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视频内容特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及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积极情绪理论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维胜 周泱宏 唐承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短视频是数字文旅时代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的有效工具,该文基于积极情绪理论,以山西省陵川县王莽岭网红景区为例,构建短视频内容特征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及游客行为意愿关系的研究假设和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503份有效问卷数据对研究模... 短视频是数字文旅时代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的有效工具,该文基于积极情绪理论,以山西省陵川县王莽岭网红景区为例,构建短视频内容特征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及游客行为意愿关系的研究假设和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503份有效问卷数据对研究模型和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短视频文案和出镜人直接显著影响游客行为意愿,短视频场景和背景音乐的直接影响不显著;②短视频内容特征(文案、场景、出镜人和背景音乐)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具有显著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能激发游客出游意愿并在短视频内容特征和游客行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③短视频内容特征(文案、场景、出镜人和背景音乐)对游客的积极情绪有显著影响,积极情绪在短视频内容特征与游客行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能进一步激发游客的行为意愿;④积极情绪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在短视频内容特征和游客行为意愿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从短视频视角丰富了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营销研究内容,可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形象 网红旅游目的地 短视频营销 游客行为意愿 数字文旅 积极情绪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人短视频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詹一虹 何叶紫 赖文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0,共9页
该研究以抖音平台为研究场域,探讨新农人短视频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运用扎根理论与重要性-绩效分析(IPA)相结合的方法,提取61个初始概念和22个子范畴,最终归纳出内容特性、平台特性、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旅游意愿... 该研究以抖音平台为研究场域,探讨新农人短视频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运用扎根理论与重要性-绩效分析(IPA)相结合的方法,提取61个初始概念和22个子范畴,最终归纳出内容特性、平台特性、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旅游意愿和观看意愿6个主范畴,构建了新农人短视频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短视频的内容特性和平台特性通过影响受众的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显著驱动其观看意愿与旅游意愿.IPA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地方特色”为高关注度-高满意度因子,而“环境感受”“旅游设施状况”等因子需重点优化.该研究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呈现了短视频在乡村旅游中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人短视频 乡村旅游目的地 形象感知 扎根理论 IP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形象感知 被引量:5
3
作者 文捷敏 余颖 谢鸿璟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形象建设非常重要。文章以广州三个代表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案例,首先分析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公众形象,探讨形象感知形成机理,并将公众感知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象归纳为依托环境、文化内涵、设计构思... 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形象建设非常重要。文章以广州三个代表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案例,首先分析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公众形象,探讨形象感知形成机理,并将公众感知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象归纳为依托环境、文化内涵、设计构思、场所功能、运营品质等五个主题;然后通过规范性编码梳理形象关联因素,构建基于“感知主体—形象主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象感知模型,进而从文化主题、功能定位、景观设计和形象关联等四方面归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象特征;最后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象提升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形象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商品的意象嵌入与在地化实践:以玛咖为例
4
作者 尹铎 朱竑 林煦丹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7,共11页
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人与物的高度流动使得许多旅游商品得以从原产地逐渐向其他旅游地扩散。文章通过观察法、半结构化访谈以及文本分析,以旅游商品玛咖为例,搭建旅游商品的在地化理论框架,追溯并分析其作为原产自秘鲁的食物... 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人与物的高度流动使得许多旅游商品得以从原产地逐渐向其他旅游地扩散。文章通过观察法、半结构化访谈以及文本分析,以旅游商品玛咖为例,搭建旅游商品的在地化理论框架,追溯并分析其作为原产自秘鲁的食物如何进入丽江古城进行销售,以及旅游者对其的消费想象与实践。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媒介与文化资本等主体对云南和丽江的旅游地意象建构是从宏观尺度意象向微观尺度意象传递与嵌套的过程,最终呈现为“原生态”与“神秘浪漫”的意象特征;2)玛咖通过意象投射、意象感知、主体实践等环节,在物质、表征及关系维度上契合了云南和丽江的复合地方意象,实现了从外来商品向在地化旅游商品的身份转换。该研究旨在探求外来旅游商品的在地化发展策略,为旅游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商品 旅游地意象 地方 在地化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意象对目的地网络传播效果的fsQCA分析
