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Mythimna separata Digestive Fluid on Infectivity of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1
作者 Li Guoxun, Tong Chunbo, Song Jie, Shen Yubo, Zhao Kuijun, Li Changyiu(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PR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5年第2期104-111,共8页
The dissolution of polyhedra of Mythimna separa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y digestive fluid (pH11. 03) collected from the 5th instar M. separata larvae was studied in vitro. Observations were made at timed interv... The dissolution of polyhedra of Mythimna separa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y digestive fluid (pH11. 03) collected from the 5th instar M. separata larvae was studied in vitro. Observations were made at timed intervals using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Under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the polyhcdra lost their refrigence by 5 minute exposure to the digestive fluid. After exposure to the fluid for 30 minutes, all of the PIBs were dissolved. Chages of the PIBs were also observed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fter 5 minute exposure to the fluid, damaged PIBs and PIB-derived debris were seen. After 30 minute exposure, only remains of PIBs were found. The effect of M. separata digestive fluid on the infectivity of Ms NPV was examined by nconatcs bioass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irions from Ms NPV-PIBs were rapidly inactivated after 15 minute exposure to digestive fluid and all of virions were non-infect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thimna separata digestive flu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electron mic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家蚕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18对BmNPV的抗性机制
2
作者 王倩茹 王亚清 +5 位作者 沈诗桀 耿琳烨 刘东华 郭金鑫 沈以红 黄先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72-1584,共13页
【目的】探究家蚕Bombyx mori肠道特异表达的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 18的功能及对外源病毒侵染的抵抗机制。【方法】构建敲除BmMCP18的家蚕BmMCP18KO(C18KO),对C18KO和对照组野生型家蚕(C18KOC)的5龄幼虫中肠以及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 【目的】探究家蚕Bombyx mori肠道特异表达的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 18的功能及对外源病毒侵染的抵抗机制。【方法】构建敲除BmMCP18的家蚕BmMCP18KO(C18KO),对C18KO和对照组野生型家蚕(C18KOC)的5龄幼虫中肠以及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的家蚕BmMCP18KO(C18KOV)和对照野生型(C18KOCV)的5龄幼虫中肠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qRT-PCR验证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C18KOC相比,C18KO有75个基因上调表达,303个基因下调表达。与对照组C18KOCV相比,C18KOV有96个基因上调表达,57个基因下调表达。C18KOC vs C18KO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GO条目为细胞外空间、细胞表面、肽交联和突触靶标识别等。C18KOCV vs C18KOV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GO条目为跨膜转运蛋白活性。C18KO 5龄幼虫中肠转录组中免疫通路、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比C18KOC的显著下调,包括Toll和Imd通路及MAPK通路相关基因,而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比C18KOC的显著上调。C18KOV 5龄幼虫中肠转录组中的能量代谢基因的表达比C18KOCV的显著上调。qRT-PCR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数据可靠。【结论】BmMCP18的功能涉及家蚕中肠的细胞识别、免疫调节和能量代谢,可能是通过参与中肠细胞免疫反应、能量和物质供应,从而影响蚕体对外源病原侵染的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金属羧肽酶基因 基因敲除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中肠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家蚕蛹─BmNPV系统建立环境诱变剂检测分析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曹阳 徐兴耀 +2 位作者 黄自然 钟仰进 谭佩婵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02-206,共5页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病时间比只注射病毒对照组延迟2~3d,随剂量增高,发病死亡率下降,蚕蛹生存率上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镜检3种诱变剂处理组蛹的血淋巴,发现部分病蛹中出现5%~20%的异常形态多角体,说明蛹体内部分BmNPV的基因可能被诱变损伤。试验结果符合模型分析第一阶段的预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npv 环境诱变剂 检测 模型 蚕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NPV染病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文军 齐艳红 +1 位作者 庞义 陈其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6-19,共4页
