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穗粒数基因Gn1a的等位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智超 常龙学 +9 位作者 艾鑫 金龙 张丰勇 李志永 王以锋 童晓红 黄捷 张健 金健 应杰政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QTL精细定位;基于近等基因系(NILs)验证目标QTL的遗传效应;结合目标基因的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及多序列比对解析功能变异位点;进一步开发功能分子标记并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型精准鉴定。【结果】在中嘉早17、中早39(常规早籼主推品种)、华占、R173(杂交晚籼核心恢复系)4个背景与粳稻吉资1560构建的BC_(3)F_(3)群体中,1号染色体短臂Gn1a位点共同定位到控制穗粒数与二次枝梗数的QTL。Gn1a测序分析揭示,中嘉早17与中早39携带新型Gn1a等位变异(命名为Gn1a-i),与粳型等位基因Gn1a-j相比,在5'UTR区存在16-bp缺失。4套近等基因系的分析结果表明Gn1a-i增加每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基于该InDel位点开发的共显性功能标记ZC51,对9类39份水稻材料(涵盖常规早籼、常规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北方粳稻、南方粳稻、农家品种及野生稻)进行Gn1a等位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显示:籼型群体(常规早/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100%携带Gn1a-i等位基因;野生稻与农家品种携带Gn1a-j等位基因;粳稻群体(南/北方)携带Gn1a-i和Gn1a-j双等位基因。【结论】明确了Gn1a-i等位基因通过增加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Gn1a-i有利等位基因在当前粳稻品种的改良中具有较大利用潜力,Gn1a功能基因标记ZC51能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粒数 等位基因 数量性状座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对籽粒形态和充实的影响及其与粒重的关系
2
作者 王梦宁 谢可冉 +6 位作者 高逖 王飞 任孝俭 熊栋梁 黄见良 彭少兵 崔克辉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7-1362,共16页
以热敏感型品种两优培九(LYPJ)和晶两优华占(JLYHZ)、耐热型品种汕优63(SY63)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常温和高温2种温度处理,探究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对穗分化期颖花和籽粒大小、灌浆期籽粒充实的影响及其与粒重... 以热敏感型品种两优培九(LYPJ)和晶两优华占(JLYHZ)、耐热型品种汕优63(SY63)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常温和高温2种温度处理,探究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对穗分化期颖花和籽粒大小、灌浆期籽粒充实的影响及其与粒重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与常温处理相比,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导致LYPJ和JLYHZ的千粒重、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产量显著降低,但对SY63无显著影响。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显著降低LYPJ和JLYHZ颖花和籽粒大小(长度、宽度和厚度), SY63的降幅低于热敏感品种。高温导致LYPJ颖花OsLOGL2基因表达降低、JLYHZ颖花OsCKX5基因表达增加,并显著降低两品种颖花活性细胞分裂素含量。高温对2个热敏感品种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收获指数,降低抽穗期至成熟期单粒增重和平均灌浆速率,对SY63则无显著影响。高温显著降低了LYPJ和JLYHZ籽粒灌浆相关基因(OsFLO2、OsFLO4和OsGIF2)表达和籽粒酸性/中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以及LYPJ籽粒淀粉分支酶活性,对SY63无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高温降低了收获指数,降低了颖花内源活性细胞分裂素含量从而降低颖花和籽粒大小,也抑制了籽粒灌浆相关基因表达和相关酶活性;因此,高温导致粒重和产量下降可能是由于同化物向籽粒分配减少和库活性受到抑制,表现出高温处理的后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幼穗分化期-抽穗期高温 粒重 籽粒形态 籽粒充实 颖花细胞分裂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地区5个粳稻品种产量因素及穗粒数相关基因差异分析
3
作者 殷从飞 史培华 +5 位作者 张建祥 赵艳岭 崔晓霞 李敏 许金诺 陆建康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4-17,共4页
研究镇江地区5个不同品种粳稻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上的差异,并分析穗粒数相关基因序列对产量的影响。对镇稻11、宁粳3、宁粳6、武运粳24和武运粳23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武运粳23在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上表现优异,产量最高。相关性... 研究镇江地区5个不同品种粳稻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上的差异,并分析穗粒数相关基因序列对产量的影响。对镇稻11、宁粳3、宁粳6、武运粳24和武运粳23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武运粳23在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上表现优异,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参试品种株高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基因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关键基因DEP1、Ghd7、Gn1a、OsGA20ox1和NOG1在参试品种与高产品种之间存在氨基酸变异,但在参试品种内部无序列差异。5个参试品种中,在镇江地区推广武运粳23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产量 一次枝梗数 穗粒数 序列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大穗突变体hry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4
