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3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with Online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被引量:41
1
作者 LI Li-Juan SU Hong-Ye CHU Jian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82-1188,共7页
这份报纸基于能有效地处理非线性的系统的联机最少的广场支持向量机器(LS-SVM ) 建议一个实际概括预兆的控制(GPC ) 算法。在每个采样时期,算法递归地由增加新数据对并且在实时性质上从考虑删除最不重要的修改模型。删除的数据对被 lag... 这份报纸基于能有效地处理非线性的系统的联机最少的广场支持向量机器(LS-SVM ) 建议一个实际概括预兆的控制(GPC ) 算法。在每个采样时期,算法递归地由增加新数据对并且在实时性质上从考虑删除最不重要的修改模型。删除的数据对被 lagrange 的绝对值从最后一个采样时期更多样地决定。当增加新数据对并且删除存在的时,纸给模型参数的递归的算法分别地,一个大矩阵的倒置被避免,存储器能被算法完全控制。非线性的 LS-SVM 模型在每个采样时期在 GPC 算法被使用。抵销过程的 pH 上的概括预兆的控制的实验显示出建议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预测控制 支持向量机 联机模型 pH补偿过程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无人机创新应用与关键技术发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项昌乐 徐彬 +5 位作者 唐寿星 樊伟 孙寒 刘润江 文行健 芮超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2,共11页
特种无人机指为满足军事国防、应急救援、特种工业等领域的特殊任务需求,专门设计、改装或配备特殊设备的专用无人机,拥有超越普通无人机的高机动、强适应与集成任务能力,在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等方面能够承担关键任务。本文从特种无人... 特种无人机指为满足军事国防、应急救援、特种工业等领域的特殊任务需求,专门设计、改装或配备特殊设备的专用无人机,拥有超越普通无人机的高机动、强适应与集成任务能力,在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等方面能够承担关键任务。本文从特种无人机装备的传统构型与创新构型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国内外特种无人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辨识了特种无人机在军事国防、应急救援、特种工业等领域中的典型任务能力需求及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梳理了特种无人机技术体系,涵盖特种平台、智能控制、指控保障3个核心方向以及细分的技术类型。从发展布局统筹、未来研究方向两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特种无人机技术与装备发展建议,以推进特种无人机装备深度融入并有力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种无人机 特种平台 智能控制 指控保障 跨域机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姿态感知的综放支架主动控顶空间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庆良 雷小万 +3 位作者 孟昭胜 万丽荣 班新亮 胡雨龙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5-660,共16页
综放支架是综放采场关键支护与主动放煤装置,其主动触支顶煤行为可有效引导顶煤智能有序破碎。为开展支架主动扰控顶煤理论及相关研究,明确综放支架对顶煤的主动触支工作空间,提出一种综放支架各部件相对空间姿态及绝对空间位姿动态感... 综放支架是综放采场关键支护与主动放煤装置,其主动触支顶煤行为可有效引导顶煤智能有序破碎。为开展支架主动扰控顶煤理论及相关研究,明确综放支架对顶煤的主动触支工作空间,提出一种综放支架各部件相对空间姿态及绝对空间位姿动态感知方法,以期提升综放支架对顶煤碎放过程可控性。首先,借助Denavit-Hartenberg(D-H)方法建立了综放支架空间姿态数学模型,分析得到支架顶梁和放煤机构在各关节节点坐标系与本体坐标系下坐标,明确了综放支架各关键部件之间的相对姿态及运动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放工作面全局感知模型并求解得到了支架的绝对空间位姿数据,获得了工作面顶板、底板倾角对综放支架空间支护姿态影响。其次,提出并计算了综放支架顶梁触支空间和放煤机构支护空间分布模型,获得了综放支架对顶煤的主动调控范围,同时使用初值优选的Levenberg-Marquardt(L-M)优化算法探究支架主动触顶姿态的调控方法与立柱的有效驱动行程。最后,搭建了支架姿态数据采集系统,依托山东省菏泽市赵楼煤矿7303综放工作面获取了支架运动过程中真实空间姿态参数数据,对比理论解算数据与传感器实测数据,验证了该空间位姿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解算的顶梁姿态与传感器测量结果重合率达98.26%,为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空间位姿感知技术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综放开采 综放支架 触支空间 顶煤调控 触顶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pport Vector Machine-Based Nonlinear System Modeling and Control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浩然 韩正之 +1 位作者 冯瑞 于志强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3年第3期53-58,共6页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 new kernel-based technique introduced in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and structural risk minimization, then presents a modeling-control framework base...