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urban remnan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n natural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forests in Chongqing metropolis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永川 李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276-281,共6页
The effects of urban remnant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EBLF) on the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pine forests surrounding it were studied with reference to species composition,biodiversity,dominant species a... The effects of urban remnant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EBLF) on the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pine forests surrounding it were studied with reference to species composition,biodiversity,dominant species and stand structure on Mt. Tieshanping in Chongqing metropolis,Southwest China. The seeds from the remnant EBLF naturally facilitate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of artificial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near it. The similarity of species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artificial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and the remnant EBLF and biodiversity index of the artificial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decrease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remnant EBLF increases. Castanopsis carlesii var. spinusa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ground vegetation,shrub layer and sub-tree layer of th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near the remnant EBLF. However,the natural restoration processes of those farther away from the remnant EBLF are restricted for the absence of seed source of the inherent components of the remnant EBLF,and the anthropogenic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facilitate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NANT VEGETATI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EED effect natural RESTO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南捧河自然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建伟 原日强 +5 位作者 周幸 徐梦蔚 周训康 何程程 杜凡 石明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0-350,共11页
为填补云南西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对南捧河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保护区内设置30个调查样方(30 m×30 m),从物种组成、聚类分析、区系次生度、Jaccard相似性指数等方面来探讨群落特... 为填补云南西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对南捧河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保护区内设置30个调查样方(30 m×30 m),从物种组成、聚类分析、区系次生度、Jaccard相似性指数等方面来探讨群落特征。结果显示:(1)30个样方共记录维管植物678种,隶属于128科372属;(2)根据聚类结果,结合群落外貌和区系组成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将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3)华南石栎(Lithocarpus fenestratus(Roxb.)Rehder)+截头石栎(L.truncatus Rehd.)群落的受干扰程度较大,区系次生度最高;(4)4种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极不相似和中等不相似。整体而言,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南捧河保护区内分布广泛,是保护区内面积最大的地带性植被,物种组成丰富,结构复杂,整体生态系统发展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捧河自然保护区 季风常绿阔叶林 群落结构 区系次生度 相似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00
3
作者 刘万德 苏建荣 +2 位作者 李帅锋 张志钧 李忠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581-6590,共10页
通过测定中国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演替15a,演替30a及原始林)群落中植物叶片与土壤中C、N、P含量,探索了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物种丰富度及多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及植物中全N、全... 通过测定中国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演替15a,演替30a及原始林)群落中植物叶片与土壤中C、N、P含量,探索了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物种丰富度及多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及植物中全N、全P含量及土壤中C含量均为演替30a群落中最低,而植物中C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演替阶段共有种中,40%的物种N含量原始林中最高,40%的物种P含量演替15a群落中最高,而80%的物种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土壤中C:N比在不同演替阶段间无显著变化,而N:P及C:P比则随演替呈减小趋势。植物中C:N及C:P比均为演替30a群落最高,而N:P比则随演替呈增加趋势。不同演替阶段共有种的C:N比中,40%的物种原始林中最低,40%的物种无差异,而C:P与N:P比中则均有60%物种无显著性差异,但70%物种在演替15a群落中N:P小于14,演替30a群落中50%物种N:P在14—16,原始林中则有80%物种N:P大于16。群落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均与C:N、N:P、C:P无显著的相关性,但植物中的N、P与土壤的N、P分别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说明土壤中N、P供应量影响植物体中的N、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阶段 相关性分析 化学计量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各层次优势种热值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旷远文 温达志 +2 位作者 周国逸 刘世忠 张德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2,共7页