作者 陈佳丹 林涛 +3 位作者 王弯 金成 左建儒 粘金沯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7-812,共16页
水稻的单株产量主要由分蘖数、穗粒数和粒重等三要素决定,并且这3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尤其是穗数和每穗粒数有较大的负相关,只有在各因素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由于调控途径和通路之间的复杂性,水稻穗发育的... 水稻的单株产量主要由分蘖数、穗粒数和粒重等三要素决定,并且这3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尤其是穗数和每穗粒数有较大的负相关,只有在各因素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由于调控途径和通路之间的复杂性,水稻穗发育的调控机制仍未得到全面解释,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东北优异粳稻品种空育131的EMS诱变体库进行筛选,鉴定出2个株高和每穗粒数均显著增加、分蘖减少的突变体,将其命名为hry1-1(height,reduced tiller,yield 1-1)和hry1-2。与野生型相比,hry1-1和hry1-2突变体的株高、单株产量、穗长、每穗粒数、粒长、粒宽和粒厚等性状均显著增加,而分蘖数显著下降。遗传分析结果显示,hry1-1和hry1-2为等位变异突变体,其表型是由单个核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基于重测序的MutMap分析和图位克隆,本研究将HRY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号染色体上M33~M28标记之间576 kb物理区间内。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hry1突变体幼穗分化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细胞分裂频次。此外,hry1突变体中细胞周期蛋白相关基因CycAs、CycBs、CycDs和CDKs等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表明HRY1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分裂影响水稻的穗发育和产量。综上所述,HRY1基因在水稻穗分化和发育调控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将为水稻高产稳产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新基因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粒数 产量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距与穴苗数配置对粳稻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刘秋员 龚静阳 +7 位作者 卫云飞 李猛 季新 刘娟 冯凡 王付娟 雷振山 宋晓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9,共9页
研究不同株距(10、15、20 cm)与穴苗数(2、4、6苗/穴)配置对粳稻茎蘖动态、穗部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基于TOPSIS法对各处理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最优处理,为豫南地区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提供支撑。结果表明,随着穴苗数增... 研究不同株距(10、15、20 cm)与穴苗数(2、4、6苗/穴)配置对粳稻茎蘖动态、穗部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基于TOPSIS法对各处理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最优处理,为豫南地区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提供支撑。结果表明,随着穴苗数增加,单穴茎蘖数和群体茎蘖数均增加,而随着株距增加,尽管单穴茎蘖数增加,但群体茎蘖数降低。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以及二次枝梗粒数均随穴苗数的减少、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基本苗数与产量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曲线关系,以株距15 cm、穴苗数6苗处理(T8)产量最高,达到9.68 t/hm^(2),其次为株距10 cm、穴苗数4苗处理(T4),二者差异不显著。高产主要得益于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株距、穴苗数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影响。随着穴苗数增加,籽粒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均有变劣趋势,但食味值总体上呈升高趋势;随着株距增加,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逐渐改善,但食味值总体上呈降低趋势。综合评价发现,T8处理最优,其次为T4处理。综上,在豫南地区,粳稻栽培采用株距15 cm、6苗/穴或株距10 cm、4苗/穴,可实现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株距 穴苗数 穗部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bHLH112-2B基因克隆及每穗小穗数相关功能标记开发 被引量:2
6
作者 范子培 李龙 +3 位作者 史雨刚 孙黛珍 李超男 景蕊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3-413,共11页
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小麦TabHLH112-2B,该基因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构成,编码444个氨基酸,在315~364位氨基酸处具有一个典型的HLH保守结构域。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 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小麦TabHLH112-2B,该基因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构成,编码444个氨基酸,在315~364位氨基酸处具有一个典型的HLH保守结构域。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TabHLH112-2B在小麦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和根中表达量较高。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TabHLH112-2B启动子区含有植物激素应答、胁迫响应、与分生组织发育相关的多种顺式作用元件, qRT-PCR结果显示其表达响应ABA、IAA、MeJA等植物激素和干旱、高盐、低温、高温等胁迫处理。基因组序列多态性分析检测到启动子区域的2个SNP,分为2种单倍型。根据SNP-682开发分子标记并进行关联分析,发现该标记与干旱、高温等多种环境下的每穗小穗数显著相关,Hap-2B-2为每穗小穗数多的优异单倍型。研究结果为培育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优异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bHLH112-2B 分子标记 关联分析 每穗小穗数 优异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分蘖期干旱锻炼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穗发育和产量形成 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赵艺婷 谢可冉 +1 位作者 高逖 崔克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7-289,共13页
