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8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ategies for multi-step-ahead available parking spaces forecasting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被引量:5
1
作者 JI Yan-jie GAO Liang-peng +1 位作者 CHEN Xiao-shi GUO Wei-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503-1512,共10页
A new methodology for multi-step-ahead forecasting was proposed herein which combined the wavelet transform(W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and forecast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avail... A new methodology for multi-step-ahead forecasting was proposed herein which combined the wavelet transform(W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and forecast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available parking spaces(APS). First, several APS time series were decomposed and reconstituted by the wavelet transform. Then, 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e following five strategies for multi-step-ahead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were used to forecast the reconstructed time series: recursive strategy, direct strategy, 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 strategy, DIRMO strategy(a combination of the direct and MIMO strategies), and newly proposed recursive multi-input multi-output(RECMO) strategy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recursive and MIMO strategies. Finally, integrating the predicted results with the reconstructed time series produced the final forecasted available parking spaces. Three findings appear to be consistently support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irst, applying the wavelet transform to multi-step ahead available parking spaces forecast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forecasting accuracy. Second, the forecasting resulted from the DIRMO and RECMO strategies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at of the other strategies. Finally, the RECMO strategy requires less model training time than the DIRMO strategy and consumes the least amount of training time among five forecasting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ailable PARKING spaceS multi-STEP AHEAD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wavelet transform forecasting STRATEGIES recursive multi-input multi-OUTPUT strate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 space multi-file delivery protocol based on LT codes 被引量:2
2
作者 Ruyan Wang Hua Liang +1 位作者 Hui Zhao Gaofeng F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6年第3期524-530,共7页
A deep space multi-file delivery protocol(DSMDP) based on LT codes is proposed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long delay and a high bit error rate(BER) in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 The protocol increases sending redun... A deep space multi-file delivery protocol(DSMDP) based on LT codes is proposed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long delay and a high bit error rate(BER) in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 The protocol increases sending redundancy by LT codes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file delivery, and adopts different protective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packet loss. At the same time, the multi-file united delivery strategy is adopte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etransmission time to