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 new kernel-based technique introduced in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and structural risk minimization, then presents a modeling-control framework based on SVM. At last a numerical experiment is taken to demonstrate the proposed approach's correctness and effectiv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Nonlinear systems Modeling and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约束临时支护机器人几何静力耦合模型及运动控制研究
5
作者 刘鹏 朱延 +6 位作者 马宏伟 曹现刚 张旭辉 段学超 周昊晨 乔心州 夏晶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6-361,共16页
护盾式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有效的解决了煤矿开采中“采掘失衡、采快掘慢”难题。临时支护机器人作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提升作业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结构限制,仅能实现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巷道的临时... 护盾式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有效的解决了煤矿开采中“采掘失衡、采快掘慢”难题。临时支护机器人作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提升作业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结构限制,仅能实现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巷道的临时支护作业。为解决临时支护机器人运动受限难题,设计了一种欠约束临时支护机器人,并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分块逼近的终端滑模控制方法,以实现欠约束临时支护机器人的高精度运动控制。首先,利用修正的G-K公式对该机器人的自由度进行了分析,针对欠约束临时支护机器人正运动学难以求解问题,建立了几何静力耦合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对正/逆几何静力问题进行求解,并对几何静力问题进行了仿真;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分块逼近的终端滑模控制器。针对末端支护平台参数矩阵的不确定,使用多组RBF神经网络对其逼近,根据自适应律在线调整权值,实现了动力学模型的重构,并设计鲁棒项消除模型重构误差和外部扰动。为缓解控制器存在的抖振问题,设计了模糊系统自适应逼近切换增益来代替鲁棒项,并利用Lyapunov准则证明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最后,以平面圆轨迹为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对正/逆运动学单点验证精度均小于10-20,连续运动学求解结果良好。使用RBF神经网络分块逼近的终端滑模控制方法对预定轨迹的位置跟踪误差为0~0.011m,姿态跟踪误差为0~0.0031°,与RBF神经网络整体逼近和PD控制相比最大跟踪误差分别减少了99.0%、95.5%,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了98.3%、96.5%。证明了基于RBF神经网络分块逼近的终端滑模控制方法能进一步提高欠约束临时支护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约束并联机器人 临时支护 运动控制 优化算法 神经网络 模糊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水电直流外送柔直同频控制与常直FLC协同控制策略
6
作者 束洪春 邵宗学 +1 位作者 赵伟 何廷一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9-196,共8页
云南电网与主网经直流异步联网后,难以实现全网调频资源实时、自动共享,系统频率稳定性问题突显,频率调控难题突出。柔性直流同频控制可实现频率无差调节,响应速度快,无调频死区,频率调节期间可以主动提供电压支撑。与柔性直流同频控制... 云南电网与主网经直流异步联网后,难以实现全网调频资源实时、自动共享,系统频率稳定性问题突显,频率调控难题突出。柔性直流同频控制可实现频率无差调节,响应速度快,无调频死区,频率调节期间可以主动提供电压支撑。与柔性直流同频控制相比,常规直流频率限制器(FLC)的功率调节量大,备用充足,但常规直流FLC存在调频死区,调频期间易引发电压波动问题。结合两者优势,文中提出基于柔性直流同频控制与常规直流FLC的协同控制策略。系统发生扰动时,柔性直流同频控制优先启动,当柔性直流同频控制输出超过限幅后,常规直流FLC启动。此外,常规直流FLC动作期间,柔性直流无功支援控制投入。在PSCAD/EMTDC仿真软件中搭建背靠背直流测试系统与直流异步大电网系统,验证了所提协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异步联网 柔性直流 常规直流 同频控制 频率限制器 无功支援 电压支撑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黏弹性自复位耗能支撑力学特性及减震性能研究
7
作者 付兴 郭代恩瑞 +2 位作者 王德斌 王英豪 冷迅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7,共13页