【目的】明确分蘖期干旱锻炼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水稻穗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究其生理机理。【方法】以两优培九(热敏感型)和汕优63(耐热型)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全生育期淹灌和分蘖期干旱锻炼、幼穗分化期适温和高温共四种水分... 【目的】明确分蘖期干旱锻炼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水稻穗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究其生理机理。【方法】以两优培九(热敏感型)和汕优63(耐热型)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全生育期淹灌和分蘖期干旱锻炼、幼穗分化期适温和高温共四种水分和温度处理组合,研究干旱锻炼对高温胁迫下水稻颖花分化与退化、花粉活力、颖花育性、颖花大小、产量及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淹灌相比,在适温下干旱锻炼对两个品种产量无显著影响,但高温下干旱锻炼后两优培九和汕优63的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4.0%和20.1%,这主要是因为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提高。与淹灌相比,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分蘖期干旱锻炼显著增强两优培九颖花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其花粉活力和颖花育性分别显著提高了26.0%和39.0%。与适温相比,全生育期淹灌下,高温显著降低了两个品种的颖花大小和总颖花分化数。与淹灌相比,分蘖期干旱锻炼显著提高了幼穗分化期高温下两品种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颖花细胞分裂素(反式玉米素+反式玉米素核苷)含量,两个品种颖花长、颖花宽和总颖花分化数平均显著增加了3.2%、4.4%和15.0%。【结论】分蘖期干旱锻炼可通过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来促进颖花发育和提高颖花育性,进而缓解幼穗分化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高温热害频发地区的水稻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锻炼 幼穗分化期高温 颖花育性 颖花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州野生稻重组自交系的构建及穗粒数性状QTL鉴定
8
作者 霍兴 于咏梅 +4 位作者 邱树青 刘迪林 孔乐 柳武革 王丰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69-77,共9页
【目的】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通过构建野生稻重组自交系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鉴定控制水稻穗粒数的QTL,进而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基础和遗传资源。【方法】通过高州野生稻和‘中花11’的杂交和多代自... 【目的】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通过构建野生稻重组自交系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鉴定控制水稻穗粒数的QTL,进而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基础和遗传资源。【方法】通过高州野生稻和‘中花11’的杂交和多代自交,构建了具有野生稻血缘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高密度基因芯片对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基于分子标记分析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进一步对群体穗粒数表型进行2年考察,结合表型数据和SNP标记信息,利用QTL IciMapping软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316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表型观察显示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在改良穗粒数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检测到10个调控水稻穗粒数的QTL,其中2022年检测到4个QTL,2023年检测到6个QTL,第11号染色体上的1个QTL表型贡献率最高、为13.78%。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QTL在两年中均可被稳定检测到。2年检测到的10个QTL中,有9个加性效应为正值。【结论】成功构建了高州野生稻重组自交系,揭示出高州野生稻在改良水稻穗粒数中的应用潜力,通过QTL分析揭示了控制水稻穗粒数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重组自交系 穗粒数 高密度基因芯片 QTL分析 遗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促花肥与保花肥配方对粳稻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张跃 顾松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2期29-32,共4页
