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斜坡限制域对掺氢旋流火焰燃烧振荡的被动控制
1
作者 刘玉治 王建臣 +3 位作者 宋恒 昌运鑫 许全宏 韩啸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6,共12页
氢气作为燃料具有巨大的降低碳排放潜力,相对甲烷而言,其燃烧振荡现象更为严重。为深入探究掺氢旋流火焰的动态演变过程,本研究利用单反相机和高速摄像机分别获取了火焰的平均图像和瞬态图像,采用本征正交分解、瑞利指数分布以及均方根... 氢气作为燃料具有巨大的降低碳排放潜力,相对甲烷而言,其燃烧振荡现象更为严重。为深入探究掺氢旋流火焰的动态演变过程,本研究利用单反相机和高速摄像机分别获取了火焰的平均图像和瞬态图像,采用本征正交分解、瑞利指数分布以及均方根分布等方法进行火焰动态特性分析。实验采用分层旋流燃烧器,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改变氢气体积比例和主燃级空气流量。实验结果显示,火焰轴向脉动是掺氢甲烷火焰燃烧振荡的主要原因,与常规的突扩限制域相比,斜坡限制域对燃烧振荡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且压力脉动最大降幅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旋流燃烧器 掺氢燃烧 燃烧振荡 突扩限制域 斜坡限制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低负荷稳燃燃烧器的气固流动特性
2
作者 黄椿朝 李争起 +2 位作者 路跃 王誉霏 陈智超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8-228,共11页
现有燃用劣质煤锅炉无助燃最低稳燃负荷为50%,难以满足深度调峰需求。前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降低NO_(x)排放,而非低负荷稳燃,试验条件大多设置为满负荷,缺乏对低负荷工况的研究。为解决燃用劣质煤锅炉深度调峰能力不足的问题,研发了一种... 现有燃用劣质煤锅炉无助燃最低稳燃负荷为50%,难以满足深度调峰需求。前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降低NO_(x)排放,而非低负荷稳燃,试验条件大多设置为满负荷,缺乏对低负荷工况的研究。为解决燃用劣质煤锅炉深度调峰能力不足的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低负荷稳燃技术。该技术保留了原有燃烧器的二次风结构,通过耦合中心给粉技术,引入旋流缝隙风,并结合对预混段和扩口的优化,可在最低30%负荷下仅依靠自身回流区实现稳燃。将该技术应用于1台350 MW劣质煤锅炉的LNASB燃烧器上,得到低负荷稳燃LNASB燃烧器。通过实验室气固两相试验,在30%锅炉负荷下,分析了缝隙风量对新型燃烧器气固流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缝隙风可调控回流区形态和尺寸。缝隙风量为内二次风量的66%时,回流区为大环形,长度1.0d,直径0.48d,下边界距中心轴线0.075d(d为外二出口直径)。缝隙风量为44%时,为中心回流区,长度0.7d,直径0.60d。缝隙风为22%和0%时,回流区变为小环形,长度0.5d,直径分别为0.24d和0.32d。66%、44%、22%和0缝隙风量时的总回流率分别为0.74、0.55、0.29和0.38,旋流数分别为0.872、0.934、0.784和0.512,气相/颗粒相的扩散角分别为37.8°/36.3°、38.4°/36.6°、35.1°/32.0°、36.0°/35.4°。在径向r=0~50 mm,66%和44%缝隙风量的轴向速度低于22%和0缝隙风的工况。22%缝隙风时切向速度的衰减更快。相同x/d下(x为测点到出口的距离),无缝隙风时的径向速度大于有缝隙风时的工况,且负值范围更小。在x/d=0.1之后,66%和44%缝隙风时的湍流强度峰值高于其他2个工况。随着缝隙风量的减小,相同位置的湍流动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相同位置下,0缝隙风量时湍流动能耗散率低于有缝隙风存在时的工况。4种工况下的颗粒浓度沿径向呈“内浓外淡”分布。66%缝隙风量时,x/d=0.3~0.7存在明显的颗粒回流,且回流的起点靠近燃烧器中心。44%缝隙风量时,x/d=0.5~0.7内存在中心区域的颗粒回流。0缝隙风量时,峰值位置位于r/d=0.15附近,高浓度颗粒位于一次风边缘,明显的颗粒回流发生在x/d=0.1~0.3。22%缝隙风量时,颗粒没有明显的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负荷稳燃 气固两相 旋流燃烧器 劣质煤 深度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射流特征对纯氨旋流燃烧火焰影响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智成 徐义书 +3 位作者 张凯 余荣浩 韩金克 刘小伟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8,共14页
氨是理想能源,为更好利用纯氨燃料,开发适用纯氨燃料的燃烧器,通过数值模拟对某10 kWth天然气旋流燃烧器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其纯氨燃烧和氮氧化物排放性能进行计算及仿真分析,探讨空气射流特性对火焰形态、温度分布、NO生成及排放的影响... 氨是理想能源,为更好利用纯氨燃料,开发适用纯氨燃料的燃烧器,通过数值模拟对某10 kWth天然气旋流燃烧器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其纯氨燃烧和氮氧化物排放性能进行计算及仿真分析,探讨空气射流特性对火焰形态、温度分布、NO生成及排放的影响规律,以优化燃烧器纯氨燃烧能力。燃烧早期,旋流对燃料和空气混合影响大,而燃烧后期湍流强度对该过程影响大。发现通过增大空气射流孔面积(由12.8 mm^(2)增至19.2 mm^(2))、增加空气射流角度(由15°增至30°)均可增强旋流强度,促进燃料和空气混合,促进氨燃料快速着火和稳定燃烧,缩短着火距离。