为解决传统自复位支撑难以充分发挥其耗能性能的问题,基于桥式放大工作机理提出一种具有旋转位移放大功能的黏弹性自复位耗能支撑(RVSEB)。首先,介绍其基本构造和受力、位移及速度放大机理,对RVSEB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探讨支撑试... 为解决传统自复位支撑难以充分发挥其耗能性能的问题,基于桥式放大工作机理提出一种具有旋转位移放大功能的黏弹性自复位耗能支撑(RVSEB)。首先,介绍其基本构造和受力、位移及速度放大机理,对RVSEB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探讨支撑试件的支撑能力、耗能性能、复位性能及频率相关性;同时,建立其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附加RVSEB的双柱式桥墩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RVSEB支撑滞回曲线具有明显的旗帜型特征和良好的自复位性能,随着初始放大角度的减小其耗能能力和支撑能力均成倍增加;与无控结构相比,附加RVSEB双柱式桥墩结构墩顶位移、残余位移和墩底剪力均得到有效控制,罕遇地震作用下,初始放大角度为30°时,结构最大墩顶位移、墩底剪力和残余位移分别降低56.0%、87.1%和4.8%,RVSEB呈现出明显的支撑轴力放大效应,其耗能系统的变形、速度均迅速增加,支撑耗散的地震能量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位移放大 耗能支撑 减震控制 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无功支撑的双馈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改进控制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颜湘武 雷国庆 +2 位作者 蔡光 雷健华 马腾宇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207,共10页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风险,提高风电机组的故障穿越能力能够有效避免大范围风电机组脱网事故的发生,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分析脉宽调制电压源型变流器相量控制理论发现,处于超同步、亚同...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风险,提高风电机组的故障穿越能力能够有效避免大范围风电机组脱网事故的发生,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分析脉宽调制电压源型变流器相量控制理论发现,处于超同步、亚同步运行工况的双馈风电机组在电网发生暂态过电压期间均容易存在网侧变流器失控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变流器的直流稳压作用,最终导致母线电压过高而触发保护,严重时可能会造成风电机组脱网。然后,通过网侧和转子侧变流器调节变流器功率因数角,向电网持续注入感性无功电流,利用滤波器阻抗的分压作用,提出基于变流器功率因数角调节的高电压穿越改进控制策略,从而满足变流器电压相量的控制要求,解决了直流侧母线不能稳压的问题。此外,根据不同电压区间制定了更细致的分段控制方案,有利于电网电压快速恢复。最后,结合Simulink仿真实验证明了双馈风电机组在暂态过电压下故障特性分析的准确性及所提改进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风电机组 高电压穿越 无功支撑 变流器 相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深部巷道大变形分步联合控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培涛 刘泉声 +2 位作者 朱元广 高峰 范利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1-612,共22页
深部巷道大变形已成为深部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实现深部软弱围岩稳定性控制,提出了基于深部巷道大变形演化过程的分步联合支护方案及其理论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深部软弱围岩呈破裂碎胀变形-损伤扩容变形-连续变形的分布... 深部巷道大变形已成为深部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实现深部软弱围岩稳定性控制,提出了基于深部巷道大变形演化过程的分步联合支护方案及其理论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深部软弱围岩呈破裂碎胀变形-损伤扩容变形-连续变形的分布特征。分步联合支护后,围岩极限承载力随锚杆和锚索等效支护力增大呈线性增大趋势,但随注浆修复系数呈指数增大趋势。锚杆和锚索支护设计时应以极限承载力所需的注浆修复系数等于1.0时的等效支护力临界条件为基准。深浅孔注浆支护时须同时考虑注浆修复系数和围岩破裂区半径。不同支护措施的协同支护参数可由破裂修复区围岩极限承载平衡条件确定。数值模拟和工程应用分析表明,分步联合支护可实现深部软弱围岩碎胀大变形控制,具有较高的工程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软弱围岩 大变形 分步联合支护 承载平衡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气雷达业务技术能力现代化60年进展
10
作者 邵楠 李斐斐 +4 位作者 滕玉鹏 陈玉宝 吴蕾 步志超 高玉春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7-1025,共19页