为了探讨在湿润渗透施肥法下,水稻促花肥与保花肥使用N与P2O5的不同配方组合对粳稻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选用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粳稻品种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将磷酸二铵、过磷酸钙与普通尿素在水稻促花肥中进行配施,设置1个不施促花... 为了探讨在湿润渗透施肥法下,水稻促花肥与保花肥使用N与P2O5的不同配方组合对粳稻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选用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粳稻品种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将磷酸二铵、过磷酸钙与普通尿素在水稻促花肥中进行配施,设置1个不施促花肥与保花肥对照和3种促花肥施肥模式(处理1—3)。结果显示:施促花肥与保花肥的3个处理间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无统计学意义,其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24.5%;促花肥中增施P2O5的2个处理(处理1、2)平均较对照增产26.5%,比促花肥只施尿素的处理3增产5.2%;促花肥中增施磷酸二铵的处理1比增施过磷酸钙的处理2增产2.3%。因此,粳稻一定要施促花肥与保花肥。建议在粳稻施促花肥时,增施磷酸二铵(8 kg/667 m^(2))或过磷酸钙(20 kg/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肥 促花肥 保花肥 粳稻 产量结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穗肥对水稻幼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浓度的影响及其与颖花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31
10
作者 王夏雯 王绍华 +4 位作者 李刚华 王强盛 刘正辉 余翔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84-2189,共6页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2401为研究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高(HN)、低(LN)两个穗肥施氮水平,对幼穗发育过程中(颖花分化至抽穗后7d)细胞分裂素(ZRs、iPAs)和生长素(IAA)含量及其动态分别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过程中穗中...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2401为研究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高(HN)、低(LN)两个穗肥施氮水平,对幼穗发育过程中(颖花分化至抽穗后7d)细胞分裂素(ZRs、iPAs)和生长素(IAA)含量及其动态分别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过程中穗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均表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穗肥的施用(HN处理)提高了各个时期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尤其是颖花分化期效果最为明显。而生长素的变化情况较为复杂,从颖花分化期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前LN处理稍高于HN处理,之后HN处理又逐渐超过LN处理。穗发育期间HN处理的ZRs/IAA和iPAs/IAA均高于LN处理,颖花分化期差距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差异最小,抽穗时比值差距又再次扩大,两个品种表现相似。水稻氮素穗肥的施用具有延长颖花分化时间、增加每穗颖花数的作用,这可能与其提高幼穗分化期尤其是颖花分化期的细胞分裂素含量及其与生长素的比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穗肥 激素 每穗颖花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基因型及播期效应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陈小荣 钟蕾 +3 位作者 贺晓鹏 傅军如 熊康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4-428,共5页
以71个不同基因型水稻为材料,通过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于齐穗期考查了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有关指标,分析了各指标的基因型和播期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各基因型间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退化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 以71个不同基因型水稻为材料,通过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于齐穗期考查了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有关指标,分析了各指标的基因型和播期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各基因型间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退化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现存二次枝梗数的基因型值和播期效应值差异均显著,且5个指标的差异仅与特定的基因型有关,而与其是否属于杂交组合、常规品种和雄性不育系等类型无关。2)现存一次枝梗数、现存二次枝梗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4个指标的基因型值较大,播期效应值较小;一次枝梗退化数播期效应值较大。3)单穗颖花现存数(即每穗总粒数)与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分化数、现存二次枝梗数呈密切正相关,与一次枝梗退化数相关性小,现存一次枝梗数主要通过改变现存二次枝梗数来影响单穗颖花现存数。另外,还综合分析了供试71个材料单穗颖花现存数的基因型值和播期效应值,并对其大穗潜力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枝梗 颖花 基因型效应 播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肥对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及颖花数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刚华 王惠芝 +3 位作者 王绍华 王强盛 郑永美 丁艳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0、60、120、180、240 kg·hm^(-2)穗肥施氮量对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及颖花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抽穗前32~20 d)水稻氮代谢旺盛,后期碳代谢旺盛。非结构性...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0、60、120、180、240 kg·hm^(-2)穗肥施氮量对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及颖花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抽穗前32~20 d)水稻氮代谢旺盛,后期碳代谢旺盛。