5
作者 燕阳 李斌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该研究以我国46个旅游目的地中的90个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为样本,运用LDA2vec模型对游客网络评论文本进行条件变量挖掘,并以权威传播指数作为结果变量,旨在探讨不同地理区域中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意象对网络传播效果的fsQCA影响... 该研究以我国46个旅游目的地中的90个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为样本,运用LDA2vec模型对游客网络评论文本进行条件变量挖掘,并以权威传播指数作为结果变量,旨在探讨不同地理区域中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意象对网络传播效果的fsQCA影响。研究认为:(1)国家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意象包含度假服务感知、交通服务水平、特色体验打卡、服务管理能力、萌新滑雪体验、劣质服务印象、滑雪服务水准、冰雪游历趣味、经济出行体验和魅力地理景观共10个条件变量,且各条件变量以组态形式影响目的地的网络传播效果。(2)东北地区包含6条高传播效果组态,总体呈现出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特征;华北地区的高传播效果组态为2条,均以度假服务感知为共同的核心条件;中部地区的高传播效果组态为2条,均以经济出行体验为共同的核心条件;西北地区也包含6条高传播效果组态,其中滑雪服务水准为绝大部分组态的核心条件,研究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基于此,提出应强化东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的一体化建设、完善华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的系统化设计、扩大中部地区冰雪体育旅游的经济性优势、注重西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的层次化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体育旅游 旅游目的地 滑雪 游客感知意象 网络传播效果 LDA2ve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前后旅游形象感知对比与优化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视角
6
作者 徐敏 肖云蕾 张郴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以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为例,借助Python对携程、去哪儿、马蜂窝等旅游网站的游记数据进行爬取,以申遗成功的时间为界,从游客视角建立申遗成功前后旅游形象感知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情感”模型,通过对游客感知差异关键要素... 以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为例,借助Python对携程、去哪儿、马蜂窝等旅游网站的游记数据进行爬取,以申遗成功的时间为界,从游客视角建立申遗成功前后旅游形象感知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情感”模型,通过对游客感知差异关键要素的提取和旅游形象识别,揭示盐城黄海湿地在申遗成功前后旅游形象感知差异的规律性特征并提出优化对策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世界遗产地 申遗成功前后 旅游目的地形象 黄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GC数据挖掘与IPA分析的生态旅游景区形象感知评价
7
作者 江磊 李明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1-180,共10页
【目的】生态旅游景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空间载体,明晰及评价其旅游感知形象对于推动旅游目的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游客亲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选取国内知名生态旅游景区白水洋—鸳鸯溪为研... 【目的】生态旅游景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空间载体,明晰及评价其旅游感知形象对于推动旅游目的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游客亲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选取国内知名生态旅游景区白水洋—鸳鸯溪为研究对象,以Python数据挖掘技术采集的国内主要在线旅游平台相关点评文本为数据源,利用TF-IDF算法、LDA主题模型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IPA分析方法分析及评价其旅游感知形象。【结果】1)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旅游认知形象包括生态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生态游憩活动、旅游体验评价和生态旅游环境5个主题维度;2)情感形象以正面积极情感为主,天然景色、亲子戏水活动和夏天避暑体验为积极情感主要来源,消极情感主要体现在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和旅游消费性价比方面;3)整体形象呈“核心—外围”圈层结构,“自然景色”“奇特景观”形象为感知核心层,“玩水的天堂”形象为次级支撑层,“鸳鸯故乡”“猕猴乐园”等形象为重要外围层;4)IPA分析发现各形象要素表现性分值较高,而重要性分值较为分散。其中,亲子娱乐、景色风貌、气候条件、水上运动和水域条件为优势保持形象要素,价格费用为重点改进指标。【结论】从强化生态旅游品牌定位、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健全旅游配套服务、加强旅游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形象建构与生态资源盘活利用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景区 旅游形象 UGC数据 旅游休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诗意象与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创产品的耦合共生设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单日 柯胜海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6,共9页