天气雷达是对强对流和台风监测、预警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探测降水天气系统和估测降水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自1964年使用843型雷达监测台风以来,中国天气雷达技术及业务应用能力有了飞跃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天气雷达气象业务... 天气雷达是对强对流和台风监测、预警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探测降水天气系统和估测降水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自1964年使用843型雷达监测台风以来,中国天气雷达技术及业务应用能力有了飞跃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天气雷达气象业务体系不断完善、业务技术能力不断增强,雷达业务技术攻关投入持续增长,天气雷达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大幅度增强。截至2024年10月,已建成由252部S和C波段天气雷达构成的全国雷达网和由294部X波段天气雷达构成的局部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气雷达观测网(共计546部天气雷达),且全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链条业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文中简要回顾了近60年中国天气雷达业务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变革及成就,对中国天气雷达业务技术体系及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着重展示与雷达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业务技术体系变革,旨在为中国天气雷达业务能力建设提供些许历史借鉴,并为未来天气雷达业务工作实现“监测精密”提供参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气雷达 业务保障 雷达标校 质量控制 雷达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刚度支承结构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11
作者 龚存忠 王贵龙 +2 位作者 国阳 徐科繁 张广辉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4-288,298,共6页
为研究支承结构的刚度特性及其对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可控刚度支承结构试验台。针对某船用汽轮给水机组转子,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模化转子模型,依次开展了模化转子临界转速及模态振型仿真、支承刚度敏感性仿真、不... 为研究支承结构的刚度特性及其对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可控刚度支承结构试验台。针对某船用汽轮给水机组转子,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模化转子模型,依次开展了模化转子临界转速及模态振型仿真、支承刚度敏感性仿真、不平衡响应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可控刚度支承结构有效调节了转子临界转速,减少了转子振动峰值;通过调整鼠笼和金属橡胶环的刚度范围,实现了对转子不平衡响应的显著减振效果,减振效果达到39.22%。该研究为舰船动力装置转子系统的减振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刚度支承结构 模化转子 刚度调节 临界转速 不平衡响应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政策组合与企业高质量技术创新——基于激励控制性股东资金支持的视角
12
作者 张程睿 李昭宏 +2 位作者 陈嘉滢 徐嘉倩 罗丹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58,207,208,共27页
以国家2008年颁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2009年推出十大产业政策为背景,鉴别企业的受惠政策并将其分类为高新认定政策、十大产业政策以及前两类政策叠加的政策组合,研究发现,三类激励政策均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发明专利产出,而政... 以国家2008年颁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2009年推出十大产业政策为背景,鉴别企业的受惠政策并将其分类为高新认定政策、十大产业政策以及前两类政策叠加的政策组合,研究发现,三类激励政策均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发明专利产出,而政策组合对企业高质量创新产出的提升作用最大。机制分析表明,组合政策的联合效用有效激励了控制性股东的支持资金被更多配置于企业创新活动,进而促进高质量创新产出增加及效率提高。与单项政策比较,当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法律保护较差时,政策组合的高强度激励可弥补企业因所处不良环境而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进而促进其技术创新;当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律保护较好时,政策组合激励可促进控制性股东对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支持,进而增加高质量创新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激励政策 政策组合 技术创新 控制性股东资金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G控制下直驱风机惯量支撑能力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平平 陈鹏飞 +2 位作者 丁明 吴红斌 董玮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1-510,I0032-I0034,共13页