reduce the end-toend transmission delay. Furthermore, the protocol determines the quantity of encoded packets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for controlling redundanc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protocol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files, which would be effectively suitable for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of high BER and long del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 multi-file delivery protocol LT codes del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coordination scheme for multi-robot systems based on state space models
3
作者 Xie Wenlong Su Jianbo Lin Zongl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8年第4期722-734,共13页
A new coordination scheme for multi-robot systems is proposed. A state space model of the multi- robot system is defined and constructed in which the system's initial and goal states are included along with the task ... A new coordination scheme for multi-robot systems is proposed. A state space model of the multi- robot system is defined and constructed in which the system's initial and goal states are included along with the task definition and the system'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straints. Task accomplishment is considered a transition of the system state in its state space (SS) under the system's constraints. Therefore, if there exists a connectable path within reachable area of the SS from the initial state to the goal state, the task is realizable. The optimal strategy for the task realization under constraints is investigated and reached by searching for the optimal state transition trajectory of the robot system in the SS. Moreover, if there is no connectable path, which means the task cannot be performed Successfully, the task could be transformed to be realizable by making the initial state and the goal state connectable and finding a path connecting them in the system's SS. This might be done via adjusting the system's configuration and/or task constraints. Experiments of multi-robot formation control with obstacles in the environment are conducted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robot system COORDINATION state space formation maneuver SUBGO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感官视角下城市居民滨江空间景观感知偏好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战强 李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4,共13页
中国城镇化迈入人口城镇化的“下半场”,多感官下的居民景观感知与规划设计是近年空间感知分析与规划设计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视觉、听觉单一感官分析或双重感官分析,存在着对嗅觉、触觉等感官缺乏关注,以及对多感官结合分析... 中国城镇化迈入人口城镇化的“下半场”,多感官下的居民景观感知与规划设计是近年空间感知分析与规划设计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视觉、听觉单一感官分析或双重感官分析,存在着对嗅觉、触觉等感官缺乏关注,以及对多感官结合分析关注很少的理论不足。本文以多感官感知为视角,以广州市滨江公共空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自然、人类/人类活动、人造/机械”3种景观要素及33个景观因素,通过构建感知增长率指数,对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4种感官下的不同类型滨江空间的居民景观感知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景观要素下4种感官的感知相对敏感度不同,自然景观中嗅觉敏感,人类活动景观中听觉敏感,人造景观中触觉敏感。相对视觉和触觉而言,听觉和嗅觉下居民景观感知需求更容易被忽视。居民对自然声音和自然气味的景观要素感知期待仍需加强,而人类活动声和机械气味则不受欢迎。多感官下的景观要素感知特征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下存在差异,广场和桥下/码头是重点改造空间,需特别关注避免电子设备声和交通噪声的干扰。最后形成了各滨江空间相应的感知设计指引。本文提出,集成多感官的居民景观感知分析可为城市滨江空间规划和设计提供实质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感知 滨江空间 景观要素 偏好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空间概率增强的图像对抗样本生成方法
5
作者 王华华 范子健 刘泽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3-890,共8页