但过大的射流角度可能导致空气和燃料出现短暂分离,推迟混合过程,延长着火距离。此外,减小射流孔面积、增大射流角度还将增强燃烧器喷嘴附近湍流强度,促进氨燃料和空气混合燃耗,产生局部高温区,导致NO生成浓度升高。经对比优化,空气射流孔面积19.2 mm^(2)、射流角度15°、射流速度19.83 m/s时纯氨燃烧器实现稳定低NO燃烧,着火距离0.024 m、火焰长度0.446 m,NO生成峰值浓度和排放浓度分别降至443×10^(-6)和37.7×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烧 数值模拟 旋流燃烧器 预热解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数对氨气-甲烷旋流预混合火焰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证淳 王平 +2 位作者 钱伟佳 张泽雨 程康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122,共8页
为了分析旋流数对径向旋流燃烧器中氨气-甲烷火焰结构稳定性以及一氧化氮(NO)排放特性的影响,对旋流数分别为0.71,1.153,1.278的三个湍流预混合燃烧进行了实验测量及大涡模拟(LES)计算研究,这三个火焰的氨气、甲烷体积比均为6:4,当量比... 为了分析旋流数对径向旋流燃烧器中氨气-甲烷火焰结构稳定性以及一氧化氮(NO)排放特性的影响,对旋流数分别为0.71,1.153,1.278的三个湍流预混合燃烧进行了实验测量及大涡模拟(LES)计算研究,这三个火焰的氨气、甲烷体积比均为6:4,当量比为0.8。经对比分析发现:LES计算得到的OH基分布与实验拍摄的火焰结构图像吻合较好;随旋流强度增加,火焰面逐渐向内收缩,呈现更为紧凑的花瓣形,而流场中的中央回流区及角落回流区均起到了稳定燃烧的作用。LES计算表明,流场中质量回流率沿轴向连续变化,其峰值约为35%。此外,实验结果和LES结果均显示,旋流数对NO的排放有较强的影响,在旋流数为1.153时,NO的排放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甲烷火焰 旋流燃烧器 大涡模拟 旋流强度 N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LNSB Ⅲ 型旋流燃烧器回流区和着火距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葛铭 严晓勇 +8 位作者 刘晓东 陈晓龙 胡珺 张永 田绍钢 骆宏飞 蒋峰 黄继忠 张苗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2,共8页
针对某煤粉燃烧器的回流区和着火距离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考查了中心风量、外二次风量、内二次风量以及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对回流区大小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内二次风量的变化对回流区宽度的影响最大,中心风量对回流区与燃烧器的轴向距离... 针对某煤粉燃烧器的回流区和着火距离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考查了中心风量、外二次风量、内二次风量以及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对回流区大小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内二次风量的变化对回流区宽度的影响最大,中心风量对回流区与燃烧器的轴向距离影响最大。试验结果为不同煤种燃烧时的燃烧器配风选择提供依据。通过对各影响因素下煤粉着火距离的研究发现,针对着火距离短的易燃煤种,为了避免燃烧器喷口烧损,提高中心风量以及一次风速是最有效的措施。由于低负荷下炉内整体温度水平低,煤粉着火距离变长,可以适当提高易燃煤种的掺烧比例。对于着火温度较高的煤种,中心风量、内外二次风量的变化对于其着火距离均有明显的规律性,内二次风旋流强度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旋流强度带来的风量变化的影响。不同煤种着火距离的工业试验为旋流燃烧器的配风选择提供了指导。煤种发生较大变化时应进行回流区与着火距离的工业试验,为燃烧器配风找到最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燃烧器 回流区 着火距离 旋流强度 中心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MW旋流燃烧方式煤粉炉炉内燃烧试验和数值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张颉 孙锐 +3 位作者 吴少华 陈炳华 李争起 秦裕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15-220,共6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电站锅炉炉内实际燃烧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并结合其热态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已成为验证数学模型和指导工程实践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该文利用PHOENICS软件,采用IPSA两相流模型及煤粉燃烧综合模型,对一台有16只...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电站锅炉炉内实际燃烧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并结合其热态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已成为验证数学模型和指导工程实践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该文利用PHOENICS软件,采用IPSA两相流模型及煤粉燃烧综合模型,对一台有16只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两侧墙对冲布置的200MW燃煤锅炉炉内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了炉内燃烧器区域以及炉膛出口的烟气温度场和燃烧产物的组分浓度分布。