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优势植物热值一般规律 ,可为该群落能量特征和生态效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 0 0 2年用PARR 12 81型氧弹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 2 1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部位 )热值 .结果表明 ,... 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优势植物热值一般规律 ,可为该群落能量特征和生态效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 0 0 2年用PARR 12 81型氧弹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 2 1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部位 )热值 .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各优势种的平均干重热值在 15 92~ 19 6 6kJ g间 ,乔木 1层干重热值以厚壳桂最高 ,乌榄最低 ;乔木 2层华润楠最高 ,云南银柴最低 ;层间藤本植物白背瓜馥木和杖枝省藤分别为 19 73和 18 19kJ g ;灌木层干重热值最高仍为厚壳桂 ,最低为云南银柴 ;草本层植物干重热值在 15 92~ 17 5 2kJ g之间 .各层优势种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都表现为 :层间藤本 >乔木 1层 >乔木 2层 >灌木层 >草本层 .植物器官去灰分热值存在差异 ,乔木 1层中锥栗、荷木树皮及厚壳桂、乌榄树叶最高 ,乔木 2层中云南银柴根最高 ,层间植物叶 >干 >根 ,草本植物是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 ;同种植物 (厚壳桂或云南银柴 )在不同层次中的去灰分热值没有明显差别 ,器官生长的年龄 (或直径 )对去灰分热值有影响 ,随年龄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优势种 鼎湖山 干重热值 不同层次 优势植物 2002年 厚壳桂 南亚热带 科学依据 基础资料 生态效率 藤本植物 植物器官 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 草本植物 灌木层 草本层 乔木 灰分 云南 特征和 热值仪 层间 植物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变异分析 被引量:41
5
作者 刘万德 苏建荣 +3 位作者 李帅锋 郎学东 黄小波 张志钧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共9页
【目的】探索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碳代谢特征及生长对策。【方法】在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选取20个重要物种,采集植物叶片、枝条、树干及树根,测定其可溶性糖类(... 【目的】探索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碳代谢特征及生长对策。【方法】在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选取20个重要物种,采集植物叶片、枝条、树干及树根,测定其可溶性糖类(蔗糖、果糖、葡萄糖)及淀粉浓度,分析其NSC各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植物器官间NSC存在显著差异,叶片中蔗糖、果糖、葡萄糖浓度最高,树干中浓度最低,而根中淀粉浓度最高,叶片中浓度最低。不同物种之间蔗糖、果糖、葡萄糖及淀粉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物种可溶性糖类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叶片中,而淀粉高值主要出现在根中。所有NSC组分在不同植物器官中变异均较高,蔗糖变动范围为45.99%~60.40%,果糖为60.96%~86.26%,葡萄糖为56.41%~97.40%,淀粉为40.40%~55.01%;绝大多数物种NSC的变异系数大于50%,甚至超过100%。变异来源分析显示,蔗糖、果糖、葡萄糖浓度主要受物种影响,而淀粉浓度则主要受植物器官影响,但物种、植物器官及其交互作用对NSC不同组分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物种NSC及其组分浓度不同,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浓度最高,而根中淀粉浓度最高。物种是影响可溶性糖浓度的主导因素,而器官则主要影响淀粉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糖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个体死亡动态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池 黄忠良 +3 位作者 史军辉 李林 魏识广 李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57-2462,共6页
采用永久样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的方法,在对1hm2永久样地DBH≥1cm的植物进行4次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个体死亡的动态及其成因,并对不同物种和不同径级植物死亡率的格局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92年到2004... 采用永久样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的方法,在对1hm2永久样地DBH≥1cm的植物进行4次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个体死亡的动态及其成因,并对不同物种和不同径级植物死亡率的格局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92年到2004年,12a内该样地DBH≥1cm的植物共死亡2411株,为该样地现有活立木的69·34%。共有92种木本植物发生了个体死亡,占样地108种木本植物的85·19%,其中乔木70种,灌木22种;年平均死亡株数呈直线上升;死亡涉及木本植物种数也呈上升趋势;样地内种群数量最多的云南银柴(Aporosayunnanensis)和柏拉木(Blastuscochinchinensis)死亡株数也最多(分别为445株和440株),分别占所有死亡株数的18·46%、18·25%;优势树种黄果厚壳桂由于受虫害的影响,种群死亡率达90·83%;小径级树木死亡较多,其中DBH≤5cm死亡株数占样地死亡总株数的79·22%。自疏作用、灾害性天气、虫害和人为干扰直接影响到样地内植物个体的死亡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个体死亡 种群动态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顶级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要素时空规律 被引量:23
7