对抗样本能够有效评估深度神经网络的鲁棒性和安全性。针对黑盒场景下对抗攻击成功率低的问题,为提高对抗样本的可迁移性,提出一种基于多空间概率增强的对抗样本生成方法(MPEAM)。所提方法通过在对抗样本生成方法中引入2条随机数据增强... 对抗样本能够有效评估深度神经网络的鲁棒性和安全性。针对黑盒场景下对抗攻击成功率低的问题,为提高对抗样本的可迁移性,提出一种基于多空间概率增强的对抗样本生成方法(MPEAM)。所提方法通过在对抗样本生成方法中引入2条随机数据增强支路,而各支路分别基于像素空间和HSV颜色空间实现图像的随机裁剪填充(CP)和随机颜色变换(CC),并通过构建概率模型控制返回的图像样本,从而在增加原始样本多样性的同时降低对抗样本对原数据集的依赖,进而提高对抗样本的可迁移性。在此基础上,将所提方法引入集成模型中,以进一步提升黑盒场景下对抗样本攻击的成功率。在ImageNet数据集上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方法——迭代快速梯度符号方法(IFGSM)和动量迭代快速梯度符号方法(MIFGSM),所提方法的黑盒攻击成功率分别平均提升了28.72和8.44个百分点;相较于基于单空间概率增强的对抗攻击方法,所提方法的黑盒攻击成功率最高提升了6.81个百分点。以上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以较小的复杂度代价提高对抗样本的可迁移性,并实现黑盒场景下的有效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抗样本 深度神经网络 黑盒场景 可迁移性 多空间概率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dimensional ambiguity function for subarray-based space-time coding radar
6
作者 LAN Lan LIAO Guisheng +1 位作者 XU Jingwei WANG Hanb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9年第5期886-896,共11页
Space-time coding radar has been recently proposed and investigated.It is a radar framework which can perform transmit beamforming at the receiver.However,the range resolution decreases when the number of the transmit... Space-time coding radar has been recently proposed and investigated.It is a radar framework which can perform transmit beamforming at the receiver.However,the range resolution decreases when the number of the transmit element increases.A subarray-based space-time coding(sub-STC)radar is explored to alleviate the range resolution reduction.For the proposed radar configuration,an identical waveform is transmitted and it introduces a small time offset in different subarrays.The multidimensional ambiguity function of sub-STC radar is defined by considering resolutions in multiple domains including the range,Doppler,angle and probing direction.Analyses on propertie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ambiguity function of the sub-STC radar with regard to the spatial coverage,resolution performance and low sidelobes are also given.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ange resolution and low sidelobes performance are improved with the proposed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TIME coding RADAR multi-DIMENSIONAL AMBIGUITY function range resolution wide spatial coverage SUBARRAY SIDELOB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节增强和多颜色空间学习的联合监督水下图像增强算法
7
作者 胡锐 程家亮 胡伏原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由于水下特殊的成像环境,水下图像往往具有严重的色偏雾化等现象。因此文中根据水下光学成像模型设计了一种新的增强算法,即基于细节增强和多颜色空间学习的无监督水下图像增强算法(UUIE-DEMCSL)。该算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颜色空间的增... 由于水下特殊的成像环境,水下图像往往具有严重的色偏雾化等现象。因此文中根据水下光学成像模型设计了一种新的增强算法,即基于细节增强和多颜色空间学习的无监督水下图像增强算法(UUIE-DEMCSL)。该算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颜色空间的增强网络,将输入转换为多个颜色空间(HSV、RGB、LAB)进行特征提取,并将提取到的特征融合,使得网络能学习到更多的图像特征信息,从而对输入图像进行更为精确的增强。最后,UUIE-DEMCSL根据水下光学成像模型和联合监督学习框架进行设计,使其更适合水下图像增强任务的应用场景。在不同数据集上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UUIE-DEMCSL算法能生成视觉质量良好的水下增强图像,且各项指标具有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图像增强 多颜色空间学习 无监督学习 细节增强 特征提取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模拟下滨水健身空间品质测度与优化预判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春侠 闵若遥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目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具备成为全民健身新载体的优势,但目前滨水空间的健身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需要建立品质测度和优化预判的系统性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构建滨水健身空间品质测度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获取的健身行为偏好,... 