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uted tomography versus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complex congenial heart diseases in china:a meta-analysis
1
作者 畅智慧 LIN Kun +3 位作者 DU Xiao-li YIN Xiao-li LU Zhao 刘兆玉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1期1168-1173,共6页
Objective:To perform a meta-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omputed tomography(CT) and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 in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 in China.Methods:MEDLINE,Cochran... Objective:To perform a meta-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omputed tomography(CT) and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 in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 in China.Methods:MEDLINE,Cochrane library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database from January 1966 to October 2010,were searched for initial studies in China.All the studies,published in English or Chinese,used TTE,CT,or both as diagnostic tests for CHD and reported the rate of true-positive,true-negative,false-positive and false-negative diagnoses of CHD from TTE and CT findings with the surgical results as the 'gold-standard'(15 studies,XX patients) were collected.The statistic software package,'Meta-Disc 1.4',was used to conduct data analysis.A covariate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patient or study-related factors on sensitivity.Results:Pooled sensitivity for diagnosis of CHD were 95% [95% confidence interval(CI):94%~96%] for CT studies and 87%(95% CI:85%~88%) for TTE studies.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oled sensitivity of CT and that of TT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TTE had higher sensitivity [0.96(95% CI:0.94~0.97)] for cardiac malformation but lower sensitivity [0.78(95% CI:0.76~0.81)] for extracardiac malformation than CT.Conclusion:CT can provide added diagnostic in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TE in patients with CHD in China,especially for patients suspected of extracardiac mal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HOCARDIOGRAPHY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Heart Defects Congenital META-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ay CT图像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过程空隙分布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宇 王伟成 +3 位作者 方珑 刘晋周 肖传语 于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8-522,共15页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结构和与空隙有关的病害。基于X-ray CT和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结构层面探讨了车辙变形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隙...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结构和与空隙有关的病害。基于X-ray CT和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结构层面探讨了车辙变形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结构特征。提出了体积等效球棍模型来表征空隙连通性的变化,用改进的环扇分割变异系数、位置偏心率和球度分别描述了空隙的分布和形状特征。结果表明,车辙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的影响机制因混合料类型而异。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3)相比,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中的空隙更加不均匀和离散,尤其是那些体积小于0.01 mm^(3)的空隙。