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剂量的SlNPV饲食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F.幼虫.结果表明,1~6龄染病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分别是18.79,16.29,14.19,10.87,8.39,7.03℃;1~4龄染病... 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剂量的SlNPV饲食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F.幼虫.结果表明,1~6龄染病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分别是18.79,16.29,14.19,10.87,8.39,7.03℃;1~4龄染病幼虫的发育最适温分别是32.85,33.48,34.22,31.75℃.1~6龄染病幼虫的取食最适温分别是26.5,25.57,27.90,27.82,29.01,28.85℃.建立了1~6龄染病幼虫取食白菜量的温度依赖模型,死亡速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温度 剂量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NPV转移载体组建及外源基因在Sf9细胞、柞蚕卵巢原代细胞和蛹体中的表达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春发 刘淑珊 +3 位作者 范琦 王林美 李文利 李广泽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3期164-172,共9页
根据对载有Ap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片段的酶谱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采用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引物引导的点突变方法,去掉了该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TG突变为ATT),经系列克隆组建了pApM740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nt+141(BamHI)。系用... 根据对载有Ap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片段的酶谱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采用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引物引导的点突变方法,去掉了该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TG突变为ATT),经系列克隆组建了pApM740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nt+141(BamHI)。系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技术,分别将nt+2~+140,nt+9~+140、和nt+37~+140切掉,组建了pApM740、741、748和736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克隆位点分别为nt+1、+8和+36(均为BamHI切点)。将IL-4、DE基因分别克隆到pApM740、741、748和736载体中,并进行了转染表达实验:(1)将载有DE基因的上述四种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cNPV_(WT)DNA共转染Sf9细胞、经免疫抗体荧光检测,供试4个载体所载DE基因均得到表达;(2)将pApM741-IL_4和pApM748-IL_4重组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pNPV_(WT)DNA共转染柞蚕卵巢原代细胞,待多角体出现后,用PCR法检测病毒基因,证实IL-4基因已整合到ApNPV DNA基因组中;(3)将pApM748-DE重组载体质粒DNA与ApNPV _(WT)DNA共转染柞蚕蛹获得成功。对病蛹病毒DNA进行PCR检测,证实DE基因已整合到病毒基因组中;取病蛹体液,用免疫沉淀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E蛋白,证实DE蛋白确已被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核型多角体 病毒 转移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NPV p74基因的克隆及部分序列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尚武 魏永杰 +1 位作者 龙綮新 徐安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5-69,共5页
以含p74基因的AcNPVEcoRⅠ-P片段作探针,与SlNPV基因组在非严格条件下进行Southern杂交,将SlNPVp74基因定位于4900bp的SlNPVXhoⅠ-P片段.对SlNPVXhoⅠ-P片段中的一段... 以含p74基因的AcNPVEcoRⅠ-P片段作探针,与SlNPV基因组在非严格条件下进行Southern杂交,将SlNPVp74基因定位于4900bp的SlNPVXhoⅠ-P片段.对SlNPVXhoⅠ-P片段中的一段940bp的DNA片段进行序列测定,通过internet经BLAST与Gen-Bank中的database比较分析发现,序列中的一段243nt序列与AcNPVp74基因有60%的同源性,一段81nt序列与AcNPVp74基因的同源性高达79%.与CfNPVp74相比,2段264nt和100nt序列分别有60%和71%的同源性.测得序列中的部分序列与BmNPV、OpNPVp74基因也有高达58%~78%的同源性.同时,这部分序列编码的氨基酸与AcNPV及OpNPVP74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也有很高的同源性.结果表明所测序列的一部分为SlNPVP74蛋白C-端的编码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型多角体病毒 斜纹夜蛾 DNA测序 p74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与EoNPV合理混配的筛选程序 被引量:8
7