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频率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可提供惯量支撑的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s,VSG)控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对VSG控制下直驱风机惯量支撑能力做出较为完整的定量分析,首先说明VSG控制下直驱风... 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频率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可提供惯量支撑的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s,VSG)控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对VSG控制下直驱风机惯量支撑能力做出较为完整的定量分析,首先说明VSG控制下直驱风机惯量支撑的原理;其次经比较选取一种基于并网功率和频率关系的等效惯性系数定义方式,用以实现惯量支撑能力的准确描述;紧接着在考虑下垂特性的基础上,由等效惯性系数衍生定义等效惯性常数,并以等效惯性常数为依据对2种VSG控制下的惯量支撑能力做出定量分析;最后以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G控制 直驱风机 惯量支撑能力 等效惯性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预-主均衡控制策略
14
作者 牛文学 贺丹 +3 位作者 范武 赵永来 刘志强 王斌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6,共4页
为了达到仅依靠电池电压就能实现电池均衡的目的,提出了预-主均衡控制策略。设计并制作了电池均衡测试平台,完成了电池均衡控制策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池组处于静态时,预均衡控制策略将电池间电压差值从50mV缩小至25mV,而主均衡控... 为了达到仅依靠电池电压就能实现电池均衡的目的,提出了预-主均衡控制策略。设计并制作了电池均衡测试平台,完成了电池均衡控制策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池组处于静态时,预均衡控制策略将电池间电压差值从50mV缩小至25mV,而主均衡控制策略则将电池间电压差值进一步缩小至3mV;当电池组处于动态时,预均衡控制策略将电池间电压差值从30mV缩小至20mV,而主均衡控制策略则将电池间电压差值进一步缩小至6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均衡控制策略 电压差 预均衡 主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强 张吉雄 +5 位作者 宗庭成 杨康 金子山 吕浩南 白雨 邓攀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6-1392,共17页
固体充填开采技术已日臻成熟,但存在自主作业程度低、自适调控能力不足等瓶颈,智能化水平偏低,影响其应用效果与推广范围。煤矿大型装备机器人化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的研究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势在必行。定义... 固体充填开采技术已日臻成熟,但存在自主作业程度低、自适调控能力不足等瓶颈,智能化水平偏低,影响其应用效果与推广范围。煤矿大型装备机器人化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的研究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势在必行。定义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的概念并设计了其系统构成,揭示了其工序自驱作业机制与运行逻辑;构建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全工况状态感知、运动学建模与控制方法;构建了全类别参数指标集,形成了全类别参数感知方法;对全工况场景类别进行了划分,建立了位姿精确表征与实时输出方法;形成了全工况场景运行状态判别与机械臂组自调控方法;构建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虚拟样机仿真试验平台,设置了“俯采仰充”“水平采充”“仰采俯充”3种工况进行工序自驱仿真,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充填支护机器人可精准判别干涉并解算出调控目标参数,系统整体运行及工序自驱执行等智能功能得到验证。针对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研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初步构建了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框架、研发思路与技术路线,为深度升级充填开采技术、研发我国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固体智能充填支护机器人装备产品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支护机器人 位姿表征 自主调控 工序自驱作业 联合仿真 固体充填开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网变流器的新能源场站暂态电压分散协同控制策略
16
作者 曹武 杨铭 +1 位作者 胡波 朱凌志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2,共12页
为充分利用构网控制的电压源特性,协同场站内多无功源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场站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暂态电压主动支撑能力,提出了基于构网变流器的新能源场站暂态电压分散协同控制策略,包括多无功源暂态电压控制改进策略和容量配置方... 为充分利用构网控制的电压源特性,协同场站内多无功源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场站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暂态电压主动支撑能力,提出了基于构网变流器的新能源场站暂态电压分散协同控制策略,包括多无功源暂态电压控制改进策略和容量配置方法两方面。首先,对场站无功源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然后,构网变流器增加了基于无功补偿的暂态控制,提高暂态内电势电压。