此外,SMA-13中的空隙连通性和分布更容易受到外部荷载的影响,其粗集料在变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定向移动进而改变初始位置。尽管车辙变形同时增加了2种混合料中空隙的水平不均匀性,但AC-13的竖向不均匀性减少,而SMA-13的竖向不均匀性增加。加载使AC-13混合料的空隙几何形状变得复杂和分散,而SMA-13则相反,预示着与AC混合料相比,SMA混合料在加载1 h后仍保持抵抗车辙破坏的潜力。总体而言,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的拓扑特征及其在车辙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响应主要取决于混合料的级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空隙 三维分布 连通性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车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3)I-MIBG xSPECT/CT定量参数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王晓雅 王观筠 +3 位作者 周子昂 阚英 王巍 杨吉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讨定量^(123)I-MIBG xSPECT/CT显像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61例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123)I-MIBGxSPECT/CT图像,分析骨转移病... 目的探讨定量^(123)I-MIBG xSPECT/CT显像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61例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123)I-MIBGxSPECT/CT图像,分析骨转移病灶及正常骨定量参数的部分影响因素,比较两者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avg)、最小标准化摄取值(SUVmin)和峰值标准摄取值(SUVpeak)对骨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结果不同体质参数间的正常骨SU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204~0.071,P均>0.05)。骨转移病灶的SUVmax、SUVavg、SUVmin、SUVpeak显著高于正常骨(Z=-10.118~-9.703,P<0.0001);Curie评分不同分区间骨转移病灶SUV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226、0.107、0.149、0.342,P均>0.05)。SUVmax、SUVavg、SUVmin和SUVpeak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9(95%CI 0.884~0.974)、0.948(95%CI 0.906~0.989)、0.935(95%CI 0.890~0.981)、0.942(95%CI0.899~0.985);敏感度分别为90.9%、90.2%、93.7%、92.3%,特异度分别为86.9%、93.4%、85.2%、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SUVmax、SUVavg、SUVmin和SUVpeak的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0.39 g/ml、0.33 g/ml、0.20 g/ml、0.33 g/ml。结论当SUVavg高于0.33 g/ml临界值时,对骨转移病灶具有高度提示性。x SPECT/CT定量指标提高了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诊断的特异性,证明了^(123)I-MIBG xSPECT/CT显像定量分析的高诊断效能及其作为视觉评估诊断辅助的潜在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标准化摄取值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Dixon图像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重建头颅CT图像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赵洪飞 董海鹏 +5 位作者 黄琼 曲源 刘克明 毋晓萌 尚雨蓉 陈锡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8-432,438,共6页
目的基于颅脑磁共振Dixon多对比度图像,采用深度学习方法重建CT图像,并与原始CT图像比较评估重建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77名健康志愿者头颅CT和MRI图像,使用U-Net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 目的基于颅脑磁共振Dixon多对比度图像,采用深度学习方法重建CT图像,并与原始CT图像比较评估重建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77名健康志愿者头颅CT和MRI图像,使用U-Net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集62名,测试集15名,基于Dixon的4种对比图像及其不同组合共7种模型进行CT图像重建。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Pearson相关系数、颅骨区域戴斯相似性系数评估图像重建效果。结果7种Dixon图像组合模型训练重建CT图像与原始CT图像均呈较强相关性(R>0.75,P<0.05),采用4通道模型重建CT图像与真实CT值最相近[平均绝对误差为147.516±30.802,均方误差为(8.648±3.403)×104],相关系数最大(R为0.796±0.055),颅骨区域相似性系数最高(戴斯相似性系数为0.800±0.036)。结论通过Dixon图像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可实现头颅CT图像重建,且Dixon 4种对比图像组合可提高CT图像重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 头部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馈注意力ConvNeXt模型分割腹部CT中的胰腺