作者 闫俊华 周国逸 +1 位作者 张德强 王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359-2366,共8页
运用连续 7a( 1 993~ 1 999)的水文观测资料 ,对南亚热带顶级生态系统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集水区水文要素时空规律进行分析 ,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论 :( 1 )鼎湖山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 91 0 mm,湿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 80 % ,干季仅占 2 0 ... 运用连续 7a( 1 993~ 1 999)的水文观测资料 ,对南亚热带顶级生态系统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集水区水文要素时空规律进行分析 ,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论 :( 1 )鼎湖山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 91 0 mm,湿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 80 % ,干季仅占 2 0 %。 6月份的降水量最大 ,1月份最小。 ( 2 )季风常绿阔叶林冠层截留率为31 .8% ,湿季的截留量占全年截留量的 66.7% ,截留量最大值和最小值所在的月份分别为 7和 1月份。各月的截留率差异很大 ,截留量大的月份 ,截留率较低 ;截留量小的月份 ,截留率较高。 ( 3)季风常绿阔叶林集水区多年平均总径流量 95 3.0 mm,总径流系数 49.9% ,其中地表径流量为 2 5 2 .3mm,地表径流系数1 3.2 % ;地表径流与降水量之间存在二次抛物线型回归关系 ,与降水强度的关系不大 ,这说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产流形式是是蓄满产流。 ( 4 )季风常绿阔叶林多年平均蒸散 948.2 mm,占同期降水量的 49.7% ;蒸散力 1 0 31 .4mm,年蒸散系数为 0 .92 ,蒸散月变化规律较降水量的月变化规律有所滞后。( 5 )系统贮水量的月变化很大 ,2~ 8月份 ,系统处于蓄水阶段 ;9月份至翌年 1月份 ,系统处于失水阶段。蓄水和失水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湿季和干季的第一个月 ,即 4月份和 1 0月份。 (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顶级森林生态系统 季风常绿阔叶林 集水区 水文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酸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刘菊秀 周国逸 +1 位作者 褚国伟 张倩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63-767,共5页
通过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研究发现 :( 1 )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整个剖面 ( 0~ 60cm)pH值都较低 ,小于 4 5。 ( 2 )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剖面层次 ( 0~ 2 0cm、2 0~ 40cm、40~ 60cm)的降低而下降。养分除水解性N外 ,有效P、速效K... 通过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研究发现 :( 1 )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整个剖面 ( 0~ 60cm)pH值都较低 ,小于 4 5。 ( 2 )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剖面层次 ( 0~ 2 0cm、2 0~ 40cm、40~ 60cm)的降低而下降。养分除水解性N外 ,有效P、速效K以及交换性Ca、Mg含量都很少。 ( 3 ) 0~ 2 0cm土壤养分比其它层的土壤养分更容易受到土壤酸度的影响。 40~ 60cm土壤养分除了交换性Ca外 ,其它养分的含量与土壤酸度无显著关系。就不同月份来说 ,1月份和 4月份土壤养分比 7月份和 1 0月份土壤养分容易受到土壤pH值的影响。不同养分比较 ,交换性Ca和Mg以及有效P含量比其它养分更容易受到土壤酸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酸度 土壤养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与冠层辐射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任海 彭少麟 +1 位作者 张祝平 张文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区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结构与冠层辐射,结果表明:1.该群落的叶面和指数为17,叶面积指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是均一的,但在垂直方向上则是非均匀的,整个群落对光能的截获率力96.3%,其中最上...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区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结构与冠层辐射,结果表明:1.该群落的叶面和指数为17,叶面积指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是均一的,但在垂直方向上则是非均匀的,整个群落对光能的截获率力96.3%,其中最上层乔木截获了总入射光强的78.28%,下野乔木及灌草层只截获17.83%,但冠层辐射仍遵循消光定律。2.群落的叶倾角影呐冠层辐射,该群落冠层上部的叶倾角在45°-70°处具有最大分布频率,而中下层则在5°-35°有最大分布频率。高的叶面积指数与时的直立性相关。3.该群落上层乔木枝下高较高,且中上部枝条与树干夹角较小,枝的着叶数较多且枝的着叶长度较长;而下层乔木和灌木枝下高较低,大部分枝条与树干夹角较大,且叶多着生于枝端。这种冠层格局由冠层辐射引起。4.该群落植物叶和枝条的取向在各方向上机会均等。5.群落的叶片从上到下变大,这种格局对森林的能量分配和水分平衡有重要意义。6.该季风常绿阔叶林以林冠为活动面,林冠上层呈多孔体,中下层郁团,对太阳辐射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因而反射率较低,年均仅3.15%。7.植物个体结构与群体结构不同,当一个有良好结构的个体处于密度较大的群体中,将会因适应坏境而改变个体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林冠结构 冠层辐射 森林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林下层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0
10