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主要在库器官中积累。增加穗肥施氮量,加速了器官的氮积累却推迟了NSC的积累。氮积累量随穗肥氮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SC积累量则呈单峰曲线变化。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氮积累量与颖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NSC积累量与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86优8号R^2=0.891 8^(**),武育粳3号R^2=0.880 0^(**)。说明适宜的穗肥氮有促进大穗的作用,主要与促进穗分化期NSC积累量有关。不同品种对氮供应量的反应不一致,穗分化期86优8号施氮量为120 kg·hm^(-2)、武育粳3号施氮量为180 kg·hm^(-2)处理的NSC总积累量最高,穗粒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分化期 碳氮代谢 颖花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对稻米营养品质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1
13
作者 袁继超 刘丛军 +3 位作者 俄胜哲 杨世民 朱庆森 杨建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87,200,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对稻米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及Fe、Zn、Cu、Mn、Mg、C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但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程度因品种和氨...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对稻米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及Fe、Zn、Cu、Mn、Mg、C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但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程度因品种和氨基酸种类而异。合系39的氨基酸含量受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的影响较滇屯502的大;His、Val、Gly、Pro和Lys受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的影响较大,Ile、Arg、Asp和Glu受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的影响较小。稻米中Fe、Zn、Cu、Mn、Mg、Ca的含量和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从稻谷和蛋白质的产量、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和产量看,供试粳型品种合系39的适宜施氮量较籼型品种滇屯502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穗粒肥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腐病和穗枯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路 刘连盟 +5 位作者 王国荣 汪爱娟 王玲 孙磊 黎起秦 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5-222,共8页
水稻穗腐病和穗枯病是我国新上升或新出现的两个水稻后期穗部病害。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耕作栽培制度及肥水管理的改变以及品种(组合)的更替,两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穗腐病和穗枯病病原菌有色,可产生毒素,不但直接... 水稻穗腐病和穗枯病是我国新上升或新出现的两个水稻后期穗部病害。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耕作栽培制度及肥水管理的改变以及品种(组合)的更替,两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穗腐病和穗枯病病原菌有色,可产生毒素,不但直接影响水稻产量,还导致稻米品质降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穗腐病和穗枯病在发病时期、发生部位和危害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综述了两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危害状况、病原菌生物特性和毒素研究以及防治方法,提出了研究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腐病 穗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直立穗与弯曲穗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陈献功 刘金波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43-1150,共8页
调查了3个粳稻杂交组合镇稻88×C堡、丙8979×C堡和丙8979×77302-1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 调查了3个粳稻杂交组合镇稻88×C堡、丙8979×C堡和丙8979×77302-1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角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每穗颖花数性状以上位性效应为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穗角 每穗颖花数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遗传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幼穗-颖花发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6
作者 姜树坤 张喜娟 +1 位作者 王嘉宇 张凤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8-1022,1030,共6页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水稻幼穗和颖花的发育还是最终产量赖以依托的基础。对水稻幼穗和颖花发育的研究已成为植物分子遗传学和作物科学共同的研究焦点。近年来,有关水稻幼穗...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水稻幼穗和颖花的发育还是最终产量赖以依托的基础。对水稻幼穗和颖花发育的研究已成为植物分子遗传学和作物科学共同的研究焦点。近年来,有关水稻幼穗和颖花发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对幼穗和颖花的发育过程、栽培措施和环境因子对幼穗和颖花发育的影响以及幼穗和颖花发育的相关基因等方面的国内外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研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颖花 发育 栽培措施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金波 洪德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230,共8页