作者 殷向东 徐健 +3 位作者 刘琴 肖强 唐美君 苏建坤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3-384,共2页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合理混配 筛选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NPV在传代细胞中的复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彭建新 余泽华 +1 位作者 黎路林 陈曲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4期541-545,共5页
本文报道了BmNPV在家蚕传代细胞中的复制,建立了BmNPV——Bm细胞系统。光镜与电镜研究表明受感染细胞里典型细胞病理变化,细胞病变率在95%以上。Bm-NPV在Bm细胞系中增殖的超微结构观察及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形态结构特征作了较详细描述,... 本文报道了BmNPV在家蚕传代细胞中的复制,建立了BmNPV——Bm细胞系统。光镜与电镜研究表明受感染细胞里典型细胞病理变化,细胞病变率在95%以上。Bm-NPV在Bm细胞系中增殖的超微结构观察及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形态结构特征作了较详细描述,特别是对病毒感染48小时后所观察到的一种环状结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体 病毒 细胞系 复制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及其mRNA转录起始点的确定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春发 范琦 +3 位作者 刘淑珊 李文利 王林美 李广泽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2期77-87,共11页
采用DNA双脱氧法,对所克隆的载有Ap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片段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与AcNPV和Bm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pNPV核多角体蛋白结构基因由735个核苷酸编码序列(编码245个氨基酸)组成,其序列与AcNPV和B... 采用DNA双脱氧法,对所克隆的载有Ap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片段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与AcNPV和Bm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pNPV核多角体蛋白结构基因由735个核苷酸编码序列(编码245个氨基酸)组成,其序列与AcNPV和BmNPV的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编码序列相比同源性较高,分别为79.6%和81.6%;但其5′端和3′端两侧翼序列与AcNPV和BmNPV相比差异显著,特别是控制该基因表达的5′端启动子部分调控序列(nt—2~—61):AcNPV与BmNPV完全相同,而ApNPV在此区域却有20个核苷酸序列发生变异,并且在对该基因表达起决定性作用的8个高度保守核苷酸序列(nt—44~—51),有两处发生自然突变。经核苷酸序列推测出的ApNPV核多角体蛋白氨基酸序列与AcNPV、BmNPV核多角体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同其三者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的比率降低10%。采用引物延伸法,对ApNPV核多角体蛋白mRNA转录起始点进行了测定,确定其位于该基因调控序列12个核苷酸高保守区的nt—50位点与AcNPV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核多角体病毒 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与EoNPV混用配比优劣性图谱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殷向东 徐健 +3 位作者 刘琴 肖强 唐美君 苏建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133-2138,共6页
苏云金杆菌(Bt)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等,两类生物源杀虫剂常以复配混用方式应用。由于药效的迟缓,而明显表现出剂量-时间-致死作用复合特征。但目前尚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混用配比优劣判别标准。受叶庆华等地学信息图谱分析和曹... 苏云金杆菌(Bt)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等,两类生物源杀虫剂常以复配混用方式应用。由于药效的迟缓,而明显表现出剂量-时间-致死作用复合特征。但目前尚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混用配比优劣判别标准。受叶庆华等地学信息图谱分析和曹进等指纹图谱整体相似性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启发,用室内人工饲养繁殖茶尺蠖2龄初—中期幼虫生物测定结果作为基础数据,分析研究了Bt与EoNPV混用的剂量-时间-致死作用复合特征,并进行了配比优劣性判别的尝试。首先将生物测定的有关结果输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和Excel绘图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分别绘出不同药剂处理的,以剂量梯度为横轴,以累加死亡虫数为纵轴的不同观察时段害虫致死过程的曲线组图,简称时段药效信息图;再使用SPSS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提取出用于整体相似性比较的图谱单元Ⅰ和用于细节非相似性比较的图谱单元Ⅱ,且分别量化,由此得到相似值和非相似值,据此又分别算得相似系数和非相似系数;最后综合成一种混用配比优劣性总体判别指标,简称Q值。结果,Bt∶EoNPV为9∶1、7∶3、4∶1和2∶3等4个混配处理的Q值依次为200、100、31.0和23.8,明显标示了其中“9∶1”的Q值最大,被确认为最合理的混配处理。此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相同。还对该图谱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以及应用的可行性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混用配比 茶尺蠖 时段药效 优劣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永杰 龙綮新 陈尚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1-93,共3页
Sl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750bp,编码24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是目前所发现的最长的多角体蛋白基因.SlNPV多角体蛋白Mr=29236,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核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关键词 Slnpv 多角体蛋白基因 DNA 序列分析 杆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oNPV不同品系的致病力及增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晓庆 冉烈 +1 位作者 彭萍 胡翔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2,共5页
