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ven" and "Man" under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 from "Heaven and Man Being Related" to "Heaven and Man Being in One"
1
作者 Lin Haitao Ma L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1,共5页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pre- Qin Confucianism, the cosmology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ormation ...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pre- Qin Confucianism, the cosmology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fucianism ideology from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o on, so as to points out that Confucianism does not collapse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nstead,it realizes self- reconstruction and reno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重组 天堂 关联 社会结构 唯心主义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tracts and Keywords of Major Articles
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8-183,共6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春秋》义法看明代宋史研究的书写风格
3
作者 吴漫 张梦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F0002,共9页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张大一统观念,重建政治旨趣以突出褒贬劝惩,照录诏令奏疏及新体佳作以传承实录垂鉴之原则,又突破微文刺讥的旧范式发展史论新体。整体上突出了强调大一统意识、义理之正及重视实录等历史关怀,彰显出《春秋》义法书写体系持久生命力。明代宋史研究的风格与成就丰富了传统史学书写文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明代 宋史研究 书写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创新:宋明牡丹栽培技术历史演变探究
4
作者 冯震宇 王镛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6,共12页
牡丹专谱最早出现于宋代,宋明两代牡丹专谱及综合性农书对牡丹栽培技术进行了专业性的记载。通过考释这些书中所载牡丹栽培技术内容,如牡丹栽培中的各个步骤,可知明代牡丹栽培技术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全面发展,且在栽培过程中有多项技术... 牡丹专谱最早出现于宋代,宋明两代牡丹专谱及综合性农书对牡丹栽培技术进行了专业性的记载。通过考释这些书中所载牡丹栽培技术内容,如牡丹栽培中的各个步骤,可知明代牡丹栽培技术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全面发展,且在栽培过程中有多项技术创新。如以芍药根为砧木嫁接牡丹的方法,一般认为始于明代,实则始于宋代。牡丹栽培技术的文献记载从侧面反映出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进一步发展,明代士大夫多亲身践行这一理念。在此传承与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宋、明时期是牡丹栽培技术的发展和高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明代 牡丹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至明代龙泉青瓷杯盏的流变与发展
5
作者 孙斌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97,共11页
通过对宋元明龙泉青瓷杯盏的研究,拟廓清现有成果中瓷质杯盏分类芜杂和功能界定模糊的问题,发掘隐匿在器物背后的社会、文化、工艺、审美价值。梳理特定时空内龙泉青瓷杯盏的发展谱系,从社会学视角分类研究它们的造型特征、使用方式、... 通过对宋元明龙泉青瓷杯盏的研究,拟廓清现有成果中瓷质杯盏分类芜杂和功能界定模糊的问题,发掘隐匿在器物背后的社会、文化、工艺、审美价值。梳理特定时空内龙泉青瓷杯盏的发展谱系,从社会学视角分类研究它们的造型特征、使用方式、功能演进、尺寸流变、历史动因等问题,进而摭析青瓷杯盏形制流变与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宜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明 龙泉青瓷杯盏 形制流变 宜人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徽宗茶书诗画及其茶道精神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礼堂 范钰翎 李敏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和“中澹闲洁”的茶道精神,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在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茶书诗画 茶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齐帝乡、帝陵的政治隐喻与话语功能——以王敬则举兵的政治动员与《南齐书》的叙事立场为中心