调查了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组合的P1、P2、F1、F2四个世代(2002年)和P1、P2、F1、F2、F2∶3五个世代(2003年)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分离世代加不分离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 调查了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组合的P1、P2、F1、F2四个世代(2002年)和P1、P2、F1、F2、F2∶3五个世代(2003年)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分离世代加不分离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独立的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都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穗角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颖花数 遗传分析 主基因+多基因 稻穗 分离世代 直立穗品种 2002年 2003年 上位性效应 多基因遗传 杂交组合 表型分布 联合分析 遗传模型 性状 F2 F1 粳稻 显性 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麦穗部小穗图像分割的籽粒计数方法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杜世伟 李毅念 +3 位作者 姚敏 李玲 丁启朔 何瑞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2-751,共10页
[目的]小麦穗部小穗数及籽粒数能够直接反映小麦产量,也是小麦穗表型研究中2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方法]为了快速测量这2个参数,针对小麦穗部正视图像,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小麦小穗抛物线分割方法,并实现了小穗数及籽粒数的同步... [目的]小麦穗部小穗数及籽粒数能够直接反映小麦产量,也是小麦穗表型研究中2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方法]为了快速测量这2个参数,针对小麦穗部正视图像,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小麦小穗抛物线分割方法,并实现了小穗数及籽粒数的同步识别计数。首先采用图像预处理算法获得麦穗二值图像,然后将二值图像沿穗轴方向的像素按行求和,根据行像素求和曲线图中波峰波谷确定所需要的小穗3个位置点,由小穗3个位置点在二值图像上确定三点拟合抛物线,最后运用抛物线位置分割出各小穗,同时通过阈值法确定各小穗面积值与其籽粒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使用3个品种小麦穗图像对小穗数及籽粒数识别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 3个品种小麦穗部小穗数识别的平均零误差率为68.16%,平均绝对误差为0.46,平均相对误差为2.99%,对比已有文献识别小穗数方法,识别精度显著提高;3个品种小麦穗部籽粒数识别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11,平均相对误差为5.62%;3个品种单株麦穗平均测量时间为7.99 s。[结论]运用本方法可以快速高精度地对小麦穗部小穗数及籽粒数进行自动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穗 小穗数 籽粒数 图像处理 抛物线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熟中粳稻穗茎生长与每穗颖花数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惠芝 尤娟 +2 位作者 王绍华 郑永美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20-825,共6页
在盆栽条件下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料,穗肥施氮量设高、中、低3个水平,研究水稻植株穗分化过程中幼穗与茎的生长动态与每穗颖花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幼穗生长较慢,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小于茎秆,86优8号(大穗型品... 在盆栽条件下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料,穗肥施氮量设高、中、低3个水平,研究水稻植株穗分化过程中幼穗与茎的生长动态与每穗颖花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幼穗生长较慢,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小于茎秆,86优8号(大穗型品种)穗分化前期经历的时间比武育粳3号(小穗型品种)长4 d。从抽穗前16 d开始,幼穗进入旺盛生长阶段,并与由上而下的第3节间伸长期相同,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超过茎秆。大穗型品种的穗茎比大于小穗型品种。抽穗期穗重、茎重与每穗颖花数呈正相关。抽穗前4-16 d穗重增长率与茎重增长率之比与颖花数也关系密切,该时期氮肥充足,穗重增加快,对促进颖花分化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茎生长 每穗颖花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7
20
作者 樊叶杨 程式华 +1 位作者 范方军 庄杰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5-1109,共5页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QTL分析。在3套群体中均检测到控制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的QTL,其遗传作用均以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母本珍汕97B,且QTL的效应在各群体间相近。因此,该目标区间存在一个共同的QTL,通过控制每穗粒数来调控单株产量。通过比较3个剩余杂合体共有的杂合区间,最终将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定位于RM3414-RM19417之间约96.4kb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座位(QTL) 剩余杂合体 每穗实粒数 每穗颖花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