模拟结果与锅炉热态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情况较好。结果表明:在燃烧器出口处形成了高煤粉浓度和高温区,使得煤粉着火及时,燃烧器区域维持较高温度,炉内煤粉燃烧充分,从而表明了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具有高效稳燃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锅炉 炉内燃烧 试验 数值计算 旋流燃烧方式 旋流燃烧器 200MW燃煤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CC型旋流燃烧器大面积烧损的关键原因及改造措施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德波 沈跃良 +2 位作者 邓剑华 狄万丰 徐齐胜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0-436,共7页
针对某电厂660MW超临界锅炉OPCC型旋流燃烧器大面积烧损给该电厂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旋流燃烧器烧损的原因,包括旋流燃烧器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上的缺陷和现场运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全炉膛进行了热态数值模拟,得... 针对某电厂660MW超临界锅炉OPCC型旋流燃烧器大面积烧损给该电厂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旋流燃烧器烧损的原因,包括旋流燃烧器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上的缺陷和现场运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全炉膛进行了热态数值模拟,得到旋流燃烧器烧损的关键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结果表明:内二次风旋流强度过大是造成旋流燃烧器烧损的主要原因;一次风风筒所用材质为碳钢,材料的耐热等级不够,应采用高温耐磨合金钢整体铸造;陶瓷粘贴工艺不妥易造成陶瓷脱落,改进陶瓷粘贴工艺可避免陶瓷脱落;中心风风筒为耐热钢,现场观察到其氧化严重,应改进中心风风筒材料制造的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CC型旋流燃烧器 旋流强度 烧损 改造措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器安装角对低旋流燃烧流场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尹航 戴韧 +1 位作者 张建辉 钟仕立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64-671,共8页
分别采用粒子速度影像(PIV)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低旋流燃烧器出口下游冷态流场,分析旋流器安装角对低旋流流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器安装角与流场中产生回流区时的临界旋流数无关,高旋流与低旋流的分界点约为0.47;安装角较大的... 分别采用粒子速度影像(PIV)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低旋流燃烧器出口下游冷态流场,分析旋流器安装角对低旋流流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器安装角与流场中产生回流区时的临界旋流数无关,高旋流与低旋流的分界点约为0.47;安装角较大的旋流器下游流场的发散角和低速区较大;随着轴向距离增大,中心轴线上无量纲轴向速度衰减很快,并且两个旋流器的衰减速率基本相当,左右有两个峰值,安装角较大的旋流器两个峰值衰减速率较大并且峰值之间的距离增大幅度较大;径向速度随着中心射流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安装角较大旋流器的径向速度较小;旋流器安装角为40°时后方的流场具有较高的湍动能,火焰传播速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器 安装角 旋流燃烧器 旋流强度 旋流数 雷诺应力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气固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及其对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争起 孙锐 +2 位作者 孙绍增 吴少华 秦裕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8-23,43,共7页