【目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具备成为全民健身新载体的优势,但目前滨水空间的健身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需要建立品质测度和优化预判的系统性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构建滨水健身空间品质测度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获取的健身行为偏好,建构上海市黄浦江沿岸9个滨水空间样本的多代理行为模拟模型,运行拟合并输出空间品质测度结果;以民生码头为优化样本,开展空间现状品质测度并与模型测度结果进行比较,获知问题维度、问题指标和问题要素,提出优化方案,再次模拟和测度,预判方案效果。【结果】1)烟囱广场Y1、Y2样本综合品质最佳;2)康体环境支撑维度对综合品质的贡献度最大;3)3个维度中贡献度最大的指标为人均开放型健身空间面积、健身设施利用率和临水人群线密度;4)民生码头空间品质优化方案模拟结果明显优于现状。【结论】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滨水健身空间的品质测度提供了量化依据;9个样本的品质测度结果为黄浦江其他滨水空间的现状和优化后空间品质测度评级提供基准;模型模拟和优化预演为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的预判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全民健身 滨水公共空间 多代理行为模拟 测度指标体系 优化预判 黄浦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演进的多特征空间全息图谱:与控碳经济战略体系的协同构筑
9
作者 张智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关于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研究,目前局限于文明形态的范畴,尚未融入文明演进的动因和效应等相关领域,因而限制了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为此,该研究将文明形态、碳排放效应与经济战略动因等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进行协同研究,以激发系统组合效应... 关于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研究,目前局限于文明形态的范畴,尚未融入文明演进的动因和效应等相关领域,因而限制了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为此,该研究将文明形态、碳排放效应与经济战略动因等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进行协同研究,以激发系统组合效应,从多个维度破解人类文明演进的全息密码,在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上,根据人类文明演进特点对“压力—状态—响应”及其拓展模型进行改进,得到“驱动—压力响应—状态”模型。由此构建人类文明演进的三级多特征空间模型,其中的主干作用路径为:文明动因空间→文明形态空间→文明效应空间。据此确定逆向的研究技术路线:效应→形态→动因。在文明效应空间,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从文明演进全过程视域构建全域“双碳”曲线模型,为后续全域“双碳”目标的提出奠定基础;在文明形态空间,关注人类活动和来自效应空间反馈所引发的人类文明响应,通过对共生属性和科技文明两个关键维度的研究,探寻文明形态的演进规律,为文明动因空间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文明动因空间,依据文明形态演进要求和全域“双碳”目标,以经济模式和管理战略为核心动因体系,探讨从传统经济战略到全域“双碳”目标下的控碳经济战略的发展路径及其对人类文明演进的驱动作用。最后综合研究多特征空间的整体演进规律。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关于文明效应,全域“双碳”曲线包含碳排放增长、碳达峰(+)、碳中和(+)等过程。②关于文明形态,产业与生态的共生模式历经从生态依赖到产业强利,再到互利共生的演进过程;科技文明历经生物文明、化学文明、物理文明和超生物文明的螺旋式上升过程。③关于文明动因,控碳经济战略历经面向碳达峰(+)的循环经济战略、面向碳中和的“循环+”经济战略、面向“碳中和+”的超循环经济战略等演进过程。④关于多特征空间的协同,传统—控碳经济战略的发展在系统结构上呈现出年轮模型的演化规律,由此构建人类文明演进的矩阵式全息图谱。最后基于以上成果,在实践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演进 全息图谱 生态文明 “双碳”目标 绿色经济战略 多特征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圆类截面弹体斜侵彻多层间隔装甲试验研究
10
作者 高旭东 孔彬彬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92,161,共12页
为研究椭圆类截面弹体侵彻多层间隔装甲靶的弹道特性和偏转规律,设计了质量、截面积及长度相同,截面形状分别为对称椭圆、非对称椭圆及圆形3类弹体,针对4层间隔907A装甲钢靶,以30°着角、不同初始速度、3种滚转角(0°、45°... 为研究椭圆类截面弹体侵彻多层间隔装甲靶的弹道特性和偏转规律,设计了质量、截面积及长度相同,截面形状分别为对称椭圆、非对称椭圆及圆形3类弹体,针对4层间隔907A装甲钢靶,以30°着角、不同初始速度、3种滚转角(0°、45°、90°)开展了侵彻弹道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分析靶板穿孔形态、弹靶作用过程、剩余速度、弹轴角偏转及弹尖位移等特征,获得其弹道稳定特性和偏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椭圆类弹体侵彻多层钢靶弹体偏转主要发生在弹体头部贯穿阶段,而在弹身贯穿阶段则对弹体偏转有一定修正和抑制作用。弹体初速增加,靶后剩余速度、弹轴偏转角及弹尖位移都随之减小,有助于提高侵彻弹道的稳定性并抑制偏转程度。当长轴在着角平面即滚转角90°时,对称椭圆弹体的侵彻弹道稳定性最好,甚至优于传统圆形截面弹体。而短轴在着角平面即滚转角0°时,非对称椭圆截面弹体的弹道稳定性最差,传统圆形截面弹体稳定性最好,对称椭圆截面弹体则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类截面弹体 多层间隔装甲 侵彻弹道 弹道稳定性 弹道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下村庄分类与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11
作者 刘燕 邓德凡 +2 位作者 何汇域 何星 曹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0,共12页