7
作者 李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157,共10页
萧氏故里“晋陵武进县东城里”与祖茔“武进陵”在南齐的政治话语中被视作王朝气运的象征与王朝正统的符号。宋齐易代之际,与东城里相对照的童谣“东城出天子”,武进旧茔上的“五色云气”“有龙出”“甘露降”等祥瑞及“萧道成当为天子... 萧氏故里“晋陵武进县东城里”与祖茔“武进陵”在南齐的政治话语中被视作王朝气运的象征与王朝正统的符号。宋齐易代之际,与东城里相对照的童谣“东城出天子”,武进旧茔上的“五色云气”“有龙出”“甘露降”等祥瑞及“萧道成当为天子”的流言,均被当作萧道成得天命的有力证据纳入禅让之际的舆论中。旧茔所在的彭山扼守着自建康沿破冈渎的东出要道,“拜武进陵”由此兼具政治与军事双重涵义。在齐明帝推行诛杀高、武子孙与旧将的时政语境中,萧氏故里、祖茔的政治意义被激活。王敬则以在武进陵口恸哭的方式将其举事与维护高、武相联,动摇了齐明帝的统治基础,在对方镇势力的疑惧下,齐明帝依靠建康禁军以作抵抗。在王敬则事件中,高、武王侯几乎被齐明帝所诛戮。作为“戕夷之事”的受害者,萧子显在编撰《南齐书·王敬则传》时,凸显王敬则的“旧将”身份、晋陵境内对王敬则举兵的响应以及王敬则的哭陵之举,或许隐含着彰显齐明帝统治之正当性缺乏的意味。这同样也是《南齐书》编撰期萧梁王朝对历史问题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齐 明帝 王敬则 《南齐书》 萧子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8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早一幅西夏地图——《西夏地形图》新探 被引量:41
9
作者 黄盛璋 汪前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关于《西夏地形图》的绘制年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此图为宋人所绘,证据是文献记载此图出于宋人《范文正公集》;一种认为:此图为清人所绘,因为所见实物仅存于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一书中。本文作者由于在明万历... 关于《西夏地形图》的绘制年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此图为宋人所绘,证据是文献记载此图出于宋人《范文正公集》;一种认为:此图为清人所绘,因为所见实物仅存于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一书中。本文作者由于在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刻《宋两名相集》中找到了此图,从而否定了"清代说"。继而又结合图的内容和有关文献分析,推定地图为宋代官吏绘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地图的年代问题。文中还着重分析了这幅迄今所见最早西夏地图的地学内容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制年代 西夏 地形图 宋两名相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吉惠 吴兴洲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5,共6页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实学 儒学 宋明理学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 被引量:60
11
作者 张其凡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宋代政治架构 ,一言蔽之 ,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是理解与认识宋代官僚政治体系的关键。皇权、相权、台谏之权 ,构成宋代中央政府中的三角 ,三者互相限制 ,又互相倚恃 ,形成“共治”架构。宋初完善法制 ,提倡依法办事 ,奠定了... 宋代政治架构 ,一言蔽之 ,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是理解与认识宋代官僚政治体系的关键。皇权、相权、台谏之权 ,构成宋代中央政府中的三角 ,三者互相限制 ,又互相倚恃 ,形成“共治”架构。宋初完善法制 ,提倡依法办事 ,奠定了“共治”架构的稳定基础。而中唐以来社会思想的发展 ,为“共治”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有宋一代 ,最能体现“共治”架构的 ,是宋仁宗朝 ,故有“庆历之治”的美誉。剖析宋仁朝政治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共治”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政治架构 皇帝 士大夫阶层 政治史 皇权 相权 宰相 宋仁宗时期 历史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被引量:37
12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63,共12页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中国哲学史 先秦哲学 宋明哲学 明清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宋晚期的政权重构与高门士族的权势复升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3-170,192,共9页