在气固两相实验台上采用三维PDA系统对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及蜗壳燃烧器出口的气固流动特性进行了试验,发现前者在中心回流区边缘附近形成了较高的颗粒浓度,中心回流区中颗粒浓度也较大,后者在中心回流区及边缘附近颗粒浓度较... 在气固两相实验台上采用三维PDA系统对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及蜗壳燃烧器出口的气固流动特性进行了试验,发现前者在中心回流区边缘附近形成了较高的颗粒浓度,中心回流区中颗粒浓度也较大,后者在中心回流区及边缘附近颗粒浓度较小,壁面区域则较大。分析了两相流动特性对燃烧器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工业试验进行了验证,表明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是一种同时具有高效、稳燃、低污染、防止结渣和防止高温腐蚀的新一代旋流燃烧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旋流燃烧器 气固流动 燃烧器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NO_x旋流燃烧器一、二次风混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周志军 周丛丛 +4 位作者 许建华 周俊虎 刘茂省 刘建忠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14,共7页
在设计的新型低NOx旋流燃烧器中,采用温度示踪法研究一、二次风的混合情况。通过分析冷态煤粉浓度的分布及煤粉高浓度区域面积的大小,得到:中心管扩角越小,二次风混入越晚,冷态高煤粉浓度区域面积越大;一次风率为0.2、一次风速为15m/s... 在设计的新型低NOx旋流燃烧器中,采用温度示踪法研究一、二次风的混合情况。通过分析冷态煤粉浓度的分布及煤粉高浓度区域面积的大小,得到:中心管扩角越小,二次风混入越晚,冷态高煤粉浓度区域面积越大;一次风率为0.2、一次风速为15m/s、直流二次风速为25m/s时冷态高煤粉浓度区域面积较大,有利于降低NOx的生成;内二次风旋流开度减小较外二次风旋流开度减小对冷态高煤粉浓度区域面积的影响大;内旋流强度为1.35、外旋流强度为1.56为最佳的试验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NOx旋流燃烧器 温度示踪法 混合 冷态煤粉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0MW前墙燃烧煤粉锅炉炉内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及优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政允 孙保民 +3 位作者 郭永红 肖海平 刘欣 白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8-24,共7页
某电厂330MW机组锅炉采用双调风旋流燃烧器,前墙布置。该厂实际运行中一次风速与设计值相比相差较大,较大的一次风速造成了燃烧器一次风管磨损严重,同时后墙水冷壁高温腐蚀的可能性增大。该文提出保持原燃烧器一次风管尺寸不变,减小中... 某电厂330MW机组锅炉采用双调风旋流燃烧器,前墙布置。该厂实际运行中一次风速与设计值相比相差较大,较大的一次风速造成了燃烧器一次风管磨损严重,同时后墙水冷壁高温腐蚀的可能性增大。该文提出保持原燃烧器一次风管尺寸不变,减小中心风管直径、增大一次风流通面积以减小一次风速的改造方案。为研究改变中心风管直径后的4层燃烧器对炉膛燃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型锅炉炉内的温度场进行数值计算,得到5种不同方案下该型锅炉炉内的温度场分布,并分析了中心风管直径的改变对炉内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即后墙近壁区温度随着中心风管直径的减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过对5种方案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到了对炉膛后墙安全性影响最小的方案,为电厂的实际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墙燃烧 电站锅炉 旋流燃烧器 温度场 数值模拟 中心风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风旋流强度可调范围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兵臣 宋景慧 +2 位作者 沈跃良 李德波 周少祥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16-921,共6页
利用Ansys 12.0软件对实际电站锅炉的炉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内、外二次风旋流强度对炉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旋流强度的增加,中心回流区开始远离燃烧器出口轴线位置,回流区长度增加,回流区面积增大,当旋流强度大于某... 利用Ansys 12.0软件对实际电站锅炉的炉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内、外二次风旋流强度对炉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旋流强度的增加,中心回流区开始远离燃烧器出口轴线位置,回流区长度增加,回流区面积增大,当旋流强度大于某一数值时,将不能形成较好的中心回流区,易发生飞边现象;外二次风旋流强度对回流区的影响较大,但调节范围却较小,而内二次风旋流强度的可调范围较大;内二次风和外二次风旋流强度的可调范围分别为0.58~2.74和0.58~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燃烧器 内二次风 外二次风 旋流强度 中心回流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流动特性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秦裕琨 孙锐 +2 位作者 李争起 孙绍增 吴少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72-76,共5页