测定了两品系EoNPV对信阳茶尺蠖种群幼虫的毒力及茶皂素和卵磷脂对其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W-EoNPV(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提供)的毒力强于Z-EoNPV(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供).用1,2,4mg/mL茶皂素和EoNPV混用,最高质量浓度(4mg/... 测定了两品系EoNPV对信阳茶尺蠖种群幼虫的毒力及茶皂素和卵磷脂对其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W-EoNPV(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提供)的毒力强于Z-EoNPV(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供).用1,2,4mg/mL茶皂素和EoNPV混用,最高质量浓度(4mg/mL)可显著提高Z-EoNPV和W-EoNPV对茶尺蠖的毒力,接种14d后,其死亡率比单用病毒分别提高了16.34%和13.22%.2mg/mL茶皂素对Z-EoNPV有显著的增效作用,14d后的防治效果提高了12%,但对W-EoNPV的效果不明显.而茶皂素最低质量浓度(1mg/mL)对2株病毒基本无增效作用.卵磷脂各质量浓度可提高W-EoNPV对茶尺蠖的致死率,接种14d后,质量浓度由高至低分别使死亡率提高16.25,6.25和4.1个百分点,而卵磷脂对Z-EoNPV的增效作用极不明显.茶皂素和卵磷脂的最高质量浓度与EoNPV混合使用均可缩短LT50,但低质量浓度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npv 茶尺蠖 毒力 茶皂素 卵磷脂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NPV PK基因的部分序列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魏永杰 龙綮新 陈尚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9-121,共3页
SlNPV基因组DNA的HindⅢ-XbaⅠ片段上含有部分的PK基因.SlNPVPK的氨基酸序列与HaNPV,HzNPV,SpliNPV,AfNPV,AcNPV,LdNPVPK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45%,44%,... SlNPV基因组DNA的HindⅢ-XbaⅠ片段上含有部分的PK基因.SlNPVPK的氨基酸序列与HaNPV,HzNPV,SpliNPV,AfNPV,AcNPV,LdNPVPK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45%,44%,89%,37%,38%和37%,其上含有蛋白激酶的特征序列IVHANDVKLEN-V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npv PK基因 共有序列 斜纹夜蛾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高辛标记DNA探针对茶园NPV的检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荣荣 毛迎新 龚自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894-5897,共4页
研究合成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cobNPV)的地高辛标记DNA探针,采用斑点杂交检测茶园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果表明,以含EcobNPV克隆片段的大肠杆菌菌液为样品时,斑点杂交检测灵敏度为80 ... 研究合成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cobNPV)的地高辛标记DNA探针,采用斑点杂交检测茶园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果表明,以含EcobNPV克隆片段的大肠杆菌菌液为样品时,斑点杂交检测灵敏度为80 CFU/μL。以感染病毒致死的茶尺蠖幼虫为试材,提取病毒基因组DNA,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均得到强的杂交信号。斑点杂交检测可有效区分茶园中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表明地高辛标记DNA探针的特异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Ecobnpv) 地高辛标记DNA探针 斑点杂交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NPV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侵染阈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文军 古德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8-22,共5页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INPV)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侵染阈值因温度和虫龄而异,虫龄愈大,温度愈高,则侵染阈值也愈大.在20~40℃内,3龄幼虫的侵染阈值为9090.9~666666.7PIBs/头,5龄幼虫为1315...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INPV)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侵染阈值因温度和虫龄而异,虫龄愈大,温度愈高,则侵染阈值也愈大.在20~40℃内,3龄幼虫的侵染阈值为9090.9~666666.7PIBs/头,5龄幼虫为131578.9~714285.7PIBs/头.随温度升高,各龄幼虫的侵染阈值差异逐渐减少,接种量为2×106PIBs/头左右及高于2×107PIBs/头时,SINPV自身似有一定的协生作用和拮抗作用.作为病原体侵染阈值、致病性及寄主抗病性的指标,侵染阈值优于LD50和LC50,为解决病原体密度阈值的获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侵染阈值 作物 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ZrNPV防治落叶松绶尺蠖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志英 岳书奎 +4 位作者 张忠心 张国财 顾国奇 韩贵京 王建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0-44,共5页