作者 鲁显楷 莫江明 +2 位作者 李德军 张炜 方运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共9页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21个月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林下层3种植物叶片的全氮含量,但对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总...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21个月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林下层3种植物叶片的全氮含量,但对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总体而言,中等强度水平的氮处理(100 kg/(hm2.a))对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以及比叶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黄果厚壳桂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则在低氮处理下(50 kg/(hm2.a))达到最大值,而比叶重在中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这说明比叶重对氮沉降的敏感性远滞后于最大净光合速率.然而这些生理指标在高氮处理下普遍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对黄果厚壳桂的光合色素有影响,其余两种植物色素随氮处理水平的变化不明显.氮处理对表观最大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表观最大量子效率表现出了低氮处理有利于植物利用光能而高氮处理不利于利用光能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季风常绿阔叶林已达到氮饱和状态,但是3种植物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黄果厚壳桂的光合指标对氮沉降的响应比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敏感,在低氮条件下(50 kg/(hm2.a))更能维持其生理优势;而其他两种植物则在中氮条件下(100 kg/(hm2.a))生长最好.适量氮沉降在短期内还是有利于这3种植物的生长,但高氮处理(150 kg/(hm2.a))可能已超出了植物可承受的程度,打乱了植物体内的生理进程,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光合能力 比叶重 生理特征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9
11
作者 鲁显楷 莫江明 +3 位作者 彭少麟 方运霆 李德军 林琼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43-753,共11页
报道了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Randia canthioide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并探讨这3种植物中重要氨基酸对氮沉降的指示作用,以及γ-氨基... 报道了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Randia canthioide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并探讨这3种植物中重要氨基酸对氮沉降的指示作用,以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变化对植食性动物的可能影响,为揭示氮沉降对森林植物生理生态影响及其机理,以及监测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试验21个月后,3个树种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而言,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对氮处理的响应相似,氮处理样地的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中氮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两者在高氮处理下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黄果厚壳桂随着氮处理强度的增加,游离氨基酸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来说,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在氮处理下都出现了增加的趋势,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增加尤为明显。找出了对氮沉降响应敏感的指示剂。游离氨基酸丝氨酸、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特别是精氨酸,可以用来作为光叶山黄皮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γ-氨基丁酸可以作为黄果厚壳桂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丝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可以作为厚壳桂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个别游离氨基酸的积累情况可被用来监测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游离氨基酸 蛋白质 γ-氨基丁酸 季风常绿阔叶林 指示剂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C贮量分布 被引量:45
12
作者 唐旭利 周国逸 +2 位作者 温达志 张德强 闫俊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7,共8页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根分别占总量的 5 3.0 9%、2 5 .36%、2 .64%和 1 8.31 % ;( 2 )数量上小径级个体占有绝对优势 ,1 hm2 样地内 DBH<2 0 cm的个体占总数的 95 % ,个体数量随径级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而 C贮量的径级分布则大致呈“M”形 ;( 3)根据树木高度分为 4个层次 ,即 层 ( h≥ 2 0 m) , 层 ( 1 0 <h≤2 0 m) , 层 ( 5 <h≤ 1 0 m)和 层 ( h<5 m) ,各亚层之间 C贮量与该层次的高度呈正相关 ,占总 C贮量的比例依次为 5 3.97%、31 .37%、1 1 .2 6%和 3.40 %。在垂直方向上 ,干、枝、根 C贮量变化与总 C贮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叶的 C贮量则以 层最大 ;( 4 )优势种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 C贮量贡献排序为 :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 Schima superba>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肖蒲桃 Acmena acuminatissima>黄杞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白颜树 Gironniera subaequalis>臀形果 Pygeum topengii>橄榄 Canarium album>窄叶半枫荷 Pterosper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M贮量 垂直分布 径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闫俊华 周国逸 韦琴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0年第5期397-404,共8页
阐述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 ,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年平均为 3488.8MJ·m- 2 ,由辐射强度和辐射总量计算出的反射率分别为 1 0 .5%、1 1 .4% ,年... 阐述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 ,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年平均为 3488.8MJ·m- 2 ,由辐射强度和辐射总量计算出的反射率分别为 1 0 .5%、1 1 .4% ,年平均气温为 1 9.9℃ ,此 3项都比空旷地低 ,而年平均相对湿度高于空旷地 ,其值为 87% ;季风常绿阔叶林年蒸散力为987.50 mm,湿润指数为 0 .96;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表层温度日变化不及空旷地显著 ;无论是季风常绿阔叶林 ,还是空旷地 ,土壤温度在春、夏季节自上而下逐步降低 ,在秋、冬季节自上而下逐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季风常绿阔叶林 小气候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林型优势树种种间联结性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3