利用一维热膜风速仪系统测量了新型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的湍流流场 ,研究了一次风率和旋流二次风率对新型旋流燃烧器单相冷态流场流动特性的影响。在燃用贫煤和烟煤采用不同一次风率 670t/h锅炉上工业性试验表明 ,径向浓淡旋流... 利用一维热膜风速仪系统测量了新型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的湍流流场 ,研究了一次风率和旋流二次风率对新型旋流燃烧器单相冷态流场流动特性的影响。在燃用贫煤和烟煤采用不同一次风率 670t/h锅炉上工业性试验表明 ,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具有高的燃烧效率、低的氮氧化物 (NOx)排放量 ,长期运行没有发现炉膛结渣和水冷壁管高温腐蚀 ,在燃用贫煤 52 %、燃用烟煤 50 %锅炉额定负荷下可长时间无助燃油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径向浓淡旋流 煤粉燃烧器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 MW超临界旋流燃烧锅炉炉内温度场数值模拟及优化 被引量:23
14
作者 刘建全 孙保民 +3 位作者 白涛 曾令艳 孟顺 李学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共7页
使用可实现k-ε双方程模型,对600 MW超临界锅炉低NOx轴向旋流燃烧器(low NOx axial swirl burner,LNASB)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二次风量及旋流强度对燃烧器热态流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对燃烧器拟改进方案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 使用可实现k-ε双方程模型,对600 MW超临界锅炉低NOx轴向旋流燃烧器(low NOx axial swirl burner,LNASB)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二次风量及旋流强度对燃烧器热态流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对燃烧器拟改进方案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内二次风对回流区影响较大,外二次风对扩展角影响明显,增大中心风速可以增加回流区根部距离;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及风量过大时容易引起火焰偏斜贴壁,中心风退出后燃烧器喷口处温度上升明显,中心给粉可以有效地增加火焰离喷口距离,为最佳改进方案。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获得了比较一致的结果。通过设备改进和燃烧调整,解决了锅炉长期以来的恶性结渣问题,为LNASB燃烧器设计和运行提供了一定的防结渣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强度 低NOx轴向旋流燃烧器 数值模拟可实现k-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MW超临界旋流燃烧烟煤锅炉NO_x排放特性试验 被引量:13
15
作者 岳峻峰 秦鹏 +3 位作者 邹磊 梁绍华 张恩先 黄磊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67,共6页
针对某厂1台600 MW超临界低NOx轴向旋流燃烧烟煤锅炉特点,通过变工况(氧量、不同层燃烧器风量分配方式、二次风比率、二次风旋流强度、三次风旋流强度、同层燃烧器风量分配方式和负荷等)试验,分析了锅炉NOx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 针对某厂1台600 MW超临界低NOx轴向旋流燃烧烟煤锅炉特点,通过变工况(氧量、不同层燃烧器风量分配方式、二次风比率、二次风旋流强度、三次风旋流强度、同层燃烧器风量分配方式和负荷等)试验,分析了锅炉NOx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燃用烟煤的采用低NOx旋流燃烧器的锅炉,运行氧量、燃尽风份额、锅炉负荷及同层燃烧器风量分配方式是NOx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控制NOx排放,保持锅炉原有热效率,燃烧调整的原则为:(1)在保证锅炉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低氧燃烧;(2)采用大比例的燃尽风份额;(3)运行负荷不应过低;(4)同层燃烧器风量分配采用双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锅炉 旋流燃烧器 NOX排放 烟煤 飞灰碳质量分数 燃烧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煤粉燃烧器低NO_x排放的设计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海 吕俊复 +2 位作者 崔凯 刘青 徐秀清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2-36,共5页
分析了我国电站锅炉低NOx旋流燃烧器的使用状况和NOx排放现状,总结了旋流燃烧器实现低NOx燃烧的技术要素。分析表明,二次风的配给、一次风的浓缩、一次风喷口结构和一次风预热等是降低NOx排放的重要措施。同时,讨论了低NOx旋流燃烧器的... 分析了我国电站锅炉低NOx旋流燃烧器的使用状况和NOx排放现状,总结了旋流燃烧器实现低NOx燃烧的技术要素。分析表明,二次风的配给、一次风的浓缩、一次风喷口结构和一次风预热等是降低NOx排放的重要措施。同时,讨论了低NOx旋流燃烧器的研究发展方向,可为旋流燃烧器的选型和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旋流燃烧器 低NOX排放 一次风 二次风 喷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NO_x浓淡型双调风旋流燃烧器的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魏铜生 蒋宏利 +1 位作者 惠世恩 徐通模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39-542,共4页
