信息的提取;然后,采用稠密残差块与注意力机制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图像细节信息的有效提取;最后,构建多信息自适应融合网络,将不同阶段恢复得到的图像内容信息与细节信息有效融合,从而得到高质量的逆半色调图像。实验在Set14、Urban100、Microsoft COCO等3个数据集上与最新的5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在客观评价方面,其峰值信噪比平均值提高了0.05∼5.51 dB,结构相似度平均值提高了0∼0.1;在主观评价方面,运用此方法得到的逆半色调图像去除半色调噪点更为彻底,恢复出的图像细节更好,在视觉上与原始图像更为相近。同时,对于处理256像素×256像素的图像,所提出的网络在GPU上的平均运行时间为0.13 s。结论所提出的多尺度多层次信息自适应融合模型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逆半色调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半色调方法 多尺度自适应深度网络 多信息自适应融合深度网络 半色调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SOTEM电场分量E_(x)反演
16
作者 张继锋 陈昌涧 +2 位作者 李宇腾 游希然 马子奔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21,共9页
【目的】针对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水平电场分量反演中传统算法易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重心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方法】该算法通过引入重心反向学习策略,动态调整学习因子和自适应惯性权重,有效提升... 【目的】针对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水平电场分量反演中传统算法易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重心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方法】该算法通过引入重心反向学习策略,动态调整学习因子和自适应惯性权重,有效提升了全局搜索能力与收敛效率。研究构建了三层、五层及七层典型地电模型,来验证算法性能。【结果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五层和七层地电模型,阻尼最小二乘算法的反演平均误差分别为0.34%和4.68%,改进粒子群算法反演平均误差分别为0.21%和0.87%,可见改进粒子群算法反演对复杂地电结构的识别精度提升显著。在多层数(≥5)及宽泛参数搜索区间条件下,三层和五层地电模型反演平均误差均小于5%,验证了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有效性。利用某区实测数据进行阻尼最小二乘反演和改进粒子群算法反演,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较阻尼最小二乘算法有着较好的反演效果,反演结果与已知矿体的电性结构吻合较好,研究成果为提高SOTEM在矿产勘探中的分辨率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 粒子群算法 反演 电场分量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贝叶斯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17
作者 李小军 张誉潇 +1 位作者 荣棉水 倪萍禾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7-2252,共16页
基于散射场理论的水平竖向谱比HVSR(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正演算法建立了地表HVSR与场地土层特性的联系,通过与地震动地表观测数据的结合实现了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反演。然而,当前的HVSR大多采用传统确定性的反演方法... 基于散射场理论的水平竖向谱比HVSR(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正演算法建立了地表HVSR与场地土层特性的联系,通过与地震动地表观测数据的结合实现了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反演。然而,当前的HVSR大多采用传统确定性的反演方法,导致反演结果具有明显的不唯一性,且难以评估其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针对土层速度结构的贝叶斯反演方法,可以实现反演参数不确定性的评估。该方法将贝叶斯原理与地震动的水平竖向谱比(earthquake 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简称EHV)正演算法相结合,以强震动观测记录的S波成分作为数据源,实现了场地土层结构的反演。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贝叶斯反演方法能有效地识别场地土层速度结构,并能够对反演模型中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竖向谱比(HVSR) 强震动观测记录 贝叶斯反演方法 土层速度结构 井上井下谱比(SBSR) 正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径向风速质量控制方法优化及验证
18
作者 马腾 余晔 +5 位作者 董龙翔 赵果 张彤 王雪薇 李江林 赵素平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082,共12页
风电场内风廓线的观测对于风机输出功率的预测非常重要。随着风机尺寸的不断增加,常用的测风塔由于其观测高度有限,无法得到风电场内完整的风廓线信息。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严格程度的数据质量控制和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普勒激光... 风电场内风廓线的观测对于风机输出功率的预测非常重要。随着风机尺寸的不断增加,常用的测风塔由于其观测高度有限,无法得到风电场内完整的风廓线信息。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严格程度的数据质量控制和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速度方位显示(Velocity Azimuth Display,VAD)扫描方式,获取边界层内高质量风廓线的质量控制与风速反演结果优化处理流程,并得到了从近地面到风机叶片影响高度的完整垂直风廓线。与传统的仅用载噪比(Carrier-to-Noise Ratio,CNR)对原始径向风速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相比,利用本研究提出的数据质量控制和处理流程可显著提高风速和风向反演的精度,反演得到的风速与测风塔风速的决定系数从0.826(10 m)和0.926(70 m)提高到0.932和0.958,偏差从0.500 m∙s^(-1)(10 m)和0.063 m∙s^(-1)(70 m)减少到0.464 m∙s^(-1)和0.034 m∙s^(-1);优化方法对风向的反演也有很大改进。使用本研究提出的风场反演优化方法,可以得到激光雷达多普勒波束摆动(Doppler Beam Swinging,DBS)扫描方法探测盲区至风机叶片影响高度的完整边界层风廓线,可用于风资源评估、风功率预测以及风电场参数化方案发展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激光雷达 风电场 反演方法 质量控制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正演模拟的航空电磁数据变维数贝叶斯反演
19
作者 刘午扬 殷长春 +4 位作者 苏扬 张博 薛舒杨 刘云鹤 任秀艳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28-2940,共13页
传统贝叶斯反演不仅可以获得最大概率解,还可通过获得的模型参数的概率分布来判断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然而,计算概率分布所需的模型样本会产生巨大的工作量,这将严重降低传统贝叶斯方法的计算效率,无法进行大数据量反演,因此实用性受到限... 传统贝叶斯反演不仅可以获得最大概率解,还可通过获得的模型参数的概率分布来判断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然而,计算概率分布所需的模型样本会产生巨大的工作量,这将严重降低传统贝叶斯方法的计算效率,无法进行大数据量反演,因此实用性受到限制.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拟合的矩阵代替正向建模过程,对传统贝叶斯反演过程进行有效加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情况下大大减少计算时间,从而使实际测量数据的反演成为可能.我们使用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验证了本文反演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电磁 反演 变维数 贝叶斯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式甘蔗剥叶机的蔗叶风倒机理研究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武铠 陆静平 +2 位作者 张永旭 林运东 林泽锋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7,共10页
介绍了拉力式甘蔗剥叶机的剥叶过程,并着重分析了影响剥叶效果的蔗叶风倒机理,求解出蔗叶风倒的不等式条件。采用Fluent流固耦合对风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包含风机转速、风机与蔗秆的间距、风速与蔗叶的夹角)蔗... 介绍了拉力式甘蔗剥叶机的剥叶过程,并着重分析了影响剥叶效果的蔗叶风倒机理,求解出蔗叶风倒的不等式条件。采用Fluent流固耦合对风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包含风机转速、风机与蔗秆的间距、风速与蔗叶的夹角)蔗叶风倒仿真分析,并通过响应面中的Box-Behnken Design进行试验设计,以优化蔗叶风倒参数。当以剥叶含杂率最低、断尾率最高为求解指标时,得到最优风倒参数组合为风机转速886.8 r/min、风机与蔗秆的间距274.7 mm、风速与蔗叶的夹角107.7°,此时剥叶含杂率为2.0%、断尾率为97.63%。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预测值与试验值基本一致,基于初步给定的风倒参数,含杂率降低了1.01%,断尾率提高了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拉力式剥叶机 蔗叶风倒 流固耦合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