14
作者 张倩媚 陈北光 周国逸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3,共5页
应用9种计算方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种主要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先用方差比率法(VR)验证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再以2统计量来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然后与种间联结系数(AC)和成... 应用9种计算方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种主要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先用方差比率法(VR)验证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再以2统计量来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然后与种间联结系数(AC)和成对物种间匹配系数(O I)等方法共同分析南亚热带森林的种间关系效果会较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研究的结果比针阔叶混交林更精确.对种间联结系数AC出现+1、-1的情形,把a、b、c、d为0的都加权为1后的结果,便于在2个林型间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出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和延续性,而不是种间关系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联结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鼓岭热带常绿季雨矮林5种蒲桃属植物的种群结构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23
15
作者 龙成 杨小波 +1 位作者 龙文兴 李东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7,共10页
【目的】分析海南岛文昌市铜鼓岭自然保护区5种蒲桃属植物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以期了解该地区蒲桃属植物种群的现状、分布状况及发展动态,为该属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建立2.56 hm2固定样地... 【目的】分析海南岛文昌市铜鼓岭自然保护区5种蒲桃属植物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以期了解该地区蒲桃属植物种群的现状、分布状况及发展动态,为该属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建立2.56 hm2固定样地,采用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常用的种群径级结构分析、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绘制种群存活曲线研究方法,结合点格局分析中的Ripley’s K函数和SPSS软件,对5种蒲桃属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种间关联性以及种群聚集规模与种群优势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种群死亡率随龄级的增加而增大,生命期望值ex与此趋势相反,但方枝蒲桃、赤楠和肖蒲桃3个种群中的ex值会出现明显的小波动,说明这3个种群内部经历了密度调节过程,使种群密度达到适合个体生长的最佳状态;方枝蒲桃种群具有最多的个体数目(1 950株),并集中于幼苗和幼树,表明该种群更新良好,存活曲线随着龄级增大逐渐趋于Deevey-Ⅱ型,说明种群将长期保持稳定的种群死亡率并更新繁衍下去;其他4个种群的总个体数相差不大(假赤楠374株、赤楠390株、子凌蒲桃393株、肖蒲桃282株),尽管它们的存活曲线最终都趋于Deevey-Ⅰ型,但存在差异,假赤楠的幼苗、幼树数量较少(共82株),虽然其更新木一般都可以生长到生理寿命(Deevey-Ⅰ型),但过少的数量也可能会影响种群的正常繁衍,其他3个种群都具有一定规模的幼苗和幼树,种群更新能力上虽不及方枝蒲桃,但在群落中也具有相当大的生存潜力;总体上,5个种群的空间分布都符合种群普遍格局分布规律,即由小尺度的聚集分布到大尺度上的随机乃至于均匀分布,但假赤楠、子凌蒲桃和肖蒲桃在某些尺度范围内出现了规则分布,说明在这些尺度上可能存在其他种群带来的竞争压力;5个种群的聚集规模和聚集范围都随着种群优势度的降低而减小,其中,种群的聚集规模与优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二者的回归方程为y=58.531x-132.33(R2=0.958,P=0.004<0.01),肖蒲桃与假赤楠和赤楠在一些尺度上负相关,其他4个种群在任何尺度上均可以共存。【结论】生长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中的蒲桃属植物发育良好,都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但假赤楠种群不仅更新幼苗较少,而且在较大尺度上还存在其他种群(如肖蒲桃)对其的竞争压力,所以在天然次生林各种群的科学管控过程中应加以适当侧重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 热带常绿季雨矮林 蒲桃属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五华县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世忠 敖惠修 +1 位作者 何道泉 夏汉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7-64,共8页
研究了粤东五华县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种群和生境的变化,揭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过程及其效应。1.人为破坏较轻、尚保存有一定原生植被繁殖体的次生林地,通过封山育林,可较快地促进... 研究了粤东五华县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种群和生境的变化,揭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过程及其效应。1.人为破坏较轻、尚保存有一定原生植被繁殖体的次生林地,通过封山育林,可较快地促进其恢复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历时2年,在400m2样方内,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增加了5种,幼苗数量增加了186株,并已有一些中生性种类入侵。生境亦有所改善,气温、地表温、土温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幅趋于平缓,相对湿度更处在一个相对较高且较为稳定的水平;土壤变为强酸性减弱,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升高,植被正向演替进程相对较快。2.在生态系统退化较严重的散生马尾松灌丛草坡,因受附近阔叶林的影响,新的物种较易入侵,在100m2样方内植物种类共增加了2种56株。3.在严重水土流失的散生马尾松草坡,生态系统极度退化,仅靠植被的自然恢复极其困难,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人为的持续干扰和破坏是植被恢复的极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亚热带季风 常绿阔叶林 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天然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柴勇 李玉媛 +2 位作者 方波 和丽萍 何蓉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79,共5页