5
作者 张文瀚 王永雄 +1 位作者 曾福斌 曹洋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472,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融合前馈注意力(FA)ConvNeXt架构模型(SC 2-Net)用于分割腹部CT图中胰腺的价值。方法纳入80名健康成人(数据集1)及68例胰腺病变患者腹部3D CT图(数据集2)。向ConvNeXt网络模型中引入FA机制,在编码器部分引入可缩放卷积模块(... 目的观察基于融合前馈注意力(FA)ConvNeXt架构模型(SC 2-Net)用于分割腹部CT图中胰腺的价值。方法纳入80名健康成人(数据集1)及68例胰腺病变患者腹部3D CT图(数据集2)。向ConvNeXt网络模型中引入FA机制,在编码器部分引入可缩放卷积模块(SCB)和特征门控(FG)模块,建立并改进ConvNeXt模型,与其他模型(基于Transformer的Swin UNETR、nnFormer、UNETR、TransBTS模型,以及基于ConvNeXt的3D UX-NET模型)对比观察分割胰腺效果,并对加入的模块进行消融实验。结果SC 2-Net模型可准确分割胰腺,其在数据集1的戴斯相似系数(DSC)、95%豪斯多夫距离(HD95)及平均表面距离(MSD)分别为0.92±0.01、(1.08±0.05)mm及(2.12±0.01)mm,SC 2-Net分割胰腺的DSC及HD95均优于其他模型;在数据集2分别为0.82±0.03、(3.35±0.36)mm及(0.87±0.15)mm,均优于其他模型。SC 2-Net在2个数据集中均分割出完整胰腺,而其他模型均存在欠分割或误分割。FA模块加入基础网络后对分割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结论SC 2-Net可提升分割腹部CT图中胰腺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离自注意力与长短期记忆模型预测CT设备X线管打火
6
作者 周昊鹏 唐宇瑶 +2 位作者 王常玺 李康 李真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9-665,共7页
目的构建距离自注意力(DSA)与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观察其预测CT设备X线管打火的价值。方法收集医疗物联网系统中的CT设备状态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构建基于模型注意(MA)模块和非线性衰减距离因子的DSA-LSTM模型,与其他模型比较,观察其预... 目的构建距离自注意力(DSA)与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观察其预测CT设备X线管打火的价值。方法收集医疗物联网系统中的CT设备状态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构建基于模型注意(MA)模块和非线性衰减距离因子的DSA-LSTM模型,与其他模型比较,观察其预测CT设备X线管打火的价值。结果相比其他模型,DSA-LSTM模型预测CT设备X线管打火的综合效能更佳。MA模块和非线性衰减距离因子可提高DSA-LSTM模型预测效能,且所有特征均对模型效能具有一定贡献。结论DSA-LSTM模型可有效预测CT设备X线管打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CT图像的铁尾矿混凝土孔结构特征与强度量化模型
7
作者 李薇 范明辉 +3 位作者 李润阳 刘政浩 任文渊 罗滔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7,共9页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混凝土用量逐年递增,而混凝土的孔结构对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从孔隙率、孔隙位置分布和尺寸分布等多角度分析了铁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通过灰色关联分析与回...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混凝土用量逐年递增,而混凝土的孔结构对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从孔隙率、孔隙位置分布和尺寸分布等多角度分析了铁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通过灰色关联分析与回归分析,将孔隙划分为多害孔和少害孔,建立了铁尾矿混凝土强度与多害孔隙率、少害孔隙率间的线性量化模型。结果表明:随着铁尾矿掺量的增大,混凝土三维孔隙率与平均孔径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在不同掺量下,试件边缘区域的孔隙数量多于中心区域,混凝土内部孔隙分布不均匀,且在150~550μm尺寸范围内的孔隙最为常见;对于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多害孔与少害孔的表面积界限分别为70和30 mm^(2);构建的强度-孔结构量化模型综合考虑了孔隙率与孔径分布因素,经验证其效果良好,能有效预测混凝土强度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xCT 铁尾矿砂 强度 微观结构 量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ayCT的古土壤孔裂隙识别与表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鑫 卢玉东 +2 位作者 张晓周 卢阳春 杨亚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4-230,239,共8页