跟网变流器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ic var generator, SVG)分别通过暂态有功/无功自适应变化控制策略、暂态参考值变化策略,增大两者的暂态无功出力。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ic var compensator, SVC)采用暂稳态切换控制策略,由稳态的无功控制切换为电压控制,以进一步提高电压调节水平。同时基于最大暂态电流和补偿容量需求提出多无功源的容量配置方法。最后,构建弱电网下暂态电压主动支撑典型场景,验证了所提分散协同控制策略提高了场站的暂态电压支撑能力,挖掘了构网控制在场站主动暂态电压支撑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 暂态电压 主动支撑 新能源 分散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钻井工程决策支持系统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传书 王敏生 +4 位作者 李昌盛 张洪宝 吴建军 付宣 袁多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2,共8页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钻井现场数据采集与远传工作以来,国内外钻井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经历了四大阶段,成为数智化条件下钻井工程核心技术之一,驱动着传统技术的转型升级与业务模式变革。借鉴Gartner关于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进阶的方法论,阐述...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钻井现场数据采集与远传工作以来,国内外钻井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经历了四大阶段,成为数智化条件下钻井工程核心技术之一,驱动着传统技术的转型升级与业务模式变革。借鉴Gartner关于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进阶的方法论,阐述了钻井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进阶路线图,从井场实时数据实时自动清洗处理技术、钻井井下风险随钻预警预测技术、随钻井下工况实时分析技术、钻井优化技术,详细阐述了钻井工程决策关键技术,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决策支持系统PEAdviser3.0,并将这些关键技术进行软件载体落地应用,在钻井提速提效、风险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六大应用效果,从钻井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的驱动力等方面对该技术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实时分析 井下风险防控 钻井优化技术 钻井决策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支架推溜油缸电液缓冲控制阀设计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苏龙 郭蒲 +2 位作者 赵继云 满家祥 曹超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3,共7页
工作面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在进行推溜和拉架时,启动瞬间压力冲击剧烈,易造成推溜油缸鼓缸、涨缸、密封失效甚至连接销轴断裂。针对该问题,分析了推溜油缸启动瞬间的压力冲击成因,提出了一种用于缓冲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压力的电液缓冲控制阀... 工作面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在进行推溜和拉架时,启动瞬间压力冲击剧烈,易造成推溜油缸鼓缸、涨缸、密封失效甚至连接销轴断裂。针对该问题,分析了推溜油缸启动瞬间的压力冲击成因,提出了一种用于缓冲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压力的电液缓冲控制阀。理论分析了电液缓冲控制阀的阀口开度、液阻、压力流量特性等参数,设计了电液缓冲控制阀的关键结构参数。在AMESim中构建了电液缓冲控制阀仿真模型,验证了电液缓冲控制阀缓冲推溜压力的可行性。基于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试制了电液缓冲控制阀的样机,并搭建了电液缓冲控制阀模拟试验平台,通过模拟推溜油缸负载测试电液缓冲控制阀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使用电液缓冲控制阀后,推溜油缸的压力冲击从17 MPa降低到9.6 MPa,推溜油缸的推移速度小幅降低。通过井下工作面现场试验进一步验证电液缓冲控制阀对推溜油缸的缓冲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安装电液缓冲控制阀后,支架推溜油缸推溜冲击压力从22.3 MPa降低到16.2MPa,推溜油缸启动推溜瞬间的压力冲击降低了27.3%,验证了电液缓冲控制阀能有效降低推溜油缸在推溜时的压力冲击,为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压力缓冲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直线度控制 液压支架 推溜油缸 电液缓冲控制阀 压力缓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CR模体的MRI设备空间分辨力自动测量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禹 尹红霞 +6 位作者 刘雅文 任鹏玲 胡艳军 程天馨 杨正汉 王振常 徐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5-600,606,共7页