目的 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要求,面向浙东唐诗之路双重文化身份,探索山水诗意象和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创产品的耦合共生设计策略。方法 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辨析山水诗与浙东唐诗之路的互证关系;其次选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山水诗意象与浙东... 目的 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要求,面向浙东唐诗之路双重文化身份,探索山水诗意象和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创产品的耦合共生设计策略。方法 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辨析山水诗与浙东唐诗之路的互证关系;其次选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山水诗意象与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创产品的符号耦合性;最后采用设计实证法,以天台山为个案,建构山水诗意象在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共生路径。结果 通过互证关系、符号耦合、设计共生三个维度,建构了山水诗意象和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创产品的耦合共生设计策略。结论 文旅融合的实质是双向赋能,山水诗意象和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创产品的耦合共生研究,将对浙东唐诗之路山水诗文化的设计传播和旅游产品业态的丰富,产生双向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意象 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创产品 互证关系 符号耦合 设计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地形象与农产地形象交互影响研究
9
作者 郑鹏 邓鹏飞 +1 位作者 孙怡欣 莫媚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60,共9页
农旅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该文以河南焦作温县为案例地,从消费者需求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地形象与农产地形象的交互影响及中介变量,结果表明:①旅游地形象与农产地形象之间存在交互影响作用,而旅游地形象对农产... 农旅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该文以河南焦作温县为案例地,从消费者需求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地形象与农产地形象的交互影响及中介变量,结果表明:①旅游地形象与农产地形象之间存在交互影响作用,而旅游地形象对农产地形象的影响更为正向有效。②农产品体验性价值对旅游地认知形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旅游地情感形象没有显著影响,而农产品象征性价值对旅游地情感形象和认知形象皆无显著影响;农产地信念在农产品体验性价值对旅游地认知形象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农产品体验性价值对旅游地情感形象以及农产品象征性价值对旅游地认知、情感形象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③旅游地原生形象、引致形象与复合形象对农产地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均产生正向影响,并且旅游地信念在旅游地形象对农产地形象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旅游地形象与农产地形象融合共生提供理论依据,揭示了旅游地信念与农产地信念在交互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可为农旅形象融合及营销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形象 农产地形象 交互影响 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数据分析的山岳型景区旅游形象及季节差异对比研究——以保定市白石山景区为例
10
作者 唐硕 孟庆瑞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为缓解旅游季节性对山岳型景区的负面影响,以白石山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指数分析白石山网络关注度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八爪鱼爬取携程旅游、大众点评与同程旅游三大旅游网站中的网络文本,对景区四季的旅游形象感知进行对比分析。... 为缓解旅游季节性对山岳型景区的负面影响,以白石山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指数分析白石山网络关注度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八爪鱼爬取携程旅游、大众点评与同程旅游三大旅游网站中的网络文本,对景区四季的旅游形象感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游客对于认知形象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景观景点上,服务设施与休闲活动次之,对景区环境方面的感知最弱。(2)游客对于白石山景区4个季节的评价以积极情绪为主,部分游客在价格的设置以及爬山过程中的体力问题上表达了不满,且春秋2季在景区形象管理与人流控制上还存在不足。(3)白石山景区春季以踏青游玩为主,夏季的凉爽气候和云雾环境带来令人满意的体验,秋季侧重于户外体验活动,而冬季的雪景成为游客的重要吸引点,但4个季节整体形象仍然呈现出较高的相似度,加重了景区的旅游活动在季节变化上的不均衡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白石山景区优化春季服务管理、提高夏秋2季的季节地域特色展现以及对冬季活动项目进行丰富,以期实现景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岳型景区 四季 旅游形象 白石山景区 百度指数 网络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空间景观表征的原型追溯及旅游效应成因分析——以纪实类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为例
11
作者 安传艳 杨戎煜 +1 位作者 翟洲燕 邱丽苹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67,共13页
影像对乡村空间景观的呈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实践行为。文章以《向往的生活》为例,研究了纪实类综艺节目中乡村空间景观表征、文化原型及其实践效应产生的成因,得到两方面的研究结论。1)乡村纪实类综艺节目借助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安逸... 影像对乡村空间景观的呈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实践行为。文章以《向往的生活》为例,研究了纪实类综艺节目中乡村空间景观表征、文化原型及其实践效应产生的成因,得到两方面的研究结论。1)乡村纪实类综艺节目借助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安逸闲适的生活方式、淳朴友善的社会关系,呈现世外桃源般的田园意象。这种空间景观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基耦的现代反映。山野草木、庭院民居、农耕种植、悠闲生活等客观事物及其符号系统,成为现代人认知乡村的“种维”和文化原型。2)节目呈现的乡村空间意象在群体中有着共同的心理认知锚点及共识性的编码、解码规则与意义系统,故能激起观众共鸣,并引发其旅游实践行为的产生。但田园意象是精英主义者站在他者视角对乡村空间的理想化表达,会在旅游者的具身实践中被逐步消解,无法保障旅游地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关注媒介具有的话语权力属性,使其回归现实生活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乡村旅游 空间的表征 田园意象 乡村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蝉纹饰符号意蕴与设计转译研究
12
作者 杜祎冉 刘青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449-459,共11页