宋明帝以宫廷政变弑君夺权后,形成了依赖高门士族的政治路线。一方面是缘于他缺乏长期主政州郡的经历,身边并无可资依赖的政治军事集团。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与刘子勋的皇位争夺战中,宋明帝占据京师“以中制外”,聚居于建康的高门士族安危... 宋明帝以宫廷政变弑君夺权后,形成了依赖高门士族的政治路线。一方面是缘于他缺乏长期主政州郡的经历,身边并无可资依赖的政治军事集团。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与刘子勋的皇位争夺战中,宋明帝占据京师“以中制外”,聚居于建康的高门士族安危、利益均系于其帝业成败,双方具有合作需求。宋明帝对晋宋士风的认同,对高门士族理政才能的承认,是他依赖高门士族、维护“高流官序”的心理基础与情感取向。得益于泰始初年的政权重构,高门士族的政治权势在经历了孝武帝的压制之后有了较为显著的回升。后废帝时期袁粲、褚渊与萧道成、刘秉共同“平决万机”的四贵体制,正是宋明帝时期高门士族权势复升的历史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宋 高门士族 宋明帝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皇帝的修省与罪己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61,共7页
明朝皇帝的修省活动较以往历代更为频繁,成化以后表现尤其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策反思手段。皇帝修省包括因自然灾害或天象异常而进行的消极的应对式修省,以及日常化的、为主动求过进行的积极式修省,修省范围只限于干天合之... 明朝皇帝的修省活动较以往历代更为频繁,成化以后表现尤其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策反思手段。皇帝修省包括因自然灾害或天象异常而进行的消极的应对式修省,以及日常化的、为主动求过进行的积极式修省,修省范围只限于干天合之事,并不为人事而举。当修省不足以显示反思之诚意时,即颁布罪己诏书,这是皇帝反思活动的极致表现。明朝皇帝的修省和罪己行为反映了儒家圣王之责任担当的意义,具有弥祸、祈庥的宗教意味,也是安抚臣民、调整政策的承诺。明朝皇帝和士大夫对待修省行为的态度体现出帝制体系内君主与士大夫政治角色、理念之间的契合之处。修省与罪己作为一种内在的反省机制,对君德、君责的履行提出了要求和保障,使君主之行为具有极限,但这种对君权的限制仍相当朦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省 罪己 明代 皇帝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诏——从洪武到正统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轶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147,共7页
即位诏书是帝制时代政策阶段性继替、关联的重要资料。文章将洪武至正统六位皇帝的即位诏书加以排比分析后提出如下判断:所有这些即位诏书都以申明新君即位合法性为要旨,并皆宣布大赦、新政条款,可见皇帝政治仍须取得与民心、普遍文化... 即位诏书是帝制时代政策阶段性继替、关联的重要资料。文章将洪武至正统六位皇帝的即位诏书加以排比分析后提出如下判断:所有这些即位诏书都以申明新君即位合法性为要旨,并皆宣布大赦、新政条款,可见皇帝政治仍须取得与民心、普遍文化价值的契合,并非造成既成事实即可;建文帝即位诏表露出从威猛严苛转向文治宽仁的政策意向;明初诸帝中朱棣即位合法性最成问题;洪熙即位诏与建文政令相通,以宽仁休息为核心,朱棣、朱高炽父子之间的确存在重大政见分歧;宣德以后基本维系洪熙政令大轨,可见建文时期社会政策基本精神在洪熙、宣德时期得到部分体现;赋役沉重、军民逃离、司法严苛是整个明前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难题;杨士奇在明前期政策基调转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洪熙到正统初年可能是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即位诏 皇帝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宋、明三代无“和亲”说质疑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兴成 薛平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2-168,共7页
关于东汉、宋、明三代有无"和亲"的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几近一致持否定态度,然而在《后汉书》《宋史》《明史》等文献中却有大量的"和亲"记载。以往学者之所以要否认这几个朝代的"和亲"史实,主要因为这几... 关于东汉、宋、明三代有无"和亲"的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几近一致持否定态度,然而在《后汉书》《宋史》《明史》等文献中却有大量的"和亲"记载。以往学者之所以要否认这几个朝代的"和亲"史实,主要因为这几个朝代的"和亲"不含婚姻内容,不具有政治联姻的性质,与"和亲"即政治联姻这种"和亲"理论不符。其实,"和亲"的内涵比政治联姻广泛得多,"和亲"可以通过政治联姻来实现,但"和亲"并不必然是政治联姻,政治联姻只是实现"和亲"的诸多途径之一。故我们可以说东汉、宋、明三代无政治联姻,却不能说无"和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和亲 宋代和亲 明代和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的历史地位与“宋韵”文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忠礼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150,81,F0003,共11页