乡村“三生”空间表征村庄的用地资源,“三生”功能反映村庄的发展基础,两者的耦合协调对村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对巴南区158个行政村分别从“三生”空间视角和“三生”功能视角... 乡村“三生”空间表征村庄的用地资源,“三生”功能反映村庄的发展基础,两者的耦合协调对村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对巴南区158个行政村分别从“三生”空间视角和“三生”功能视角进行村庄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功能”耦合关系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炼出优势功能强化发展型村、“三生”功能均衡发展型村、核心功能集聚提升型村和“三生”功能全面提升型村4种类型,进而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差异化规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从“三生”空间视角划分,巴南区有生产空间主导型村54个,生活空间主导型村34个,生态空间主导型村70个。②从“三生”功能视角划分,巴南区有生态功能优势村27个,生活功能优势村20个,生态功能优势村21个,其他类型村90个。③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划分,巴南区有优势功能强化发展型村26个,“三生”功能均衡发展型村24个,核心功能集聚提升型村84个,“三生”功能全面提升型村24个。④优势功能强化发展型村要注重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三生”功能均衡发展型村要加强多元化功能协调发展,核心功能集聚提升村要促进空间功能转型发展,“三生”功能全面提升村要坚持逐步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村庄多功能 实用性村庄规划 “空间—功能”耦合 巴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三生宜居性测度与多情景模拟预测——以泰来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蕾 陈媛媛 +6 位作者 翟雅琳 李泽玉 贾佳 张心语 张泽雨 周霁涵 姚允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2-493,共12页
为探索东北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多功能协调的宜居空间格局,本研究以东北典型生态贫困县——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诊断其三生宜居冲突及其结构响应关系,预测不同宜居目标情景下三生空间的演变格局,从而构建了识别与评价-明晰空间结构... 为探索东北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多功能协调的宜居空间格局,本研究以东北典型生态贫困县——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诊断其三生宜居冲突及其结构响应关系,预测不同宜居目标情景下三生空间的演变格局,从而构建了识别与评价-明晰空间结构-目标与模拟的三生空间宜居性整治框架。结果表明:泰来县综合宜居性平均得分为71.25,空间格局呈现出西高东低态势,高宜居区域聚集在西南部中心城区,中宜居空间连续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内,低宜居空间则呈现出明显的小聚集、大分散的分布特征。泰来县三生宜居性中度协调及优质协调区域占比为59.6%,全域三生宜居性协同一般,空间分布和综合宜居性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东部三生冲突强度显著高于西部。进一步设置生产宜居优先、生态宜居优先、生活宜居优先以及三生协调宜居4种情景,结果显示4种情景下均是生活空间增量最多,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因情景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研究表明,高质量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是提升区域宜居性的关键因素,而三者之间的高效融合与协调是促进多功能协调宜居空间格局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 宜居性 耦合协调 多情景模拟 空间宜居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向天线的多信道分布式STDMA时隙调度方法
13
作者 刘海涛 郑晨 曾茂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86,共9页
针对跨洋航空自组网(Aeronautical ad⁃hoc network,AANET)单信道空间/时分多址(Space⁃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TDMA)协议传输速率低、传输时延大、难以保证多业务服务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定向天线的多信道分布式STDMA时隙调... 针对跨洋航空自组网(Aeronautical ad⁃hoc network,AANET)单信道空间/时分多址(Space⁃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TDMA)协议传输速率低、传输时延大、难以保证多业务服务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定向天线的多信道分布式STDMA时隙调度方法。首先,建立了跨洋AANET系统模型,并根据定向天线建立了链路模型。其次,给出了系统传输方案,该方案采用分布式预约STDMA,并引入滑动加权平均统计数据帧到达速率,根据数据帧到达速率和数据帧传输速率进行动态的时隙分配和移除,同时通过周期性广播时隙调度表实现网络内时隙分配信息的同步。最后,基于OMNeT++构建跨洋AANET仿真系统,采用有组织航迹系统(Organized track system,OTS)生成实际跨洋场景下的节点分布模型,并对所提方法的性能进行仿真研究。研究表明:在高密度和高负载的情况下,所提出的方法能够保证多业务服务质量,空中交通服务(Air traffic services,ATS)和航务管理通信(Aeronautical operations control,AOC)业务的端到端时延能够保持收敛,投递率维持在95%以上,航空行政通信(Aeronautical administrative communication,AAC)和航空旅客通信(Airline passenger communication,APC)业务能够持续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天线 多信道 分布式 空间/时分多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稳健STAP的集中式MIMO雷达波形设计
14
作者 张云雷 刘立国 +2 位作者 彭培 沈廷立 李厚朴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2-450,共9页