目的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蝉纹饰的历史文化内涵,考察其演变历程及其与社会诸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关注蝉纹饰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创新应用,探索其融入当代审美与实用功能的路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及实证资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追溯... 目的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蝉纹饰的历史文化内涵,考察其演变历程及其与社会诸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关注蝉纹饰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创新应用,探索其融入当代审美与实用功能的路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及实证资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追溯蝉纹饰的历史源流。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蝉纹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融与变迁。从能指、所指维度对蝉纹进行解构与阐释。结果围绕视觉设计、文化寓意及哲学价值3个方面,将蝉纹饰文化符号通过设计转译的方式,应用于日历装帧及佛山禅城区旅游形象等设计实践中。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蝉纹饰的系统研究与梳理,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不仅实现了传统图案的美学重构,更完成了对蝉纹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思想的当代转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纹 符号学 造物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 城市旅游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3
作者 郑发辉 朱长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25-128,共4页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应注重依托其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争取形成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以利于其旅游业的不断壮大。评价了井冈山保护区的总体资源特色,对其生态旅游开发...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应注重依托其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争取形成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以利于其旅游业的不断壮大。评价了井冈山保护区的总体资源特色,对其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并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对策进行了思考,指出应在保护性开发和注重社区参与的基础上,科学进行生态旅游形象定位,明确主要目标市场,合理设计生态旅游产品类型和精心规划四大生态旅游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色旅游 生态旅游 旅游形象定位 生态旅游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域下大连市城市旅游形象构建研究
14
作者 雷博熙 武传表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94-199,共6页
为研究大连市城市旅游形象的符号构成,基于符号学理论,以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中有关大连市的游记和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解读。结果表明:①大连市语义网络分析图呈现以大连市为中心的“核心-中间-边缘”圈层结... 为研究大连市城市旅游形象的符号构成,基于符号学理论,以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中有关大连市的游记和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解读。结果表明:①大连市语义网络分析图呈现以大连市为中心的“核心-中间-边缘”圈层结构,整体感知形象以积极情绪为主;②游客识别出的大连市城市旅游形象符号主要由空间符号、行动符号、感知符号3个主类和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设施与服务、饮食文化、群体文化、行为动作、行为主体、审美感知、情感体验9个次类构成,归纳得出其符号释义为“滨海鲜城、悠闲漫步、浪漫风情”。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大连市城市旅游形象构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形象 符号 大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博物馆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15
作者 杨宇 张杨 《绿色科技》 2025年第9期165-169,共5页
以位于扬州市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提取旅游者评论文本,并采用文本分析法,从旅游者感知视角探讨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旅游形象,揭示了旅游者的体验与需求现状。结果表明:旅游者对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旅游形象... 以位于扬州市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提取旅游者评论文本,并采用文本分析法,从旅游者感知视角探讨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旅游形象,揭示了旅游者的体验与需求现状。结果表明:旅游者对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旅游形象感知较为直观,其整体旅游形象的感知可归纳为文化与历史形象、展览与互动形象、环境美学形象、情感体验形象和旅游服务形象5个维度。此外,旅游者的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主要集中在人流量过大以及休息设施不足等方面。