目的基于美国放射学会(ACR)标准模体,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自动测量MRI设备质控检测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并探究该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测量速度。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8台MRI设备71例ACR模体的MR... 目的基于美国放射学会(ACR)标准模体,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自动测量MRI设备质控检测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并探究该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测量速度。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8台MRI设备71例ACR模体的MRI设备质控检测图像。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二值化和感兴趣区提取等预处理,使用支持向量机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类,构建用于分析行、列方向点阵的空间分辨力分类模型。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测试集计算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并与传统手动测量方法进行比较,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记录自动测量空间分辨力所用时间。结果本研究提出的使用支持向量机自动测量ACR模体测试图像空间分辨力方法的准确率高,所用时间短。行方向的点阵空间分辨力分类准确率达到95%,精确度为100%;列方向的点阵空间分辨力分类准确率达到97%,精确度为100%。在测试集中,14例数据中13例数据自动测量与手动测量结果一致。自动测量测试图像空间分辨力平均每例用时0.158 s。结论本研究成功实现了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基于ACR模体的MRI设备空间分辨力的自动测量。该方法准确率高、测量速度快,对于未来快速进行MRI设备质控稳定性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质量控制 支持向量机 空间分辨力 自动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学术思想
20
作者 马宏伟 孙思雅 +16 位作者 王川伟 毛清华 薛旭升 刘鹏 田海波 王鹏 张烨 聂珍 马柯翔 郭逸风 张恒 王赛赛 李烺 苏浩 崔闻达 成佳帅 喻祖坤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1-675,共15页
为了实现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智能掘进,提出了“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学术思想,给出了“掘进就是掘模型”学术思想的内涵和体系架构,凝练了“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关键技术问题,即融合多源信息的多元巷道模型构建技术、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 为了实现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智能掘进,提出了“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学术思想,给出了“掘进就是掘模型”学术思想的内涵和体系架构,凝练了“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关键技术问题,即融合多源信息的多元巷道模型构建技术、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截割技术、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临时支护技术、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永久支护技术、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导航技术和基于巷道模型的机群智能并行协同控制技术。针对巷道模型构建问题,提出融合地质勘探、巷道设计、超前探测等多源数据的巷道模型构建方法,为掘进系统各子系统模型构建提供统一基准;针对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截割问题,建立了待掘巷道模型与截割子系统模型的耦合子模型,提出了智能截割轨迹规划以及截割参数优化方法,制定了巷道智能截割策略,实现了截割子系统自适应规划截割;针对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临时支护问题,建立了截割巷道模型与临时支护子系统耦合的临时支护子模型,提出了临时支护位姿与支护力自适应调整方法,实现了临时支护子系统安全可靠作业,提高了围岩的稳定性,为掘锚并行协同作业奠定了时空基础;针对基于巷道模型的永久支护问题,建立了临时支护巷道模型与永久支护子系统耦合的永久支护子模型,提出了受限时空下永久支护子系统内部各钻锚设备的协同控制方法,实现了永久支护子系统的高效协同控制;针对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导航问题,建立了巷道模型与导航子系统耦合的导航子模型,提出了“惯导+全站仪”的智能掘进系统精确导航方法,提高了巷道掘进精度和成型质量;针对基于巷道模型的机群智能并行协同控制问题,建立了巷道模型与机群协同控制子系统耦合的并行协同控制子模型,制定了多机并行协同控制策略,提出了多任务多系统智能掘进系统协同控制方法,实现了智能掘进系统安全高效掘进。基于“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学术思想,研发了护盾式煤矿巷道掘进机器人系统,成功应用于陕煤化集团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破解了夹矸厚、硬度大、片帮严重等复杂地质条件煤矿巷道掘进难题,有效提高了巷道掘进的安全性、高效性和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掘进 掘进就是掘模型 智能掘进机器人 智能导航 智能支护 多任务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