针对集中式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雷达多目标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STAP)中最优发射波形设计问题,以最大化最差输出目标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 plus nois... 针对集中式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雷达多目标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STAP)中最优发射波形设计问题,以最大化最差输出目标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 SINR)为优化准则,联合优化发射波形和接收滤波器。在模型方面,考虑其他目标作为相干干扰;在算法方面,为满足半正定规化(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SDP)算法中输出波形相关的协方差矩阵的秩1约束,提出基于秩1近似的秩递减求解算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两种迭代交替优化算法并对比了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最优发射波形同时满足峰均比(peak-to-average ratio, PAR)和相似性约束,具有稳健多目标空时杂波抑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 稳健时空自适应信号处理 集中式MIMO雷达 波形设计 秩递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多分辨率图像匹配方法研究
15
作者 刘华春 吴广文 闫静莉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2,共4页
在双目立体视觉系统中,面对复杂场景时噪声会损害图像特征,增加提取难度,导致匹配精度和鲁棒性下降。因此,文中提出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多分辨率图像匹配方法,旨在从不同尺度图像中有效获取信息并实现高精度匹配。该方法利用双目立体视... 在双目立体视觉系统中,面对复杂场景时噪声会损害图像特征,增加提取难度,导致匹配精度和鲁棒性下降。因此,文中提出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多分辨率图像匹配方法,旨在从不同尺度图像中有效获取信息并实现高精度匹配。该方法利用双目立体视觉模型的双目旋转相机扫描目标并进行成像,根据内、外空间标定提升双目旋转相机的位置精度,保证目标的多分辨率成像效果;将其输入金字塔立体匹配网络中,通过网络中的类金字塔多空洞卷积操作提取双目图像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可变卷积增强其纹理特征细节;结合细粒度特征和互注意力机制完成双目图像匹配。测试结果显示,空间标定后,左、右两个相机的成像误差最小值分别为0.6 Pixel和0.4 Pixel;匹配点坐标偏差均值和坐标偏差方差值分别低于0.012和0.011,匹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立体视觉 多分辨率 图像匹配 空间标定 双目旋转相机 特征提取 特征增强 细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地融合的多体制通信仿真实验平台设计
16
作者 杨德伟 李念祖 +1 位作者 何东轩 王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2,84,共7页
为加强学生对星地融合多体制通信波形与系统的认识,以DVB-S2X、WCDMA和5G NR波形为基础,设计并搭建基于Matlab图形界面的交互式星地融合多体制通信仿真实验平台。平台根据通信场景分为用户上、下行链路与馈电上、下行链路,每条链路级仿... 为加强学生对星地融合多体制通信波形与系统的认识,以DVB-S2X、WCDMA和5G NR波形为基础,设计并搭建基于Matlab图形界面的交互式星地融合多体制通信仿真实验平台。平台根据通信场景分为用户上、下行链路与馈电上、下行链路,每条链路级仿真包含编解码、调制解调、噪声与频偏产生、帧同步、定时同步、信道估计、频偏估计、跳频解跳、扩频解扩和传输业务选择等模块。各功能参数通过图形交互界面配置,将结果通过仿真波形展示。该平台不仅能帮助学生分析不同配置参数下的频偏估计性能,学习帧捕获与定时同步环路原理并掌握同步流程,还能促使学生理解星地融合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各功能模块留有统一接口,允许学生自己编写算法,进行通信链路功能仿真与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地融合 多体制波形 通信链路 仿真实验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开采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及应用
17
作者 杨科 于祥 +4 位作者 何祥 赵新元 方珏静 魏祯 何淑欣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64,共19页
矿山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是破解“安全−技术−经济−环境”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煤炭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煤基固废井下充填开采在实现减损开采、固废处置、资源置换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独创性优势,已成为资源化、规... 矿山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是破解“安全−技术−经济−环境”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煤炭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煤基固废井下充填开采在实现减损开采、固废处置、资源置换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独创性优势,已成为资源化、规模化和绿色化处置煤基固废的关键路径之一。但现有的充填开采技术存在对覆岩控制效果有限、缺乏多种充填方式间的联动效应和对煤基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因此,通过概述我国典型煤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经济、技术、环境、政策和空间5个维度阐明了煤基固废充填开采的可行性。基于此,提出了煤矿开采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系统阐述了该方法的内涵和整体思路,主要包括高位充填、原位充填和低位充填。结合层次分析法初步建立了具有15项评价指标的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评价体系。