采用植物群落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内的3种主要天然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植被型相同的群落间物种相似性程度较高,植被型不同的群落间物种相似性系数为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 采用植物群落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内的3种主要天然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植被型相同的群落间物种相似性程度较高,植被型不同的群落间物种相似性系数为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节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季节雨林群落优势种明显,重要值集中在少数优势种上;山地雨林群落优势种不明显,重要值分布均匀;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明显,重要值分布不均匀 山地雨林群落物种丰富,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季节雨林群落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 天然植被 物种多样性 季节雨林 山地雨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两种优势树种叶凋落物分解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11
18
作者 梁国华 李荣华 +4 位作者 丘清燕 陈小梅 周国逸 褚国伟 张德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728-5735,共8页
通过对模拟酸雨处理下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和木荷(Schima superba)叶凋落物分解的研究,试图探讨南亚热带区域日益严重的酸雨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规律以及可能的机制。试验应用分解袋法进行,并设... 通过对模拟酸雨处理下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和木荷(Schima superba)叶凋落物分解的研究,试图探讨南亚热带区域日益严重的酸雨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规律以及可能的机制。试验应用分解袋法进行,并设计4个模拟酸雨强度处理:CK(p H值4.5左右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和T3(p H值3.0)。21个月的分解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抑制了两种优势树种叶凋落物的分解。CK、T1、T2和T3 4个处理下的分解速率常数k值分别为:锥栗(1.18、0.93、0.94和0.86)和木荷(1.10、0.97、0.88和0.94),与CK相比,k值在T1、T2和T3均有下降的趋势。同时,模拟酸雨下两种优势树种叶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均为:T3>T2>T1>CK。酸雨对凋落物分解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酸雨胁迫下土壤酸化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凋落物分解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pH值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定居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46
19
作者 黄忠良 彭少麟 易俗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除去灌木草本层能增加新的幼苗定居的机会,对灌木草本层小规模的破坏能很快得到恢复。由于凋落物对种子与地面土壤的接触具有阻隔作用,因此除去凋落物层对幼苗的定居有利,但不能增加其幼...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除去灌木草本层能增加新的幼苗定居的机会,对灌木草本层小规模的破坏能很快得到恢复。由于凋落物对种子与地面土壤的接触具有阻隔作用,因此除去凋落物层对幼苗的定居有利,但不能增加其幼苗物种丰富度。降雨量的大小对幼苗的死亡率影响极大.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大小影响光照强度而导致各样地幼苗定居数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当样地土壤湿度增大时,其幼苗的密度随之增加,显示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种子萌发,并能提高幼苗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定居 季风常绿阔叶林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处理对南亚热带季风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吴华清 陈小梅 +3 位作者 林媚珍 张静 褚国伟 邓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3-590,共8页
全球变暖导致降水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土壤碳排放与土壤环境特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反映这一变化的有效早期响应指示.以南亚热带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为对象,探讨降水变化对不同土壤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 全球变暖导致降水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土壤碳排放与土壤环境特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反映这一变化的有效早期响应指示.以南亚热带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为对象,探讨降水变化对不同土壤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3 种降水变化处理(年降水量不变但降水次数增加、减少50%降水量、自然降水),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提取土壤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降水处理对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总PLFAs 量、细菌PLFAs 量、真菌PLFAs量、放线菌PLFAs 量、丛枝菌根真菌PLFAs 量影响不显著(P〉0.05);(2)0-10 cm 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放线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值差异不明显,说明不同降水处理条件下,该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相似;(3)10-20 cm 土层中,不同降水处理对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相对丰度产生明显的影响(P〈0.05);(4)在所有试验处理中,土壤pH 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与土壤微生物总PLFAs 量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季风常绿阔叶林磷 脂脂肪酸(PL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