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利用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ZrNPV)对落叶松绶尺蠖2、3、4龄幼虫进行了防治。使用浓度为103×107PIB/mL的防治效果: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3.53%;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67.5... 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利用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ZrNPV)对落叶松绶尺蠖2、3、4龄幼虫进行了防治。使用浓度为103×107PIB/mL的防治效果: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3.53%;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67.51%。使用浓度为1.03×108PIB/mL的防治效果:2龄虫校正死亡率为90.81%;3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89.47%;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86.49%。同时证明落叶松绶尺蠖幼虫的龄期越小其死亡率越高、致死时间越短.防治的最适虫龄以2或3龄幼虫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绶尺蠖 核型多角体病毒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NPV在宿主内的复制及其对宿主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国勋 丁翠 蔡秀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1-27,共7页
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的中肠、血淋巴及脂肪体进行SDSPAGE蛋白质分析表明:感染早期,HaNPV对棉铃虫的蛋白质合成有刺激作用,晚期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感染96h和120h脂肪体有较高水平的多角体蛋白合成。电镜观察表明:①HaNPV感染棉... 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的中肠、血淋巴及脂肪体进行SDSPAGE蛋白质分析表明:感染早期,HaNPV对棉铃虫的蛋白质合成有刺激作用,晚期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感染96h和120h脂肪体有较高水平的多角体蛋白合成。电镜观察表明:①HaNPV感染棉铃虫除病毒在中肠复制后经出芽进入血腔感染脂肪体等组织外,还可能存在病毒粒子直接经中肠进入血腔而感染脂肪体这样的途径;②中肠与血腔之间存在屏障结构;③中肠不仅是一次感染时病毒粒子复制的场所,它完全可能被病毒粒子二次感染。在中肠细胞中没有发现多角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复制 蛋白质代谢 HAnpv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MNPV-1A在转P^(35)基因细胞系中连续传代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守信 李长友 +2 位作者 郑桂玲 吴文君 李国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100,106,共6页
 报道了1株粉纹夜蛾转P35基因工程细胞系,命名为Tn5B-35。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arpolyhedrosisvirus,AcMNPV)在该细胞系中连续传代至25代,与原始细胞系Tn5B1-4相比较,其感染率、多角体产量、滴度以...  报道了1株粉纹夜蛾转P35基因工程细胞系,命名为Tn5B-35。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arpolyhedrosisvirus,AcMNPV)在该细胞系中连续传代至25代,与原始细胞系Tn5B1-4相比较,其感染率、多角体产量、滴度以及杀虫毒力的变化趋势均比较平稳,并未出现"传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型多角体病毒 昆虫细胞系 粉纹夜蛾 传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蛹体BmNPV病害垂直传播侵染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代钢 杨金宏 黎欢吉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119-123,共5页
应用BmNPV直接PCR诊断技术研究家蚕幼虫后期微量感染BmNPV后蛹体内BmNPV垂直传播侵染模式。结果表明:蛹体内BmNPV侵染模式为感染致死与感染非致死两种受害状态相混模式。感染致死受害状态具有典型病症表现,与幼虫感染模式相同,未构成Bm... 应用BmNPV直接PCR诊断技术研究家蚕幼虫后期微量感染BmNPV后蛹体内BmNPV垂直传播侵染模式。结果表明:蛹体内BmNPV侵染模式为感染致死与感染非致死两种受害状态相混模式。感染致死受害状态具有典型病症表现,与幼虫感染模式相同,未构成BmNPV病害垂直传播途径。感染非致死受害状态无典型病症表现,蛹体外观与正常健康蛹体相同,能继续发育羽化成虫产卵,成为BmNPV病害垂直传播的隐疑途径,对蚕种安全构成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血液型脓病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蛹体 垂直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因素研究
20
作者 袁冬菊 颜果 +2 位作者 张敏 赵正萍 唐卫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体增殖条件。结果表明:(1)相同接种浓度条件下,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相同幼虫龄期条件下,随着接种浓度增加,除2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外,3~5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均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PIB·mL^(-1)时,单头和群体接种的SpltNPV增殖量均最大,分别为2.147×10^(10)、1.925×10^(10)PIB·头^(-1)。(2)随着接种温度的提高,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后下降;SpltNPV最佳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为4龄幼虫、接种温度为22℃,该组合下SpltNPV增殖量最高,达1.864×10^(10)PIB·头^(-1)。(3)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呈现下降趋势;斜纹夜蛾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时,SpltNPV平均增殖量最高,达1.372×10^(10)PIB·头^(-1)。综上可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 PIB·mL^(-1),接种温度为22℃,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病毒增殖 虫龄 饲毒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