[目的]对古土壤内部孔隙裂隙结构的形态、类型、孔径分布进行精确表征,为斜坡中古土壤水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利用X-ray CT对泾阳南塬S5古土壤原状试样进行扫描,利用VG studio Max和AVIZO三维可视化软件,经过滤波处理、... [目的]对古土壤内部孔隙裂隙结构的形态、类型、孔径分布进行精确表征,为斜坡中古土壤水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利用X-ray CT对泾阳南塬S5古土壤原状试样进行扫描,利用VG studio Max和AVIZO三维可视化软件,经过滤波处理、阈值分割、三维重建得到了三维可视化数字古土壤模型,计算了二三维孔隙度,基于形状因子提取了古土壤中孔隙和裂隙并进行分类,提出了各类空隙的孔径表征算法。[结果](1)古土壤中孔裂隙并存,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垂向性和空间异质性,在空间形态上可由形状因子(SF)区分为裂隙(SF>40.18)、枝杈状孔隙(7.01<SF≤40.18)、长柱状孔隙(2.0<SF≤7.01)、椭球状孔隙(1<SF≤2)和球状孔隙(SF≤1);(2)大孔隙度(等效直径大于100μm)为9.86%,占总孔隙度(41.18%)的23.94%,表明古土壤中以等效直径为100μm以下的孔裂隙为主;(3)孔径分布在0.1~5mm之间,以0.1~0.7 mm为主,而体积贡献率上以0.7~1.0 mm为主,裂隙最大开度5.1 mm。[结论]古土壤是一种以中小微孔隙为主,(特)大孔隙和(微)裂隙伴生的双重介质土体,X-ray CT和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为古土壤孔裂隙识别和表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x-rayCT 孔隙 裂隙 泾阳南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钢纤维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分布X-ray CT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慕儒 马艳奉 +2 位作者 李辉 王晓伟 张萍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87-491,共5页
为分析定向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纤维的分布,通过X-CT扫描原位测试确定了混凝土中所有钢纤维的空间位置坐标,根据钢纤维空间坐标,分析计算钢纤维的角度分布及纤维方向效应系数。结果表明,定向钢纤维混凝土中,与设计的目标方向夹角<30... 为分析定向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纤维的分布,通过X-CT扫描原位测试确定了混凝土中所有钢纤维的空间位置坐标,根据钢纤维空间坐标,分析计算钢纤维的角度分布及纤维方向效应系数。结果表明,定向钢纤维混凝土中,与设计的目标方向夹角<30°的钢纤维根数占总数量的比例达85%,定向钢纤维的定向效果较好;定向钢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方向效应系数增加25%,增强效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钢纤维混凝土 x-ray CT 纤维方向效应系数 纤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CT成像的泡沫混凝土细观损伤模拟方法
10
作者 刘继国 崔庆龙 +2 位作者 舒恒 彭文波 杨雪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1-1949,共9页
为探究常用于隧道减震设计的泡沫混凝土材料在受压荷载下的细观裂纹损伤发展过程以及细观损伤对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提出基于X-CT成像从细观尺度分析泡沫混凝土损伤过程的模拟方法。首先,借助X-CT扫描技术获取可表征泡沫混凝土细观多孔... 为探究常用于隧道减震设计的泡沫混凝土材料在受压荷载下的细观裂纹损伤发展过程以及细观损伤对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提出基于X-CT成像从细观尺度分析泡沫混凝土损伤过程的模拟方法。首先,借助X-CT扫描技术获取可表征泡沫混凝土细观多孔结构的X-CT图像,并对该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取用于建立泡沫混凝土细观模型的二值图;然后,采用自主编译的Python脚本插入内聚力单元模拟泡沫混凝土模型的损伤开裂过程,并分析不同孔隙率下泡沫混凝土的细观损伤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泡沫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上升阶段、塑性平台阶段的细观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方法为研究泡沫混凝土材料的细观损伤机制和宏观力学参数标定提供了新手段;2)在单轴受压过程中,连接多孔材料相邻孔隙的水泥基充当了“支柱”作用,接触法向压力随着应变积累而连通发展,泡沫混凝土模型受压时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3)当泡沫混凝土孔隙率较低时,其峰值抗压强度会显著增加,但材料可能会在局部产生大规模开裂,孔隙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x-CT成像 细观损伤模拟 内聚力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ay CT原位三轴剪切试验的砂土颗粒材料微观动力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苗泽锴 张大任 +4 位作者 马刚 邹宇雄 陈远 周伟 肖宇轩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97-1606,共10页