煤矿开采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的规模化应用主要存在充填材料高效精准制备机理、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特性、充填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和充填材料−充填空间交互作用不明等4项关键技术难题。围绕以上关键技术难题,主要开展煤基固废充填材料成浆机理、充填材料精准制备技术框架、充填料浆流场稳态控制、充填料浆管道输送关键参数、充填空间空隙结构演化、充填材料扩散/承载特性、充填材料−围岩系统协同作用机制和充填材料−环境多场耦合机制8项研究内容。根据宁夏煤业任家庄煤矿、山西省霍尔辛赫煤矿的开采技术、充填工艺及地质条件,分别针对性提出低位垮落带注浆充填和高位离层区注浆充填方法,实现了矿区煤基固废的安全绿色处置,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陷与变形,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型示范效应。多层位立体空间煤基固废充填方法创新了煤矿井下煤基固废规模化处置的新模式,完善了绿色充填开采技术体系,实现了煤矿采动覆岩全空间协同控制与固废资源化技术跃升,可推动煤炭企业由“环境代价型”向“生态增值型”的根本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位立体空间 煤基固废 充填开采 固废处置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激光通信组网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智 蒋青芳 +7 位作者 刘树通 田少乾 朱凌云 刘显著 于佳鑫 赵建彤 姚海峰 董科研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51,共23页
激光通信是以光波为载体实现信息传输的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高带宽、小尺寸、抗干扰和保密性好等优势,具备实现空间信息网络高速传输和安全运行的关键能力。本世纪以来,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激光通信技术在实现组网过程中所... 激光通信是以光波为载体实现信息传输的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高带宽、小尺寸、抗干扰和保密性好等优势,具备实现空间信息网络高速传输和安全运行的关键能力。本世纪以来,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激光通信技术在实现组网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一点对多点同时激光通信、节点内多路信号全光交换与转发、节点动态随遇接入、网络动态拓扑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并开展了众多演示验证实验,部分研究成果已经投入应用。本文在对空间激光通信组网技术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激光通信组网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对卫星星座、卫星中继和航空网络等领域中激光通信组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国内相关研究技术方案、实验验证情况等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激光通信组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激光通信 激光通信组网 空间光网络 一点对多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5μm 9芯4模保偏光纤设计与性能研究
19
作者 沈骁 金思成 韦玮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6,共9页
针对光纤通信传输容量日渐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1.55μm新型结构9芯4模的保偏光纤。在纤芯周围设置椭圆形应力棒以及空气孔阵列,以实现保偏和降低芯间串扰的效果;使用异质纤芯结构以及沟槽结构,以降低芯间串扰和提高光纤的抗弯曲... 针对光纤通信传输容量日渐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1.55μm新型结构9芯4模的保偏光纤。在纤芯周围设置椭圆形应力棒以及空气孔阵列,以实现保偏和降低芯间串扰的效果;使用异质纤芯结构以及沟槽结构,以降低芯间串扰和提高光纤的抗弯曲性能。该光纤最多拥有72个独立的传输信道。在C+L波段上,每个纤芯内偏振模式间的有效折射率差大于10^(-4),相邻模式间的有效折射率差大于10^(-3),光纤的最大芯间串扰低于-30 dB/100 km,弯曲损耗小于0.2 dB/km,相关性能满足通信系统的传输要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通信 空分复用 多芯少模光纤 保偏光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圆类截面弹体侵彻多层间隔钢靶的弹道特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士林 高旭东 +1 位作者 张先锋 王晓锋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36,共17页
为了研究椭圆类截面弹体侵彻多层间隔钢靶的弹道特性,开展了典型弹体侵彻多层间隔Q355B钢靶试验,基于LS-DYNA软件开展有限元仿真研究,得到了弹体在侵彻过程中的姿态偏转和弹道参数,分析了弹体的偏转机制,获得了截面形状、截面压缩系数... 为了研究椭圆类截面弹体侵彻多层间隔钢靶的弹道特性,开展了典型弹体侵彻多层间隔Q355B钢靶试验,基于LS-DYNA软件开展有限元仿真研究,得到了弹体在侵彻过程中的姿态偏转和弹道参数,分析了弹体的偏转机制,获得了截面形状、截面压缩系数、初速、滚转角和着角等弹靶参数对椭圆类截面弹体侵彻弹道特性和姿态偏转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滚转角为0°时,圆截面弹体侵彻弹道的稳定性优于椭圆类截面弹体;弹体截面压缩系数越大,弹体侵彻弹道稳定性越好;弹体初速越大,弹体姿态偏转越小,侵彻弹道越平稳;滚转角为90°时,椭圆截面和非对称椭圆截面弹体在入射平面内的侵彻弹道最稳定,并且两种弹体在水平面内的弹道偏移量分别在滚转角为45°和90°时达到最大,非对称椭圆截面弹体在滚转角为钝角时的侵彻弹道稳定性优于锐角时的情况;弹体着角在[0°,50°]范围内时,侵彻弹道稳定性随着角的增大先减弱后增强,着角在30°左右时姿态偏转和弹道失稳最严重;弹体以较正姿态贯穿薄钢靶时,在弹头部侵彻阶段就已经与靶体分离;弹体以较大攻角贯穿薄钢靶时,弹靶接触主要发生在弹体的上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类截面弹体 多层间隔钢靶 侵彻弹道 姿态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