对新型低NOx 浓淡型双调风旋流燃烧器的结构及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冷态等温模化技术进行了气固两相流动模拟实验;对沿周向的浓淡煤粉分布和稳燃环的工作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初步了解了低NOx 燃烧和低负荷稳燃... 对新型低NOx 浓淡型双调风旋流燃烧器的结构及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冷态等温模化技术进行了气固两相流动模拟实验;对沿周向的浓淡煤粉分布和稳燃环的工作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初步了解了低NOx 燃烧和低负荷稳燃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浓淡煤粉 旋流 燃烧器 低氮氧化物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低NOx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林正春 范卫东 +4 位作者 李友谊 李月华 康凯 屈昌文 章明川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5-360,共6页
介绍了国内某锅炉厂按引进日立-巴布科克公司技术制造的HT-NR3低NOx燃烧器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结构特点,并对这种燃烧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燃烧器的回流区为中间环状回流区,煤粉浓度分布为外浓内淡,与其回流区相匹配,具有良好的... 介绍了国内某锅炉厂按引进日立-巴布科克公司技术制造的HT-NR3低NOx燃烧器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结构特点,并对这种燃烧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燃烧器的回流区为中间环状回流区,煤粉浓度分布为外浓内淡,与其回流区相匹配,具有良好的着火及燃烧特性.实际运行表明,该燃烧系统具有很好的低NOx特性,可以满足国内燃煤锅炉的低NOx排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煤粉燃烧 旋流燃烧器 回流区 低NO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体绕流有旋流中回流区与进动涡核的大涡模拟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济民 韩超 +1 位作者 张宏达 叶桃红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70-1079,共10页
针对旋流数为0.57、0.68、0.91和1.59四种工况下的悉尼旋流燃烧器的冷态流场进行了大涡模拟,选取动态Smagorinsky涡黏模型作为亚格子尺度的湍流模型,研究不同旋流数下的流场结构、进动频率和进动涡核。模拟结果表明,旋流数为0.68时,钝... 针对旋流数为0.57、0.68、0.91和1.59四种工况下的悉尼旋流燃烧器的冷态流场进行了大涡模拟,选取动态Smagorinsky涡黏模型作为亚格子尺度的湍流模型,研究不同旋流数下的流场结构、进动频率和进动涡核。模拟结果表明,旋流数为0.68时,钝体回流区长度最短。随着旋流数的增加,中心射流出口的旋流剪切层不断衰减,而下游的旋流剪切层不断增强。功率谱分析表明,进动现象的出现和消失对应于与旋流剪切层的增强和衰减;中心射流与下游区域具有不同的进动频率,表明流场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的大尺度涡旋结构。不同取值位置的周向速度相关性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两个涡旋结构的存在。轴向位置70 mm处的横截面上瞬时流线和压强分布证实了下游流场存在着进动涡核。瞬时压强等值面显示了中心射流出口和下游流场进动涡核的三维螺旋形结构。下游流场的进动涡核均与平均速度场流线在空间上成正交关系,表明进动涡核是由剪切层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尼旋流燃烧器 大涡模拟 钝体 回流区 进动频率 进动涡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柏坡电厂1025t/h锅炉燃烧系统改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智超 焦书震 +6 位作者 李争起 武永军 刘文献 孙宪江 刘永刚 盖建勇 赵天中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9-52,共4页
为确保西柏坡电厂1号炉(1025t/b)下层燃烧器的改造成功,进行了燃烧调整和低负荷实验。实验表明:锅炉下层燃烧器采用浓淡旋流燃烧器后,当电负荷降至135MW时,锅炉可不投油稳定运行。额定负荷下,当中、下排给粉机转速在570~600r/min时,锅... 为确保西柏坡电厂1号炉(1025t/b)下层燃烧器的改造成功,进行了燃烧调整和低负荷实验。实验表明:锅炉下层燃烧器采用浓淡旋流燃烧器后,当电负荷降至135MW时,锅炉可不投油稳定运行。额定负荷下,当中、下排给粉机转速在570~600r/min时,锅炉效率较高;各层二次风挡板全开时的锅炉效率要高于其它挡板开度时的效率;2台磨煤机运行时的锅炉效率比3台磨煤机运行时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液淡燃烧 旋流燃烧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