将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与原位三轴剪切试验相结合,分析渥太华砂在剪切过程中的微观动力学演化规律.在试验过程中共完成15次X射线扫描,使用图像分割算法进行颗粒分割并使用球谐函数重构颗粒的表面形貌,根据颗粒的多尺度形态指标序列实... 将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与原位三轴剪切试验相结合,分析渥太华砂在剪切过程中的微观动力学演化规律.在试验过程中共完成15次X射线扫描,使用图像分割算法进行颗粒分割并使用球谐函数重构颗粒的表面形貌,根据颗粒的多尺度形态指标序列实现整个加载过程中颗粒的准确匹配与追踪,并分析颗粒位移、转动、局部非仿射运动和局部孔隙率等微观动力学和微观结构指标的演化规律.在剪切过程中颗粒体系的竖向位移分布呈现2个锥形区域,颗粒的转动分布出现明显的X型剪切带.用于度量局部塑性变形程度的局部非仿射运动和局部体积分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颗粒微观动力学与其微观结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局部自由体积较大的地方更易发生塑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材料 x射线断层扫描(CT) 三轴试验 微观动力学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CT扫描技术的泡沫轻质土孔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杰民 李辉 +3 位作者 张宝华 刘波 郝宝锋 姜能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8-1236,共9页
为研究泡沫轻质土内部孔隙三维空间分布状态和形态特征,采用X射线计算断层扫描技术(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获取了3种湿密度等级泡沫轻质土孔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基于混合高斯模型,通过解卷积确定孔相和固相灰度阈值,根据阈... 为研究泡沫轻质土内部孔隙三维空间分布状态和形态特征,采用X射线计算断层扫描技术(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获取了3种湿密度等级泡沫轻质土孔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基于混合高斯模型,通过解卷积确定孔相和固相灰度阈值,根据阈值将灰度图像划分为孔和固体两相材料,定量表征孔隙率、孔径、球度和孔隙形态等孔结构特征参数。将孔结构特征参数与强度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泡沫轻质土的湿密度增大,孔径分布更加均匀,平均孔径降低,球状孔隙增多,导致泡沫轻质土应力分布更加均匀,抵抗外部荷载能力更强,整体强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轻质土 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孔隙率 孔径 球度 孔隙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斜孔散射校正板的锥束X射线CT散射校正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成龙 倪培君 +1 位作者 齐子诚 付康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84,共9页
锥束X射线CT和二维扇束、平行束CT系统相比具有扫描速度快、射线利用率高、重建图像轴向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一致等优点,是当前工业CT技术发展的重点。然而,由于散射线的存在,其成像质量受到影响。为了减小散射线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提出... 锥束X射线CT和二维扇束、平行束CT系统相比具有扫描速度快、射线利用率高、重建图像轴向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一致等优点,是当前工业CT技术发展的重点。然而,由于散射线的存在,其成像质量受到影响。为了减小散射线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斜孔散射校正板的散射校正方法,对该方法的原理和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获取原始扫描数据以及斜孔散射校正板后的扫描数据,利用插值和平滑处理的方法获得散射场数据。然后,通过将原始数据减去散射场数据后进行重建,即可得到无散射的CT图像。通过与光栅式散射校正板校正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涡轮叶片的锥束CT扫描结果校正,典型区域(叶片内冷却通道及叶片内壁)对比度噪声比分别提升了14.2%和56.8%,而光栅式散射校正板校正后,同一位置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仅提升了5.6%和27.6%,验证了基于斜孔散射校正板散射校正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散射校正 伪像 斜孔散射校正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ay CT的载荷作用下木材内部形变研究
14
作者 李万兆 章正 +3 位作者 彭俊懿 王新洲 石江涛 梅长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木材是重要的室内装饰和建筑用工程材料,具有易加工,强重比高等优点。作为生物质多孔材料,载荷作用下木材内部结构易发生变化,进而对其力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载荷作用下木材内部结构变形可为理解其力学行为提供基础理论支... 【目的】木材是重要的室内装饰和建筑用工程材料,具有易加工,强重比高等优点。作为生物质多孔材料,载荷作用下木材内部结构易发生变化,进而对其力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载荷作用下木材内部结构变形可为理解其力学行为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方法】为探索压缩载荷作用下木材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使用微型加载设备对实体木材(花旗松)和胶合材(杨木)试件进行横纹压缩,实时记录加压头位移和加载压力,加载过程中使用X射线断层扫描仪周期性扫描试件,对扫描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实现试件内部空间结构可视化,结合力学性能和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解析实体木材和胶合材力学失效机制。【结果】实体木材在受载时,早材部分密度快速增加,载荷达到25.26 MPa时,晚材部分密度开始增加。早材管胞压溃是木材内部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压溃路径与生长轮平行;晚材结构改变主要体现为树脂道压缩变形和木射线压裂。胶合材在受载时,局部形变集中是杨木内部结构变形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大孔径导管极易压溃;另外,胶黏剂能够明显增加胶层区域杨木刚度,提高导管结构的稳定性。【结论】本研究解析了横纹载荷作用下实体木材和胶合材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为优化木材加工工艺和指导木材的科学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新型三维动态检测技术为解析木材力学行为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加载载荷 结构变化 x射线断层扫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X射线微层析成像研究炸药造型颗粒随机堆积结构