研究结论为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感知 网络文本分析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游客感知及其对遗产旅游形象影响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维亚 汤澍 +1 位作者 陈玲玲 徐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0,171,共7页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遗产形象形成的内在机制;游客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环境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在游客的情绪感知中生态环境影响着游客的整体形象感知;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水环境和植物景观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尤为显著;游客对其遗产形象的感知同时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上,成熟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与塑造;改善与提升城市文化遗产形象,需要同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从改善文化遗产景区绿化景观,做好水体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改善景区整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 文化遗产 生态环境感知 遗产旅游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原真性对游客情感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开平碉楼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易小力 敬露瑶 郑春晖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18,共22页
游客在遗产地感知原真性后是否以及怎样引发情感的形成,有关研究相对缺乏。同时,地方依恋与亲密关系理论是研究情感的重要理论,二者存在许多交叉域,但少有研究结合二者进行探讨。在文化遗产旅游背景下,文章以地方依恋和亲密关系理论为基... 游客在遗产地感知原真性后是否以及怎样引发情感的形成,有关研究相对缺乏。同时,地方依恋与亲密关系理论是研究情感的重要理论,二者存在许多交叉域,但少有研究结合二者进行探讨。在文化遗产旅游背景下,文章以地方依恋和亲密关系理论为基础,选取情感体验、情感形象和情感依恋这一系列反映情感形成过程的构念,探究感知原真性如何影响游客情感的形成(内在作用机制),并对比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的感知原真性在机制中的不同表现。结果表明:(1)情感体验、情感形象在感知原真性与情感依恋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2)情感体验在感知原真性与情感形象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3)相较于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的感知原真性对游客情感形成的正向影响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旅游 感知原真性 地方依恋 亲密关系 情感体验 情感形象 情感依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青海湖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仲霞 白嘉奇 王昕 《绿色科技》 2024年第5期183-189,206,共8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点评文本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感知形象,搜集了“携程”“美团点评”“去哪儿”“同程旅行”等旅游网站的游客点评文本,运用ROST CM6.0网络文本挖掘工具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对青海湖景区旅游形象感知高频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点评文本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感知形象,搜集了“携程”“美团点评”“去哪儿”“同程旅行”等旅游网站的游客点评文本,运用ROST CM6.0网络文本挖掘工具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对青海湖景区旅游形象感知高频词进行了语义网络分析及情感分析。结果表明:在认知形象上,青海湖景区自然景观吸引物成为游客主要认知;游客对青海湖良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在整体形象上,游客对青海湖景区正面情绪占比较高,但也存在对服务设施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部分中性情绪和负面情绪。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高青海湖景区文旅融合程度,打造文化青海湖;二是提升景区管理服务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满足游客需求;三是创造多元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游客二次消费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感知 青海湖景区 网络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意象偏差测度与评价——基于投射意象与感知意象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书颖 崔家胜 +2 位作者 王灵恩 刘家明 龙飞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4,共13页
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 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异同。研究结果认为,大运河(北京段)旅游意象由线性、景观、文化、服务和社交5个维度以及维度下属的16个范畴构建而成。同一河段的“投射-感知”意象、不同河段间的投射意象或感知意象在不同范畴和维度下都存在差距,且附属维度错位现象明显。为构建良好的旅游意象,旧城段要重点改善线性、文化和服务意象,通州段则需要关注线性和服务意象。研究结论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中华文化标识建设具有参考意义,也为线性文化遗产精准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文化遗产 旅游意象评价 投射意象 感知意象 大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图式理论的目的地形象错位与调控研究——以丁真现象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雨莎 高凌云 张高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4,共14页
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但囿于刻板印象和认知复杂性,旅游形象与真实的目的地并不总是匹配,甚至存在偏差,对这种形象错位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文章从“四川丁真带火西藏”现象切入,应用内容分析法、图式分析法和... 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但囿于刻板印象和认知复杂性,旅游形象与真实的目的地并不总是匹配,甚至存在偏差,对这种形象错位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文章从“四川丁真带火西藏”现象切入,应用内容分析法、图式分析法和物种多样性评价方法,系统分析调控前后用户评论数据,总结概括其中的形象错位现象、形成原因及调控结果。结果表明:1)形象错位受刻板形象的直接影响,由人的认知规律支配,地理相似性和文化交互性是形象错位产生的动力因素,当实际形象与刻板形象不匹配时,就会产生形象错位,而形象错位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2)外部信息是调控形象错位的关键,新信息注入能够有效突破既有图式,产生新的图式,从而调控形象错位;3)社交媒体能够使形象错位的调控效果最大化;4)与形象符号关联较远的要素及图式容易得到修正,而联系紧密的部分调控效果有限,此外,与目的地紧密相关的自然地理图式,尤其是社会经济图式调控效果显著,对目的地营销实践也更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 形象错位 刻板形象 社会图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