长期以来,宋高宗被认为是一个令人不齿的反面人物,对他创建的南宋评价也很低。但就是这样一个朝代,面对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享国却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特别是它的宋韵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在今天仍然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 长期以来,宋高宗被认为是一个令人不齿的反面人物,对他创建的南宋评价也很低。但就是这样一个朝代,面对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享国却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特别是它的宋韵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在今天仍然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传承。由此可见,以往人们对宋高宗的认识怀有一定的成见,对南宋历史地位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只要我们不怀个人爱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评价宋高宗,对南宋的所谓“权相政治”“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进行具体分析,对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进行全面研究,就会认识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只有在宋朝特别是南宋才能孕育出如此光辉灿烂的宋韵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历史地位 宋高宗 宋韵文化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幞头形制的演化——兼论南薰殿旧藏宋帝画像与图像鉴定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8
18
作者 黎晟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36-42,共7页
幞头初步定型于隋代,唐宋时期得以广泛使用,成为古代男性的重要首服之一。但各时期幞头的样式不断变化,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南薰殿旧藏图像中有一批当时绘制的宋代帝王画像,各帝王所戴幞头的样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演化痕迹。对于这一演化... 幞头初步定型于隋代,唐宋时期得以广泛使用,成为古代男性的重要首服之一。但各时期幞头的样式不断变化,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南薰殿旧藏图像中有一批当时绘制的宋代帝王画像,各帝王所戴幞头的样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演化痕迹。对于这一演化痕迹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冠服制度,并推动相关美术史专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幞头 南薰殿 帝王 画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海洋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与丧失的原因 被引量:9
19
作者 庄国土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6年第1期1-9,46,共10页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但分别被明清政府所扼杀。东南沿海商民的海外开拓,在极端专制的明清政府看来,是游离于朝廷控制的不安定因素,必须予以打击。郑和则是实施明初海外政策的执行者,其结果是中国背向...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但分别被明清政府所扼杀。东南沿海商民的海外开拓,在极端专制的明清政府看来,是游离于朝廷控制的不安定因素,必须予以打击。郑和则是实施明初海外政策的执行者,其结果是中国背向海洋,毁灭了宋元时期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机遇。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崛起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机遇。但满清入主中原后,建立同样的极端专制统治,基本上继承明代的内外政策,葬送了明末清初中国海洋发展的第二次机遇。在明清数百年东南沿海商民面向海洋和朝廷背向海洋的抗争中,强大的中央政权都是最后的胜利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宋元 贸易 海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一州两格”与宋明帝的上台——孝武帝置王畿的政治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磊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53,共9页
自孝武帝以来,刘宋财政日趋依赖扬州东土诸郡(三吴、吴会)。在政治上,孝武帝将浙江东五郡划出扬州暨王畿范围,造成“一州两格”的格局。景和、泰始之际,东土诸郡在会稽的主导下起兵,便是孝武帝改制的反向后果。孝武帝以来建康朝廷的王... 自孝武帝以来,刘宋财政日趋依赖扬州东土诸郡(三吴、吴会)。在政治上,孝武帝将浙江东五郡划出扬州暨王畿范围,造成“一州两格”的格局。景和、泰始之际,东土诸郡在会稽的主导下起兵,便是孝武帝改制的反向后果。孝武帝以来建康朝廷的王畿化使东土诸郡与建康之间的人事关系错综复杂,这是东土士族、豪强的地方势力在战后得以留存的重要原因。控制东土诸郡的宋明帝“以中制外”、重构了政权,但东土诸郡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宋明帝时期,浙江东五郡在扬州之内仍被区别对待。泰始五年(469)蔡兴宗主政会稽,浙江东五郡与建康朝廷良性互动,孝武帝改制以来扬州“一州两格”的局面才稍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宋 宋明帝 扬州 浙江东五郡 三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