15
作者 岳弘历 张催 张伟斌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5-812,I0002,共9页
通过X射线微层析成像(X-μCT)研究了5种炸药造型颗粒样品的随机堆积结构,获得了造型颗粒堆积体系的颗粒空间排列、颗粒堆积特性以及颗粒接触特征等堆积结构参量。结果表明,造型颗粒随机堆积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尺寸分离现象,粒径较大的... 通过X射线微层析成像(X-μCT)研究了5种炸药造型颗粒样品的随机堆积结构,获得了造型颗粒堆积体系的颗粒空间排列、颗粒堆积特性以及颗粒接触特征等堆积结构参量。结果表明,造型颗粒随机堆积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尺寸分离现象,粒径较大的颗粒倾向于分布在容器下方,颗粒装填过程会影响水平方向的颗粒分布取向;各样品平均堆积效率随颗粒间径向距离的增大连续变化,表明造型颗粒随机堆积结构长程无序;样品平均接触数为5~6,接近球形颗粒随机疏松堆积,而受颗粒粒径和形状的影响,造型颗粒随机堆积体系的体积分数能够超过球形颗粒随机紧密堆积的极限(0.64)。造型颗粒堆积体系构成局部接触的颗粒在数量、尺寸和形貌等方面分布不均匀,但各种接触结构中60°左右的接触角出现频次最高,形成了60°左右出现单一特征峰的接触角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炸药造型颗粒 压装炸药 x射线微层析成像 随机堆积结构 高聚物黏结炸药 PB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XCT断层扫描技术和GAN深度学习模型的多孔介质微观结构定量研究
16
作者 李雪莹 陆峥 +1 位作者 何源 杨晓帆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是研究地下水动力学的核心问题。定量化表征多孔介质拓扑结构并计算分析相关表面形态学参数,为研究复杂介质内物质运移微观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和参数。应用微米级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和图像处理技... 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是研究地下水动力学的核心问题。定量化表征多孔介质拓扑结构并计算分析相关表面形态学参数,为研究复杂介质内物质运移微观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和参数。应用微米级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和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前沿的机器学习算法重建和定量分析多孔介质微观结构,可快速、批量创建高分辨率的复杂多孔介质研究样本。首先采用XCT技术,提取石英砂和散装土壤两类典型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而后基于生成对抗神经网络(GAN)模型重构复杂多孔介质的微观空间结构,与XCT扫描图像进行交叉验证;最后,计算获取Minkowski形态学参数,并基于多孔介质微观结构开展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石英砂和土壤多孔介质内的流动特征和渗透率。结果表明:1)GAN生成的合成数据与原始数据符合KS同分布,说明GAN能够成功合成与原始图像结构空间分布模式一致的图像;2)Minkowski宏观参数评价误差的较小,KS同分布结果表明,多孔介质样本的结构异质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GAN模型的计算精度和效率;3)Open FOAM模拟计算得到的渗透率结果表明,GAN模型生成的多孔介质图像与原始图像具有一致的统计特征和物理性质。综上,综合运用前沿的XCT扫描、图像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土壤微观结构重建和定量分析模型,并结合多孔介质形态学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该研究为多孔介质微观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复杂多孔介质内溶质运移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xCT断层扫描 GAN模型 Minkowski参数 计算流体力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虚拟去钙及mDixon-Quant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沈婧 陶海波 +3 位作者 李鹍 王关顺 马焕 王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5-1079,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特征是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取代正常的骨髓,使椎体骨髓水脂比例发生改变,导致骨质破坏和骨髓浸润。目前双能CT虚拟去钙技术和MRI多回波Dixon脂肪定量技术能够检测骨髓的变化并对...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特征是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取代正常的骨髓,使椎体骨髓水脂比例发生改变,导致骨质破坏和骨髓浸润。目前双能CT虚拟去钙技术和MRI多回波Dixon脂肪定量技术能够检测骨髓的变化并对骨病变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可协助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提示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本文拟综述上述两种定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价值,为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虚拟去钙 mDixon Quant 脂肪分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检查规范
18
作者 解朋 田蓉 +4 位作者 尹雅芙 孙晓蓉 朱小华 霍力 杨吉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共4页
^(18)F-FDG PET/CT是早期精准诊断儿童恶性肿瘤的理想辅助诊断工具。本指南旨在规范儿童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检查流程,为核医学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儿童 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增强直方图分析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
19
作者 韩蕾 马鸣岳 +6 位作者 董燕 刘红生 孙鹏峰 张巧莹 高明 刘晓岚 邬小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直方图参数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基底细胞腺瘤(BC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PA与35例B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期CT增强扫描,运...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直方图参数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基底细胞腺瘤(BC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PA与35例B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期CT增强扫描,运用Fire Voxel软件对肿瘤实质全域勾画并进行直方图分析,获得相应的直方图参数(平均值、变异度、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比较腮腺PA与BCA组间各直方图参数的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直方图参数对PA与BCA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BCA组在平扫第1百分位数、动脉期平均值、动脉期变异度、动脉期第10、50、90、99百分位数、静脉期平均值均显著大于P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在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直方图参数比较中,动脉期直方图参数显示出更优的诊断效能;其中,动脉期第90百分位数具有最优的鉴别诊断效能,当截断值为132.00×10-6mm2/s时,曲线下面积为0.876;此时,鉴别PA与BCA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50%、84.00%。结论:基于CT增强直方图分析对鉴别PA与BCA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增强扫描联合肿瘤标记物对Ⅰ期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李烨 刘爱连 +3 位作者 宋庆玲 郝丽 魏巍 刘义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1-425,436,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增强扫描联合肿瘤标记物对Ⅰ期卵巢癌(O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能CT增强三期扫描的168例OC患者(Ⅰ期:50例;非Ⅰ期:Ⅱ~Ⅳ期118例)的影像资料及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和HE4)。两观察者分别测量和计算病灶实... 目的:探讨双能CT增强扫描联合肿瘤标记物对Ⅰ期卵巢癌(O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能CT增强三期扫描的168例OC患者(Ⅰ期:50例;非Ⅰ期:Ⅱ~Ⅳ期118例)的影像资料及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和HE4)。两观察者分别测量和计算病灶实性成分增强三期40~70 keV单能量(间隔10 keV)CT值、碘浓度(IC)及标准化碘浓度(NIC)。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测量数据间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建立Ⅰ期OC的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及各独立风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用DeLong检验比较其AUC间差异,用混淆矩阵比较其敏感度、特异度间差异。结果:两观察者测量数据间一致性良好(ICC>0.75)。Ⅰ期OC患者的CA125、HE4及三期单能量CT值、IC、NIC低于非Ⅰ期OC患者(P<0.05)。联合模型(动脉期NIC+HE4)的AUC(0.875)高于独立风险因素HE4、动脉期NIC的AUC(0.792、0.824),P<0.05。联合模型敏感度高于HE4,特异度高于动脉期NIC,P<0.05。结论:双能CT增强扫描碘定量值联合HE4是术前识别Ⅰ期OC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